撰寫化學實驗報告模板(精選3篇)
撰寫化學實驗報告模板 篇1
實驗名稱:
鹽溶液的酸堿性
實驗目的:
探究不同種類鹽溶液的酸堿性的聯系與區別,找出產生其現象的原因。
實驗儀器:
試管11支、不同測量范圍的精密PH試紙、玻璃棒、表面皿
實驗藥品:
待測試劑(C=1mol/L)11種:NaCl、KNO3、NaSO4、Na2CO3、Na2S、CH3COONa、NH4Cl、(NH4)2SO4、Al2(SO4)3、FeCl3、Cu(NO3)2
酸堿指示劑:
甲基橙、酚酞、石蕊
實驗過程:
一、測強酸強堿鹽溶液的PH
待測試劑1:NaCl
實驗步驟: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6.4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2:KNO3
實驗步驟: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6.4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3:NaSO4
實驗步驟: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6.7
實驗現象:
二、測強堿弱酸鹽溶液的PH
待測試劑4:Na2CO3
實驗步驟: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4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5:CH3COONa
實驗步驟:CH3COONa溶液中滴加酚酞,顯淡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9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6:Na2S
實驗步驟:Na2S溶液中滴加酚酞,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4
實驗現象:
三、測強酸弱堿鹽的PH
待測試劑7:NH4Cl
實驗步驟:NH4Cl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顯淡紫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7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8:(NH4)2SO4
實驗步驟:(NH4)2SO4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顯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3.5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9:Al2(SO4)3
實驗步驟:Al2(SO4)3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2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10:FeCl3
實驗步驟:FeCl3溶液中滴加甲基橙,顯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11:Cu(NO3)2
實驗步驟:Cu(NO3)2溶液中滴加甲基橙,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5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注:本實驗中所有PH均按室溫25℃情況下測得)
鹽的種類化學式PH酸堿性
強酸強堿鹽NaCl6.4弱酸性
KNO36.4
NaSO46.7
強堿弱酸鹽Na2CO314堿性
Na2S14
CH3COONa9
強酸弱堿鹽NH4Cl7中性
(NH4)2SO43.5酸性
Al2(SO4)32
FeCl31
Cu(NO3)21.5
從上表可推知:強酸強堿鹽溶液顯弱酸性;強堿弱酸鹽溶液顯堿性;強酸弱堿鹽溶液大部分顯酸性。
實驗反思:
1、不同類型鹽溶液酸堿性不同的原因:發生了水解。e.g.
①強酸弱堿鹽溶液:NH4Cl溶液的水解:NH4++H2O→NH3H2O+H+。使得C(H+)>C(OH—),因此溶液顯酸性。
②強堿弱酸鹽溶液:CH3COONa溶液的水解:CH3COO—+H2O→CH3COO+OH—。使得C(H+)
③強酸強堿鹽溶液顯中性是因為沒有發生水解,C(H+)=C(OH—),PH=7(25℃)
2、經對照書本提供的實驗結果:
“強酸強堿鹽溶液顯中性;強堿弱酸鹽溶液顯堿性;強酸弱堿鹽溶液顯酸性。”則此實驗存在誤差:
a.強酸強堿鹽溶液顯弱酸性的誤差。分析其原因:由于配制溶液的水并不完全是純凈水,而是經過氯氣消毒的水,因而其中含有微量的H+,離子方程式Cl2+H2O==2H++Cl-+ClO-
b.強酸弱堿鹽溶液(NH4Cl)顯中性的誤差。分析其原因:
①配置溶液濃度偏小,結果不準確;
②不在PH試紙測量范圍之內,使其不能準確測得PH。
3、同種類型,離子組成不同的鹽,其溶液雖然酸堿性一致,但具體的PH還是有差別的(除顯中性的強酸強堿鹽溶液)。分析其原因:PH受該鹽水解后生成的弱電解質的酸堿度有關。對于強酸弱堿鹽溶液,水解后生成的弱堿的堿性越弱,越難電離,C(OH—)越小,因而C(H+)越大,酸性越強;對于強堿弱酸鹽溶液,水解后生成的弱酸的酸性越弱,越難電離,C(H+)越小,因而C(OH—)越大,酸性越強。
4、實驗時,先用酸堿指示劑大致估計酸堿性,再用精密PH試紙測量的原因:各種不同的精密PH試紙有不同的測量范圍,必須在其測量范圍之內才能較準確的測出溶液的PH。
5、在測Cu(NO3)2、FeCl3酸堿性的時候,向其中滴加的是甲基橙而最好不用石蕊的原因:
①石蕊的酸堿測量范圍較廣,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測量的誤差,而甲基橙的范圍小,且由理論分析可知Cu(NO3)2、FeCl3的PH也在其測量范圍之內,因此可以減小誤差。
②FeCl3是黃色溶液,Cu(NO3)2是藍色溶液,加入紫色石蕊后顯示出來的顏色可能不能準確反映其酸堿性。
P.S.有這么多試劑用來做實驗還是少見的,所以我發揮主觀能動性,隨便做了幾個小實驗。
撰寫化學實驗報告模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的知識,并為下一節堿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鑒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并能夠熟練的運用。通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通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通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
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沖突或疑惑激發興趣。
1、本節采用:“互動式”、“啟發—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后鞏固階段。
【引入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據情景設疑:“為什么能夠著火?”喚醒學生舊知識中關于燃燒三要素的認識,并以此展開后續教學。
情景化設疑:如果我們有了燃燒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該怎樣去生火呢?學生發展思維。從而引出吹氣是否能夠生火?
對比實驗驗證猜想:未經處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著火,加點固體物質,再吹,通過現象“生火”,從而引出吹氣能讓棉花著火的神奇物質:過氧化鈉及其物理性質。
【探究階段】
新疑問:有了過氧化鈉,吹氣是否就能夠生火呢?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引出必定為人呼出的氣體與Na2O2作用生火。
新疑問:人呼出的氣體有CO2、H2O、O2、N2,到底是誰的作用呢?
學生討論引出:空氣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氣中,不能生火,從而引出生火的原因應是CO2、H2O與Na2O2作用生火。
過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見的滅火材料嗎?又如何去生火呢?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1:
探究CO2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一:
向集滿CO2的集氣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結論:CO2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出產物Na2CO3;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CO2能夠生火,水不是能滅火嗎?它在中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從而引入到對水的探討。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2:
探究H2O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二:
滴水生火
結論:H2O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燃燒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H2O反應的可能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可能產物NaOH;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是否真是這樣呢?
學生分組實驗:
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
學生根據現有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師生互動討論出方案后,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同時,以實驗報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并由觀察到的現象去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能夠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本節課中,我是一步一個臺階的由舊知:燃燒的三要素、CO2、H2O能滅火引出新知Na2O2與H2O、CO2的反應,從而達到攻克難點。
【總結歸納】
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知識的整理。
以一首小詩來完成對Na2O2知識的高度概括,并激發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
小詩
過氧化鈉色淡黃,與水反應可生氧;
強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紅后退場;
二氧化碳也反應,密封保存記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潛水受贊揚!
【練習強化】
設置了不同難度的習題,以基礎的實驗現象,提升至雙線橋法表示電子的轉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振蕩,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A、溶液仍為無色
B、溶液最終為紅色
C、有氣泡產生,溶液最終為紅色
D、有氣泡產生,溶液先變紅色最終為無色
2、用雙線橋法表示Na2O2與CO2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求出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原子個數之比。
【課后鞏固】
1、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設置課后習題鞏固知識。
課本:P31頁一、填空題:1二、選擇題:1、2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見證過神奇的吹氣能讓棉花著火,必然對Na2O2有著濃厚的興趣,順勢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比拼“誰的Na2O2更精彩”。
在這里,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生產與生活。
撰寫化學實驗報告模板 篇3
課程名稱:儀器分析
指導教師:李志紅
實驗員 :張宇
時 間: 2xx年5月12日
一、 實驗目的:
(1) 掌握研究顯色反應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的原理和方法。 (3) 熟悉繪制吸收曲線的方法,正確選擇測定波長。
(4) 學會制作標準曲線的方法。
(5) 通過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在未知式樣中的含量,掌握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并了解此儀器的主要構造。
二、 原理:
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無機離子,通常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顯色過程,二是測量過程。 為了使測定結果有較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顯色條件和測量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入射波長,顯色劑用量,有色溶液穩定性,溶液酸度干擾的排除。
(1)入射光波長:一般情況下,應選擇被測物質的最大吸收波長的光為入射光。 顯色劑用量:顯色劑的合適用量可通過實驗確定。
(2) 溶液酸度:選擇適合的酸度,可以在不同PH緩沖溶液中加入等量的被測離子和顯色劑,測其吸光度,作DA-PH曲線,由曲線上選擇合適的PH范圍。
(3) 干擾。
有色配合物的穩定性:有色配合物的顏色應當穩定足夠的時間。 干擾的排除:當被測試液中有其他干擾組分共存時,必須爭取一定的措施排除
2+4鄰二氮菲與Fe 在PH2.0-9.0溶液中形成穩定橙紅色配合物。配合無的ε =1.1 ×10L· mol ·cm-1 。 配合物配合比為3:1,PH在2-9(一般維持在PH5-6)之間。在還原劑存在下,顏色可保持幾個月不變。Fe3+ 與鄰二氮菲作用形成淡藍色配合物穩定性教差,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加入還原劑使Fe 3+還原為Fe2+ 與顯色劑鄰二菲作用,在加入顯色劑之前,用的還原劑是鹽酸羥胺。此方法選擇性高Br3+ 、Ca2+ 、Hg 2+、Zn2+ 及Ag+ 等離子與鄰二氮菲作用生成沉淀,干擾測定,相當于鐵量40倍的Sn2+、Al3+、Ca2+、Mg2+ 、Zn2+ 、Sio32-,20倍的Cr3+、Mn2+、VPO3-45倍的Co2+、Ni2+、Cu2+等離子不干擾測定。
三、 儀器與試劑:
1、 儀器: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
500ml容量瓶1個,50 ml 容量瓶7個,10 ml 移液管1支
5ml移液管支,1 ml 移液管1支,滴定管1 支,玻璃棒1 支,燒杯2 個,吸爾球1個, 天平一臺。
2﹑試劑:
(1)鐵標準溶液100ug·ml-1,準確稱取0.43107g鐵鹽NH4Fe(SO4)2·12H2O置于燒杯中,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定量轉依入500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2)鐵標準溶液10ug·ml-1.用移液管移取上述鐵標準溶液1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并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3)鹽酸羥胺溶液100g·L(用時配制)
(4)鄰二氮菲溶液 1.5g·L-1 先用少量乙醇溶液,再加蒸餾水稀釋至所需濃度。
(5)醋酸鈉溶液1.0mol·L-1μ-1
四、實驗內容與操作步驟:
1.準備工作
(1) 清洗容量瓶,移液官及需用的玻璃器皿。
(2) 配制鐵標溶液和其他輔助試劑。
(3) 開機并試至工作狀態,操作步驟見附錄。
(4) 檢查儀器波長的正確性和吸收他的配套性。
2. 鐵標溶液的配制
準確稱取0.3417g鐵鹽NH4Fe(SO4)·12H2O置于燒杯中,加入10mlHCL加少量水。溶解入5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到容量瓶刻度。
3 .繪制吸收曲線選擇測量波長取兩支50ml干凈容量瓶,移取100μ g m l-1鐵標準溶液2.50ml容量瓶中,然后在兩個容量瓶中各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搖勻,放置2min后各加入1.0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試劑空白為參比,在440——540nm間,每隔10nm測量一次吸光度,以波長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確定最大吸收波長
4.工作曲線的繪制
取50ml的容量瓶7個,各加入100.00μɡ ml-1鐵標準0.00,0.20,0.40,0.60,0.80,1.00,1.20ml,然后分別加入0.5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以試劑空白為參比溶液,在選定波長下測定并記錄各溶液光度,記當格式參考下表:
5.鐵含量的測定
取1支潔凈的50ml容量瓶,加人2.5ml含鐵未知試液,按步驟(6 )顯色,測量吸光度并記錄.
K=268.1 B= -2.205 R*R=0.9945 CONC. =K *ABS+B C = 44.55mol ml-1
6.結束工作
測量完畢,關閉電源插頭,取出吸收池, 清洗晾干后人盆保存.清理工作臺,罩上一儀器防塵罩,填寫儀器使用記錄.清洗容量瓶和其他所用的玻璃儀器并放回原處.
五、討論:
(1) 在選擇波長時,在440nm——450nm間每隔10nm 測量一次吸光度,最后得出的λmix=510nm,可能出在試劑未搖勻,提供的λmix=508nm,如果再縮減一點進程,試齊充分搖勻,靜置時間充分,結果會更理想一些。
(2) 在測定溶液吸光度時,測出了兩個9,實驗結果不太理想,可能是在配制溶液過程中的原因:a、配制好的溶液靜置的未達到15min;b、藥劑方面的問題是否在期限內使用(未知)因從溶液顯色的效果看,顏色有點淡,要求在試劑的使用期限內使用;c、移取試劑時操作的標準度是否符合要求,要求一個人移取試劑。(張麗輝)
在配制試樣時不是一雙手自始至終,因而所觀察到的結果因人而異,導致最終結果偏差較大,另外還有實驗時的溫度,也是造成結果偏差的原因。(崔鳳瓊)
本次實驗階段由于多人操作,因而致使最終結果不精確。(普杰飛)
(1) 在操作中,我覺得應該一人操作這樣才能減少誤差。
(2) 在使用分光計時,使用同一標樣,測同一溶液但就會得出不同的值。這可能有幾個原因:a、溫度,b、長時間使用機器,使得性能降低,所以商量得不同值。(李國躍) 在實驗的進行當中,因為加試樣的量都有精確的規定,但是在操作中由于是手動操作所以會有微小的誤碼率差量,但綜合了所有誤差量將成為一個大的誤差,這將導致整個實驗的結果會產生較大的誤碼率差。(趙宇)
在配制溶液時,加入拭目以待試劑順序不能顛倒,特別加顯色劑時,以防產生反應后影響操作結果。(劉金旖)
六、結論:
(1) 溶液顯色,是由于溶液對不同波長的光的選擇的結果,為了使測定的結果有較好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測量條件,如:入射波長,溶液酸度,度劑使用期限 。
(2) 吸收波長與溶液濃度無關,不同濃度的溶液吸收都很強烈,吸收程度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關系,從而可以根據該部分波長的光的吸收的程度來測定溶液的濃度。
(3) 此次試驗結果雖不太理想,但讓我深有感觸,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懂得不少試驗操作方面的知識。從無知到有知,從不熟練到熟練使用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張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