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方面的社會調查報告范文(精選3篇)
農業方面的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篇1
近年來,“三農”問題一直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在家鄉松陽縣,通過調查,深入地了解了當地農村現狀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狀況。本文就農業產業化中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關鍵字:農業產業化;農村土地緊缺;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增收;新興鄉
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XX年溫暖的春風已經悄然吹過我們的臉龐,過去的XX年,黨和國家繼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推進了農村經濟、教育、醫療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全社會對于“三農”問題的關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乘此東風,寒假期間我針對家鄉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做了一次深入細致的調查,通過走訪農戶、鄉鎮政府,了解了農村農民的收入、支出結構以及農村的醫療衛生和教育等的狀況。通過調查走訪,取得了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并就發現的一些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訪問了當地有關部門的政府工作人員,最后結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本報告。
一 總況
家鄉松陽縣位于浙江省南部,是閩浙山地綿綿群山中一顆未經雕飾的天然寶玉,擁有浙南最大的山間盆地——松古平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松陽18XX年來經濟殷實、民風淳樸、社會安寧的社會環境。宋代狀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無他顧”的衷心贊嘆。然而正是這種小農經濟的封閉思想,讓我縣在全省上下臥薪嘗膽、背水一戰大力發展中國市場經濟的最早的主體——中小民營企業的改革發展大潮中錯失了不少機會,比起周圍的發達地區,我們落后了許多。在全省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XX年,我縣的人均GDP卻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特別是占全縣人口87。5%的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XX年浙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60元,而我縣卻只有3209元。
我縣農村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樣本:平原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鄉鎮附近村——城鎮化進程中的;山區村——貧困中的。
根據政府部門的統計報告以及實際調查了解,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茶葉、食用菌、水果和蔬菜已經成為四個上億元產值的全縣農業主導產業。近幾年來茶葉生產的發展尤為迅速,XX年產值達1。45億。而新建成的浙南茶葉市場已成為全省最大的茶葉市場之一,種植茶葉則成了平原鄉如下面要提到的新興鄉廣大農民增收的一個特色產業。
而在中心城鎮附近,傳統的農產品簡單出售所得早已不是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不少農民也趕著浙江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大潮,許多農民轉為從事工商等產業,有的甚至開始回過頭來投資農業,致力于搞農業產業化,如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等。他們的收入主要是源于經營性收入、創業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
此外,縣內也有一些山區鄉鎮,其耕地面積少而且土地貧瘠,缺少合適的經濟作物,本身工業又不發達,無法滿足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于是外出務工就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象溪鎮就是這樣的典型。全鄉耕地面積6172畝,而勞動力就有8855人之多,人均耕地只有0。7畝。全鄉共有2396人外出打工,有的村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輸出。
二 現狀及問題在實地調查走訪的一些農戶中,有幾位的情況較為典型(調查記錄見附)。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思考,發現了一些共同性的問題:
1. 農民對于增收狀況普遍不樂觀,增收的偶然性、風險性過大。茶農們由于土地有限,無法擴大規模,增收渠道較窄,而且由于產業規模較小,過度依賴市場,而市場價格的漲跌將對其有致命影響。
而從事二、三產業以及外出務工的農民也由于資金、市場、政策環境等對于增收前景抱謹慎態度。
2. 教育投資成為一般農民家庭的`最大支出。我縣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已于開始全部免除了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等以及其他大部分的農村行政事業性收費;我縣將從XX年起逐步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制度。過去,按一般的農民家庭來算,大部分家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倘若是上小學或者初中,依賴家里的省吃儉用尚能基本維持,到了高中階段則不然,在農村地區,一個高中生每年的學費和日常花費需要6000元(調查所得數據)左右。一般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能承擔的最多只能是一個孩子上高中的費用,并且倍感拮據;倘若孩子上了大學,便有很多家庭能經不起(在城市人看來并不算什么的)重負.
3. 因病返貧的情況較為普遍,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加強。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在我縣已經實施一年,一般要求在縣鄉級以上醫院就醫方可憑有效證件報銷一定數額以上部分金額的一定比例。對于多數農民來說,一般小病就是靠土方或者買些常用藥,舍不得上醫院。醫療保險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而真正去醫院的農民,一般花費一兩千的,按照規定只能得到一兩百的保險金,只能算是杯水車薪。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縣財政力量有限,一是保障力度較小,二是以錢定人,農村低保應保未保率高達50%,值得政府有關部門引起重視。
4.農村信用社金融信貸事業發展滯后。
農業方面的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篇2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為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國脆弱的農業,亟須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業保險業務。1982年到1992年農業保險業務呈上升趨勢,到1992年當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以后,過高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而其他保險公司則是退出農業保險的經營。中國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經濟效益的原因,不再經營大部分的農險業務。
自以來,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已經全面鋪開。保監會頒布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二、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另外,傳統風險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險成本;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入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二)缺乏專業性保險從業人員
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目前我國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人是從其他行業轉來的,沒受過專門保險教育。而農業保險經營的復雜性、艱苦性,更是導致人才奇缺。因此,從業人員現狀是經驗型多,知識型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單一型多,復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數據表明,我國保險市場人才供需比例約為1:4。人才的極度匱乏,特別是核保、核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復合型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保險險種減少,發展滯后
我國保險業在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險產品的結構不合理,險種可選性少,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產品缺乏創新,一方面產品雷同多,細分度不夠,達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組合效應。另一方面產品開發能力弱,更新換代慢。由于長年虧損、業務萎縮。
(四)保險中介機構缺位
規范化的保險中介機構活躍在保險市場上,是現代保險市場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保險的供求雙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橋梁作用。特別在農村保險市場中,保險中介人可以將保險公司的經營觸角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節約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也能起到服務于廣大農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國保險公司幾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業隊伍承保農業保險,沒有充分利用農村保險代理和保險經紀公司這一中介形式。
(五)農民投保意識不高
農民對農業保險既力不從心,又心有疑慮。首先,由于農業保險風險大、農業保險項目經營經常入不敷出,保險公司對其要求較高保險費率,而高保費又令更多的農民買不起保險。其次,許多農民對保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意識差。由于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保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險的作用,許多農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很難相信保險對生產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賴保險,許多農民買了保險后,高枕無憂,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導致損失擴大;三是道德風險嚴重,由于農業生產分散,保險公司監督力度不夠,少數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利用保險進行欺詐活動,把保險當作“搖錢樹”,失去了保險的意義,觸犯了國家法律。
(六)我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機制和再保險市場尚不完善
我國農業保險由于缺乏適當的再保險安排,使得風險過于集中在保險經營主體自身、難于分散,影響經營主體的經營效果。而國外農業保險經營普遍有再保險機制的支持,特別是避免特大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例如,美國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在中央建立再保險基金,向開展農作物保險的保險人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再保險責任按賠付率分段確定,目的是既向各私營農作物保險公司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不超過115%),又限制農作物保險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國,由于再保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主體數量少且不健全,導致我國的再保險市場一方面供給主體償付能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技術與服務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
三、對策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面臨著“供給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問題,保險經營和發展的兩難困境。結合我國農業保險的特點和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經驗,為了推動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我國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市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一是完善農業保險供給體系,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要改變經營方式,轉變經營作風,以增加農業保險的供給;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的職能,克服農業保險中的逆向選擇。二是提高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開展農業保險的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風險管理意識,培育農業保險意識,鼓勵農業的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以增強農民對農業保險的動機和能力。三是培育農業保險人才。培育具有專業知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農業保險人才,提高農業保險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的多層次需要。
(二)加強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強農業保險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環境,政府應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農業保險的順利開展;二是實行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再保險政策,支持保險業的發展;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機制,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很多優惠政策支持農業再保險市場,擴大風險分散面,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資本市場分散巨額風險。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財政撥款或補貼方式建立巨災專項風險基金;二是發展保險衍生產品。
(四)加強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農業風險的特殊性、復雜性決定了農業保險經營技術的特殊要求。技術是保險經營的重要要素,而發展保險技術的關鍵又是人才。但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農業保險更是呈萎縮趨勢,導致農業保險人才奇缺。因此,為了農業保險事業的順利發展,一定要重視和開展對農業保險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種方式培養基層農業保險業務骨干,同時,要在大專院校培養具有農業保險系統理論的高級專業人才,確保農業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
農業方面的社會調查報告范文 篇3
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縣立足實際,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現狀
1、農業結構逐步優化,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一是積極推進了林業產業化。各鄉鎮搶抓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和岳紙集團原料基地擴建機遇,按照“穩杉穩雜,擴竹擴松”的結構調整思路,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全縣馬尾松和楠竹面積已分別發展到34萬畝和36萬畝。面積達1200畝的連山苗木基地每年可向本縣和周邊縣市供應優質林業種苗500萬株。二是著力優化了種植業品質結構和發展了訂單農業。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6萬畝,其中訂單面積達1萬畝;優質油茶和油菜種植面積發展到20萬畝,全部由賢勝油業公司訂單收購;西瓜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禮品瓜訂單達0。5萬畝;蠶桑面積發展到XX畝,蠶繭全部由縣種子公司訂單收購;烤煙生產面積發展到3000畝,全部由縣煙草公司訂單收購。三是大力扶持了畜牧業生產大戶。以外銷型“三元雜交”瘦肉型豬、山羊和肉牛生產為主的畜牧業繼續向大戶方向發展,全縣年飼養牲豬100頭、山羊50頭、肉牛10頭以上的大戶分別達到300、400和30余戶。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竹木、草食牲畜、蠶桑、柑桔、花卉苗木、藥材、優質稻、無公害蔬菜、烤煙、茶葉、辣椒等11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農產品生產基地多達110萬畝,其中14.5萬畝優質糧油、水果蔬菜基地已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我縣還成為國家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商品羊生產基地縣及全國21個楠竹生產示范縣、湖南省12個楠竹產業化生產基地縣之一。
2、生產技術逐漸成熟,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廣大群眾積累了不少生產工藝和生產經驗。明末清初,灑溪鄉就有群眾開始利用楠竹造紙,根雕等工藝水平也令人贊嘆不已。上世紀90年代,畜牧技術人員在積累群眾養羊經驗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林間草地商品羊生產技術研究,形成了本品種選育、吊腳樓式羊舍建筑設計、適度規模生產等一整套飼養配套技術,先后獲聯合國(tips)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和國家及省級大獎。與此同時,農產品結構呈多樣化發展趨勢,已形成食用油、茶葉、糧油、果品、竹木精深加工等系列產品,產品綜合優質率達40%以上,并擁有了一批市場看好的拳頭產品。賢勝油業公司生產的賢勝牌植物油獲XX年湖南省第xx屆國際農博會最暢銷產品獎和湖南省第xx屆西部農博會金獎,并通過了國家有機食品論證,產品暢銷韓國、日本等國際市場;縣園藝場生產的臍橙獲國家農業部檢測中心優質證書,并申請“神臍”牌注冊商標,產品出口俄羅斯等國。
3、運行機制逐步完善,組織化程度有所提高。通過積極探索與本地實際和市場相適應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公司+農戶”、“基地帶農戶”、“市場連農戶”、“科技引農戶”等模式,我縣相繼成立了西瓜、蠶桑、紫株、靈芝、糧油、山羊、臍橙、楠竹、無公害蔬菜等9大專業合作組織,擁有會員4872戶1.57萬人,大大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每年可助農增收1。12億元。縣山羊協會參與組織了全縣90%以上的商品羊產銷,交易網點覆蓋湘、黔、桂等省20多個縣市。縣臍橙協會則將交易拓展到中俄邊貿市場,每年可向俄羅斯等國出口120噸以上的優質“神臍”,其在廣東、上海、香港及東北地區的銷售額也日漸擴大。縣西瓜協會、蠶桑專業合作社還被納入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的示范組織扶持項目。
4、加工體系逐漸完備,經營效益明顯提高。目前,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共有124個,擁有固定資產總額1.87億元,從業人員5132人。其中,市級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有3家,納入湖南省湘西地區開發產業發展重點扶持規劃建設項目的企業有3家,賢勝油業公司還晉升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9億元,占工業產值的16.1%,比上年增長18%。實現年銷售收入1.78億元,增加值0.46億元,實現利潤771萬元,上繳稅金1032萬元。
5、市場體系逐步健全,銷售網絡不斷拓展。通過大力開發農產品批發市場,推行訂單農業、會展農業及直供直銷、連鎖配送、網上交易等新型營銷方式,培育農民經紀人、營銷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等市場主體,全縣農產品銷售網絡向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目前,全縣已形成各類農副產品市場26個,年產品交易額達10。5億元。其中,馬鞍商品羊交易市場已形成集山羊品改、養殖、加工、流通為一體的產銷格局,年交易商品羊10萬只,交易額達0。26億元。同時,全縣農作物訂單面積達到2.3萬畝,其中主要經濟作物訂單比例在36%以上,養殖業訂單比例達到40%。
二、問題
1、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水平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一是多數企業設備簡陋,生產手段落后,產品多以“原字號”出售,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低,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有限資源,而且對縣財政和農民增收的貢獻很小;二是企業與農戶聯系松散,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有機整體,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三是技術和營銷人才嚴重匱乏,科研人員更是寥寥無幾;四是企業布局分散,產業關聯度不高,生產鏈條較短,缺乏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這種不大不強的局面,既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增值和市場競爭能力,也滯緩了我縣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進程。
2、原材料需求矛盾突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受到較大制約。我縣農產品品種結構單一,創新技術落后,農產品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加工業發展需要的優質專用原料。同時,原材料生產分散、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與加工業發展要求有較大差距。加上大多數企業仍停留在作坊式生產的水平上,加工粗放,原材料浪費嚴重,尤其是林產品加工企業“小而散”,相互之間存在掠奪資源甚至“內耗”現象。
3、投入嚴重不足,發展后勁乏力。縣鄉財政相當困難,投入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資金十分有限。加上農業屬于弱質產業,生產和收益周期較長,金融部門和民間資本很少涉足,許多經營大戶和企業經常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賢勝油業公司正在進行的年產1萬噸植物油生產線擴建工程,因資金缺乏而進展緩慢。據調查,我縣現有的12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平均資產僅150萬元,總資產在500萬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產值過3000萬元的只有2家,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能力十分有限,制約了農產品的轉化增值,對農業的輻射和帶動能力明顯不足。
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夠高。目前,全縣僅組建了9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小,穩定性差,且參與到組織中的農戶只占總數的5。2%,大多數農民仍游離于合作組織之外。由于沒有健全的科工貿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以及防疫檢疫、技術標準、環境保護在內的服務組織,加上已建立的農民專業組織自身也存在法律不健全、規章制度不規范、工作程序、服務范圍和合作程度等不完善的情況,難以適應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的要求。
5、農業產業化缺乏長遠規劃和合理指導,持續發展能力不強。一些鄉鎮和部門只看到局部效益、眼前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忽視整體效益、長遠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重復建設了一些特色、優勢雷同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推廣了一些可能加速水土流失的生產經營方式,造成加工企業的惡性行業競爭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并引發了一些工農矛盾。如長城紙業、恒達紙業等企業一度因污染問題而被迫停產。一些地方熱衷上項目,重生產、輕銷售、更輕服務,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銷售市場沒有保證。同時,農產品加工業在宏觀管理方面存在著“婆婆過多”的現象,更缺乏部門間的必要協調,導致信息不暢,生產、加工、銷售脫節,不僅造成了重復引進與建設,還形成了加工企業優質原料缺乏,而一般性農產品原料卻大量積壓,外銷不暢,內銷不旺,影響了農業持續發展。
三、對策
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國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區開發機遇,圍繞農業結構調整主線,以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為著眼點,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實現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加工轉變、傳統作坊式加工向現代高新技術轉變、資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轉變,農產品加工業原料生產基地化和農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優質化、安全化、產加銷一體化,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第一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一是要加快基地建設。繼續做大做強烤煙、蠶桑、“神臍”、辣椒、茶葉、優質瓜果蔬菜、優質稻等七大無公害生產基地。同時借我縣申報“廣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之機,大力發展竹木加工原材料供應基地,逐步形成“一鄉一品”、“幾鄉一品”的各具特色的塊狀經濟,提高農業生產的商品化、集約化水平。二是要發展和壯大龍頭企業。堅持“做優、做大、做強”的原則,大力扶持賢勝油業、恒達紙業、金裕竹業等一批前景看好的龍頭企業,再努力打造1-2家畜禽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使之既能帶動基地發展,又能拉長產業鏈條,并在開拓市場、加工增值、打響品牌、技術創新等方面形成更大的優勢,以輻射和帶動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整體發展。三是要努力發展服務體系。根據基地、農戶的需要,加強技術、信息、流通設施建設,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服務,幫助農民增加收益和分擔風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工貿一體化。進一步發展和壯大運銷服務等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溝通生產與市場的聯系,降低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風險。
第二積極培育市場體系,擴大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一是繼續擴大大中城市市場。目前國內農產品銷售主要流向大中城市,我們仍然要把城市作為農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通過各類農博會、展銷會和推行網上交易,積極擴大我縣無公害的、高附加值的優質農產品在大中城市的市場占有率。二是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將更多的的農村人口轉入小城鎮居住,并使商品性消費成為他們的主要消費趨向,拉動農產品內需。三是大力開拓國外市場。要借我國入世和我縣一些企業品牌打入歐美市場等有利條件,根據國外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和質量標準,有針對性地組織生產、加工、包裝、儲運和銷售,不斷開辟、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