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教養(精選3篇)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1
前幾天有個妞和我吐槽,說單位組織旅游,她負責訂票,讓同事們把身份證號碼發她微信。結果刷刷收到幾十條微信,有一半發過來的是身份證的照片,還有的雖然發了身份證號碼,卻沒留下姓名。
面對十幾張照片,她瞬間傻眼了,為什么就不直接輸號碼給自己呢?難不成要讓她一個一個數字敲出來?
這種只圖自己方便,完全不考慮對方感受的情況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丟垃圾不看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垃圾箱里亂丟一氣;
公共食堂的餐盤不收,吃完飯起身就走;
去超市購物,拿到購物筐里又不想要的商品,不回歸原位,而是隨手就放到某個貨架上邊……
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的確,這樣做會讓自己很方便,可后續卻必須有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為這種不良行為“買單”,或者說得通俗一點兒,叫必須有人幫忙“擦屁股”。
近幾年情商這個詞被越來越多地談及,什么是情商?說白了,情商無非是寧可自己麻煩,也讓別人“方便”的一種基本素養。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2
我記得曾經去一個遠房伯伯家玩,伯伯家有個兒子,我應當叫堂哥的,他眼睛不太好,嚴重弱視。伯伯家東西收拾得都很整潔,東西擺放也都遵循嚴格的位置,為的是堂哥方便。
可惜當時我不懂,那時候人也小,覺得這也好玩,那也新鮮,這個也想動,那個也想動。媽媽勸我不要亂動人家東西,可那時我太淘氣了,得到伯伯允許后,禁不住好奇,把堂哥的玩具玩了個遍。
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媽媽要求我把玩具都回歸原位,伯伯忙說不用,媽媽還是要求我必須將玩具收好,我當時還挺不樂意的,因為伯伯明明說不用了,覺得媽媽太小題大做。
回去的路上,媽媽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在得到允許后可以玩別人家的玩具,但是你堂哥眼睛不好,你不將玩具回歸原位,他就會找不到,一則會給他帶來麻煩,二則還會給人留下沒教養的印象。”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這是很重要的一堂課:盡量別讓人幫你收拾爛攤子,這不止涉及到一個人的修為,還可以上升到教養問題。
什么是教養?不給人制造麻煩就是最好的教養。
這話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也不難,然而很多人卻無法做到,無非因為我們太利己了。
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卻要麻煩很多。誰都想圖省事,人人都圖省事的結果是注定有人不省事兒,因為爛攤子總要有人收拾。
想不給人制造麻煩,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就OK了。試想一下,你愿意給人收拾爛攤子嗎?如果不愿意,那么就盡量從不給人制造爛攤子做起吧。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3
曾經看過一篇海外漂寫的文章,他說自己作為中國人在異國深受歧視,經常要冒充日本人去贏得尊重。那時的我是個毛頭憤青,恨不得把這人從網上揪出來,好好和他理論一番愛國的重要性。當我漂泊到異國,作為局外人,客觀地看到一些事實,心里還是不能接受這種做法,但我突然理解了這種心情。
我在那些需要排隊的地方看到自顧自站到人前面的亞洲人,在那些不可以隨地扔垃圾的地方看到扔下可樂瓶的黃面孔,在那些禁止高聲喧嘩的場所聽見高分貝的中國話,在那些不可以抽煙的公共場所看到煙霧繚繞的同胞們……我看到一張張白面孔流露出厭惡的神情。那一刻,他們無需說話,我就自覺理虧。他們把那厭惡也一同給了我。
我無法告訴他們,我是守規矩的中國姑娘,我們大多數中國人懂得排隊,不隨意扔垃圾,不高聲喧嘩也不在公共場合抽煙。我不能指著我的同胞對這些白面孔說,“那是他們,不是我。”我知道他們代表著我,我只是心痛,為什么有些人從不珍惜這種代表。在異國,每個國人的一言一行,都是行走著的教養,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在塑造著異國人眼中的民族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