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言談舉止禮儀常識
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是人們表達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號。如何做到言之有禮,談吐文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如何學會言談舉止禮儀常識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何學會言談舉止禮儀常識
言之有禮,談吐文雅,主要有以下幾層含意。
一是態度誠懇、親切。說話本身是用來向人傳遞思想感情的,所以,說話時的神態、表情都很重要。例如,當你向別人表示祝賀時,如果嘴上說得十分動聽,而表情卻是冷冰冰的,那對方一定認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所以,說話必須做到態度誠懇和親切,才能使對方對你的說話產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二是用語謙遜、文雅。如稱呼對方為"您"、"先生"、"小姐"等;用"貴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鮮"、"有異味"代替"發霉"、"發臭"。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廁所時,則應說:"我可以使用這里的洗手間嗎?"或者說:"請問,哪里可以方便?"等。多用敬語、謙語和雅語,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是聲音大小要適當,語調應平和沉穩。無論是普通話、外語、方言,咬字要清晰,音量要適度,以對方聽清楚為準,切忌大聲說話;語調要平穩,盡量不用或少用語氣詞,使聽者感到親切自然。
總之,語言文明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加學習,加強修養,使我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怎樣說話才不失"分寸"?
要讓說話不失"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思想修養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這種身份,也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對子女來說你是父親或母親,對父母來說你又成了兒子或女兒。如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老人或長輩說話就不合適了,因為這是不禮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說話要盡量客觀。這里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事實是怎么樣就怎么樣,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有些人喜歡主觀臆測,信口開河,這樣往往會把事情辦糟。當然,客觀地反映實際,也應視場合、對象,注意表達方式。
第三,說話要有善意。所謂善意,也就是與人為善。說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恨難消。"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把握好這個"分寸",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禮貌說話的真諦。
如何做到規范用語、用字和推廣使用普通話?
使用規范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每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要做好規范用語、用字,就必須認真貫徹語言文字的各項規范和標準,牢固樹立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在工作中逐步消除社會用字的混亂現象。要做到不濫用繁體字,不亂造簡體字,不亂造音譯詞,不亂取洋名、洋字號等等。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應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
推廣普通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使推廣普通話的緊迫性日益突出。由于我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國,全國有56個民族,12億多人口,各地方言自成一體,不僅影響人們的正常交往,而且極大地妨礙經濟的發展。上海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大力推廣使用普通話,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問題,這對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加速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強各地區、各民族的團結和合作,擴大國際交往,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什么是禮貌忌語?
禮貌忌語是指不禮貌的語言,或他人忌諱的語言,或會使他人引起誤解、不快的語言。
不禮貌的語言,如粗話臟話,這是語言中的垃圾,必須堅決清除。他人忌諱的語言是指他人不愿聽的語言,交談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如談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語言來表達。港、澳、臺同胞忌說不吉利的話,喜歡討口彩。特別是香港人有喜"8"厭"4"的習慣。因香港人大都講廣東話,而廣東話中"8"與"發"諧音,"4"與"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說"4"不可時,應用"兩雙"來代替。逢年過節時,不能說"新年快樂"或"節日快樂",而用"新年愉快"、"節日愉快"或"恭喜發財"代之。這也是諧音的關系,因為"快樂"與"快落"聽起來很相似。
容易引起誤解和不快的語言也要注意回避。在議論其長相時,可把"肥胖"改說成"豐滿"或"福相","瘦"則用"苗條"或"清秀"代之。參加婚禮時,應祝新婚夫婦白頭偕老。在探望病人時,應說些寬慰的話,如"你的精神不錯","你的氣色比前幾天好多了"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到矛盾沖突時,應冷靜處置,不用指責的語言,多用諒解的語言。
怎樣聆聽別人講話?
在人際交往中,多聽少說,善于傾聽別人講話是一種高雅的素養。因為認真傾聽別人講話,表現了對說話者的尊重,人們也往往會把忠實的聽眾視作可以信賴的知己。
聆聽別人講話,必須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時還要輔以其他的行為和態度,不少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從人際關系角度進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聽技巧:
1. 注視說話者,保持目光接觸,不要東張西望。
2. 單獨聽對方講話,身子稍稍前傾。
3. 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隨對方談話內容有相應的變化,恰如其分地頻頻點頭。
4. 不要中途打斷對方,讓他把話說完。
5. 適時而恰當地提出問題,配合對方的語氣表述自己的意見。
6. 不離開對方所講的話題,但可通過巧妙的應答,把對方講話的內容引向所需的方向和層次。
向人問詢時應注意哪些禮貌?
在社會生活中,向人問詢是經常發生的事。這種看似平常的一句問話,實際上卻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和文明程度。
向人詢問時,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稱呼語,如"小姐"、"先生"、"師傅"等。不能不加稱呼,直接用"喂"來代替;也不能使用一些不禮貌的稱呼,如"老頭"、"戴眼鏡的"等等。
其次,應學會使用請求語,如"請"、"麻煩您"、"勞駕"等等。問路時,可用"請問"開頭;咨詢政策法規或有疑惑的問題時,可以說"我想請教一個問題";需要有勞別人時,可說"麻煩您"、"勞駕您"等等。
再次,對方答復自己的詢問時,應神態專注,不能目視左右,心有旁騖。問詢完畢應向對方表示感謝。語氣應懇切,態度要真誠。
對他人的詢問應怎樣禮貌回答?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別人來電或用其他方式來詢問事情。怎樣回答他人的詢問,就體現了一個人的禮貌修養。
首先,應該本著互助的精神,熱情回答他人的詢問。如在路上遇到有人問訊時,應停下腳步,仔細聽取別人的詢問后進行答復;在辦公室有人詢問時,應暫時擱下手中的事情熱情接待。
其次,回答問話應耐心、細致、周到、詳盡。如果是外地人員問路,就應該用普通話告知,直到對方聽明白為止。如果是詢問公務上的事,應盡量做到詳盡準確,決不能模棱兩可,簡單了事。
再次,當被問到不了解的情況時,應向對方表示歉意,或者幫助找其他人解答,決不可敷衍應付或信口開河。
得到關心、幫助時怎樣向人致謝?
關心、幫助有大有小,人們往往對大的關心、幫助會感激不盡,而常會忽略對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細小幫助表示感謝。當有人為你遞上一杯水,在街上為你指了路,撿起你掉下的東西時,你都應該向人及時表示謝意。對別人說聲:"謝謝",這意味著你對別人提供的幫助表示肯定,是一種禮貌的行為。
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表示感謝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口頭致謝、書面致謝、電話致謝或由他人轉達謝意,等等。口頭致謝是應用最多的一種感謝方式,如果別人幫你解決了一些困難,表達感謝的語氣要加重些,只有"謝謝"兩字還不夠。如"真得好好謝謝你,你幫我解決了一個難題","多虧你幫忙,不然我可沒辦法了"。因為口頭致謝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合使用,所以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向人致謝不只是禮節上的客套,應是發自內心的感激,態度要真誠。說話時,微笑著目視對方,還可以和對方握握手,要讓對方真切地體會他所提供的幫助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別人關心、幫助時,向人真誠地致謝,有助于形成樂于助人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