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禮儀(精選5篇)
稱呼禮儀 篇1
一、職場中的稱呼禮儀
在工作中上,彼此之間的稱呼有其特殊興。總的要求,是莊重、正式、規范。
1、 職務興稱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對象的職務相稱,以示身份有別、敬意有加,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稱呼方法。
(1)僅稱職務。例如:“部長”、“經理”、“主任”,等等。
(2)職務之前加上姓氏。例如:“周總理”、“隋處長”、“馬委員”,等等。
(3)職務之前加上姓名,僅適用極其正式的場合。
2、 職稱興稱呼
對于具有職稱者,尤其是具有高級、中級職稱者,可直接以其職稱相稱。
以職稱相稱,下列三種情況較為常見。
(1)僅稱職稱。例如:“教授”、“律師”、“工程師”,等等。
(2)在職稱前加上姓氏。例如:“錢編審”、“孫研究員”。有時,這種稱呼也可加以約定俗成的簡化,例如,“吳工程師”簡稱為“吳工”。但使用簡稱應以不發生誤會,歧義為限。
(3)在職稱前加上姓名,它適用于十分正式的場合。例如:“安文教授”、“杜錦華主任醫師”、“郭雷主任編輯”,等等。
3、 學銜興稱呼
工作中,以學銜作為稱呼,可增加其權威興,有助于增強現場的學術氣氛。
稱呼學銜,也有四種情況使用最多。它們分別是:
(1)僅稱學銜。例如:“博士”。
(2)在學銜前加上姓氏,例如:“楊博士”。
(3)在學銜前加上姓名,例如:“勞靜博士”。
(4)將學銜具體化,說明其所屬學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史學博士周燕”、“工學碩士鄭偉”,“法學學士李麗珍”,等等。此種稱呼最為正式。
4、 行業興稱呼
在工作中,有時可按行業進行稱呼。它具體又分為兩種情況。
(1)稱呼職業
稱呼職業,即直接以被稱呼者的職業作為稱呼。例如,將教員稱為“老師”、將教練員稱為“教練”,將專業辯護人員稱為“律師”,將警察稱為“警官”,將會計師稱為“會計”,將醫生稱為“醫生”或“大夫”,等等。
在一般情況下,在此類稱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2)稱呼“小姐”、“女士”、“先生”
對商界、服務業從業人員,一般約定俗成地按興別的不同分別稱呼為“小姐”、“女士”或“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區別在于:未婚者稱“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確其婚否者則稱“女士”。在公司、外企、賓館、商店、餐館、歌廳、酒吧、交通行業,此種稱呼極其通行。在此種稱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
5、姓名興稱呼
在工作崗位上稱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間。其具體方法有三種:
(1)直呼姓名。
(2)只呼其姓,不稱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
(3)只稱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興之間,尤其是上司稱呼下級、長輩稱呼晚輩之時。在親友、同學、鄰里之間,也可使用這種稱呼。
二、稱呼的禁忌
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回避以下幾種錯誤的做法。這樣,會失敬于人。
1、使用錯誤的稱呼
使用錯誤的稱呼,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專。常見的.錯誤稱呼有兩種:
(1)誤讀。一般表現為念錯被稱呼者的姓名。比如“郇”、“查”、“蓋”這些姓氏就極易弄錯。要避免犯此錯誤,要作好先期準備,必要時,虛心請教。
(2)誤會。主要指對被稱呼的年紀、輩份、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于誤會。
2、使用過時的稱呼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時效興,一旦時過境遷,若再采用,難免貽笑大方。比方說,法國大革命時期人民彼此之間互稱“公民”。在我國古代,對官員稱為“老爺”、“大人”。若全盤照搬過來,就會顯得滑稽可笑,不倫不類。
3、使用不通行的稱呼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興,比如,北京人愛稱人為“師傅”,山東人愛稱人為“伙計”,中國人把配偶、孩子經常稱為“愛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聽來,“師傅”等于“出家人”,“伙計”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國人則將“愛人”理解為進行“婚外戀”的“第三者”,將“小鬼”理解為“鬼怪”、“精靈”,可見更為“南轅北轍”,誤會太大了。
4、使用不當的行業稱呼
學生喜歡互稱為“同學”,軍人經常互稱“戰友”,工人可以稱為“師傅”,道士、和尚可以稱為“出家人”,這并無可厚非。但以此去稱呼“界外”人士,并不表示親近,沒準還會不為對方領情,反而產生被貶低的感覺。
5、使用庸俗低級的稱呼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切勿使用。例如“兄弟”、“朋友”、“哥們兒”、“姐們兒”、“磁器”、“死黨”、“鐵哥們兒”,等等一類的稱呼,就顯得庸俗低級,檔次不高。它們聽起來令人肉麻不堪,而且帶有明顯的社會人員的風格。逢人便稱“老板”,也顯得不倫不類。
6、使用綽號作為稱呼
對于關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張給對方起綽號,更不能隨意以道聽途說來的對方的綽號去稱呼對方。至于一些對對方具有侮辱興質的綽號,例如,“北佬”、“阿鄉”、“鬼子”、“鬼妹”、“拐子”、“禿子”、“羅鍋”、“四眼”、“肥肥”、“傻大個”、“柴禾妞”、“北極熊”、“黑哥們”、“麻桿兒”,等等,則更應當免開尊口。另外,還要注意,不要隨便拿別人的姓名亂開玩笑。要尊重一個人,必須首先學會去尊重他的姓名。每一個正常人,都極為看重本人的姓名,而不容他人對此進行任何形式的輕踐。
稱呼禮儀 篇2
稱呼,一般是指人們在交往應酬中彼此之間所采用的稱謂語。選擇正確的、適當的稱呼,既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又體現著對他人的重視程度,有時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系所發展到的具體程度。
職場商務人員在正式場合所使用的稱呼,主要應注意如下兩點。
(一)稱呼正規
在工作崗位上,人們所使用的稱呼自有其特殊性。下述正規的五種稱呼方式,是可以廣泛采用的。
1.稱呼行政職務。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在對外界的交往中,此類稱呼最為常用。意在表示交往雙方身份有別。
2.稱呼技術職稱。對于具有技術職稱者,特別是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者,在工作中可直稱其技術職稱,以示對其敬意有加。
3.稱呼職業名稱。一般來說,直接稱呼被稱呼者的職業名稱,往往都是可行的。
4.稱呼通行尊稱。通行尊稱,也稱為泛尊稱,它通常適用于各類被稱呼者。諸如“同志”、“先生”等,都屬于通行尊稱。不過,其具體適用對象也存在差別。
5.稱呼對方姓名。稱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稱呼其姓名,以示關系親近。但對尊長、外人,顯然不可如此。
(二)稱呼之忌
以下四種錯誤稱呼,都是職場人員平日不宜采用的。
1.庸俗的稱呼。職場人員在正式場合假如采用低級庸俗的稱呼,是既失禮,又失自己身份的。
2.他人的綽號。在任何情況下,當面以綽號稱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3.地域性稱呼。有些稱呼,諸如,“師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對象地濫用。
4.簡化性稱呼。在正式場合,有不少稱呼不宜隨意簡化。例如,把“張局長”、“王處長”稱為“張局”、“王處”,就顯得不倫不類,又不禮貌。
稱呼禮儀 篇3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稱呼別人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采用常規稱呼。常規稱呼,即人們平時約定俗成的較為規范的稱呼。
第二,要區分具體場合。在不同的場合,應該采用不同的稱呼。
第三,要堅持入鄉隨俗。要了解并尊重當地風俗。
第四,要尊重個人習慣。
以上四條都是建立在尊重被稱呼者的基礎上的。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際場合,常規性稱呼大體上有以下五種:
第一,行政職務。它是在較為正式的官方活動,如政府活動、公司活動、學術活動等活動中使用的。如“李局長”、“王總經理”、“劉董事長”等等。
第二、技術職稱。如“李總工程師”、“王會計師”等。稱技術職稱,說明被稱呼者是該領域內的權威人士或專家,暗示他在這方面是說話算數的。
第三,學術頭銜。這跟技術職稱不完全一樣,這類稱呼實際上是表示他們在專業技術方面的造詣如何。
第四,行業稱呼。如“解放軍同志”、“警察先生”、“護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人家職務、職稱等具體情況時可采用行業稱呼。
第五,泛尊稱。它是指對社會各界人士在較為廣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稱呼。比如“小姐”、“夫人”、“先生”、“同志”等。在不知道對方姓名及其他情況(如職務、職稱、行業)時可采用泛尊稱。
此外。有的時候還有一些稱呼在人際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可以使用表示親屬關系的愛稱,如“叔叔”、“阿姨”等。你這樣稱呼人家,并不意味著他(她)就一定是你的親叔叔、親阿姨。
在較為正式的場合里,有一些稱呼是不能夠使用的。主要涉及以下幾種:
第一,無稱呼。就是不稱呼別人就沒頭沒腦地跟人家搭訕、談話。這種做法要么令人不滿,要么會引起誤會,所以要力戒。
第二,替代性稱呼。就是非常規的代替正規性稱呼的稱呼。比如醫院里的護士喊床號“十一床”、服務行業稱呼顧客幾號、“下一個”等等,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第三,易于引起誤會的稱呼。因為習俗、關系、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誤會的稱呼切勿使用。比如很傳統的一個稱呼就是同志,但在海外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港澳地區,就不適用了。
第四,地方性稱呼。比如,北京人愛稱人為“師傅”,山東人愛稱人為“伙計”等。但是,在南方人聽來,“師傅”等于“出家人”,“伙計”就是“打工仔”。
第五,不適當的簡稱。比如叫“王局(長)”、“李處(長)”一般不易引起誤會,但如果叫“王校(長)”、“李排(長)”就易產生誤會。
此外,在稱呼他人時還要避免誤讀,如將仇(qiu)讀成(chou)等、過時的稱呼(如將官員稱為“老爺”、“大人”等)、綽號(如“拐子”、“羅鍋”、“四眼”等)等等。
總之,稱呼是交際之始,交際之先。慎用稱呼、巧用稱呼、善用稱呼,將使你贏得別人的好感,將有助于你的人際溝通自此開始順暢地進行。
職場稱呼禮儀的注意事項:
我們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下面幾種失敬的做法。
(1)錯誤的稱呼。
常見的錯誤稱呼無非就是誤讀或是誤會。
誤讀也就是念錯姓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于不認識的字,事先要有所準備;如果是臨時遇到,就要謙虛請教。誤會,主要是對被稱呼的年紀、輩份、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于誤會。相對年輕的女性,都可以稱為“小姐”,這樣對方也樂意聽。
(2)使用不通行的稱呼。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東人喜歡稱呼“伙計”,但南方人聽來“伙計”肯定是“打工仔”。
(3)使用不當的稱呼。
工人可以稱呼為“師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稱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來稱呼其他人,沒準還會讓對方產生自己被貶低的感覺。
(4)使用庸俗的稱呼。
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適合使用。例如,“兄弟”、“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雖然聽起來親切,但顯得檔次不高。
(5)稱呼外號。
對于關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張給對方起外號,更不能用道聽途說來的外號去稱呼對方。也不能隨便拿別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稱呼禮儀 篇4
職場商務人員在正式場合所使用的稱呼,主要應注意如下兩點。
(一)稱呼正規
在工作崗位上,人們所使用的稱呼自有其特殊性。下述正規的五種稱呼方式,是可以廣泛采用的。
1.稱呼行政職務。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在對外界的交往中,此類稱呼最為常用。意在表示交往雙方身份有別。
2.稱呼技術職稱。對于具有技術職稱者,特別是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者,在工作中可直稱其技術職稱,以示對其敬意有加。
3.稱呼職業名稱。一般來說,直接稱呼被稱呼者的職業名稱,往往都是可行的。
4.稱呼通行尊稱。通行尊稱,也稱為泛尊稱,它通常適用于各類被稱呼者。諸如“同志”、“先生”等,都屬于通行尊稱。不過,其具體適用對象也存在差別。
5.稱呼對方姓名。稱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稱呼其姓名,以示關系親近。但對尊長、外人,顯然不可如此。
(二)稱呼之忌
以下四種錯誤稱呼,都是職場人員平日不宜采用的。
1.庸俗的稱呼。職場人員在正式場合假如采用低級庸俗的稱呼,是既失禮,又失自己身份的。
2.他人的綽號。在任何情況下,當面以綽號稱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3.地域性稱呼。有些稱呼,諸如,“師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對象地濫用。
4.簡化性稱呼。在正式場合,有不少稱呼不宜隨意簡化。例如,把“張局長”、“王處長”稱為“張局”、“王處”,就顯得不倫不類,又不禮貌。
稱呼禮儀 篇5
1、職務性稱呼
在工作中,最常見的稱呼方式是以交往對象的職務相稱,以示身份有別、敬意有加,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稱呼方法。
以職務相稱,具體來說又分為三種情況:
a.僅稱職務。例如:“部長”、“經理”、“主任”,等等。
b.在職務之前加上姓氏。例如:“周總理”、“隋處長”、“馬委員”,等等。
c.在職務之前加上姓名,這僅適用極其正式的場合。例如:“總”。
2、職稱性稱呼
對于具有職稱者,尤其是具有高級、中級職稱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職稱相稱。
以職稱相稱,也有下列三種情況較為常見。
a.僅稱職稱。例如:“教授”、“律師”、“工程師”,等等。
b.在職稱前加上姓氏。例如:“錢編審”、“孫研究員”。有時,這種稱呼也可加以約定俗成的簡化,例如,可將“吳工程師”簡稱為“吳工”。但使用簡稱應以不發生誤會,歧義為限。
c.在職稱前加上姓名,它適用于十分正式的場合。例如:“安文教授”、“杜錦華主任醫師”、“郭雷主任編輯”,等等。
3、學銜性稱呼
在工作中,以學銜作為稱呼,可增加被稱呼者的權威性,有助于增強現場的學術氣氛。
稱呼學銜,也有四種情況使用最多。它們分別是:
a.僅稱學銜。例如:“博士”。
b.在學銜前加上姓氏,例如:“楊博士”。
c.在學銜前加上姓名,例如:“勞靜博士”。
d.將學銜具體化,說明其所屬學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史學博士周燕”、“工學碩士鄭偉”,“法學學士李麗珍”,等等。此種稱呼最為正式。
4、行業性稱呼
在工作中,有時可按行業進行稱呼。它具體又分為兩種情況。
a.稱呼職業,即直接以被稱呼者的職業作為稱呼。例如,將教員稱為“老師”、將教練員稱為“教練”,將專業辯護人員稱為“律師”,將警察稱為“警官”,將會計師稱為“會計”,將醫生稱為“醫生”或“大夫”,等等。在一般情況下,在此類稱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b.稱呼“小姐”、“女士”、“先生”.對商界、服務業從業人員,一般約定俗成地按性別的不同分別稱呼為“小姐”、“女士”或“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區別在于:未婚者稱“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確其婚否者則稱“女士”。在公司、外企、賓館、商店、餐館、歌廳、酒吧、尋呼臺、交通行業,此種稱呼極其通行。在此種稱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也可以在此前以職務在先,姓名在后的順序,再加上其他稱呼。
5、姓名性稱呼
在工作崗位上稱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間。其具體方法有三種:
a.直呼姓名。
b.只呼其姓,不稱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
c.只稱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間,尤其是上司稱呼下級、長輩稱呼晚輩之時。在親友、同學、鄰里之間,也可使用這種稱呼。
職場稱呼的一些具體事例:
職場上最誠惶誠恐、畢恭畢敬的人是誰?是菜鳥新人!
王露是太平洋盈科電腦城的一個小職員,去年剛剛畢業。說起職場稱呼,她滿臉興奮。“我應聘時就是因為一句稱呼轉危為安的。”去年應聘時,由于她在考官面前太過緊張,有些發揮失常,就在她從考官眼中看出拒絕的意思而心灰意冷時,一位中年男士走進了辦公室和考官耳語了幾句。在他離開時,她聽到人事主管小聲說了句“經理慢走”。那位男士離開時從王露身邊經過,給了她一個善意鼓勵的眼神,王露說自己當時也不知道哪兒來的靈光一閃,忙起身,畢恭畢敬地對他說:“經理您好,您慢走!”她看到了經理眼中些許的詫異,然后他笑著對自己點了點頭。等她再坐下時,她從人事主管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后來她順利地得到了這份工作。人事主管后來告訴她,本來根據她那天的表現,是打算刷掉她的。但就是因為她對經理那句禮貌的稱呼讓人事部門覺得她對行政客服工作還是能夠勝任的,所以對她的印象有所改觀,給了她這份工作。
職場新人稱呼同事:要“勤”要“甜”
可銳咨詢顧問有限公司的首席咨詢師呂東鳴說,人們一直以為只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人們才更注意這些刻板嚴謹的稱呼,所以職場上對稱呼的注重正日益淡漠。尤其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他們對職場稱呼處于摸不著頭腦的階段。剛進單位,兩眼一抹黑,全是生人面孔,如何迅速融合到這個團隊中?怎樣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其實都是從一聲簡單的稱呼中開始的。哪怕是甜言蜜語呢,只要恰到好處不招人煩就是成功。
新人報到后,首先應該對自己所在部門的所有同事有一個大致了解。對自己介紹后,其他同事會一一自我介紹,這個時候,如果職位清楚的人,可以直接稱呼他們“張經理、王經理”等等,對于其他同事,可以先一律稱“老師”,這一方面符合自己剛畢業的學生身份,另一方面,表明自己是初來乍到,很多地方還要向諸位前輩學習。等稍微熟悉之后,再按年齡區分和自己平級的同事,對于比自己大許多的人,可以繼續稱“老師”,或者跟隨其他同事稱呼。對于與自己年輕相差不遠甚至同齡的同事,如果是關系很好,就可以直呼其名。再有,需要注意的是,在喊人的時候,一定要面帶微笑,眼睛直視(但不是死瞪)對方,表現要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