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通用32篇)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
古爾邦節對于維吾爾族來說,有如漢族的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節日氣氛特別濃郁,是世界穆斯林的重大節日。
穆斯林人們以喜悅的心情盼望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古爾邦節的到來。節日來臨前,穆斯林人們就開始打掃衛生,粉刷各自的庭院等,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節日的到來。各家的婦女們都忙著做馓子和各種糕點,而男人們忙著料理外面的各種準備工作,同時,全家人還要上街買新衣服,所有的人們都在為節日做充分的準備。
節日的頭一天,我們民族還有個講究,那就是拜訪長輩、父母和兄弟姐妹,提前向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
古爾邦節的第一天早晨,各家各戶屠宰牛羊,但這并不是為了吃肉或是過富足的日子,而是邀請來自7個貧困家庭的人們,請他們來品嘗,這也是一種感恩,回報他人的表現。
穆斯林人們還是尊重長輩父母的民族,節日這天,晚輩們首先要到長輩家去拜年,祝愿長輩們健康平安。
古爾邦節期間,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歡歡喜喜的挨家挨戶的拜年,還可以品嘗好喝的肉湯等,人們的心情是多么高興,所以,古爾邦節也是人們互相諒解的最佳時間,人們在這一天,都會放下恩怨,互相問候,形成了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
這次的古爾邦節在國慶期間,我們休息了八天,古爾邦節過的也很開心。知道我們小孩子為什么喜歡古爾邦節嗎?就是因為在節日里,小孩子都會收到許多大人的禮物和紅包。
在古爾邦節的第一天,也就是10月5日那天,我和家人穿著漂亮的新衣服去了爺爺奶奶家。我爸爸最擅長宰羊,這天爸爸一共宰了三只羊——爺爺的,我們的,還有舅舅的。宰完了羊,我和妹妹跟隨爸爸媽媽去親朋好友家拜年了。這天我們去了許多人的家吃得好,玩得好。
第二天,我要呆在家里招待客人了,爸爸媽媽都去拜年了。好無聊。咦?從早上到下午沒一個人來,真是的!我正氣著,‘咚咚咚’門響了,哦,原來是爺爺奶奶來拜年了,我很高興,連忙給他們倒茶。我又收到了禮物——100元,嘿嘿,他們可真夠大方的!
第三天,來的都是爸爸和媽媽的親人,他們的孩子特調皮,一會懂這個東西一會兒動那個,真是的!還是我妹妹厲害,她平時很討厭別人動他的東西,這下她可怒了,開始管制那些小屁孩兒。
唉,到了第四天,我要跟同學們去拜年了。早上,我早早的起床,來到廣場,同學們都聚在了一起,我們從早上8:00開始到下午5:00一一去了每個同學家,他們都很熱情的招待我們。這次的古爾邦節我過得真開心,我真心希望在以后的節日里能像這次一樣跟同學們一起拜年。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
早上,爸爸媽媽很早就叫醒我和弟弟,為我們精心打扮一番后,隨爸爸趕往奶奶家,爸爸和弟弟每人戴著一頂雪白的回族帽子,因為他們要參加盛大的聚禮——做爾地。
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一座古老而又神圣的清真大寺:相傳這座寺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只見院子里面停滿了摩托車與自行車和各種各樣的轎車,把若大的院子圍的水泄不通。
走進大殿,眼前的景象更是讓人為之一震,哇!好多的人啊,有老人有小孩。來的早的都跪在大殿里面,來的稍遲點的就跪在院子里,他們不管老幼,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都穿戴的很整齊,戴著潔白的帽子,更為這一盛大的聚禮增添了一道風景。(我沒有進去,因為這樣的聚禮是不允許女人和女孩)參加的。
一個多小時禮拜結束了。人們迅速起身,穿上自己的鞋,拿著自己的拜氈離開場地。通道非常狹窄,離開的人們摩擦接踵,猶如洪水一般向殿外涌出。不一會兒,來到墳園(回族墓地),在這里要為我先逝的親人們祈禱,讓真主保佑他們早一點進入天堂,也寄托活著的人對親人們的哀思,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后人并沒有忘記他們。
離開墳園已經十一點了,接下來的就是今天最重要的環節,宰牲。我們回族的風俗,凡是條件好的家庭今天必須宰牲,可以宰羊也可以約七人宰頭牛,這樣,可以保佑他在去世后能進入天堂。吃過飯,爺爺和奶奶分別趕往他們宰牲的目的地,了卻他們今年的心愿。
爾地節雖然沒有開齋節那樣得乜貼的情景,可這一天卻讓我看到了爸爸媽媽以及爺爺奶奶的愉悅,我看到了老人們慎密的心思和未完成的希望,真希望我也趕快長大,加入到大人這一神圣的活動之中,同樣,這一天也讓我感到無比的快樂,感到做為一個回族人,一個穆斯林是多么的自豪啊!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3
古爾邦節對于維吾爾族來說,有如漢族的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
去年夏天,媽媽帶我到喀什游玩,正趕上古爾邦節。那天早晨8點多鐘,爸爸就和一些老鄉們成群結隊地到艾提朵清真寺參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儀禮去了。不一會兒,寺內外就人山人海了,儀禮開始了,此時聽不見往日城市的喧鬧聲,只有大阿旬誦念古蘭經的渾厚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蕩。在這莊嚴而又肅穆的氣氛中,成千上萬排列成行的爺爺、叔叔們同時屈膝跪下來向安拉祈求平安。
一個小時后,儀禮的各項儀式結束了,這時,一隊鼓樂手們在艾提雜清真寺的門樓上吹起了咬吶,敲起了阿格拉鼓,彈起了冬不拉。一群梳著辮子,穿著五顏六色連衣裙的小姑娘們和成百上千的其他觀眾都圍在艾提朵清真寺前,我懷著好奇心擠進人群,原來一群小伙子正在那里跳沙瑪爾舞,歡樂的曲調把節日的氣氛帶到了大街小巷,帶到了每個家庭。
我跟隨著媽媽去親戚朋友家拜節,家家戶戶的桌上都擺滿了鮮美豐富的食品。有烤鑲、炸傲子、手抓羊肉、葡萄瓜果……我們來到叔叔家拜節,一進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華貴的景象,地上鋪著地毯,墻上掛著壁毯,炕上鋪著床毯,五光十色、風格各異。這時好客的主人端上來了一盤烤羊肉串,羊肉串上撤著孜然、鹽末和雞蛋等作料。看起來肉色酥黃,聞起來香沁心脾,吃起來外焦里嫩,風味獨特,我邊吃邊贊不絕口。
古爾邦節過去了,我也該回去了,可是我永遠忘不了在喀什度過的別有特色的古爾邦節。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4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
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李大釗專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的來歷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號召中國工人把這年的“五一”作為覺醒的日期。陳獨秀也為慶祝這個節日發表了《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一文,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真相。陳獨秀又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合會作了《勞苦者的覺悟》的演說,闡明了“勞動創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的觀點。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傳,散發《五月一日勞工宣言》,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將5月1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是日全國放假一天。每年的這一天,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并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1999年9月,國務院改革出臺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國慶節、春節和“五一”法定節日加上倒休,全國放假7天。從此,3個“黃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費熱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假日經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話題。已基本形成。從20xx年11月9日開始,經過多方研究論證比較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在人民網、新華網、國家發改委網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網站上予以公布,開展民意調查。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春節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歷年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五一”由3天調整為1天,減少2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五一黃金周也將成為歷史。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為中國農歷的正月初一。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大國、歷史大國肯定有不少關于“春節”的傳統與習俗,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學習一下吧!
“春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那我們當然就要除舊迎新了。而除舊迎新當然就少不了“掃塵”了!在我國古代就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民諺。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我們掃完了塵,就來說說過年時我們小朋友最高興的事情吧——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我們收完了壓歲錢就來看看過年時最令我們高興,最驚險刺激的事吧——呵!呵!放炮嘍!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哈哈!同學們看完了春節的習俗了解了春節的習俗,那就讓我們過一個時尚而又不失傳統的“中國年”吧!我在這了祝大家:“Happy Chinese New Year !”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6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并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7
當端午節那天,家家都會包粽子,我們家也不例外。小時候,我就經常和姑奶一起包粽子。我們先把糯米泡好,再買來長長的粽葉,把泡好的米和棗放在粽葉上。姑奶用手巧妙地一裹,一個好看的粽子就誕生了。然后,姑奶把粽子放在鍋里煮,我就在旁邊焦急地等待著。一會兒,粽子出鍋了,一個個三角形的粽子從鍋里拿出來,解開繩子,剝開粽葉,露出白白的糯米和紅紅的棗,香糯可口,非常好吃。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原來這是我們的傳統民俗。我還了解到,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以外,還有賽龍舟、飲雄黃酒、戴香包、懸艾草、掛鐘馗等習俗。還有一首關于端午節民俗的小詩:“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詳細描寫了端午節的民俗風情。端午節在很早以前是人們祭祀神龍的日子。后來,人們還巧妙地把遠古的風俗與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結合起來。傳說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縱身投入汩羅江。當時楚國人紛紛趕著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就是賽龍舟的起源。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尸體被魚吃掉,就用蘆葉包住米飯扔下江里,這就成了吃粽子的開端。
端午節乃中國重要傳統節日,綿綿數千里,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一種印記,一種情結,深深烙在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是永遠抹不掉的定海神針。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8
又是一年清明節到來時,清明節最早始于中國周朝時期距今約20__多年歷史了,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年到了4月5號前后便是細雨蒙蒙,古人便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更加形象的描繪了,清明節時候的畫面了。
清明節,又名踏青節,預示著春天的到來,萬物開始復蘇,大地也充滿著生機,真是無限的美好,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也都忙碌起來了,開始舉行祭祀,掃墓等緬懷先人的習俗,當然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儀式也就不一樣了。
我的家鄉位于美麗的五岳之一,“南岳衡山”,到了清明節這一天家鄉的人們便在家里準備著祭祀用到的紙錢,香火,水果祭品等東西。一大清早家家戶戶的老老少少就踩著山路,一前一后,前往自家先人的墳頭,給先人掃墓。
因為處于山陵地帶,所以大多數人家,去掃墓的時候都是要走山路的,山路可是不好走,即使露水打濕著褲腳,荊棘鉤上了衣裳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先人的懷念,每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也是經不住感慨這種風土人情給家鄉帶來的濃濃色彩。
接著沿著山路我們一家人來到了先人的墳頭,開始把周圍的雜草清理一番,也就是掃墓。接著就是祭祀,大致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是在墳頭擺好祭品,上三杯酒,點上三炷香,點燃紙錢,然后放炮,最后舉行跪拜儀式,祈求先人的保佑,接著我們會去其它先人的墳頭舉行同樣的儀式,直至結束。
每一個儀式,每一個舉動都是莊嚴而又尊敬的,這都是代表著人們對先人的懷念,雖然過程很簡單,但是內心卻得到了滿足,也是很開心每年都能夠在清明節這一天跟家人一起來掃墓,祭祀,畢竟也是一年只有一次。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簡單而又莊嚴,更多或許是一種情懷!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9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將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0
雨水這天在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則是干爹)
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這可能也與以前的醫療條件有關,因為醫療條件不好,好多孩子生病根本無法醫治。所以需要借助干爹的福氣將孩子帶大)于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而雨水節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川西民間這天有個特定的拉干爹的場所。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篼篼、帶著孩子在人群中穿來穿去找準干爹對象。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有知識就拉一個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體瘦弱就拉一個身材高大強壯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著當“干爹”,有的能掙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脫身,大多都會爽快的答應,也就認為這是別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運也會好起來的。拉到后拉者連聲叫道:“打個干親家”,就擺好帶來的下酒菜、焚香點蠟,叫孩子“快拜干爹,叩頭”;“請干爹喝酒吃菜”,“請干親家給娃娃取個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后也有常年走動的稱為“常年干親家”,也有分手后就沒有來往的叫“過路干親家”。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1
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嗎?下面就讓我來一一告訴你們吧!
正所謂“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時我就會知道今天是端午節。
端午,又稱重五,是我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一個重要節日呢。在這天,大人門都要給我們小孩帶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的長命縷呢。每家每戶還得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還要吃“五黃”即“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粽子和雄黃酒。怎么樣,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端午這天很多地方都會賽龍舟和吃粽子。賽龍舟,顧名思義,競渡龍舟嘛!而為什么要競渡龍舟?純粹為了好玩嗎?不是!相傳賽龍舟,還有個小故事呢!從前,有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天,他聽說了自己的祖國被占領了,愛國的他氣得受不了,便來到了汨羅江邊,投江自殺了。相傳,競渡龍舟是為了撈救愛國詩人屈原。而吃粽子呢,其實是把粽子投進江內,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而不去吃屈原的遺體。關于賽龍舟和吃粽子,還有這么個令人落淚的故事呢!
這就是快樂又令人辛酸的端午節,同學們,你們明白嗎?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2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相傳已久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因為月餅象征著快樂、美滿、和諧。
關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經過我上網調查,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七仙女回填宮時給有著正義董永留了一個兒子。之后有一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伙伴們在村頭桂花樹下玩耍,也想過去湊湊熱鬧,哪明白不但沒人理他,還罵他是個沒媽、沒教養的野孩子。他委屈極了,便號啕大哭。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吳剛便悄悄拿出登云鞋,對孩子說:“如果你想媽的時候,就穿鞋圓月下吧。”
董永的兒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云鞋,飛到了天宮,七仙女見了自己的兒子,又悲又喜,便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貌,做成香甜的仙餅,給兒子吃。玉皇大帝明白此事后十分生氣,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兒子回人間。
之后,董永的兒子當了官,就叫各州各縣的人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都來仿做他在天宮時吃的仙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由于這種餅子就像月亮一樣,所以后人便稱做中秋餅。
直到這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當一輪圓月掛在蔚藍的夜空,人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中總會憧憬。 中秋節吃月餅作文:
顧名思義,農歷八月十五便是中秋佳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日子。每家都團團圓圓的,不管身在何處,都會不遠萬里回家過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月亮也格外的圓,人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看十五的月亮也很圓嗎! 嘻嘻,我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月下吃餅的好日子啦!于是我從房間里拿出了我最愛吃的酥皮月餅。然后,我又搬出了凳子,輕輕地剝開我最愛吃的酥皮月餅。心里美滋滋的,真想一口咬下去。突然媽媽一叫我,我便把月餅放在了凳子上,待我歸來之后:咦!月餅呢?我明明把它放在了凳子上,到底跑到哪里去了?一看,怎樣地上有月餅末,我便一路跟著月餅末走,最后找到兇手了。盡然是你們:小帕和拔絲dog。
這天我非要把你們拔絲了不可,偷什么不好,敢偷我的月餅。媽媽聽我在外面咕囔著。便問我:“小威,怎樣了,在那干什么?”“媽,小狗把我的月餅給叼走了,我還沒吃呢!”我氣憤的說道。于是媽媽回到房間里,給我拿了一個月餅說道:“小狗也要過中秋節的嗎?哪有中秋節不吃月餅的?”于是我便不再追究此事,繼續我的月下吃餅了。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 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多姿多彩的春節,我們這兒春節的習俗也不少:放鞭炮,吃團圓飯,拜年,貼春聯,貼“倒福”。今天,我要講的是吃餃子時的趣事。
吃餃子,可不是一般的餃子,有些餃子里裹進了糖、紅棗和銅錢。吃到糖的餃子就會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吃到紅棗的餃子就會在新的一年里好運早來;吃到銅錢的餃子就會在新的一年里財運滾滾。外婆把帶有三種“祝福餡”的餃子各裹了六個,“六”是個吉利的數字。
隨著外婆的一聲令下,我和爸爸媽媽三位參賽選手的“驚喜餃子”大賽拉開帷幕。我迅速找準目標,拿起筷子向盤子里伸去。誰知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爸爸。唉,遇到強勁對手,只能退讓三分。當我從另一個碗里夾起一個餃子,剛要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時,只聽見“吱嚓”一聲,爸爸把一枚銅錢吐了出來。糟糕,我已經比對手落后了,我得趕緊追上比分呀!
可惡的媽媽也比我領先一分,因為她咬到了一個紅棗。正當我憤憤不平,想要扭轉乾坤時,好運悄然無聲地來到我的身邊——我也咬到了銅錢!我欣喜若狂地團團轉,但沒有想到,危險也來得如此突然——
“什么?就剩下十個餃子了!”我瞟了瞟敵方情況——爸爸,兩個銅錢,一個紅棗;媽媽,兩個銅錢,兩個紅棗。我細細一算,哈哈,十個里面還有三個紅棗和一個銅錢!我狼吞虎咽地吃著,直到吃完,滿意地打了個飽嗝。可是……一種不祥的預感似藤蔓般在我心中蔓延著。我一個也沒吃到!
“小傻瓜,還有一碗呢!”只見外婆指著她身邊的大碗,哈哈大笑著……
這就是我們慈溪的過年習俗——包餃子。我在睡夢中喃喃道:“新年,真好……”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4
在我的老家,清明的時候都要吃清明果,去給已故的親人掃墓和請親朋好友吃飯。清明果是一種青色野草植物和米粉混合做成的,里面包的餡有肉,豆腐干,鮮筍和蝦皮等。吃起來軟軟的,黏黏的,很多人都很喜歡吃,我也很愛吃。除了做清明果,還要去掃墓,這是每年清明節都要做的事。那天早上,外面下起了毛毛雨,我們一家人換上膠鞋,打上雨傘,一塊上山去給我太公和太婆掃墓。山路十分陡峭,但是我們最終還是爬了上去。到了墓前,我們先把地上的雜草除干凈,然后爺爺在墳頭添了些土和草還獻上了許多黃菊花,在墳上加草的意思是使下代人更加興旺發達。之后點上了香,我們一家都拜了拜,最后就差放鞭炮了,只見爸爸拿出打火機,點燃了鞭炮,之后我們就隨著鞭炮聲下山了,我們一邊下山一邊欣賞著山下美麗的風景,油菜花黃黃的,桃花朵朵開放,十分美麗。除此之外呢,我們那邊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請別人吃飯。爺爺奶奶從下午就一直忙個不停,食物非常豐富,全都是海鮮,客人們吃的都非常高興。
清明節掃墓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清明節我都會回老家掃掃墓,回老家掃墓,是對已故親人的一種尊重。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5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里過。在家里,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肴——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范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里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里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后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后備箱中的佳肴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清明節的習俗作文(5篇)清明節的習俗作文(5篇)。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范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后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肴。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6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制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咸、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習俗-打糍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糍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征團圓;糍粑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征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糍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范圍是全國性的,而打糍粑的習俗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武隆縣志》)打糍粑,就是舂糍粑、搗糍粑,其制作并不復雜。據《墊江縣志》記載:中秋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早上糯米蒸熟后,用木棒在碓窩內舂融,做成糍粑,拌糖或黃豆面食之。”其具體程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搗細——團成糍粑(撲上炒黃豆粉)。
打糍粑是中秋節的高潮。常常是節日的佳肴美酒都擺上了餐桌,就等這最后一道糍粑大餐。正當一家老小圍在石碓窩旁“看熱鬧”時,大嫂子將蒸好的熱騰騰的糯米端過來,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糍粑棒)的兩位大力士你來我往,有節奏地打起糍粑來,既舂又搗,既揉又扯,從幾十次到幾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號子聲,一時間,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觀者繼續鼓勵,有時也來打幾下。在全家的熱心關照下,糍粑終于擺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團圓飯。三峽庫區的涪陵農村,傳唱著這樣的童謠:
鴉雀尾巴沙(張開),喜到主人家;紅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糍粑。
中秋佳節,秋收大忙季節已經過去,家家置辦佳肴美酒,打糍粑,推豆花,煮臘肉,喜慶豐收,短暫休整,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八月十五打糍粑,必用新糯米制作,含有享受豐收成果之意,過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后才能食用,稱為“報秋”。食用時須讓席上長輩或家中老人首先嘗鮮。農村男女訂婚,女家必打兩個大糍粑,做工特別精細講究,還要貼上兩個大紅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圓圓滿滿配一對。
除中秋打糍粑外,長江中上游和烏江流域的農村男女訂婚、孩子滿月時,往往也打糍粑、送糍粑。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7
我們中國有許多節日,但我最喜歡有著濃濃藝術風味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大臣,他憂國憂民,深受百姓的愛戴,但由于奸臣陷害,加上看到國家快要滅亡,屈原傷心絕望之下便投江自殺了。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傷心,于是劃起船只,去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把食物投進江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尸體了。
端午節不僅有著感人的來歷,而且還有許多習俗。我最喜歡的.是賽龍舟:傳說古時,老百姓舍不得屈原死,為了紀念屈原,我們就有了賽龍舟的活動。賽龍舟的人們很快樂,船頭站著一個人敲鼓,大家就跟著鼓聲一起劃,那時別提有多壯觀了。每次賽龍舟,大家都齊心協力,船就劃得很快。
我愛有趣的端午節。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8
今天傍晚,我和小伙伴們早早地坐在田野里,等待著月亮的到來。
開始,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只有天邊才有幾朵白云。過了一會兒,天色漸漸暗下來。這時,隱隱約約看得見月亮的影子。不到十分鐘,天邊露出了月亮的小半邊臉,淡紅淡紅的,像蒙了一層紅色的薄面紗。天色更暗了,月亮也完全出來了。它的顏色由淡紅變成了淺黃,但是沒有一點兒亮光。
月亮慢慢上升。看上去,比先前小了一些, 顏色也越來越淡,但是它的光卻越來越強。把它周圍的天空照得通量。它周圍幾顆小星星調皮地眨著亮晶晶的小眼睛,雖然很小,光也暗淡,可是看起來仍然那么好看。
望著皎潔的月亮,引起我無窮的遐想。我仿佛看見一群帶著紅領巾的同學,乘著飛船,去探索宇宙的無限奧秘。
“姜帆,快看那兒。”我的朋友夏同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順著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見無邊無際的天空上,一顆顆星星劃天而過。此時, 涼 風輕拂,大地披上了一層暗灰色的薄紗。玉盤似的月亮一動不動地懸在空中,此時此刻,那是多么美呀!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19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最終到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全家人要在一齊包粽子,吃粽子,有的還要賽龍舟。聽說,這都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當時,屈原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可是國君卻不采納,屈原眼看著自我的國家被他人侵占,無奈之下,投江自殺,于是便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和到江邊撒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早上,我和媽媽去買了,花生,紅棗,米和粽葉,準備回家包粽子。
回到家,媽媽把米和粽葉泡在水里,分別放到兩個大盆子放里面,又把花生和紅棗分別放在了兩個小碗里。最終媽媽找來了粗一點的繩子,剪了許多長長的線,然后對折在一齊。一切準備就緒,包粽子開始了!
媽媽讓我先看她包一個,然后我再拿一個,跟著她學。首先,媽媽拿了兩片粽葉,交錯放在一齊,然后拿起剪刀,把粽葉一頭剪平,然后握起來,讓它成為一個圓錐形,哈哈,活像一個小漏斗。媽媽對我說:“像小漏斗的這個地方決定了粽子的大小,一會你包時,不要太大,不然你的手抓不住。”我點了點頭。媽媽又抓了一大把米放進小漏斗里,到必須位置時,要往里面到一點水。然后能夠在放米過程中放花生和紅棗。然后把漏斗上頭的粽葉往下放,成為一個“立體三角形”,開始包,最終媽媽拿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緊緊的困住,“OK了!”媽媽笑著對我說。我看了看,哇,媽媽包的真好!我必須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
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步驟開始包粽子,拿兩個粽葉,交錯放,然后成為一個小漏斗,開始放米。可是,粽葉在媽媽手里就很聽話,一到我這,不是這爛了,就是那爛了,導致漏米,撒了一地。媽媽說:“你不要使太大勁,輕一點。”我按照媽媽給我的提議,重新開始。可是粽葉像是跟我鬧脾氣一樣,就是包不好了。我苦惱極了,把粽葉和米往旁邊一扔,不管了,氣呼呼的坐在那里。媽媽看了看我,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沒關系的,媽媽第一次包粽子也是這樣,還沒有你包的好呢!”聽了媽媽給我的鼓勵,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包粽子。
這一次很成功,到最終纏繩子了,我把粽子放在桌子上,用手緊緊按著它。用很大力氣,把粽子纏了起來。呼,最終好了,看著我包的粽子,它仿佛在朝著我笑呢!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0
春節來了,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春節風俗。我們東北的風俗就由我來介紹一下吧。
春節的時候,我們東北不會忘記的一件事就是在家里和面包餃子,這時候,家里人會想出許多的辦法來讓家里人幸福,好運。比如說有些人會把一個紅棗放進餃子皮讓人嚼一嚼就嚼到了好運。還有一些人把一個杏子放進了餃子皮讓人咬一咬就咬到了幸福。
對了,東北還有一些人玩一種東西來慶祝新年,那就是紅紅的鞭炮。吃完熱乎乎的餃子就會來放鞭炮,人們把鞭炮立在雪堆上點燃了就馬上跑去遠處看。“砰!砰!砰!”鞭炮炸開一團火焰出了來,代表著紅紅火火。
這就是東北的風俗。
我競爭的目標是我原來的職位——班長,原因是我很快樂我也要帶給同學們快樂,建立心中快樂星球!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1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節有許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許多風俗,好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非常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2
盼啊,盼啊,終于盼來了除夕之夜!今年的除夕之夜在農村的奶奶家度過。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到處都是鞭炮聲,人們都合家團圓歡度春節。我們也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到了晚上,我們全家人在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會。
到了晚上12點,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鼠年來到了,我便和哥哥來到了陽臺上。“嗖—啪!”過了一會,一顆閃亮的“流星”直竄云霄,隨著“啪—”的一聲巨響,夜空中頓時綻放出無數顆五顏六色的花瓣,我們頓時歡呼起來。“嗖—嗖—嗖”“啪—啪—啪”煙花四起,人聲鼎沸。冬天的夜空頓時亮如白晝,看,那束嬌艷玉滴的“百合”越升越高,終于在夜空中怒放了,美麗的煙花組成百合花狀,帶著五彩繽紛的流光溢彩扶搖直上,好像一串串閃亮的銀片紛紛而落……接著半空中似彩蝶飛舞,又像玉龍吐珠;似孔雀開屏,又像雄鷹展翅。我放眼遠眺著仿佛是群星在捧月,又分明是天女在散花。當那些彩色的宮燈搖曳著長長的尾巴墜向地面時,天上地下交相輝映,就像織成無數道美麗的長虹……看著這絢麗多彩的夜空,人們仰頭翹望,互相指點著、有說有笑著,還不停的發出一陣陣歡聲笑語,個個臉上呈現出幸福的面孔,啊!“新年到了!”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3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里過。在家里,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肴——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
我立即拿來自己家里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里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后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
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后備箱中的佳肴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的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是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是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請了安,向她問好。對她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
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后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肴。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4
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不過,也有人說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聽媽媽說端午節的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應該是讓那些兒童長命百歲吧!各家還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我們南方那兒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在我們家鄉,過端午節的時候奶奶會用五色毛線系成一張網,里面裝一個青皮鴨蛋,讓小孩子掛在胸前,聽說是辟邪用的。
有一個兒歌說得形象: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嗨!端午節的習俗真是數不勝數。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5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6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賞月節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東京夢華錄》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7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于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歷史。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之后,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一樣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一樣民族、不一樣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一樣。直到今日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我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國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此刻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是始終不忍舍棄自我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之后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一樣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資料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包含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包含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必須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我們中國真不愧是一個禮貌古國,一個端午節都有如此深厚的意義。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8
以苗族為例,中秋風俗與月亮緊密相關,按照傳統習慣,在中秋之夜要“跳月”。中秋晚上,男女老少都相聚于山林空地上,在這里載歌載舞,舉行著熱熱鬧鬧的“跳月”活動。
相傳,苗族的古老傳說中“月亮”是一位年輕憨厚的小伙,有個年輕的苗族姑娘名叫水清,她愛上“月亮”,為此拒絕了99個小伙的求婚,并通過太陽給她制造的各種磨難,最終和“月亮”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從此以后,青年男女都會通過“跳月”,來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
除了風俗習慣不同,月餅的大小、口味也不盡相同,因南北文化差異,多年來每到傳統節日南北之爭從未消停過,從甜粽子到咸粽子,從甜豆漿到咸豆漿,從豆腐腦到甜豆花等等,而一到中秋,月餅就會被推上風口浪尖。
甜月餅還是咸月餅
北方愛咸,南方喜甜,就像飯菜和甜品,月餅的使命對南方人和北方人來說是不同的,這跟甜咸粽子的歷史遺留問題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吃月餅是傳統文化,但今年的中秋不比往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日,除了月餅之外還可以備上一些零食,沒有咸甜之爭,和和氣氣過節。將咸香肉松和新鮮雞蛋相互混合,讓香軟的蛋仔燒入口嚼勁十足,香軟彈牙,每一口幸福感都來自精選原料和用心烘焙,可甜可鹽的拔絲蛋仔燒,咸香酥脆,咸甜適宜,巧妙地中和了南北差異,不管愛咸還是喜甜,都會喜歡上這款味道!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29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五月五日。午飯后,我們一家人去閩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龍舟比賽。
在去祝祺的路上,天空突然布滿了烏云。很快,開始下毛毛雨。當我們到達比賽場地時,湖里已經擠滿了人。當我找到座位時,四艘船已經準備好開始比賽了。湖中央有四條軌道,軌道上有四個浮標。誰先拿到浮標上的旗子,誰就是冠軍。
比賽開始了。四艘船一起沖出起點。只聽得鑼鼓喧天,第二、第三只船就占了第一、第二席。
沖刺開始了。第三艘龍舟和第二艘龍舟并駕齊驅。最后,兩艘龍舟幾乎同時到達了終點線。只有當第三艘龍舟的船員把槳舉過頭頂時,他們才知道第三艘龍舟贏了。
預賽結束了。從前四場預賽中選出的最后四支隊伍將進入決賽。我無法把目光從它身上移開。只有一個彩色耀斑從湖里釋放出來。比賽開始了。成敗在此一舉。四艘龍舟都沖出了起點。在最初的300米中,四艘龍舟在湖上并排行駛。
只剩下300米,四艘船開始沖刺。第一艘和第四艘龍舟慢慢地遠離了另外兩艘。第三名只剩下100米,第四泳道的龍舟突然加速,最終以3~4秒的優勢獲得冠軍。
我認為:贏得冠軍的隊伍一定是一支團結的隊伍。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30
中秋節習俗-敬老
“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戶慰問老人,并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時還要送一些食品。民間中秋節敬老的習俗更足由來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贈送中秋禮物,表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晚輩要向長輩贈送節日禮品,表示慰問的同時,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節還足我國人民互相送禮的三大節日(另兩個是春節、端午節)之一,中秋節的禮品多為月餅、糍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魚,江另;——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說這天是芋頭生日,喜歡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宴席卜的豐盛佳肴。晚上,全家人圍坐在月光下,一杯瓊液,幾盤月餅糖果,共同賞月、賞菊、賞桂敘家常,談論月球天體知識、宇航新聞、中秋節的習俗、聯系古代神話故事,已成為今天歡度中秋的新時尚。
中秋節的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地區中秋節的習俗,在香港銅鑼灣大坑地區從農歷八月十四晚開始,一連三晚都要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中歡騰起舞,熱鬧喧天。
中秋節的習俗-團圓蘿
陜西長安一帶,中秋節家家要做團圓蘿。模有頂、底兩層,中間夾著芝麻。上層用大老碗拓一個圓圈,象征月亮。圓圈中央刻上一塊“石頭”,一只頑皮的“小猴子”站在“石頭”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圍用頂針、大針扎出各種花形,然后放在鍋里烙熱。吃時切成許多尖牙的形狀,給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
玩兔兒爺是中國北方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區,又稱“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中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胃而帶蠢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民間取月中蟾賒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順遂吉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后,街上許多攤販都會售賣兔兒爺。居民爭相購買,放在屋內,或供奉在祭月幾案上。
中秋節的習俗-燒塔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燒瓦子燈就是燒塔,為中秋節的習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做底,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節晚上便點燃木、竹、谷殼燃料,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俗迥異,中秋節的過法也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樹中秋、請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慶祝活動,使得中秋節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中文化內涵的節慶之一。
中秋節的習俗-報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動,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秋社則是一年豐收后的秋報,大體在八月十五前后莊稼成熟或收割之時,時間上與秋分相近。這便是春祈秋報。秋報儀式上要唱歌跳舞、飲酒,搞得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既是娛神,也是人們自娛。在《詩經》中就有慶祝豐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記載。土地公也即社公,相傳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后來就把他畫到布上、墻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樣子是白發白髯,一手拄拐杖,一手拖元寶,讓人感到和藹可親。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財的職能,所以人們很敬重他,有的發了財便說是“賺土地爺的錢”,為喜慶的中秋節習俗。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31
中秋節習俗-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的習俗。
正如韓養民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所說:“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里,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愿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中秋節習俗-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說,中秋節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廣州等地中秋節要“樹中秋”。各家在節前用竹條扎燈籠,上糊彩紙,做成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宇燈等。到中秋夜將歲燈懸掛于高罕上或樹于瓦檐露臺上,叫“樹中秋”。
南方在中秋這日必玩花燈。花燈包括各種各式的彩燈,如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及鳥獸花樹燈。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扎各式花燈讓JL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柏子燈、南瓜燈、橘子燈。所謂袖子燈,是將袖子掏空,畫出圖案,穿上繩子,在里面點上蠟燭就可以了。南瓜燈、橘子燈也是將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這些燈外表樸素而制作簡易,很受歡迎。而在廣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子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桿中,再豎到高桿上,高掛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喜添美景。
關于古爾邦節的習俗作文 篇32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桌上擺的、街上賣的、人們談的,幾乎都是粽子。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節的象征。
端午節吃粽子,是有來由的,有這樣一個典故——在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楚國滅亡,悲憤不已,他忠貞不屈,含恨跳河自盡。人們怕水里的魚吃掉屈原的尸體,便將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葉包起來投入河中,希望魚兒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體。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國農歷上屬“端午”之日,為紀念屈原,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子,以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自己動手包粽子,已變成傳統文化新風尚。可別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門技術活。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要準備粽葉,將其刮毛、洗凈,堆放整齊備用;其次,要準備粽餡,主要是以米為主,將米用水浸泡半小時,再配些花生綠豆之類的豆類,再配些肉塊或蛋黃,攪拌均勻,調好鹽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著粽葉,將粽葉按45度角對折成漏斗狀,右手舀粽餡導入粽葉卷成的漏斗里,再將粽葉卷起來包裹住粽餡,完全密封并裹緊,然后用繩子捆緊,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讓人難熬的,粽子在蒸的時候最香,粽葉的清新味、粽餡的米香豆香環繞著肉香,直鉆你心里去,讓人心癢癢的,光是聞聞,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粽子看龍舟賽,是我每年過端午節的最愛。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看。只聽一聲巨響,一條條龍舟箭似的飛射出去,一個個粽子皮齊刷刷地被剝開,選手全神貫注地盯著前方飛快劃船,臺下觀眾聚精會神地看著比賽——1號舟往前沖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號選手超越了對手,大人們松了口氣也停下來吃粽子,接著觀察落后的3號舟,小朋友乘機也吃一塊……舟沖,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個粽子,就在這驚心動魄的不經意間吃了個精光。
端午節,真有趣。充滿了民族特色,彌漫著濃郁的水鄉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緬懷先烈忠貞愛國,代代相傳、繼承發揚,祝福祖國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于一種信仰,即:五月為“惡月”,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于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