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國際家庭日
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日的設立,旨在提高各國政府和公眾對于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與進步。
有人將英文單詞“family”(家)拆解為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爸爸和媽媽,我愛您)。這種拆解讓人感到溫馨之余,也不禁會思考其中蘊涵的多層寓意。
家庭教育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課題。事關孩子的健康成長,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事關民族的未來。本期我們共同探討當下家庭教育的主要問題,以及開展家庭教育的正確方式。
國際家庭日由來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家庭數目急增,已達10.3億個;家庭規模日趨縮小;離婚率普遍上升,美國每2對結婚者中有1對婚變,西歐有三分之一的婚姻以離婚告終;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全世界65歲以上老人已達3.5億,歐洲60歲以上的老人已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們的家庭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這些家庭問題給社會帶來巨大沖擊,日益為國際社會所關注。
1989 年12月8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internationalyearofthefamily),并確定其主題為“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其銘語是“在社會核心建立最小的民主體制”。此后聯合國有關機構又確定以屋頂蓋心的圖案作為“國際家庭年”的標志,昭示人們用生命和愛心去建立溫暖的家庭。國際家庭年的宗旨是提高各國政府、決策者和公眾對于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各政府機構制定、執行和監督家庭政策。
1993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又作出決定,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day for families)。設立“國際家庭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條件,加強在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今天,為何家長難當?
一問:家庭結構完整,家庭教育就完整嗎?
日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及全國省級團委、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于XX年到XX年,聯合開展了“全國六類重點青少年群體研究”。針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不僅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意外傷害凸顯,而且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學習興趣不足。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例比非留守兒童高5個以上百分點,有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表示遇到學習或者心理上的問題時沒人幫助。
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調查還發現,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遠高于非留守女童。同時,留守兒童普遍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的比例高達46.0%、感到孤獨的比例高達39.8%、時常悶悶不樂的比例高達37.7%,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的近20%。
“家庭結構完整,并不等于家庭教育完整。不能以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原因掩蓋教育損失,要以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雙贏的思想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洪明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是由于空間分離造成了家庭功能性缺失,家庭的監護、保護、教育、榜樣等作用弱化,教育生態斷裂。有的只是希望通過掙錢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但是忽視了家庭自身教育功能。有的屬于不負責任,把孩子扔給祖輩照看,逃避家庭教育的責任。有的屬于沒有家庭教育意識,忽視家庭教育價值。這都屬于家庭教育缺失,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隱患。”
有專家建議,許多外出務工家庭當權衡家庭經濟利益和教育利益關系,把教育收益放在家庭收益的重要方面考慮。在不得不外出情況下,要充分考慮到因父母外出(尤其是母親外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做好補救措施。通過電話、短信、視頻等方式,增加親子溝通機會,解答孩子的困惑,規范孩子的行為。盡可能地與學校和社區溝通,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合作共育的局面;同時也呼吁,國家和社會從未成年人教育和保護的角度關注人口流動的整體性。
二問:如何處理好“成才”與“成人”的關系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觸及了許多當下城市家庭中的教育問題,拼智力、拼證書、小升初、上重點、學區房引發家長共鳴,“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這一話題也再次引發熱議。在成績、升學等現實“壓力”面前,家庭教育能否處理好“成才”與“成人”二者之間的關系呢?
日前一項調查發現,在面對“學習知識、智力開發、道德修養、身體健康與外表氣質、個性與性格培養,哪方面的教育對孩子最重要”的問題時,僅有15%的家長選擇“道德修養”,選擇“學習知識”與“智力開發”的高達30%以上。
“大部分城市家庭中,家長們關注的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學習無關的其他活動,不管是否有利于孩子的發展,都難以引起家長的真正興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劉秀英指出,“在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上,家長更是普遍存在‘說起來重要,比起來次要,忙起來不重要’的現象。”
“與鄉村孩子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不同,城市孩子并不缺少家庭教育,而是缺少理性健康的家庭教育。”洪明分析,“城市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這樣幾個問題:高度重視,但價值觀出現問題;認識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但實際重智輕德現象依然嚴重;注重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但嚴重忽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失責;注重直接教育,忽視家庭生活;掌握許多理念,但實質上缺少方法;注重教育投入,忽視整體收益和綜合收益。”
洪明的分析在日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開展的調查中得到印證。調查顯示,有關家庭倫理,盡管93.3%的家長完全認同或基本認同孝敬長輩是家庭德育最重要的內容,但半數以上家長認同家庭中存在“孝敬長輩不足,疼愛孩子有余”的“道德不等式”;在“成才”與“成人”的博弈中,30%的家長擔心道德約束會制約孩子的個性,還有超過15%的家長擔心做好人會吃虧。有37%的家長感覺到缺少有效方法處理孩子“成才”與“成人”之間的關系。
“這也反映了部分城市家庭中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洪明分析,“不能以為教育高投入就會有高回報,不能把教育消費等同于普通商品消費;不能用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代替家庭教育;不能以智育的發展掩蓋全面發展。城市中的家庭教育也任重而道遠”。
三問:開展家庭教育,如何尊重孩子的童年?
何為真正的家庭教育,健康、科學的家庭教育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整個教育對兒童的認識和理解遠遠不夠。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出發點是尊重兒童的童年。童年本身是一個最神奇的階段。有了一種對孩子當下生活的尊重,對孩子本身作為人的尊重,我們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會變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種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對兒童的基本認識,或者正確的兒童觀,是我們教育的一個起點,也是我們整個家庭教育的起點。”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議把家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不僅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上提出觀點,還建議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列入教育經費的預算和開支,加快家庭教育立法進度。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基于兒童日常生活的,是在家人之間、鄰里之間交往和承擔一定家庭責任而實現的。”在實踐與操作層面,洪明建議,“家庭教育第一重要的是價值觀,就是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正如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的,‘請鼓勵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其次是方法問題,家庭教育存在于家庭共同生活中,許多家長感覺自己跟孩子沒有交集,就是缺真正的家庭生活,解決辦法是,一要多實踐,二要多溝通。如果家長只是讓孩子吃好、穿好,整日奔波在學校—家庭—課外班之間,除了學習之外就沒有話題了,這樣的家庭是沒有真正的家庭教育的。”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師,也是最容易出錯的教師。”朱永新指出,家庭教育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時,家庭教育應該存在于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