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分析報告集合(通用3篇)
質量分析報告集合 篇1
我校在“抓管理促質量、以創新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指導下,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共同努力,教學管理逐漸科學化,質量意識深入人心,教學質量逐年提高。現從期末考試狀況對教學工作做以下總結、分析。
一、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1、數據分析說明:我校1-5年級學校統一組織語文、數學、科學、英語的考試,六年級參加區統一考試。1-5年級學生人數332人,語文合格人數319人,占96%,優秀人數251人,占76%;數學合格人數312人,占94%,優秀人數244人,占74%;科學合格人數262人,占94%,優秀人數212人,占76%;英語合格人數137人,占65%,優秀人數94人,占44%;
從平均分看一至五年級語文的平均分都高于了76分,80分以上的班有7個,數學平均分1-4年級都在84分以上,五年級數學均分普遍較低在75分以下,科學科均分都在80以上,英語科平均分三年級80分以上,四年級低于60分,五年級一個班低于68分,需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
2、試卷答卷狀況分析:語文試卷能緊扣教材,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難易還較適中。知識面較廣,注重考查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知識的靈活運用。有必須的難度。閱讀題量大,考查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潛力。作文題材范圍廣泛,有利于學生組織材料,有資料可寫。數學試卷知識面較廣,題目難易適中,緊扣教材,基礎知識題目較多,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說明平時訓練扎實。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從答卷看,還需加強學生的思維拓展訓練,加強學生的習慣培養。
二、主要措施
1、樹立教育質量觀
教學管理首先是教學思想的管理,重塑教學質量觀,學校為教師減負,讓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在教學和教研上,經常性地舉行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學習常規管理辦法,構成了全面發展的質量觀、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質量觀。有了這一教學質量觀,教學管理無論在理念上還是操作層面上,我們始終沒有偏離這個價值取向。
2、創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各班教學成績的多個方面,包括平均分、及格人數、及格率、優生人數、優生率、鞏固率等全方位的考核體系,構成了比較完善的考核方案,加大了教師的緊迫感,提高了教師的用心性。
3、重視教學常規管理,向過程要質量
教學常規是教學工作全程各個環節的規范性具體要求,它包括教學管理常規、教師施教常規、學生學習常規。要建井然規范的教學秩序,向過程要質量,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①、教師明確教學管理要求。學年初召開教學管理工作研討會,總結上學年教學工作狀況(含教學質量分析),討論、制定全鎮本學年教學工作思路,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方案和教學質量獎懲制度等。教師人手一份教學常規管理辦法,領導、教師清楚明白,工作起來思路清晰準確。
②、嚴肅教學常規的檢查考核
課程計劃的落實。認真落實課程計劃,是實施學生全面發展的最起碼的條件。教學環節的考核管理。教導處每兩個周對教師備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輔導、考試進行考核評價,對考核優秀的教師給予表揚,對做差的教師給予幫忙,指導。在對教學環節的管理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要大面提高教學質量應切實做到“功夫在課前,著力在課內,彌補在課外”。
規范各項考試考核。期末考試和各項考試工作由教導處具體組織實施。
5、抓實校本培訓工作,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成就學校的關鍵是教師,成就教師關鍵是提高教師素質,因此校本培訓是教學管理工作的又一重點。每學年初都制定學校校本培訓計劃(包括培訓目標、培訓資料、培訓方式、培訓時間、考核辦法,培訓領導組工作的分工等)。培訓模式是“培訓、實踐、考核”。培訓:
①、邀請教育專家(優秀教師)到校理論講座(上課示范)。
②、本鄉(本校)優秀教師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專題講座或經驗交流。
③、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組織的教師培訓。
實踐:教研組以課堂教學、教材教法為主的教學研究,透過觀摩、說課、評課、教學反思與交流、實例分析、問題會診、專題研討等形式,讓教師在觀念的碰撞與交流中達成新的共識,在實踐與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考核:考核評價是校本培訓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培訓要求、資料不同而考核的標準、方式不同。透過實施“培訓、實踐、考核”的培訓模式,引導教師自覺學習教育理論、實踐教育理論,提升了教師教書育人的素質。
質量分析報告集合 篇2
一、總則
(一)分析目的
1、通過對培訓項目、培訓人數、培訓費用等進行統計分析,深入了解一年來培訓工作的進展情況與成效。
2、通過對全年培訓工作的分析,肯定取得的成績,最重要是挖掘出培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二)數據
本分析報告涉及的培訓數據,均公司各月份的培訓相關記錄及財務的報表。
二、培訓工作情況統計
(一)培訓課程分類:
1、員工必修類:企業文化培訓、職業道德規范、專業技能培訓;
2、重點培訓:內審員培訓、績效管理培訓、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
3、新員工崗前培訓:人事制度培訓、安全培訓
(二)培訓項目年共舉行培訓31項,分別管理意識培訓占46%,專業技能培訓占50%,規章制度與職業道德培訓占4%
(三)培訓人次、請假缺勤人次與培訓課時
1、公司計劃培訓人次應為665人次,實際培訓人次達515人次,管理人員達187人次,占36%;辦公室文員達115人次,占22%;生產人員達213人次,占42%。全年培訓請假缺勤人次達150人次,占計劃培訓人次的23%。
2、培訓總課時是145課時。
(四)職業資格證的考證情況
通過與工貿技師學院進行培訓合作,公司總共51人報名參加了職業技能資格證的考試。預計通過率在95%。
(五)培訓費用
年外部培訓費用總計為20797元,內部培訓費用主要是飲用礦泉水。
三、培訓工作分析(一)取得的成績:
1、年度的培訓工作與年度相比,從培訓項目數、舉辦培訓課程次數、接受訓練的人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增長。
2、新進員工的培訓已成體系,安全培訓與人事方面的培訓已成定制,有利于員工更快地了解企業,融入企業。而校企合作的培訓將新進員工納入其中,有利于提高員工的學習意識,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從而提高企業的吸收力,有利于降低員工的流失率。
3、培訓文化漸入人心,通過多次的培訓讓員工從抵觸培訓到逐漸接受。
4、不斷改進培訓方式,積極探索新的培訓模式。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培訓需求針對性不強。
目前我們公司的培訓情況是培訓課程很多,但參加培訓人員卻沒有針對性,有的人參加培訓只起到充數作用。根據公司培訓現狀,員工抗拒培訓的原因有三:第一,沒有進行培訓需求調查;第二,培訓時間安排與休息時間沖突;第三,大部分員工基本素質低,缺乏培訓學習意識。
2、培訓課程多而不精。
公司的培訓課程達31項,平均每個月至少有兩次培訓。這個數據已經說明公司培訓很頻繁。但總體而言,公司培訓的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培訓講師水平不高;第二,培訓內容質量不高;第三,培訓形式缺乏創新,主要集中在單一的授課培訓形式。這些原因都導致員工在參加培訓時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培訓效果。
3、員工培訓考核不到位。
目前培訓工作缺少考核,導致培訓出現“參加與不參加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的消極局面。這種局面很容易出現員工抱怨而培訓流于形式的現象,公司的培訓福利也變成了費力不討好。
4、培訓紀律不嚴。培訓紀律不嚴從兩個方面說明:第一是培訓出勤情況差。全年培訓的請假人次達150,占了培訓人數23%。其原因首先是員工不重視,總是找借口請假不參加培訓;其次是管理層把關不嚴,隨意批準員工請假。第二,培訓課堂紀律差。其表現為:聊天、打電話、睡覺及隨意進出等。管理者不重視及培訓紀律懲罰不到位,這是導致培訓紀律松懈、秩序較亂的主要原因。
(三)合理化建議
1、作好培訓基礎工作。
《培訓管理制度》雖已完成,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定還會遇到各種困難,還需要我們的`不斷總結和及時調整。在具體工作流程上還需要進一步理順,在管理制度上還需要多方面補充。嚴格按照流程進行培訓活動的組織與記錄,并及時將培訓相關資料完善、與統計歸檔。
2、做好培訓需求溝通。
培訓需求調查是培訓活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關系到后面培訓活動的起點。它就是一個方向,如果方向不對,培訓質量再好,也是南轅北轍。我們部門制定出適宜廣大員工培訓項目,各部門制定適宜本部門員工的培訓項目,然后根據公司經營發展需要,從培訓項目中選擇出培訓項目。此中間需要我們部門與各部門負責人進行溝通,確保各培訓項目能達到公司目標、部門目標、個人目標三者的利益一致化。
3、建立培訓考核體系。培訓效果是公司最關注的,高質量的培訓效果是公司追求的目標。而培訓考核是檢驗培訓效果的方式,對培訓人員進行培訓考核,不僅能檢查培訓效果的好壞,還能檢驗培訓人員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對培訓過程的評估,能夠對培訓講師、培訓課程質量、培訓活動組織等多方面進行信息反饋,這就容易發現培訓存在的問題。培訓考核的形式可以分為下幾種:第一,新員工入職培訓及制度培訓可以采取考試的考核方式。第二,外部考證培訓采取取得相應的技能證件的考核方式。第三,管理知識類的培訓采取討論或上交學習心得進行考核。
4、建立內部講師團隊。
目前公司培訓需求的多元性和培訓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已經越來越突出,建立一支富有實踐經驗,熟悉公司現實情形的內部講師團隊也就越來越重要了。培養起自己的內部講師團隊,首先大大節約了公司有限的培訓經費,其次,為公司培養了一批各個領域內的專家,再次,也可以在員工中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培養員工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具體措施上,重點加強對管理人員各項培訓的同時,也從制度上明確、選拔優秀管理人員作為企業內部講師。對于一線員工的技術類培訓,公司應該從技術部選拔講師。同時內部培訓講師應定期開展研討會。而我們還應建立起一套企業內部講師的日常管理、激勵、考核制度。
質量分析報告集合 篇3
知識溝的概念與信息傳播策略分析。
知識溝的概念與信息傳播策略分析
摘要: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獲得信息的途徑和數量是不平衡的,也就是所謂的知識溝。這種現象不僅出現的大眾傳播之中,而且還出現在基礎教育之中。本文針對目前基礎教育中出現的知識溝現象,探索了幾點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知識溝信息傳播
1970年,蒂奇納等學者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論文中提
出了“知識溝假說”,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蒂奇納等學者認為收入、文化程度等不同的人獲取的信息量不同,知識溝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1.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和社會經濟狀況差的人在傳播技能上是有區別的。他們的文化程度通常存在差異,而人們的基本信息處理工作如閱讀、理解、記憶等均需靠教育打下基礎。2.在現存的信息數量或先前獲得的背景知識方面也存在差異。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基于其所受教育,可能對某個問題早有了解,或者也可能通過以往的媒介接觸而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3.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社會聯系。也就是說,這類人能與同樣了解公共事物和科技新聞的人們有交往,并且可能與他們就此類問題展開過討論。4.選擇性接觸、接受、記憶的機制也可能在發揮作用。社會經濟狀況差的人可能找不到與他們的價值觀和態度相協調的涉及公共事務或科技新聞的信息,于是他們就可能對此類信息興味索然。5.大眾媒介系統自身的本性就是為較高社會階層的人而用的。自知識溝假說提出以來,學者們對知識溝已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蓋瓦納和格林伯格發現導致知識溝最主要的因素還不是社會經濟狀況和教育,而是受眾興趣。信息有時會擴大知識溝,而有時則可能縮小知識溝,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興趣或動機。
知識溝的理論不但應用于宏觀上所謂的社會中存在的“知識溝”,同時也存在于我國的基礎教育中。傳播學家attewell從較為微觀的角度出發將字鴻溝分為兩個層面,即第一道數字鴻溝和第二數字鴻溝。他把電腦和因特網接入上存在的差距為“第一道數字鴻溝”,而把電腦和因特網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稱為“第二道數字鴻溝”。他認為,這兩道數字鴻溝的存在必然導致“知識溝”的出現。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極不平衡。較發達地區的學校相應配套了較好的
硬件設施,建起了校園網、局域網和城域網,信息化的步伐相對較快。而在中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邊緣地區的學校,由于教育經費的短缺,硬件設施相對比較落后,信息化的投入明顯不足等原因,基礎教育信息對稱情況與東部發達地區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迄今為止,國家、政府和社會力量在教育信息化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其目的是讓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能夠共享到較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而達到教育信息化對稱。這是值得肯定的措施,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促進效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各個地區的學習者素質水平的差異。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學習者相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學習者的信息素養相對較低,有的還不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以及操作技能,更不用說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優質教育資源,而且對于什么樣的教育資源才算得上優質也是值得商榷的。現階段,那些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主要來自于經濟和文化相對發達的富裕地區,其內容和形式大多反映的是這些地區的文化形態及區域特點,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形態在其中則很少得到體現。這種教育信息化的地區差域更是加深了“使用溝”的差距。以我們現在的班級為例,我們班既有出生在城市的同學也有出生在農村的同學,其實同學之間從先天智慧上來說并沒有什么分別,但是有很多從農村來的同學對于電腦的運用非常不熟悉,從這里也看出來農村教育的基礎教育的確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上文所謂的這種知識溝的確是普遍存在的。
要消除目前信息弱勢群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在教育中的“知識溝”狀況,除了國家層面政策的傾斜和加強弱勢群體“硬件資源”的建設外,還應從改善弱勢群體的“軟件資源”入手。
首先要加強弱勢群體的信息素養教育。對于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很多人沒有接觸過電腦、網絡等現代媒體,跟周圍的同學相比不免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我們首先應引導他們樹立良好的心態,消除媒介對于他們的神秘感,培養其主動利用媒介的意識。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信息檢索、鑒別選擇、加工提煉、整合創建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順利地把信息整合為知識,為以后生活和學習的順利進行做好準備。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其信息素養的提高也是教學有效的重要保證。在教師教育中,應采取“二級傳播”的理念,從教師群體中選取部分知識水平較高、接受能力較強的人,培養成為意見領袖,通過提高意見領袖的信息素養來帶動整個教師群體的發展。
其次要借鑒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與開發本地優質教育資源并行。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就是讓欠發達地區共享、借鑒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和無故障運行,既降低了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成本,又提高了資源的無限使用效率,因此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設計就是關鍵環節。與此同時,僅僅借鑒和共享并不能徹底改變不同地區的“知溝”現象。早前,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就提出了“文化專斷”和“符號暴力”的`概念。他認為,教育制度中的文化專斷就是支配階級以自己認可的文化,通過教育過程強行灌輸到其他文化的兒童身上的過程。其結果必然導致具有文化優勢的支配階級的兒童容易理解教育,支配階級的文化顯示出優越性,支配階級用文化“符號暴力”,憑借“課程霸權”的方式強行灌輸給其他階層的兒童,使其達到社會化。因此,在共享和借鑒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開發適合本地區使用的優質教育資源成為重構教育關系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要構建全新的和諧教育關系。教學中的信息傳播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動態過程,微小的擾動都有可能會影響教學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為此,教師除了要牢記教學目標,熟悉教學內容,還需要提高整體把握教學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對于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如學生的突然提問或窗外的無關擾動,需要教師自身培養出較高的教學智慧加以引導。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和學生是信息不對稱的兩個群體,教師擁有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這種不對稱不但是課堂教學得以存在的理由,而且確立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然而,這種不對稱常常產生于教學的最初階段,此時教師應努力以淵博的知識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教師信息進行著逐漸的接收、理解,此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也使相當量的其他信息同時作用于教師和學生,導致學生在某些方面的信息和知識比教師的還要多,并出現各式各樣的后喻文化。于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溝”逐漸縮小,這無疑是教學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生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是良莠不齊的,有時甚至包括許多有害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以獨到的見解、創新的觀點以及行之有效的分析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創造學生和教師的精神生命活動的信息化環境.電化教育研究,(2).
2呂文凱,禹建強.信息化時代“知溝”的主要表現及其政治意味.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