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題報告模板(精選8篇)
結題報告模板 篇1
我校于xx年3月承擔了全州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初中課間操組織形式及內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課題于xx年3月形成方案,實驗時間原計劃從xx年3月——xx年年xx月但是由于研究時間短推遲到20xx年11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取得了明顯成果。獲得了7篇省級以上相關論文獎項,2次州級以上公開示范課活動。課題能按計劃進行并達到預定研究目標。
一、把握目標,加強培訓,保證課題實驗工作順利開展
本課題是在對進一步落實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基礎上,結合我校為一所農村中學,正規的體育場所和設施缺乏,群眾體育活動較落后。但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不斷繁榮,學生的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往的課間操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已經對學生沒有任何的興趣,學生對課間操產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厭煩的情緒,更有甚者產生了恐懼心理。但這不能說明課間操已經一無是處了,到了該取消的時候,而是提醒我們要轉變對課間操的認識,轉變課間操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加強對課間操的管理和評價工作,把學生對課間操的興趣重新找回來。xx年3月我校把傳統的課間操進行改革,并申報了州級課題。
作為承擔全州的科研課題,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課標”實施效果的目的促進學生自我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使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幾項運動技術和球類規則和簡單的裁判規則。又能通過實驗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增強各教研組教研的氛圍。因此我們重視實驗教師的學習、培訓和課題可行性論證等工作。xx年5月舉行了課題開題報告會,由縣教科所領導指導,學校全體教師參加了會議,學校領導對課題的立項表示祝賀和支持,對課題實驗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并表示將在人力、財力和時間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領導的重視給課題組教師增強了實驗信心,為課題研究工作順利開展的奠定了基礎。在開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點加強對課題組成員的學習和培訓,學習和解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體育教學》、《中國學校體育》等雜志,了解和掌握大課間活動各種項目的技術,通過互聯網查閱有關大課間活動的知識。通過學習、培訓,提高了教師對課題實驗工作的認識,解讀了新課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實驗操作程序,為課題實驗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整體規劃、逐步實施,推進實驗工作的有效開展
按照《初中課間操組織形式及內容改革研究實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內容和實驗的步驟,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科學地擬訂了實驗步驟。在具體操作上主要以一個實驗階段為一周期,遵循整體規劃,分段實驗,全面推進的原則,每階段側重一個方面。
(一)研究準備階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對學生進行課間操態度調查和分析,撰寫并通過課題可行性報告。
2、加強課題宣傳和課題實施過程的前期準備工作;準備實驗過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組建課題組,及時召開課題開題會,做好實驗人員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4、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使教師了解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措施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
5、收集整理資料。
(二)實驗研究階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階段又分為三個小階段:
(1)適應性階段(xx年3月中旬~xx年xx月)
(2)整改鞏固提高階段(xx年年3月~20xx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xx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驟,落實課題研究方案做好實驗過程的管理,定期召開實驗課題組成員工作會議,實驗有計劃、階段有總結、問題建議改進方案等,把實驗任務落實到位。
2、加強實驗進程的督導和質量的監控,確保實驗預期達到目標。
3、不斷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積極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檢驗課題研究效果。
5、聘請有關專家、教師進行課間操觀摩活動。
(三)驗收總結階段(20xx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資料,完成研究報告。
2、進行課題研究資料的整理和匯總工作。
3、實驗教師撰寫論文。
4、申請專家進行結題鑒定。
本校學生進行縱向對比分析。把改革后評價的結果與改革前學生參與課間操的態度進行對比分析,完成課題報告和課題總結,形成較完善的材料。每一個階段研究工作都根據計劃要求有重點、有針對性、易從某個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來實施;強調各個方面交叉進行,貫串始終,相互聯系,有利于在實驗中不斷研究各個環節的相互關系。從整體上探索和構建在新課程標準下,更科學,更實效地開展大課間活動。
三、立足實踐,完善調整,逐步推進研究的成效
各種管理方案的建構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來證明,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發現和分析,用客觀事實和數據對研究過程進行檢驗和調整。xx年起,我們通過了問卷調查、大課間脈搏抽測、組織各層次的比賽,以及學校、縣、州、省各種教學和論文的評比,初中三年級初考高體育測試成績的實踐驗證,并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師生實驗反思意見等形式反饋評價方案的可行性,此外還想通過縣體育教研活動把實驗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對這些成果應用的效果意見,在以上做法的基礎上再根據工作實際對原方案的某些細節作必要的修改和調整。不斷充實研究人員和研究的項目和內容。
體育組把自身建設融入課題研究之中,全員配合,積極投入。兩年來取得了顯效的成績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有7篇論文在《中國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雜志上發表,2篇論文在《安圖教育》雜志上發表。課題組內的體育教師的業務素質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舉辦的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和延邊州教育學院舉辦的基本功競賽中有3人次獲一等獎。因而也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兄弟學校的認同,計劃在下一步推廣使用。
課題研究不但促進了體育組建設、提高了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質,而且大大推進了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和學校總體發展。根據學校實際條件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新課程理念,學校重新建構了競技、人文、娛樂為一體的體育運動會,并通過大課間活動展示我校的體育特色。通過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實現了校有特色、教有特點、生有特長的目的。
結題報告模板 篇2
一、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提出
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除了應傳授給學生一些初步的數學知識以外,還擔負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歷史重任。傳統教育模式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知識的發生過程、忽視情意教學目標、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在傳統觀念的禁錮下,老師還有意無意地強化著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從而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負擔過重,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匱乏。同時,在科技日益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學研究和試驗、任何大的工程建設,都不可能由一個人獨立去完成,它需要集體的智慧與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正有日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生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路子,成為新時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因此,我們決定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小學數學小組組合作學習”的研究,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主要原因有三:
(1)新課程的需要:小組合作學習是對現行以知識本位、教師中心和傳授、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專題發展;與此同時,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過程的根本性變革,以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極大作用的。
(2)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師生討論外,允許學生互相學習,這樣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各類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間的互幫互學、相互啟發,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無論潛能還是差異,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它們都是亟待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越是人數多的班級,越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既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時空,又加強了教學的個別化;因小組的精誠合作,課堂才不會再有被冷落或遺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時教學由師生的雙向交流變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網狀立體的交流。
(3)學生發展的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民主、開放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所煥發的潛能和展現的差異,令人吃驚。這就要求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給予學生較為充裕的活動時間,包括動手操作與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探索創新的時間,而小組合作學習就較好的解決了這一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使學生能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逐步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的。因此我們要以課題研究為契機,探索一種科學的學習指導模式,全面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進一步推動我鎮教育教學改革。
二、課題實驗與研究的目的
1.通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找到合作的途徑,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學方式。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努力體現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體意識。
4.通過合作學習與教學評價整合實驗與研究,給教師創造一個參與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和評價學生的平臺。
三、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意義
交流、合作是人類社會生存至今的重要動力,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和高科技的飛速發展,競爭越加激烈的21世紀社會,合作意識更是21世紀人才的重要意識。因此,在基礎教育改革浪潮中,實施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渠道的課堂教學,探索小組合作學習與小學生素質的發展,其實踐意義是很明顯的。該課題研究對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和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小組合作學習與促進小學生社會化等教育教學理論問題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四、課題實驗與研究人員
1.花溝鎮研究人員:組長賈美忠
主要成員王君峰賈學燕陳秀榮高春燕
2.實驗與研究人員分工
王君峰理論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積累、實驗與研究報報告的撰寫
高春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實驗中數據的整理與收集
五、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方法
1.加強理論學習。
通過查閱報刊資料,上網搜索等收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方面的資料,研究內容,內化吸收,為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作好理論準備。
2.理論指導實踐。
在課題實驗與研究中,我們采取了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邊傳播的方法。實驗教師作為首批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教師,在教學中大膽實踐,注意及時反思總結經驗,并及時把經驗匯總,傳遞給第二批實驗教師,使第二批教師能夠更充分的認識小組合作學習,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題實驗與研究中來。
六、課題實驗與研究的內容
1.建立有實效的學習小組。
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是成功的關鍵。
①將同班的學生按異質分組的原則,把不同性別、不同成績、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學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隨時討論。
②在廣泛發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推選組織能力強,有責任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組織、領導全組的討論活動。
③對全班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學習的動員和訓練,鼓勵每個學生都要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討論中爭做發現者、創新者,特別關注后進生,要克服自卑,認真研究,大膽發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④及時對小組長提出要求,提高其組織、領導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程序。
我們課題組經過反復實踐與論證,總結出了適合課堂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營造合作氛圍——明確合作目標——指導合作過程——匯報合作成果——評價合作結果。
3.在小組合作學習與教學評價整合的實驗與研究中,重點做了如下幾點:
①在評價態度上,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
②在評價內容上,既肯定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鼓勵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
③在評價的視角上,站在了學生的高度上。
④在評價的標準上,以個體縱向比較為主。
⑤在評價的公正上,讓學生有發展的信心。
⑥在評價方式上,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成長記錄袋等。
七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步驟及過程
第一步:(20xx.1——20xx.6)我們通過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機制。
第二步:(20xx.9——20xx.6)在總結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時,我們創造性構建出“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模式。
第三步:(20xx.9——20xx.6)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模式,進行了完善小組合作學習的擴大范圍實驗與研究,并取得了滿意效果。
第四步:(20xx.9——20xx.12)我們在完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與教學評價整合的研究和實驗,深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第五步:(20xx.1——20xx.12)我們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與研究成果,召開了課題實驗、研究的總結與交流會議,并撰寫了課題實驗與研究的工作總結和結題報告。
八課題實驗與研究的成果。
1.小組合作學習實驗促進了學生的評價能力的提高,規范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通過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端正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學習行為,而且他們在課堂上表現活躍,回答問題積極,社會實踐、調查能力增強,課堂氣氛活躍,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
2.創設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興趣是的老師,小組合作學習由于采用了小組討論、所學知識與社會調查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從而為課堂創設了一種的教學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助,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增加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小組、小組與小組、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的機會,學生獲得的表現機會要比單純的小組合作學習更多得多。下面是實驗教師王君峰與對照班教師教學同一內容的比較表:
班級實驗班對照班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嘗試教學法
教學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直接講授時間10分鐘22分鐘
學生發言人數23人16人
討論時間10分鐘0
課堂作業完成課本練習和提高性題完成“做一做”和課本練習
做題正確率95%83%
從而可以看出:王君峰老師非常注重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在動口、動手、動腦、團結協作、取長補短中獲取知識,對此學生做題正確率高。
4.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小組合作學習是師生互動、互評和個別指導與個別評價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的個別差異作為一種積極的教育資源加以利用,做到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的分層效果,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5.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6.實驗中構建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模式。
在實驗與研究中,我們不斷總結經驗,繼承實驗中的成果。結合我鎮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經過反復論證和實踐,在全體實驗教師的努力下,我們總結出一套適合我鎮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模式。
結題報告模板 篇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地處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的秦安一幼,有著數量較多的“留守幼兒”,這些“留守幼兒”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與同伴的交往、自我認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問題,究其原因是這些“留守幼兒”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養方式不科學、父母關愛缺乏、祖輩的溺愛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園實際的“留守幼兒”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指導“留守幼兒”家庭進行有效家園互動科學育兒,加強我園“留守幼兒”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糾正、防止我園“留守幼兒”出現心理、行為的偏差,使其健康發展,是解決我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重要工作。
二、課題的界定
幼兒園留守幼兒:父母雙方或一方在異地務工或經商,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由父母一方、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監護且在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的3-6歲兒童。
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幼兒園留守幼兒由于家長教育觀念陳舊、教養方式不科學、父母關愛缺乏、祖輩的溺愛等,出現了性格缺陷、不良行為,針對這種情況,加強對他們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三、研究的對象
以本園3-6歲的“留守幼兒”及其家庭為研究對象。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力求通過“幼兒園留守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法和途徑”的研究,指導我園留守幼兒家庭進行有效家園互動科學育兒,使在園的“留守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和個性品德,促進“留守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內容。調查、分析我園“留守幼兒”教育現狀,挖掘、總結和提煉現有的好的教育經驗,探索符合我園“留守幼兒”實際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促進“留守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組織教師對本班家長開展調查,收集我園留守幼兒在習慣養成、個性品德等方面的現狀及留守幼兒家庭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的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
2.觀察法:觀察、記錄、分析和總結我園留守幼兒一學年的行為習慣發展情況,為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訪談法:通過走訪留守幼兒家庭收集信息,進行分析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課題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和課題申報階段(20xx.7—20xx.12)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立課題方案,明確分工,并成功申報。2.對課題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的理論培訓。3.對留守幼兒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1—20xx.12)
課題全面開展,對留守幼兒進行跟蹤研究,指導留守幼兒家長科學育兒,家園合力促進留守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第三階段:反思總結、整理結題階段(20xx.1—20xx.5)
1.對研究的成果進一步完善、驗證,撰寫經驗論文。2.整理、匯編課題研究過程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編輯課題研究成果集,為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3.完成課題的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一)培訓學習,提升素質。
1.為了豐富研究人員的理論知識,幫助他們熟悉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們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型教師群體,幼兒園聘請教研室主任潘茂生和盛萬增來園進行課題研究的培訓。
2.課題組成員通過自學、集體討論,交流學習心得,不斷夯實理論基礎。
3.召開留守幼兒家長會,學習有關的文件精神,介紹現代幼兒教育理念,提高留守幼兒家長配合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自覺性,并請他們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一些活動。
(二)發放問卷,調查研究。
1.對全園36名留守幼兒的現監護人一對一地進行包括留守幼兒的生活狀況、教育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家長科學育兒等方面的問卷調查,取得有效的調查數據,分類建檔。
2.分析、撰寫問卷分析報告及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三)具體實施,深化研究。
1.首先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對留守幼兒存在的問題有科學的認識,以平和的心態冷靜、客觀對待,認識到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在成長,有缺點也有優點,不能夸大留守幼兒身上的某些不足。對培養留守幼兒良好習慣有高度的責任感,并努力尋找藝術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是倡導和追求無痕的教育,真誠關愛和尊重留守幼兒,保護留守幼兒的自尊心,將留守幼兒放在與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來對待,在平等的氛圍中實施教育與監護。
2.在一日活動的各環節中培養留守幼兒良好習慣。一是生活活動養成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我們在生活細節中規范、指導留守幼兒,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二是區域活動重視留守幼兒參加活動的情況,鼓勵和要求留守幼兒更多地去不同的區域進行活動,培養留守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個性品德。
(四)整理總結,申請結題。
1.整理研究資料,對課題研究的整體情況做細致的分析、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2.積極組織論文投稿。
3.完成結題報告。
4.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成果進行鑒定。
八、課題研究成果
(一)教師的成長。
1.教師的觀念得到轉變課題的研究首先使教師認識到幼兒教師不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專業,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也不單單是科學知識的傳授者,幼兒教師應是家園共育的合作伙伴,是幼兒家長教育觀念轉變和科學育兒的引導者,是幼兒良好習慣和個性品德養成的促進者。其次教師提高了對專業化發展的認識,明確了各自專業化發展的目標,并努力使自己向“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轉化。
2.教師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的專業素養明顯提高,她們在刻苦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把研究和實踐合一,在實踐中開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自身的行為,促進其專業化成長。
(二)留守幼兒的發展。
1.健康方面性格內向、膽小、怯生、情緒不穩定、愛哭的留守幼兒變得活潑開朗、能大方的與人打招呼、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固執倔強、攻擊性強、霸道的留守幼兒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能和同伴友好相處、知道謙讓、合作、分享了;對各種活動的興趣不高,平衡能力、動作協調性、動手操作能力等較差的留守幼兒在各方面也有了明顯的發展和提高。
2.語言方面在課堂上能夠較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和較清楚地表達,愿意并能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夠做到說話文明有禮貌、正確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不隨意打斷別人說話、在公共場所不喧嘩等,不再有說臟話、粗話的現象。
3.社會性方面留守幼兒開始有事愿意告訴父母或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有高興的、有趣的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想加入同伴的游戲時能友好地提出請求,不再爭搶、獨霸玩具,有沖突時能和同伴協商解決,在游戲時有秩序、守規則,開始有經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了,能夠不欺負別人也不讓別人欺負自己。
(三)留守幼兒家長的轉變。
留守幼兒父母及祖輩的觀念都有了極大轉變,能夠主動找老師咨詢科學育兒的知識,主動參與或完成班級的一些活動任務,開始規范自己的言行、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了。他們由關注孩子的認字寫字算算術轉變為開始更多關注孩子在園的各種活動和游戲情況,開始愿意交流、分享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或高興的事了,親子關系、家庭關系變得更加親昵、融洽。
九、課題研究反思
本課題研究雖然探索出了留守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法與途徑,但不夠深入,比如留守幼兒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留守幼兒家庭家園共育的策略等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教師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同時工作繁重,傾注的精力有限,影響了課題的研究。針對這些細節我們將不斷完善、總結,深入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研究,促進我園留守幼兒的健康成長。
結題報告模板 篇4
一、課題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級組向區課題組申請了題為《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實踐》并于年十月份在區級立項。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傳統作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從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現狀并根據調查到的幾種弊端分析出相應的對策,對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出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從年十月到年七月我們課題組成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課題總體目標: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創設一定的條件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并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方式。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
1、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創設利于學生發展的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開展他們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其作業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發現,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階段,學會創造性學習。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第二階段:規劃設計階段。第三階段:教學策略的實踐操作階段。第四階段:結題推廣階段。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在教學班中實行“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對于推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業。
二、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該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對于學生,好的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獲是有益的補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的好習慣;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二)課題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優化作業設計,實現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意識。《新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領和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近年來,全國各地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但綜觀目前作業設計現狀:傳統作業設計的種種缺陷仍然有目共睹。為此,本課題組通過對大量課堂內外的作業進行調查、反思、分析歸類和思考,發現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弊端。
綜上所述:雖然,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復的誤區。學生終日陷于“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課題在對目前作業的設計進行充分調查之后,吸取國內外優化作業設計的理論精華,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形成合理的作業機制,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背景1:教師對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可見這樣的情景:快下課了,教師在學生的叫喊聲中慌慌張張地進教室布置作業,教師的聲音常常淹沒在下課的鈴聲以及學生的喧囂聲中;上完課后讓小老師將作業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滿滿一黑板,學生下課急著抄,中午趴著抄,互相傳著抄……
為系統了解教師對學生作業情況的了解,本課題組擬定了以下幾個問題,并將結果加以歸納,反饋如下:
通過對教師的調查分析發現: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有心致力于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教師反應:
1、批改新課程下的作業加大了他們的批改難度:此類作業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思辮能力以及新視點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戰。
2、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管面對學生的層次如何一刀切的實行只有部分優等生能掌握的作業,卻忽略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刻意拔高作業難度。
3、批改作業所需的大量時間造成教師無法深入鉆研教材,優化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背景2:學生對優化作業設計的渴望
我們課題組擬定了一份低年級學生作業調查表(詳見附頁)對全校低年級11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做作業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業形式單一、沒有選擇的自由,成了壓抑學生成長的工具。他們渴望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和作業內容的開放性,渴望在作業中放飛自己的理想。另外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覺性再加上教師對作業又缺少必要的指導,使得作業的有效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一種形式。
總之在實踐中,仍然出現大部分教師對優化作業設計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對學生缺少必要的指導。本課題在分析這些低效作業形成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和驗證。從優化作業設計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廣的對策。
(三)文獻綜述
“任務學習”認為:學生是作業的主體,作業的設計與指導應該圍繞學生具體的、個性的學習活動展開,而不應是整齊劃一的。作業的設計必須尊重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開展的需要和學生現有的認知特點。它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有效”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條件下的。作業設計有效性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點,將作業進行化設計,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本課題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階段研究。
調查歸因找準切入點:
作業形式體現多樣性
作業內容突出趣味性
作業評價構建人性化
作業方式力求兼容性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學力差異是頗為復雜且客觀存在的,不同學生感覺作業負擔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業布置應該“因材而為”,要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不同的思維和認知特點,不同的基礎和潛力后,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內外的學習任務。在考慮適量作業的同時,注意在作業的設計上下功夫。
另外,國內外教學論研究中對作業問題也相當重視如:早期蘇聯的教學論專家凱洛夫、斯米爾諾夫,他們都將作業與課堂教學視為同等重要,把作業研究視為教學論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國學者庫柏在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版了專著《家庭作業》對作業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學者吳也顯在他的著作《教學論新編》中把教材分成三個系統:課題系統、圖象系統和作業系統。
我們課題組成員吸取了任務學習理論的精髓所在,將它與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改革相結合,并以此作為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及依據。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揚長避短。針對目前作業設計現狀所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調查,同時結合國內外的理論基礎,對調查的弊端反思出相應對策并進行研究,實現作業的優化設計。
(四)研究基礎
我們課題組的區級課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生活化研究》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結題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如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與經驗,促進其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等。這即是“識字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又是優化作業設計的宗旨,是它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為優化作業設計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在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的作業中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和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新課程的頒布與實施為優化作業設計創造了重要的契機。學校、家庭、社會已為優化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將會為此創造更佳的條件。
三、研究構想
(一)研究內容
1.調查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從學生作業有效性出發,分析學生作業的興奮點,尋找有效地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設計創造性的生活化作業等。
2.探尋保持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當學生的作業興趣被激發起以后,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也為了獲取他們完成作業效果的反饋信息,可以采用競賽、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點科學地進行作業設計,科學地布置作業。
(二)研究對象
在《作業設計有效性》預試階段和正式實施階段,將年級組的幾個教學班的學生及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準備階段:本課題以調查分析為主要方法輔以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等。調查對象以海門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為落腳點,分布到各個班的課內外作業設計中去。
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個案跟蹤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課外的作業設計中。根據兩位對照班教師對同一課文設計的不同作業進行對比比較,結合課題研究,進行分析和對策歸因。保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個性化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需要并開展一系列活動,并對幾個典型的好、中、差學生建立個案,跟蹤研究,以觀察此研究的效果。
總結階段:以經驗總結法為主。這階段教師將以論文,結題報告等形式對這一研究作總結,同時展示學生作業實踐、比賽活動等照片。
結題報告模板 篇5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山區學生的家長絕大多數都外出打工掙錢,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學生作業出現困難無人輔導。久而久之,他們對作業、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心理。怎樣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學習興趣有待解決。
本課題與20xx年9月通過評審,被立項為市級教師小課題。自立項后,在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課題組成成員圍繞課題的研究目標,刻苦鉆研,大膽實踐,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養小學生作業,(主要是語數作業)興趣的方法和策略。經過課題組成員近一年的研究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獲得了一些啟示,引發了一些思考,現報告如下:
一、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校地處較偏遠山區,學生父母絕大多數外出打工,他們都由爺爺奶奶或寄養人監管,而絕大多數監管人沒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較低,沒有能力輔導學生的家庭作業,即使有極少數家長就近打工或在家務農,但由于他們沒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沒有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的作業。所以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只做簡單的,或干脆不做作業。加之小學生的天性 愛貪玩,學習主動性差,久而久之,他們由只做簡單的作業到不愿意寫作業,進而發展到不寫家庭作業。隨著寫作業的興趣和學習的興趣漸漸地淡化,最后導致他們在學校也不愿意做作業。這種現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嚴重的趨勢,所以,開展此課題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問題。否則將直接影響到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乃至生存大計。面對這一嚴重問題,我們將大膽開展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校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為山區的孩子獻上一片愛心。同時,我們認為,如果此項研究有所成功,那將會為有類似情況的學校解決此類問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為,據我了解這種現象在我國西部經濟落后地區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開展此課題是勢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而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窗口,也是教師檢查課堂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的反饋手段。由于小學生的貪玩天性,對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有很大的依賴性,往往拖欠作業,所以完成作業需要靠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監督與輔導。“興趣是的老師。”但興趣是后天培養出來的。要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知道為什么要做作業,為誰做作業?其次,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布置具有梯度的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一個樣,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啃得動、吃得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教師在客觀評價學生作業的前提下,盡可能出現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學生在作業中若出現了較以往有進步的地方時,教師應及時表揚,學生在得到老師的表揚,受到鼓勵后,自然就能樹立起寫好作業的信心,讓學生養成自主作業的良好習慣。如果作業出錯,切不可語言過激,挖苦諷刺,而是幫助他們分析眼影,指導糾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養成做作業、愛做作業、自主作業的良好習慣。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新課程下的新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都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過于強調介紹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轉變目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課題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自然居住區域、年級高低、學習程度把他們編成不同的語數互幫互學興趣小組,建立組長負責制,作業督查制。課題組定期組織各年級、各學習興趣小組的語數作業展評,執行激勵措施,激發學生自主作業、認真作業、努力探究知識的學習興趣。又依據《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從不體罰或變相體罰作業出錯的學生。
《小學教育學》指出:學生的本質屬性是,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人,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新時代學生的特點是主體意識增強,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多元文化的沖擊比較大,受同等的影響較大。所以,課題全體成員謹記“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時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與學生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進行手拉手幫扶,心與心教流。課題組成員還經常依據《小學生心理學》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中指出的認知改變法、心理訓練法、心理修養法、情境陶冶法、榜樣示范法、心理咨詢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矯正,改變學生的作業態度和學習態度。課題組老師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規律,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復習,克服遺忘,從而幫助學生降低了作業難度,增強和提高學生自主作業的興趣。經過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校學生的學風明顯好轉全校教師的明顯改觀。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新風尚在我校蔚然成風。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本校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內容是:如何培養和提高本校學生的語數作業興趣。研究的目標是:通過調查研究,找出本校學生語數作業和學習興趣不高,作業態度淡化的主要成因,進而改變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學生能夠樂于學習語文和數學。樂于做語文、數學作業,全面改變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教風,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對其他具有和我校類似的學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具體的研究方法是:
調查問卷法:測試學生收集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與20xx年9月對全校學生進行了語數作業調查問卷。共收回調查問卷92張,結果是78人回家不做語數作業,44人不喜歡語數作業。
文獻研究法:查閱資料書,找出理論依據和政策依據,進行整理分析。
行動研究法和觀察法:關注研究對象的變化與發展。
經驗總結法:對活動中取得經驗體會進行總結。
此課題大致按3個階段來劃分完成: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5月份起,到8月份止。這階段小組召開座談會,確立研究課題。然后,小組成員分頭與全校教師進行大交流,大走訪,了解他們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方法和批改方式,收集各位老師反映的學生對作業的完成狀況,并走訪學生及其家長對老師布置作業和批改方式的反饋意見,對全校各班學生通過問卷調查他們完成語數作業的態度和完成情況。通過召開家長會,了解家長對語數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反饋意見,以及了解家長對學生的作用輔導狀況。通過上述活動,為實施研究提供依據和措施。
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9月份起大致到20xx年5月份止。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信息,研究小學生作業布置與批改方式優化的方法和途徑,通過研究找出適合本校教情、學情的培養小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和措施,對全校教師起到指導示范作用,使全校學生轉變對語數作業的態度和學習態度,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階段為總結經驗結題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4月份起,對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找出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撰寫論文,為驗收結題做準備。
歷時近一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課題組成員共開展各種形式的家長會9次,組織各種形式的語數作業檢查與展評12次,召開研討會16次,上公開課12次,收集各種圖片158張,博客點擊200余次。
四、研究結果成效
通過研究,我們探索出培養小學生語數作業興趣的路徑和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生平等相處。
2、適當使用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多與監護人溝通。
4。適時適量給不同學生布置不同梯度的語數作業。近一年時間課題組撰寫論文8篇,教學案例4篇,教學反思5篇,教育敘事,隨筆各5篇。通過研究,端正了全校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全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上升,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在全校蔚然成風。
五、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
1、課題自身問題。
隨著研究的開展,我們發現課題的研究對象空、大。于是我們及時在研究初期調整研究方案,把課題定位在只研究如何培養本校學生的語數作業興趣上。但是當今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所以,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接著研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其他作業興趣。
2、小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的時間矛盾。
課題研究必然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功在當今,利在長遠。我們學校教師人員緊張,這就給開展研究帶來了很大壓力。
3、區域學習小組成員的安全問題。
高年級學生的作業困難解決?在區域小組中,有時可能出現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成員之間發生摩擦,輕則影響團結,重則出現人身安全隱患。
4、個別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現反彈怎么辦?
解決思路:
1、加強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網絡,利用外出聽課、校內研討的機會,多學習,多吸取別人的經驗,化解自己的問題。
2、多召開家長會,多進行家訪,增進與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消除一切不安全隱患。
3、經常與學生交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在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矯正和幫助。
4、進一步了解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困惑,及時面對面進行輔導。
5、進一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研究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6、繼續深入開展對課題的研究,并拓寬研究領域和內容。
參考文獻
《新課程下的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小學生心理學》
結題報告模板 篇6
我組申報了課題《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經過近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在學生學習小組的培訓、小組成員的建設、學習小組的具體運行以及評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背景及意義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而實施的關鍵在課堂。受傳統知識本位、考試本位的影響,當前學科教學盡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學科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變革,“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課堂教學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問題意識偏弱,反思意識有待強化。在一種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學生態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仍然缺失,學科的特色難以凸現。
陜西省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可高中學科課堂仍然滯留于傳統學科教學的框架之內,未能擺脫服務于高考的慣性思維。在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科新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教學的任務,高中學科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目標、途徑和方法還不太清晰。在新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我們的學科課堂教學面對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沒有達成實施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提出“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開展實驗研究,探討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形態,以期達成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主要包含三個基本要素:
⑴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
⑵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
⑶有效益: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較高。
三、預期研究價值
1.理論價值:
(1)積極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互動有效教學的新策略,包括“分層策略”、“訓練策略”、“評價策略”等,豐富有效教學理論的內涵。
(2)從實踐層面上研究互動有效教學的理念,為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案例。
2.實踐價值:
(1)轉變教育觀念。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行為轉變的前提。本課題研究有利于幫助教師正確認識新課程,正確認識教學,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改善課堂環境。通過有效教學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方式,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課堂學習能充分滿足師生的生活需要,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3)改善評價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充分體現評價尊重性、激勵性、參與性的原則。
(4)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研究將學習的自主性和科學性作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機制的因素,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四、具體內容
1、關于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通常有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生成新知、揭示數學本質、激發學生興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創沒對一節課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服從實際需要。情境的創設不一定都在課的開頭,同時一節課中也可能不止一處需要創設情境。控制展示時間。每個情境展示的時間不宜過長,通常在5分鐘之內比較適宜,否則有沖淡主題之感。盡量重復使用。為了提高使用率,應盡可能地在不同階段使用同一個問題情境,必要時可將相關情境適當改造一下。利于教學實效。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便于教學的開展。如果使用某一問題情境有牽強附會之感,或者因為該情境的給出可能會削弱探究活動的思維價值,那么這個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數”
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數,教材采用“變量說”,高中提出了“對應說”,人教A版采用了從實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定義函數的方式介紹函數概念,把“映射”作為“函數”的一種推廣,這種安排我在實踐中覺得更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數的概念。而具體教學過程,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熟悉的“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價格問題”,利用圖表、圖形(如課本第26頁的練習2),讓學生探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從學生熟悉實際背景和定義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函數的本質。要求學生認識、描繪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數的應用,盡量挖掘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系,如電話費、水電費、出租車費與用時的關系,銀行利息與存款時間的關系,保險、物價、抽獎、股票、債券等等。引導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和研究,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應用數學。
2、關于問題探究的有效性
明確問題。要達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老師可以說“下面請大家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請看問題X”;其次,問題的給出要清楚醒目,表達要干脆,盡量不重復,有條件的可用投影顯示出來。
充分思考。問題給出后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時,老師盡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擾和束縛學生的思維。及時評價。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要及時作出評點。
案例2:在學對數的性質時,由小組分工合作,分別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①與;②與;③與的圖象,讓小組的同學一起探究,圖形特征,從而得到對數函數的性質。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列表時不少人自變量取1,2,3,圖象自然也只畫了第一象限內的一小段;而有的畫了一、四象限內的部分,就想當然,也就把曲線畫穿過軸,由于是分工,所以學生每人就不需畫出所有的圖形,有時間指正(或更正)錯誤,欣賞別人的成功,同時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既省了時間,又能達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時,我講完課本的例1后,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點,找出交點,在課內的探究,時間有限,數字運算不可能太復雜。而把課本的例2作為第二節上課時的復習與回顧,讓例2復雜的數字的處理簡化,直接由學生自己第一節課探究的結果來分析,得到題目想要的結論。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宗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與動腦,在親自體驗過程中獲得發展,而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處理好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系,是提高上課效率的關鍵。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適合我的學生。
3、關于知識建構的有效性
依托舊知,在研究討論中生成新知。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已掌握的知識,所以結合問題情境,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再度研究與討論來生成新知識是最常用的一種新知建構方法。
合情推理;在歸納類比中生成新知。根據已學知識,利用歸納與類比等合情推理手段來得到新的命題也能自然地建構起新的知識,這種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幾、數列、解幾等知識塊中經常使用。
展示實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過多個實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從中抽象概括出有關結論,這種新知生成方法比較直觀,學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電腦設計情景:正在公路邊等公交車的乘客人群與公交車公司出車數量。實物情景:①課室里正在上課的學生;②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課室里的同學分成兩部分,你有幾種分法?公交車,好多學生每天都要坐,他們常常感覺,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擠,身邊的話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室里的同學,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詞匯描述。讓學生體會原來數學就發生在身邊。
案例5:“函數單調性”,由的圖象觀察隨變化情況。函數的單調性,教材編寫的很好,從圖形語言——文字語言——數學語言,一步一個臺階,可在實施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后,犯錯、徘徊后才提醒,教學過程中發現,文字語言:“當時,隨的增大而增大”,學生在初中里用過,一下就能說出來,而最后一個臺階,學生卻很難跨上,即數學語言:“當時,有”。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即使上課時用了幾何畫板展示,我自己教學體會,電腦展示得快,學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這句“當時,有”,數學老師看似簡單,可學生剛剛接觸就感到怎么來的式子,以及后來在遇到有關的單調性問題,例如:若函數是定義在上的增函數,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與沒戴帽的人,兩個人比高,要相同條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時戴帽,增函數可理解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個子戴著仍然是高個,矮個子戴著仍然是矮個子,減函數可理解為魔術帽,矮個子戴了變高,高個子戴了變矮。
4、關于例題教學的有效性
例題教學為學生的解題提供了示范,通過例題的講解既可以幫助學生深悟有關概念與原理,還能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拓展。如何有效地進行例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必要前提,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就應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即如何從題目中拎出關鍵詞如何列出重要條件如何分析題目結構如何建立數學模型等展示學生思維。在例題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一位學生談完后,老師還要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別的想法,盡量做到一題多解,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進行變式教學。適當改造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進行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變式時要有明確的意圖,要指出它與原題的聯系,提煉出學生應從中獲得的注意點與啟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時歸納、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題就能解一類題。對于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或共性錯誤,要引導學生反思出錯的原因,并及時進行糾錯訓練。
改變呈現方式。為了便于學生把握題目的實質,揭示相關題目的解題規律,有時可改變題目的呈現方法。如將結構相同或方法類似的幾個題目放在一起以題組的形式出現;或者將靜止的題目運動起來,以揭示其變化的規律等。
案例6: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關系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包含、相等)。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外先探究,課內提問完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個問題答得不好,而第2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較好,學生把“并”類比為“加法”,“交”類比為“多項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補”類比為“減法”,第1個問題回答不好,問題出在,學生并不理解“且,則”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過這個類比,修正了學生對的理解。
案例7、“二次函數”。二次函數是中學應用廣泛的初等函數,曾經是初中階段的學習重點,由于初中的教學要求僅限于作圖,確定函數解析式,隨著函數概念和性質學習的不斷深入,但是教材這部分的內容沒有獨立的章節,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數作為載體,把函數的性質(單調性、奇偶性、值與最小值)的學習逐步深入,二次函數的“升級”,正好是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再一次貼近學生的思維過度期。
每天我都上兩個班的課,上完一個班,馬上反思,如果發現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程資源是否整合、對未預見言行是否處理得當、問題設置是否有意義、情境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思考),如果時間允許,第二個教學班就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天不能調整,記錄下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共同開發、創造課程資源活動的小結、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感覺自己也在進步,也在收獲。
5、關于課堂小結的有效性
⑴充分認識小結的作用。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描鳳,神在點睛,”的確,一個恰到好處的課堂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承上啟下、提煉升華、乃至發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給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激起學生對后繼學習的渴望。
⑵力爭做到形式多樣。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形式的小結方式,學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進而失去了小結應有的作用,所以應盡量避免形式單一的小結方式。“概括總結式、交流心得式、發散引申式、串聯歸納式、設置懸念式、表揚激勵式、幽默風趣式”等小結方式對新課程的教學仍然適用。
案例8:“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引入,課本設計了魚化石中碳14的殘留量。其中一個班講課時用課本的引入,得,到講對數函數時,繼續用該引入中的,此時讓學生動手探究,學生很不愿意動,原因大概是問題遠離他們實際生活,并且數字太繁,當我上另一個班時,我馬上把問題改為:如果你爸爸第一個月給你10元零用錢,你爸爸想通過獎勵,以你表現好,每月以10%的增長率,問多少個月后你的月零用錢 達到1千元?這時學生可來勁了,馬上算,還問計算器怎么按,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和積極與第一個班我上課時完全不同。
五、方法設計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師、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并總結課堂教學的效果。
2、行動研究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和反思,發現、分析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3、觀察法:在本課題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研究。
4、文獻資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課堂教學課的理論支撐,查閱歷年學生成長資料,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可供借鑒的優秀經驗,啟迪課題組成員的思想,開闊研究思路。
5、經驗總結法:對高中課堂教學研究進行回溯性的研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局部”經驗發掘其普遍意義,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規律。
六、存在問題及反思
1.部分教師的觀念還跟不上,課堂教學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2.大班制的現象比較嚴重,給課堂上學生開展活動、探究、交流和評價改革造成影響。
3.配套的教具少,教輔資料很少,給老師們的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
結題報告模板 篇7
一、問題的提出
1.問題提出的背景
課堂上教師們都喜歡那些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愛動腦筋,積極發言,敢于交流的學生。然而老師們會發現,課堂上這樣的學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學生都是“觀眾”和“聽眾”,表現沉默,特別是農村小學里面的孩子。沉默的學生往往表現各有不同。一是沒有發言的愿望,學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二是沒有發言的內容,學生當教師問題提出時,看似在認真思考,卻不會思考,沒有答案,當然也就不舉手發言。三是沒有發言的習慣,這些學生往往認為自己來到學校就是聽老師講課的,不是來發言的,于是穩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卻不舉手發言。四是沒有發言的勇氣,生在農村,見識狹小,感覺低人一等,即使聽懂了問題,有了答案,也缺乏膽量舉手發言。這些沉默的學生往往被教師忽視,失去了許多對話和交流的機會,不利于這些孩子的成長。
2.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許多學生課堂沉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情況還是相對嚴重的。首先,課堂沉默的學生人數眾多。據我觀察,這些沉默的學生大約占本班級學生的60%,幾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驚訝,而且,似乎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其次,課堂沉默的學生被“邊緣化”。課堂上活躍的學生備受教師的寵愛,對話交流的機會多,知識掌握得好,反過來促使這些學生更加喜愛發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環;而那些課堂沉默的學生,越是不發言,越是成績落后;越是成績落后,也就越是不發言,形成惡性循環;不久,發言乃至班級事務與他們似乎無關,他們已經成為班集體的“邊緣人”。三是課堂沉默的學生成長受限。課堂沉默的學生因為不發言,不參與,久而久之,對學習環境產生漠視的態度,習慣一旦形成,問題也就接踵而至,學生語言能力退化,語言習慣惡化,思維能力下降,朗讀水平下滑,不擅交際,個性無法得到張揚,喪失勇敢表達自我的勇氣;這些將嚴重限制學生的成長。
二、課題的界定和依據
1.課題界定:
(1)關鍵詞之一:“農村小學生”。是指在農村小學就讀的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小學年段的學生。這些學生年齡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長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條件的局限,呈現膽量小、見識少、能力弱、陌生感強等特點。
(2)關鍵詞之二:“課堂沉默”。“沉默”即不愛說笑(《現代漢語詞典》)。這里的“課堂沉默”是指不愛說話,不會說話和不想說話;即不發言,不參與。課堂沉默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知識儲備不足的原因,也有發言能力欠缺的原因,還有信心不足、膽量不足的原因。
(3)關鍵詞之三:“調查與對策”。本課題主要采用教育調查法進行研究。用觀察法把“積極發言”“能夠發言”“勉強發言”“從不發言”的學生區分開來,確定各類學生人數和比例。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研究三類學生,特別是“從不發言”的學生的外在和內在的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
(4)“農村小學生課堂沉默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就是針對農村小學生的特點,運用教育調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學生“課堂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引導對策。
2.政策、理論依據:
(1)新課標的能力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2)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一段在《綱要》中沒有找到)
(3)主體教育理論。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主體性的特征有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性。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體性的培養首先要克服消極參與、膽怯害羞、思維怠惰等課堂沉默的現象。
(4)人本教育理論。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步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質在于“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健康地、積極地、主動地、活潑地發展。教育工作者必須眼中有人、腦中有人、心中有人。
(5)多元智能理論。每一位學生大約有8項不同的智能,而這8項不同的智能強弱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區別對待,需要實事求是地對待,需要因材施教。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力,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特別需要認真對待語言智能相對較弱的學生,降低要求,注意引導,提供平臺和機會,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讓后進生逐步先進。
三、研究的內容
1.農村小學生課堂發言的情況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從“積極發言”“能夠發言”“勉強發言”“從不發言”四個方面把學生進行歸類,算出各占比例。特別是要調查學生課堂沉默(“勉強發言”“從不發言”)的學生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同時,調查學生“積極發言”“能夠發言”的學生的人數及其比率,準備分析原因,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積極發言提供借鑒。
2.農村小學生課堂沉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課堂沉默的原因:知識的缺少(因為知識儲備不足,問題難以理解),能力的缺乏(語言表達,特別是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不強,限制了學生的參與與發言),信心的缺失(對自己的理解水平、參與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缺少信心,不敢參與,不敢發言,生怕被別人取笑),習慣的缺欠(主動參與和積極發言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而有些同學沒有養成這樣的喜歡,只習慣于聽別人說,看別人做),認識的缺憾(以為發言是那些愛表現的學生的事情,自己來學校就是為了聽老師講課的,接受式學習的方式主導著他們)。
3.制定“課堂沉默”的應對措施并付諸實踐。一是主體性培養,讓學生了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的`重要意義,把自己當作課堂的主體。二是層次性提問,設計各種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水平參差的學生都有問題可以回答,滿足各種水平的學生的參與需要。三是發展性評價,及時地、準確的、針對性的表揚性評價,讓學生在發展性評價中感受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圍,用和諧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為改變“課堂沉默”營造寬松、和諧、民助、愉快的教育教學氛圍。
4.引導學生積極發言的個案研究。選擇數個“從不發言”的學生,觀察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深入分析他們“從不發言”的原因,針對性制定引導措施,并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從這一過程深刻了解“課堂沉默”的原因,制定對策。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研究的過程: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準備階段: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
(3)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并付諸實踐。先進行個案研究,總結經驗,然后推廣全班。同時,撰寫可以研究相關論文。
(4)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鑒定。
2.方法的選擇:
(1)觀察研究法。通過此方法了解課堂沉默的學生數量、學習習慣以及研究前后的變化。
(2)調查研究法。通過此方法去了解沉默學生的家庭、社會背景,進而了解他們沉默的原因。
(3)個案研究法。通過對班級個別沉默嚴重的學生進行了解,制定措施,實施教育,觀察結果,探索規律。
(4)文獻研究法。通過《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文獻的研究,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5)行動研究法。針對課堂沉默形成的原因,制定相應對策,在課堂上運用,觀察效果,并根據反饋的問題,調整對策,繼續深入研究。
五、研究的條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個積極進取,要求嚴格的一線教師,并熱愛教育科研,關注學生的變化,善于反思。在校級教科研中積極主動研究,并獲得學校好評。
2.研究者一直奮戰在一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幾乎每時每刻和學生在一起,有著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深入實施課題研究。
3.研究者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比較強,經常嘗試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有相當的實踐經驗,并經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獲獎。
4.預期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報告一份。
結題報告模板 篇8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潛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透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用心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潛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資料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潛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透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帶給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合理。
經驗總結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
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
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狀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用心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20xx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20xx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細致描繪》。
20xx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20xx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20xx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
1、港區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潛力。
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
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園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校園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園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貼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潛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證明鑒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用心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潛力,相信他們有鑒賞潛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證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推薦。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簡單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能夠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決定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 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
a、一向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潛力和批評鑒賞潛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潛力培養的途徑。
b、一向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資料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到達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潛力。
c、一向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理解批評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