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的結題報告(精選14篇)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
課題名稱:高考背景下,利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題型解題能力的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高考英語科目的'《考試說明》以及高中英語教學大綱中,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學生要能讀懂閱讀材料的大意和一些細節,能根據字面意思理解閱讀材料深層次的含義,能對閱讀材料中的個別生單詞通過上下文判斷詞義,還要能根據文章理解作者的態度和觀點。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正確指導學生如何高效完成閱讀理解題型,并且要有較高的正確率。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高考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部分在滿分150分的試卷中占有40分。因此,閱讀理解部分學生的得分對于總成績有著極大的影響。那么,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在課堂上,教師要抓緊每一個45分鐘,每一篇閱讀課文,在大量的練習中,在大量的詞匯語法知識積累的同時,逐漸的滲透給學生閱讀理解題型的解題技巧,幫助學生能夠快速而準確的完成閱讀理解題目。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的指導,在對每個單元閱讀文章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摸索并積累更多的閱讀技巧,提高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目的解題能力。
2、研究內容:
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現狀,學習狀態現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不同學習程度的班級,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幫助他們積累和總結有效的閱讀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研究方法:
(1)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學生目前的閱讀理解能力欠缺的原因,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和高考考綱,有針對性的,腳踏實地的,針對問題,一步步在課堂上解決。同時深入分析類似研究的得失和經驗,給自己的研究找出寶貴的提醒和借鑒。
(2)調查研究法:通過口頭調查,書面調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等方法,對該課題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并從中獲得大量資料。
(3)分類研究法:將該課題分成若干個子課題,分階段進行研究,對不同類別的研究進行規律性的總結和比較,并互相借鑒。
(4)實踐研究法: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研究,以課堂為陣地進行認真討論研究,并撰寫心得。
4、研究步驟及過程:
第一階段:申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對本課題進行論證,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比較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重點研究根據實際學情,如何正確而有效的利用課堂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第三階段:分領域研究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展開本課題,以小課題的方式分類型展開研究,并完成相關的過程性材料。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總結研究成果并撰寫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1、通過研究,使學生對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清楚的認識,使教師能夠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技巧,并且師生共同進行主動實踐。
2、通過大量個案研究,在實踐中摸索總結,針對學生存在問題進行查漏補缺,得出有效的,適合學生自身的閱讀方法,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
3、表現形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教學設計、課件等。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進行該課題研究的一年的時間里,由于個人經驗不足,困難和挫折很多,但是開始做一件事,就不能因為畏難心理而放棄,我不斷向同事請教,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盡自己最大能力,最終還是認真完成了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也反映出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對于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步驟的不夠熟悉,對于專業研究方法的不熟練運用。這都督促我,以后要多多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主動要求進步,一定爭取下次做到更好。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2
自從我校學習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于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之后,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活動,保證了我校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學生從繁忙而又緊張的室內課堂中解脫出來,參加體育活動,達到真正的育人育體的宗旨。可是,對于一所西陲邊緣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團場學校來說,我校的體育設施資源非常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可見,合理開發體育活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我校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各種課程資源。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正是利用了校內課程資源(包括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以下是我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資源開發與課外體育活動拓展的一些見解:
一、合理開發教師資源,實現學科資源整合。
老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老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大課間體育活動除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各學科教育資源的整合。例如,活動期間,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把握,離不開音樂教師的教導;在編排民族舞蹈的時候,學生對于舞蹈動作的掌握,也離不開舞蹈教師排練;大課間期間,對于班級秩序的管理,離不開班主任老師。可見,開展這些活動光靠體育學科是不夠的。此外,還要積極開發校內場所和設施,如圖書室、實驗室、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于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熱情參加體育活動。
新課程強調,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資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開拓課外體育活動,創造活動的多樣性。
培養學生的興趣,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養成鍛煉的習慣,我們安排了長短跑,籃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體育游戲等。通過參加活動學生得到了鍛煉。小型競賽是非常適合少年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深受學生歡迎,不僅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而且活躍學生生活,培養學生榮譽感及集體主義精神,我們根據季節變化開展比賽,以單項分散為主,有班級隊列比賽,小足球比賽,跳繩,長跑比賽,廣播操比賽等。同時,創造性的開展一些有特色體育活動,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空礦泉水瓶子,可用砸、滾、拼、搭等方法進行活動。如:保齡球、砸瓶子、換物接力、蓋房子、把瓶子當成障礙或目標進行游戲、擲遠、套圈等);2神奇的報紙。(每位學生準備一張報紙,可用頂、翻、踩、折、擲、踏石過河、紙飛機、過障礙、接力跑、翻斗龍等);3各種動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鴨子走、螃蟹爬、蝦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練習,也可進行小型比賽;4短繩游戲。(每位學生準備一根短繩,可用夾、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繩做游戲。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圖、擲準、拉力賽等);6游戲(貼燒餅、跳皮筋、陽光伙伴等);7長繩。(每班兩根長繩,可進行各種方法的長繩練習。如:單人單跳、雙人單跳、加減跳、童謠跳、雙繩跳等);8素質練習。如:立定跳遠、扶膝直腿走、踮腳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臥撐、連續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園場地,嚴格監督學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須到本班活動場地,選擇、設計分散活動內容,組織安排本班學生站隊和活動。分散活動時以推薦內容為主,各班可根據實際情況操作,盡量做到顧全點面,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并注意安全。體育老師負責本年級班級的場地安排,并對學生的站隊、廣播操、分散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活動必須由班主任到場負責管理,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參加活動。如果遇到小型體育競賽,體育老師必須提前到達比賽場地。各班快速、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遇到陰雨天不能進行正常室外活動時,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進行室內游戲(器材自備)。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見解。總之,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要遵循實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盡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資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3
一、研究背景
如今工業發展很快,酒釀這一傳統中國食品的制作進程漸漸轉至工業化,而手工制作酒釀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人了解,所以我們提出該研究課題,期望能更多的掌控酒釀的制作方法和關于酒釀的知識。
二、研究目的
我為本課題所定的目的為:
1、了解酒釀的常識,包括酒釀的來源、酒釀的別稱、酒釀的發展等。
2、掌控酒釀的傳統制法,能自己親手做出酒釀。
3、學會分組研究,自己總結歸納,及時發覺不足并進行改進,最后做出總結。
三、研究資料及方法
本課題小組分成三小組進行研究:
1、【資料調查】:借助各類資料了解酒釀的來歷和它的演變進程、明白社么是傳統好處上的酒釀,收集關于如何制作酒釀的進程,制作出一份做酒釀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進程,為問卷和實踐小組服務。
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問卷,其中應包括調查者是否吃過酒釀,是否愛好吃酒釀和對酒釀味道的評判,對釀的來歷的了解,并且是否了解酒釀的制作進程。然后完成這份調查,并且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3、【實踐操作】:動手實踐,在掌控如何制作酒釀后,嘗試著自己收集材料,依照步驟制作酒釀,完成制作后能明白自己的成品是否存在缺點,并進行反復嘗試和改進。
四、研究進程
研究分四個階段進行,估計9周完成。
第一階段:針對【資料調查】開始收集資料,能夠透過詢問身邊的老師同學或家長,也可透過網絡、電視節目、報紙及雜志來獲取信息,最后以PPT的情勢或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第二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開始著手與問卷的'制作和關于酒釀的制作。
估計2周完成
第三階段:針對【問卷調查】開始發放問卷,并且收集問卷;【實踐操作】開始對完成的酒釀進行評判與改進。
估計3周完成
第四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與歸納,做出最后的小結,最后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五、研究成果
第一我們課題【資料調查】小組開始著手尋覓資料,并找到了酒釀歷史悠久,它源于漢,盛于清,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發酵成的一種甜米酒,而且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別稱醪糟、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酒糟等,還知道了酒釀甘辛溫,含糖、有機酸、維生素B1、B2等,可益氣、生津、活血、散結、消腫等酒釀帶來的好處。
在了解了酒釀的知識后,【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小組開始分別制作問卷和制作酒釀。在問卷中我們提出了關于酒釀歷史、是否愛好吃酒釀、是否了解酒釀的好處和如何制作酒釀等問題。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與此同時,【實踐操作】小組已經開始著手制作酒釀,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都掌控了制作酒釀的步驟。經過了幾周的努力,同學們都各自有了收獲,并且酒釀也有了成品。圖附:
之后,在指導老師進一步的指導下,制作的酒釀有待改進,有的糯米比較硬、有的味道較淡,在進一步的改進下完成了更好的作品。
最后,在總結了各小組的資料后,完成了一封關于酒釀的PPT附:
六、關于本課題研究存在問題的反思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實踐操作】小組在制作進程中問題較多,例如水溫、酒酵的用量、放置時間等,但在老師的教誨下,問題一一解決了,并獲得了很好的成效。【問卷調查】小組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透過這次課題研究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養,也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學會了一項本領,我們堅信我們選取是正確的,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有好處的。
以上是我們對于課題研究的階段總結,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我們在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整體來說本次研究型課程獲得了成功。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4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口語交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能力、交際能力、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的培養等等。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養成良好的聽話態度和語言習慣,聽人說話要認真,傾聽要認真耐心,要邊聽邊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堅持說普通話,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而有禮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別人請教,有不同的意見與別人商量,能主動積極的進行口語交際。然而在實際口語交際的課堂上,有許多學生嘴巴很“緊”,不是他們不會說、不能說,而是害怕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被老師批評,害怕一旦說錯被同學笑話。這些問題已成為不少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心理陰影,嚴重影響了課堂互動氛圍的形成。“口語交際”這一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口語語言和內部語言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學習新課標后,使我領悟到口語交際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我認為,在當前的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1、口語交際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口語交際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交往,消除學生交際時的羞怯心理。使學生無論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或者班級的小環境中,都能達到敢說,大大方方地說。
3、口語交際使學生在相互的說、練、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別人的關愛,同時也學會了去關愛別人。這樣的交流,孩子們收獲的不但是知識,是表達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標
1、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雙向互動進行交流,把話表達清楚,讓對方聽明白。
2、培養學生態度大方,有禮貌,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別人講話時要認真傾聽,不要隨便插話,提建議要委婉,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
3、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通過情感交流,促使課堂充滿生機,體現人本主義思想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潛能。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全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四、研究內容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多種切入點,創造各種機會,生動活潑、扎實有效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開放教學思想,樹立大語文觀,開拓口語交際訓練渠道,讓學生時時處處樂于交際;開放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會交際;促使教學主體的開放,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善于交際,樂于交際。
五、研究方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學生已有交際能力的差異,以及《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帶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并確立相應的對照班,展開課題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獻研究法: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根據課題的需要,查閱、分析、整理小學“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全面、正確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問題,進而總結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
2、調查問卷法: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口語交際的實際水平。
3、行動研究法:在實施課題計劃的`行動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對計劃及時作出調整和修改,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的處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結論。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常性地進行反思、交流、討論、總結,不斷提升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閱相關文獻,前人關于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家庭背景、學生口語能力、用語習慣等)作問卷調查分析,制定實驗方案。
(二)實施階段(20xx.9~20xx.12)
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舉行口語交際教學活動。
準備教學素材,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根據課堂教學方案的內容設定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內容,定期組織口語交際實踐活動以檢驗教學效果。根據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
(三)總結階段(20xx.11~20xx.12)認真總結實施階段的教學情況,初步形成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模式。撰寫實驗報告,組織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今年5月份我將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上傳于博客后,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指導,通過研究和分析,針對專家的建議,我認真的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和調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論準備的基礎上,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給一年級學生和家長發放了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生對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方面進行調查,為了得到可信數據,所有問卷均記真實姓名。我對本班57名學生的口語交際現狀進行了調查,情況如下:
1、在調查“你喜歡上口語交際課嗎?”這一問題時,有76%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很喜歡”,有2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碰到感興趣的我就喜歡”,還有1%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
2、在調查“你認為口語交際就是看圖說話嗎?”這一問題時,34%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是的,66%的學生認為不是的。
3、在調查“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話嗎?”這一問題時,63%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能”, 36%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1%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4、在調查“你覺得看書和看電視,哪個你更有興趣?”這一問題時,6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看書”,25%的學生選擇了“看電視”, 12%的學生選擇了“兩個都沒興趣”。
5、在調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話與家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5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45%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有時用普通話,有時用方言”,1%的學生選擇了“用方言”。
6、在調查“你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嗎?”這一問題時,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非常希望”,1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隨便”,14%的學生選擇了“不希望”。
7、在調查“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這一問題時,3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的”,54%的學生選擇了“有時”,9%的學生選擇了“不怎么舉手回答問題”。
8、在調查“你喜歡和別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13%“很喜歡,和陌生人交談一點也不害怕”,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如果對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歡和他交談”,19%的學生選擇了“不太喜歡說話”。
9、在調查“在和別人交談時,能做到態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禮貌嗎?”這一問題時,7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12%的學生選擇了“沒太注意”。
10、在調查“別人講話時你能認真聽嗎?能明白別人講的是什么嗎?” 這一問題時,7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9%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4%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通過這次調查,讓我對低年級口語交際課的現狀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和客觀的了解。
1、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口語交際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活潑生動的形式受到絕大部分學生的喜愛,他們大多數都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
2、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自己對待口語交際課較為重視和認真,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改變學習方式,從而使口語交際課更為生動有趣。
3、在調查學生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話嗎?這一問題時,發現一小半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和對聯系學生生活上存在一些問題。
4、在調查學生“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 一半的學生選擇了“有時能”,說明自己在引導學生說話還存在一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后需做進一步的調整。
5、《大綱》開設口語交際課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為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提供服務,不過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效果不是特別好,首先自己在這方面重視還不夠,日常中指導聯系的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聯系實際這方面對學生滲透不多,從而使學生自身也不太會把口語交際課所學的內容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建議自己今后在這方面要進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7-8月份,利用暑假時間學習了相關書籍和資料,及時整理,將好的思路和方法運用到我的課題之中。
9月份至今我積極準備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激發學生喜歡口語交際課,使“口語交際”教學聯系兒童生活實際。
1、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多賞識兒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2)多讓兒童體驗生活,留心生活,觀察大自然,鼓勵他們大膽地說生活。(3)多和兒童聊聊他們喜歡的生活話題。
2、營造口語交際的和諧氛圍,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學生大膽進行口語交際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走向民主,寬容,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觀點要給予尊重,要允許他們出現錯誤,理解他們的不足,盡量采取表揚或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口語交際。教師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交流。營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關系。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有學生在說或表演時,其它學生不屑一顧、竊竊私語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試問有幾個學生能順利、輕松地完成口語交際呢?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
3、利用生活實踐活動,增加口語交際的機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際活動,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活動將“口語交際”引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如參加學校組織的重大節日慶祝活動,參加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參加校干部、班委競選;每周一的國旗下演講……這些活動將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以鍛煉和展示,他們將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學習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生活是大課堂,教室是主陣地,我們做教師的要處處留心,做“口語交際課”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學一招》一課時,通過觀察,我發現班里近來男生喜歡玩溜溜球,女生喜歡編繩子等。于是抓住機會讓孩子互學本領。課堂上首先讓學生展示自己學的本領,其次讓學生說說學本領的過程,然后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看誰的本領最高,看誰把學的過程講得最清楚,最后鼓勵本領高的學生當老師教大家。這樣一來學生在快樂地玩中不知不覺進行了口語交際。
八、研究結果與成效
1、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提高。特別是一些不愛說,不敢說的孩子有了表達的信心。
2、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為練習寫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初步形成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模式。
九、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這段時間里,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迷惑,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同時在教研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次嘗試小課題研究,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顯得力不從心,還需要加強學習。本學期我帶一個班語文兼班主任,還帶兩個班的思品課,繁雜的工作讓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好做教學研究工作。而且所帶班級學生人數偏多在進行研究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所以本學期小課題的研究時間非常緊張。針對這一情況,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難多辛苦一些。合理規劃時間,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遇到的問題做好記錄,斟酌對策,不斷完善。對于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僅僅通過結題報告進行了一些經驗總結與探索,還遠遠不夠,這個工作還要繼續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口語交際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徐穎 小學語文教育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論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 韓艷梅 教育評論
4、《小學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構建小學生口語交際的互動環境》 姜亞杰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師》 李鎮西 漓江出版社
7、《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理論與示例》 費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孟慶茂主編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日期:20xx年X月XX日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5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事中學英語教學十六年以來,總是感覺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的自覺性不高,許多學生從七年級前半學期開始,就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因而到八年級以后,中學英語詞匯量的增大,課堂內容的加深,更導致許多學生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極為嚴重,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學英語詞匯量的增大,我們教師有時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和學習效果,結果是教師教的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進而變得厭倦學習;新課改的深入,新課標對于學生關于詞匯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雖然大多數老師已意識到詞匯教學的重要性,但因教學方法落后,導致教師詞匯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效果不甚理想,造成學生綜合英語水平難以提高、因而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對于詞匯教學策略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作為從教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師,我深深理解并感受到加強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研究與實施以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和完善,優化師生關系,并 進一步發揮學生在新的課堂管理模式下,參與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的方法,促進詞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最終以推動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因此,我提出此項課題申請。
(二)界定:
詞匯教學是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它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朗讀、拼寫、理解、記憶與運用詞匯。詞匯是語言的最小意義單位,人類思維活動和思想交流首先是靠詞匯進行的。目前,人教版英語新目標新教材詞匯容量非常大,新課標第五級(初中畢業時)中關于詞匯方向的描述為: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 同時新課標對詞匯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在詞匯教學的“質”(既掌握詞匯的深度)和“量”(即詞匯量的多少)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新課標提倡從用的角度出發學習詞匯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使學生能夠運用詞匯描述事物、行為和特征,說明概念等。這說明對詞匯學習的要求不僅僅限于辨認識記和理解,還在于運用和表達。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一)理論依據:
本課題研究實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學習理論,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理論,現代認知理論等
1、 學習理論。主要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2、課程改革理論。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習慣。”
(2)、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詞匯學習習慣。
(二)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績:
1、對教師發展的意義。通過課題研究使得如何能夠有效地進行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為我區初中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借鑒,使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教學能夠順利而輕松的進行,以提高我校的、中學英語中考成績,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2、 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等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策略并進行微調。取得比未參加實驗學生更好的成績和狀態,使學生在中學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詞匯的基本技能,為其長遠的人生發展目標奠定基礎。
3、 對中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意義。研究結果可以用來科學的指導我區的初中英語教學,以有效提高我校英語教學質量。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此課題研究,旨使我們在今后的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能夠嘗試運用多種有效的英語教學策略,探索出適合我們初級中學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方法,使得能夠有效指導我們的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學習,詞匯是中學英語學習基礎中的基礎,不論是傳統的還是顯示流行的詞匯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擴大詞匯量,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語詞匯,并使學生如何能夠將詞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中考升學率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內容:本課題初級英語學科的英語詞匯教學為切口
研究內容:
1、 初中英語詞匯教材與新課標要求教學分析;
2、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分析—以西安市第七十九中學八年級學生為例;
3、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4、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對策、
(三)課題研究方法:
1、根據本課題的性質,在研究中我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對我校八年級學生進行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研究:具體來說我采用的方法是:
a、調查法:課題研究過程中,需要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進行認真分析來確定研究方向,我們采用靈活多樣的調查方式、
b、分析總結法:(2次問卷調查、3次座談)通過對八年級學生進行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問卷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各種心理及其學習方法,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總結,寫成報告、
c、文獻法: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策略的制定和形成是建立在與英語詞匯教學有關的研究理論的學習的基礎上,保證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d、研究法:通過研究與沒研究學生比較,不斷調整研究策略、
e、研究法:(6次詞匯教學研究課)積極參加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培訓課,觀摩中學英語詞匯課堂教學,積極開展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研討課,探索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途徑,尋找適合于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f、總結法:注意搜集積累和總結課題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提升教學理念
2、課題操作的策略、措施:以理論指導實踐,再改進,再實踐。
(四)課題研究步驟及實施過程:
通過分析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教材及課程標準—→調查研究初中英語詞匯學習的困惑及現狀(西安市灞橋區第79中學八年級學生)—→針對目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找出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對策。
具體來說:分為課題研究實施分三階段
1準備階段ǎ20xx年5月—8月)完成課題研究設計方案,確定實驗班級,做好實驗前期的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現狀的調查工作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界定研究范圍。
a、運用實地觀察法、學生座談法、家訪調查法、測試問卷法等了解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的現狀,并做好實驗前的調查小結。
b、確定實驗班級—八年級三,四班。
c、確定研究從學生的“詞匯學習”方面的現狀困惑入手,從產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不同階段學生的變化,逐步形成結論,完成研究工作。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a、實施研究方案Ц據活動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施Р⒓笆倍允凳┕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與總結。
b、 20xx年12月18日對實施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為下一階段活動的順利實施做好準備。
c、調整方案,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再次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方案В對實際教學情況實施第二輪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學反思或隨筆等并上傳。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5月、分析、處理各種實驗數據,整理、總結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和分析研究結果,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隨筆等并上傳,同時提交結題申請。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一) 研究結果
1、初中英語教材中詞匯與新課標要求分析: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新教材在編寫上內容跳躍、跨度大,每一單元充分并以任務鏈的形式展開,通過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初中詞匯學習的五級標準,使學生了解與掌握包括單詞,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等,會運用詞匯來描述事物,行為特征及說明概念以及理解短語的基本含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中運用,因而基于以上對教材與課標的的分析,在處理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上,我們應具備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積極學習。
2、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分析—以西安市灞橋區第七十九中學八年級學生為例:
a、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進行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調查,發現部分中學英語教師一方面有時在詞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詞匯教學策略,從而使詞匯教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時在英語教學中有時忽視詞匯教學,,使得在教學中忽略語境,語篇對于詞匯學習的作用,致使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
b、中階段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學生現狀分析:
通過在我校八年級三,四班同學進行調研(通過談話,上課實踐等方式),了解到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如下:
我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的郊區,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強,同時人教版新目標教材詞匯量大,記憶的內容太多,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學習僅僅只是在老師的監督下孤立學習詞匯,使得詞匯學習中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和歸納,造成系統性不強,邊學習邊遺忘的缺陷。學生的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從而學生探究能力的欠缺,進而造成學生創造力匱乏。
3、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我校大部分教師普遍認為,目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a、我校初中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普遍很差,知識儲備少。
b、英語課時有限,缺少對學生詞匯學習任務落實情況的檢測。
c、詞匯教學時脫離文章的情境和句子, 不能正確處理詞匯中心意義和具體意義的關系,以及忽視對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影響詞匯的得體運用。
d、不能根據記憶規律有效地記憶與復習詞匯以及 缺少記憶環節和記憶詞匯的方法。
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a、課程內容的差異。小學英語內容簡單,基本上到初一來說也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交際語言,這使得學生的詞匯量比較匱乏,而到了八年級,課程內容的增多,無疑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也增大,因而學生必須在知識基礎的程度上再進一步掌握和拓展新的詞匯。這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產生了一定的難度。
b、教學時間的緊迫。新課標教材內容的增多,詞匯量的增大使得教師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時間緊迫,因而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出現教師只教新知識,對于詞匯的復習鞏固與檢測不能落實。
c、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差異。初中學生往往靠“死記硬背”就可以獲得高分,這就給學生養成了慣性,因而在研究實施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時,結果發現行不通,一時很難改變學習方法,養成自主探究、靈活運用的習慣,很難適應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d、家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的郊區,學生基本上是務工子女,家長忙于生活的奔波,無疑孩子的學習管理放送,使得學生對于學校安排的學習任務難以落實。久而久之形成學生惰性的心里,把學習就不當一會事情,出現學習無目標,思想不端正,,給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我認為這是難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難改變的一個方面。
4、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對策
通過對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新課標及英語教材中中學英語詞匯的分析、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以及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我找出了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對策如下:
a、轉化師生觀念,強調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掌握好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基本知識,為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打好基礎。
b、開發課程資源,用案例法教學,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聯系鄉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英語知識。
c、注重理解,記憶與運用詞匯的能力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不要只是給學生任務,要求學生死記硬英語課后詞匯。多教給學生一些學習詞匯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中學英語的學習方法,嘗試用學到的學習詞匯的方法去主動學習,拓展詞匯。以盡量避免以往“死記硬背”的笨辦法,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初中階段對一些詞匯的了解,而是要進一步深究學習,理解的方法。
d、強化意識,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研究課標及教材內容,適當處理教材 及時了解學生欠缺的中學英語詞匯知識,有時需要通過詳細的講解來彌補這些基本知識的欠缺,或者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適時的通過岔路進行補缺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成效
1、展了課題研究,通過不斷實踐與總結,即找出了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措施,也使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詞匯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自信心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題研究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本人自身的專業成長。通過開展個人課題研究,我本人的Ы逃教學觀念得到了新的轉變,科研能力的發展也使我迅速成長,能夠確立科學的育人觀、教育觀、質量觀Т鈾枷肷現厥友生的身心活動,使英語學科的實際應用性得以實現,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1、存在問題:
由于時間緊迫,繁重的事務,課務,使得我還需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工作,充分地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使得我的研究成果的質和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2、改進措施:
a、認真吃透理論精神,不斷學習鉆研,深入研究,勤于實踐,勤于交流,以指導自己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及時指導自己的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教學工作,加強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準確和科學合理性,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課題研究能力。
b、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深入學生實際,關注研究中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反應動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寫好階段性報告或論文或教學案例或隨筆等。
c、認真參加各類關于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培訓,認真領會精神,學習新的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知識,加強對學生英語詞匯學習學法指導,反復實踐,對比分析,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及時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以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
d、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實際,選擇教學內容,發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資源б爭取家長、社會有關方面的理解、參與和支持豐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為課題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6
尊敬的課題鑒定組專家、老師們:
下午好!
作為課題主持人,我對 課題能順利范文網結題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是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扶持和老師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山為本,水自強,民為本,國自強”這是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歌詞,形象地說明了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在這里,我要說“師為本,校自強”,正是這種理念,使我們意識到,五小要發展,教師必須先發展。可以說,這是我們制定實施《個案學習與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研究》課題的初衷。近三年來,我們以該課題研究為載體,創新校本培訓模式,通過組織教師學習個案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個案學習方式和教學實踐智慧生成與提升策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堅定了我們走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讓每一個教師成為“智慧型”教師成為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正如剛才的教師代表所言:“課題結題只是在形式上告一段落,我們來到了新的起點。”課題研究得出的經驗性成果,尤其是結題鑒定組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將是我們用之不盡的“財富”,必將引領我們的研究更深入,更有效,也將會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在這里,我表態:在前期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本課題的研究,求真、求實、求精、求新,力爭獲得新方法,取得新經驗,新成果。為開發區五小打造一支“學者型”、“智慧型”、“專家型”的教師而不懈努力。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7
《綱要》指出小班孩子會講簡單的故事,能自己翻閱畫面較大、主題突出、形象生動的兒童讀物。可以說"繪本"就非常符合這一要求,它是通過圖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其中,文字與圖畫共同擔當著講故事的重要角色,圖畫不再僅僅起到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而是圖書的命脈。繪本到底讀什么?又該怎么讀呢?
一、什么樣的繪本適合小班孩子閱讀
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身心發展是有區別的,他們對閱讀的需要也是有區別的。從內容上說,雖然繪本都適合孩子閱讀充滿童趣的故事,但往往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影響其理解。從情感上說,每個年齡階段的社會性發展又是繪本教育價值最大限度發揮的前提。所以,當我們拿起一本繪本首先需要鑒定一下,它是否適宜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
二、怎樣閱讀繪本
(一)形式多樣的的引入很重要
我選擇在孩子午餐后或每周下午的一段時間作為繪本閱讀的時間,帶領孩子一起閱讀故事,了解故事內容。對于孩子來說,這不應該只是一個攝取知識的過程,更多的應該是一個享受快樂,享受愛的過程。因此,豐富多彩的閱讀引入方式很重要。
(二)不能錯過的三大部分
(1)封面:封面的意義不僅僅是書的外皮,從封面我們能讀到很多有趣的東西。有時候,精彩紛呈的封面是引人入勝的開頭。
(2)環襯:環襯是封面與書心之間的一張襯紙。在繪本中,環襯往往不只是簡單的一張裝飾畫面。它與繪本內容息息相關,暗示著主題,透露著細節,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這精彩的一面。
(3)封底:很多繪本在你掩上書的那刻依然沒有完結,精彩的封底同樣不能錯過。
(三)形式多樣的延伸活動
在教師指導幼兒閱讀若干故事后,就可以讓幼兒嘗試自己閱讀,這時,幼兒會像遇到老朋友那樣,在熟練故事的同時,有機會去注意文字和圖片中他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部分,加深故事的理解。當幼兒在熟悉故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創造一些與故事有關的活動來拓展閱讀經驗。
(1)在閱讀區中,教師投放這些曾經大家一起閱讀過的故事書。小朋友仍舊有機會繼續學習這些故事。教師播放錄制好的故事磁帶,孩子只要拿著書跟著磁帶一頁一頁的翻,也能看懂故事,從而為幼兒下一步講故事奠定基礎。當一個故事結束,孩子會很快的把手里的圖書收好,繼續拿出下一本故事書來看。逐漸孩子對故事內容越來越熟悉,脫離了磁帶,自己也能講述故事了。
(2)每次游戲時,班級里的"故事吧"總是非常熱鬧,就算是出勤人數少的'日子,"故事吧"里也不缺少人氣,一些掌握故事比較熟練的幼兒可以做"故事王",講故事給進入吧里的同伴聽,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最喜歡帶著"寶寶"來聽故事,看到有許多人來聽故事,"故事王"講起故事來就更帶勁了。
(3)幼兒在讀完故事后,可以加上場景和道具,把故事情節用語言、動作配上相應的表情表演出來。我們的故事,在經過了最初的教師講孩子聽,到孩子自己閱讀,閱讀給同伴聽的過程后,還形成了表演故事的活動。孩子們從演故事的過程中,在說話的抑揚頓挫上,語氣表達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光這些,孩子們還了解到了出場順序,集體榮譽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在一個小小的故事表演中得到的巨大發展。所以說,我們要相信孩子,做好他們的支持者,引領者。
在幼兒園里,教師采用自主閱讀、集體閱讀的活動形式,鼓勵幼兒在晨間活動、區域活動、游戲等自由閱讀時間選擇繪本進行閱讀,較好的激發了孩子愛閱讀的興趣。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8
一、課題的提出
長時間來,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都不夠重視引導學生讀數學書,其主要表現是:新授結束再讓學生翻開書本,書本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流于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使之如同練習冊一般;學生對數學讀書不重視,也不感興趣等等。在我們的平時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總認為閱讀是語文的事,培養學生的閱讀本事、提高學生的語言敘述本事為廣大數學教師所忽視。如上公開課不用教材,只用習題紙已成為一種風氣。總認為一堂“好課”應當是:教學過程順暢,教師起到了“導”的作用,學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閱讀。
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會出此刻這樣的情景:在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學生大都能夠理解題意;可是一到讓學生完成時,往往錯誤不斷。這也說明了沒有閱讀本事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本事是多么的蒼白無力。為此我們提出了“數學課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讓學生明確閱讀數學課本的重要性
自學本事對于人的未來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閱讀是自學的重要渠道,自學本事的核心就是閱讀本事。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課本是數學專家集結過去經驗,在充分研究學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學質量、數學學科的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是任何教輔用書替代不了的。所以,培養學生閱讀本事的根本在于落實數學課本的閱讀。
2、使學生掌握閱讀課本資料的方法
閱讀中要根據數學語言的特點和數學知識的類型,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較,確定、推理等。各類數學知識在閱讀中的側重點和思維方式都有所不一樣,教師應指導學生逐步去感悟,構成技能。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思考的習慣。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閱讀為學生創造了思考的機會。邊讀邊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思考題,邊讀邊思考每個字、詞、符號和圖表的內在意義,邊讀邊建立知識間的聯系,找規律、抓本質,僅有積極、主動地思考,才能弄懂、學會知識,掌握思維方式,提高學習本事。
(2)手腦并用的習慣
(a)劃:劃出概念、術語、公式、法則等,以便查閱和記憶;劃出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提醒自我;劃出閱讀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質疑。畫出直觀的線段圖、平面圖形等示意圖,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幫忙自我分析題意和數量關系。
(b)算:數學知識是以計算為基礎的,所以,閱讀中,邊看、邊想、邊算,在算中比較找規律、在算中嘗試探索、在算中驗證推理的結論等。
(c)操作:閱讀中,依據教材供給的信息,親自動手實際操作,能夠使學生借助動作思維獲得鮮明的感知。
(3)勤問的習慣。學生閱讀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剛開始,有些學生不會提問題,提出來的問題往往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這是思維的火花,教師應善待,這樣,學生才敢思、敢問,才會逐漸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資料
(一)認真設計,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
數學課本是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尤其是義務教育數學課本,其教學資料和例題的編排都是遵循以舊帶新、由扶到放的原則,要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以培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我動腦、動口、動手學習的本事和習慣。
1、教師示范運用數學課本,激發學生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益處多,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愿望。
2、引導學生構成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教師可采用扶——半扶——扶放結合——放的方法,對學生逐步提出閱讀數學課本的要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讀書,掌握方法。
(1)通讀教材,初步了解資料概況。
(2)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資料,加上著重號或提出自我的問題。
(3)新授結束后,在學生作業前,教師要留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資料,消化所學的知識。這一環節不可忽視,學生這時讀書,正是他們自我開展摸索學習方法的契機。
(二)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閱讀題目,逐步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教師經常遇到學生第一遍做題錯誤較多的情景,有的教師往往把它歸為粗心。然而細細分析,找找原因,就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是在解題前沒有認真讀題。所以,要提高學生解題正確率,必須培養學生解題前認真閱讀題目的習慣。
1、概念題的閱讀
閱讀概念題,要指導學生仔仔細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于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閱讀的遍數。
2、計算題的閱讀
對計算題的閱讀,學生是最容易忽視的,這也是造成抄錯、算錯的原因。所以,要提高計算正確率,除了計算細心外,還要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
3、應用題的閱讀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做應用題時,沒有認真讀題,只大概地看了一下,就開始做題,往往會做錯。因為解答應用題時,閱讀本事比計算本事作用更大,尤其是低、中年級學生尤為重要。所以在解答應用題時,能夠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能夠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后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系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后,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三)精心設計讀書方法,使學生愉快地學會讀書,學會學習
1、充分發揮插圖作用。如我們此刻新教材數學書上圖文并茂,很是吸引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書本上的插圖、圖旁的旁白思路,邊讀邊講,既使學生理解知識,又不覺得乏味。
2、設計不一樣的讀書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學,應突出個體學習與小組互助的作用。在按組學習討論時,可采用組長提問導讀,或提綱引讀,也可像語文課那樣分主角讀數學書。對結語較長的概念、法則可分層讀書,如個別讀,小組讀,團體讀。對結語較短的概念、法則、公式、可速讀速記,請學生讀后立即背誦,進行強化記憶。設計不一樣的讀書方法,其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地參與數學學習,進而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比較法進行研究,輔助以調查問卷等輔助方法
1、調查法:
(1)以問卷、座談等形式,調查了解學生對閱讀數學課本的情景。
(2)調查實驗中期與末期學生的一些情景。
2、比較法:選擇兩個班級,比較班用慣用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進行教學,學驗班嚴格按照課題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教學,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大致分為3個階段,研究時間為一年半,從20xx年3月到20xx年10月。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確立研究課題,學習有關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初步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
根據方案有序地開展研究,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對方案進行修改、補充,對方案及時調整,使課題研究有效、順利地進行。
20xx年5月-20xx年8月:根據研究的課題制定詳細的課題實施方案,并學習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
20xx年9月-20xx年11月:深入課堂,確定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啟動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組建課題組,選擇實驗方法,做好各項測試與調查;構成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9月):課題組進入正常軌道,研究數學課堂中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可行性方法。
3、總結階段(20xx年10月):全面總結課題研究工作,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完成結題鑒定,進行成果展示。總結出數學課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構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策略。
六、課題實施的具體過程
我們于20xx年11——20xx年11對《數學課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做了以下工作:
1、了解數學課本的使用情景,找出問題的突破口
面向數學教師開展問卷調查,了解教師在數學課上使用課本的情景;面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情景;面向學生家長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家使用數學課本的情景。我們發現:大部分數學教師只是在新授結束后讓學生翻開書本,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也是流于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在布置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學生對數學閱讀不重視,也不感興趣,很少拿出數學書閱讀,在家復習時也不會閱讀數學書等等。
2、抓住課堂,激發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熱情,幫忙學生養成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1)小學階段的孩子,模仿性最強,我們針對這一特點,教師上課時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熱情。
(2)將閱讀數學課本貫穿于整節課。一節課上課伊始,讓學生通讀相關教材,初步了解資料概況。然后讓學生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資料,加上著重號或提出自我的問題。新新授時重點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例題。在數學教材的每一節都安排了例題,而這些例子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貼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景,大多都是圖文并茂的。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經過例題去體會學數學的實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必要的時候對例題進行適當的改編,使例題具有濃濃的數學味兒,又和實際生活相聯系,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帶有感情的解讀圖中和題目中的信息。新授結束后,在學生作業前,教師留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資料,消化所學的知識。
(3)在早讀課上沙場練兵。早讀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最佳時間。教師在早讀上組織學生朗讀數學課本,能夠團體朗讀、小組朗讀、個別朗讀,也能夠多種朗讀形式結合交替進行,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朗讀熱情并逐步構成習慣。
(4)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閱讀題目,逐步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解答概念題,指導學生一個字一個字仔仔細細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于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閱讀的遍數;遇到計算題要求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解答應用題時,讓學生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能夠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后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系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后,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3、以數學課堂為主要陣地并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養成數學課外閱讀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堅持和毅力,也需要校內校外的協調統一。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教師給每一位學生制定一份檢查表,提出閱讀要求,由家長實施監督。
(1)合理選用數學課外閱讀讀物
好的數學讀物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激發他們去思索、創造。數學課外閱讀資料的選用不能求多,一般選擇一兩套高質量的課外閱讀資料即可。當然還因人而異,一般來講,對學習興趣濃、學習有毅力的孩子,可選擇略高于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閱讀,閱讀面也可適當拓寬;對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情緒不太穩定的孩子,能夠選擇略低于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閱讀。
(2)合理選擇數學課外閱讀時間
家長需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商定閱讀時間,可將時間大部分設在晚上或放學后,還能夠利用雙休日、寒暑假。鼓勵孩子針對自我的學習、生活情景選擇適宜的閱讀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長時間不讀,要有計劃,貴在持之以恒。
4、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閱讀的樂趣
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心智,而對小學生而言,評價更是影響學生的重要行為。合理、恰當的評價方式會促進學生閱讀本事的發展,還能幫忙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我們實行多元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1)評價主體多層,即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家長評和教師評相結合。
(2)評價資料多層。對學生數學閱讀的評價,一般從態度、習慣、數量、效果四個層面進行。能夠定期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填寫“數學閱讀反饋卡”,對每一天的數學閱讀時間、是否主動閱讀及讀的效果作出評價。
(3)評價結果多層。要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讓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就要實行分層評價。我們分A、B、C(低、中、高)三個層應對照“數學閱讀反饋卡”,根據閱讀的質、量、效果等作出相應的評價,評出“數學閱讀小博士”、“小書蟲”,“數學閱讀提高之星”,“歡樂閱讀之星”等。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組成員在實踐和研究中受益匪淺
本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邊實踐邊研究,經過思考、學習和總結,我們的教育思想轉變了,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本事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自身素質獲得了較大提升。此外,我還撰寫了一些有關方面的經驗文章并在國家級教育期刊發表、在新余市征文活動中獲獎,并且有2位教師由于表現突出被評為縣優秀教師。
2、學驗班學生在課研中愉快學習,學業成績、學習本事得到提升
經過課題的研究,學驗班學生逐步養成了數學閱讀的習慣,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得到加強。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自覺閱讀數學課本,解題時能仔細閱讀數學題目,我的學驗班考試的及格率和優秀率都提高了。課外,學驗班學生能主動閱讀數學課外讀物,加強了課外閱讀本事和自學本事,養成了課外閱讀的習慣。
3、經過課研,家長對數學課本的使用和數學閱讀有了正確的意識。家長更關注孩子的數學學習和數學閱讀,能主動配合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更加配合班級工作。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
數學課本是數學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讀數學書,并在不斷地讀書中構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獲取知識信息的科學方法,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到達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它需要堅持不懈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和強化。學生一旦構成良好的讀數學書的習慣,那么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進而具備學習的本事才成為可能。
由于時間及自身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今后的教學及研究中,我還要多多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本事的環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這12個字充分概括了我們教學教研的方向和精髓。在這浩瀚的教海中,我們僅有乘風破浪、勇于開拓,才能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前行。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9
前言
課題級別:市級教研立項課題
課題名稱:初中化學教學最優化研究
課題類別:學科教學方法
課題組組成:本課題由市教研室原化學科蔡秀珍老師和教科所高思剛老師設計和組織(組長為蔡秀珍),全市中學共同參加,課題組成員共15人(其中高級教師10人,校長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師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辦公室將該課題定為市級課題,經教研室和化學科同意,由化學科負責初三教研的傅興春老師擔任課題組長,繼續進行本課題研究。
課題提出過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全國教學研究的總動向是加強基礎教學,提高學習能力。我室化學學科對課堂教學優化進行了調研分析,發現老師教學的優化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們著手對教師教學的各種因素的內涵、實施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學教學最優化”課題組。
在“化學教學最優化”課題研究過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礎上,結合素質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調整了研究方向,重點從教學設計方法的優化上進行研究。
課題研究目的: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研究各種教學方式的最優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優化方法。
課題研究對象:初三學生。
課題研究時間:19xx年9月—20xx年7月(原定20xx年7月)。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過程。它既有教師和學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班風、學風、學習結果等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教學活動的輸入、輸出過程,教學活動是在這些因素不斷由異步、無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環中前進和發展的。
在這些因素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他因素都是其學習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優化是影響教與學功能的變量,主要是教師設計的優化,使學生自身因素得到最優化的學習情境和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為基礎的,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僅有一定的認知過程的心理結構(智力結構)是不行的,還必須有一系列的意向過程中的條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進,才能達到學生自主行為的充分表現。
在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信息的傳播者,又是學生學習反應輸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功能,應在用課程和教材鋪設的道路上,努力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意向心理條件,促進認知過程的心理結構的發展,積極開展學習的動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長斗爭,用教學效果的反饋強化,增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加速度,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省力、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認識和發展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是在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中的主導作用,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學活動中創設的教學情境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有明確的主體、行為、條件、標準,并以教學需要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以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課題“初中化學教學的最優化行動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學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各種行為關系,放在一定的組織形式、途徑、媒體和方法等情境中,構成教學的空間結構和時間序列,激發學習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條件,促進其認知心理結構的發展,使師生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處于同課題、同步、同時態的最佳狀態,并產生共鳴,從而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
二、實驗內容和方法
⒈實驗中的因變量:教學最優化后學生教學目標的到達和情感發展水平的制定。
學生達到教學的目標、自主學習的心理行為表現中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質的調節與變化是本實驗的因變量。依據《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素質教育要求和教學實際,我們首先制定了本課題的目標體系:
目標 內 涵 發 展 水 平
感受(A) 領悟(B) 追求(C)
教學目標 學生學習的教學質量 達到 良好 優秀
動機 是激勵人們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心理過程,它是以需要為基礎的。 ⑴家長的要求
⑵老師的要求 ⑴老師的希望
⑵家長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國的需要
興趣 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從事某種活動,并能經常關心該活動的心理過程。 ⑴對某事物或現象有好奇心
⑵想親自動手嘗試 ⑴愿意親自參與
⑵設法動手實踐 ⑴十分樂意地去體驗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關系的態度和體驗的心理過程。 ⑴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⑵努力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⑴自主地學習
⑵爭取圓滿完成老師交的任務 ⑴十分樂意地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意志 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能支配、調動自己的學習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⑴主動地預習、復習
⑵積極完成課內外任務 ⑴遇到困難不避讓
⑵能克服學習中的一切困難 ⑴能排除干擾,努力學習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敗仍能堅持學習
我們把目標的發展水平分為“感受”、“領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產生積極的反映。
(B)領悟:領會和覺悟。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能夠理解,并能用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C)追求:獲求和取得。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能夠嚴格遵循,且深刻體驗。
⒉實驗中的自變量:各種教學情境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創設。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心理行為表現,本課題研究的情境創設在實體情境、語言情境和想象情境這些基本情境的同時,更多是創設一種質疑、探究、聯想的氛圍,建立教學師生互動的主體結構,達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們總的構思是:變適應型為創造性,變同步伐為多樣型,變封閉型為開放型。
⑴教學情境的類型應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如:
創設明確易讀的學習目標,調節學習的動機指向,調控激趣。
創設價值展示,需求激趣;學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學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強求知欲望。
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意境,調動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觀察,積極思維。
創設形式多樣的實驗場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內化學生的學習情感。
創設先學后講,留給學生以思考與想象的時空,師生互補,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需求;體會成功的喜悅。
創設立竿見影的反饋渠道,磨煉學生的學習意志,體現主體的生命活力。
創設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形成互幫、互學的奮發向前的風氣。
創設學生“說學”形式(學前說學、學中說學、學后說學、學法說學),增強師生、生師、生生的雙向多向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尋找最佳學習途徑、探索學習規律。
創設形式多種的活動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⑵教學情境創設的時間、空間和頻率。
我們把引出課題、解決難點的情境稱為主情境,其他情境稱為自然情境,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其中刻意性明顯且對學生感官刺激較強的情境,創設不宜過多,一般每節課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認知的發展,則可隨時進行。
每種教學情境可以對因變量的一個或幾個目標產生激發。
課堂教學只是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而非全部過程,教學活動應該向課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學的實施不應只限制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內。
⑶情境創設合理性的判斷。
可用下面兩個指標衡量情境創設的合理性:一是教師發生的信號能否在學生中產生積極的反應;二是師生是否有愉悅的心理體驗,進入“情境”之中。根據初中生情緒活動的體驗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師可予以判斷。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應使學生能進入“情境”之中,參與“情境”之中,樂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學生心理行為個別差異發展觀察內容
自變量(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和教學的優化)對因變量(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激發,是通過學生心理行為差異發展表現的。本實驗著重觀察以下幾方面的行為表現:
⑴課內行為
①一般參與度(如精神狀態、記筆記、舉手發言、參與討論、提問正確率、板演、完成課堂作業等情況)。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質疑、動手實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向教師挑戰、上講臺小結等情況)。
⑵課外行為
①作業完成情況,預習、復習情況(作業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預習,自學高年級內容等情況)。
②參加課外學科活動情況(課外讀物的閱讀、魔術表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小論文的撰寫、小實驗的設計等情況)。
③問卷、交談情況。
④同學間、師生間關系(互幫、團結友愛、互學、謙虛、自律、自立、自信等情況)。
⑤偶發事情的態度(成功、失敗、表揚、挫折態度等自我行為自控情況)。
⑶測試成績變化。
⑷綜合評價。
以上觀察內容的目的,是從對學生認識中產生,通過運作重新認識學生,即始于學生,終于學生。學生是實驗對象和參與者,又是實驗成果的鑒定者和受益者。
觀察對象為實驗班總體(如抽樣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階段記錄。第一階段為進入初三時,以物理為基礎進行問卷、交談得出,作為起始水平;第二階段為初中化學第一章結束后;第三階段在上一學期末;第四階段在畢業考試后升學考試前。
教師根據本課題的目標和發展水平建立每一試驗對象的成就檔案,分四階段對試驗對象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根據觀察、問卷、交流和測試結果,按目標發展水平層次定位。如某一目標達到某一層次,就在對應的位置打“√”。第一階段的定位為試驗對象的起始目標發展水平,由此確定最近發展區的目標,從而選擇合理的教學情境。
目 標 動 機 興 趣 情 感 意 志
發展層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特殊情
況記錄
評價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能客觀、較全面地了解自己、體驗進步,看到不足,選擇行為方向,確定合適的目標。因此,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在被觀察者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根據跟蹤調查情況,給予客觀評價。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信任學生。
⒋課題目標達成評價
本課題目標達成評價性質是目標參照系的絕對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校正教學中的偏差和判斷其效果。而情境目標的評價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首先心理活動的顯露大多具有雙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活動穩定性較差,同時實驗中的干擾因素比較復雜。為既簡單又科學,還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們把情境教學目標的評價限定在化學學科課內、外教學指定的要素范圍內,注重教學過程的調查分析,采用統計的方法分階段進行。
首先確定一個一般參考線(如圖所示)。此參考線的確定依據是: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要求的合格率為95%(每一目標的A級水平為合格);化學學科約占初三周課時的12%。且認定情境目標評價與認知評價成正相關。再按每一階段不同目標不同發展水平綜合統計的人數頻率作圖。
圖線分析(以第二階段興趣目標為例): (頻率:%)
⑴若曲線靠近一般參考線右側,則認 100
為達標;若離右側較大,則應防止試驗對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發展。 60
⑵若曲線在一般參考線左側,則認為 40
欠缺,應對實驗中的自變量進行校正。 20
⑶曲線與一般參考線相交,若陡度較 0
小,則實驗中自變量應注意面向全體試驗 A B C (發展水平)
對象;若陡度較大,則實驗中的自變量應注意撥尖。
通過幾個階段的連續統計,根據曲線的變化與一般參考線的位置相對關系,我們可以得出創設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是否有效這一結論。
⒌最優化教學方式的構建
為使我們的構思變為可觀察、可理解、可操作,我們對最優化教學的試驗程序進行歸納——最優化教學方式的構建。以實驗法為主,驗證和發展教學多樣化選擇。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將教學的各要素在整體結構上進行的有效綜合,涉及多種方法的選擇,并擇優形成具體操作的教學活動程序。教學多樣化方式一般由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條件、教學程序、教學評價及案例等要素構成,并通過展示課不斷完善。
本課題實驗的總模式是:多樣化素質教育最優選擇法。
所實驗的教學程序可歸納為:
提出問題
啟迪思維
情境激發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的最優化組合
教學互動
遷移應用
內化素質
三、實驗成果
從市級教研課題的研究過程,課題組全體成員感受頗深,從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過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組成員的教學理論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帶動了全市化學學科教科研氛圍。
課題組共舉行了四次論文報告會,從中選出33篇編印成本課題論文集,其中獲省級論文評比一等獎1篇,二等獎7篇;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的有1篇,省級刊物發表的有5篇。《論文集》發至學校化學組,使全市化學學科教科研氛圍及質量得到提高,20xx年市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舉行的論文評比中,就收到應征論文23篇,其中質量普遍較高。
⒉通過課題的研究,培養出一批學科骨干教師。
課題成員中有1人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被評為市級學科骨干教師,大部分是縣(市)區學科骨干教師。由于課題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為學校校級領導或負責教務、教科研工作。
⒊學科教學結構和形式發生了較深刻的變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學方式,課題組研究的一些運作模式已在部分學校教學中取得認同并應用,帶動了全市化學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
⑴課題組先后開設試驗課、展示課15次,由此選編了《課題教案選編》,收集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礎上,深入進行教學方式優化模式的構建,選編出《課題教學模式文集》一冊。課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已逐步成為我市初中化學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種教學情境,如教學目標達成信息快速反饋的“色卡”、學生自我小結、簡單效果明顯的投影片的制作和運用、師生互補等運作已得到廣泛運用。
⑵課題組成員在省級的評優課、實驗調演、多媒體課件并評比中有4人分別一、二等獎。
⑶“小論文、小實驗”評比已成為我市化學學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動內容。小論文內容有:學法與體會、知識整理與討論、觀察與思考、建議與設想、趣味實驗、化學與社會、科普小品等,這種內容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應有的發揮。
⒋實驗對象和對照對象在心理素質方面以及參加學科競賽、化學小論文評比、中考成績等方面均取得明顯的差異。
實驗對象在情境目標的定向指導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自我調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經常領悟到成功的喜悅,減輕了學習的心理壓力,從而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課題結論
經過對課題目標達成的評價,以最優化為主線的化學教學多樣化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產生較明顯的促進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教師創新意識強烈的前提下,對教學定會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
五、課題研究的思考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題的素質教育將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實行教學中的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的具體落實,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個性的學生。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努力學習和探索,使自身具備創新意識教師的素質。
創新是對學生的挑戰和誘導,也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挑戰和誘導!
只有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才會體現出育人本質。
如何與本階段課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學方法達到最優化選擇是本課題進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0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一個根本措施。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提高實效性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教學的主要過程在課堂,課堂上用什么模式去學習、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和發展。幾年來我們圍繞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的這一中心,進行了備課、上課策略的研究,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和“30---15”課堂精講精練模式的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學的觀點,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以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依據現代教學價值論,運用現代教學結構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教學現狀的調研,經過學習培訓,開展研究課研討活動,以點帶面,總結研究成果,摸索創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的有效方法,體現出“讓你充分發展”的辦學理念,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們為什么要提出《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呢?
第一、目前,在一些中小學校的課堂教學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現象,這已經制約和影響了中小學教學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客觀上也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深入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很有必要。
第二、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學生及家長的文化素質差別越來越大.隨著中學生就近入學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生源中的“不同智”現象越來越突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或策略使這些學生能得以提高,我們認為,學校的現實要求我們做這方面的實踐和研究。
第三,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越來越注重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注重了人文主義的教育。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是僅注重知識研究的結果,而是更重視研究知識的過程;不是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是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不是課堂上教師為中心,而是重視師生的互動性學習。新的課程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和培養。與時俱進的形勢要求我們冷靜思考,如何進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
第四,任何教科研都應該為教學實踐服務。我們的實踐陣地是教學的
第一線,也就是說,要通過我們教師的教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們整體水平,在鄭州市素質教育中,取得實質性的好成績,不辜負開發區父老鄉親對我們的厚望。從這一點上說,我們更應該實事求是,認真地去進行新課程教學中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
課題的理論依據
這一課題的提出的理論基礎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現象。“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據此,我們提出“有效教學”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學實效性”。這一課題的提出的理論依據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論闡述。1、皮亞杰的“認知學習”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造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創造、發明和發現。”
2、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滿興趣。
3、馬斯洛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它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誘發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求知。
4、布魯克斯的“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死記硬背的知識是“無用知識”。學生必須在情境脈絡下與問題互動才能真正理解。學生必須積極建構意義,通過內在對話與思考過程,與他人互動,來理解脈絡與解決問題。
5、現代教育家、全國特級教師魏書生也說過,教師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成為社會有用的人。許多教育家的著作為我們的實踐與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以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學價值論,運用現代教學結構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進行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課題的界定
所謂“提高初中物理教學實效性”就是指通過老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
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這就向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們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因此,“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研究內容
1、備課研究。這是上課的第一步。老師的備課,再也不能象過去單純的為傳授知識而上課,而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而備課中,就應當重視上課過程的設計。例如,標明所教課文的題目;從知識能力、情感等諸方面提出教學本課的要達到的目標;突出重點難點;教學中所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討論、解決以及課時安排等。
2、上課研究。“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有充分的合作,教法與學法要有很好的融合,師生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統一,凡良師必深諳其理。
“教育要心理學化”,如果學生的心理(大腦的功能)沒有參與教學、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學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師的講授當做“耳邊風”,或者“心猿意馬”“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者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或者不買老師的“帳”,導致“厭學、棄學、輟學”。 要消除學生的知識障礙。由于過去的知識沒有學好、沒有弄懂、或者產生遺忘,學生在學習后面知識時,產生這種障礙。教師要進行知識補救、知識溝通,或者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與聯想,或者簡介過去的舊知,或者提示有關的舊知,或者有針對性的進行補救等等,對新知學習進行鋪墊,都是很好的方法。
要消除學生的方法障礙。學生自主學習指導不好,往往使學生一籌莫展,常不知從哪里入手。對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從方法上給予指導、點撥開竅,既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也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甜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也有“點金的指頭”,隨時學習,隨時都能“點石成金”。
要消除學生的思維障礙。一切學生思維不活,或凝滯、僵化,有時由于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思維常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而顯得思維遲鈍。對此教師要進行思維溝通,使他們能從多種思維種類中,爆發
出智慧的火花,領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要消除學生的意志障礙。《墨子·修身》云:“志不僵(強)者智不達”。任務重、作業多,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有時學生對疑難問題缺乏鉆研精神;有些學生上課坐不住等都屬于學習中的意志障礙。
意志與情感、認識有密切關系。認識是意志活動的前提,情感對克服困難、達到預期目的的立志活動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課時,要鞏固他們學習的信心,多鼓勵他們微小進步,這樣才能排除學生立志障礙。
消除學生行為習慣障礙也是像我們這類學校必不可少的一種工作。行為習慣比較固定、機械、有特殊傾向。如寫字潦草,答題不推敲等,對這些,教師要隨時矯正。
一句話,教師上課一定要研究學生。“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沒有教育。”古詩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推心置腹。
3、自主學習的研究。
在教學活動這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學習,是學生的學習,教師是不能包辦代替的。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認識者。教師組織任何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認識,是為了使他們掌握知識。離開了學生就不可能有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具有能動性。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就是學習過程發展的內因。只有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才能掌握教材,思考,融會貫通,才能達到教學目標,落實教學要求,保證教學質量。 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育思想的更新。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顯著特征是“惟書惟上”,扼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謂更新教育思想,集中到一點,就是必須認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4、“30--15”課堂精講精練教學模式的研究
“30--15”是針對我校學生進行有效教學的一種切合實際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當在全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推廣。這種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學習的主體,改變教師的一言堂的局面,擴大學生的訓練和研究性學習機會。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的客體。教師既是教的主體,又是學生學習的客體。主客體對立統一,構成了新型的教師與學生關系。把“30--15”教學模式定為我校進行研究探討的一項課題,是十分正確的。
子課題
(一)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
1、備課策略的研究
2、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
3、自主學習策略的研究
4、反饋策略的研究
5、“30·15”精講精練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究
(二)教師指導下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
1、怎樣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
2、培養合作學習品質和能力的研究
3、如何從合作學習中提高效率?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1、新型的師生關系心理因素的分析
2、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如何實現知識的建構和運用?
1、怎樣以知識為載體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2、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策略的研究
3、如何進行科學、技術、社會(STS)結合的教育?
4、如何進行各學科知識的有機滲透?
(五)“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中過程評價的研究
1、過程評價的目標研究
2、課堂教學評估的研究
3、過程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研究計劃安排
1、深入學習有關新課標文件,學習有關理論,認識這一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學校為單位,各領取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并結合學校特點,制定出相關的研究方案或計劃。
3、以一個學期為一個階段,進行階段性小結。小結分三部分:(1)研究的過程和實施方法;(2)研究的成果或經驗;(3)理論的上升或論文。
研究方法
1. 運用群體優化法,課題組成員分工負責研究內容,有分有合。
2. 調查法: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現狀,并經過綜合分析,找出影響物理實效性的癥結所在。
3. 資料法:利用圖書館和教育網,查閱有關資料,借助前人的理論和經驗,指導我們的實驗研究,為課題研究提供豐富詳盡的背景資料,并更新了課題組成員的教育觀念。
4.培訓學習:首先由部分課題組成員外出參觀學習,參加新教材培訓與觀摩課學習;然后組織全體課題組成員共同學習他們帶回的學習內容及體會,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教育思想。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1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迷、悟、愛”學習三部曲,明確指出只有引發興趣,才能使兒童入迷,才能使兒童進入愛學、樂學的境界。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牢固的知識和技能,英語這門學科又是學習英語這一交際行語言,而語言的學習現狀又單調枯燥,加之農村小學生害羞、膽小、又更增加了學習難度,這就要求教師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激發求知的欲望。
一、問題的提出:
興趣是人們從事或探究某種事務活動的積極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源。而學習興趣則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自主掌握學習方法,從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自覺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臺,同時也是一種自發的、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情緒體驗和內部動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深處形成最優的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處于最佳狀態,自發地引起學生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全身心參與學習,投身學習提供最佳的學習心理準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和技術支持(方式、方法和習慣)
課題確立的主要原因是:
1、學習興趣是人生學習的起始動力,為終身學習提供心理支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個社會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發展,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創新。新的基礎教育課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這個核心目標的實施與完成,必須以學生學習興趣(廣義)的激發和培養為前提。所以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入門的向導”“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又是激發求知欲,開發智力的催化劑。”當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就能使其整個認識活動活躍起來。興趣一量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這時,對學生來說,學習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強迫的事,而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種需要,是一項充滿積極情緒體驗的活動,達到“樂學――學樂”境界。
2、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讓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是外在樂趣,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獲,主動發展,就必須引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在樂趣,達到好學、樂學、善學,激活學生思維,體驗學習樂趣,形成強烈的出自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和欲望(潛移默化)。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思維學習心得源于學生在某種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閃現和頓悟的靈感。而打開這種靈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教師的引導誘發)。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產生的感想、表達及新認識、新見解,使學生潛意識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得以釋放和發展,既協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廣泛性和持久性,也發展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
3、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智力開發、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學習,它是一項高度智力化的腦力勞動,它要求學生同時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專心致志,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極大地提高。這種積極腦力勞動本身就是對學生智力的一種有效鍛煉,并且,學習的積極性越高,主動性越強,大腦的使用頻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應地學生智力的被開發程度也就越大。
4、學習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廣泛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廣泛的學習興趣會推動學生廣泛地獵涉并積極投身于各種有益的活動中,從而使他們見多識廣,視野開闊,潛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豐富了知識又使個性得到充分發揮。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1、教育心理學理論:從信息論、控制論、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看,無論人們進行什么活動(包括學習活動),都必須有心理活動的積極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動要有效地進行,又必須保持一定的“覺醒水平”。覺醒水平表明大腦神經細胞處于一定能量狀態,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斷、儲存信息。這是心理活動的最起碼水平。學生的學習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腦力勞動,要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不僅需要較好的智力,還需要對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以及頑強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學習心理學理論:小學生貪玩好動、記憶力強、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遇事總好問個為什么?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積極主動參與并能獲得心理感應。
快樂教育理論:人類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是快樂。快樂與人與外界事物或與他人處于和諧境地,使人處于超然自由的狀態。而快樂的情境常常伴生興趣,興趣使人產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產生鉆研、探索、創新的愿望,從而又孿生快樂。也正因為這樣,快樂為智慧活動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實踐中,一旦興趣衰退趨勢出現時,由興趣引起的快樂情感狀態對維持興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維護、激活作用,用快樂的松懈活動解除興趣集中帶來的緊張,用快樂的向往提供興趣再生和鞏固的動力,而這種效應是一切學習創造活動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視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快樂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三、研究目標
1、探究小學生學習興趣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2、探究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特征
3、總結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4、培養一批骨干教師,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四、實驗的歷程
課題組規劃了三個實驗階段:
1、第一階段:實驗準備階段,我們在山陽縣教體局領導的指導下,從課題中篩選了“如何激發和培養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專題研究作為我校今年科研
攻關的重點課題。課題組成立后,我們一方面進行理論學習。學習相關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素質教育理論和相關的教育教學經驗。廣泛查閱資料,初步掌握同類課題的研究發展動向;另一方面,組織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課題實驗方案、規章制度的制定,實驗經費的預算與落實,確保課題實驗研究正常開展。其次,我們在“如何激發和培養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總課題下制定實驗計劃,開展實驗活動,進行實驗小結,并把它們納入到教師年度考核中。教研組每月開展1次專題研討,課題組每學期舉行一次階段小結。第三,我們從調查學情入手。確定4個實驗班的12名學困生(學習失趣),長期跟蹤調查他們的學習行為、心理狀態、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個人興趣。調查結果表明:“學困”原因是愛家庭影響的5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讀或是單親家庭);愛社會影響的4人(進網吧打游戲或打工也能掙錢思想影響);受智力因素影響的2人(生理障礙);受非智力因素影響的1人(想玩、不想學,對學習缺乏興趣、信心)。然后我們針對這12名學生的特點施以恰當的學法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扶導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激發成功的信心。學期結束有8人脫困,另4名學生與原來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進步。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時出現學習興趣下降,成績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教師只要診斷準“病情”,施以愛心,創設情境,更新教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把失去的興趣找回來,他們一定會進步。通過第一階段的調查研究,為我們的第二階段實驗指明了方向,樹立了信心。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課題的提出依據。
中國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國之一,華夏文明歷經上下五千年,淵源流長。而記錄之一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漢語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那些記錄著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無數典籍,成了令人望而卻步的“天書”,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學生,肩負著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只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而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而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前提和基礎是能夠讀懂用文言文記載的文化古籍。
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就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文言文的翻譯教學則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
2、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那么怎樣正確翻譯文言文呢?這是學生經常會問的問題,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也是老師覺得頭痛的問題,因為平時我們不用,所以意思很理解。有時候看到一個句子,學生覺得根本無法下筆。而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教學效果也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從教學雙方的表現看:教師教的很累、很苦,且無從下手;學生學得沒有興趣,且效果較差。
(2)從教學方法看: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竹筒倒豆子”,只注重結果的傳授,而缺少方法的指導和語法的探討;學生只是照本宣科地是背、譯文章,而不能正確理解文意,沒有思考的余地。
基于這樣的現狀,為了盡快改變在文言文教學,特別是文言文翻譯教學方面的被動局面,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經縣教研室同志的指導和十里坪鎮九年制學校領導與語文教研組成員的商議,在20xx年秋季,提出了“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方式方法”這一研究課題。
3、課題研究的目標。
這一課題研究的目標是要盡快改變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教學的現狀,改進語文教師對于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正確理解文意,合理處理文言文翻譯中直譯與意譯的關系,掌握部分句式及虛詞的用法及意義,能夠翻譯較為淺顯的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果。
二、課題組情況簡介
1、課題組基本情況簡介。
課題于20xx年10月經初中語文教研組全體成員商定。于20xx年3月基本完成,在兩年多的時間中,共有黃開忠、陳玉海、徐飛鵬、夏慧、邢國山、陶秀麗、周蘭香、王仕焱、桂秀菊等11名同志參與課題的研究,由陳玉海同志擔任組長。
2、人員分工。
黃開忠:負責課題研究的領導及協調工作。
陳玉海:負責課題的實施與監控;材料的采集、分析、研究工作小結及年終結題。 徐飛鵬、夏 慧、邢國山、周蘭香、陶秀麗、王仕焱、桂秀菊:負責活動的具體實施。主要包括課堂活動的設計、操作、反思和小結,課題實施的記錄,學習效果的檢測,實施過程中的意見反饋,個案材料的搜集與記錄,形成經驗的實踐與推廣。
三、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1、階段的劃分及主要任務。
為了利于課題的實施和管理,便于及時了解研究的動向,課題組將整個課題的研究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課題的起始階段。主要任務是了解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明確研究任務與分工,明確工作方向。
第二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課題的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針對教學現狀提出對策并進行具體操作。
第三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課題的深化階段。主要任務是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進,形成一定的經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
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3月)課題的補充總結與經驗推廣階段。主要任務是對研究情況進行反思、小結,形成結論并推廣,對課題進行結題。
2、課題的實施。
(1)總體情況。在一年多的研討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及實驗班級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開展各項專題研討會10多次,發放學生調查問卷300余份,開展各類聽評課10余節次,收集案例近百份,形成各類文字材料數十份,為課題的研究總結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
(2)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在課題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①利用調查問卷、聽課,了解文言文翻譯教學的現狀。結果發現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一是教師教得累、教得苦,有畏難情緒且多豐是照本宣科;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三是學生學得累、興趣低;四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只會死記硬背,而不能融洽貫通,不能進行知識的遷移。
針對這些現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積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多思,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翻譯的畏難情緒;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生熟悉了文言的用詞習慣和用詞方式及語言環境,文言文的翻譯水平較以前都有較大的進步。
②利用研討會分析對策:針對教學中的現狀,全體課題組成員通過研討、分析后認為: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照本宣科,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注重對詞語用法的總結。注意直譯和意譯的結合。其次,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合作機會,讓學生通過質疑、討論、疏通文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把這些對策在教學中積極實踐,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自己對文言文的翻譯比以前順暢多了。
③主要是利用課堂教學進行課題的實施。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注重了語法的總結,特殊句式的記憶、直譯與意譯的關系上側重于直譯,落實“句名落實,直意結合”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題研究的基本成果積極落實和實踐,學生已經能夠能夠按照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自主去翻譯一些文言文,能夠較為流暢的理解文意。
四、課題研究的結論
通過研究后,參與研究的同志經過多次探討后一致認為:
1、在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中要給學生以“自由空間,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質疑、探討、合作等方式,使學生能清楚地疏通文意。在文言文的翻譯過程中,要落實“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直譯為主”的基本原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只要有一定實在意義的詞,都必須字字落實。
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在翻譯時應把每一個詞的意義都要翻譯出來: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戶)前面。特別是要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在翻譯的過程中還要去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
要望文生義。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為從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著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如《童趣》“明察秋毫”,直譯為“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為“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2、使學生基本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如:“人五”、“窗八”這種表達方式不合現代語習慣,譯時應變換語序:“五個人”,“八扇窗”。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認真研究其規律,探索適合學生的途徑、方法,才能使文言文教學不再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而這個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某一成績,對于整個研究過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對于文言文教學的研究,我們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3
一、討論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班級學段同學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共性強調要培育和訓練同學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溝通寫作心得,相互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同學修改自己的作文,培育同學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同學作文老師改,跟老師命題同學作一樣,同學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育同學自己改的潛力,老師只給些引導和教導,該怎樣改讓同學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學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育同學的自改潛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究竟”,批作文成了老師最苦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同學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愛好,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老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同學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卻嚴峻忽視了同學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育同學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討論》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討論有三個概念:
同學,他是作文的仆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同學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愛好,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同學間的相互批改,相互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同學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討論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同學寫作的專心性,培育同學的閱讀賞析潛力。
2.培育同學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使老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討論資料
培育同學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學校“指導同學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討論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討論方法
文獻討論法:通過查閱、收集有關同學作文自改潛力培育方面的科研文獻,獵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討論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討論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同學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同學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討論,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討論帶給第一手資料。
試驗討論法:以課題討論方案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討論不斷地進行方案、討論、總結、修正,使課題討論科學、規范、合理。
閱歷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討論,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閱歷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究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討論步驟
本課題討論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其次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方案實施,依據實際狀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仔細分析討論并小結;準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專心做好討論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準時資料整理、總結,準時上傳。最終完成課題討論報告。
七、討論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熟悉。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熟悉到讓同學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同學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同學進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老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獲特征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與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溝通同學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現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現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舉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學校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意應用,培育同學素養和潛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同學充分參加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內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全都”。
推舉課后與進修校內張老師溝通,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內邀請去溝通同學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溝通
八、討論成效
本課題討論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班級學段同學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共性強調要培育和訓練同學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溝通寫作心得,相互評改作文。”也貼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同學作文老師改,跟老師命題同學作一樣,同學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育同學自己改的潛力,老師只給些引導和教導,該怎樣改讓同學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學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同學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同學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同學的閱讀鑒賞潛力。同學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精確,證明鑒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同學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同學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精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專心中肯的發表看法。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激發了同學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同學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制造共性和制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覺者、討論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同學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同學評講作文,就是確定同學的潛力,信任他們有鑒賞潛力,是敬重同學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證明老師重視同學的觀點、看法、推舉。同學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同學心里就簡潔了,沒有壓抑了,同學就能專心思索,大膽發覺,大膽發表看法。同學的日記能夠證明他們對作文的愛好和歡樂。同學的愛好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討論,能促進師生成長。
同學評講作文是在同學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精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學問的把握和運用。詳細到評講,又要聽力、打算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同學自我提高,自我進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同學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老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老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我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溝通。新生代老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向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老師為了分數早就忽視了對同學潛力的培育。朱建榮的課讓同學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端詳文章,而是站在“抱負的”和“高超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育同學的抱負創作潛力和批判鑒賞潛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抱負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制造。這是對同學潛力培育的途徑。b.一向以來,在許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學問性記憶和資料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視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到達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熬煉了孩子的審美潛力。c.一向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情愿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
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僅讓孩子發覺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覺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
的再認知以及培育孩子的理解批判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育,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對新課改的熟悉。
老師們明白了同學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同學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同學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同學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老師的指導作文潛力。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4
結題報告是對整個課題研究項目行動的綜合表述,是課題研究資料中最具價值也最為系統的表述性文本。一篇結題報告,就是一份相應課題研究的答卷主件,亦如一本專著的拓展性目錄,必須要結構性地回答所有關于對應課題研究的基本問題。通俗地講,就是要回答清楚“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怎么去的?”“抵達了嗎?”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根據本人多年課題研究與科研管理的經驗,要基本說明研究情況,結題報告中以下的一些版塊不可或缺,標注“*”者,尤應重點闡述。我們可以把這些基本版塊稱之為“八股”,但絕不能僵硬地理解為類似于科舉考試答卷的固定格式,現實中,課題研究各不相同,結題報告的具體表述沒有統一的模式。但課題結題報告的“八股”,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厘清關鍵概念,找準項目定位,審視研究設計,回顧探索歷程,梳理研究成果,反思實踐行動。此“八股”類似于結題“述職”時必須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指引課題組規范判析自己的研究實踐。如何在“八股”基礎上亮出本課題的獨特視角、學術內涵、實踐根基和成果價值,就有賴于結題報告的靈動撰寫了。在“規范”基礎上的“靈動”表述,考驗著課題組的學術思考、邏輯統籌和實踐落實。
為具體加以說明,以本人撰寫的“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報告為例。
一、課題的提出(研究背景、課題的緣起等)
此版塊主要交代課題研究的起因和基礎,文字表達宜簡潔、明了,要緊扣課題名稱中的核心關鍵詞,依據相關背景因素中的不同層次,逐層解釋。
例如“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
1.課題研究的背景
第一,課程改革宏觀背景。(略)
第二,課程實施操作困難。(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式實踐,構建一個研究型的課程實施共同體,促進我市各個區域之間、各個組織單元之間(教育行政機構、教學研究單位、基層學校)有效聯動,開發課程資源,組織區域性指導,在課程門類、課時安排、內容呈現、教學組織、學習方式、考核評價等方面為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提供材質輔助、技術服務和精神激勵,全面有效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嘗試通過實踐研究,推動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順利啟動、全面實施并最終達到常態化、規范化操作,真正實現該課程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和價值。
這一部分一般以背景因素中的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為序,可以涉及教育發展趨勢、課程改革精神、學校教育訴求、區位辦學優勢、學校發展規劃、本校研究基礎等。著重強調本項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本身所承載的一定角度的歷史使命,忌東拉西扯、盲目攀高。
二、概念界定
該版塊極為重要,堪稱研究報告之“鳳頭”。可以理解成對課題名稱的特定注解,第一時間幫助結題報告的研讀者確認課題組的研究定位,表達及思路宜前后貫通,細致確切。可以從課題名稱出發,將關鍵概念層層析出,從重要到次要,逐個厘清。
例如“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中主要有三個概念: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②課程資源建設;③區域性。
顯然,第②“課程資源建設”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對此概念要重點釋義。首先,說明了其一般定義,即“課程資源是課程與教學的信息來源以及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涵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次,增加了本課題研究對“課程資源”概念的特定的拓展性理解:“我們認為,資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要素。在該全新課程實施之初,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所有有助于課程實施的物質條件、精神條件、人力條件都屬于課程資源。”第三,進一步闡明本課題的“課程資源建設”方向,即“重在將所有自然的和社會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納入課程管理的視野,視教師和學生為最直接的課程資源,結合國家課程的規范,遵循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特質和精神,開發多樣的課程實施條件,在活動素材開發、課程實施管理、教師專業培訓等方面開展實踐研究,切實推進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進程。”
通過上述結構性界定,本課題的“課程資源”內涵了然于目,即“一般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進過程中必須且特有的課程資源(課程發展環境、課程管理方式、專業師資素養等)”,不僅暗示了本課題的創造性,也為之后的研究工作實施和研究成果匯報做了鋪墊。
三、理論依據
這部分重點介紹課題研究的相關指導性理論,要求體現科學性、相關度。一般涉及高位的教育、教學、管理方面基本理論流派的相關理論,也可以是中位的相關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學指導綱要,還可以是低位的同一領域其他研究業已證明有效的具體策略和方法。
“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之“理論依據”分層表述如下:
1.耗散結構論與教育變革、課程改革。
2.信息論與課程資源建設。
3.系統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環境的創設。
4.課程與教學論相關理論。
(1)“課程”的本義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點的理解;
(2)課程的分類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征;
(3)新課程的“合成課程”思想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課程要素。
5.教師論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課程意識。
6.管理學理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與管理。
(1)管理職能理論;
(2)權威結構理論;
(3)行為科學理論;
(4)雙因素理論;
(5)管理的Z理論。
現實中,部分結題報告要么缺失此版塊,要么撰寫內容大而無當、不靠實。回避理答理論支撐性問題,會影響課題研究的學術性品質,使“研究”顯得缺深度、少理性,容易流于一般意義上的“工作”。過度“裝潢”,則又會產生涂脂抹粉之負性功效。要解決此類問題,僅靠最終報告撰寫者的個人修養和技巧是不夠的,必須要課題組集體在研究定位方面作深入思考,拓展視野,尋覓適切的指導性理論,繼而認真組織相關的理論學習,切實感受理論的核心思想并在現實中做應用性探索。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內容
此乃結題報告之“豬肚”,整項研究行動的科學性、合理性、實踐性集中在此環節展示。
“研究目標”部分主要指明方向和意愿,表述宜條目化,每一條三、兩句即可,條目之間一般要呈現遞進關系。
“研究內容”的本質是課題組對自身課題研究定位的再審視和工作的任務化,要與前文中的“概念界定”和后文中的“研究成果”形成呼應,承上而啟下。可以“研究內容1、2、3”的形式加以說明,也可以直接陳述子課題的分類,如“子課題1”、“子課題2”等。具體表述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研究內容的劃分要科學,無原則性錯誤;第二,研究任務的分配要合理,忌大而無當;第三,各項任務之間要有邏輯關照,子類別的“集合”要能夠很好地解決研究問題,而子類別之間盡量避免或減少交叉,互為“補集”;第四,子課題的名稱要細致斟酌,體現研究定位;第五,通常在子課題名稱之后,再用簡短的話語輔助說明主要研究的子內容或側重點。
以“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為例。
研究目標:
1.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特征為價值標準,建設主題型活動資源,并將該課程的核心價值以及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貫徹在學校課程體系之中;
2.積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素材,形成資源開發的基本操作規范,降低一線教師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難度,鼓勵教師在素材基礎上精心進行課堂教學和活動指導,并關注活動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
3.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性管理范式,為各縣市、區和基層學校提供組織實施該課程的基本要領及多樣化選擇;
4.探索區域性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科任教師素養的途徑與方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緩解學校課程實施的師資需求;
5.充分發展教育信息與相關技術,發揮教研室推動新課程實施的技術指導功能,致力于將教研室建設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中心。
研究內容(子課題設計):
子課題1: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潛質資源調查。(略)
子課題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素材開發研究。(略)
子課題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性管理研究。(略)
子課題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培養研究。(略)
五、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一一呈列。建議在列舉研究方法名稱之后,用簡潔的語言點出科研方法的定義,更要個性化地補充介紹本項研究進程中此類科研方法的運用階段和具體功效。
以“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為例。
主要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體框架,結合文獻資料法、田野工作研究法、校本研究法、個案研究法。
(以下分段簡述各類科研方法的具體實際運用。略。)
研究方法的恰當選擇和科學運用是研究結論科學性的重要保證。要突出表明研究結論來自于“科學探索”而非單純意義上的“經驗總結”。部分課題的特色就在于其獨特鮮明的研究方法,那么,結題報告中的匹配性科研方法及其具體運用就要大書特書了,如“……的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法)、“……的案例研究”(個案研究法)、“……的比較研究”(比較研究法)、“……的跟蹤研究”(觀察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
六、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就是研究工作的規劃圖和進程表,安排要合理,推進要規范。基本包括階段時間、階段任務、具體負責人、階段性成果等要素。可以分段說明,也可以用表格形式呈現。時間劃分宜粗不宜細,至少是以季度或半年為界。
此版塊撰寫難度不大,省略例舉。
七、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篇幅基本要占整篇研究報告的1/2及以上,甚至可以說,報告中的其他版塊都是為“研究成果”做鋪墊當配角的,如同在上完開胃菜、冷盆、普通熱炒之后,接下來呈遞的就是特色看家大菜了。
特別要提醒的是,相關研究論文等等,其本身并不是研究成果,而只是承載研究成果的系列文本而已,因此,切忌以簡單陳列論文發表、活動獲獎、校本教材等篇目來代替真正的“研究成果”。要立足于課題的整體設計、系統落實,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也就是要將研究進程中大家思考的問題、搜索的資料、有益的嘗試、科學的驗證、確切的結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達出來。總課題組要綜合提煉多篇相關論文的系列觀點,整合性匹配性表達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述分類相當重要,建議結合研究內容展開相應闡釋。各段文字要精心擬就小標題,用詞要審慎,既能精準體現研究收獲,也能經得起專家質詢。結合小標題展開具體說明,文字要通透,忌語焉不詳、模糊不清,忌濫用大詞和花哨的形象性的表達。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的研究,也可以案例形式輔助說明各項成果,只是必須要清楚,“案例”自身的完整性并不重要,關鍵在于用好案例的對應環節來匹配性地說明成果。案例過于龐大的,可以“參見附錄1、2”的格式加以注明。
“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表述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其特色在于從實踐操作角度切入,在課程理論和課程實施的結合點上,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深化理論,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內涵發展與課程的目標指向融合起來,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區域實施與課程的具體落實貫穿起來,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際操作與課程的規范實施統一起來。
主要成果列舉如下:
1.理性認識: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成了科學、全面的理性認識,進一步明確了該項課程實施的價值和意義。
2.操作指導:形成了適合本區域的、具有合理性的操作建議,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落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指導。
3.文本成果:課題組成員有數百篇論文在各級各類雜志上發表和獲獎,在省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