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題結題報告(精選3篇)
體育課題結題報告 篇1
自從我校學習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于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之后,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活動,保證了我校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學生從繁忙而又緊張的室內課堂中解脫出來,參加體育活動,達到真正的育人育體的宗旨。可是,對于一所西陲邊緣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團場學校來說,我校的體育設施資源非常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可見,合理開發體育活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我校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各種課程資源。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正是利用了校內課程資源(包括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以下是我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資源開發與課外體育活動拓展的一些見解:
一、合理開發教師資源,實現學科資源整合。
老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老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大課間體育活動除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各學科教育資源的整合。例如,活動期間,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把握,離不開音樂教師的教導;在編排民族舞蹈的時候,學生對于舞蹈動作的掌握,也離不開舞蹈教師排練;大課間期間,對于班級秩序的管理,離不開班主任老師。可見,開展這些活動光靠體育學科是不夠的。此外,還要積極開發校內場所和設施,如圖書室、實驗室、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于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熱情參加體育活動。
新課程強調,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資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合理安排校園場地,嚴格監督學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須到本班活動場地,選擇、設計分散活動內容,組織安排本班學生站隊和活動。分散活動時以推薦內容為主,各班可根據實際情況操作,盡量做到顧全點面,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并注意安全。體育老師負責本年級班級的場地安排,并對學生的站隊、廣播操、分散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活動必須由班主任到場負責管理,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參加活動。如果遇到小型體育競賽,體育老師必須提前到達比賽場地。各班快速、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遇到陰雨天不能進行正常室外活動時,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進行室內游戲(器材自備)。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見解。總之,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要遵循實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盡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資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體育課題結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的提出
政策依據國家“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方針”對開展體育工作均作出明確規定和要求:
新中國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針是1957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院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中,對學校體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的良好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
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全國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一。
20xx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以迎接20__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
二、研究報告研究的措施
(一)、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課題相關政策法規和教學理論。
1、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了“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方針”中關于體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規定,重點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精神。通過學習提高了實驗教師對體育工作和課題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了工作的方向目標和相關的具體要求。
2、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了教育學、體育心理學中有關習慣、行為習慣、以及如何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相關理論,圍繞課題研究,課題組認真學習了《論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論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影響體育習慣形成的因素探析》、《試論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等理論。
3、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學習了《學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編),研究方案的撰寫要求、實驗對象的個案撰寫方法,調查法、行動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論和方法。
4、加強培訓工作,對實驗教師定期進行體育觀念和體育知識培訓,先后兩次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內江市體育新課程標準”的理論培訓和體育優質課比賽。還多次對體育委員和骨干學生進行體育技能、組織能力進行專題培訓。
5、向教育專家咨詢課題研究的操作層面上的問題,明確了課題研究如何展開,研究人員的各自分工和職責任務,每一階段的研究內容和研究重點,如何根據實際調整研究計劃和實施策略等具體問題。
通過學習和咨詢,使課題組成員從理論到實際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實施之前就心中有數,避免了課題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大力宣傳體育文化和宏揚體育精神,營造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
1、結合社會實際、教師實際、教育發展實際及學校體育活動實際進行校園體育文化系列講座:體育課題簡介、體育現狀簡介、體育知識技能培訓活動等,提高師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
2、加強體育輿論宣傳,舉辦體育黑板報專刊、體育知識手抄報比賽、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圖片展覽等3、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我們主要組織了三種形式的體育比賽觀看:一種是觀看校內外學生間進行的體育比賽,如校動會、鎮運會、縣運會、市運會的各種比賽;二是校內外學校教師之間、教師與友好單位之間的友誼賽、練習賽、和正式比賽;三是組織學生觀看電視臺直播、錄播的各種體育比賽。感受體育比賽的精彩刺激,欣賞運動之美、力量之美,在力與美的熏陶中激發體育鍛煉的激情與沖動。
4、大力表彰體育鍛煉先進個人。一是對每次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隊和運動員在師生大會上進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園公示欄上張貼喜報大力表彰;三是評選校園“體育之星”,并在校園網站和“明日之星”欄上登出來,向社會大力宣傳;四是為體尖隊員所在班級加業績分,并為班科教師發獎金。以此來大力宏揚體育精神。通過大力宣傳體育文化和宏揚體育精神,使我校體育鍛煉的氛圍空前濃厚,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也為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創設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資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設施設備,為實驗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我校樹立品牌意識,站在“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視藝體工作,確立“一體兩翼”的辦學思路,即: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體,以教育科研和藝體工作為兩個翅膀,帶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騰飛。近年來,進一步加大經費的投入,為體育工作共投資八萬多元資金,一是用于加強體育場地、體育器材等硬件設施的建設;二是投入大量經費保證體育活動的活動經費;三是投入資金用于教練員訓練學生體育特長隊的補助。
(四)、開展“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志”的研究要培養學生的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首先必須弄清其主要標志是什么。為此,課題組采用文獻法研究法,通過查閱資料,再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兒童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標志是:
1、主觀上有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愿望;
2、每天能堅持體育鍛煉60分鐘以上;
3、有一項及以上體育特長運動項目;
4、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
(五)、開展“影響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的研究課題組在明確了“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志”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進行研究“影響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體育態度、鍛煉習慣、興趣項目及負面因素。獲取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然后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整理,從而得出:
1、傳統的應試教育觀、人才觀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根深蒂固。體育不是統考科目,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以學為主,就是以統考科目的學習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證統考科目的學習時間,如果有一點空余時間就稍微玩一會兒,但事實上多數時候就連起碼的休息時間都被學習時間擠占,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六)、開展“影響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的研究課題組在明確了“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志”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進行研究“影響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體育態度、鍛煉習慣、興趣項目及負面因素。獲取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然后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整理,從而得出:
1、傳統的應試教育觀、人才觀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根深蒂固。體育不是統考科目,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以學為主,就是以統考科目的學習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證統考科目的學習時間,如果有一點空余時間就稍微玩一會兒,但事實上多數時候就連起碼的休息時間都被學習時間擠占,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2、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培養缺少科學性,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多數家長走入誤區,認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營養好就是健康,導致只顧飲食營養,忽視體育鍛煉,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日趨下降,營養過剩而體質差、運動機能差的孩子越來越多;
3、學生想鍛煉,但體育場地、器材卻嚴重缺乏;
4、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和鍛煉方法的指導,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習慣。
根據得出的結論,我們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應對策略:
1、利用校會、家長會、校園內各種宣傳欄向全體師生及社會家長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認識,轉變大家的教育觀念;
2、利用室內體育課學生介紹體育保健知識,糾正“只顧飲食營養,忽視體育鍛煉”的錯誤觀念。同時,體育老師利用家長會向家長介紹“體育鍛煉比飲食營養更重要”的理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具體做法,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
3、針對缺乏體育場地、器材的問題,體育組開展了“在小場地下、缺乏體育器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開展體育鍛煉”的專題研究,指導教師和學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進行體育鍛煉,例如:原地跳繩、原地踢毽、原地俯臥伸、墊上運動、乒乓球、籃球賽、小場地往返跑、短距離接力賽、拔河賽、原地徒手操練習、隊列廣播操比賽、跳梯間練習、跑樓道等;
4、學校辦學思路明確提出重視學生體育工作,并對體育課堂教學、學生兩操一課、體育特長隊訓練、體育活動的組織、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相關項目的訓練測試建檔、體育傳統項
目學校的建設、體育工作的指導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嚴格的制度規定加以保證,確保體育工作落到實處。
三、結果分析實踐效果1、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逐步形成。
(1)、從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觀愿望看,我們統計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檢測項目中的“學生體育鍛煉出勤率”,數據顯示:全校98%的學生,實驗班級有99%的學生出滿勤,主觀上有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愿望;
實驗中變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對該課題實驗積極投入,參與配合,而且變化較大。表現在:學生從被動變主動參與,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從前,學生鍛煉處于被動鍛煉的狀態較多,現在,學生對自主鍛煉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鍛煉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加自主鍛煉。
典型案例:學校籃球隊為了形成梯隊,在一隊(主要是六年級的隊員)參加完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萌芽杯”的比賽,況且已臨近小學畢業的情況下,學校決定解散一隊,重點訓練二隊。可就在一隊解散了兩個星期后的一天,一個二隊的隊員氣呼呼地跑來“告狀”道:“李主任,他們一隊的隊員都解散了那么久了,還天天來打球,影響我們訓練,請你去管一管吧!”。這一狀告得讓我又喜又憂,說憂吧,他們地干擾的確影響了二隊的訓練,可喜的是一隊隊員終于形成了體育鍛煉習慣,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們當中的好幾個隊員是我當初向家長和他們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勸來打球的。這一告還著實讓我很為難,不知如何處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
(2)、多數學生每天能堅持體育鍛煉60分鐘以上;
通過20xx年5月對實驗班級204名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調查統計顯示:“校內體育課上是否堅持鍛煉”答“是”的人有204人,占100%;
“校內課余鍛煉是否每天堅持”答“是”的204人,占100%;
鍛煉項目有乒乓、運動跑、籃球、足球、跳遠、跳繩、羽毛球、跳高等。校內課余鍛煉的“鍛煉時間”30分鐘以下的有32人,約占15.69%,“30__60分鐘”的有149人約占73.4%,“60分鐘以上”的有23人,約占11.27%.
(3)、有一項及以上體育特長運動項目;
通過對實驗班級學生長期穩固的從事的體育鍛煉項目的調查來看,回收的調查表中調查了230個實驗對象,100%的學生均有2——3項喜愛的并長期堅持鍛煉的體育鍛煉項目,在他們喜愛的項目中,90%的學生有1——2項的運動技能特別純熟,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在各級運動會上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這說明了他們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體育特長。
(4)、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
課題組要求體育教師利用室內課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的介紹,并且我校每期都要對學生進行體育測試,包括平時和期末測試,在測試內容上我們都要求測試學生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掌握情況,通過收集統計學生的測試卷可知,95%的學生對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掌握得很好。
體育課題結題報告 篇3
一、課題的提出的背景(課題是如何提出來的)
目前地理新課標已明確提出加大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且初考試題也明顯在向這方面傾斜,所以無論是從培養學生的能力,還是從應對初考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應當盡快大幅度提初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另外,長期以來地理教學成績一直不理想。反思近幾年的教學,有以下兩方面值得關注:
1、教學改革已經進行了許多年,可在現實的教學中,理論的灌輸大量存在,教學效果的低下。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我們迫切需要有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實際教學。
2、由于招收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單純依靠講授法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無法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二、課題提出的目的和意義
學案教學法,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正在被廣泛而成功的應用于各種教學活動之中,地理學科同樣有著適合于學案教學法生存的土壤,并且地理新課程力倡探究性學習,而學案教學法的主體部分便是探究性學習,所以借助新課程理念及學校初效課堂的推進,加強學案教學法在地理學科教學應用中的研究,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積極表達的欲望,主動思考,主動參與討論分析的能力,強化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初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克服傳統教學低效的弊端,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相信成功的學案教學法的應用,必將更加有利于地理新課標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搜集并整理相關論文資料,進行理論學習,認真閱讀有關學案教學法的書籍及論文,提初自己的理論水平;
2、個案分析法:廣泛聽取各年級和不同年齡段教師的課,觀察評估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反應或反饋情況,總結培養或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3、問卷調查法: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總結學生在學案教學法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功的經驗,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歸納出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的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討論分析的能力和科學探究意識。
4.觀察法:抽取樣本,兼顧不同年級不同班級,觀察和分析學生對學案教學法的不同表現,對比分析,不斷更新完善。
四、課題研究涉及的主要研究對象
1、周至二中初一年級至初三年級部分班級學生。
2、湘教版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相關課程。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1、前期準備階段:20xx年4月,確定課題,組建課題小組,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完成申報工作。確定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如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對學案教學法認識情況(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
2、研究實施階段:4月—5月,研究實施第一階段,研究課題開題,實施研究計劃。分工合作研究課題;集中討論研究結果,并對研究中發現的問題集中研討,提出設想,并討論其可行性。主要采取措施:積極向學生宣傳和介紹學案教學法的有關知識,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案教學活動的實踐中來;同時不斷改進完善學案,使其能夠更適合于我們學生的實際水平;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的予以糾正。
6月—7月,階段性小結(撰寫報告或論文)分組研究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在集中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修訂后期實施方案并撰寫報告或論文。
8月—11月,研究實施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基礎上調整實施方案,是研究能得以順利進行,為課題順利結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3、結題鑒定階段:11月—12月,課題總結。對各種培養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分類匯總,分析總結。撰寫課題結題報告,并申請結題,使研究成果得到認可,并能在全校得到應用和推廣。
六、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通過本次活動以提初教師的教學水平,在全校推廣學案教學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主件:結題報告
附件:教學論文、隨筆、敘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課件等。
注:因為在課題進行過程中可能會對其進行適當的增減,此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和之前課題申請表中的結果可能有所出入。最終以小課題檔案袋里所呈現的結果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