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結題報告(精選33篇)
課題結題報告 篇1
一、課題實驗的背景及意義
和新的中小學的頒布,指明了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對現代的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定義,提出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悟性、靈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的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核心。個性化閱讀和寫作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挖掘語文教育中人文內涵,而寫作是運用文字進行表達交流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一種精神產品的獨創,寫作能力也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務對于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有很大幫助。
二、課題實驗的進展
1、方案的制定
語文作為一門傳統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我們以個性化教學理論和思想等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課堂教學實際為研究主渠道,從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和學生入手,關注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建設,力求師生和諧互動互進,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教師教出個性,學生學出個性,實現“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贏發展,以發展求質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點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學研究指出:“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養青少年的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傳統教學是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精于分析,教學形式單一,很顯然,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的束縛,更談不上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個性化的教學,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提高教學質量,亟待研究解決。基于此,我們確定以下幾方面作為研究的重點:
(1)寫作教學現狀和對策。
(2)個性化閱讀寫作教學和語文教師的創新意識培養。
(3)個性化寫作中科學的思維訓練體系。
(4)寫作教學和語文課堂的交融、整合。
(5)個性化寫作過程中資源的開發。
通過重點研究,達到以下目標:
(1)課堂教學:師生民主,氛圍寬松,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個性;
(2)隊伍建設:積累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經驗和教學案例,提高參與教學改革的教師的業務素養和學科科研能力水平,為學校培養學科骨干和學科帶頭人,提高我校語文教學質量;
(3)學生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寫作水平,同時也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健全人格的形式和發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調查研究法:我們在課題的研究中,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和把握學生、老師在教學中的現狀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②文獻分析法:課題組及時搜集、整理、借鑒國內外教學的相關理論、實踐經驗和教學案例。
③行動研究法: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觀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積累素材。
④經驗總結法:將在實踐中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歸類整理,并從中總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方法。
4、課題實驗的組織與實施
課題起止時間從20__年至20__年,具體分三階段開展:
(1)從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制訂方案,明確思路,做好計劃,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個性化教學”課題相關理論,要求教師教學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
(2)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攻堅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探索語文個性化教學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系。
(3)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為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對各階段的測試數據、資料統計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實驗報告,介紹實驗做法。
現將各階段的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
1、領導重視,骨干參與,更新理念,深化認識
課題開題后,語文組成員人人參與,深入學習和新的,認真研究“新課程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總方案及實施方案”;課題組教師一起交流談心得,認識傳統教學帶來的弊端。通過學習討論,深化了對課題的'認識,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時,打開了教學的一扇新窗戶。
2、結合本校實際,制訂課題方案,明確實驗研究思路。
課題開題之初,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從上好第一堂實驗課開始,課課落實,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明確要重視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校語文教研組圍繞“新課程下個性化閱讀和寫作教學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作為課題的領銜人,我帶領全組人員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開展“經典重溫”閱讀工程
閱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認為是傳播人類文化、吸取思想精華、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強調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300萬字”。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新高考也明確地將十部名著列入江蘇省高考考查范圍。因此,為學生開列書目,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積累已成為語文老師的當務之急。我校語文教研組經過認真研究后,決定三個年級一盤棋,高中三年學生必須有整體閱讀的計劃。
除閱讀教育部推薦的經典著作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天天三個“一”:要求學生每天誦讀一首古詩;課前交流一句座右銘;回家向父母背誦一句格言。
2、周周三個“一”:每周寫一篇讀書心得;舉行一次讀書會,在交流中互相促進和積累;每周一次專題講座,由語文組教師分工協作,就寫作中的基本理論進行指導。
為配合讀書計劃,各年級在平時及寒暑假的作業布置上特別注重閱讀、寫作的安排,例如:20__年高一年級布置的寒假作業是
(1)閱讀:完成新課程推薦篇目閱讀任務——羅貫中的;閱讀時需做讀書筆記,開學后將舉行讀書報告會,進行交流。
(2)寫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兩篇為的讀后感或文學鑒賞。
(3)積累:完成20首詩歌及其欣賞內容的背誦任務,一天一篇,開學前的作業檢測將從中挑選五首進行考查。
為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語文備課組于20__年推出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校本課程。老師們帶給了同學們一份紅樓大餐,解說了的經久魅力,詮釋了。讓高二學生走進了文學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__年12月,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我校舉辦了“弘毅讀書報告會”,學生們就自己的讀書經歷與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項項活動的開展讓閱讀真正成為了“悅讀”。經典的重溫,讓學生陶冶了情操,放飛了思想,積累了素材,拓寬了視野,成了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20__年由語文組陸紀登老師參與編寫的名著出版,成為文科學生閱讀名著的輔助資料。
二、營造語文課堂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1、創設個性化課堂教學情境
學校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開設圖書角,讓學生家中的書籍流通起來。2、挖掘教材中寫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選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課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課本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學生作文切實有效的措施。為此,我校高三語文備課組做了,大量工作,編寫了獨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備課組長在20__年我校對外公開教學中展示了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學校的一致好評。
三、課堂內外的整合行動
1、20xx年高一備課組開設了“快樂作文”校本課程,20__年開設了“經典閱讀”校本課程,在校園網、校報上開設專欄,并定期印發刊物,將學生習作結集出版。
2、邀請專家來校講學。王力群教授的講座提高了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作家畢飛宇、祁智、范錫林的講座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校電視臺定期播放名著的講解,如“百家講壇”的精彩節目的播放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提高升華,這些都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3、重組驥江文學社,不定期舉行作文講座、作文競賽等,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語文組20__年先后組織學生參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賽。在江蘇省第六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顧碧陽同學榮獲高中組特等獎,朱葭同學榮獲二等獎;在省教育學會主辦的“高考作文杯”江蘇省首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徐天嬌獲特等獎,展楠、田曉貝、秦晴榮獲一等獎;蔡慧、郭煜、周逸人榮獲二等獎,我校被授予了優秀組織獎;在教育廳主辦“鎮中杯”第七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決賽中,朱葭、田曉貝、鞠云三位同學榮獲省一等獎。語文組輔導學生參加省中學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曉丹獲首屆“高考杯”創新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在江蘇省第七屆“中學生與社會”中學生現場作文決賽中,高一(3)班趙宸藝同學榮獲高中組一等獎。20__年11月23日我校組織部分學生參加了由江蘇省教育學會主辦的“高考作文杯”江蘇省第二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選手錢夢姣獲特等獎,趙宸藝、唐燕、黃詩婕、孫燕霏、周晗5名同學獲一等獎,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的好成績。我校被授予“優秀組織獎”。20__年組織學生參加“我與經典有約”征文比賽,高三(7)孫熙偉、魏艷波同學獲省一等獎,另有二十位同學獲省二三等獎。
4、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內知識得以拓展延伸。20__年5月,結合高二所學,全年級舉行了詩詞名句默寫比賽,又舉行了“走進經典”唐詩宋詞朗誦比賽,學生自己寫串臺詞,自己主持,自選朗誦篇目和配樂,經過激烈的競爭,高二(7)班陳靖雯同學脫穎而出,先后參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經典朗誦比賽”,獲得了泰州市二等獎。
5、20xx年,在語文組的團結協作下,第二屆“高考”杯(華東地區)創新讀寫大賽復賽在我校成功舉行。我校高三兩位同學獲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我校兩位同學在“蘇教國際杯”第九屆江蘇省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一位同學在“新語文學習杯”第八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七名同學在江蘇省“高考作文杯”現場作文大賽中獲一等獎。趙宸藝同學代表泰州參加了首屆全國中小學生“中華誦”夏令營活動,我校被評為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學校。
四、走進生活,重在實踐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我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考察活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考察家鄉名勝古跡和地名由來、傳統習俗、飲食文化等,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眾多的寫作素材。20__年高一學生利用寒假對靖江店鋪名折射出的文化現象作了深入調查研究并撰寫了調查報告。20__年汶川大地震后,語文組配合校團委在高一、高二年級中發起了“寫給災區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動,倡導學生將視野投向社會,關注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
(一)攻堅、發展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
1、理論學習是基礎,創新是根本。課題組所有成員認真交流探討,并結合學校的課題科研實際做了認真反思。正是沿著這條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學期語文組成員積極撰寫論文,三年來,有數十篇在國家級論文比賽中獲一二等獎。
2、我們以課堂教學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點,探討個性化教學的新模式,探討個性化教學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關系。
教學模式是溝通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最好橋梁,我們通過一定的教學模式將個性化教學理論貫徹到個性化教學中去,這樣才能達到經驗普及的目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老師及時總結,并將成功的經驗運用到教學實踐。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師生互動的教學,展示了語文課堂的魅力,也體現了學生的個性。20__年我組羊琳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20__年我組榮雪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20__年羊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丁杰老師獲泰州市語文優課評比一等獎。黃越前、榮雪飛、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師勝任高中循環教學。
(二)課題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
艱辛的探索產生了可喜的實驗效應。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實驗教師乃至其他教師的教學觀念變了,意識到教學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能逐步意識到以新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性,教學方法靈活了,教學手段豐富多了,青年教師也由一個高起點邁入,在實驗中成長起來,能夠熟練的駕御課堂,實施個性化教學。課題實驗所帶來的教學教研成果是明顯的,成績是可喜的,教師業務素質水平提高了,教學科研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高考成績穩中有升。然而,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良好開端,在接下來的教學科研過程中,我們將把“語文個性化閱讀與個性化寫作教學”課題實驗研究精神繼續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課題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訓練思維,個性發展的內涵。
三、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該課題進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還有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怎樣促進學生由獲取知識到形成能力的轉化,怎樣在語文個性化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個性化教學的評價問題等等,都是我們今后繼續要研究的問題。
教改的路是艱辛的,但也唯有這種艱辛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和欣喜。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只能作為我們今后繼續課題實驗的基礎,我們將以此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課題結題報告 篇2
《綱要》指出小班孩子會講簡單的故事,能自己翻閱畫面較大、主題突出、形象生動的兒童讀物。可以說"繪本"就非常符合這一要求,它是通過圖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其中,文字與圖畫共同擔當著講故事的重要角色,圖畫不再僅僅起到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而是圖書的命脈。繪本到底讀什么?又該怎么讀呢?
一、什么樣的繪本適合小班孩子閱讀
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身心發展是有區別的,他們對閱讀的需要也是有區別的。從內容上說,雖然繪本都適合孩子閱讀充滿童趣的故事,但往往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影響其理解。從情感上說,每個年齡階段的社會性發展又是繪本教育價值最大限度發揮的前提。所以,當我們拿起一本繪本首先需要鑒定一下,它是否適宜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
二、怎樣閱讀繪本
(一)形式多樣的的引入很重要
我選擇在孩子午餐后或每周下午的一段時間作為繪本閱讀的時間,帶領孩子一起閱讀故事,了解故事內容。對于孩子來說,這不應該只是一個攝取知識的過程,更多的應該是一個享受快樂,享受愛的過程。因此,豐富多彩的閱讀引入方式很重要。
(二)不能錯過的三大部分
(1)封面:封面的意義不僅僅是書的外皮,從封面我們能讀到很多有趣的東西。有時候,精彩紛呈的封面是引人入勝的開頭。
(2)環襯:環襯是封面與書心之間的一張襯紙。在繪本中,環襯往往不只是簡單的一張裝飾畫面。它與繪本內容息息相關,暗示著主題,透露著細節,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這精彩的一面。
(3)封底:很多繪本在你掩上書的那刻依然沒有完結,精彩的封底同樣不能錯過。
(三)形式多樣的延伸活動
在教師指導幼兒閱讀若干故事后,就可以讓幼兒嘗試自己閱讀,這時,幼兒會像遇到老朋友那樣,在熟練故事的同時,有機會去注意文字和圖片中他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部分,加深故事的理解。當幼兒在熟悉故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創造一些與故事有關的活動來拓展閱讀經驗。
(1)在閱讀區中,教師投放這些曾經大家一起閱讀過的故事書。小朋友仍舊有機會繼續學習這些故事。教師播放錄制好的故事磁帶,孩子只要拿著書跟著磁帶一頁一頁的翻,也能看懂故事,從而為幼兒下一步講故事奠定基礎。當一個故事結束,孩子會很快的把手里的圖書收好,繼續拿出下一本故事書來看。逐漸孩子對故事內容越來越熟悉,脫離了磁帶,自己也能講述故事了。
(2)每次游戲時,班級里的"故事吧"總是非常熱鬧,就算是出勤人數少的'日子,"故事吧"里也不缺少人氣,一些掌握故事比較熟練的幼兒可以做"故事王",講故事給進入吧里的同伴聽,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最喜歡帶著"寶寶"來聽故事,看到有許多人來聽故事,"故事王"講起故事來就更帶勁了。
(3)幼兒在讀完故事后,可以加上場景和道具,把故事情節用語言、動作配上相應的表情表演出來。我們的故事,在經過了最初的教師講孩子聽,到孩子自己閱讀,閱讀給同伴聽的過程后,還形成了表演故事的活動。孩子們從演故事的過程中,在說話的抑揚頓挫上,語氣表達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光這些,孩子們還了解到了出場順序,集體榮譽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在一個小小的故事表演中得到的巨大發展。所以說,我們要相信孩子,做好他們的支持者,引領者。
在幼兒園里,教師采用自主閱讀、集體閱讀的活動形式,鼓勵幼兒在晨間活動、區域活動、游戲等自由閱讀時間選擇繪本進行閱讀,較好的激發了孩子愛閱讀的興趣。
課題結題報告 篇3
自從我校學習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于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之后,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活動,保證了我校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學生從繁忙而又緊張的室內課堂中解脫出來,參加體育活動,達到真正的育人育體的宗旨。可是,對于一所西陲邊緣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團場學校來說,我校的體育設施資源非常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可見,合理開發體育活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我校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各種課程資源。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正是利用了校內課程資源(包括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以下是我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資源開發與課外體育活動拓展的一些見解:
一、合理開發教師資源,實現學科資源整合。
老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老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大課間體育活動除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各學科教育資源的整合。例如,活動期間,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把握,離不開音樂教師的教導;在編排民族舞蹈的時候,學生對于舞蹈動作的掌握,也離不開舞蹈教師排練;大課間期間,對于班級秩序的管理,離不開班主任老師。可見,開展這些活動光靠體育學科是不夠的。此外,還要積極開發校內場所和設施,如圖書室、實驗室、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于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熱情參加體育活動。
新課程強調,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資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開拓課外體育活動,創造活動的多樣性。
培養學生的興趣,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養成鍛煉的習慣,我們安排了長短跑,籃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體育游戲等。通過參加活動學生得到了鍛煉。小型競賽是非常適合少年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深受學生歡迎,不僅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而且活躍學生生活,培養學生榮譽感及集體主義精神,我們根據季節變化開展比賽,以單項分散為主,有班級隊列比賽,小足球比賽,跳繩,長跑比賽,廣播操比賽等。同時,創造性的開展一些有特色體育活動,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空礦泉水瓶子,可用砸、滾、拼、搭等方法進行活動。如:保齡球、砸瓶子、換物接力、蓋房子、把瓶子當成障礙或目標進行游戲、擲遠、套圈等);2神奇的報紙。(每位學生準備一張報紙,可用頂、翻、踩、折、擲、踏石過河、紙飛機、過障礙、接力跑、翻斗龍等);3各種動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鴨子走、螃蟹爬、蝦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練習,也可進行小型比賽;4短繩游戲。(每位學生準備一根短繩,可用夾、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繩做游戲。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圖、擲準、拉力賽等);6游戲(貼燒餅、跳皮筋、陽光伙伴等);7長繩。(每班兩根長繩,可進行各種方法的長繩練習。如:單人單跳、雙人單跳、加減跳、童謠跳、雙繩跳等);8素質練習。如:立定跳遠、扶膝直腿走、踮腳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臥撐、連續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園場地,嚴格監督學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須到本班活動場地,選擇、設計分散活動內容,組織安排本班學生站隊和活動。分散活動時以推薦內容為主,各班可根據實際情況操作,盡量做到顧全點面,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并注意安全。體育老師負責本年級班級的場地安排,并對學生的站隊、廣播操、分散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活動必須由班主任到場負責管理,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參加活動。如果遇到小型體育競賽,體育老師必須提前到達比賽場地。各班快速、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遇到陰雨天不能進行正常室外活動時,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進行室內游戲(器材自備)。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見解。總之,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要遵循實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盡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資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課題結題報告 篇4
社會科學課題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寫結題報告。結題報告的寫法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結構。課題結題報告不同于課題報告。課題報告側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結題報告則側重于回顧過程和評價成果。從應用寫作的角度考察,課題結題報告可以分為標題、前言、正文、結尾和附件等5個部分。
一、結題報告的標題:
課題名稱和文種——結題報告。
二、結題報告的前言:
簡述課題概況,包括課題來源及級別、歷時,對課題成果的總體評價及作用意義。
三、結題報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課題的一般情況,闡述列題的背景;指明課題目標、研究思路及原則;說明研究歷時及階段,并分析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和特點。
(2)課題的研究成果,簡要闡明本課題的基本觀點及其邏輯聯系;著重揭示本課題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強調本課題與實踐的關聯性,乃至在實踐工作中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3)課題的評價意見,自我評價——根據國內外、所在地區和同類單位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現狀,對本課題的地位給予正確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專家評價——綜述專家對本課題的意見,并點明典型評語。實踐工作者的評價——如果本課題在實踐中已有應用端倪,則可給出實踐者的反饋意見。
四、結題報告的結尾:
對與本課題相關的問題,指出進一步探索的方向;對本課題的應用推廣等問題,表明課題組需作出的努力。結尾的寫作應視情而定。
五、結題報告的附件:
列具課題組成員名單;附上課題研究過程中已發表的論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納或開始應用的佐證材料,致謝等其他材料。
上述結題報告,在課題鑒定會結束以后,可根據專家意見作適當的修改。然后經課題組長簽署后存檔。根據課題級別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認識的深淺,結題報告將各具特色,但其總體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點。反映全貌,要求撰寫者把握從立項到結題的“全程”軌跡,把握課題預定目標、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關節,把握研究者、評價者乃至實踐者的全員意見。突出重點,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創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實踐中已有效果的評述和將有效果的預測。
課題結題報告 篇5
把教學還給教育 把課堂還給學生 ——萬店鎮中心學校“提高課堂有效性”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20xx年10月,我們萬店中心學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優秀教師為主的課題研究小組,并確立了以“提高課堂有效性”為課題的教研主題。從確立課題研究開始到現在已經歷時五個學期的時間,目前我校課題研究已經進入末期結題階段。為此,將這五個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 前期課題的提出、申報及比較階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農村中學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高投入低產出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為探討適合農村中學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模式,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我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于20xx年9月開始醞釀課堂教學改革。
20xx年10月我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及優秀教師為主的課題研究小組。課題研究小組成立后,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開展“制約我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適時向學校提出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主題。
20xx年11月教務處初步擬定了《課題研究方案》,方案出臺后,分別印發至學校領導小組成員、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組長及備課組長以征求意見。教務處根據征求意見又對該方案作了相應調整并最終定稿。
20xx年元月,我校正式向曾都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提出進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申請。該申請得到了教研室領導的高度重視,教研室領導要求我校制定出嚴格的研究措施,將課題研究落到實處,力爭在全區推廣。
20xx年3月16日,由區教育局楊局長帶隊,區教研室專家及全區各中心學校分管教學副校長組成的視導團蒞臨我校,召開了隆重的課題開題儀式。楊局長在開題儀式上鼓勵我校教改:要立足教師的專業成長,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勇力教研教改的潮頭。陳校長在會議上對全體教師作了《用課題研究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動員報告。
根據楊局長及陳校長動員報告的知識精神,我校制定了《課題研究第一階段實施計劃》,該計劃明確提出第一階段應達到的目標,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廣度、深度)。并將研究任務落實到每周,做到周周有任務、周周有活動、課課有反思、周周能落實。
20xx年3月18日及25日,陳校長分別利用教職工例會時間對全校教師作了《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改變陳舊教育思想、落實學校課題計劃、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真正的有效課堂不應該制造差生,而是轉變差生、促進中生、創新優生》的報告,報告明確了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領導小組成員、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各自的任務與職責。
20xx年5月25日,為解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開闊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拓寬教育教學思維,促進我校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學校分學科組織了部分課題組成員遠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實驗中學考察學習,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實驗中學現象,汲取了寶貴的經驗,從而更加堅定了我校教改的決心與信心。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我校以課題組為研究核心,以落實教學常規為抓手,以課堂教學活動為手段穩步推進課題研究,嚴格執行了課題組例會制、三級集體備課制、教后反思制、推門聽課制度,在備課方式、教學方式上作了大膽的、有益的嘗試。
經過半年的研究,我校在教研教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先后組織教師、學生參加的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論文、案例、課件制作、學科競賽等活動中收獲頗豐,其中獲國家一等獎2人次,國家二等獎15人次、國家三等獎5人次,省級一等獎5人次,學生學科競賽獲市級一等獎20余人次。
但是,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仍然暴露了諸多問題,如:
1、老師們都能高談闊論課改的理論,也就是說老師們的課改現在大多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缺少的則是實踐的操作。
2、班級的學習小組的使用流于形式,表現在教師的要求不明確,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指導學生探究、交流的思路與方法不到位,學生不能自覺地在組內或組間展開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探究、交流、思考等只局限在表面的、簡單的、直觀的內容,而缺乏深層次的思維。
3、部分教師課改的意識不濃,教學觀念陳舊,教育理念不轉變,課改喊的震天響,應試教育做的實。
二、中期實驗、比較學習階段
20xx年5月25日,為解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開闊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拓寬教育教學思維,促進我校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學校分學科組織了部分課題組成員遠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實驗中學考察學習,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實驗中學現象,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結合我校實際,學校決定將20xx-20xx學年度定為課題研究的關鍵年,定為課題研究的中期階段。為此,學校做了如下的工作:
1、成立了“提高課堂有效性”課題研究的實驗班。
20xx年10月下旬,結合我校教育教學實際,在學校領導陳校長的提議和安排下,在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孫校長的親自參入下,將八(3)班確定為“提高課堂有效性”課題研究的實驗班。
在學校領導陳校長和主管教學的孫校長的指導下,在實驗班班主任劉友波老師具體組織和各科科任教師具體實施下,實驗班確立了以“德育為第一位”的工作方向,將“讓每個學生接受公正公平的教育”作為班級工作理念,將“小組合作、小組競爭”作為班級管理和班級教學工作的核心。
在20xx年春,學校決定跟進一個實驗班,將七(1)班作為第二個課題研究的實驗班。
2、學校以各種形式,利用各種機會多次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
20xx年12月份,學校組織了全體班主任和部分教師到湖北省荊門市象山小學考察學習,觀摩了象山小學的周一的升旗儀式,考察學習了象山小學的德育管理,學習了象山小學的班級自治管理,學習了象山小學的“家校”聯合教育。學習歸來,很多班級在不同程度的仿照象山小學的教育模式參入班級管理,實驗班在學習之后成功的組織了一次家長聯系會。
20xx年3月,隨州尚市桃花節,學校藉此機會組織學校班主任和部分教師到尚市參觀,并考察學習了尚市一中,通過與兄弟學校的對比,檢查我們自己的不足,改進我們的工作。
20xx年4月,學校委派教務處的萬主任和劉友波老師前往山東參加北京創新國基教育中心組織的“山東三大經典教學模式對比解讀和課改核心深度研討會”,在這次會上,他們考察學習了山東三大課改名校:山東茌平縣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和即墨二十八中。在學習中,他們寫下了6000多字的日記,拍攝500多張照片,記錄達5個多小時的攝像,學習歸來,他們又寫下了20000多字的考察報告,針對學校實際提出了十幾條建議。學校領導根據他們的考察報告和建議,確立了今后的課題研究方向,即研究“課堂的參與性”為下一階段課題研究的工作重點和方向。
20xx年5月,湖北省在武漢組織了初中政治優質課大賽,藉此機會,學校委派了全體政治教師到武漢觀摩了競賽全程,通過觀摩此次全省優質課大賽,他們受益匪淺,歸來后,他們寫下了1000字左右的學習報告,記錄了學習中的種種體會,并在實際教學中運用。
3、 扎實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
課題結題報告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美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當前,將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養,培育跨世紀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觀念上的一個新的進展和追求。美育作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開啟心智、激發制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潛在力氣,對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共性是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音樂一般是指世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樂。民族音樂,它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閱歷親密相關,并且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易于理解的資料。開發并利用鄉土音樂資源中有鮮亮民族特色,資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對幼兒進行熏陶教育,能夠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永春地處閩南中部,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各種傳統民間音樂豐富,如:鼓隊舞、高甲戲、南音、木偶戲、布袋戲、山歌等。然而,當前幼兒園對具有鄉土特色音樂資源的利用較為貧乏,缺乏對四周生活與地方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制造,以至很多富有鄉土特色的音樂慢慢失去流傳因此,我們試圖通過以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為主線,對弘揚民族文化,萌發幼兒愛國意識,完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踐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進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教育目標有不行忽視的重要好處。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的藝術教育資料,開展有家鄉、民間特色的藝術活動,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現實的。而且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我們還注意構成園本化音樂課程。
二、理論依據
建構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布魯納提倡使用發覺學習法、陳鶴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精神。
三、討論目標、資料:
1、挖掘、整理和討論適合學前教育的音樂教育資料。
2、探究民間音樂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實踐途徑和方法。
3、在實踐討論的基礎上構成有效、操作性強的園本化音樂教材。
四、討論方法
文獻法、調查法、行動討論法。
五、討論步驟:
(一)預備階段(20xx.1-20xx.3)
1、課題組成員仔細學習曹冰潔、李晉媛音樂教育理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幼兒觀。
2、制定課題方案,確定討論小組成員并進行分工。
3、討論小組成員搜集材料并進行研討。
4、課題組成員共同制定前測的測量指標。
(二)詳細實施階段(20xx.4—20xx.5)
1、對試驗班進行前測。
2、進一步收集有關本地區民間音樂的教育資料,學習許卓婭的音樂教育理論。
3、制定教育目標,依據目標選取活動資料,讓幼兒在活動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區的民間音樂。
4、探究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手段與方法。
5、針對幼兒水平設計記錄表并進行跟蹤記錄。
6、能大膽運用各種表現形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7、請高甲戲團、木偶劇團的演員來園表演。
8、建立學園小戲團、木偶團。
(三)總結階段(20xx.5-6)
1、整理成果資料,分析相關數據。
2、參與撰寫課題報告,課題組討論成果溝通。
3、匯編成果集(反思記錄、活動設計、民間音樂教材、主題活動方案、自編兒歌等)。
課題結題報告 篇7
前言
課題級別:市級教研立項課題
課題名稱:初中化學教學最優化研究
課題類別:學科教學方法
課題組組成:本課題由市教研室原化學科蔡秀珍老師和教科所高思剛老師設計和組織(組長為蔡秀珍),全市中學共同參加,課題組成員共15人(其中高級教師10人,校長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師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辦公室將該課題定為市級課題,經教研室和化學科同意,由化學科負責初三教研的傅興春老師擔任課題組長,繼續進行本課題研究。
課題提出過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全國教學研究的總動向是加強基礎教學,提高學習能力。我室化學學科對課堂教學優化進行了調研分析,發現老師教學的優化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們著手對教師教學的各種因素的內涵、實施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學教學最優化”課題組。
在“化學教學最優化”課題研究過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礎上,結合素質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調整了研究方向,重點從教學設計方法的優化上進行研究。
課題研究目的: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研究各種教學方式的最優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優化方法。
課題研究對象:初三學生。
課題研究時間:19xx年9月—20xx年7月(原定20xx年7月)。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過程。它既有教師和學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班風、學風、學習結果等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教學活動的輸入、輸出過程,教學活動是在這些因素不斷由異步、無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環中前進和發展的。
在這些因素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他因素都是其學習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優化是影響教與學功能的變量,主要是教師設計的優化,使學生自身因素得到最優化的學習情境和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為基礎的,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僅有一定的認知過程的心理結構(智力結構)是不行的,還必須有一系列的意向過程中的條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進,才能達到學生自主行為的充分表現。
在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信息的傳播者,又是學生學習反應輸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功能,應在用課程和教材鋪設的道路上,努力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意向心理條件,促進認知過程的心理結構的發展,積極開展學習的動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長斗爭,用教學效果的反饋強化,增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加速度,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省力、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認識和發展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是在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中的主導作用,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學活動中創設的教學情境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有明確的主體、行為、條件、標準,并以教學需要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以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課題“初中化學教學的最優化行動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學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各種行為關系,放在一定的組織形式、途徑、媒體和方法等情境中,構成教學的空間結構和時間序列,激發學習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條件,促進其認知心理結構的發展,使師生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處于同課題、同步、同時態的最佳狀態,并產生共鳴,從而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
二、實驗內容和方法
⒈實驗中的因變量:教學最優化后學生教學目標的到達和情感發展水平的制定。
學生達到教學的目標、自主學習的心理行為表現中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質的調節與變化是本實驗的因變量。依據《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素質教育要求和教學實際,我們首先制定了本課題的目標體系:
目標 內 涵 發 展 水 平
感受(A) 領悟(B) 追求(C)
教學目標 學生學習的教學質量 達到 良好 優秀
動機 是激勵人們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心理過程,它是以需要為基礎的。 ⑴家長的要求
⑵老師的要求 ⑴老師的希望
⑵家長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國的需要
興趣 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從事某種活動,并能經常關心該活動的心理過程。 ⑴對某事物或現象有好奇心
⑵想親自動手嘗試 ⑴愿意親自參與
⑵設法動手實踐 ⑴十分樂意地去體驗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關系的態度和體驗的心理過程。 ⑴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⑵努力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⑴自主地學習
⑵爭取圓滿完成老師交的任務 ⑴十分樂意地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意志 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能支配、調動自己的學習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⑴主動地預習、復習
⑵積極完成課內外任務 ⑴遇到困難不避讓
⑵能克服學習中的一切困難 ⑴能排除干擾,努力學習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敗仍能堅持學習
我們把目標的發展水平分為“感受”、“領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產生積極的反映。
(B)領悟:領會和覺悟。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能夠理解,并能用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C)追求:獲求和取得。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能夠嚴格遵循,且深刻體驗。
⒉實驗中的自變量:各種教學情境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創設。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心理行為表現,本課題研究的情境創設在實體情境、語言情境和想象情境這些基本情境的同時,更多是創設一種質疑、探究、聯想的氛圍,建立教學師生互動的主體結構,達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們總的構思是:變適應型為創造性,變同步伐為多樣型,變封閉型為開放型。
⑴教學情境的類型應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如:
創設明確易讀的學習目標,調節學習的動機指向,調控激趣。
創設價值展示,需求激趣;學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學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強求知欲望。
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意境,調動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觀察,積極思維。
創設形式多樣的實驗場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內化學生的學習情感。
創設先學后講,留給學生以思考與想象的時空,師生互補,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需求;體會成功的喜悅。
創設立竿見影的反饋渠道,磨煉學生的學習意志,體現主體的生命活力。
創設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形成互幫、互學的奮發向前的風氣。
創設學生“說學”形式(學前說學、學中說學、學后說學、學法說學),增強師生、生師、生生的雙向多向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尋找最佳學習途徑、探索學習規律。
創設形式多種的活動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⑵教學情境創設的時間、空間和頻率。
我們把引出課題、解決難點的情境稱為主情境,其他情境稱為自然情境,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其中刻意性明顯且對學生感官刺激較強的情境,創設不宜過多,一般每節課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認知的發展,則可隨時進行。
每種教學情境可以對因變量的一個或幾個目標產生激發。
課堂教學只是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而非全部過程,教學活動應該向課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學的實施不應只限制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內。
⑶情境創設合理性的判斷。
可用下面兩個指標衡量情境創設的合理性:一是教師發生的信號能否在學生中產生積極的反應;二是師生是否有愉悅的心理體驗,進入“情境”之中。根據初中生情緒活動的體驗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師可予以判斷。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應使學生能進入“情境”之中,參與“情境”之中,樂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學生心理行為個別差異發展觀察內容
自變量(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和教學的優化)對因變量(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激發,是通過學生心理行為差異發展表現的。本實驗著重觀察以下幾方面的行為表現:
⑴課內行為
①一般參與度(如精神狀態、記筆記、舉手發言、參與討論、提問正確率、板演、完成課堂作業等情況)。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質疑、動手實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向教師挑戰、上講臺小結等情況)。
⑵課外行為
①作業完成情況,預習、復習情況(作業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預習,自學高年級內容等情況)。
②參加課外學科活動情況(課外讀物的閱讀、魔術表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小論文的撰寫、小實驗的設計等情況)。
③問卷、交談情況。
④同學間、師生間關系(互幫、團結友愛、互學、謙虛、自律、自立、自信等情況)。
⑤偶發事情的態度(成功、失敗、表揚、挫折態度等自我行為自控情況)。
⑶測試成績變化。
⑷綜合評價。
以上觀察內容的目的,是從對學生認識中產生,通過運作重新認識學生,即始于學生,終于學生。學生是實驗對象和參與者,又是實驗成果的鑒定者和受益者。
觀察對象為實驗班總體(如抽樣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階段記錄。第一階段為進入初三時,以物理為基礎進行問卷、交談得出,作為起始水平;第二階段為初中化學第一章結束后;第三階段在上一學期末;第四階段在畢業考試后升學考試前。
教師根據本課題的目標和發展水平建立每一試驗對象的成就檔案,分四階段對試驗對象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根據觀察、問卷、交流和測試結果,按目標發展水平層次定位。如某一目標達到某一層次,就在對應的位置打“√”。第一階段的定位為試驗對象的起始目標發展水平,由此確定最近發展區的目標,從而選擇合理的教學情境。
目 標 動 機 興 趣 情 感 意 志
發展層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特殊情
況記錄
評價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能客觀、較全面地了解自己、體驗進步,看到不足,選擇行為方向,確定合適的目標。因此,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在被觀察者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根據跟蹤調查情況,給予客觀評價。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信任學生。
⒋課題目標達成評價
本課題目標達成評價性質是目標參照系的絕對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校正教學中的偏差和判斷其效果。而情境目標的評價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首先心理活動的顯露大多具有雙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活動穩定性較差,同時實驗中的干擾因素比較復雜。為既簡單又科學,還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們把情境教學目標的評價限定在化學學科課內、外教學指定的要素范圍內,注重教學過程的調查分析,采用統計的方法分階段進行。
首先確定一個一般參考線(如圖所示)。此參考線的確定依據是: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要求的合格率為95%(每一目標的A級水平為合格);化學學科約占初三周課時的12%。且認定情境目標評價與認知評價成正相關。再按每一階段不同目標不同發展水平綜合統計的人數頻率作圖。
圖線分析(以第二階段興趣目標為例): (頻率:%)
⑴若曲線靠近一般參考線右側,則認 100
為達標;若離右側較大,則應防止試驗對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發展。 60
⑵若曲線在一般參考線左側,則認為 40
欠缺,應對實驗中的自變量進行校正。 20
⑶曲線與一般參考線相交,若陡度較 0
小,則實驗中自變量應注意面向全體試驗 A B C (發展水平)
對象;若陡度較大,則實驗中的自變量應注意撥尖。
通過幾個階段的連續統計,根據曲線的變化與一般參考線的位置相對關系,我們可以得出創設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是否有效這一結論。
⒌最優化教學方式的構建
為使我們的構思變為可觀察、可理解、可操作,我們對最優化教學的試驗程序進行歸納——最優化教學方式的構建。以實驗法為主,驗證和發展教學多樣化選擇。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將教學的各要素在整體結構上進行的有效綜合,涉及多種方法的選擇,并擇優形成具體操作的教學活動程序。教學多樣化方式一般由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條件、教學程序、教學評價及案例等要素構成,并通過展示課不斷完善。
本課題實驗的總模式是:多樣化素質教育最優選擇法。
所實驗的教學程序可歸納為:
提出問題
啟迪思維
情境激發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的最優化組合
教學互動
遷移應用
內化素質
三、實驗成果
從市級教研課題的研究過程,課題組全體成員感受頗深,從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過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組成員的教學理論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帶動了全市化學學科教科研氛圍。
課題組共舉行了四次論文報告會,從中選出33篇編印成本課題論文集,其中獲省級論文評比一等獎1篇,二等獎7篇;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的有1篇,省級刊物發表的有5篇。《論文集》發至學校化學組,使全市化學學科教科研氛圍及質量得到提高,20xx年市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舉行的論文評比中,就收到應征論文23篇,其中質量普遍較高。
⒉通過課題的研究,培養出一批學科骨干教師。
課題成員中有1人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被評為市級學科骨干教師,大部分是縣(市)區學科骨干教師。由于課題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為學校校級領導或負責教務、教科研工作。
⒊學科教學結構和形式發生了較深刻的變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學方式,課題組研究的一些運作模式已在部分學校教學中取得認同并應用,帶動了全市化學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
⑴課題組先后開設試驗課、展示課15次,由此選編了《課題教案選編》,收集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礎上,深入進行教學方式優化模式的構建,選編出《課題教學模式文集》一冊。課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已逐步成為我市初中化學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種教學情境,如教學目標達成信息快速反饋的“色卡”、學生自我小結、簡單效果明顯的投影片的制作和運用、師生互補等運作已得到廣泛運用。
⑵課題組成員在省級的評優課、實驗調演、多媒體課件并評比中有4人分別一、二等獎。
⑶“小論文、小實驗”評比已成為我市化學學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動內容。小論文內容有:學法與體會、知識整理與討論、觀察與思考、建議與設想、趣味實驗、化學與社會、科普小品等,這種內容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應有的發揮。
⒋實驗對象和對照對象在心理素質方面以及參加學科競賽、化學小論文評比、中考成績等方面均取得明顯的差異。
實驗對象在情境目標的定向指導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自我調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經常領悟到成功的喜悅,減輕了學習的心理壓力,從而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課題結論
經過對課題目標達成的評價,以最優化為主線的化學教學多樣化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產生較明顯的促進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教師創新意識強烈的前提下,對教學定會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
五、課題研究的思考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題的素質教育將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實行教學中的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的具體落實,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個性的學生。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努力學習和探索,使自身具備創新意識教師的素質。
創新是對學生的挑戰和誘導,也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挑戰和誘導!
只有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才會體現出育人本質。
如何與本階段課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學方法達到最優化選擇是本課題進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課題結題報告 篇8
一、課題的提出
長時間來,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都不夠重視引導學生讀數學書,其主要表現是:新授結束再讓學生翻開書本,書本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流于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使之如同練習冊一般;學生對數學讀書不重視,也不感興趣等等。在我們的平時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總認為閱讀是語文的事,培養學生的閱讀本事、提高學生的語言敘述本事為廣大數學教師所忽視。如上公開課不用教材,只用習題紙已成為一種風氣。總認為一堂“好課”應當是:教學過程順暢,教師起到了“導”的作用,學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閱讀。
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會出此刻這樣的情景:在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學生大都能夠理解題意;可是一到讓學生完成時,往往錯誤不斷。這也說明了沒有閱讀本事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本事是多么的蒼白無力。為此我們提出了“數學課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讓學生明確閱讀數學課本的重要性
自學本事對于人的未來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閱讀是自學的重要渠道,自學本事的核心就是閱讀本事。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課本是數學專家集結過去經驗,在充分研究學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學質量、數學學科的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是任何教輔用書替代不了的。所以,培養學生閱讀本事的根本在于落實數學課本的閱讀。
2、使學生掌握閱讀課本資料的方法
閱讀中要根據數學語言的特點和數學知識的類型,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較,確定、推理等。各類數學知識在閱讀中的側重點和思維方式都有所不一樣,教師應指導學生逐步去感悟,構成技能。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思考的習慣。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閱讀為學生創造了思考的機會。邊讀邊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思考題,邊讀邊思考每個字、詞、符號和圖表的內在意義,邊讀邊建立知識間的聯系,找規律、抓本質,僅有積極、主動地思考,才能弄懂、學會知識,掌握思維方式,提高學習本事。
(2)手腦并用的習慣
(a)劃:劃出概念、術語、公式、法則等,以便查閱和記憶;劃出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提醒自我;劃出閱讀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質疑。畫出直觀的線段圖、平面圖形等示意圖,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幫忙自我分析題意和數量關系。
(b)算:數學知識是以計算為基礎的,所以,閱讀中,邊看、邊想、邊算,在算中比較找規律、在算中嘗試探索、在算中驗證推理的結論等。
(c)操作:閱讀中,依據教材供給的信息,親自動手實際操作,能夠使學生借助動作思維獲得鮮明的感知。
(3)勤問的習慣。學生閱讀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剛開始,有些學生不會提問題,提出來的問題往往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這是思維的火花,教師應善待,這樣,學生才敢思、敢問,才會逐漸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資料
(一)認真設計,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
數學課本是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尤其是義務教育數學課本,其教學資料和例題的編排都是遵循以舊帶新、由扶到放的原則,要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以培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我動腦、動口、動手學習的本事和習慣。
1、教師示范運用數學課本,激發學生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益處多,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愿望。
2、引導學生構成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教師可采用扶——半扶——扶放結合——放的方法,對學生逐步提出閱讀數學課本的要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讀書,掌握方法。
(1)通讀教材,初步了解資料概況。
(2)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資料,加上著重號或提出自我的問題。
(3)新授結束后,在學生作業前,教師要留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資料,消化所學的知識。這一環節不可忽視,學生這時讀書,正是他們自我開展摸索學習方法的契機。
(二)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閱讀題目,逐步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教師經常遇到學生第一遍做題錯誤較多的情景,有的教師往往把它歸為粗心。然而細細分析,找找原因,就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是在解題前沒有認真讀題。所以,要提高學生解題正確率,必須培養學生解題前認真閱讀題目的習慣。
1、概念題的閱讀
閱讀概念題,要指導學生仔仔細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于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閱讀的遍數。
2、計算題的閱讀
對計算題的閱讀,學生是最容易忽視的,這也是造成抄錯、算錯的原因。所以,要提高計算正確率,除了計算細心外,還要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
3、應用題的閱讀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做應用題時,沒有認真讀題,只大概地看了一下,就開始做題,往往會做錯。因為解答應用題時,閱讀本事比計算本事作用更大,尤其是低、中年級學生尤為重要。所以在解答應用題時,能夠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能夠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后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系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后,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三)精心設計讀書方法,使學生愉快地學會讀書,學會學習
1、充分發揮插圖作用。如我們此刻新教材數學書上圖文并茂,很是吸引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書本上的插圖、圖旁的旁白思路,邊讀邊講,既使學生理解知識,又不覺得乏味。
2、設計不一樣的讀書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學,應突出個體學習與小組互助的作用。在按組學習討論時,可采用組長提問導讀,或提綱引讀,也可像語文課那樣分主角讀數學書。對結語較長的概念、法則可分層讀書,如個別讀,小組讀,團體讀。對結語較短的概念、法則、公式、可速讀速記,請學生讀后立即背誦,進行強化記憶。設計不一樣的讀書方法,其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地參與數學學習,進而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比較法進行研究,輔助以調查問卷等輔助方法
1、調查法:
(1)以問卷、座談等形式,調查了解學生對閱讀數學課本的情景。
(2)調查實驗中期與末期學生的一些情景。
2、比較法:選擇兩個班級,比較班用慣用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進行教學,學驗班嚴格按照課題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教學,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大致分為3個階段,研究時間為一年半,從20xx年3月到20xx年10月。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確立研究課題,學習有關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初步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
根據方案有序地開展研究,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對方案進行修改、補充,對方案及時調整,使課題研究有效、順利地進行。
20xx年5月-20xx年8月:根據研究的課題制定詳細的課題實施方案,并學習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
20xx年9月-20xx年11月:深入課堂,確定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啟動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組建課題組,選擇實驗方法,做好各項測試與調查;構成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9月):課題組進入正常軌道,研究數學課堂中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可行性方法。
3、總結階段(20xx年10月):全面總結課題研究工作,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完成結題鑒定,進行成果展示。總結出數學課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構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策略。
六、課題實施的具體過程
我們于20xx年11——20xx年11對《數學課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做了以下工作:
1、了解數學課本的使用情景,找出問題的突破口
面向數學教師開展問卷調查,了解教師在數學課上使用課本的情景;面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情景;面向學生家長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家使用數學課本的情景。我們發現:大部分數學教師只是在新授結束后讓學生翻開書本,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也是流于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在布置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學生對數學閱讀不重視,也不感興趣,很少拿出數學書閱讀,在家復習時也不會閱讀數學書等等。
2、抓住課堂,激發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熱情,幫忙學生養成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1)小學階段的孩子,模仿性最強,我們針對這一特點,教師上課時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熱情。
(2)將閱讀數學課本貫穿于整節課。一節課上課伊始,讓學生通讀相關教材,初步了解資料概況。然后讓學生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資料,加上著重號或提出自我的問題。新新授時重點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例題。在數學教材的每一節都安排了例題,而這些例子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貼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景,大多都是圖文并茂的。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經過例題去體會學數學的實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必要的時候對例題進行適當的改編,使例題具有濃濃的數學味兒,又和實際生活相聯系,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帶有感情的解讀圖中和題目中的信息。新授結束后,在學生作業前,教師留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資料,消化所學的知識。
(3)在早讀課上沙場練兵。早讀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最佳時間。教師在早讀上組織學生朗讀數學課本,能夠團體朗讀、小組朗讀、個別朗讀,也能夠多種朗讀形式結合交替進行,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朗讀熱情并逐步構成習慣。
(4)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閱讀題目,逐步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解答概念題,指導學生一個字一個字仔仔細細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于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閱讀的遍數;遇到計算題要求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解答應用題時,讓學生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能夠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后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系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后,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3、以數學課堂為主要陣地并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養成數學課外閱讀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堅持和毅力,也需要校內校外的協調統一。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教師給每一位學生制定一份檢查表,提出閱讀要求,由家長實施監督。
(1)合理選用數學課外閱讀讀物
好的數學讀物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激發他們去思索、創造。數學課外閱讀資料的選用不能求多,一般選擇一兩套高質量的課外閱讀資料即可。當然還因人而異,一般來講,對學習興趣濃、學習有毅力的孩子,可選擇略高于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閱讀,閱讀面也可適當拓寬;對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情緒不太穩定的孩子,能夠選擇略低于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閱讀。
(2)合理選擇數學課外閱讀時間
家長需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商定閱讀時間,可將時間大部分設在晚上或放學后,還能夠利用雙休日、寒暑假。鼓勵孩子針對自我的學習、生活情景選擇適宜的閱讀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長時間不讀,要有計劃,貴在持之以恒。
4、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閱讀的樂趣
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心智,而對小學生而言,評價更是影響學生的重要行為。合理、恰當的評價方式會促進學生閱讀本事的發展,還能幫忙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我們實行多元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1)評價主體多層,即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家長評和教師評相結合。
(2)評價資料多層。對學生數學閱讀的評價,一般從態度、習慣、數量、效果四個層面進行。能夠定期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填寫“數學閱讀反饋卡”,對每一天的數學閱讀時間、是否主動閱讀及讀的效果作出評價。
(3)評價結果多層。要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讓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就要實行分層評價。我們分A、B、C(低、中、高)三個層應對照“數學閱讀反饋卡”,根據閱讀的質、量、效果等作出相應的評價,評出“數學閱讀小博士”、“小書蟲”,“數學閱讀提高之星”,“歡樂閱讀之星”等。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組成員在實踐和研究中受益匪淺
本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邊實踐邊研究,經過思考、學習和總結,我們的教育思想轉變了,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本事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自身素質獲得了較大提升。此外,我還撰寫了一些有關方面的經驗文章并在國家級教育期刊發表、在新余市征文活動中獲獎,并且有2位教師由于表現突出被評為縣優秀教師。
2、學驗班學生在課研中愉快學習,學業成績、學習本事得到提升
經過課題的研究,學驗班學生逐步養成了數學閱讀的習慣,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得到加強。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自覺閱讀數學課本,解題時能仔細閱讀數學題目,我的學驗班考試的及格率和優秀率都提高了。課外,學驗班學生能主動閱讀數學課外讀物,加強了課外閱讀本事和自學本事,養成了課外閱讀的習慣。
3、經過課研,家長對數學課本的使用和數學閱讀有了正確的意識。家長更關注孩子的數學學習和數學閱讀,能主動配合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更加配合班級工作。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
數學課本是數學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讀數學書,并在不斷地讀書中構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獲取知識信息的科學方法,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到達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它需要堅持不懈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和強化。學生一旦構成良好的讀數學書的習慣,那么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進而具備學習的本事才成為可能。
由于時間及自身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今后的教學及研究中,我還要多多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本事的環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這12個字充分概括了我們教學教研的方向和精髓。在這浩瀚的教海中,我們僅有乘風破浪、勇于開拓,才能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前行。
課題結題報告 篇9
一、研究背景
如今工業發展很快,酒釀這一傳統中國食品的制作進程漸漸轉至工業化,而手工制作酒釀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人了解,所以我們提出該研究課題,期望能更多的掌控酒釀的制作方法和關于酒釀的知識。
二、研究目的
我為本課題所定的目的為:
1、了解酒釀的常識,包括酒釀的來源、酒釀的別稱、酒釀的發展等。
2、掌控酒釀的傳統制法,能自己親手做出酒釀。
3、學會分組研究,自己總結歸納,及時發覺不足并進行改進,最后做出總結。
三、研究資料及方法
本課題小組分成三小組進行研究:
1、【資料調查】:借助各類資料了解酒釀的來歷和它的演變進程、明白社么是傳統好處上的酒釀,收集關于如何制作酒釀的進程,制作出一份做酒釀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進程,為問卷和實踐小組服務。
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問卷,其中應包括調查者是否吃過酒釀,是否愛好吃酒釀和對酒釀味道的評判,對釀的來歷的了解,并且是否了解酒釀的制作進程。然后完成這份調查,并且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3、【實踐操作】:動手實踐,在掌控如何制作酒釀后,嘗試著自己收集材料,依照步驟制作酒釀,完成制作后能明白自己的成品是否存在缺點,并進行反復嘗試和改進。
四、研究進程
研究分四個階段進行,估計9周完成。
第一階段:針對【資料調查】開始收集資料,能夠透過詢問身邊的老師同學或家長,也可透過網絡、電視節目、報紙及雜志來獲取信息,最后以PPT的情勢或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第二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開始著手與問卷的'制作和關于酒釀的制作。
估計2周完成
第三階段:針對【問卷調查】開始發放問卷,并且收集問卷;【實踐操作】開始對完成的酒釀進行評判與改進。
估計3周完成
第四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與歸納,做出最后的小結,最后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五、研究成果
第一我們課題【資料調查】小組開始著手尋覓資料,并找到了酒釀歷史悠久,它源于漢,盛于清,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發酵成的一種甜米酒,而且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別稱醪糟、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酒糟等,還知道了酒釀甘辛溫,含糖、有機酸、維生素B1、B2等,可益氣、生津、活血、散結、消腫等酒釀帶來的好處。
在了解了酒釀的知識后,【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小組開始分別制作問卷和制作酒釀。在問卷中我們提出了關于酒釀歷史、是否愛好吃酒釀、是否了解酒釀的好處和如何制作酒釀等問題。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與此同時,【實踐操作】小組已經開始著手制作酒釀,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都掌控了制作酒釀的步驟。經過了幾周的努力,同學們都各自有了收獲,并且酒釀也有了成品。圖附:
之后,在指導老師進一步的指導下,制作的酒釀有待改進,有的糯米比較硬、有的味道較淡,在進一步的改進下完成了更好的作品。
最后,在總結了各小組的資料后,完成了一封關于酒釀的PPT附:
六、關于本課題研究存在問題的反思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實踐操作】小組在制作進程中問題較多,例如水溫、酒酵的用量、放置時間等,但在老師的教誨下,問題一一解決了,并獲得了很好的成效。【問卷調查】小組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透過這次課題研究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養,也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學會了一項本領,我們堅信我們選取是正確的,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有好處的。
以上是我們對于課題研究的階段總結,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我們在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整體來說本次研究型課程獲得了成功。
課題結題報告 篇10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事中學英語教學十六年以來,總是感覺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的自覺性不高,許多學生從七年級前半學期開始,就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因而到八年級以后,中學英語詞匯量的增大,課堂內容的加深,更導致許多學生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極為嚴重,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學英語詞匯量的增大,我們教師有時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和學習效果,結果是教師教的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進而變得厭倦學習;新課改的深入,新課標對于學生關于詞匯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雖然大多數老師已意識到詞匯教學的重要性,但因教學方法落后,導致教師詞匯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效果不甚理想,造成學生綜合英語水平難以提高、因而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對于詞匯教學策略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作為從教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師,我深深理解并感受到加強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研究與實施以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和完善,優化師生關系,并 進一步發揮學生在新的課堂管理模式下,參與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的方法,促進詞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最終以推動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因此,我提出此項課題申請。
(二)界定:
詞匯教學是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它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朗讀、拼寫、理解、記憶與運用詞匯。詞匯是語言的最小意義單位,人類思維活動和思想交流首先是靠詞匯進行的。目前,人教版英語新目標新教材詞匯容量非常大,新課標第五級(初中畢業時)中關于詞匯方向的描述為: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 同時新課標對詞匯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在詞匯教學的“質”(既掌握詞匯的深度)和“量”(即詞匯量的多少)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新課標提倡從用的角度出發學習詞匯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使學生能夠運用詞匯描述事物、行為和特征,說明概念等。這說明對詞匯學習的要求不僅僅限于辨認識記和理解,還在于運用和表達。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一)理論依據:
本課題研究實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學習理論,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理論,現代認知理論等
1、 學習理論。主要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2、課程改革理論。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習慣。”
(2)、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詞匯學習習慣。
(二)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績:
1、對教師發展的意義。通過課題研究使得如何能夠有效地進行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為我區初中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借鑒,使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教學能夠順利而輕松的進行,以提高我校的、中學英語中考成績,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2、 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等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策略并進行微調。取得比未參加實驗學生更好的成績和狀態,使學生在中學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詞匯的基本技能,為其長遠的人生發展目標奠定基礎。
3、 對中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意義。研究結果可以用來科學的指導我區的初中英語教學,以有效提高我校英語教學質量。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此課題研究,旨使我們在今后的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能夠嘗試運用多種有效的英語教學策略,探索出適合我們初級中學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方法,使得能夠有效指導我們的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學習,詞匯是中學英語學習基礎中的基礎,不論是傳統的還是顯示流行的詞匯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擴大詞匯量,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語詞匯,并使學生如何能夠將詞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中考升學率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內容:本課題初級英語學科的英語詞匯教學為切口
研究內容:
1、 初中英語詞匯教材與新課標要求教學分析;
2、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分析—以西安市第七十九中學八年級學生為例;
3、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4、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對策、
(三)課題研究方法:
1、根據本課題的性質,在研究中我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對我校八年級學生進行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研究:具體來說我采用的方法是:
a、調查法:課題研究過程中,需要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進行認真分析來確定研究方向,我們采用靈活多樣的調查方式、
b、分析總結法:(2次問卷調查、3次座談)通過對八年級學生進行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問卷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各種心理及其學習方法,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總結,寫成報告、
c、文獻法: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策略的制定和形成是建立在與英語詞匯教學有關的研究理論的學習的基礎上,保證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d、研究法:通過研究與沒研究學生比較,不斷調整研究策略、
e、研究法:(6次詞匯教學研究課)積極參加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培訓課,觀摩中學英語詞匯課堂教學,積極開展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研討課,探索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途徑,尋找適合于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f、總結法:注意搜集積累和總結課題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提升教學理念
2、課題操作的策略、措施:以理論指導實踐,再改進,再實踐。
(四)課題研究步驟及實施過程:
通過分析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教材及課程標準—→調查研究初中英語詞匯學習的困惑及現狀(西安市灞橋區第79中學八年級學生)—→針對目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找出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對策。
具體來說:分為課題研究實施分三階段
1準備階段ǎ20xx年5月—8月)完成課題研究設計方案,確定實驗班級,做好實驗前期的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現狀的調查工作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界定研究范圍。
a、運用實地觀察法、學生座談法、家訪調查法、測試問卷法等了解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的現狀,并做好實驗前的調查小結。
b、確定實驗班級—八年級三,四班。
c、確定研究從學生的“詞匯學習”方面的現狀困惑入手,從產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不同階段學生的變化,逐步形成結論,完成研究工作。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a、實施研究方案Ц據活動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施Р⒓笆倍允凳┕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與總結。
b、 20xx年12月18日對實施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為下一階段活動的順利實施做好準備。
c、調整方案,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再次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方案В對實際教學情況實施第二輪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學反思或隨筆等并上傳。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5月、分析、處理各種實驗數據,整理、總結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和分析研究結果,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隨筆等并上傳,同時提交結題申請。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一) 研究結果
1、初中英語教材中詞匯與新課標要求分析: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新教材在編寫上內容跳躍、跨度大,每一單元充分并以任務鏈的形式展開,通過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初中詞匯學習的五級標準,使學生了解與掌握包括單詞,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等,會運用詞匯來描述事物,行為特征及說明概念以及理解短語的基本含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中運用,因而基于以上對教材與課標的的分析,在處理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上,我們應具備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積極學習。
2、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分析—以西安市灞橋區第七十九中學八年級學生為例:
a、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進行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調查,發現部分中學英語教師一方面有時在詞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詞匯教學策略,從而使詞匯教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時在英語教學中有時忽視詞匯教學,,使得在教學中忽略語境,語篇對于詞匯學習的作用,致使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
b、中階段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學生現狀分析:
通過在我校八年級三,四班同學進行調研(通過談話,上課實踐等方式),了解到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如下:
我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的郊區,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強,同時人教版新目標教材詞匯量大,記憶的內容太多,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學習僅僅只是在老師的監督下孤立學習詞匯,使得詞匯學習中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和歸納,造成系統性不強,邊學習邊遺忘的缺陷。學生的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從而學生探究能力的欠缺,進而造成學生創造力匱乏。
3、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我校大部分教師普遍認為,目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a、我校初中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普遍很差,知識儲備少。
b、英語課時有限,缺少對學生詞匯學習任務落實情況的檢測。
c、詞匯教學時脫離文章的情境和句子, 不能正確處理詞匯中心意義和具體意義的關系,以及忽視對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影響詞匯的得體運用。
d、不能根據記憶規律有效地記憶與復習詞匯以及 缺少記憶環節和記憶詞匯的方法。
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a、課程內容的差異。小學英語內容簡單,基本上到初一來說也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交際語言,這使得學生的詞匯量比較匱乏,而到了八年級,課程內容的增多,無疑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也增大,因而學生必須在知識基礎的程度上再進一步掌握和拓展新的詞匯。這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產生了一定的難度。
b、教學時間的緊迫。新課標教材內容的增多,詞匯量的增大使得教師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時間緊迫,因而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出現教師只教新知識,對于詞匯的復習鞏固與檢測不能落實。
c、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差異。初中學生往往靠“死記硬背”就可以獲得高分,這就給學生養成了慣性,因而在研究實施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時,結果發現行不通,一時很難改變學習方法,養成自主探究、靈活運用的習慣,很難適應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d、家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的郊區,學生基本上是務工子女,家長忙于生活的奔波,無疑孩子的學習管理放送,使得學生對于學校安排的學習任務難以落實。久而久之形成學生惰性的心里,把學習就不當一會事情,出現學習無目標,思想不端正,,給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我認為這是難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難改變的一個方面。
4、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對策
通過對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新課標及英語教材中中學英語詞匯的分析、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以及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我找出了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對策如下:
a、轉化師生觀念,強調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掌握好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基本知識,為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打好基礎。
b、開發課程資源,用案例法教學,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聯系鄉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英語知識。
c、注重理解,記憶與運用詞匯的能力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不要只是給學生任務,要求學生死記硬英語課后詞匯。多教給學生一些學習詞匯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中學英語的學習方法,嘗試用學到的學習詞匯的方法去主動學習,拓展詞匯。以盡量避免以往“死記硬背”的笨辦法,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初中階段對一些詞匯的了解,而是要進一步深究學習,理解的方法。
d、強化意識,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研究課標及教材內容,適當處理教材 及時了解學生欠缺的中學英語詞匯知識,有時需要通過詳細的講解來彌補這些基本知識的欠缺,或者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適時的通過岔路進行補缺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成效
1、展了課題研究,通過不斷實踐與總結,即找出了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措施,也使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詞匯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自信心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題研究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本人自身的專業成長。通過開展個人課題研究,我本人的Ы逃教學觀念得到了新的轉變,科研能力的發展也使我迅速成長,能夠確立科學的育人觀、教育觀、質量觀Т鈾枷肷現厥友生的身心活動,使英語學科的實際應用性得以實現,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1、存在問題:
由于時間緊迫,繁重的事務,課務,使得我還需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工作,充分地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使得我的研究成果的質和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2、改進措施:
a、認真吃透理論精神,不斷學習鉆研,深入研究,勤于實踐,勤于交流,以指導自己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及時指導自己的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教學工作,加強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準確和科學合理性,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課題研究能力。
b、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深入學生實際,關注研究中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反應動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寫好階段性報告或論文或教學案例或隨筆等。
c、認真參加各類關于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培訓,認真領會精神,學習新的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知識,加強對學生英語詞匯學習學法指導,反復實踐,對比分析,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及時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以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
d、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實際,選擇教學內容,發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資源б爭取家長、社會有關方面的理解、參與和支持豐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為課題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課題結題報告 篇11
尊敬的課題鑒定組專家、老師們:
下午好!
作為課題主持人,我對 課題能順利范文網結題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是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扶持和老師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山為本,水自強,民為本,國自強”這是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歌詞,形象地說明了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在這里,我要說“師為本,校自強”,正是這種理念,使我們意識到,五小要發展,教師必須先發展。可以說,這是我們制定實施《個案學習與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研究》課題的初衷。近三年來,我們以該課題研究為載體,創新校本培訓模式,通過組織教師學習個案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個案學習方式和教學實踐智慧生成與提升策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堅定了我們走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讓每一個教師成為“智慧型”教師成為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正如剛才的教師代表所言:“課題結題只是在形式上告一段落,我們來到了新的起點。”課題研究得出的經驗性成果,尤其是結題鑒定組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將是我們用之不盡的“財富”,必將引領我們的研究更深入,更有效,也將會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在這里,我表態:在前期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本課題的研究,求真、求實、求精、求新,力爭獲得新方法,取得新經驗,新成果。為開發區五小打造一支“學者型”、“智慧型”、“專家型”的教師而不懈努力。
課題結題報告 篇12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一個根本措施。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提高實效性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教學的主要過程在課堂,課堂上用什么模式去學習、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和發展。幾年來我們圍繞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的這一中心,進行了備課、上課策略的研究,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和“30---15”課堂精講精練模式的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學的觀點,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以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依據現代教學價值論,運用現代教學結構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教學現狀的調研,經過學習培訓,開展研究課研討活動,以點帶面,總結研究成果,摸索創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的有效方法,體現出“讓你充分發展”的辦學理念,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們為什么要提出《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呢?
第一、目前,在一些中小學校的課堂教學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現象,這已經制約和影響了中小學教學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客觀上也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深入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很有必要。
第二、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學生及家長的文化素質差別越來越大.隨著中學生就近入學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生源中的“不同智”現象越來越突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或策略使這些學生能得以提高,我們認為,學校的現實要求我們做這方面的實踐和研究。
第三,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越來越注重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注重了人文主義的教育。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是僅注重知識研究的結果,而是更重視研究知識的過程;不是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是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不是課堂上教師為中心,而是重視師生的互動性學習。新的課程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和培養。與時俱進的形勢要求我們冷靜思考,如何進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
第四,任何教科研都應該為教學實踐服務。我們的實踐陣地是教學的
第一線,也就是說,要通過我們教師的教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們整體水平,在鄭州市素質教育中,取得實質性的好成績,不辜負開發區父老鄉親對我們的厚望。從這一點上說,我們更應該實事求是,認真地去進行新課程教學中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
課題的理論依據
這一課題的提出的理論基礎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現象。“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據此,我們提出“有效教學”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學實效性”。這一課題的提出的理論依據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論闡述。1、皮亞杰的“認知學習”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造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創造、發明和發現。”
2、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滿興趣。
3、馬斯洛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它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誘發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求知。
4、布魯克斯的“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死記硬背的知識是“無用知識”。學生必須在情境脈絡下與問題互動才能真正理解。學生必須積極建構意義,通過內在對話與思考過程,與他人互動,來理解脈絡與解決問題。
5、現代教育家、全國特級教師魏書生也說過,教師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成為社會有用的人。許多教育家的著作為我們的實踐與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以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學價值論,運用現代教學結構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進行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課題的界定
所謂“提高初中物理教學實效性”就是指通過老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
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這就向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們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因此,“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研究內容
1、備課研究。這是上課的第一步。老師的備課,再也不能象過去單純的為傳授知識而上課,而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而備課中,就應當重視上課過程的設計。例如,標明所教課文的題目;從知識能力、情感等諸方面提出教學本課的要達到的目標;突出重點難點;教學中所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討論、解決以及課時安排等。
2、上課研究。“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有充分的合作,教法與學法要有很好的融合,師生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統一,凡良師必深諳其理。
“教育要心理學化”,如果學生的心理(大腦的功能)沒有參與教學、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學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師的講授當做“耳邊風”,或者“心猿意馬”“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者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或者不買老師的“帳”,導致“厭學、棄學、輟學”。 要消除學生的知識障礙。由于過去的知識沒有學好、沒有弄懂、或者產生遺忘,學生在學習后面知識時,產生這種障礙。教師要進行知識補救、知識溝通,或者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與聯想,或者簡介過去的舊知,或者提示有關的舊知,或者有針對性的進行補救等等,對新知學習進行鋪墊,都是很好的方法。
要消除學生的方法障礙。學生自主學習指導不好,往往使學生一籌莫展,常不知從哪里入手。對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從方法上給予指導、點撥開竅,既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也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甜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也有“點金的指頭”,隨時學習,隨時都能“點石成金”。
要消除學生的思維障礙。一切學生思維不活,或凝滯、僵化,有時由于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思維常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而顯得思維遲鈍。對此教師要進行思維溝通,使他們能從多種思維種類中,爆發
出智慧的火花,領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要消除學生的意志障礙。《墨子·修身》云:“志不僵(強)者智不達”。任務重、作業多,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有時學生對疑難問題缺乏鉆研精神;有些學生上課坐不住等都屬于學習中的意志障礙。
意志與情感、認識有密切關系。認識是意志活動的前提,情感對克服困難、達到預期目的的立志活動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課時,要鞏固他們學習的信心,多鼓勵他們微小進步,這樣才能排除學生立志障礙。
消除學生行為習慣障礙也是像我們這類學校必不可少的一種工作。行為習慣比較固定、機械、有特殊傾向。如寫字潦草,答題不推敲等,對這些,教師要隨時矯正。
一句話,教師上課一定要研究學生。“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沒有教育。”古詩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推心置腹。
3、自主學習的研究。
在教學活動這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學習,是學生的學習,教師是不能包辦代替的。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認識者。教師組織任何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認識,是為了使他們掌握知識。離開了學生就不可能有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具有能動性。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就是學習過程發展的內因。只有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才能掌握教材,思考,融會貫通,才能達到教學目標,落實教學要求,保證教學質量。 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育思想的更新。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顯著特征是“惟書惟上”,扼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謂更新教育思想,集中到一點,就是必須認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4、“30--15”課堂精講精練教學模式的研究
“30--15”是針對我校學生進行有效教學的一種切合實際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當在全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推廣。這種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學習的主體,改變教師的一言堂的局面,擴大學生的訓練和研究性學習機會。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的客體。教師既是教的主體,又是學生學習的客體。主客體對立統一,構成了新型的教師與學生關系。把“30--15”教學模式定為我校進行研究探討的一項課題,是十分正確的。
子課題
(一)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
1、備課策略的研究
2、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
3、自主學習策略的研究
4、反饋策略的研究
5、“30·15”精講精練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究
(二)教師指導下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
1、怎樣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
2、培養合作學習品質和能力的研究
3、如何從合作學習中提高效率?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1、新型的師生關系心理因素的分析
2、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如何實現知識的建構和運用?
1、怎樣以知識為載體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2、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策略的研究
3、如何進行科學、技術、社會(STS)結合的教育?
4、如何進行各學科知識的有機滲透?
(五)“提高初中物理實效性”中過程評價的研究
1、過程評價的目標研究
2、課堂教學評估的研究
3、過程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研究計劃安排
1、深入學習有關新課標文件,學習有關理論,認識這一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學校為單位,各領取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并結合學校特點,制定出相關的研究方案或計劃。
3、以一個學期為一個階段,進行階段性小結。小結分三部分:(1)研究的過程和實施方法;(2)研究的成果或經驗;(3)理論的上升或論文。
研究方法
1. 運用群體優化法,課題組成員分工負責研究內容,有分有合。
2. 調查法: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現狀,并經過綜合分析,找出影響物理實效性的癥結所在。
3. 資料法:利用圖書館和教育網,查閱有關資料,借助前人的理論和經驗,指導我們的實驗研究,為課題研究提供豐富詳盡的背景資料,并更新了課題組成員的教育觀念。
4.培訓學習:首先由部分課題組成員外出參觀學習,參加新教材培訓與觀摩課學習;然后組織全體課題組成員共同學習他們帶回的學習內容及體會,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教育思想。
課題結題報告 篇13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大量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內容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能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合理。
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情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積極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 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學校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學校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學校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符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符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表明鑒賞能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積極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鑒賞能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表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建議。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輕松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可以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能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直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能力和批評鑒賞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b.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內容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達到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能力。c.一直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接受批評的能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榮老師對全市骨干教師上了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的作文評講課。受到老師和專家們的好評,也為小組內教師作了示范,20xx年上半學期研究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在學校開了一節課題研討課。通過開課、研討,大家的指導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們總結了很多文章,朱建榮《學生評講作文——一舉多得》和《生態課堂——給學生的天空》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她還總結有論文《樂學樂教——生態作文師生的精神風貌》、《高素養——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互批互評作文顯示了生長性原則》(已發表)、《學生互批互改作文體現了生本性原則》、《學生互批互改作文——豐富了讀寫結合的含義》、《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課》、《我是怎樣教學生互批互評的》等(待發)。施路平《對作文評改的幾點建議》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另外朱建榮開了兩次市級作文評講公開課(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鄭詠梅各開了一節作文指導市級公開課。
朱建榮指導學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發表在《作文導報》(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陽見證》發表在《科技信息報》(20xx-3-7)指導印夢嬌市作文競賽一等獎。(20xx年1月)聞興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傷心》發表在《現代教育報》
9.積累了很多資料。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文和學生優秀的批改作文。也積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經驗。尤其是對于學生評講,由粗糙到細致了。有了“訓練寫作——互批互改——互評”完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有由簡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訓練思路,評講也有了系統性。老師們的反思也積累了起來。
10.我們的課題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視。著名特級教師蔡明和我市教研室書記袁建忠、市學科帶頭人朱治國、還有市基教科副科長顧松鶴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課后都認為值得推廣。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薦朱建榮面相全市開了一節展示課。我們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師的認同,也在逐步推廣中。
七、課題研究反思
我們的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進一步鉆研。比如說作文訓練要有計劃性、系統性。課堂上對課文的批注能力要進一步訓練。批改作文也要由淺入深,步步為營,一次一個點來互批。學生評講要堅持,評講也要有針對性,也要有計劃的進行。
日期:20xx年X月XX日
課題結題報告 篇14
一、討論的緣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發覺、愛護和引導幼兒固有的天性。”“幼兒園以嬉戲為基本活動”。但在實際的幼兒園教育中,還存在重智育、輕嬉戲的傾向。家長也更關懷孩子的智力進展,往往認為嬉戲就是“玩”,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多少用處。兒童嬉戲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孤獨。而另一方面,民間嬉戲面臨失傳。那些以前給我們帶來無限歡樂的民間嬉戲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為孩子們所熟識。其實,民間嬉戲簡潔易學、趣味性強、材料便利、不受場地人數限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潛在進展空間,正適合我們縣城的幼兒園,我們何不把民間嬉戲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也體驗傳統嬉戲的歡樂呢?為此,我們幼兒園選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學前兒童嬉戲的多元價值開發”子課題——“民間嬉戲的現代好處挖掘”,期望在課題引領下仔細了解、解讀民間嬉戲,讓它在幼兒幼兒園教育中發揮巨大作用,讓孩子們體會民間嬉戲的樂趣,促進孩子們健康歡樂成長。同時也期望,在課題引領下,老師的專業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討論目標
1、以課題活動為契機,提高老師的專業素養,重點提高老師的教育科研潛力。
2、討論民間嬉戲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了解嬉戲對幼兒社會性交往潛力、情感、智力進展的作用。
三、討論資料
1、各年齡班如何選取相宜的民間嬉戲,如何對傳統民間嬉戲進行轉變和創新。
2、民間嬉戲與幼兒多元智能(共性是社會交往潛力)進展的關系。
四、討論對象
主要選取夏津華夏幼教中心3---6歲(小、中、大班)約300名幼兒作為討論對象。
五、討論方法
文獻討論法、行動討論法、閱歷總結法、評優展現法、觀看法、談話法
1、文獻討論法:通過對相關嬉戲資料的搜集、學習、分析和理解,了解關于幼兒嬉戲評價的最新進展和民間嬉戲的現狀,為幼兒進行嬉戲活動帶給理論支
持和方法指導。如:我們通過討論資料搜集了許多少數民族的嬉戲,如“叼羊大賽”、跳花竿等,孩子們很喜愛。
2、行動討論法:我們經過思索打算實施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案例為載體的教研活動模式,注意行動討論------反思------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再次活動(行為跟進),緊密結合實踐中的難點盡心討論。如剛開頭做課題時,小班幼兒不適合搜集來的民間嬉戲,由于一些競賽性質的嬉戲對體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較高。我們經過反復討論,改造民間嬉戲,重點進展適合小伴侶的非競賽性質的嬉戲,老師們提出來能夠試試語言類嬉戲(比如《拍手歌》)和表演嬉戲(比如《挑小狗》),結果孩子們很快就愛上了這些活動。
3、評優展現法:從全園評比出幾個秀的民間嬉戲活動案例,請老師們一齊觀看活動,并當場進行評析,合理汲取和借鑒,然后應用于實踐。這樣進步非常快。如,我們在xx年x月觀看了楊杰的《百變神圈》,老師們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大家發覺,民間嬉戲配上民族樂曲,感覺很美!xx年x月我們又觀看了蔣巖巖的《齊天大圣》,我們又發覺,用傳統故事中的人物激發幼兒嬉戲的愛好,體育嬉戲、表演嬉戲交融滲透,嬉戲的趣味性大大增加。就這樣,大家常常溝通,互提推舉,一點點提高。
4、閱歷總結法:將同做“學前兒童嬉戲的多元價值開發”課題的其他幼兒園的勝利閱歷合理汲取,取得對課題開發有啟發好處的閱歷,概括出支持課題討論的先進方法并加以利用,對我們討論水平的提高很有好處。上級課題組給了我們許多溝通學習的機會,利津一幼的“資料收集”和煙臺藍天幼兒園的論文寫作都給了我們極其珍貴的啟發。
5、觀看法:觀看幼兒在嬉戲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和比較,會發覺許多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嬉戲的觀看評析都以此為依據。我們會在主角嬉戲中發覺孩子的社會性進展水平畢竟怎樣,還會在體育嬉戲中發覺孩子的運動潛力如何------記錄下來,便于又針對的實施教育。
6、談話法:主要用于嬉戲之后,和小伴侶交談,了解他們在嬉戲中的感受,以及他們喜愛什么,不喜愛什么,以便準時對嬉戲規章做出調整。
六、討論實施步驟
1、學習預備階段
A、基本理論的學習:學習丁海東《學前嬉戲論》、周兢《中國民間嬉戲》、皮亞杰《兒童心理學》,重點學習學前兒童嬉戲的專業論著,進一步了解幼兒嬉戲的特點,并了解民間嬉戲由來和各種玩法,結合幼兒園的實際狀況,思索如何讓民間嬉戲深化孩子的生活,讓他們真正喜愛上民間嬉戲。
B、確定人員分工和各時段任務:
我們這個課題由園長常紅喜親自督導,教研組長宿軍全面負責,精選我園秀的骨干老師:、
詳細支配如下:
起止時間要解決的問題負責人
20xx.1------3月活動發起,搜集素材,分析歸類。
20xx.3------20xx.4月實踐階段,各班選取民間嬉戲活動。課題組全體老師20xx.4------20xx.4月階段總結,全園嬉戲展演,資料收集。課題組全體老師
20xx.5------9月結題階段,提升閱歷,鞏固成果。
2、課題實施階段
第一步:召開課題組會議,制訂各階段目標,明確各自的任務。其次步:利用圖書文獻、學前教育網搜集民間嬉戲的相關資料;召開班級家長會,請小伴侶和家長都參加收集相關材料的活動中來。
第三步:資料匯總,討論、分類,確定哪些嬉戲適合在幼兒園開展。
第四步:各班每月選取一個相宜的民間嬉戲,介紹給小伴侶,大家一齊做嬉戲,老師觀看并記錄。課題組依據幼兒的狀況和老師的看法召開教研會,分析解決實際操作中消失的問題,推廣先進的閱歷。同時留意收集文字資料、影像資料。
第五步:對活動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篩選,并分門別類存入檔案。
第六步:提升閱歷,重點引導參加課題的老師撰寫論文、制作課件。并進行評比,相互學習。
第七步:結題,向上級課題組呈交討論成果。
七、討論成果
我園于20xx年x月被董旭花教授主持的《學前兒童嬉戲的多元價值開發的實踐討論》課題組定為課題討論試驗園,結合幼兒園實際狀況,我們選取的子課題是《兒童傳統嬉戲的現代好處挖掘》。在從事課題討論的.兩年多里,在總課題組的引領下,課題組成員深化討論,專心實踐,大膽創新,在民間嬉戲的創新改編、嬉戲和幼兒多元智能關系的討論、老師的教研潛力提升等方面都大有收獲。
同時,還積累了超多的嬉戲活動資料,編制了自己的園本教材。華夏幼教中心的孩子愛嬉戲、玩嬉戲已蔚然成風。現將我們取得的成果列舉如下,請總課題組檢查驗收:
1、民間嬉戲的創新、改編。
我們在整個課題討論中共收集四十多個民間嬉戲,分為體育類、益智類、語言類、藝術類并對這些嬉戲作了相應的創新改編,并已經匯編成冊(見《夏津華夏民間嬉戲集錦》)。其中三篇被收入20xx年x月淄博總課題溝通會《階段性成果集》。
2、嬉戲和幼兒多元智能關系的討論。
我們對開展的每一個嬉戲都進行了多元價值分析,發覺通過豐富的嬉戲,幼兒的社會交往潛力、智力、體能都有較大提高,共性是社會交往潛力提高很快。
我們已經制作嬉戲觀看幻燈片5個,整理出論文十余篇并編印成冊,其中論文《親子嬉戲在家園聯系中的作用》已在《幼教園地》20xx年第一期發表;課件《捉不住的小魚》、《我和報紙做嬉戲》獲“解讀兒童嬉戲,走進童心世界”課件大賽一等獎。通過老師的分析總結,我們已經能夠嫻熟的運用嬉戲進展幼兒的多元智能。許多外地參觀溝通的老師都說:“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遠遠高于他們的年齡!”我們的孩子進入學校很受歡迎,在校內里,不論是體育運動、文藝表演、學習學問還是與人交往,他們都出類拔萃,應對自如。
3、做嬉戲、愛嬉戲構成幼兒園的特色。
我們依據嬉戲活動的閱歷,編制了分年齡段的案例設計集《夏津華夏民間嬉戲集錦》,并保留了幻燈片資料;依據孩子們愛嬉戲的天性,我們把每年的四月為“嬉戲月”,每年x月舉辦“親子運動會”。每一天下午4點后,全體小伴侶都參與戶外嬉戲,嬉戲已真正成為華夏幼教中心的傳統和特色。
4、老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課題討論是一條線,我們不斷針對實踐中的難題開展教研,從一開頭的嬉戲篩選、嬉戲組織到之后的嬉戲觀看、嬉戲評析、整理論文,老師們的專業潛力一步步提升,每位參與課題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她們說:“此刻,讀專業書籍的多了,嬉戲時拍照的多了,向幼教刊物投稿的多了,會制作課件的多了。”作為課題的負責人,我更有體會,老師們從“不會提問題,到會提問題,到會討論爭論解決問題”,她們已經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邁出了勝利的一步。這些都得益于總課題組的引領,我們的確在課題活動中學到許多。
八、反思
我們是新成立的幼兒園,這是第一次做課題,所以在剛開頭時覺得困難重重:
課題活動開頭后,怎樣寫反思?怎樣從紛繁的材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規律性的東西?怎樣提升閱歷,匯總成優秀論文?幸好,有總課題組的幫忙,我們從其他幼兒園也學到了許多,最終從實踐中摸索出一點點閱歷,感謝董教授在課題討論中給與我們的指導,真誠的期盼下次與您合作!
課題結題報告 篇15
結題報告是對整個課題研究項目行動的綜合表述,是課題研究資料中最具價值也最為系統的表述性文本。一篇結題報告,就是一份相應課題研究的答卷主件,亦如一本專著的拓展性目錄,必須要結構性地回答所有關于對應課題研究的基本問題。通俗地講,就是要回答清楚“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怎么去的?”“抵達了嗎?”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根據本人多年課題研究與科研管理的經驗,要基本說明研究情況,結題報告中以下的一些版塊不可或缺,標注“*”者,尤應重點闡述。我們可以把這些基本版塊稱之為“八股”,但絕不能僵硬地理解為類似于科舉考試答卷的固定格式,現實中,課題研究各不相同,結題報告的具體表述沒有統一的模式。但課題結題報告的“八股”,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厘清關鍵概念,找準項目定位,審視研究設計,回顧探索歷程,梳理研究成果,反思實踐行動。此“八股”類似于結題“述職”時必須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指引課題組規范判析自己的研究實踐。如何在“八股”基礎上亮出本課題的獨特視角、學術內涵、實踐根基和成果價值,就有賴于結題報告的靈動撰寫了。在“規范”基礎上的“靈動”表述,考驗著課題組的學術思考、邏輯統籌和實踐落實。
為具體加以說明,以本人撰寫的“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報告為例。
一、課題的提出(研究背景、課題的緣起等)
此版塊主要交代課題研究的起因和基礎,文字表達宜簡潔、明了,要緊扣課題名稱中的核心關鍵詞,依據相關背景因素中的不同層次,逐層解釋。
例如“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
1.課題研究的背景
第一,課程改革宏觀背景。(略)
第二,課程實施操作困難。(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式實踐,構建一個研究型的課程實施共同體,促進我市各個區域之間、各個組織單元之間(教育行政機構、教學研究單位、基層學校)有效聯動,開發課程資源,組織區域性指導,在課程門類、課時安排、內容呈現、教學組織、學習方式、考核評價等方面為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提供材質輔助、技術服務和精神激勵,全面有效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嘗試通過實踐研究,推動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順利啟動、全面實施并最終達到常態化、規范化操作,真正實現該課程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和價值。
這一部分一般以背景因素中的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為序,可以涉及教育發展趨勢、課程改革精神、學校教育訴求、區位辦學優勢、學校發展規劃、本校研究基礎等。著重強調本項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本身所承載的一定角度的歷史使命,忌東拉西扯、盲目攀高。
二、概念界定
該版塊極為重要,堪稱研究報告之“鳳頭”。可以理解成對課題名稱的特定注解,第一時間幫助結題報告的研讀者確認課題組的研究定位,表達及思路宜前后貫通,細致確切。可以從課題名稱出發,將關鍵概念層層析出,從重要到次要,逐個厘清。
例如“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中主要有三個概念: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②課程資源建設;③區域性。
顯然,第②“課程資源建設”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對此概念要重點釋義。首先,說明了其一般定義,即“課程資源是課程與教學的信息來源以及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涵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次,增加了本課題研究對“課程資源”概念的特定的拓展性理解:“我們認為,資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要素。在該全新課程實施之初,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所有有助于課程實施的物質條件、精神條件、人力條件都屬于課程資源。”第三,進一步闡明本課題的“課程資源建設”方向,即“重在將所有自然的和社會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納入課程管理的視野,視教師和學生為最直接的課程資源,結合國家課程的規范,遵循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特質和精神,開發多樣的課程實施條件,在活動素材開發、課程實施管理、教師專業培訓等方面開展實踐研究,切實推進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進程。”
通過上述結構性界定,本課題的“課程資源”內涵了然于目,即“一般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進過程中必須且特有的課程資源(課程發展環境、課程管理方式、專業師資素養等)”,不僅暗示了本課題的創造性,也為之后的研究工作實施和研究成果匯報做了鋪墊。
三、理論依據
這部分重點介紹課題研究的相關指導性理論,要求體現科學性、相關度。一般涉及高位的教育、教學、管理方面基本理論流派的相關理論,也可以是中位的相關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學指導綱要,還可以是低位的同一領域其他研究業已證明有效的具體策略和方法。
“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之“理論依據”分層表述如下:
1.耗散結構論與教育變革、課程改革。
2.信息論與課程資源建設。
3.系統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環境的創設。
4.課程與教學論相關理論。
(1)“課程”的本義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點的理解;
(2)課程的分類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征;
(3)新課程的“合成課程”思想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課程要素。
5.教師論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課程意識。
6.管理學理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與管理。
(1)管理職能理論;
(2)權威結構理論;
(3)行為科學理論;
(4)雙因素理論;
(5)管理的Z理論。
現實中,部分結題報告要么缺失此版塊,要么撰寫內容大而無當、不靠實。回避理答理論支撐性問題,會影響課題研究的學術性品質,使“研究”顯得缺深度、少理性,容易流于一般意義上的“工作”。過度“裝潢”,則又會產生涂脂抹粉之負性功效。要解決此類問題,僅靠最終報告撰寫者的個人修養和技巧是不夠的,必須要課題組集體在研究定位方面作深入思考,拓展視野,尋覓適切的指導性理論,繼而認真組織相關的理論學習,切實感受理論的核心思想并在現實中做應用性探索。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內容
此乃結題報告之“豬肚”,整項研究行動的科學性、合理性、實踐性集中在此環節展示。
“研究目標”部分主要指明方向和意愿,表述宜條目化,每一條三、兩句即可,條目之間一般要呈現遞進關系。
“研究內容”的本質是課題組對自身課題研究定位的再審視和工作的任務化,要與前文中的“概念界定”和后文中的“研究成果”形成呼應,承上而啟下。可以“研究內容1、2、3”的形式加以說明,也可以直接陳述子課題的分類,如“子課題1”、“子課題2”等。具體表述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研究內容的劃分要科學,無原則性錯誤;第二,研究任務的分配要合理,忌大而無當;第三,各項任務之間要有邏輯關照,子類別的“集合”要能夠很好地解決研究問題,而子類別之間盡量避免或減少交叉,互為“補集”;第四,子課題的名稱要細致斟酌,體現研究定位;第五,通常在子課題名稱之后,再用簡短的話語輔助說明主要研究的子內容或側重點。
以“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為例。
研究目標:
1.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特征為價值標準,建設主題型活動資源,并將該課程的核心價值以及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貫徹在學校課程體系之中;
2.積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素材,形成資源開發的基本操作規范,降低一線教師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難度,鼓勵教師在素材基礎上精心進行課堂教學和活動指導,并關注活動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
3.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性管理范式,為各縣市、區和基層學校提供組織實施該課程的基本要領及多樣化選擇;
4.探索區域性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科任教師素養的途徑與方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緩解學校課程實施的師資需求;
5.充分發展教育信息與相關技術,發揮教研室推動新課程實施的技術指導功能,致力于將教研室建設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中心。
研究內容(子課題設計):
子課題1: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潛質資源調查。(略)
子課題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素材開發研究。(略)
子課題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性管理研究。(略)
子課題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培養研究。(略)
五、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一一呈列。建議在列舉研究方法名稱之后,用簡潔的語言點出科研方法的定義,更要個性化地補充介紹本項研究進程中此類科研方法的運用階段和具體功效。
以“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為例。
主要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體框架,結合文獻資料法、田野工作研究法、校本研究法、個案研究法。
(以下分段簡述各類科研方法的具體實際運用。略。)
研究方法的恰當選擇和科學運用是研究結論科學性的重要保證。要突出表明研究結論來自于“科學探索”而非單純意義上的“經驗總結”。部分課題的特色就在于其獨特鮮明的研究方法,那么,結題報告中的匹配性科研方法及其具體運用就要大書特書了,如“……的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法)、“……的案例研究”(個案研究法)、“……的比較研究”(比較研究法)、“……的跟蹤研究”(觀察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
六、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就是研究工作的規劃圖和進程表,安排要合理,推進要規范。基本包括階段時間、階段任務、具體負責人、階段性成果等要素。可以分段說明,也可以用表格形式呈現。時間劃分宜粗不宜細,至少是以季度或半年為界。
此版塊撰寫難度不大,省略例舉。
七、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篇幅基本要占整篇研究報告的1/2及以上,甚至可以說,報告中的其他版塊都是為“研究成果”做鋪墊當配角的,如同在上完開胃菜、冷盆、普通熱炒之后,接下來呈遞的就是特色看家大菜了。
特別要提醒的是,相關研究論文等等,其本身并不是研究成果,而只是承載研究成果的系列文本而已,因此,切忌以簡單陳列論文發表、活動獲獎、校本教材等篇目來代替真正的“研究成果”。要立足于課題的整體設計、系統落實,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也就是要將研究進程中大家思考的問題、搜索的資料、有益的嘗試、科學的驗證、確切的結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達出來。總課題組要綜合提煉多篇相關論文的系列觀點,整合性匹配性表達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述分類相當重要,建議結合研究內容展開相應闡釋。各段文字要精心擬就小標題,用詞要審慎,既能精準體現研究收獲,也能經得起專家質詢。結合小標題展開具體說明,文字要通透,忌語焉不詳、模糊不清,忌濫用大詞和花哨的形象性的表達。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的研究,也可以案例形式輔助說明各項成果,只是必須要清楚,“案例”自身的完整性并不重要,關鍵在于用好案例的對應環節來匹配性地說明成果。案例過于龐大的,可以“參見附錄1、2”的格式加以注明。
“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表述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其特色在于從實踐操作角度切入,在課程理論和課程實施的結合點上,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深化理論,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內涵發展與課程的目標指向融合起來,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區域實施與課程的具體落實貫穿起來,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際操作與課程的規范實施統一起來。
主要成果列舉如下:
1.理性認識: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成了科學、全面的理性認識,進一步明確了該項課程實施的價值和意義。
2.操作指導:形成了適合本區域的、具有合理性的操作建議,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落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指導。
3.文本成果:課題組成員有數百篇論文在各級各類雜志上發表和獲獎,在省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課題結題報告 篇16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課題的提出依據。
中國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國之一,華夏文明歷經上下五千年,淵源流長。而記錄之一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漢語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那些記錄著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無數典籍,成了令人望而卻步的“天書”,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學生,肩負著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只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而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而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前提和基礎是能夠讀懂用文言文記載的文化古籍。
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就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文言文的翻譯教學則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
2、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那么怎樣正確翻譯文言文呢?這是學生經常會問的問題,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也是老師覺得頭痛的問題,因為平時我們不用,所以意思很理解。有時候看到一個句子,學生覺得根本無法下筆。而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教學效果也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從教學雙方的表現看:教師教的很累、很苦,且無從下手;學生學得沒有興趣,且效果較差。
(2)從教學方法看: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竹筒倒豆子”,只注重結果的傳授,而缺少方法的指導和語法的探討;學生只是照本宣科地是背、譯文章,而不能正確理解文意,沒有思考的余地。
基于這樣的現狀,為了盡快改變在文言文教學,特別是文言文翻譯教學方面的被動局面,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經縣教研室同志的指導和十里坪鎮九年制學校領導與語文教研組成員的商議,在20xx年秋季,提出了“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方式方法”這一研究課題。
3、課題研究的目標。
這一課題研究的目標是要盡快改變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教學的現狀,改進語文教師對于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正確理解文意,合理處理文言文翻譯中直譯與意譯的關系,掌握部分句式及虛詞的用法及意義,能夠翻譯較為淺顯的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果。
二、課題組情況簡介
1、課題組基本情況簡介。
課題于20xx年10月經初中語文教研組全體成員商定。于20xx年3月基本完成,在兩年多的時間中,共有黃開忠、陳玉海、徐飛鵬、夏慧、邢國山、陶秀麗、周蘭香、王仕焱、桂秀菊等11名同志參與課題的研究,由陳玉海同志擔任組長。
2、人員分工。
黃開忠:負責課題研究的領導及協調工作。
陳玉海:負責課題的實施與監控;材料的采集、分析、研究工作小結及年終結題。 徐飛鵬、夏 慧、邢國山、周蘭香、陶秀麗、王仕焱、桂秀菊:負責活動的具體實施。主要包括課堂活動的設計、操作、反思和小結,課題實施的記錄,學習效果的檢測,實施過程中的意見反饋,個案材料的搜集與記錄,形成經驗的實踐與推廣。
三、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1、階段的劃分及主要任務。
為了利于課題的實施和管理,便于及時了解研究的動向,課題組將整個課題的研究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課題的起始階段。主要任務是了解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明確研究任務與分工,明確工作方向。
第二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課題的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針對教學現狀提出對策并進行具體操作。
第三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課題的深化階段。主要任務是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進,形成一定的經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
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3月)課題的補充總結與經驗推廣階段。主要任務是對研究情況進行反思、小結,形成結論并推廣,對課題進行結題。
2、課題的實施。
(1)總體情況。在一年多的研討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及實驗班級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開展各項專題研討會10多次,發放學生調查問卷300余份,開展各類聽評課10余節次,收集案例近百份,形成各類文字材料數十份,為課題的研究總結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
(2)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在課題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①利用調查問卷、聽課,了解文言文翻譯教學的現狀。結果發現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一是教師教得累、教得苦,有畏難情緒且多豐是照本宣科;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三是學生學得累、興趣低;四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只會死記硬背,而不能融洽貫通,不能進行知識的遷移。
針對這些現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積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多思,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翻譯的畏難情緒;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生熟悉了文言的用詞習慣和用詞方式及語言環境,文言文的翻譯水平較以前都有較大的進步。
②利用研討會分析對策:針對教學中的現狀,全體課題組成員通過研討、分析后認為: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照本宣科,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注重對詞語用法的總結。注意直譯和意譯的結合。其次,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合作機會,讓學生通過質疑、討論、疏通文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把這些對策在教學中積極實踐,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自己對文言文的翻譯比以前順暢多了。
③主要是利用課堂教學進行課題的實施。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注重了語法的總結,特殊句式的記憶、直譯與意譯的關系上側重于直譯,落實“句名落實,直意結合”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題研究的基本成果積極落實和實踐,學生已經能夠能夠按照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自主去翻譯一些文言文,能夠較為流暢的理解文意。
四、課題研究的結論
通過研究后,參與研究的同志經過多次探討后一致認為:
1、在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中要給學生以“自由空間,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質疑、探討、合作等方式,使學生能清楚地疏通文意。在文言文的翻譯過程中,要落實“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直譯為主”的基本原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只要有一定實在意義的詞,都必須字字落實。
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在翻譯時應把每一個詞的意義都要翻譯出來: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戶)前面。特別是要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在翻譯的過程中還要去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
要望文生義。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為從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著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如《童趣》“明察秋毫”,直譯為“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為“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2、使學生基本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如:“人五”、“窗八”這種表達方式不合現代語習慣,譯時應變換語序:“五個人”,“八扇窗”。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認真研究其規律,探索適合學生的途徑、方法,才能使文言文教學不再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而這個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某一成績,對于整個研究過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對于文言文教學的研究,我們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課題結題報告 篇17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口語交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能力、交際能力、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的培養等等。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養成良好的聽話態度和語言習慣,聽人說話要認真,傾聽要認真耐心,要邊聽邊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堅持說普通話,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而有禮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別人請教,有不同的意見與別人商量,能主動積極的進行口語交際。然而在實際口語交際的課堂上,有許多學生嘴巴很“緊”,不是他們不會說、不能說,而是害怕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被老師批評,害怕一旦說錯被同學笑話。這些問題已成為不少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心理陰影,嚴重影響了課堂互動氛圍的形成。“口語交際”這一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口語語言和內部語言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學習新課標后,使我領悟到口語交際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我認為,在當前的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1、口語交際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口語交際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交往,消除學生交際時的羞怯心理。使學生無論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或者班級的小環境中,都能達到敢說,大大方方地說。
3、口語交際使學生在相互的說、練、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別人的關愛,同時也學會了去關愛別人。這樣的交流,孩子們收獲的不但是知識,是表達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標
1、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雙向互動進行交流,把話表達清楚,讓對方聽明白。
2、培養學生態度大方,有禮貌,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別人講話時要認真傾聽,不要隨便插話,提建議要委婉,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
3、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通過情感交流,促使課堂充滿生機,體現人本主義思想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潛能。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全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四、研究內容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多種切入點,創造各種機會,生動活潑、扎實有效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開放教學思想,樹立大語文觀,開拓口語交際訓練渠道,讓學生時時處處樂于交際;開放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會交際;促使教學主體的開放,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善于交際,樂于交際。
五、研究方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學生已有交際能力的差異,以及《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帶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并確立相應的對照班,展開課題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獻研究法: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根據課題的需要,查閱、分析、整理小學“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全面、正確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問題,進而總結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
2、調查問卷法: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口語交際的實際水平。
3、行動研究法:在實施課題計劃的`行動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對計劃及時作出調整和修改,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的處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結論。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常性地進行反思、交流、討論、總結,不斷提升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閱相關文獻,前人關于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家庭背景、學生口語能力、用語習慣等)作問卷調查分析,制定實驗方案。
(二)實施階段(20xx.9~20xx.12)
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舉行口語交際教學活動。
準備教學素材,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根據課堂教學方案的內容設定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內容,定期組織口語交際實踐活動以檢驗教學效果。根據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
(三)總結階段(20xx.11~20xx.12)認真總結實施階段的教學情況,初步形成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模式。撰寫實驗報告,組織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今年5月份我將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上傳于博客后,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指導,通過研究和分析,針對專家的建議,我認真的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和調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論準備的基礎上,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給一年級學生和家長發放了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生對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方面進行調查,為了得到可信數據,所有問卷均記真實姓名。我對本班57名學生的口語交際現狀進行了調查,情況如下:
1、在調查“你喜歡上口語交際課嗎?”這一問題時,有76%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很喜歡”,有2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碰到感興趣的我就喜歡”,還有1%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
2、在調查“你認為口語交際就是看圖說話嗎?”這一問題時,34%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是的,66%的學生認為不是的。
3、在調查“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話嗎?”這一問題時,63%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能”, 36%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1%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4、在調查“你覺得看書和看電視,哪個你更有興趣?”這一問題時,6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看書”,25%的學生選擇了“看電視”, 12%的學生選擇了“兩個都沒興趣”。
5、在調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話與家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5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45%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有時用普通話,有時用方言”,1%的學生選擇了“用方言”。
6、在調查“你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嗎?”這一問題時,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非常希望”,1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隨便”,14%的學生選擇了“不希望”。
7、在調查“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這一問題時,3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的”,54%的學生選擇了“有時”,9%的學生選擇了“不怎么舉手回答問題”。
8、在調查“你喜歡和別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13%“很喜歡,和陌生人交談一點也不害怕”,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如果對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歡和他交談”,19%的學生選擇了“不太喜歡說話”。
9、在調查“在和別人交談時,能做到態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禮貌嗎?”這一問題時,7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12%的學生選擇了“沒太注意”。
10、在調查“別人講話時你能認真聽嗎?能明白別人講的是什么嗎?” 這一問題時,7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9%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4%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通過這次調查,讓我對低年級口語交際課的現狀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和客觀的了解。
1、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口語交際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活潑生動的形式受到絕大部分學生的喜愛,他們大多數都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
2、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自己對待口語交際課較為重視和認真,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改變學習方式,從而使口語交際課更為生動有趣。
3、在調查學生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話嗎?這一問題時,發現一小半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和對聯系學生生活上存在一些問題。
4、在調查學生“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 一半的學生選擇了“有時能”,說明自己在引導學生說話還存在一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后需做進一步的調整。
5、《大綱》開設口語交際課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為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提供服務,不過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效果不是特別好,首先自己在這方面重視還不夠,日常中指導聯系的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聯系實際這方面對學生滲透不多,從而使學生自身也不太會把口語交際課所學的內容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建議自己今后在這方面要進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7-8月份,利用暑假時間學習了相關書籍和資料,及時整理,將好的思路和方法運用到我的課題之中。
9月份至今我積極準備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激發學生喜歡口語交際課,使“口語交際”教學聯系兒童生活實際。
1、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多賞識兒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2)多讓兒童體驗生活,留心生活,觀察大自然,鼓勵他們大膽地說生活。(3)多和兒童聊聊他們喜歡的生活話題。
2、營造口語交際的和諧氛圍,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學生大膽進行口語交際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走向民主,寬容,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觀點要給予尊重,要允許他們出現錯誤,理解他們的不足,盡量采取表揚或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口語交際。教師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交流。營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關系。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有學生在說或表演時,其它學生不屑一顧、竊竊私語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試問有幾個學生能順利、輕松地完成口語交際呢?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
3、利用生活實踐活動,增加口語交際的機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際活動,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活動將“口語交際”引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如參加學校組織的重大節日慶祝活動,參加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參加校干部、班委競選;每周一的國旗下演講……這些活動將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以鍛煉和展示,他們將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學習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生活是大課堂,教室是主陣地,我們做教師的要處處留心,做“口語交際課”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學一招》一課時,通過觀察,我發現班里近來男生喜歡玩溜溜球,女生喜歡編繩子等。于是抓住機會讓孩子互學本領。課堂上首先讓學生展示自己學的本領,其次讓學生說說學本領的過程,然后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看誰的本領最高,看誰把學的過程講得最清楚,最后鼓勵本領高的學生當老師教大家。這樣一來學生在快樂地玩中不知不覺進行了口語交際。
八、研究結果與成效
1、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提高。特別是一些不愛說,不敢說的孩子有了表達的信心。
2、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為練習寫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初步形成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模式。
九、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這段時間里,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迷惑,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同時在教研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次嘗試小課題研究,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顯得力不從心,還需要加強學習。本學期我帶一個班語文兼班主任,還帶兩個班的思品課,繁雜的工作讓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好做教學研究工作。而且所帶班級學生人數偏多在進行研究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所以本學期小課題的研究時間非常緊張。針對這一情況,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難多辛苦一些。合理規劃時間,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遇到的問題做好記錄,斟酌對策,不斷完善。對于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僅僅通過結題報告進行了一些經驗總結與探索,還遠遠不夠,這個工作還要繼續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口語交際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徐穎 小學語文教育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論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 韓艷梅 教育評論
4、《小學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構建小學生口語交際的互動環境》 姜亞杰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師》 李鎮西 漓江出版社
7、《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理論與示例》 費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孟慶茂主編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日期:20xx年X月XX日
課題結題報告 篇18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迷、悟、愛”學習三部曲,明確指出只有引發興趣,才能使兒童入迷,才能使兒童進入愛學、樂學的境界。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牢固的知識和技能,英語這門學科又是學習英語這一交際行語言,而語言的學習現狀又單調枯燥,加之農村小學生害羞、膽小、又更增加了學習難度,這就要求教師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激發求知的欲望。
一、問題的提出:
興趣是人們從事或探究某種事務活動的積極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源。而學習興趣則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自主掌握學習方法,從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自覺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臺,同時也是一種自發的、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情緒體驗和內部動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深處形成最優的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處于最佳狀態,自發地引起學生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全身心參與學習,投身學習提供最佳的學習心理準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和技術支持(方式、方法和習慣)
課題確立的主要原因是:
1、學習興趣是人生學習的起始動力,為終身學習提供心理支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個社會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發展,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創新。新的基礎教育課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這個核心目標的實施與完成,必須以學生學習興趣(廣義)的激發和培養為前提。所以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入門的向導”“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又是激發求知欲,開發智力的催化劑。”當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就能使其整個認識活動活躍起來。興趣一量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這時,對學生來說,學習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強迫的事,而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種需要,是一項充滿積極情緒體驗的活動,達到“樂學――學樂”境界。
2、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讓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是外在樂趣,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獲,主動發展,就必須引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在樂趣,達到好學、樂學、善學,激活學生思維,體驗學習樂趣,形成強烈的出自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和欲望(潛移默化)。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思維學習心得源于學生在某種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閃現和頓悟的靈感。而打開這種靈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教師的引導誘發)。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產生的感想、表達及新認識、新見解,使學生潛意識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得以釋放和發展,既協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廣泛性和持久性,也發展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
3、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智力開發、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學習,它是一項高度智力化的腦力勞動,它要求學生同時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專心致志,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極大地提高。這種積極腦力勞動本身就是對學生智力的一種有效鍛煉,并且,學習的積極性越高,主動性越強,大腦的使用頻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應地學生智力的被開發程度也就越大。
4、學習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廣泛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廣泛的學習興趣會推動學生廣泛地獵涉并積極投身于各種有益的活動中,從而使他們見多識廣,視野開闊,潛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豐富了知識又使個性得到充分發揮。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1、教育心理學理論:從信息論、控制論、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看,無論人們進行什么活動(包括學習活動),都必須有心理活動的積極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動要有效地進行,又必須保持一定的“覺醒水平”。覺醒水平表明大腦神經細胞處于一定能量狀態,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斷、儲存信息。這是心理活動的最起碼水平。學生的學習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腦力勞動,要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不僅需要較好的智力,還需要對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以及頑強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學習心理學理論:小學生貪玩好動、記憶力強、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遇事總好問個為什么?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積極主動參與并能獲得心理感應。
快樂教育理論:人類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是快樂。快樂與人與外界事物或與他人處于和諧境地,使人處于超然自由的狀態。而快樂的情境常常伴生興趣,興趣使人產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產生鉆研、探索、創新的愿望,從而又孿生快樂。也正因為這樣,快樂為智慧活動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實踐中,一旦興趣衰退趨勢出現時,由興趣引起的快樂情感狀態對維持興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維護、激活作用,用快樂的松懈活動解除興趣集中帶來的緊張,用快樂的向往提供興趣再生和鞏固的動力,而這種效應是一切學習創造活動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視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快樂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三、研究目標
1、探究小學生學習興趣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2、探究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特征
3、總結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4、培養一批骨干教師,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四、實驗的歷程
課題組規劃了三個實驗階段:
1、第一階段:實驗準備階段,我們在山陽縣教體局領導的指導下,從課題中篩選了“如何激發和培養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專題研究作為我校今年科研
攻關的重點課題。課題組成立后,我們一方面進行理論學習。學習相關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素質教育理論和相關的教育教學經驗。廣泛查閱資料,初步掌握同類課題的研究發展動向;另一方面,組織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課題實驗方案、規章制度的制定,實驗經費的預算與落實,確保課題實驗研究正常開展。其次,我們在“如何激發和培養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總課題下制定實驗計劃,開展實驗活動,進行實驗小結,并把它們納入到教師年度考核中。教研組每月開展1次專題研討,課題組每學期舉行一次階段小結。第三,我們從調查學情入手。確定4個實驗班的12名學困生(學習失趣),長期跟蹤調查他們的學習行為、心理狀態、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個人興趣。調查結果表明:“學困”原因是愛家庭影響的5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讀或是單親家庭);愛社會影響的4人(進網吧打游戲或打工也能掙錢思想影響);受智力因素影響的2人(生理障礙);受非智力因素影響的1人(想玩、不想學,對學習缺乏興趣、信心)。然后我們針對這12名學生的特點施以恰當的學法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扶導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激發成功的信心。學期結束有8人脫困,另4名學生與原來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進步。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時出現學習興趣下降,成績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教師只要診斷準“病情”,施以愛心,創設情境,更新教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把失去的興趣找回來,他們一定會進步。通過第一階段的調查研究,為我們的第二階段實驗指明了方向,樹立了信心。
課題結題報告 篇19
一、討論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班級學段同學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共性強調要培育和訓練同學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溝通寫作心得,相互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同學修改自己的作文,培育同學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同學作文老師改,跟老師命題同學作一樣,同學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育同學自己改的潛力,老師只給些引導和教導,該怎樣改讓同學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學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育同學的自改潛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究竟”,批作文成了老師最苦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同學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愛好,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老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同學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卻嚴峻忽視了同學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育同學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討論》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討論有三個概念:
同學,他是作文的仆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同學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愛好,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同學間的相互批改,相互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同學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討論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同學寫作的專心性,培育同學的閱讀賞析潛力。
2.培育同學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使老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討論資料
培育同學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學校“指導同學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討論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討論方法
文獻討論法:通過查閱、收集有關同學作文自改潛力培育方面的科研文獻,獵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討論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討論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同學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同學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討論,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討論帶給第一手資料。
試驗討論法:以課題討論方案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討論不斷地進行方案、討論、總結、修正,使課題討論科學、規范、合理。
閱歷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討論,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閱歷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究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討論步驟
本課題討論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其次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方案實施,依據實際狀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仔細分析討論并小結;準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專心做好討論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準時資料整理、總結,準時上傳。最終完成課題討論報告。
七、討論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熟悉。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熟悉到讓同學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同學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同學進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老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獲特征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與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溝通同學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現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現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舉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學校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意應用,培育同學素養和潛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同學充分參加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內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全都”。
推舉課后與進修校內張老師溝通,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內邀請去溝通同學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溝通
八、討論成效
本課題討論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班級學段同學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共性強調要培育和訓練同學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溝通寫作心得,相互評改作文。”也貼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同學作文老師改,跟老師命題同學作一樣,同學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育同學自己改的潛力,老師只給些引導和教導,該怎樣改讓同學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學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同學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同學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同學的閱讀鑒賞潛力。同學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精確,證明鑒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同學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同學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精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專心中肯的發表看法。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激發了同學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同學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制造共性和制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覺者、討論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同學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同學評講作文,就是確定同學的潛力,信任他們有鑒賞潛力,是敬重同學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證明老師重視同學的觀點、看法、推舉。同學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同學心里就簡潔了,沒有壓抑了,同學就能專心思索,大膽發覺,大膽發表看法。同學的日記能夠證明他們對作文的愛好和歡樂。同學的愛好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討論,能促進師生成長。
同學評講作文是在同學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精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學問的把握和運用。詳細到評講,又要聽力、打算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同學自我提高,自我進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同學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老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老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我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溝通。新生代老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向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老師為了分數早就忽視了對同學潛力的培育。朱建榮的課讓同學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端詳文章,而是站在“抱負的”和“高超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育同學的抱負創作潛力和批判鑒賞潛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抱負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制造。這是對同學潛力培育的途徑。b.一向以來,在許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學問性記憶和資料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視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到達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熬煉了孩子的審美潛力。c.一向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情愿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
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僅讓孩子發覺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覺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
的再認知以及培育孩子的理解批判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育,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對新課改的熟悉。
老師們明白了同學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同學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同學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同學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提高了老師的指導作文潛力。
課題結題報告 篇20
課題名稱:高考背景下,利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題型解題能力的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高考英語科目的'《考試說明》以及高中英語教學大綱中,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學生要能讀懂閱讀材料的大意和一些細節,能根據字面意思理解閱讀材料深層次的含義,能對閱讀材料中的個別生單詞通過上下文判斷詞義,還要能根據文章理解作者的態度和觀點。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正確指導學生如何高效完成閱讀理解題型,并且要有較高的正確率。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高考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部分在滿分150分的試卷中占有40分。因此,閱讀理解部分學生的得分對于總成績有著極大的影響。那么,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在課堂上,教師要抓緊每一個45分鐘,每一篇閱讀課文,在大量的練習中,在大量的詞匯語法知識積累的同時,逐漸的滲透給學生閱讀理解題型的解題技巧,幫助學生能夠快速而準確的完成閱讀理解題目。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的指導,在對每個單元閱讀文章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摸索并積累更多的閱讀技巧,提高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目的解題能力。
2、研究內容:
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現狀,學習狀態現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不同學習程度的班級,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幫助他們積累和總結有效的閱讀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研究方法:
(1)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學生目前的閱讀理解能力欠缺的原因,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和高考考綱,有針對性的,腳踏實地的,針對問題,一步步在課堂上解決。同時深入分析類似研究的得失和經驗,給自己的研究找出寶貴的提醒和借鑒。
(2)調查研究法:通過口頭調查,書面調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等方法,對該課題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并從中獲得大量資料。
(3)分類研究法:將該課題分成若干個子課題,分階段進行研究,對不同類別的研究進行規律性的總結和比較,并互相借鑒。
(4)實踐研究法: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研究,以課堂為陣地進行認真討論研究,并撰寫心得。
4、研究步驟及過程:
第一階段:申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對本課題進行論證,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比較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重點研究根據實際學情,如何正確而有效的利用課堂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第三階段:分領域研究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展開本課題,以小課題的方式分類型展開研究,并完成相關的過程性材料。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總結研究成果并撰寫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1、通過研究,使學生對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清楚的認識,使教師能夠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技巧,并且師生共同進行主動實踐。
2、通過大量個案研究,在實踐中摸索總結,針對學生存在問題進行查漏補缺,得出有效的,適合學生自身的閱讀方法,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
3、表現形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教學設計、課件等。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進行該課題研究的一年的時間里,由于個人經驗不足,困難和挫折很多,但是開始做一件事,就不能因為畏難心理而放棄,我不斷向同事請教,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盡自己最大能力,最終還是認真完成了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也反映出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對于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步驟的不夠熟悉,對于專業研究方法的不熟練運用。這都督促我,以后要多多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主動要求進步,一定爭取下次做到更好。
課題結題報告 篇21
背景及意義
1、語文學科功能的異化。
如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是什么”,那么語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應該是“語文是什么”。簡單講,語文就人為了參與社會生活所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使人思想豐盈,情感愉悅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既是對前人精神財富的繼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品悟。但是,每當論及語文教學,往往令國人痛心疾首。現實中的語文早已失去了她本來的靈性與俊美,變成了應試的奴仆,變成了家長、老師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繁重的課業負擔,變成了冷酷的馴化和空洞的教條……表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就是繁瑣分析、死記硬背和解題訓練。教學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標新立異、賞心悅目,惟獨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原——兒童該怎樣學語言。
2、機械、封閉、枯燥、功利、壓抑——傳統語文教學種種弊端之涌現。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教學就語文而語文,從課文到課文,語文與生活分離,知識與精神對立。重視了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活動與生活;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卻剝奪了學生的探索與創新;重了結果,卻輕了過程;追求了考分的回報,卻忽視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說,真是“語文語文,讓人頭疼!”這種激烈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對語文課堂進行反思,必須盡快尋找一種適合兒童的語文教學。
3、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召喚。
生活在知識經濟社會里,人們不再是文字的奴隸,也不能滿足于艱澀的書齋語文,而是具有主動品質和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具備不斷學習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過語言積極與人交往,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能將語文應用于各種特定的生活情景。語文不僅是享受物質生活的手段,更應是個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這樣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改造現有的語文學習。
4、堅實的理論基礎。
活動教學有著堅實、廣泛的學術基礎,其支撐理論主要是前蘇聯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活動—發展”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從事實際生活,讓感官成為理性的向導,培養孩子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發現的能力”等主張。裴斯泰洛其的“教學要適應自然,頭、心、手和諧發展,強調人體感官活動和直觀教學”。杜威則認為“發展并不是僅僅從心靈里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發展的中介是活動。”維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確提出“活動—個性”理論。另外,我國的“情境教學實驗”“小學語文自學輔導實驗”等語文教學改革也為活動教學提供可靠的實踐基礎。
研究目的
以“主動性”和“全面性”為認識起點,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活動促發展理論為指導,這樣描述語文活動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征,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確立如下研究目標:
操作目標:
1、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規律出發,確立全面的語文教學目標觀。
2、從實踐中探索,從觀念上把握“活動”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觀、學生觀。
3、構建基于“活動—生成”的語文活動化教學范式。
4、探索適合兒童學習語文的“活動方式”,使活動化教學成為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5、創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學語文綜合活動體系。
發展目標:
1、使每個兒童都能在生動、多樣、探究性的活動中建構語言。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都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2、在處理好“雙基”與能力、知識與情意等關系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兒童的語文學習質量。
3、促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改造自己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意識。
研究內容
1、關于課程目標的拓展與深化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靈魂,因而具有導向功能。從目標層面思考教學問題很有必要。
活動教學確立了新的兒童觀。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建構語言的生命體。語文教學也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活動,還是憑借語言學習發展語文素養,形成生動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其目標內涵得到了放大。
活動教學的意蘊在于教學更是一個過程,是生成性的。語文教學本身包含豐富的發展價值,而不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給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活動載體,比如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對“預習引導”“小組對話”“綜合實踐”“體驗表達”等活動的嘗試,在活躍課堂的同時,也明顯增強了教學本身的張力。
基于此,我們構架了語文活動教學的目標體系:
基礎性目標:思想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等
發展性目標:交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方法、信息素養、創新精神等
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從這兩條線索構建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角度,提煉基礎性目標;從教學過程、兒童學習方式維度,挖掘發展性目標。
2、關于語文活動教學的模式構建
構建語文活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學是個開放的過程:以對話式課堂活動為主,又包括課前的準備性學習活動,以及課后的實踐延伸活動。
課堂是紐帶、橋梁,而不是全部:課堂是為具有不同經驗基礎的兒童創造的一個對話、共生的場所,是一個交流成果、分享經驗、溝通情感的平臺。具有對學習思路的策劃功能、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意義和對學習疑難的研討作用。
開放的課前預習、開放的課堂互動、開放的拓展性實踐
關于課前預習:教學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個體學習基礎上,但有限的課堂難以提供足夠的獨立學習時間。因此,應大力開發課前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預習活動。這不僅為課堂學習夯實了基礎,也是學生感悟語言,學會學習的很好機會。不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語文水平、獨特體驗設計自己的學習。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初讀課文,搜集與課文相關的寫作資料及其它學科知識,尋求與課文相匹配的生活經驗,整理預習筆記。
關于課堂互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語文活動教學就是學生在建構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參與性,培養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生成鮮明個性的過程。課堂基于學生的“閱讀期待”,緊密結合預習基礎,圍繞問題展開的對話活動。因此,在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板塊:展示預習成果(學會了什么以及怎么學會的)——交流疑問(相互質疑,篩選難點)——在老師的組織下研讀重點、難點段落(重視自讀理解以及豐富的體驗活動)——協商實踐作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上新出現的問題,組織綜合性學習)。
關于課后實踐:教材只是個載體,或者是個生長點。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緊密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經驗,融合我校的擴展閱讀特色,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活動。這樣,將課堂延伸,將教材放大,帶領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生動有趣的語文。
3、語文活動化教學策略的探索
活動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研究,我們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動策略。
預習引導策略:預習為學生的獨立閱讀提供了寬松空間。這不僅有利于適應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自學能力,同時也是充分利用學生個體資源的積極措施。重視了預習,是落實“先學后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實驗班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預習習慣。自三年級始,對預習進行更加系統的指導,每個學生備有專門的預習本。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有收獲,到讀有疑問,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終達到自能學語文的能力。
具體講,該策略的研究內容包括:
(1)預習指導的漸進性(低年級,讀通課文,讀懂句子;中年級,讀通課文,讀懂自然段,開始學習查資料;高年級,基本讀熟課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內容,能結合預習簡要地發表看法。)
(2)預習資源的開發:合作資源(家庭式、小組式)、信息資源(家庭書柜、教室書吧、學校圖書室、網絡、電視材料等)
預習展示策略:經歷了充分的預習,學生都是懷著強烈的表現欲參與課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創設展示的舞臺和交流的平臺。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也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借鑒,互相啟迪,從小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具體步驟是:二讀(自主讀課文、讀生詞)三說(說文章的相關材料、說自己讀懂什么、說自己是怎么讀懂的)一問(問預習中的疑難問題)
問題對話策略:教學是師生多邊經驗的耦合。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露自學過程中的疑問或困惑,結合自己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引導學生篩選話題,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之處引導學生展開研讀。可采取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既是教學的主旨,也是課堂的主體部分。
實踐體驗策略:活動教學遵循“活動—發展”“做中學”的原則,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解放兒童的肢體,打破傳統教學的沉悶,煥發出勃勃生命力。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語言訓練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語文學習。比如:操作實驗活動、游戲表演活動、歌詠繪畫活動、觀察欣賞活動、討論爭辯活動等。
語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動都必須體現促進兒童語言發展這一宗旨,都必須圍繞“語文”這一內核展開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如:吟詩會、想象作文、圖文日記、設計校園警示語、學寫調查報告等。
4、語文綜合活動的設計
語文綜合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是本課題的重點之一,旨在拓寬學生語言學習途徑,增加語文學科張力。結合本校的擴展閱讀特色,我們進行了“專題閱讀”的探索,確立了以下設計思路:與教材聯動、與課堂鏈接、與生活融合、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詳見附件《專題閱讀—關于課外閱讀指導的一項有益嘗試》)。
實施階段
1、課題生發階段
x年,我們參加了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活動教學第二次研討會”,觀摩到了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的語文教學。同時感到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壓制主體、形式單一、功能單薄等諸多弊端。于是,產生了以活動化思想重構語文教學的設想,并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同年,省實驗小學驗收組的專家以及前來觀摩的西場小學老師聽了我們的課后給予較高評價,增強了我們的研究信心。
2、課題立項初期
x年本課題被立項為縣級教研課題,在我的邀請下一些低年級的老師很樂意地參加到研究中。活動教學首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熱熱鬧鬧地展開了,并很快產生了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視野更加開闊了。劉金霞、周志華、李進紅等老師應用活動思想設計的語文課在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及各類公開教學中引起很好的反響。
3、實施探索階段
x年至x年,伴隨著實驗向中、高年級的推進,我們對“活動”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加深。從低年級追求形式的多樣,向高年級研究性閱讀發展,并逐漸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堂互動、拓展實踐”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4、總結反思階段
x年,我們對前階段的實驗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提升。有著豐富教研經驗的王時福校長和王亞主任提出了寶貴意見,幫我們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膚淺。最終,我們概括了“語文活動化教學研究”的重點領域:目標內涵、預習指導、課堂互動、綜合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
課題結題報告 篇22
我校《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20xx年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扎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說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著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著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著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小學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樂于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于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系,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周期三年
(一)準備階段: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并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20xx年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指導專家:任其平(安師院教育系教授)
課題負責人:王澤潤
課題組長:徐一文
課題組成員:潘家寶、舒萍、張麗、葉代娣、朱秀華、鐘玲、鄒慧君、潘功蘭、吳曉潮、薛葦、鮑濤、余麗娟、汪翠霞、劉娟娟、朱啟宏、梁蘭萍
2、根據實際,實驗研究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全面普及,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水平。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心理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工作與學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使全校廣大教師、學生、家長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學,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對個人學習、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極大地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二)從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
學校辦學的宗旨是“一切為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為了能讓學生健康和諧發展,我們開展以下活動。
①建立個案庫。學校經過班主任的詳細了解與觀察確定了少數有較重心理困擾及障礙的學生作為個案跟蹤輔導對象,由年級組輔導教師一月一次開展交流談心活動并做好記錄,認真分析行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針對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輔導個案庫成員有20余人。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和教育,大多數學生能正常地學習,正常與同學交往,處事能力大有增強。
個案一:五(3)班吳某,大腦有疾患,精神經常興奮,失控。一年來在年級組教師跟蹤教育輔導下,現在能正常隨班就讀。學生評價:他上課能靜心下來聽課,下課也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不隨便攻擊別人。
個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動,學習不能專心,課堂上行為隨意經常無故攻擊人。如今學生評價:上課能安靜上課,作業能及時完成,魯莽行為有所改善。
個案三:四(2)班徐某,表現為不與同學交往,平時不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封閉自我。現在學生評價:如下課與同學玩耍,上課也能發言,集體活動表現也較積極。
個案四:四(1)班韋某,表現為個性偏激主觀,遇事沖動,以自我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與爺爺發生沖突,因而舉起斧頭砍爺爺被及時制止。現在家長評價:與人相處時較友善,學會怎樣文明理智去解決問題,能夠尊敬家長,遇事愿意與家長溝通。
……
②舉辦專題講座。為提高廣大學生調控自我行為的能力和素質,學校聘請專家舉辦講座,每學期不少于一次,指導學生調控自己的心理。安師院教育技術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借助講座形式與廣大學生交流,讓學生受益匪淺。20xx年底我校邀請了《知心姐姐》雜志社的編輯來校為學生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她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③舉辦心理健康板報。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心理健康專題板報展,讓學生們認識心理學,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更多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及自我調控的'方法。
④開設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學校開設了“知心姐姐信箱”,學生可以將自己成長的煩惱通過書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輔導教師能很快給學生咨詢回復,引導學生學習,疏導學生思想。高年級組的心理輔導教師還組織五年級優秀學生成立了咨詢小組,共同商討成長中的煩惱,通過師生之間的朋友式交流,既解決了學生因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強學校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并且影響著學校教育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
一是積極創設條件為家長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更多的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xx年聘請了三院保健主任給家長做《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報告;20xx年9月請安師院的嚴云堂教授為六年學生做《關注學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講座,對于高年級學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厭學、說謊、早戀等現象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廣大家長深受啟發。20xx年9月請任其平教授給一年級家長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生活》報告。各類專家指導講座,讓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從而科學地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養成樂觀向上的心態。
二是利用《家教周報》報紙,心理板報、廣播站及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介紹現代教育觀,讓他們知道減負減什么,家庭的民主氣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等有關知識,幫助家長建立現代育人觀,人才觀,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參與的機會,體驗的機會,還給孩子一個平等的、寬松的、自由的成長環境。
三是對個別有心理困擾的家長進行案例教育,進行對話,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對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系,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如今年剛畢業的學生王某父母離異,他跟隨父親與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愛,祖父母望孫成龍要求嚴格,父親不關心他還經常打罵,不準他與母親見面,孩子一度處在崩潰邊緣,在校表現自我保護意識強烈,不能與同學正常相處,攻擊性強,對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論存在強烈的敵意,并且有自傷發泄行為,學習成績也一路下滑。教師發現后馬上與家長聯系,結合家教理論向家長陳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議,建議家長正確處理親情關系。給孩子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并對孩子進行不良心理的疏導,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通過家校合力,該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得到有效矯治,學習成績也重拾升勢。
(3)調節班主任工作心態,促進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通過班級來實施,而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學校教育管理及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題將班主任列為課題組成員,對班主任進行培訓,聽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課題組與教導處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會邀請安師院的任其平教授給本校教師進行了《關注心理,關愛生命》、《小學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任教授就新時期教師面對的壓力及如何調試自我心態給教師做了具體詳細的心理上的指導,同時就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做了科學的指導,讓廣大教師深受啟發,懂得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學生中存在的這樣與那樣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成效。不斷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水平,學校每學期開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教育案例分析會,讓班級管理工作比較突出、學困生轉化比較成功的班主任給全體教師介紹經驗,讓廣大教師在交流中啟迪,在討論中感悟,從而不斷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師的整體育人水平。
(4)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科教育活動相結合,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向學生的教育的全過程滲透,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①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從教材內容看,各科內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語文、思品、自然等學科可以陶冶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熱情;數學、科學課可以進行科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情感;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體育課鍛煉學生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
②積極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凈、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今年學校積極創建“和諧校園”活動,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創編新童謠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常常沉靜于寬松和諧氛圍中。校園里宣傳櫥窗每月更換一次,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懸掛在走廊間,校風校訓赫然省目,墻壁上的學生書畫作品一學期更換一次等,這些使整個校園給人一種書香悠淳,潔靜典雅的心靈感染,時時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中央雕塑噴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和諧優美,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美麗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和諧相容的心態。
③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隊是少年兒童的自己組織,少先隊活動孩子們歡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開展豐富多彩且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僅提高能力,同時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教育。如針對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開展衛生評比、三好生評比、文藝表演等競賽活動;又如針對學生從眾心理強,熱情大方的特點,組織開展獻愛心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提高修養,促其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構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學生為主體。
心理健康教育應為學生服務。心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各類學生主體不斷發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實到外顯的行為上。
學生的意識、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學習、活動、生活的行為上。把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并注意從行為角度評價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對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進行教育,一方面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的主要障礙為切入點,確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為了使教師的行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學校對教師進行正確教育行為的訓練。
第三,課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和不同學科教學的過程,有意識地在各科課堂學中體現心理教育,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流露失敗、無奈的情緒,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影響學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動中。
學校開展多種專門性的心理教育活動,挖掘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識地增加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生動、活潑、交互,師生平等融合,重在心靈溝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通過心理教育講座和宣傳教育,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識,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學會當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問題時,能坦然尋求心理幫助。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表現在下面四點:(1)、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2)、能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樂于幫助別人,尊重別人;(3)、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適應環境;(4)、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項競賽一百多人次獲獎。
3、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經驗。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涌現出一大批心理素質好、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成為學校辦學育人的骨干力量。他們在構建學生心理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促進專業發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20xx年,我校成功舉辦了班主任經驗論文研討會,20xx年10月學校召開全體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會。這些活動為老師們提供了學習交流機會,對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論文在市、區交流,鐘玲老師案例獲市“走進學生心靈”案例二等獎,鄒慧君工作案例《點燃學生心的燈》獲區一等獎等。
4、編輯了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冊。廣大家長通過講座,參與學校活動,極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嘗試積極動筆撰寫了教育論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寫的《抓好思想教育,幫助孩子立志》一文獲省一等獎,儲流杰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心靈的導師》獲省優秀論文。
5、近幾年師生心理無嚴重扭曲現象。個案庫的成立使學校個別心理狀態較差的學生及時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他們進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績。
6、建立家訪登記卡,規范了家訪工作。
7、促進了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提高。
幾年來,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師生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學習中,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一個臺階。學校先后被評為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安慶市“震憾心靈”教育故事優秀組織獎,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市語言文字規范化學校,安慶市示范家長學校大觀區科普特色學校及平安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
九、反思與啟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能主動、健康地發揮。因此,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不能居高臨下的說教,應多和學生談心,和他們交朋友,讓學生敢于接受教師,愿意和教師說心理話。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師益友”。
2、心理咨詢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
心理咨詢工作日益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心理咨詢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將直接影響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向縱深方面發展。
3、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直接制約著學校可持續發展,因此讓更多的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訓,讓他們有意識的參加此項工作,將會有效地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
課題結題報告 篇23
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么廣闊。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在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在生活中學語文。要把語文學習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語文學習,首先要認識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語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語文和生活的深層聯系。語文學習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更符合母語學習的特點,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又能為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提供實踐機會。我們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找準課內外知識的聯系點,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書本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生活言語實踐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建構自己的語文素養。
一、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盡管我們已經走進了新課程,但在讀學生厭學現象也相當嚴重。語文教育面臨挑戰,這種挑戰,一來自一些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二是因為學生的課余時間大都被大量的作業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強化輔導班占據,語文學習的時間基本框定在課堂里,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占去了。這樣,學生學語文被束縛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語文教材里。學生遠離社會生活實踐,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歷練。這是極具有害的。其實我們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后“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直接的社會實踐,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經歷,而且對學生意會大量的語文模糊性知識,對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曾說“寧靜的夏季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朝霞那令人驚嘆的美。于是孩子們感覺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彩上的細微差別。”(蘇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學》)在蘇霍姆林斯基這里,對生活的直接觀察活動充滿了情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致,不僅體驗到生活的經驗,而且獲得了美感經驗。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傳承文化的工具,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操,培養“悟性”的有效途徑。因此,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學生的生活歷練,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消除厭學情緒,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二、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從呱呱墜地開始,要生存,要發展,第一學吃飯,第二學言語。要學習言語,就必須在生活中學習,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人的一生可以不學其他,但不能不學語文。但事實上,一個人學習語文并不是從進入學校開始的,也不是離開學校就結束,而是隨時隨地都有著語文學習。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也是語文學習的補充和伸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課程,語文學習是一種母語學習”。依據母語學習的習得規律和語文能力形成的特點決定語文學習應該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學習母語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在母語環境中通過使用母語來提高讀寫聽說能力,這一過程在語言學理論中被稱作母語習得。學生學習言語,說到底,就是為了運用母語更好地生活。因此,學習言語,就要遵循母語的習得規律,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僅限于課堂之內。事實證明,課外社會生活中的言語活動,不論言語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就數量和范圍說,都大大超過課堂的學習。據研究,學生一天生活中的說話量抵得上兩個學期的課堂說話量;學生課外的閱讀量超過課堂閱讀量10倍以上。這說明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僅靠現有的課堂活動量是遠遠不夠的。
三、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內容
古人云:“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也可以說,處處留心皆語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能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語文學習能否向生活伸延,關鍵在于有沒有一雙發現課外語文學習資源的眼睛。
語文學習再也不是僅僅“讀教材”,再也不只鎖定在教室里。有語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語文學習活動;有社會交往的地方,就能進行語文實踐。語文教育不能在沸騰的社會生活面前關上大門,畫地為牢。語文教育必須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呂淑湘先生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有說明書。到處可以學語文。”顯然,學生的語文學習就要在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動態的學習環境中進行,而這種環境不能單從表面的時間和地點上交換方式,還要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于學生的言語學習。如讓學生從報紙、雜志、書籍、電視、廣告、標語、地名、歌詞、風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后獲得知識。
四、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意義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并不局限于課堂語文學習,通過課外閱讀、寫作、口語文交際、社會實踐以及各種傳媒等,都能夠為學生語文索養的建構提供一個發展平臺。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雖然語文學習可以與生活相聯系,但并不就等于生活。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多是在無意識、無目的的狀態下進行的,有些言語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學的,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如在學生中傳開的灰色流言:“學習苦,學習累,學習還要交學費!……。”因而,必須對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加強指導,拒絕灰色信號對學生的言語干擾,不能只顧及課堂語文學習,而置課外生活言語實踐于不顧。
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生活言語實踐提供了一個與現實生活,與他人交往對話的情境。學生在歷練中積累經驗和體驗,滿足和發展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求真、去揚善、去審美、去探索、去創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達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就要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參加生活言語實踐,體驗生活,扎根于現實生活。
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在課外的天地里,學生得到語文訓練的機會很多很多,是課內所不能比的。”只要我們善于把面臨的時空與事物和語文學習相聯系,朝著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的方向去開展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課題結題報告 篇24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針對低段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續時間短這一特點,教師的教學就應盡可能有趣味性,更多地吸引學生的眼球。縱觀一些學校低段的語文教學,往往將重心過分集中于對字、詞、句語言文字的訓練,忽視比較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而且教學方法形式單一,缺少趣味。這與低段學生最具模仿性,可塑性大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適應,學生在幼兒園以游戲為主,在游戲中學習。而一進入小學,他們的學習活動急劇地轉變為以純學習方式進行。尤其是語文學習,入學第一課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難懂的漢語拼音,對于六七歲的學生來說難以識記,不少學生在幼兒園已接觸過漢語拼音,因此大部分老師開展復習性的教學,這枯燥的拼音教學要持續一個月。學生學習缺少興趣,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盡管老師借助各種媒體來吸引他們,還是難以讓大部分學生在被動狀態下達到或接近教學要求。
因此讓低年級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如果僅僅依靠多種媒體與各種方法顯然無法達到這一目的。基于以上的現狀,我們提出了“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滲透游戲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游戲教學,其關鍵在于建立開放的語文教學環境,實質則是著眼于人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需求。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還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外,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由于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教師年齡偏大,教學設備不齊全,課堂存在著教學目標比較單一的現狀——認知目標幾乎成了教學的唯一目標,忽視了情意目標,以及指向學生的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和交往意識諸方面的目標,忽視了教學目標的素質化。教學過程比較簡單——教師教的過程總是占據著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的過程少得可憐或只是形式而已,教師仍然頑強地固守著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語文教育的過程也便成了學生跟著教師去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的過程,語文的應用能力、學習語文的態度被粗暴地淡化了、忽略了、抹殺了。加上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預設各種自認為合理的環節和問題去填滿一堂課,粗暴地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許多有價值的發現被埋沒了,思想的火花被掐滅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發言的熱情逐步喪失,各種語文能力也隨之下降,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
三、研究的目標與思路
(一)、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誦讀、收集、創編兒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 探索游戲與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讓語文課堂成為有趣的課堂,讓樂學進入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語文是快樂的。
3. 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的思路
1.隨課教學。根據低年級語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兒歌、韻文,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誦讀感受兒歌語言美。
2.專項訓練。雖然低年級語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兒歌、韻文,但教材里這些內容低段學
生不能及時的掌握,我們應采取游戲教學,盡量創造各種環境,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戲角色中去。在教法上應多樣化,用富于情趣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游戲興趣,以達到游戲教學的目的。
3.搭建平臺。游戲教學能把基本的教學過程和孩子在游戲中體驗到的快樂情感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任務和內容通過多樣化游戲活動表現出來,這就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為他們的認知提供了階梯,為孩子們不同的愛好、特長及其他潛力的表現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四、觀點的展開
(一)、利用兒歌、巧解拼音難點
兒歌有一定的情趣,而且節奏明快,能克服拼音學習中的枯燥和單調。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編唱兒歌,不僅使學生的口齒得到鍛煉,糾正了錯誤的讀音,提高了發音的質量,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并在無意中認識了漢字,學起來也比較輕松。
1、“ei”的聯想
小朋友們剛接觸拼音,對復韻母既難記住又顯得枯燥,所以在拼音教學中,把兒歌引入課堂,記憶變得容易,教學也變得有趣味。如教“ei”這個復韻母,學生一時難以把握它的讀音及音形,就編了這樣一首兒歌:
小鳥飛飛,愛喝咖啡(fei)。
e 前i后,干了一杯 (bei)。
這樣一編,學生不但易記,而且學得快活。
2、“ing”的故事
雖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圖,有利于學生的形象思維,但終究所及有限,特別是浙江方言前后鼻音不分等問題無法解決,所以教學要在重點、難點處下功夫。譬如“ing”這個后鼻韻母的教學,容易與“in”混淆,我們就寫了這首兒歌:
天上一顆星(xing),樹上一只鷹(ying),
墻上一顆釘(ding),地上一塊冰(bing)。
學生一讀就記住了ing的讀音,也知道了這幾個常用字都是后鼻韻母ing。
通過兒歌教學,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氛圍,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不但感受了美,培養了語感,而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二)、巧用兒歌、理順字詞形義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為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因而,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又很快進入遺忘曲線的定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根據低段學生的注意規律和愛玩、好動、做事沒耐心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兒歌教學這塊陣地,采用一些富有童趣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輕松的氣氛中愉快識字。
1、單字“拆拆拆”
新教材僅一、二年級就要求學生掌握1200多個漢字,占小學識字量的一半,有的字還很難,在老教材要三、四年級才會出現。怎么讓學生較快地記住這些方塊字呢我采用了生字跟生動形象的兒歌相結合的方法:
如“爽”字:大字腰身四把叉
“品”字,上下左右全是嘴
一個人什么字(大);兩個人呢(從或天)
上十對下十,日頭對月亮(朝)
二小二小,頭上長草(蒜)
如此富有想象與充滿樂趣的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自學生字的興趣,而且豐富了他們的語言,訓練了他們的思維。
2、生字“串串串”
有時一篇課文生字較多,為了讓學生更快掌握所學生字,就把整篇課文的生字串編成一首兒歌,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多了。如一年級下冊《識字2》中的生字有:洗、認、掃、真、父、母共六個,小結時編了這么一首兒歌:
小朋友,有誠心,幫同學,可認真;
小朋友,真乖巧,聽父母,記得牢;
小朋友,愛勞動,洗衣褲,把地掃。
要自強,先自立,個人事,宜自理。
這樣教學不但讓孩子掌握了生字,同時也進行了情感熏陶。
(三)、妙用兒歌、助推閱讀深入
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積累語文知識的保證,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更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但對于低段孩子來說,要掌握文本中所有的生字,把握好文本的內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為了學習的實效性,我把兒歌與文本相結合,效果不錯。
1、教學中的“放大鏡”
有位教育家說過:“低年級的課文只是為了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因而,教師要注重在文本情境中識字。文本情境識字就是把同樣的字放在不同的語境中,反復呈現,讓學生多次認讀,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一年級下冊《識字4》中的動物名稱是需要學生掌握的,為了鞏固識字教學,我把這些小動物串編成一首韻語:
蟲字旁,昆蟲多:
小蜻蜓,像飛機;小蝴蝶,穿花衣。
蟲字旁,有動物:
小蝌蚪,水中游;小蚯蚓,地里鉆;
小螞蟻,愛勞動;小蜘蛛,忙結網。
通過對這則韻語的學習,學生不但知道了蟲字旁的字表示昆蟲,而且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美。
2、教學中的“三棱鏡”
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慢慢地可以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培養,為中高段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棉鞋里的陽光》時,本文的中心是尊敬長輩,孝敬老人,體貼父母,要讓學生真正體會是非常難的。怎樣才能讓孩子感性地去領會,并做到呢在課終結時,我們師生共同編了一首這樣的兒歌:
小小手,愛勞動,能寫算,會畫圖,
幫爸媽,做家務,好孩子,人人夸。
學生只要讀一讀,不需老師花大力氣進行講解,就能領悟文本的中心。
五、課題研究成果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滲透游戲的實踐與研究”課題進行一年多來,在反復的學習、實踐、研究、探索、總結中,在游戲教學內容的拓展,指導方法的創新,課堂模式的構建等領域,獲得了不少的經驗和體會,老師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滲透游戲的無窮魅力。
(一)、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內容空間
設計出符合語文游戲教學特點的,既讓學生喜歡又能給學生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做好語文教學的前提。一年多來,隨著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滲透游戲的實踐研究的開展,
語文各種教學內容的游戲活動也開展起來,積累了很多的語文游戲教學方案:
1、競賽游戲類
學生爭強好勝,喜歡斗志斗勇,在競賽活動中,不僅有學生的團隊合作,還有勝利后的興奮,失敗后的沮喪。這種競賽有語文識字課中開展,如:男生與女生進行比賽、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同學與同學之間進行比賽等等。比賽內容如看看在相同時間內看誰記住的生字多、看誰的記字的方法好
2、趣味游戲類
游戲是小學生的最喜歡的活動
之一,生動有趣的游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玩的積極性,進而調動學生極大的說的積極性和寫的積極性。在游戲過程中,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體驗是真切的,語言是流暢的。游戲往往簡單易玩、參與面廣,這種競賽有語文口語交際課開展,如:吹氣球、畫鼻子、傳話、組詞成句、當模特
3、標調游戲類
標調游戲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標調方法,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氛圍,學生一邊拍手,一邊念標調兒歌,在流動的節奏感中不但感受了美,培養了語感,而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因此在教學拼音標調時我們就設計 “標調游戲”。如教師把ɑ、o、e、i、u、ü這六個單韻母卡片發給學生,學生每人持一個韻母按順序排好,老師指著它們教兒歌:“ɑ,o,e,i,u,ü,他們是六兄弟,標聲要找老大,老大不在找老二,一直找到小弟弟。”再教給一段順口溜:“iu字母真特殊,標聲標調找小u。”
(二)、總結了語文游戲教學的基本操作要領
1、人人參與游戲
教師要設計學生樂于參加的語文教學游戲。把所有學生引入語文游戲教學中來,讓所有學生投身游戲,在游戲中學習拼音,學習生字、掌握難以記憶的知識,獲得真切的體驗,接受游戲的饋贈。
2、人人獲得體驗
語文游戲教學以情感體驗為中介,使學生在也游戲中獲得快樂、愉悅,享受到快慰和滿足,獲得充分的情感渲泄。使諸多情感體驗成為學生樂于游戲樂于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3、人人展示自己
低段語文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感受作品中的生動形象”,“感受語言的優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同時在實驗班教室里布置兩塊“兒歌飄香”專欄,定期展示孩子課外搜集或創編的兒歌,讓他們讀讀、背背。給孩子們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三)、建立了“游戲為主”的語文教學課堂
由于我們關注到游戲是兒童認知思維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的課堂,不再是純語文知識的技術操練,不再簡單地傳授語文知識。而是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拼音、識字等教學的指導新形式。
1、快樂游戲,活躍課堂
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學生對學習感到心里自由時,其思想上的壓抑負擔就會減少,學習就能排除外界干擾,處于積極能動的狀態。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精細設計一些游戲,努力創設讓學生感到輕松的學習情境,寓教于趣。
如在拼音教學時,采取多種游戲方法進行教學。“拍蒼蠅”游戲:讓學生手拿教師自制的拍子,兩人比賽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拍到老師、或同學所指出的音節或字母;“找朋友”游戲:教師將制好的聲母卡片和韻母卡片發給學生,老師念出音節后,拿著組成這個音節聲韻母卡片的兩名學生,迅速的將音節拼在一起。如;一個說:“我是聲母x,”另一個說:“我是韻母ing ,”齊說:“我們合起來是xing.”。拼的對,說的對,全班同學就有節奏地鼓掌表示祝賀。
如在教學《棉鞋里的陽光》時,本文的中心是尊敬長輩,孝敬老人,體貼父母,要讓學生真正體會是非常難的。怎樣才能讓孩子感性地去領會,并做到呢在課終結時,我們師生共同編了一首這樣的兒歌:
小小手,愛勞動,能寫算,會畫圖,
幫爸媽,做家務,好孩子,人人夸。
學生只要讀一讀,不需老師花大力氣進行講解,就能領悟文本的中心。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不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識,而且也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導編兒歌、活躍課堂
根據低段學生活潑好動,最具模仿性的這一特點,我們嘗試著用“賞讀—模仿—創編”三步在低段學生中開展創編兒歌活動。
a、善編兒歌
新課標中提到語文教學要“教結構,用結構”,學完課文后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試編,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如學了《夸家鄉》這篇課文,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的編寫欲望很高,編的兒歌生動活潑,富有創意。不信,你讀一讀吧!
家鄉風光無限好,聽我把她表一表。
溪水清清魚兒游,鮮花朵朵蜜蜂戀,
四季果蔬樣樣有,綠色產品放心吃。
鄉村大門永遠開,歡迎您到衢州來。
編好后小朋友可高興啦!這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他們體驗到了成功帶來的快樂,對創作童謠充滿了熱情,同時增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b、樂編兒歌
寫作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動物,美好的情感,充滿生機的春天,在地上爬行的西瓜蟲,飛進教室的蝴蝶,一次精彩的比賽,借東西給同學點點滴滴,都在學生的心理裝著。教師要善于發現,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編成兒歌。
有一次,我們正在上課,一只小鳥在窗外的樹上叫個不停,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一下子就把視線轉移到了窗外,對我所教的內容毫無興趣可言。面對此景,我靈機一動,叫大家就鳥叫編一首兒歌,看誰編得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了現在班里孩子喜歡唱的《小鳥、小鳥》:
小鳥小鳥,請你不要吵,我們上課了。
小鳥小鳥,請你輕一點兒,千萬別打攪。
小鳥小鳥,請你快睡覺,我們學習很重要。
還挺不錯的呢!平時,我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及時編成兒歌記錄下來。有位小朋友,看到下著的大雨,編了這樣一首有趣的兒歌:
雨娃娃,闖禍啦!
把雷公公的寶貝打碎啦!
雷公公扯起了嗓門,舉起了大錘,
轟隆隆,嚇壞了雨娃娃,噼噼啪啪往下砸。
你瞧,一首首明快、動聽有韻律的兒歌充滿了童趣,充滿了生機,多有意思呀!
(四)、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
課題組成員均是一線老師,他們是教育教學實踐者,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課題組老師將課題研究與常規教學相結合,帶著科研的意識、態度、方法進課堂,首先組織的教學內容盡可能適合班級學生,為學生發展提供較為廣闊的空間。
課題結題報告 篇25
《兒童傳統游戲的現代好處挖掘》課題結題報告
一、研究的緣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發現、保護和引導幼兒固有的天性。”“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但在實際的幼兒園教育中,還存在重智育、輕游戲的傾向。家長也更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往往認為游戲就是“玩”,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多少用處。兒童游戲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孤獨。而另一方面,民間游戲面臨失傳。那些以前給我們帶來無限快樂的民間游戲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為孩子們所熟悉。其實,民間游戲簡單易學、趣味性強、材料方便、不受場地人數限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潛在發展空間,正適合我們縣城的幼兒園,我們何不把民間游戲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也體驗傳統游戲的快樂呢?為此,我們幼兒園選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學前兒童游戲的多元價值開發”子課題——“民間游戲的現代好處挖掘”,期望在課題引領下認真了解、解讀民間游戲,讓它在幼兒幼兒園教育中發揮巨大作用,讓孩子們體會民間游戲的樂趣,促進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同時也期望,在課題引領下,教師的專業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以課題活動為契機,提高老師的專業素質,重點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潛力。[由*整理]
2、研究民間游戲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了解游戲對幼兒社會性交往潛力、情感、智力發展的作用。
三、研究資料
1、各年齡班如何選取適宜的民間游戲,如何對傳統民間游戲進行改變和創新。
2、民間游戲與幼兒多元智能(個性是社會交往潛力)發展的關系。
四、研究對象
主要選取夏津華夏幼教中心3---6歲(小、中、大班)約300名幼兒作為研究對象。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評優展示法、觀察法、談話法
1、文獻研究法:透過對相關游戲資料的搜集、學習、分析和理解,了解關于幼兒游戲評價的最新進展和民間游戲的現狀,為幼兒進行游戲活動帶給理論支
持和方法指導。如:我們透過研究資料搜集了很多少數民族的游戲,如“叼羊大賽”、跳花竿等,孩子們很喜歡。
2、行動研究法:我們經過思考決定實施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案例為載體的教研活動模式,注重行動研究------反思------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再次活動(行為跟進),緊密結合實踐中的難點盡心研究。如剛開始做課題時,小班幼兒不適合搜集來的民間游戲,因為一些比賽性質的游戲對體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較高。我們經過反復研究,改造民間游戲,重點發展適合小朋友的非競賽性質的游戲,老師們提出來能夠試試語言類游戲(比如《拍手歌》)和表演游戲(比如《挑小狗》),結果孩子們很快就愛上了這些活動。
3、評優展示法:從全園評選出幾個秀的民間游戲活動案例,請老師們一齊觀看活動,并當場進行評析,合理吸收和借鑒,然后應用于實踐。這樣進步十分快。如,我們在xx年x月觀看了楊杰的《百變神圈》,老師們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大家發現,民間游戲配上民族樂曲,感覺很美!xx年x月我們又觀看了蔣巖巖的《齊天大圣》,我們又發現,用傳統故事中的人物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體育游戲、表演游戲交融滲透,游戲的趣味性大大增強。就這樣,大家經常交流,互提推薦,一點點提高。
4、經驗總結法:將同做“學前兒童游戲的多元價值開發”課題的其他幼兒園的成功經驗合理吸收,取得對課題開發有啟發好處的經驗,概括出支持課題研究的先進方法并加以利用,對我們研究水平的提高很有益處。上級課題組給了我們很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利津一幼的“資料收集”和煙臺藍天幼兒園的論文寫作都給了我們極其寶貴的啟發。
5、觀察法: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和比較,會發現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游戲的觀察評析都以此為依據。我們會在主角游戲中發現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水平究竟怎樣,還會在體育游戲中發現孩子的運動潛力如何------記錄下來,便于又針對的實施教育。
6、談話法:主要用于游戲之后,和小朋友交談,了解他們在游戲中的感受,以及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以便及時對游戲規則做出調整。
七、研究實施步驟
1、學習準備階段
A、基本理論的學習:學習丁海東《學前游戲論》、周兢《中國民間游戲》、皮亞杰《兒童心理學》,重點學習學前兒童游戲的專業論著,進一步了解幼兒游戲的特點,并了解民間游戲由來和各種玩法,結合幼兒園的實際狀況,思考如何讓民間游戲深入孩子的生活,讓他們真正喜歡上民間游戲。
B、確定人員分工和各時段任務:
我們這個課題由園長常紅喜親自督導,教研組長宿軍全面負責,精選我園秀的骨干教師:、
具體安排如下:
起止時間要解決的問題負責人
20xx.1------3月活動發起,搜集素材,分析歸類。
20xx.3------20xx.4月實踐階段,各班選取民間游戲活動。課題組全體教師20xx.4------20xx.4月階段總結,全園游戲展演,資料收集。課題組全體教師
20xx.5------9月結題階段,提升經驗,鞏固成果。
2、課題實施階段
第一步:召開課題組會議,制訂各階段目標,明確各自的任務。第二步:利用圖書文獻、學前教育網搜集民間游戲的相關資料;召開班級家長會,請小朋友和家長都參與收集相關材料的活動中來。
第三步:資料匯總,研究、分類,確定哪些游戲適合在幼兒園開展。
第四步:各班每月選取一個適宜的民間游戲,介紹給小朋友,大家一齊做游戲,教師觀察并記錄。課題組根據幼兒的狀況和老師的意見召開教研會,分析解決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推廣先進的經驗。同時注意收集文字資料、影像資料。
第五步:對活動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篩選,并分門別類存入檔案。
第六步:提升經驗,重點引導參與課題的教師撰寫論文、制作課件。并進行評比,相互學習。
第七步:結題,向上級課題組呈交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我園于20xx年x月被董旭花教授主持的《學前兒童游戲的多元價值開發的實踐研究》課題組定為課題研究實驗園,結合幼兒園實際狀況,我們選取的子課題是《兒童傳統游戲的現代好處挖掘》。在從事課題研究的兩年多里,在總課題組的引領下,課題組成員深入研究,用心實踐,大膽創新,在民間游戲的創新改編、游戲和幼兒多元智能關系的研究、教師的教研潛力提升等方面都大有收獲。
同時,還積累了超多的游戲活動資料,編制了自己的園本教材。華夏幼教中心的孩子愛游戲、玩游戲已蔚然成風。現將我們取得的成果列舉如下,請總課題組檢查驗收:
1、民間游戲的創新、改編。
我們在整個課題研究中共收集四十多個民間游戲,分為體育類、益智類、語言類、藝術類并對這些游戲作了相應的創新改編,并已經匯編成冊(見《夏津華夏民間游戲集錦》)。其中三篇被收入20xx年x月淄博總課題交流會《階段性成果集》。
2、游戲和幼兒多元智能關系的研究。
我們對開展的每一個游戲都進行了多元價值分析,發現透過豐富的游戲,幼兒的社會交往潛力、智力、體能都有較大提高,個性是社會交往潛力提高很快。
我們已經制作游戲觀察幻燈片5個,整理出論文十余篇并編印成冊,其中論文《親子游戲在家園聯系中的作用》已在《幼教園地》20xx年第一期發表;課件《捉不住的小魚》、《我和報紙做游戲》獲“解讀兒童游戲,走進童心世界”課件大賽一等獎。透過教師的分析總結,我們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游戲發展幼兒的多元智能。很多外地參觀交流的老師都說:“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遠遠高于他們的年齡!”
我們的孩子進入小學很受歡迎,在校園里,不論是體育運動、文藝表演、學習知識還是與人交往,他們都出類拔萃,應對自如。
3、做游戲、愛游戲構成幼兒園的特色。
我們根據游戲活動的經驗,編制了分年齡段的案例設計集(《夏津華夏民間游戲集錦》),并保留了幻燈片資料;根據孩子們愛游戲的天性,我們把每年的四月為“游戲月”,每年x月舉辦“親子運動會”。每一天下午4點后,全體小朋友都參加戶外游戲,游戲已真正成為華夏幼教中心的傳統和特色。
4、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課題研究是一條線,我們不斷針對實踐中的難題開展教研,從一開始的游戲篩選、游戲組織到之后的游戲觀察、游戲評析、整理論文,老師們的專業潛力一步步提升,每位參加課題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她們說:“此刻,讀專業書籍的多了,游戲時拍照的多了,向幼教刊物投稿的多了,會制作課件的多了。”作為課題的負責人,我更有體會,老師們從“不會提問題,到會提問題,到會研究討論解決問題”,她們已經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這些都得益于總課題組的引領,我們確實在課題活動中學到很多。
九、反思
我們是新成立的幼兒園,這是第一次做課題,所以在剛開始時覺得困難重重:
課題活動開始后,怎樣寫反思?怎樣從紛繁的材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規律性的東西?怎樣提升經驗,匯總成優秀論文?幸好,有總課題組的幫忙,我們從其他幼兒園也學到了很多,最后從實踐中摸索出一點點經驗,感謝董教授在課題研究中給與我們的指導,真誠的期盼下次與您合作!
課題結題報告 篇26
1.研究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實際上就是研究報告的開頭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這部分主要內容是寫清楚這一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價值和意義,以及這一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現狀,研究這一課題預計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研究理論框架。在這一部分還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設是什么,假設用語是否明確、是否具有可檢驗性,對課題假設要進行充分的論證,當然可以參考課題立項申請報告中的有關內容。
2.研究報告的題目
研究報告的題目就是課題的研究報告。如“小學三年級數學思維能力訓練報告”;“‘成功教育’實驗報告”;“‘和諧教育實驗階段性成果研究報告”;“‘初中語文教學思維訓練’實驗報告”;“利用電教媒體優化課堂結構,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初中課堂教學tet模式實驗報告”等等。一般在題目下面都應該寫清楚課題研究組或課題研究報告撰寫人姓名。
3.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這一部分主要寫明進行這一課題研究所選用的方法。包括:
(1)根據課題的特點,選用何種研究方法。
(2)研究對象(即樣本)的取樣方法、數量(即容量)、條件(即研究前所具備的水平)。要求取樣方法科學,樣本容量合適且具有代表性。
(3)根據所選用的研究方法確定研究設計。
(4)明確操作定義。即對課題研究中所涉及的相關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或解釋,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對研究的變量給出明確、具體的測量方法和統計檢驗方法。
(6)對課題研究的無關變量給出控制方法。
(7)課題的具體實施程序。即研究時間和步驟。
4.研究的結果
“課題研究成果”這個部分是整篇結題報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一個結題報告寫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準確地反映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使課題研究成果具有推廣價值和借鑒價值,就看這部分的具體內容寫得如何。一般說來,這部分的文字內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結題報告的一半左右。
“課題研究成果”這個部分內容的表述,要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不要只講實踐成果,不講理論成果。一個結題報告的研究成果,應當包括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兩個部分。不少的結題報告,是這樣陳述研究成果的:我們通過研究,開設了幾節公開課、觀摩課,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獲得那一級獎,在cn刊物和那些匯編上發表了幾篇文章,有多少學生參加什么競賽獲得了那些獎項。或者是,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獲得了哪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僅是屬于實踐成果。一篇結題報告,單單這樣陳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樣的陳述,別人無法從你們的研究成果中學習到什么,這樣的研究成果沒有什么借鑒推廣價值。具有借鑒價值和推廣價值的,往往體現在理論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認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沒有什么理論成果。其實不然。我們所說的理論成果,就是我們通過研究得到的新觀點、新認識,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學模式等等。這些新觀點、新認識、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與我們在“研究目標”或“研究內容”中所確定了的要達到的成果密切聯系。例如,有項研究閱讀教學的課題所確定的研究目標是:要通過研究,“建構具有主體性、開放性、實效性、體驗性、創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勵成功的閱讀教學新模式,研究探討該模式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該程序的有效展開和運作的基本教學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體陳述所建構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則、操作程序、基本教學策略等。這些就是研究的理論成果,這樣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鑒和參考的價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陳述不能過于簡略。有些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撰寫出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論文,就是課題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結題報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將這些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煉、歸納進去。有的結題報告是這樣陳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詳見什么什么論文。只是這樣的陳述是不行的。如果一個課題分為幾個子課題來研究,在結題報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將這幾個子課題研究的成果進行提煉、歸納。在提煉、歸納時,應注意不要只是簡單地羅列這個子課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個子課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應融會所有子課題的主要研究成果,歸納出幾點。同時也應注意這些子課題的研究成果必須體現所確定的研究目標。*
第三,有關課題的研究經驗或研究體會不要在“研究成果”這個部分來陳述。一般說來,一個研究課題在通過結題驗收以后,課題組還需要進行總結。這個總結,就要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談及研究的體會。而在結題報告中,就不要陳述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實驗)課題研究的結果是研究報告的主要部分內容。這一部分要求客觀、真實地對研究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實際上就是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和邏輯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時要避免研究者主觀判斷,以陳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實為主。這樣的目的是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對這一研究結果的討論中去。對定性分析的信度檢驗可以用公式計算:(n為對同一內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數)。在定量分析過程中,應該把研究過程中所取得的有關數據經過統計、分析、檢驗后的結果列出來,能以圖表的形式表示的,應該盡可能地用圖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圖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讀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
①計算數據的平均數、中數和眾數,判斷數據的集中趨勢程度;
②計算方差、標準差和變異系數,以判斷數據的離散程度;
③計算標準分數以判斷研究對象在群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④計算相關系數用以判斷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程度;
⑤運用統計檢驗,解析和鑒別研究的結果。關于數據的檢驗分析,主要有:z檢驗(適用于大樣本容量的顯著性檢驗,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論來推論差異發生的概率,從而判斷兩個樣本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或者判斷樣本與總體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t檢驗(適用于小樣本容量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即容量不大于30,與z檢驗一樣,它是判斷兩個樣本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或者判斷樣本與總體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f檢驗(用于對多參數進行假設檢驗);檢驗(適用于計數數據的檢驗,用來判斷研究結果與理論假設的期望值之間的差異)等等,對于各種檢驗的方法可參考有關教育統計分析書籍。對于那些不是數據的結果,但對研究結果很有價值的資料,如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等也要在這一部分里列出。
5.討論部分
這一部分就是對有關數據的統計結果進行說明,闡明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和意義。在這里可以闡述個人對研究的結果的見解或觀點。
6.結論部分
結論部分就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或課題假設給出一個答案,要求簡明扼要。在這一部分中也可以對研究中有待于解決的問題給予指出。
7.參考資料和附錄
在這一部分,可以對研究報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資料注明其出處來源,以備讀者進行查對。參考資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資料,則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標題、刊名、刊號。
②如果是書籍資料,則注明作者姓名、書名、出版社名、出版時間、頁碼等。
結題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結題是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總結、是對研究成果的鑒定。對一個教育科研課題的結題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準備如下材料:
1.結題申請報告;
2.課題立項申報報告;
3.課題立項批復通知;
4.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5.課題研究終結性結題報告;
6.附件:
(1)課題成果;
(2)課題的有關研究材料等。
審閱結題材料
在收到課題提交的結題材料后,即由專家組對結題材料進行審閱,一般而言,專家組主要是審核材料中對課題的研究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課題的選題意義如何;
(2)課題的研究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3)課題的研究過程,包括管理過程是否科學;
(4)課題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確,特別是有關變量的投放、控制、資料和數據的收集是否科學、充分等;
(5)課題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別是有無充分的數據、資料加以說明和論證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課題研究成果的價值如何等;
(6)課題研究的特點有哪些?
(7)課題研究還存在哪些問題,對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議等。
專家組在完成上面幾個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開結題論證會議。專家組一般應在開結題論證會前一個星期對材料進行審閱。
結題論證會議議程一般如下:
1.專家組聽取課題小組對課題研究的簡要說明或簡要介紹,也可以對結題材料進行進行補充說明。
2.如有必要專家組也可以進行聽課或到有關科室查閱核實有關數據,也可以召開小型教師、學生座談會、聽課等。
3.在專家組完成聽課或召開小型座談會,聽取課題組簡要介紹后,就可以要求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答辯了。
4.在完成答辯會后,專家組召開會議,進一步討論對課題成果的評價。
5.專家組向課題組公布及提交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結果,專家組的評價結果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成果認證依據,也可以作為有關科研評獎依據
課題結題報告 篇27
摘要:數學反思能力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分析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含義、特征、發展特點以及與其他數學能力的關系是準確把握數學反思能力的實質,是提高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證,對提高教學效益、推動數學課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數學反思;數學反思能力;特征;關系
一、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含義
數學反思能力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從理論的高度思考與研究數學反思能力的本質及其相關問題,對數學教學與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由于數學反思能力與反思有著天然的聯系,所以,我們先討論反思的含義。反思的思想由來已久:我國古代就有“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經典說法;西方哲學史上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兒、康德,都隨時在自己的思想園地里檢討種種思想問題,在進行反思。在現實的教育研究與學術討論中,反思也是一個高頻詞,但是人們對反思的含義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常有以下幾種見解。
(一)反思是一種心理活動
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談到“反省”是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返觀自照。在這種返觀自照中,心靈獲得不同于感覺得來的觀念的觀念。洛克所說之“反省”(即我們所說的反思)是人們自覺地把心理活動作為活動對象的一種認識活動,是對思維的思維。反思的結果是得到不同于感覺得來的觀念的觀念,他強調的是觀念的來源。這里把反思看成了一種“內省”的心理活動。
(二)反思是一種認識論方法
斯賓諾莎把自己的認識論方法稱做“反思的知識”,而“反思的知識”,即“觀念的觀念”是認識所得的結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認識的對象。對于認識結果的觀念的再認識和對于這種再認識之觀念的再認識──這種理智向著認識深度的不斷推進,即“反思”。他以既得觀念為對象,通過不斷反思抽象使既得觀念不斷升華形成新的認識。因而思維的結果是他“反思”的對象,獲得新的觀念是其反思的目的。
(三)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有“思考”之意
杜威的反思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它趨于達到的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它包括“這樣的一種有意識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證據、理性和堅實基礎上建立的信念。杜威所說的“考慮”即是一種反思思維活動。
(四)反思是一個過程
博伊德與費勒斯認為反思是“一個變化的理性觀念的自我(與自我聯系的自我和與世界聯系的自我)澄清經驗的意義的過程”。[1]博伊德和費勒斯的反思突出了“自我價值”,明確了反思的對象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是“澄清經驗的意義”構建“自我”連續體,突出了反思的完整過程。
(五)反思是一種能力
伯萊克認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動及情景的能力,它與思維的批判性是一致的”。
(六)反思是元認知
熊川武教授用“元認知”這個術語來代替反思這個概念。他指出,從元認知理論的角度來看,反思就是主體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涉及的有關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過調節,控制自身的認知過程,以達到認知的目的。
盡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場合人們理解和應用反思的含義不同,但對反思所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反思的對象和反思的目的的認識是共同的。反思的對象是思維本身,而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未來的思維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從元認知的角度來研究數學反思和數學反思能力,能比較全面地透視數學反思及數學反思能力的本質。數學反思就是認知者對自身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探究、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而數學反思能力就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元認知在數學思維中發揮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數學反思能力就是認知者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對自己數學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探究、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體驗、反思的知識和反思的技能為基礎,并在對數學認知過程的評價、控制和調節中顯示出來的高層次思維活動,它對數學認知活動起指導、支配、決定、監控的作用。因此,數學反思能力中的核心就是進行數學反思。
二、數學反思的核心要素
通過分析數學反思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數學反思的知識、技能與數學反思的內容是數學反思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是在數學反思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一)數學反思的知識
1.數學反思的陳述性知識:掌握有關數學反思過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應用,而且了解這些技能和策略的“長處”和“短處”以及在什么情況下應用比較合適的知識。2.數學反思的程序性知識:有關如何使用各種策略、技能進行數學反思的知識,即掌握各種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3.數學反思的情景性知識:它告訴人們應該在什么情景之中運用什么知識和技能,即時間、地點、環境(包括社會文化、人際關系等)以及為什么要采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知識。
(二)數學反思的技能
1.經驗技能:認知主體借助于經驗對認知過程、結果及相關事物的直覺的反思能力。
2.理論技能:認知主體以特定的理論為根據進行相對理性的反思能力。
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釋描述認知過程、結果必需的,是指能夠選擇最優的策略,對數學思維活動進行科學分析的能力。
4.評價技能:主體根據不同的認知目的對認知過程及結果以及所采用的策略等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即能夠對分析的結果進行效能判斷并正確歸因的能力。
5.策略技能:能夠恰當地應用各種策略進行反思的能力,即對反思中找出的問題設計改進的途徑和方法的能力。
6.實踐技能:能夠將反思得到的結果付諸實踐以達到調節和控制目的的能力。
其實,數學反思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動機、興趣、毅力等因素的維持與推進。認知主體能在數學反思過程中長期堅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堅韌頑強、不屈不撓地去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是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的。
(三)數學反思的內容
1.從數學反思活動發生的時間來看
數學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監察、評價、調控,因此它可以發生在數學思維活動的前、中、后:在數學思維活動之前,反思思維計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反思思維的嚴密性、準確性、開放性等;在數學思維活動后,反思整個思維計劃的執行結果,對得與失進行總結。其實,數學思維過程中隨時都有誘發反思的因素,而數學思維過程中的反思是一種內隱的過程,無法從外表覺察,故只有采用口語報告法或事后回憶法方能體會到。因此數學思維活動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難引起注意,而對數學思維活動結束后的反思都比較重視,研究的也比較多,這是由于數學思維活動結束后,活動的結果已經很明顯,問題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后回憶往往比較好操作。
2.從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來看
數學思維活動有三個要素:對象、過程、結果。因此數學反思也可以相應地分為對數學思維活動對象、過程和結果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對象的反思包括:對數學問題的問題特征進行反思,對數學問題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反思,對數學命題、數學語言以及與數學思維活動有聯系的問題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過程的反思包括:對思考的過程、理解的過程、推理的過程、運算的過程、想象的過程(即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結果的反思包括對解題思路的反思、對語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對數學結論進行的反思。
3.從數學反思問題的性質來看
(1)經驗性反思:旨在總結解決問題的經驗,著重反思問題涉及了哪些知識,哪些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對同一類數學問題的解法進行篩選、概括,形成一種解題思路,進而上升為一種數學思想。
(3)創造性反思:對數學問題的重新認識,以及推廣、引申和發展。
(4)錯誤性反思:注重對解答問題的失誤的糾正、辨析,從而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如果對整個數學反思的過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對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數學技能或技術的有效性進行反思;第二,對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的合理性進行反思;
第三,對數學思維活動的目標以及思維活動的動力──非智力因素進行反思。
前面所談的反思的大部分內容都可歸入經驗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層次的反思,是給數學思維活動提供持久的動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
三、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
(一)強烈的問題意識
數學反思能力使認知者在數學思維過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線”,使得主體對“問題”的出現有一種敏感性,能主動地去監視思維過程,收集有關信息,一旦可疑即進入反思的狀態,這是他們主動關心思維的目的與結果以及解題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覺的自我覺察意識。
(二)高度的責任心
數學反思能力表現為反思者對自己學習和前途高度負責的精神,因而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能夠以更高的標準檢查思維活動過程中的得與失,能夠縱橫比較地分析與思考思維過程中的一些現象,正確地評估思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動地調節認知過程,支配數學思維的發展方向。
(三)執著的精神
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數學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在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更易產生困難,并且更深層次的反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否定的過程,是一種誘發痛苦的行為,有時會動搖其信念、改變其態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響其價值觀,因而較高水平的數學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難、長時間反思的執著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能夠為進行反思的思維活動提供不竭的動力。
(四)更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主要表現在:1.更易接納新信息,對思維過程產生的信息敏感并能及時吸收,在制訂改進措施時能夠聽取別人的建議;2.對現成的結論如課本知識及別人的建議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不機械地接受、盲從或拒絕,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析比較,有選擇性地吸收;3.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缺點能夠正確地進行估計并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五)深刻的探究性
多方面多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對收集的各種改進方案進行評價、估計,按反思的結果去行動,有選擇地進行最優處理,而不滿足于一般性地解決。
(六)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和認知結構
數學反思能力水平較高者,由于對思維過程有很強的覺察、調節、控制能力,因而表現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廣闊性的數學思維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從而對學習產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堅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終成為一個自律性的終身學習者。[3]
四、數學反思能力發展的一般特點
數學反思能力的發展與數學思維水平有關。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是有區別的,盡管初中生開始能夠有意識地調節、支配、檢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學習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覺性,但批判性還是不夠的,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運算過程中雖能自覺地檢查和發現錯誤并進行糾正,但是不善于尋找錯誤的原因,也不能及時地調整解題步驟和方法;運算的正確率較高,但不能正確地選取一些結論和有用條件;在推理過程中雖能占用數學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強。在正常情況下,高中生思維的批判性比較強:他們在考慮問題時,不肯盲從,喜歡探求事物表面現象的根本原因;他們在提出爭論的觀點時,往往要求自己給出具有一定說服力的邏輯論證。但是對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識仍然不強,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容易產生死摳教條的毛病。由于反思能力屬于認知活動的一種監控能力,它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所以發展得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直到高中二年級,這種轉化才初步形成。[4]這個轉化過程是離不開反思思維的,因為抽象邏輯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反思的思維。學生只有在對抽象概括的數學材料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調整思維方法,糾正思考錯誤,才能順利實現這一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漸地成熟起來了。學生的反思能力的發展主要經歷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日常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無意識地監控、調節,反思的目的性極弱的階段。
2.被動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中出現的困惑問題被迫進行反思的階段。
3.主動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主動地有意識地監控、調節的階段。
課題結題報告 篇28
主體部分: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研究方法 這部分的寫作內容與課題研究方案的相關內容基本相同,寫作時注意參考相關內容。
(二)課題的研究過程
這部分是課題研究工作報告的主體部分。主要寫明課題研究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各個研究階段的具體情況。
1.準備階段。主要寫本階段做了哪些基礎性準備工作,包括課題的選題與論證、研究方案的制訂、責任分工、開題會等情況。
2.進入研究階段。主要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的規定,在各個實施階段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各個階段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做法、采取的措施、開展的觀摩教學、進行的研討活動等。這部分在寫作時,要注意參照“課題研究階段性計劃”和“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3.總結結題階段。主要寫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專著、獲得的獎勵等),研究檔案建立的情況,進行結題的組織準備等。
這三個階段在課題研究方案中都作了規定,在寫課題研究工作報告時要同研究實施過程的具體情況和做法結合起來,真實地反映課題研究工作過程的客觀情況。
(三)課題的組織與管理
主要寫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的組建、管理制度及落實情況、領導的重視和專家的指導情況及經費的投入情況等。
(四)結尾
概括地介紹課題研究取得的基本經驗和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署名和日期
把報告單位(或個人)名稱(或姓名)寫在標題的正下方;在文章的末尾右下方注明報告的日期。
課題結題報告 篇29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潛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透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用心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潛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資料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潛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透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帶給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合理。
經驗總結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
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
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狀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用心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20xx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20xx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細致描繪》。
20xx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20xx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20xx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
1、港區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潛力。
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
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園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校園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園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貼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潛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證明鑒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用心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潛力,相信他們有鑒賞潛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證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推薦。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簡單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能夠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決定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 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
a、一向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潛力和批評鑒賞潛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潛力培養的途徑。
b、一向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資料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到達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潛力。
c、一向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理解批評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潛力。
課題結題報告 篇30
一、課題實驗的背景及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新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指明了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對現代的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定義,提出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悟性、靈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的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核心。個性化閱讀和寫作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挖掘語文教育中人文內涵,而寫作是運用文字進行表達交流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一種精神產品的獨創,寫作能力也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務對于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有很大幫助。
二、課題實驗的進展
1、方案的制定
語文作為一門傳統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我們以個性化教學理論和<新課標>思想等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課堂教學實際為研究主渠道,從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和學生入手,關注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建設,力求師生和諧互動互進,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教師教出個性,學生學出個性,實現“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贏發展,以發展求質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點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學研究指出:“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養青少年的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傳統教學是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精于分析,教學形式單一,很顯然,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的束縛,更談不上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個性化的教學,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提高教學質量,亟待研究解決。基于此,我們確定以下幾方面作為研究的重點:
(1)寫作教學現狀和對策。
(2)個性化閱讀寫作教學和語文教師的創新意識培養。
(3)個性化寫作中科學的思維訓練體系。
(4)寫作教學和語文課堂的交融、整合。
(5)個性化寫作過程中資源的開發。
通過重點研究,達到以下目標:
(1)課堂教學:師生民主,氛圍寬松,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個性;
(2)隊伍建設:積累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經驗和教學案例,提高參與教學改革的教師的業務素養和學科科研能力水平,為學校培養學科骨干和學科帶頭人,提高我校語文教學質量;
(3)學生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寫作水平,同時也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健全人格的形式和發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調查研究法:我們在課題的研究中,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和把握學生、老師在教學中的現狀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②文獻分析法:課題組及時搜集、整理、借鑒國內外教學的相關理論、實踐經驗和教學案例。
③行動研究法: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觀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積累素材。
④經驗總結法:將在實踐中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歸類整理,并從中總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方法。
4、課題實驗的組織與實施
課題起止時間從20__年至20__年,具體分三階段開展:
(1)從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制訂方案,明確思路,做好計劃,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個性化教學”課題相關理論,要求教師教學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
(2)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攻堅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探索語文個性化教學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系。
(3)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為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對各階段的測試數據、資料統計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實驗報告,介紹實驗做法。
現將各階段的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
1、領導重視,骨干參與,更新理念,深化認識
課題開題后,語文組成員人人參與,深入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新課程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總方案及實施方案”;課題組教師一起交流談心得,認識傳統教學帶來的弊端。通過學習討論,深化了對課題的認識,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時,打開了教學的一扇新窗戶。
2、結合本校實際,制訂課題方案,明確實驗研究思路。
課題開題之初,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從上好第一堂實驗課開始,課課落實,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明確要重視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校語文教研組圍繞“新課程下個性化閱讀和寫作教學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作為課題的領銜人,我帶領全組人員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開展“經典重溫”閱讀工程
閱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認為是傳播人類文化、吸取思想精華、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強調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300萬字”。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新高考也明確地將十部名著列入江蘇省高考考查范圍。因此,為學生開列書目,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積累已成為語文老師的當務之急。我校語文教研組經過認真研究后,決定三個年級一盤棋,高中三年學生必須有整體閱讀的計劃。
除閱讀教育部推薦的經典著作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天天三個“一”:要求學生每天誦讀一首古詩;課前交流一句座右銘;回家向父母背誦一句格言。
2、周周三個“一”:每周寫一篇讀書心得;舉行一次讀書會,在交流中互相促進和積累;每周一次專題講座,由語文組教師分工協作,就寫作中的基本理論進行指導。
為配合讀書計劃,各年級在平時及寒暑假的作業布置上特別注重閱讀、寫作的安排,例如:20__年高一年級布置的寒假作業是
(1)閱讀:完成新課程推薦篇目閱讀任務——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閱讀時需做讀書筆記,開學后將舉行讀書報告會,進行交流。
(2)寫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兩篇為<三國演義>的讀后感或文學鑒賞。
(3)積累:完成20首詩歌及其欣賞內容的背誦任務,一天一篇,開學前的作業檢測將從中挑選五首進行考查。
為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語文備課組于20__年推出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校本課程。老師們帶給了同學們一份紅樓大餐,解說了《圍城》的經久魅力,詮釋了《哈姆萊特》。讓高二學生走進了文學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__年12月,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我校舉辦了“弘毅讀書報告會”,學生們就自己的讀書經歷與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項項活動的開展讓閱讀真正成為了“悅讀”。經典的重溫,讓學生陶冶了情操,放飛了思想,積累了素材,拓寬了視野,成了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20__年由語文組陸紀登老師參與編寫的名著<快捷通>出版,成為文科學生閱讀名著的輔助資料。
二、營造語文課堂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1、創設個性化課堂教學情境
學校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開設圖書角,讓學生家中的書籍流通起來。2、挖掘教材中寫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選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課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課本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學生作文切實有效的措施。為此,我校高三語文備課組做了,大量工作,編寫了獨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備課組長在20__年我校對外公開教學中展示了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學校的一致好評。
三、課堂內外的整合行動
1、20xx年高一備課組開設了“快樂作文”校本課程,20__年開設了“經典閱讀”校本課程,在校園網、校報上開設專欄,并定期印發刊物,將學生習作結集出版。
2、邀請專家來校講學。王力群教授的講座提高了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作家畢飛宇、祁智、范錫林的講座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校電視臺定期播放名著的講解,如“百家講壇”的精彩節目的播放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提高升華,這些都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3、重組驥江文學社,不定期舉行作文講座、作文競賽等,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語文組20__年先后組織學生參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賽。在江蘇省第六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顧碧陽同學榮獲高中組特等獎,朱葭同學榮獲二等獎;在省教育學會主辦的“高考作文杯”江蘇省首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徐天嬌獲特等獎,展楠、田曉貝、秦晴榮獲一等獎;蔡慧、郭煜、周逸人榮獲二等獎,我校被授予了優秀組織獎;在教育廳主辦“鎮中杯”第七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決賽中,朱葭、田曉貝、鞠云三位同學榮獲省一等獎。語文組輔導學生參加省中學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曉丹獲首屆“高考杯”創新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在江蘇省第七屆“中學生與社會”中學生現場作文決賽中,高一(3)班趙宸藝同學榮獲高中組一等獎。20__年11月23日我校組織部分學生參加了由江蘇省教育學會主辦的“高考作文杯”江蘇省第二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選手錢夢姣獲特等獎,趙宸藝、唐燕、黃詩婕、孫燕霏、周晗5名同學獲一等獎,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的好成績。我校被授予“優秀組織獎”。20__年組織學生參加“我與經典有約”征文比賽,高三(7)孫熙偉、魏艷波同學獲省一等獎,另有二十位同學獲省二三等獎。
4、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內知識得以拓展延伸。20__年5月,結合高二所學<唐詩宋詞選讀>,全年級舉行了詩詞名句默寫比賽,又舉行了“走進經典”唐詩宋詞朗誦比賽,學生自己寫串臺詞,自己主持,自選朗誦篇目和配樂,經過激烈的競爭,高二(7)班陳靖雯同學脫穎而出,先后參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經典朗誦比賽”,獲得了泰州市二等獎。
5、20xx年,在語文組的團結協作下,第二屆“高考”杯(華東地區)創新讀寫大賽復賽在我校成功舉行。我校高三兩位同學獲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我校兩位同學在“蘇教國際杯”第九屆江蘇省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一位同學在“新語文學習杯”第八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七名同學在江蘇省“高考作文杯”現場作文大賽中獲一等獎。趙宸藝同學代表泰州參加了首屆全國中小學生“中華誦”夏令營活動,我校被評為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學校。
四、走進生活,重在實踐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我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考察活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考察家鄉名勝古跡和地名由來、傳統習俗、飲食文化等,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眾多的寫作素材。20__年高一學生利用寒假對靖江店鋪名折射出的文化現象作了深入調查研究并撰寫了調查報告。20__年汶川大地震后,語文組配合校團委在高一、高二年級中發起了“寫給災區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動,倡導學生將視野投向社會,關注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
(一)攻堅、發展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
1、理論學習是基礎,創新是根本。課題組所有成員認真交流探討,并結合學校的課題科研實際做了認真反思。正是沿著這條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學期語文組成員積極撰寫論文,三年來,有數十篇在國家級論文比賽中獲一二等獎。
2、我們以課堂教學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點,探討個性化教學的新模式,探討個性化教學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關系。
教學模式是溝通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最好橋梁,我們通過一定的教學模式將個性化教學理論貫徹到個性化教學中去,這樣才能達到經驗普及的目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老師及時總結,并將成功的經驗運用到教學實踐。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師生互動的教學,展示了語文課堂的魅力,也體現了學生的個性。20__年我組羊琳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20__年我組榮雪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20__年羊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丁杰老師獲泰州市語文優課評比一等獎。黃越前、榮雪飛、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師勝任高中循環教學。
(二)課題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
艱辛的探索產生了可喜的實驗效應。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實驗教師乃至其他教師的教學觀念變了,意識到教學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能逐步意識到以新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性,教學方法靈活了,教學手段豐富多了,青年教師也由一個高起點邁入,在實驗中成長起來,能夠熟練的駕御課堂,實施個性化教學。課題實驗所帶來的教學教研成果是明顯的,成績是可喜的,教師業務素質水平提高了,教學科研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高考成績穩中有升。然而,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良好開端,在接下來的教學科研過程中,我們將把“語文個性化閱讀與個性化寫作教學”課題實驗研究精神繼續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課題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訓練思維,個性發展的內涵。
三、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該課題進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還有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怎樣促進學生由獲取知識到形成能力的轉化,怎樣在語文個性化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個性化教學的評價問題等等,都是我們今后繼續要研究的問題。
教改的路是艱辛的,但也唯有這種艱辛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和欣喜。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只能作為我們今后繼續課題實驗的基礎,我們將以此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課題結題報告 篇31
11月,我們正式接管智多星幼兒園并更名為開心寶貝幼兒園。一段時間來,在區教委領導及各部門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指導下,在廣大幼兒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幼兒園全體教職員工認真貫徹《綱要》、《細則》等教育法規條例及相關教育政策,以培養體、智、德、美、勞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新一代幼兒為己任,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促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幼兒園辦園方向正確,辦園條件逐步改善,衛生安全管理力度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幼教管理水平提高,社會效益好了,幼兒園各項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按審核要點及標準,,我園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對我們的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回顧、檢查和反思,做了認真地自評,現將自查自評情況匯報如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
認真抓好教職工的政治理論學習。我園把每周一幼兒離園后作為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時間,通過集中學、分組學、自學等形式,學習上級文件、傳達各級會議精神、學習師德材料、有關法律法規等,定期檢查會議記錄,有相應的學習制度,保教考核的一項指標。認真抓好教師的政治思想、紀律和師德教育。除了每周進行政治學習外,我們還進行師德教育培訓。教職工隊伍積極向上,整體思想素質較好。
(二)領導班子建設
班子團結協調,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我園每周召開一次班子成員會議,商討一周主要工作,遇大事必開會集體討論決定。班子成員有分管財務、總務、保教、衛生等,既分工明確,又能充分發揮整體效能。班子成員工作積極負責,作風踏實,都能深入教學第一線,切實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推行園務公開制度,建立園務公開欄向教師、家長公開,還設立了園長信箱,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三)幼兒園管理
1、堅持以法治園,嚴格執行有關教育教學法律、法規和政策,認真制訂各類工作計劃,并定期檢查和落實。
2、幼兒園規章制度健全,有各類制度、職責,有各人員考核細則,并能認真執行落到實處。有單獨設立的檔案資料柜、有檔案,有各類教育教學資料、學具等。
3、有健全的財務制度。量入為出,專款專用。厲行節約,合理使用資金,經費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嚴格財務制度,嚴格用款的審批和報銷手續,各類帳目日清月結。
4、幼兒園的保教、衛生保健綜合治理、家長等工作有計劃、有記錄、有總結,并能及時歸檔立卷,幼兒園檔案管理較規范。
5、幼兒園定期開會研究幼兒膳食,每月進行營養分析,把每周食譜發給家長,便于了解我園的伙食。
(四)辦學條件
1、幼兒園占地面積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 平方米,其中活動室面積約 平方米,午睡室面積約 平方米,辦公室約 平方米,廚房面積 平方米,幼兒廁所 平方米,戶外活動場地約 平方米。
2、每班各類設施齊全,活動教玩具齊全,有桌上玩具、自制教玩具人均 件。園內有大型多功能滑梯、小型滑梯、大中型積木、圖書室等。
3、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11月接手幼兒園后,我園用于改善辦學條件的投入已達30萬元。主要用于:園舍翻新、廚房、廁所改建、鋪地板膠、添設兒童床上用品、購買接送車、桌面玩具、圖書、電視、vcd等。
(五)安全
1、幼兒園房屋建筑全部達標,無任何危房。
2、幼兒園孩子接送安全。早上幼兒入園和下午幼兒離園時間安排教師在教室門口,迎接和送走幼兒和家長,同時也做好各種不確定安全隱患的排除工作。
3、班級安全:
(六)存在問題及下步打算
回顧近段時間的工作,我們取得了一定成績。展望未來,任重道遠,與先進幼兒園相比,我們在硬件和軟件建設上仍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
1、安全工作責任制落實的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強。
2、教學硬件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3、要嚴格按照《綱要》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趨于多樣化、趣味化、游戲化、生活化,達到使孩子在笑聲中汲取營養,在歡樂中健康成長。
4、加強幼教隊伍建設,加強日常學習培訓。支持鼓勵教師參加更高層次的教育培訓,力促教師隊伍素質明顯提高。經常開展政治業務學習培訓和日常教學觀摩,不斷改進和提高全園教師的幼教管理水平,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中堅力量,為幼兒園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5、強化校園內部管理,提升工作效率。進一步建立完善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切實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始終堅持獎優罰劣,獎勤罰懶,充分調動全園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全園各項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課題結題報告 篇32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有人概括為“教師難教、學生難學、考試難考、成績滑坡”,有人則概括為“重教輕學、重知輕感、重左輕右、重內輕外”,甚至還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樣的概括,都說明了語文教學中學存在著理念僵化、模式陳舊、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模糊性、周期長時性和內容綜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確面對語文學科在當下環境中具備的資源豐富、思想多元、載體紛呈等現代特征,才能教好語文同時也讓學生學好語文。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媒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環境,它必然帶來現代語文教育的科技化,這是教育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從網絡語文資源的豐富性和網絡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來看,還是從教學雙方非課堂時間對網絡不自覺的沉迷而帶來的潛在效果看,語文教學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現代與傳統的境地。但中學語文教學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的事實卻是一方面似乎拒絕科技時代的到來,迷信著語文是“覺悟的藝術”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將科技對于語文的作用神化了,以為科技是無所不能的,忽視了人類是思想的動物的基本道理。面對以網絡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兩個極端認識,我們的語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問和失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在作為現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網絡與作為傳承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語文之間尋求一種契合,試圖從媒體教育功能的維度去探索運用網絡環境改良中學語文教學之道。
在四年前的課題建構階段,當時的中學語文教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尤其是意識到必須著手進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當時的基本狀況是,對網絡環境、建構主義、研究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的認識還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們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間兩兩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績。當時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網絡教學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學設計等,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特征、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等,三是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理論建樹上的代表人物分別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進入到一個階段之后,開始有人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這些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加以闡發,于是三者開始走向融合。問題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學科課程與其它因素整合的具體實踐比較缺乏,理論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絡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應當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其獨特性,對于改進當前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課題實驗從此出發,尋求整合與創新,試圖獲得有益于當代語文教學的某些策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立足于網絡環境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系,將網絡引入語文教學,研究信息科學與語文教學的科學耦合,提高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建設者;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將建構主義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基于互聯網絡,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建構主義理論的自主建構原則。課題實施之前和過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課題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樣有利于課題順利而科學地開展。
1.網絡環境
在本課題研究中,網絡環境一方面指構成教學環境有機因素的各種網絡技術,包括網絡自身和以網絡為載體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興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運用網絡技術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或教學賴以開展的背景。網絡環境除了上述技術性和情境性上的意義之外,還具有作為時代文化的背景性意義。形象地說,盛行網絡的技術產生生了盛行的網絡文化,網絡環境是網絡時代的空氣。本課題實驗主要依靠因特網和校園網實施教學活動。
2.語文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中,“教學”這個概念在教與學兩個主體方面均被賦予新的內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師必須進行的講授行為,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學”也不排除學生必須接受的基本灌輸,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學生的自學與研究。這種語文教學更多地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狀態呈現出來,而且始終受制于網絡環境。
3.網絡課堂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是師生雙方的主要活動陣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課題研究中,“課堂”的外延擴大了,內涵也有變化,它是運用網絡環境開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總和。一般情況下,這個“課堂”是在網絡教室或電子閱覽室,甚至可以說就在網絡上,在某一個專題網站或者BBS上,即所謂“網絡課堂”。實際的課堂建在網絡上,網絡中有虛擬的課堂,這是網絡課堂的兩重含義。
4.語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跨學科或跨領域的綜合性的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有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作品學習過程的研究式學習,也就是說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尋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語感的培養和積淀的“品味”式探究。作為課堂學習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發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研究發現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研究發現規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研究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本課題重在探究從教材出發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而且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網絡為主要教學環境的語文活動。
課題結題報告 篇33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結題報告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潛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透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用心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潛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資料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潛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透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帶給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合理。
經驗總結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狀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用心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潛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園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校園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園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貼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潛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證明鑒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用心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潛力,相信他們有鑒賞潛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證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推薦。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簡單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能夠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決定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向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潛力和批評鑒賞潛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潛力培養的途徑。b.一向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資料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到達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潛力。c.一向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
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理解批評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