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的結題報告十篇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
結題報告是對整個課題研究項目行動的綜合表述,是課題研究資料中最具價值也最為系統的表述性文本。一篇結題報告,就是一份相應課題研究的答卷主件,亦如一本專著的拓展性目錄,必須要結構性地回答所有關于對應課題研究的基本問題。通俗地講,就是要回答清楚“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怎么去的?”“抵達了嗎?”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根據本人多年課題研究與科研管理的經驗,要基本說明研究情況,結題報告中以下的一些版塊不可或缺,標注“*”者,尤應重點闡述。我們可以把這些基本版塊稱之為“八股”,但絕不能僵硬地理解為類似于科舉考試答卷的固定格式,現實中,課題研究各不相同,結題報告的具體表述沒有統一的模式。但課題結題報告的“八股”,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厘清關鍵概念,找準項目定位,審視研究設計,回顧探索歷程,梳理研究成果,反思實踐行動。此“八股”類似于結題“述職”時必須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指引課題組規范判析自己的研究實踐。如何在“八股”基礎上亮出本課題的獨特視角、學術內涵、實踐根基和成果價值,就有賴于結題報告的靈動撰寫了。在“規范”基礎上的“靈動”表述,考驗著課題組的學術思考、邏輯統籌和實踐落實。
為具體加以說明,以本人撰寫的“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報告為例。
一、課題的提出(研究背景、課題的緣起等)
此版塊主要交代課題研究的起因和基礎,文字表達宜簡潔、明了,要緊扣課題名稱中的核心關鍵詞,依據相關背景因素中的不同層次,逐層解釋。
例如“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
1.課題研究的背景
第一,課程改革宏觀背景。(略)
第二,課程實施操作困難。(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式實踐,構建一個研究型的課程實施共同體,促進我市各個區域之間、各個組織單元之間(教育行政機構、教學研究單位、基層學校)有效聯動,開發課程資源,組織區域性指導,在課程門類、課時安排、內容呈現、教學組織、學習方式、考核評價等方面為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提供材質輔助、技術服務和精神激勵,全面有效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嘗試通過實踐研究,推動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順利啟動、全面實施并最終達到常態化、規范化操作,真正實現該課程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和價值。
這一部分一般以背景因素中的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為序,可以涉及教育發展趨勢、課程改革精神、學校教育訴求、區位辦學優勢、學校發展規劃、本校研究基礎等。著重強調本項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本身所承載的一定角度的歷史使命,忌東拉西扯、盲目攀高。
二、概念界定
該版塊極為重要,堪稱研究報告之“鳳頭”。可以理解成對課題名稱的特定注解,第一時間幫助結題報告的研讀者確認課題組的研究定位,表達及思路宜前后貫通,細致確切。可以從課題名稱出發,將關鍵概念層層析出,從重要到次要,逐個厘清。
例如“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中主要有三個概念: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②課程資源建設;③區域性。
顯然,第②“課程資源建設”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對此概念要重點釋義。首先,說明了其一般定義,即“課程資源是課程與教學的信息來源以及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涵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次,增加了本課題研究對“課程資源”概念的特定的拓展性理解:“我們認為,資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要素。在該全新課程實施之初,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所有有助于課程實施的物質條件、精神條件、人力條件都屬于課程資源。”第三,進一步闡明本課題的“課程資源建設”方向,即“重在將所有自然的和社會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納入課程管理的視野,視教師和學生為最直接的課程資源,結合國家課程的規范,遵循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特質和精神,開發多樣的課程實施條件,在活動素材開發、課程實施管理、教師專業培訓等方面開展實踐研究,切實推進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進程。”
通過上述結構性界定,本課題的“課程資源”內涵了然于目,即“一般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進過程中必須且特有的課程資源(課程發展環境、課程管理方式、專業師資素養等)”,不僅暗示了本課題的創造性,也為之后的研究工作實施和研究成果匯報做了鋪墊。
三、理論依據
這部分重點介紹課題研究的相關指導性理論,要求體現科學性、相關度。一般涉及高位的教育、教學、管理方面基本理論流派的相關理論,也可以是中位的相關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學指導綱要,還可以是低位的同一領域其他研究業已證明有效的具體策略和方法。
“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之“理論依據”分層表述如下:
1.耗散結構論與教育變革、課程改革。
2.信息論與課程資源建設。
3.系統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環境的創設。
4.課程與教學論相關理論。
(1)“課程”的本義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點的理解;
(2)課程的分類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征;
(3)新課程的“合成課程”思想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課程要素。
5.教師論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課程意識。
6.管理學理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與管理。
(1)管理職能理論;
(2)權威結構理論;
(3)行為科學理論;
(4)雙因素理論;
(5)管理的Z理論。
現實中,部分結題報告要么缺失此版塊,要么撰寫內容大而無當、不靠實。回避理答理論支撐性問題,會影響課題研究的學術性品質,使“研究”顯得缺深度、少理性,容易流于一般意義上的“工作”。過度“裝潢”,則又會產生涂脂抹粉之負性功效。要解決此類問題,僅靠最終報告撰寫者的個人修養和技巧是不夠的,必須要課題組集體在研究定位方面作深入思考,拓展視野,尋覓適切的指導性理論,繼而認真組織相關的理論學習,切實感受理論的核心思想并在現實中做應用性探索。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內容
此乃結題報告之“豬肚”,整項研究行動的科學性、合理性、實踐性集中在此環節展示。
“研究目標”部分主要指明方向和意愿,表述宜條目化,每一條三、兩句即可,條目之間一般要呈現遞進關系。
“研究內容”的本質是課題組對自身課題研究定位的再審視和工作的任務化,要與前文中的“概念界定”和后文中的“研究成果”形成呼應,承上而啟下。可以“研究內容1、2、3”的形式加以說明,也可以直接陳述子課題的分類,如“子課題1”、“子課題2”等。具體表述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研究內容的劃分要科學,無原則性錯誤;第二,研究任務的分配要合理,忌大而無當;第三,各項任務之間要有邏輯關照,子類別的“集合”要能夠很好地解決研究問題,而子類別之間盡量避免或減少交叉,互為“補集”;第四,子課題的名稱要細致斟酌,體現研究定位;第五,通常在子課題名稱之后,再用簡短的話語輔助說明主要研究的子內容或側重點。
以“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為例。
研究目標:
1.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特征為價值標準,建設主題型活動資源,并將該課程的核心價值以及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貫徹在學校課程體系之中;
2.積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素材,形成資源開發的基本操作規范,降低一線教師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難度,鼓勵教師在素材基礎上精心進行課堂教學和活動指導,并關注活動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
3.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性管理范式,為各縣市、區和基層學校提供組織實施該課程的基本要領及多樣化選擇;
4.探索區域性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科任教師素養的途徑與方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緩解學校課程實施的師資需求;
5.充分發展教育信息與相關技術,發揮教研室推動新課程實施的技術指導功能,致力于將教研室建設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中心。
研究內容(子課題設計):
子課題1: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潛質資源調查。(略)
子課題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活動素材開發研究。(略)
子課題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性管理研究。(略)
子課題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培養研究。(略)
五、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一一呈列。建議在列舉研究方法名稱之后,用簡潔的語言點出科研方法的定義,更要個性化地補充介紹本項研究進程中此類科研方法的運用階段和具體功效。
以“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為例。
主要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體框架,結合文獻資料法、田野工作研究法、校本研究法、個案研究法。
(以下分段簡述各類科研方法的具體實際運用。略。)
研究方法的恰當選擇和科學運用是研究結論科學性的重要保證。要突出表明研究結論來自于“科學探索”而非單純意義上的“經驗總結”。部分課題的特色就在于其獨特鮮明的研究方法,那么,結題報告中的匹配性科研方法及其具體運用就要大書特書了,如“……的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法)、“……的案例研究”(個案研究法)、“……的比較研究”(比較研究法)、“……的跟蹤研究”(觀察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
六、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就是研究工作的規劃圖和進程表,安排要合理,推進要規范。基本包括階段時間、階段任務、具體負責人、階段性成果等要素。可以分段說明,也可以用表格形式呈現。時間劃分宜粗不宜細,至少是以季度或半年為界。
此版塊撰寫難度不大,省略例舉。
七、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篇幅基本要占整篇研究報告的1/2及以上,甚至可以說,報告中的其他版塊都是為“研究成果”做鋪墊當配角的,如同在上完開胃菜、冷盆、普通熱炒之后,接下來呈遞的就是特色看家大菜了。
特別要提醒的是,相關研究論文等等,其本身并不是研究成果,而只是承載研究成果的系列文本而已,因此,切忌以簡單陳列論文發表、活動獲獎、校本教材等篇目來代替真正的“研究成果”。要立足于課題的整體設計、系統落實,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也就是要將研究進程中大家思考的問題、搜索的資料、有益的嘗試、科學的驗證、確切的結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達出來。總課題組要綜合提煉多篇相關論文的系列觀點,整合性匹配性表達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述分類相當重要,建議結合研究內容展開相應闡釋。各段文字要精心擬就小標題,用詞要審慎,既能精準體現研究收獲,也能經得起專家質詢。結合小標題展開具體說明,文字要通透,忌語焉不詳、模糊不清,忌濫用大詞和花哨的形象性的表達。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的研究,也可以案例形式輔助說明各項成果,只是必須要清楚,“案例”自身的完整性并不重要,關鍵在于用好案例的對應環節來匹配性地說明成果。案例過于龐大的,可以“參見附錄1、2”的格式加以注明。
“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表述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其特色在于從實踐操作角度切入,在課程理論和課程實施的結合點上,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深化理論,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內涵發展與課程的目標指向融合起來,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區域實施與課程的具體落實貫穿起來,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的實際操作與課程的規范實施統一起來。
主要成果列舉如下:
1.理性認識: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成了科學、全面的理性認識,進一步明確了該項課程實施的價值和意義。
2.操作指導:形成了適合本區域的、具有合理性的操作建議,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落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指導。
3.文本成果:課題組成員有數百篇論文在各級各類雜志上發表和獲獎,在省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課題的提出依據。
中國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國之一,華夏文明歷經上下五千年,淵源流長。而記錄之一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漢語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那些記錄著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無數典籍,成了令人望而卻步的“天書”,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學生,肩負著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只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而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而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前提和基礎是能夠讀懂用文言文記載的文化古籍。
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就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文言文的翻譯教學則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
2、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那么怎樣正確翻譯文言文呢?這是學生經常會問的問題,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也是老師覺得頭痛的問題,因為平時我們不用,所以意思很理解。有時候看到一個句子,學生覺得根本無法下筆。而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教學效果也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從教學雙方的表現看:教師教的很累、很苦,且無從下手;學生學得沒有興趣,且效果較差。
(2)從教學方法看: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竹筒倒豆子”,只注重結果的傳授,而缺少方法的指導和語法的探討;學生只是照本宣科地是背、譯文章,而不能正確理解文意,沒有思考的余地。
基于這樣的現狀,為了盡快改變在文言文教學,特別是文言文翻譯教學方面的被動局面,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經縣教研室同志的指導和十里坪鎮九年制學校領導與語文教研組成員的商議,在20xx年秋季,提出了“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方式方法”這一研究課題。
3、課題研究的目標。
這一課題研究的目標是要盡快改變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教學的現狀,改進語文教師對于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正確理解文意,合理處理文言文翻譯中直譯與意譯的關系,掌握部分句式及虛詞的用法及意義,能夠翻譯較為淺顯的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果。
二、課題組情況簡介
1、課題組基本情況簡介。
課題于20xx年10月經初中語文教研組全體成員商定。于20xx年3月基本完成,在兩年多的時間中,共有黃開忠、陳玉海、徐飛鵬、夏慧、邢國山、陶秀麗、周蘭香、王仕焱、桂秀菊等11名同志參與課題的研究,由陳玉海同志擔任組長。
2、人員分工。
黃開忠:負責課題研究的領導及協調工作。
陳玉海:負責課題的實施與監控;材料的采集、分析、研究工作小結及年終結題。 徐飛鵬、夏 慧、邢國山、周蘭香、陶秀麗、王仕焱、桂秀菊:負責活動的具體實施。主要包括課堂活動的設計、操作、反思和小結,課題實施的記錄,學習效果的檢測,實施過程中的意見反饋,個案材料的搜集與記錄,形成經驗的實踐與推廣。
三、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1、階段的劃分及主要任務。
為了利于課題的實施和管理,便于及時了解研究的動向,課題組將整個課題的研究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課題的起始階段。主要任務是了解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明確研究任務與分工,明確工作方向。
第二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課題的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針對教學現狀提出對策并進行具體操作。
第三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課題的深化階段。主要任務是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進,形成一定的經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
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3月)課題的補充總結與經驗推廣階段。主要任務是對研究情況進行反思、小結,形成結論并推廣,對課題進行結題。
2、課題的實施。
(1)總體情況。在一年多的研討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及實驗班級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開展各項專題研討會10多次,發放學生調查問卷300余份,開展各類聽評課10余節次,收集案例近百份,形成各類文字材料數十份,為課題的研究總結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
(2)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在課題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①利用調查問卷、聽課,了解文言文翻譯教學的現狀。結果發現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一是教師教得累、教得苦,有畏難情緒且多豐是照本宣科;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三是學生學得累、興趣低;四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只會死記硬背,而不能融洽貫通,不能進行知識的遷移。
針對這些現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積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多思,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翻譯的畏難情緒;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生熟悉了文言的用詞習慣和用詞方式及語言環境,文言文的翻譯水平較以前都有較大的進步。
②利用研討會分析對策:針對教學中的現狀,全體課題組成員通過研討、分析后認為: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照本宣科,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注重對詞語用法的總結。注意直譯和意譯的結合。其次,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合作機會,讓學生通過質疑、討論、疏通文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把這些對策在教學中積極實踐,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自己對文言文的翻譯比以前順暢多了。
③主要是利用課堂教學進行課題的實施。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注重了語法的總結,特殊句式的記憶、直譯與意譯的關系上側重于直譯,落實“句名落實,直意結合”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題研究的基本成果積極落實和實踐,學生已經能夠能夠按照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自主去翻譯一些文言文,能夠較為流暢的理解文意。
四、課題研究的結論
通過研究后,參與研究的同志經過多次探討后一致認為:
1、在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中要給學生以“自由空間,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質疑、探討、合作等方式,使學生能清楚地疏通文意。在文言文的翻譯過程中,要落實“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直譯為主”的基本原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只要有一定實在意義的詞,都必須字字落實。
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在翻譯時應把每一個詞的意義都要翻譯出來: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戶)前面。特別是要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在翻譯的過程中還要去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
要望文生義。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為從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著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如《童趣》“明察秋毫”,直譯為“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為“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2、使學生基本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如:“人五”、“窗八”這種表達方式不合現代語習慣,譯時應變換語序:“五個人”,“八扇窗”。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認真研究其規律,探索適合學生的途徑、方法,才能使文言文教學不再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而這個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某一成績,對于整個研究過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對于文言文教學的研究,我們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3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迷、悟、愛”學習三部曲,明確指出只有引發興趣,才能使兒童入迷,才能使兒童進入愛學、樂學的境界。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牢固的知識和技能,英語這門學科又是學習英語這一交際行語言,而語言的學習現狀又單調枯燥,加之農村小學生害羞、膽小、又更增加了學習難度,這就要求教師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激發求知的欲望。
一、問題的提出:
興趣是人們從事或探究某種事務活動的積極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源。而學習興趣則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自主掌握學習方法,從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自覺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臺,同時也是一種自發的、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情緒體驗和內部動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深處形成最優的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處于最佳狀態,自發地引起學生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全身心參與學習,投身學習提供最佳的學習心理準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和技術支持(方式、方法和習慣)
課題確立的主要原因是:
1、學習興趣是人生學習的起始動力,為終身學習提供心理支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個社會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發展,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創新。新的基礎教育課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這個核心目標的實施與完成,必須以學生學習興趣(廣義)的激發和培養為前提。所以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入門的向導”“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又是激發求知欲,開發智力的催化劑。”當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就能使其整個認識活動活躍起來。興趣一量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這時,對學生來說,學習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強迫的事,而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種需要,是一項充滿積極情緒體驗的活動,達到“樂學――學樂”境界。
2、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讓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是外在樂趣,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獲,主動發展,就必須引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在樂趣,達到好學、樂學、善學,激活學生思維,體驗學習樂趣,形成強烈的出自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和欲望(潛移默化)。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思維學習心得源于學生在某種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閃現和頓悟的靈感。而打開這種靈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教師的引導誘發)。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產生的感想、表達及新認識、新見解,使學生潛意識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得以釋放和發展,既協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廣泛性和持久性,也發展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
3、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智力開發、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學習,它是一項高度智力化的腦力勞動,它要求學生同時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專心致志,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極大地提高。這種積極腦力勞動本身就是對學生智力的一種有效鍛煉,并且,學習的積極性越高,主動性越強,大腦的使用頻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應地學生智力的被開發程度也就越大。
4、學習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廣泛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廣泛的學習興趣會推動學生廣泛地獵涉并積極投身于各種有益的活動中,從而使他們見多識廣,視野開闊,潛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豐富了知識又使個性得到充分發揮。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1、教育心理學理論:從信息論、控制論、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看,無論人們進行什么活動(包括學習活動),都必須有心理活動的積極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動要有效地進行,又必須保持一定的“覺醒水平”。覺醒水平表明大腦神經細胞處于一定能量狀態,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斷、儲存信息。這是心理活動的最起碼水平。學生的學習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腦力勞動,要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不僅需要較好的智力,還需要對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以及頑強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學習心理學理論:小學生貪玩好動、記憶力強、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遇事總好問個為什么?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積極主動參與并能獲得心理感應。
快樂教育理論:人類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是快樂。快樂與人與外界事物或與他人處于和諧境地,使人處于超然自由的狀態。而快樂的情境常常伴生興趣,興趣使人產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產生鉆研、探索、創新的愿望,從而又孿生快樂。也正因為這樣,快樂為智慧活動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實踐中,一旦興趣衰退趨勢出現時,由興趣引起的快樂情感狀態對維持興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維護、激活作用,用快樂的松懈活動解除興趣集中帶來的緊張,用快樂的向往提供興趣再生和鞏固的動力,而這種效應是一切學習創造活動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視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快樂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三、研究目標
1、探究小學生學習興趣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2、探究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特征
3、總結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4、培養一批骨干教師,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四、實驗的歷程
課題組規劃了三個實驗階段:
1、第一階段:實驗準備階段,我們在山陽縣教體局領導的指導下,從課題中篩選了“如何激發和培養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專題研究作為我校今年科研
攻關的重點課題。課題組成立后,我們一方面進行理論學習。學習相關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素質教育理論和相關的教育教學經驗。廣泛查閱資料,初步掌握同類課題的研究發展動向;另一方面,組織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課題實驗方案、規章制度的制定,實驗經費的預算與落實,確保課題實驗研究正常開展。其次,我們在“如何激發和培養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總課題下制定實驗計劃,開展實驗活動,進行實驗小結,并把它們納入到教師年度考核中。教研組每月開展1次專題研討,課題組每學期舉行一次階段小結。第三,我們從調查學情入手。確定4個實驗班的12名學困生(學習失趣),長期跟蹤調查他們的學習行為、心理狀態、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個人興趣。調查結果表明:“學困”原因是愛家庭影響的5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讀或是單親家庭);愛社會影響的4人(進網吧打游戲或打工也能掙錢思想影響);受智力因素影響的2人(生理障礙);受非智力因素影響的1人(想玩、不想學,對學習缺乏興趣、信心)。然后我們針對這12名學生的特點施以恰當的學法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扶導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激發成功的信心。學期結束有8人脫困,另4名學生與原來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進步。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時出現學習興趣下降,成績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教師只要診斷準“病情”,施以愛心,創設情境,更新教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把失去的興趣找回來,他們一定會進步。通過第一階段的調查研究,為我們的第二階段實驗指明了方向,樹立了信心。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4
一、課題實驗的背景及意義
和新的中小學的頒布,指明了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對現代的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定義,提出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悟性、靈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的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核心。個性化閱讀和寫作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挖掘語文教育中人文內涵,而寫作是運用文字進行表達交流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一種精神產品的獨創,寫作能力也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務對于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有很大幫助。
二、課題實驗的進展
1、方案的制定
語文作為一門傳統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我們以個性化教學理論和思想等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課堂教學實際為研究主渠道,從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和學生入手,關注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建設,力求師生和諧互動互進,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教師教出個性,學生學出個性,實現“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贏發展,以發展求質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點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學研究指出:“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養青少年的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傳統教學是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精于分析,教學形式單一,很顯然,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的束縛,更談不上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個性化的教學,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提高教學質量,亟待研究解決。基于此,我們確定以下幾方面作為研究的重點:
(1)寫作教學現狀和對策。
(2)個性化閱讀寫作教學和語文教師的創新意識培養。
(3)個性化寫作中科學的思維訓練體系。
(4)寫作教學和語文課堂的交融、整合。
(5)個性化寫作過程中資源的開發。
通過重點研究,達到以下目標:
(1)課堂教學:師生民主,氛圍寬松,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個性;
(2)隊伍建設:積累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經驗和教學案例,提高參與教學改革的教師的業務素養和學科科研能力水平,為學校培養學科骨干和學科帶頭人,提高我校語文教學質量;
(3)學生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寫作水平,同時也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健全人格的形式和發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調查研究法:我們在課題的研究中,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和把握學生、老師在教學中的現狀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②文獻分析法:課題組及時搜集、整理、借鑒國內外教學的相關理論、實踐經驗和教學案例。
③行動研究法: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觀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積累素材。
④經驗總結法:將在實踐中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歸類整理,并從中總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方法。
4、課題實驗的組織與實施
課題起止時間從20__年至20__年,具體分三階段開展:
(1)從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制訂方案,明確思路,做好計劃,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個性化教學”課題相關理論,要求教師教學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
(2)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攻堅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探索語文個性化教學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系。
(3)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為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對各階段的測試數據、資料統計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實驗報告,介紹實驗做法。
現將各階段的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
1、領導重視,骨干參與,更新理念,深化認識
課題開題后,語文組成員人人參與,深入學習和新的,認真研究“新課程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總方案及實施方案”;課題組教師一起交流談心得,認識傳統教學帶來的弊端。通過學習討論,深化了對課題的'認識,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時,打開了教學的一扇新窗戶。
2、結合本校實際,制訂課題方案,明確實驗研究思路。
課題開題之初,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從上好第一堂實驗課開始,課課落實,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明確要重視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校語文教研組圍繞“新課程下個性化閱讀和寫作教學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作為課題的領銜人,我帶領全組人員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開展“經典重溫”閱讀工程
閱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認為是傳播人類文化、吸取思想精華、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強調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300萬字”。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新高考也明確地將十部名著列入江蘇省高考考查范圍。因此,為學生開列書目,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積累已成為語文老師的當務之急。我校語文教研組經過認真研究后,決定三個年級一盤棋,高中三年學生必須有整體閱讀的計劃。
除閱讀教育部推薦的經典著作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天天三個“一”:要求學生每天誦讀一首古詩;課前交流一句座右銘;回家向父母背誦一句格言。
2、周周三個“一”:每周寫一篇讀書心得;舉行一次讀書會,在交流中互相促進和積累;每周一次專題講座,由語文組教師分工協作,就寫作中的基本理論進行指導。
為配合讀書計劃,各年級在平時及寒暑假的作業布置上特別注重閱讀、寫作的安排,例如:20__年高一年級布置的寒假作業是
(1)閱讀:完成新課程推薦篇目閱讀任務——羅貫中的;閱讀時需做讀書筆記,開學后將舉行讀書報告會,進行交流。
(2)寫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兩篇為的讀后感或文學鑒賞。
(3)積累:完成20首詩歌及其欣賞內容的背誦任務,一天一篇,開學前的作業檢測將從中挑選五首進行考查。
為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語文備課組于20__年推出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校本課程。老師們帶給了同學們一份紅樓大餐,解說了的經久魅力,詮釋了。讓高二學生走進了文學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__年12月,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我校舉辦了“弘毅讀書報告會”,學生們就自己的讀書經歷與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項項活動的開展讓閱讀真正成為了“悅讀”。經典的重溫,讓學生陶冶了情操,放飛了思想,積累了素材,拓寬了視野,成了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20__年由語文組陸紀登老師參與編寫的名著出版,成為文科學生閱讀名著的輔助資料。
二、營造語文課堂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1、創設個性化課堂教學情境
學校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開設圖書角,讓學生家中的書籍流通起來。2、挖掘教材中寫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選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課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課本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學生作文切實有效的措施。為此,我校高三語文備課組做了,大量工作,編寫了獨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備課組長在20__年我校對外公開教學中展示了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學校的一致好評。
三、課堂內外的整合行動
1、20xx年高一備課組開設了“快樂作文”校本課程,20__年開設了“經典閱讀”校本課程,在校園網、校報上開設專欄,并定期印發刊物,將學生習作結集出版。
2、邀請專家來校講學。王力群教授的講座提高了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作家畢飛宇、祁智、范錫林的講座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校電視臺定期播放名著的講解,如“百家講壇”的精彩節目的播放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提高升華,這些都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3、重組驥江文學社,不定期舉行作文講座、作文競賽等,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語文組20__年先后組織學生參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賽。在江蘇省第六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顧碧陽同學榮獲高中組特等獎,朱葭同學榮獲二等獎;在省教育學會主辦的“高考作文杯”江蘇省首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徐天嬌獲特等獎,展楠、田曉貝、秦晴榮獲一等獎;蔡慧、郭煜、周逸人榮獲二等獎,我校被授予了優秀組織獎;在教育廳主辦“鎮中杯”第七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決賽中,朱葭、田曉貝、鞠云三位同學榮獲省一等獎。語文組輔導學生參加省中學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曉丹獲首屆“高考杯”創新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在江蘇省第七屆“中學生與社會”中學生現場作文決賽中,高一(3)班趙宸藝同學榮獲高中組一等獎。20__年11月23日我校組織部分學生參加了由江蘇省教育學會主辦的“高考作文杯”江蘇省第二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選手錢夢姣獲特等獎,趙宸藝、唐燕、黃詩婕、孫燕霏、周晗5名同學獲一等獎,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的好成績。我校被授予“優秀組織獎”。20__年組織學生參加“我與經典有約”征文比賽,高三(7)孫熙偉、魏艷波同學獲省一等獎,另有二十位同學獲省二三等獎。
4、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內知識得以拓展延伸。20__年5月,結合高二所學,全年級舉行了詩詞名句默寫比賽,又舉行了“走進經典”唐詩宋詞朗誦比賽,學生自己寫串臺詞,自己主持,自選朗誦篇目和配樂,經過激烈的競爭,高二(7)班陳靖雯同學脫穎而出,先后參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經典朗誦比賽”,獲得了泰州市二等獎。
5、20xx年,在語文組的團結協作下,第二屆“高考”杯(華東地區)創新讀寫大賽復賽在我校成功舉行。我校高三兩位同學獲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我校兩位同學在“蘇教國際杯”第九屆江蘇省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一位同學在“新語文學習杯”第八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七名同學在江蘇省“高考作文杯”現場作文大賽中獲一等獎。趙宸藝同學代表泰州參加了首屆全國中小學生“中華誦”夏令營活動,我校被評為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學校。
四、走進生活,重在實踐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我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考察活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考察家鄉名勝古跡和地名由來、傳統習俗、飲食文化等,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眾多的寫作素材。20__年高一學生利用寒假對靖江店鋪名折射出的文化現象作了深入調查研究并撰寫了調查報告。20__年汶川大地震后,語文組配合校團委在高一、高二年級中發起了“寫給災區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動,倡導學生將視野投向社會,關注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
(一)攻堅、發展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
1、理論學習是基礎,創新是根本。課題組所有成員認真交流探討,并結合學校的課題科研實際做了認真反思。正是沿著這條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學期語文組成員積極撰寫論文,三年來,有數十篇在國家級論文比賽中獲一二等獎。
2、我們以課堂教學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點,探討個性化教學的新模式,探討個性化教學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關系。
教學模式是溝通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最好橋梁,我們通過一定的教學模式將個性化教學理論貫徹到個性化教學中去,這樣才能達到經驗普及的目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老師及時總結,并將成功的經驗運用到教學實踐。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師生互動的教學,展示了語文課堂的魅力,也體現了學生的個性。20__年我組羊琳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20__年我組榮雪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20__年羊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丁杰老師獲泰州市語文優課評比一等獎。黃越前、榮雪飛、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師勝任高中循環教學。
(二)課題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
艱辛的探索產生了可喜的實驗效應。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實驗教師乃至其他教師的教學觀念變了,意識到教學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能逐步意識到以新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性,教學方法靈活了,教學手段豐富多了,青年教師也由一個高起點邁入,在實驗中成長起來,能夠熟練的駕御課堂,實施個性化教學。課題實驗所帶來的教學教研成果是明顯的,成績是可喜的,教師業務素質水平提高了,教學科研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高考成績穩中有升。然而,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良好開端,在接下來的教學科研過程中,我們將把“語文個性化閱讀與個性化寫作教學”課題實驗研究精神繼續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課題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訓練思維,個性發展的內涵。
三、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該課題進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還有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怎樣促進學生由獲取知識到形成能力的轉化,怎樣在語文個性化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個性化教學的評價問題等等,都是我們今后繼續要研究的問題。
教改的路是艱辛的,但也唯有這種艱辛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和欣喜。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只能作為我們今后繼續課題實驗的基礎,我們將以此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5
《綱要》指出小班孩子會講簡單的故事,能自己翻閱畫面較大、主題突出、形象生動的兒童讀物。可以說"繪本"就非常符合這一要求,它是通過圖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其中,文字與圖畫共同擔當著講故事的重要角色,圖畫不再僅僅起到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而是圖書的命脈。繪本到底讀什么?又該怎么讀呢?
一、什么樣的繪本適合小班孩子閱讀
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身心發展是有區別的,他們對閱讀的需要也是有區別的。從內容上說,雖然繪本都適合孩子閱讀充滿童趣的故事,但往往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影響其理解。從情感上說,每個年齡階段的社會性發展又是繪本教育價值最大限度發揮的前提。所以,當我們拿起一本繪本首先需要鑒定一下,它是否適宜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
二、怎樣閱讀繪本
(一)形式多樣的的引入很重要
我選擇在孩子午餐后或每周下午的一段時間作為繪本閱讀的時間,帶領孩子一起閱讀故事,了解故事內容。對于孩子來說,這不應該只是一個攝取知識的過程,更多的應該是一個享受快樂,享受愛的過程。因此,豐富多彩的閱讀引入方式很重要。
(二)不能錯過的三大部分
(1)封面:封面的意義不僅僅是書的外皮,從封面我們能讀到很多有趣的東西。有時候,精彩紛呈的封面是引人入勝的開頭。
(2)環襯:環襯是封面與書心之間的一張襯紙。在繪本中,環襯往往不只是簡單的一張裝飾畫面。它與繪本內容息息相關,暗示著主題,透露著細節,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這精彩的一面。
(3)封底:很多繪本在你掩上書的那刻依然沒有完結,精彩的封底同樣不能錯過。
(三)形式多樣的延伸活動
在教師指導幼兒閱讀若干故事后,就可以讓幼兒嘗試自己閱讀,這時,幼兒會像遇到老朋友那樣,在熟練故事的同時,有機會去注意文字和圖片中他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部分,加深故事的理解。當幼兒在熟悉故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創造一些與故事有關的活動來拓展閱讀經驗。
(1)在閱讀區中,教師投放這些曾經大家一起閱讀過的故事書。小朋友仍舊有機會繼續學習這些故事。教師播放錄制好的故事磁帶,孩子只要拿著書跟著磁帶一頁一頁的翻,也能看懂故事,從而為幼兒下一步講故事奠定基礎。當一個故事結束,孩子會很快的把手里的圖書收好,繼續拿出下一本故事書來看。逐漸孩子對故事內容越來越熟悉,脫離了磁帶,自己也能講述故事了。
(2)每次游戲時,班級里的"故事吧"總是非常熱鬧,就算是出勤人數少的'日子,"故事吧"里也不缺少人氣,一些掌握故事比較熟練的幼兒可以做"故事王",講故事給進入吧里的同伴聽,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最喜歡帶著"寶寶"來聽故事,看到有許多人來聽故事,"故事王"講起故事來就更帶勁了。
(3)幼兒在讀完故事后,可以加上場景和道具,把故事情節用語言、動作配上相應的表情表演出來。我們的故事,在經過了最初的教師講孩子聽,到孩子自己閱讀,閱讀給同伴聽的過程后,還形成了表演故事的活動。孩子們從演故事的過程中,在說話的抑揚頓挫上,語氣表達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光這些,孩子們還了解到了出場順序,集體榮譽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在一個小小的故事表演中得到的巨大發展。所以說,我們要相信孩子,做好他們的支持者,引領者。
在幼兒園里,教師采用自主閱讀、集體閱讀的活動形式,鼓勵幼兒在晨間活動、區域活動、游戲等自由閱讀時間選擇繪本進行閱讀,較好的激發了孩子愛閱讀的興趣。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6
自從我校學習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于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之后,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活動,保證了我校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學生從繁忙而又緊張的室內課堂中解脫出來,參加體育活動,達到真正的育人育體的宗旨。可是,對于一所西陲邊緣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團場學校來說,我校的體育設施資源非常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可見,合理開發體育活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我校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各種課程資源。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正是利用了校內課程資源(包括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以下是我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資源開發與課外體育活動拓展的一些見解:
一、合理開發教師資源,實現學科資源整合。
老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老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大課間體育活動除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各學科教育資源的整合。例如,活動期間,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把握,離不開音樂教師的教導;在編排民族舞蹈的時候,學生對于舞蹈動作的掌握,也離不開舞蹈教師排練;大課間期間,對于班級秩序的管理,離不開班主任老師。可見,開展這些活動光靠體育學科是不夠的。此外,還要積極開發校內場所和設施,如圖書室、實驗室、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于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熱情參加體育活動。
新課程強調,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資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開拓課外體育活動,創造活動的多樣性。
培養學生的興趣,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養成鍛煉的習慣,我們安排了長短跑,籃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體育游戲等。通過參加活動學生得到了鍛煉。小型競賽是非常適合少年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深受學生歡迎,不僅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而且活躍學生生活,培養學生榮譽感及集體主義精神,我們根據季節變化開展比賽,以單項分散為主,有班級隊列比賽,小足球比賽,跳繩,長跑比賽,廣播操比賽等。同時,創造性的開展一些有特色體育活動,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空礦泉水瓶子,可用砸、滾、拼、搭等方法進行活動。如:保齡球、砸瓶子、換物接力、蓋房子、把瓶子當成障礙或目標進行游戲、擲遠、套圈等);2神奇的報紙。(每位學生準備一張報紙,可用頂、翻、踩、折、擲、踏石過河、紙飛機、過障礙、接力跑、翻斗龍等);3各種動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鴨子走、螃蟹爬、蝦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練習,也可進行小型比賽;4短繩游戲。(每位學生準備一根短繩,可用夾、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繩做游戲。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圖、擲準、拉力賽等);6游戲(貼燒餅、跳皮筋、陽光伙伴等);7長繩。(每班兩根長繩,可進行各種方法的長繩練習。如:單人單跳、雙人單跳、加減跳、童謠跳、雙繩跳等);8素質練習。如:立定跳遠、扶膝直腿走、踮腳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臥撐、連續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園場地,嚴格監督學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須到本班活動場地,選擇、設計分散活動內容,組織安排本班學生站隊和活動。分散活動時以推薦內容為主,各班可根據實際情況操作,盡量做到顧全點面,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并注意安全。體育老師負責本年級班級的場地安排,并對學生的站隊、廣播操、分散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活動必須由班主任到場負責管理,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參加活動。如果遇到小型體育競賽,體育老師必須提前到達比賽場地。各班快速、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遇到陰雨天不能進行正常室外活動時,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進行室內游戲(器材自備)。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見解。總之,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要遵循實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盡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資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7
一、問題的提出
“美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當前,將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養,培育跨世紀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觀念上的一個新的進展和追求。美育作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開啟心智、激發制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潛在力氣,對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共性是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音樂一般是指世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樂。民族音樂,它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閱歷親密相關,并且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易于理解的資料。開發并利用鄉土音樂資源中有鮮亮民族特色,資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對幼兒進行熏陶教育,能夠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永春地處閩南中部,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各種傳統民間音樂豐富,如:鼓隊舞、高甲戲、南音、木偶戲、布袋戲、山歌等。然而,當前幼兒園對具有鄉土特色音樂資源的利用較為貧乏,缺乏對四周生活與地方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制造,以至很多富有鄉土特色的音樂慢慢失去流傳因此,我們試圖通過以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為主線,對弘揚民族文化,萌發幼兒愛國意識,完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踐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進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教育目標有不行忽視的重要好處。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的藝術教育資料,開展有家鄉、民間特色的藝術活動,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現實的。而且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我們還注意構成園本化音樂課程。
二、理論依據
建構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布魯納提倡使用發覺學習法、陳鶴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精神。
三、討論目標、資料:
1、挖掘、整理和討論適合學前教育的音樂教育資料。
2、探究民間音樂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實踐途徑和方法。
3、在實踐討論的基礎上構成有效、操作性強的園本化音樂教材。
四、討論方法
文獻法、調查法、行動討論法。
五、討論步驟:
(一)預備階段(20xx.1-20xx.3)
1、課題組成員仔細學習曹冰潔、李晉媛音樂教育理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幼兒觀。
2、制定課題方案,確定討論小組成員并進行分工。
3、討論小組成員搜集材料并進行研討。
4、課題組成員共同制定前測的測量指標。
(二)詳細實施階段(20xx.4—20xx.5)
1、對試驗班進行前測。
2、進一步收集有關本地區民間音樂的教育資料,學習許卓婭的音樂教育理論。
3、制定教育目標,依據目標選取活動資料,讓幼兒在活動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區的民間音樂。
4、探究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手段與方法。
5、針對幼兒水平設計記錄表并進行跟蹤記錄。
6、能大膽運用各種表現形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7、請高甲戲團、木偶劇團的演員來園表演。
8、建立學園小戲團、木偶團。
(三)總結階段(20xx.5-6)
1、整理成果資料,分析相關數據。
2、參與撰寫課題報告,課題組討論成果溝通。
3、匯編成果集(反思記錄、活動設計、民間音樂教材、主題活動方案、自編兒歌等)。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8
把教學還給教育 把課堂還給學生 ——萬店鎮中心學校“提高課堂有效性”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20xx年10月,我們萬店中心學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優秀教師為主的課題研究小組,并確立了以“提高課堂有效性”為課題的教研主題。從確立課題研究開始到現在已經歷時五個學期的時間,目前我校課題研究已經進入末期結題階段。為此,將這五個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 前期課題的提出、申報及比較階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農村中學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高投入低產出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為探討適合農村中學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模式,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我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于20xx年9月開始醞釀課堂教學改革。
20xx年10月我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及優秀教師為主的課題研究小組。課題研究小組成立后,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開展“制約我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適時向學校提出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主題。
20xx年11月教務處初步擬定了《課題研究方案》,方案出臺后,分別印發至學校領導小組成員、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組長及備課組長以征求意見。教務處根據征求意見又對該方案作了相應調整并最終定稿。
20xx年元月,我校正式向曾都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提出進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研究申請。該申請得到了教研室領導的高度重視,教研室領導要求我校制定出嚴格的研究措施,將課題研究落到實處,力爭在全區推廣。
20xx年3月16日,由區教育局楊局長帶隊,區教研室專家及全區各中心學校分管教學副校長組成的視導團蒞臨我校,召開了隆重的課題開題儀式。楊局長在開題儀式上鼓勵我校教改:要立足教師的專業成長,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勇力教研教改的潮頭。陳校長在會議上對全體教師作了《用課題研究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動員報告。
根據楊局長及陳校長動員報告的知識精神,我校制定了《課題研究第一階段實施計劃》,該計劃明確提出第一階段應達到的目標,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廣度、深度)。并將研究任務落實到每周,做到周周有任務、周周有活動、課課有反思、周周能落實。
20xx年3月18日及25日,陳校長分別利用教職工例會時間對全校教師作了《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改變陳舊教育思想、落實學校課題計劃、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真正的有效課堂不應該制造差生,而是轉變差生、促進中生、創新優生》的報告,報告明確了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領導小組成員、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各自的任務與職責。
20xx年5月25日,為解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開闊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拓寬教育教學思維,促進我校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學校分學科組織了部分課題組成員遠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實驗中學考察學習,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實驗中學現象,汲取了寶貴的經驗,從而更加堅定了我校教改的決心與信心。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我校以課題組為研究核心,以落實教學常規為抓手,以課堂教學活動為手段穩步推進課題研究,嚴格執行了課題組例會制、三級集體備課制、教后反思制、推門聽課制度,在備課方式、教學方式上作了大膽的、有益的嘗試。
經過半年的研究,我校在教研教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先后組織教師、學生參加的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論文、案例、課件制作、學科競賽等活動中收獲頗豐,其中獲國家一等獎2人次,國家二等獎15人次、國家三等獎5人次,省級一等獎5人次,學生學科競賽獲市級一等獎20余人次。
但是,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仍然暴露了諸多問題,如:
1、老師們都能高談闊論課改的理論,也就是說老師們的課改現在大多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缺少的則是實踐的操作。
2、班級的學習小組的使用流于形式,表現在教師的要求不明確,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指導學生探究、交流的思路與方法不到位,學生不能自覺地在組內或組間展開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探究、交流、思考等只局限在表面的、簡單的、直觀的內容,而缺乏深層次的思維。
3、部分教師課改的意識不濃,教學觀念陳舊,教育理念不轉變,課改喊的震天響,應試教育做的實。
二、中期實驗、比較學習階段
20xx年5月25日,為解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開闊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拓寬教育教學思維,促進我校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學校分學科組織了部分課題組成員遠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實驗中學考察學習,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實驗中學現象,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結合我校實際,學校決定將20xx-20xx學年度定為課題研究的關鍵年,定為課題研究的中期階段。為此,學校做了如下的工作:
1、成立了“提高課堂有效性”課題研究的實驗班。
20xx年10月下旬,結合我校教育教學實際,在學校領導陳校長的提議和安排下,在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孫校長的親自參入下,將八(3)班確定為“提高課堂有效性”課題研究的實驗班。
在學校領導陳校長和主管教學的孫校長的指導下,在實驗班班主任劉友波老師具體組織和各科科任教師具體實施下,實驗班確立了以“德育為第一位”的工作方向,將“讓每個學生接受公正公平的教育”作為班級工作理念,將“小組合作、小組競爭”作為班級管理和班級教學工作的核心。
在20xx年春,學校決定跟進一個實驗班,將七(1)班作為第二個課題研究的實驗班。
2、學校以各種形式,利用各種機會多次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
20xx年12月份,學校組織了全體班主任和部分教師到湖北省荊門市象山小學考察學習,觀摩了象山小學的周一的升旗儀式,考察學習了象山小學的德育管理,學習了象山小學的班級自治管理,學習了象山小學的“家校”聯合教育。學習歸來,很多班級在不同程度的仿照象山小學的教育模式參入班級管理,實驗班在學習之后成功的組織了一次家長聯系會。
20xx年3月,隨州尚市桃花節,學校藉此機會組織學校班主任和部分教師到尚市參觀,并考察學習了尚市一中,通過與兄弟學校的對比,檢查我們自己的不足,改進我們的工作。
20xx年4月,學校委派教務處的萬主任和劉友波老師前往山東參加北京創新國基教育中心組織的“山東三大經典教學模式對比解讀和課改核心深度研討會”,在這次會上,他們考察學習了山東三大課改名校:山東茌平縣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和即墨二十八中。在學習中,他們寫下了6000多字的日記,拍攝500多張照片,記錄達5個多小時的攝像,學習歸來,他們又寫下了20000多字的考察報告,針對學校實際提出了十幾條建議。學校領導根據他們的考察報告和建議,確立了今后的課題研究方向,即研究“課堂的參與性”為下一階段課題研究的工作重點和方向。
20xx年5月,湖北省在武漢組織了初中政治優質課大賽,藉此機會,學校委派了全體政治教師到武漢觀摩了競賽全程,通過觀摩此次全省優質課大賽,他們受益匪淺,歸來后,他們寫下了1000字左右的學習報告,記錄了學習中的種種體會,并在實際教學中運用。
3、 扎實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9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大量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內容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能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合理。
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情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積極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 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學校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學校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學校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符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符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表明鑒賞能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積極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鑒賞能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表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建議。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輕松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可以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能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直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能力和批評鑒賞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b.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內容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達到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能力。c.一直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接受批評的能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榮老師對全市骨干教師上了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的作文評講課。受到老師和專家們的好評,也為小組內教師作了示范,20xx年上半學期研究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在學校開了一節課題研討課。通過開課、研討,大家的指導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們總結了很多文章,朱建榮《學生評講作文——一舉多得》和《生態課堂——給學生的天空》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她還總結有論文《樂學樂教——生態作文師生的精神風貌》、《高素養——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互批互評作文顯示了生長性原則》(已發表)、《學生互批互改作文體現了生本性原則》、《學生互批互改作文——豐富了讀寫結合的含義》、《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課》、《我是怎樣教學生互批互評的》等(待發)。施路平《對作文評改的幾點建議》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另外朱建榮開了兩次市級作文評講公開課(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鄭詠梅各開了一節作文指導市級公開課。
朱建榮指導學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發表在《作文導報》(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陽見證》發表在《科技信息報》(20xx-3-7)指導印夢嬌市作文競賽一等獎。(20xx年1月)聞興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傷心》發表在《現代教育報》
9.積累了很多資料。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文和學生優秀的批改作文。也積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經驗。尤其是對于學生評講,由粗糙到細致了。有了“訓練寫作——互批互改——互評”完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有由簡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訓練思路,評講也有了系統性。老師們的反思也積累了起來。
10.我們的課題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視。著名特級教師蔡明和我市教研室書記袁建忠、市學科帶頭人朱治國、還有市基教科副科長顧松鶴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課后都認為值得推廣。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薦朱建榮面相全市開了一節展示課。我們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師的認同,也在逐步推廣中。
七、課題研究反思
我們的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進一步鉆研。比如說作文訓練要有計劃性、系統性。課堂上對課文的批注能力要進一步訓練。批改作文也要由淺入深,步步為營,一次一個點來互批。學生評講要堅持,評講也要有針對性,也要有計劃的進行。
日期:20xx年X月XX日
課題的結題報告 篇10
課題名稱:高考背景下,利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理解題型解題能力的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高考英語科目的'《考試說明》以及高中英語教學大綱中,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學生要能讀懂閱讀材料的大意和一些細節,能根據字面意思理解閱讀材料深層次的含義,能對閱讀材料中的個別生單詞通過上下文判斷詞義,還要能根據文章理解作者的態度和觀點。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正確指導學生如何高效完成閱讀理解題型,并且要有較高的正確率。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高考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部分在滿分150分的試卷中占有40分。因此,閱讀理解部分學生的得分對于總成績有著極大的影響。那么,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在課堂上,教師要抓緊每一個45分鐘,每一篇閱讀課文,在大量的練習中,在大量的詞匯語法知識積累的同時,逐漸的滲透給學生閱讀理解題型的解題技巧,幫助學生能夠快速而準確的完成閱讀理解題目。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的指導,在對每個單元閱讀文章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摸索并積累更多的閱讀技巧,提高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目的解題能力。
2、研究內容:
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現狀,學習狀態現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不同學習程度的班級,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幫助他們積累和總結有效的閱讀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研究方法:
(1)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學生目前的閱讀理解能力欠缺的原因,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和高考考綱,有針對性的,腳踏實地的,針對問題,一步步在課堂上解決。同時深入分析類似研究的得失和經驗,給自己的研究找出寶貴的提醒和借鑒。
(2)調查研究法:通過口頭調查,書面調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等方法,對該課題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并從中獲得大量資料。
(3)分類研究法:將該課題分成若干個子課題,分階段進行研究,對不同類別的研究進行規律性的總結和比較,并互相借鑒。
(4)實踐研究法: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研究,以課堂為陣地進行認真討論研究,并撰寫心得。
4、研究步驟及過程:
第一階段:申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對本課題進行論證,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比較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重點研究根據實際學情,如何正確而有效的利用課堂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第三階段:分領域研究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展開本課題,以小課題的方式分類型展開研究,并完成相關的過程性材料。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總結研究成果并撰寫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1、通過研究,使學生對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清楚的認識,使教師能夠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技巧,并且師生共同進行主動實踐。
2、通過大量個案研究,在實踐中摸索總結,針對學生存在問題進行查漏補缺,得出有效的,適合學生自身的閱讀方法,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
3、表現形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教學設計、課件等。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進行該課題研究的一年的時間里,由于個人經驗不足,困難和挫折很多,但是開始做一件事,就不能因為畏難心理而放棄,我不斷向同事請教,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盡自己最大能力,最終還是認真完成了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也反映出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對于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步驟的不夠熟悉,對于專業研究方法的不熟練運用。這都督促我,以后要多多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主動要求進步,一定爭取下次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