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模板(通用5篇)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模板 篇1
我校于xx年3月承擔了全州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初中課間操組織形式及內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課題于xx年3月形成方案,實驗時間原計劃從xx年3月——xx年年xx月但是由于研究時間短推遲到20xx年11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取得了明顯成果。獲得了7篇省級以上相關論文獎項,2次州級以上公開示范課活動。課題能按計劃進行并達到預定研究目標。
一、把握目標,加強培訓,保證課題實驗工作順利開展
本課題是在對進一步落實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基礎上,結合我校為一所農村中學,正規的體育場所和設施缺乏,群眾體育活動較落后。但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不斷繁榮,學生的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往的課間操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已經對學生沒有任何的興趣,學生對課間操產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厭煩的情緒,更有甚者產生了恐懼心理。但這不能說明課間操已經一無是處了,到了該取消的時候,而是提醒我們要轉變對課間操的認識,轉變課間操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加強對課間操的管理和評價工作,把學生對課間操的興趣重新找回來。xx年3月我校把傳統的課間操進行改革,并申報了州級課題。
作為承擔全州的科研課題,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課標”實施效果的目的促進學生自我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使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幾項運動技術和球類規則和簡單的裁判規則。又能通過實驗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增強各教研組教研的氛圍。因此我們重視實驗教師的學習、培訓和課題可行性論證等工作。xx年5月舉行了課題開題報告會,由縣教科所領導指導,學校全體教師參加了會議,學校領導對課題的立項表示祝賀和支持,對課題實驗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并表示將在人力、財力和時間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領導的重視給課題組教師增強了實驗信心,為課題研究工作順利開展的奠定了基礎。在開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點加強對課題組成員的學習和培訓,學習和解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體育教學》、《中國學校體育》等雜志,了解和掌握大課間活動各種項目的技術,通過互聯網查閱有關大課間活動的知識。通過學習、培訓,提高了教師對課題實驗工作的認識,解讀了新課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實驗操作程序,為課題實驗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整體規劃、逐步實施,推進實驗工作的有效開展
按照《初中課間操組織形式及內容改革研究實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內容和實驗的步驟,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科學地擬訂了實驗步驟。在具體操作上主要以一個實驗階段為一周期,遵循整體規劃,分段實驗,全面推進的原則,每階段側重一個方面。
(一)研究準備階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對學生進行課間操態度調查和分析,撰寫并通過課題可行性報告。
2、加強課題宣傳和課題實施過程的前期準備工作;準備實驗過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組建課題組,及時召開課題開題會,做好實驗人員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4、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使教師了解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措施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
5、收集整理資料。
(二)實驗研究階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階段又分為三個小階段:
(1)適應性階段(xx年3月中旬~xx年xx月)
(2)整改鞏固提高階段(xx年年3月~20xx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xx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驟,落實課題研究方案做好實驗過程的管理,定期召開實驗課題組成員工作會議,實驗有計劃、階段有總結、問題建議改進方案等,把實驗任務落實到位。
2、加強實驗進程的督導和質量的監控,確保實驗預期達到目標。
3、不斷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積極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檢驗課題研究效果。
5、聘請有關專家、教師進行課間操觀摩活動。
(三)驗收總結階段(20xx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資料,完成研究報告。
2、進行課題研究資料的整理和匯總工作。
3、實驗教師撰寫論文。
4、申請專家進行結題鑒定。
本校學生進行縱向對比分析。把改革后評價的結果與改革前學生參與課間操的態度進行對比分析,完成課題報告和課題總結,形成較完善的材料。每一個階段研究工作都根據計劃要求有重點、有針對性、易從某個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來實施;強調各個方面交叉進行,貫串始終,相互聯系,有利于在實驗中不斷研究各個環節的相互關系。從整體上探索和構建在新課程標準下,更科學,更實效地開展大課間活動。
三、立足實踐,完善調整,逐步推進研究的成效
各種管理方案的建構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來證明,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發現和分析,用客觀事實和數據對研究過程進行檢驗和調整。xx年起,我們通過了問卷調查、大課間脈搏抽測、組織各層次的比賽,以及學校、縣、州、省各種教學和論文的評比,初中三年級初考高體育測試成績的實踐驗證,并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師生實驗反思意見等形式反饋評價方案的可行性,此外還想通過縣體育教研活動把實驗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對這些成果應用的效果意見,在以上做法的基礎上再根據工作實際對原方案的某些細節作必要的修改和調整。不斷充實研究人員和研究的項目和內容。
體育組把自身建設融入課題研究之中,全員配合,積極投入。兩年來取得了顯效的成績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有7篇論文在《中國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雜志上發表,2篇論文在《安圖教育》雜志上發表。課題組內的體育教師的業務素質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舉辦的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和延邊州教育學院舉辦的基本功競賽中有3人次獲一等獎。因而也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兄弟學校的認同,計劃在下一步推廣使用。
課題研究不但促進了體育組建設、提高了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質,而且大大推進了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和學校總體發展。根據學校實際條件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新課程理念,學校重新建構了競技、人文、娛樂為一體的體育運動會,并通過大課間活動展示我校的體育特色。通過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實現了校有特色、教有特點、生有特長的目的。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模板 篇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山區學生的家長絕大多數都外出打工掙錢,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學生作業出現困難無人輔導。久而久之,他們對作業、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心理。怎樣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學習興趣有待解決。
本課題與20xx年9月通過評審,被立項為市級教師小課題。自立項后,在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課題組成成員圍繞課題的研究目標,刻苦鉆研,大膽實踐,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養小學生作業,(主要是語數作業)興趣的方法和策略。經過課題組成員近一年的研究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獲得了一些啟示,引發了一些思考,現報告如下:
一、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校地處較偏遠山區,學生父母絕大多數外出打工,他們都由爺爺奶奶或寄養人監管,而絕大多數監管人沒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較低,沒有能力輔導學生的家庭作業,即使有極少數家長就近打工或在家務農,但由于他們沒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沒有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的作業。所以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只做簡單的,或干脆不做作業。加之小學生的天性 愛貪玩,學習主動性差,久而久之,他們由只做簡單的作業到不愿意寫作業,進而發展到不寫家庭作業。隨著寫作業的興趣和學習的興趣漸漸地淡化,最后導致他們在學校也不愿意做作業。這種現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嚴重的趨勢,所以,開展此課題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問題。否則將直接影響到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乃至生存大計。面對這一嚴重問題,我們將大膽開展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校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為山區的孩子獻上一片愛心。同時,我們認為,如果此項研究有所成功,那將會為有類似情況的學校解決此類問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為,據我了解這種現象在我國西部經濟落后地區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開展此課題是勢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而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窗口,也是教師檢查課堂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的反饋手段。由于小學生的貪玩天性,對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有很大的依賴性,往往拖欠作業,所以完成作業需要靠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監督與輔導。“興趣是的老師。”但興趣是后天培養出來的。要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知道為什么要做作業,為誰做作業?其次,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布置具有梯度的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一個樣,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啃得動、吃得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教師在客觀評價學生作業的前提下,盡可能出現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學生在作業中若出現了較以往有進步的地方時,教師應及時表揚,學生在得到老師的表揚,受到鼓勵后,自然就能樹立起寫好作業的信心,讓學生養成自主作業的良好習慣。如果作業出錯,切不可語言過激,挖苦諷刺,而是幫助他們分析眼影,指導糾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養成做作業、愛做作業、自主作業的良好習慣。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新課程下的新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都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過于強調介紹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轉變目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課題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自然居住區域、年級高低、學習程度把他們編成不同的語數互幫互學興趣小組,建立組長負責制,作業督查制。課題組定期組織各年級、各學習興趣小組的語數作業展評,執行激勵措施,激發學生自主作業、認真作業、努力探究知識的學習興趣。又依據《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從不體罰或變相體罰作業出錯的學生。
《小學教育學》指出:學生的本質屬性是,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人,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新時代學生的特點是主體意識增強,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多元文化的沖擊比較大,受同等的影響較大。所以,課題全體成員謹記“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時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與學生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進行手拉手幫扶,心與心教流。課題組成員還經常依據《小學生心理學》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中指出的認知改變法、心理訓練法、心理修養法、情境陶冶法、榜樣示范法、心理咨詢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矯正,改變學生的作業態度和學習態度。課題組老師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規律,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復習,克服遺忘,從而幫助學生降低了作業難度,增強和提高學生自主作業的興趣。經過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校學生的學風明顯好轉全校教師的明顯改觀。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新風尚在我校蔚然成風。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本校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內容是:如何培養和提高本校學生的語數作業興趣。研究的目標是:通過調查研究,找出本校學生語數作業和學習興趣不高,作業態度淡化的主要成因,進而改變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學生能夠樂于學習語文和數學。樂于做語文、數學作業,全面改變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教風,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對其他具有和我校類似的學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具體的研究方法是:
調查問卷法:測試學生收集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與20xx年9月對全校學生進行了語數作業調查問卷。共收回調查問卷92張,結果是78人回家不做語數作業,44人不喜歡語數作業。
文獻研究法:查閱資料書,找出理論依據和政策依據,進行整理分析。
行動研究法和觀察法:關注研究對象的變化與發展。
經驗總結法:對活動中取得經驗體會進行總結。
此課題大致按3個階段來劃分完成: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5月份起,到8月份止。這階段小組召開座談會,確立研究課題。然后,小組成員分頭與全校教師進行大交流,大走訪,了解他們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方法和批改方式,收集各位老師反映的學生對作業的完成狀況,并走訪學生及其家長對老師布置作業和批改方式的反饋意見,對全校各班學生通過問卷調查他們完成語數作業的態度和完成情況。通過召開家長會,了解家長對語數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反饋意見,以及了解家長對學生的作用輔導狀況。通過上述活動,為實施研究提供依據和措施。
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9月份起大致到20xx年5月份止。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信息,研究小學生作業布置與批改方式優化的方法和途徑,通過研究找出適合本校教情、學情的培養小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和措施,對全校教師起到指導示范作用,使全校學生轉變對語數作業的態度和學習態度,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階段為總結經驗結題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4月份起,對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找出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撰寫論文,為驗收結題做準備。
歷時近一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課題組成員共開展各種形式的家長會9次,組織各種形式的語數作業檢查與展評12次,召開研討會16次,上公開課12次,收集各種圖片158張,博客點擊200余次。
四、研究結果成效
通過研究,我們探索出培養小學生語數作業興趣的路徑和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生平等相處。
2、適當使用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多與監護人溝通。
4。適時適量給不同學生布置不同梯度的語數作業。近一年時間課題組撰寫論文8篇,教學案例4篇,教學反思5篇,教育敘事,隨筆各5篇。通過研究,端正了全校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全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上升,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在全校蔚然成風。
五、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
1、課題自身問題。
隨著研究的開展,我們發現課題的研究對象空、大。于是我們及時在研究初期調整研究方案,把課題定位在只研究如何培養本校學生的語數作業興趣上。但是當今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所以,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接著研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其他作業興趣。
2、小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的時間矛盾。
課題研究必然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功在當今,利在長遠。我們學校教師人員緊張,這就給開展研究帶來了很大壓力。
3、區域學習小組成員的安全問題。
高年級學生的作業困難解決?在區域小組中,有時可能出現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成員之間發生摩擦,輕則影響團結,重則出現人身安全隱患。
4、個別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現反彈怎么辦?
解決思路:
1、加強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網絡,利用外出聽課、校內研討的機會,多學習,多吸取別人的經驗,化解自己的問題。
2、多召開家長會,多進行家訪,增進與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消除一切不安全隱患。
3、經常與學生交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在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矯正和幫助。
4、進一步了解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困惑,及時面對面進行輔導。
5、進一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研究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6、繼續深入開展對課題的研究,并拓寬研究領域和內容。
參考文獻
《新課程下的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小學生心理學》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模板 篇3
我組申報了課題《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經過近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在學生學習小組的培訓、小組成員的建設、學習小組的具體運行以及評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背景及意義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而實施的關鍵在課堂。受傳統知識本位、考試本位的影響,當前學科教學盡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學科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變革,“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課堂教學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問題意識偏弱,反思意識有待強化。在一種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學生態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仍然缺失,學科的特色難以凸現。
陜西省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可高中學科課堂仍然滯留于傳統學科教學的框架之內,未能擺脫服務于高考的慣性思維。在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科新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教學的任務,高中學科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目標、途徑和方法還不太清晰。在新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我們的學科課堂教學面對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沒有達成實施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提出“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開展實驗研究,探討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形態,以期達成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主要包含三個基本要素:
⑴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
⑵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
⑶有效益: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較高。
三、預期研究價值
1.理論價值:
(1)積極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互動有效教學的新策略,包括“分層策略”、“訓練策略”、“評價策略”等,豐富有效教學理論的內涵。
(2)從實踐層面上研究互動有效教學的理念,為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案例。
2.實踐價值:
(1)轉變教育觀念。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行為轉變的前提。本課題研究有利于幫助教師正確認識新課程,正確認識教學,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改善課堂環境。通過有效教學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方式,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課堂學習能充分滿足師生的生活需要,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3)改善評價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充分體現評價尊重性、激勵性、參與性的原則。
(4)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研究將學習的自主性和科學性作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機制的因素,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四、具體內容
1、關于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通常有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生成新知、揭示數學本質、激發學生興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創沒對一節課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服從實際需要。情境的創設不一定都在課的開頭,同時一節課中也可能不止一處需要創設情境。控制展示時間。每個情境展示的時間不宜過長,通常在5分鐘之內比較適宜,否則有沖淡主題之感。盡量重復使用。為了提高使用率,應盡可能地在不同階段使用同一個問題情境,必要時可將相關情境適當改造一下。利于教學實效。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便于教學的開展。如果使用某一問題情境有牽強附會之感,或者因為該情境的給出可能會削弱探究活動的思維價值,那么這個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數”
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數,教材采用“變量說”,高中提出了“對應說”,人教A版采用了從實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定義函數的方式介紹函數概念,把“映射”作為“函數”的一種推廣,這種安排我在實踐中覺得更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數的概念。而具體教學過程,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熟悉的“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價格問題”,利用圖表、圖形(如課本第26頁的練習2),讓學生探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從學生熟悉實際背景和定義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函數的本質。要求學生認識、描繪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數的應用,盡量挖掘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系,如電話費、水電費、出租車費與用時的關系,銀行利息與存款時間的關系,保險、物價、抽獎、股票、債券等等。引導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和研究,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應用數學。
2、關于問題探究的有效性
明確問題。要達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老師可以說“下面請大家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請看問題X”;其次,問題的給出要清楚醒目,表達要干脆,盡量不重復,有條件的可用投影顯示出來。
充分思考。問題給出后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時,老師盡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擾和束縛學生的思維。及時評價。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要及時作出評點。
案例2:在學對數的性質時,由小組分工合作,分別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①與;②與;③與的圖象,讓小組的同學一起探究,圖形特征,從而得到對數函數的性質。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列表時不少人自變量取1,2,3,圖象自然也只畫了第一象限內的一小段;而有的畫了一、四象限內的部分,就想當然,也就把曲線畫穿過軸,由于是分工,所以學生每人就不需畫出所有的圖形,有時間指正(或更正)錯誤,欣賞別人的成功,同時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既省了時間,又能達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時,我講完課本的例1后,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點,找出交點,在課內的探究,時間有限,數字運算不可能太復雜。而把課本的例2作為第二節上課時的復習與回顧,讓例2復雜的數字的處理簡化,直接由學生自己第一節課探究的結果來分析,得到題目想要的結論。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宗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與動腦,在親自體驗過程中獲得發展,而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處理好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系,是提高上課效率的關鍵。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適合我的學生。
3、關于知識建構的有效性
依托舊知,在研究討論中生成新知。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已掌握的知識,所以結合問題情境,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再度研究與討論來生成新知識是最常用的一種新知建構方法。
合情推理;在歸納類比中生成新知。根據已學知識,利用歸納與類比等合情推理手段來得到新的命題也能自然地建構起新的知識,這種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幾、數列、解幾等知識塊中經常使用。
展示實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過多個實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從中抽象概括出有關結論,這種新知生成方法比較直觀,學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電腦設計情景:正在公路邊等公交車的乘客人群與公交車公司出車數量。實物情景:①課室里正在上課的學生;②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課室里的同學分成兩部分,你有幾種分法?公交車,好多學生每天都要坐,他們常常感覺,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擠,身邊的話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室里的同學,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詞匯描述。讓學生體會原來數學就發生在身邊。
案例5:“函數單調性”,由的圖象觀察隨變化情況。函數的單調性,教材編寫的很好,從圖形語言——文字語言——數學語言,一步一個臺階,可在實施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后,犯錯、徘徊后才提醒,教學過程中發現,文字語言:“當時,隨的增大而增大”,學生在初中里用過,一下就能說出來,而最后一個臺階,學生卻很難跨上,即數學語言:“當時,有”。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即使上課時用了幾何畫板展示,我自己教學體會,電腦展示得快,學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這句“當時,有”,數學老師看似簡單,可學生剛剛接觸就感到怎么來的式子,以及后來在遇到有關的單調性問題,例如:若函數是定義在上的增函數,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與沒戴帽的人,兩個人比高,要相同條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時戴帽,增函數可理解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個子戴著仍然是高個,矮個子戴著仍然是矮個子,減函數可理解為魔術帽,矮個子戴了變高,高個子戴了變矮。
4、關于例題教學的有效性
例題教學為學生的解題提供了示范,通過例題的講解既可以幫助學生深悟有關概念與原理,還能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拓展。如何有效地進行例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必要前提,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就應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即如何從題目中拎出關鍵詞如何列出重要條件如何分析題目結構如何建立數學模型等展示學生思維。在例題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一位學生談完后,老師還要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別的想法,盡量做到一題多解,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進行變式教學。適當改造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進行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變式時要有明確的意圖,要指出它與原題的聯系,提煉出學生應從中獲得的注意點與啟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時歸納、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題就能解一類題。對于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或共性錯誤,要引導學生反思出錯的原因,并及時進行糾錯訓練。
改變呈現方式。為了便于學生把握題目的實質,揭示相關題目的解題規律,有時可改變題目的呈現方法。如將結構相同或方法類似的幾個題目放在一起以題組的形式出現;或者將靜止的題目運動起來,以揭示其變化的規律等。
案例6: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關系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包含、相等)。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外先探究,課內提問完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個問題答得不好,而第2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較好,學生把“并”類比為“加法”,“交”類比為“多項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補”類比為“減法”,第1個問題回答不好,問題出在,學生并不理解“且,則”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過這個類比,修正了學生對的理解。
案例7、“二次函數”。二次函數是中學應用廣泛的初等函數,曾經是初中階段的學習重點,由于初中的教學要求僅限于作圖,確定函數解析式,隨著函數概念和性質學習的不斷深入,但是教材這部分的內容沒有獨立的章節,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數作為載體,把函數的性質(單調性、奇偶性、值與最小值)的學習逐步深入,二次函數的“升級”,正好是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再一次貼近學生的思維過度期。
每天我都上兩個班的課,上完一個班,馬上反思,如果發現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程資源是否整合、對未預見言行是否處理得當、問題設置是否有意義、情境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思考),如果時間允許,第二個教學班就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天不能調整,記錄下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共同開發、創造課程資源活動的小結、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感覺自己也在進步,也在收獲。
5、關于課堂小結的有效性
⑴充分認識小結的作用。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描鳳,神在點睛,”的確,一個恰到好處的課堂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承上啟下、提煉升華、乃至發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給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激起學生對后繼學習的渴望。
⑵力爭做到形式多樣。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形式的小結方式,學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進而失去了小結應有的作用,所以應盡量避免形式單一的小結方式。“概括總結式、交流心得式、發散引申式、串聯歸納式、設置懸念式、表揚激勵式、幽默風趣式”等小結方式對新課程的教學仍然適用。
案例8:“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引入,課本設計了魚化石中碳14的殘留量。其中一個班講課時用課本的引入,得,到講對數函數時,繼續用該引入中的,此時讓學生動手探究,學生很不愿意動,原因大概是問題遠離他們實際生活,并且數字太繁,當我上另一個班時,我馬上把問題改為:如果你爸爸第一個月給你10元零用錢,你爸爸想通過獎勵,以你表現好,每月以10%的增長率,問多少個月后你的月零用錢 達到1千元?這時學生可來勁了,馬上算,還問計算器怎么按,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和積極與第一個班我上課時完全不同。
五、方法設計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師、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并總結課堂教學的效果。
2、行動研究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和反思,發現、分析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3、觀察法:在本課題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研究。
4、文獻資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課堂教學課的理論支撐,查閱歷年學生成長資料,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可供借鑒的優秀經驗,啟迪課題組成員的思想,開闊研究思路。
5、經驗總結法:對高中課堂教學研究進行回溯性的研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局部”經驗發掘其普遍意義,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規律。
六、存在問題及反思
1.部分教師的觀念還跟不上,課堂教學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2.大班制的現象比較嚴重,給課堂上學生開展活動、探究、交流和評價改革造成影響。
3.配套的教具少,教輔資料很少,給老師們的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模板 篇4
一、課題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級組向區課題組申請了題為《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實踐》并于年十月份在區級立項。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傳統作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從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現狀并根據調查到的幾種弊端分析出相應的對策,對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出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從年十月到年七月我們課題組成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課題總體目標: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創設一定的條件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并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方式。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
1、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創設利于學生發展的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開展他們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其作業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發現,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階段,學會創造性學習。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第二階段:規劃設計階段。第三階段:教學策略的實踐操作階段。第四階段:結題推廣階段。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在教學班中實行“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對于推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業。
二、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該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對于學生,好的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獲是有益的補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的好習慣;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二)課題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優化作業設計,實現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意識。《新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領和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近年來,全國各地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但綜觀目前作業設計現狀:傳統作業設計的種種缺陷仍然有目共睹。為此,本課題組通過對大量課堂內外的作業進行調查、反思、分析歸類和思考,發現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弊端。
綜上所述:雖然,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復的誤區。學生終日陷于“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課題在對目前作業的設計進行充分調查之后,吸取國內外優化作業設計的理論精華,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形成合理的作業機制,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背景1:教師對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可見這樣的情景:快下課了,教師在學生的叫喊聲中慌慌張張地進教室布置作業,教師的聲音常常淹沒在下課的鈴聲以及學生的喧囂聲中;上完課后讓小老師將作業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滿滿一黑板,學生下課急著抄,中午趴著抄,互相傳著抄……
為系統了解教師對學生作業情況的了解,本課題組擬定了以下幾個問題,并將結果加以歸納,反饋如下:
通過對教師的調查分析發現: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有心致力于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教師反應:
1、批改新課程下的作業加大了他們的批改難度:此類作業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思辮能力以及新視點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戰。
2、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管面對學生的層次如何一刀切的實行只有部分優等生能掌握的作業,卻忽略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刻意拔高作業難度。
3、批改作業所需的大量時間造成教師無法深入鉆研教材,優化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背景2:學生對優化作業設計的渴望
我們課題組擬定了一份低年級學生作業調查表(詳見附頁)對全校低年級11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做作業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業形式單一、沒有選擇的自由,成了壓抑學生成長的工具。他們渴望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和作業內容的開放性,渴望在作業中放飛自己的理想。另外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覺性再加上教師對作業又缺少必要的指導,使得作業的有效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一種形式。
總之在實踐中,仍然出現大部分教師對優化作業設計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對學生缺少必要的指導。本課題在分析這些低效作業形成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和驗證。從優化作業設計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廣的對策。
(三)文獻綜述
“任務學習”認為:學生是作業的主體,作業的設計與指導應該圍繞學生具體的、個性的學習活動展開,而不應是整齊劃一的。作業的設計必須尊重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開展的需要和學生現有的認知特點。它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有效”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條件下的。作業設計有效性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點,將作業進行化設計,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本課題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階段研究。
調查歸因找準切入點:
作業形式體現多樣性
作業內容突出趣味性
作業評價構建人性化
作業方式力求兼容性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學力差異是頗為復雜且客觀存在的,不同學生感覺作業負擔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業布置應該“因材而為”,要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不同的思維和認知特點,不同的基礎和潛力后,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內外的學習任務。在考慮適量作業的同時,注意在作業的設計上下功夫。
另外,國內外教學論研究中對作業問題也相當重視如:早期蘇聯的教學論專家凱洛夫、斯米爾諾夫,他們都將作業與課堂教學視為同等重要,把作業研究視為教學論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國學者庫柏在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版了專著《家庭作業》對作業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學者吳也顯在他的著作《教學論新編》中把教材分成三個系統:課題系統、圖象系統和作業系統。
我們課題組成員吸取了任務學習理論的精髓所在,將它與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改革相結合,并以此作為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及依據。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揚長避短。針對目前作業設計現狀所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調查,同時結合國內外的理論基礎,對調查的弊端反思出相應對策并進行研究,實現作業的優化設計。
(四)研究基礎
我們課題組的區級課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生活化研究》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結題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如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與經驗,促進其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等。這即是“識字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又是優化作業設計的宗旨,是它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為優化作業設計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在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的作業中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和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新課程的頒布與實施為優化作業設計創造了重要的契機。學校、家庭、社會已為優化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將會為此創造更佳的條件。
三、研究構想
(一)研究內容
1.調查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從學生作業有效性出發,分析學生作業的興奮點,尋找有效地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設計創造性的生活化作業等。
2.探尋保持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當學生的作業興趣被激發起以后,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也為了獲取他們完成作業效果的反饋信息,可以采用競賽、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點科學地進行作業設計,科學地布置作業。
(二)研究對象
在《作業設計有效性》預試階段和正式實施階段,將年級組的幾個教學班的學生及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準備階段:本課題以調查分析為主要方法輔以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等。調查對象以海門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為落腳點,分布到各個班的課內外作業設計中去。
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個案跟蹤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課外的作業設計中。根據兩位對照班教師對同一課文設計的不同作業進行對比比較,結合課題研究,進行分析和對策歸因。保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個性化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需要并開展一系列活動,并對幾個典型的好、中、差學生建立個案,跟蹤研究,以觀察此研究的效果。
總結階段:以經驗總結法為主。這階段教師將以論文,結題報告等形式對這一研究作總結,同時展示學生作業實踐、比賽活動等照片。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模板 篇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地處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的秦安一幼,有著數量較多的“留守幼兒”,這些“留守幼兒”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與同伴的交往、自我認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問題,究其原因是這些“留守幼兒”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養方式不科學、父母關愛缺乏、祖輩的溺愛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園實際的“留守幼兒”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指導“留守幼兒”家庭進行有效家園互動科學育兒,加強我園“留守幼兒”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糾正、防止我園“留守幼兒”出現心理、行為的偏差,使其健康發展,是解決我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重要工作。
二、課題的界定
幼兒園留守幼兒:父母雙方或一方在異地務工或經商,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由父母一方、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監護且在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的3-6歲兒童。
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幼兒園留守幼兒由于家長教育觀念陳舊、教養方式不科學、父母關愛缺乏、祖輩的溺愛等,出現了性格缺陷、不良行為,針對這種情況,加強對他們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三、研究的對象
以本園3-6歲的“留守幼兒”及其家庭為研究對象。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力求通過“幼兒園留守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法和途徑”的研究,指導我園留守幼兒家庭進行有效家園互動科學育兒,使在園的“留守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和個性品德,促進“留守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內容。調查、分析我園“留守幼兒”教育現狀,挖掘、總結和提煉現有的好的教育經驗,探索符合我園“留守幼兒”實際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促進“留守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組織教師對本班家長開展調查,收集我園留守幼兒在習慣養成、個性品德等方面的現狀及留守幼兒家庭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的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
2.觀察法:觀察、記錄、分析和總結我園留守幼兒一學年的行為習慣發展情況,為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訪談法:通過走訪留守幼兒家庭收集信息,進行分析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課題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和課題申報階段(20xx.7—20xx.12)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立課題方案,明確分工,并成功申報。2.對課題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的理論培訓。3.對留守幼兒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1—20xx.12)
課題全面開展,對留守幼兒進行跟蹤研究,指導留守幼兒家長科學育兒,家園合力促進留守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第三階段:反思總結、整理結題階段(20xx.1—20xx.5)
1.對研究的成果進一步完善、驗證,撰寫經驗論文。2.整理、匯編課題研究過程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編輯課題研究成果集,為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3.完成課題的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一)培訓學習,提升素質。
1.為了豐富研究人員的理論知識,幫助他們熟悉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們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型教師群體,幼兒園聘請教研室主任潘茂生和盛萬增來園進行課題研究的培訓。
2.課題組成員通過自學、集體討論,交流學習心得,不斷夯實理論基礎。
3.召開留守幼兒家長會,學習有關的文件精神,介紹現代幼兒教育理念,提高留守幼兒家長配合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自覺性,并請他們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一些活動。
(二)發放問卷,調查研究。
1.對全園36名留守幼兒的現監護人一對一地進行包括留守幼兒的生活狀況、教育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家長科學育兒等方面的問卷調查,取得有效的調查數據,分類建檔。
2.分析、撰寫問卷分析報告及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三)具體實施,深化研究。
1.首先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對留守幼兒存在的問題有科學的認識,以平和的心態冷靜、客觀對待,認識到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在成長,有缺點也有優點,不能夸大留守幼兒身上的某些不足。對培養留守幼兒良好習慣有高度的責任感,并努力尋找藝術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是倡導和追求無痕的教育,真誠關愛和尊重留守幼兒,保護留守幼兒的自尊心,將留守幼兒放在與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來對待,在平等的氛圍中實施教育與監護。
2.在一日活動的各環節中培養留守幼兒良好習慣。一是生活活動養成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我們在生活細節中規范、指導留守幼兒,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二是區域活動重視留守幼兒參加活動的情況,鼓勵和要求留守幼兒更多地去不同的區域進行活動,培養留守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個性品德。
(四)整理總結,申請結題。
1.整理研究資料,對課題研究的整體情況做細致的分析、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2.積極組織論文投稿。
3.完成結題報告。
4.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成果進行鑒定。
八、課題研究成果
(一)教師的成長。
1.教師的觀念得到轉變課題的研究首先使教師認識到幼兒教師不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專業,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也不單單是科學知識的傳授者,幼兒教師應是家園共育的合作伙伴,是幼兒家長教育觀念轉變和科學育兒的引導者,是幼兒良好習慣和個性品德養成的促進者。其次教師提高了對專業化發展的認識,明確了各自專業化發展的目標,并努力使自己向“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轉化。
2.教師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的專業素養明顯提高,她們在刻苦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把研究和實踐合一,在實踐中開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自身的行為,促進其專業化成長。
(二)留守幼兒的發展。
1.健康方面性格內向、膽小、怯生、情緒不穩定、愛哭的留守幼兒變得活潑開朗、能大方的與人打招呼、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固執倔強、攻擊性強、霸道的留守幼兒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能和同伴友好相處、知道謙讓、合作、分享了;對各種活動的興趣不高,平衡能力、動作協調性、動手操作能力等較差的留守幼兒在各方面也有了明顯的發展和提高。
2.語言方面在課堂上能夠較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和較清楚地表達,愿意并能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夠做到說話文明有禮貌、正確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不隨意打斷別人說話、在公共場所不喧嘩等,不再有說臟話、粗話的現象。
3.社會性方面留守幼兒開始有事愿意告訴父母或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有高興的、有趣的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想加入同伴的游戲時能友好地提出請求,不再爭搶、獨霸玩具,有沖突時能和同伴協商解決,在游戲時有秩序、守規則,開始有經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了,能夠不欺負別人也不讓別人欺負自己。
(三)留守幼兒家長的轉變。
留守幼兒父母及祖輩的觀念都有了極大轉變,能夠主動找老師咨詢科學育兒的知識,主動參與或完成班級的一些活動任務,開始規范自己的言行、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了。他們由關注孩子的認字寫字算算術轉變為開始更多關注孩子在園的各種活動和游戲情況,開始愿意交流、分享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或高興的事了,親子關系、家庭關系變得更加親昵、融洽。
九、課題研究反思
本課題研究雖然探索出了留守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法與途徑,但不夠深入,比如留守幼兒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留守幼兒家庭家園共育的策略等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教師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同時工作繁重,傾注的精力有限,影響了課題的研究。針對這些細節我們將不斷完善、總結,深入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研究,促進我園留守幼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