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獲獎感言(精選4篇)
文章獲獎感言 篇1
很高興能夠獲得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感謝組委會、各位評委及南方都市報。這個獎與其說是嘉獎我個人,倒不是說是在嘉獎梁莊。在這個光鮮華麗卻又塵土飛揚的時代,梁莊的農民,從梁莊出發,在中國大地上遷徙、流轉、離散,去尋找那“奶與蜜的流淌之地”,尋找幸福、公平和正義,宛如“出埃及記”。
但是,梁莊人卻成為一種反諷的存在。他們沒有找到“奶與蜜”,卻在城市的邊緣和陰影處掙扎、流浪,被歧視、被遺忘、被驅趕,身陷困頓。對他們而言,律法時代還遠未來臨。他們仍是被遺棄的子民。他們承受著這個時代最深的重壓,但同時,卻又那么堅韌、樂觀,永遠不放棄內心的渴望,不放棄對溫暖、尊嚴、團圓和救贖的渴望。我愿意因這個重要的獎項而讓更多的人去感受梁莊。我要感謝梁莊和梁莊人。我從那里得到的,將永遠無以回報。
帕慕克在凝視伊斯坦布爾時,他說他的內心充滿了“呼愁”(huzn)。用中文來翻譯,“呼愁”或可以用“憂傷”來對應。“憂傷”,是一種集體情緒和某種共同氛圍,蘊藏在這個時代的每一處廢墟之中。并且,我們越是決心清除這一廢墟,“憂傷”就越是清晰地存在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個人心中。
是的,憂傷,當奔波于大地上各個城市和城市的陰暗角落時,當看到梁莊的鄉親們時,我的心充滿憂傷,不是因為個體孤獨或疲憊而產生的憂傷,而是因為那數千萬人共同的'命運、共同的場景和共同的凝視而產生的憂傷。憂傷不只來自于這一場景中所蘊含的深刻矛盾,制度與個人,城市與鄉村等等,也來自于它逐漸成為我們這個國度最正常的風景的一部分,成為現代化追求中的代價和犧牲。它成為一種象征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我們按照這一象征分類、區別、排除、驅逐,并試圖建構一個摒除這一切的新的自我的堡壘。
然而,如何能夠真正呈現出“農民工”的生活,如何能夠呈現出這一生活背后所蘊含的我們這一國度的制度邏輯、文明沖突和性格特征,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并非因為沒有人描述過或關注過他們,恰恰相反,而是因為被談論過多。大量的新聞、圖片和電視不斷強化,要么是呼天搶地的悲劇、灰塵滿面的麻木,要么是掙到錢的幸福、滿意和感恩,還有那在中國歷史中不斷閃現的“下跪”風景,仿佛這便是他們存在形象的全部。“農民工”,已經成為一個包含著諸多社會問題,歧視、不平等、對立等復雜含義的詞語,它包含著一種社會成規和認知慣性,會阻礙我們去理解這一詞語背后更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生命存在。
農村與城市在當代社會中的結構性矛盾被大量地簡化,簡化為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裕、愚昧與文明的沖突,簡化為一個線性的、替代的發展。我們對農村、農民和傳統的想象越來越狹窄,對幸福、新生活和現代的理解力也越來越一元化。實際上,在這一思維觀念下,“農民工”非但沒有成為市民,沒有接受到公民教育,反而更加“農民化”。
我們缺乏一種真正的自我參與進去的哀痛。哀痛,就是自我,就是歷史和傳統,就是在面對未來時過去的影子。用哀痛的語言來傳達憂傷,那共同風景中每一生活所蘊藏的點滴憂傷。哀痛和憂傷不是為了傾訴和哭泣,而是為了對抗遺忘。
我將永遠站在大地的盡頭,卑微而又熱忱地傾聽來自故鄉的、大地深處的喃喃低語。
最后,衷心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感謝我的父親。《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都有他的勞動和智慧。
文章獲獎感言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大家好!
得知自己的軍旅征文獲得二等獎消息的那一刻,心情激動,熱淚盈眶,思緒萬千,本來只是想和戰友們溝通交流,相互學習一下,沒想到得到了評委們的認可,竟然得了獎,真的是很開心、很感動,很滿足。
很榮幸在八月的“軍旅征文”活動中自己的文章被評為二等獎,感謝評委認真而艱苦的工作,感謝圈主的精彩點評!這個活動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給了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還為戰友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五湖四海的戰友們共同分享軍旅歲月那些美好的記憶。圈子的真情,圈主的熱情讓我收獲了一份美麗的心情。
我喜歡這塊凝聚著“真情瞬間”所有參評的各位戰友們的辛勤汗水的寶地——“軍旅征文”的平臺。在此紅袖口謝謝圈子的鼓勵,謝謝評委的抬愛,你們辛苦了!
感謝各位戰友的捧場,你們一直默默地關注著我的博客,那推心置腹的評論,竭誠相助的關懷,開誠布公的指正,真摯的友誼情感,常常使紅袖口感激萬分。激勵著袖口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今后更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懷和支持。你們給了我精神的慰藉,你們的印跡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你們寶貴的墨跡給我的家園增添了光彩,紅袖口不會忘記你們,我能夠獲獎與你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此衷心的感謝!
我是一個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生活的品質在于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繁華褪盡,余下的便是真實的自我。不再有多余的包裝,不再有華麗的掩飾,在自己的精神家園里和自己的心靈來個約會,和戰友朋友們來個聚會,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和具有無限魅力,和戰友共同遨游博海歡樂開懷!
順便秀一下獲獎獎狀,給自己一個鼓勵!
文章獲獎感言 篇3
我叫,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研究生,文章獲獎感言。非常高興獲得此次大賽的一等獎,非常感謝各位評審老師,感謝你們對我的散文《沉重的肉身》做出的公正的、獨具慧眼的專業評判;同時,非常感謝本次大賽的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感謝你們為我們這些在文學路上執著前行的年青寫作者提供了一個如此高端的、寬闊的平臺。
與其他獲獎的朋友們相比,可能我占有一點年齡和閱歷上的優勢,盡管我也是正宗的“80后”,盡管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一個永遠“在路上”的寫作者。1998年,是我個人寫作史的開端,那一年我剛上大學,在家鄉的報紙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十五年來,雖然我也寫作發表了五十余萬字的小說、詩歌、劇本、評論等等,但散文始終是我生命的第一需要,正如文學始終是我精神的第一需要。去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名字叫《紙上還鄉》,這是一本關于故鄉、關于底層人的悲喜憂傷、生老病死的書。在“自序”中,我這樣寫道:“我只能站在現實的此岸,匍匐著進行這樣一種既溫暖又艱難的紙上還鄉的歷程”。可以說,這次獲獎的《沉重的肉身》依然是“紙上還鄉”的產物,與我的祖母、父母和自己有關,與身體、生命、生活有關,與時間、命運、靈魂有關。
我的導師童慶炳教授曾經說過,“散文對于作家而言,就是你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寫完一篇,那體驗的一部分就被輸出過了,不能再輸出了。”我相信這種判斷。可以說,散文寫作是一種生命寫作,它應當傳遞作者本人的體溫、脈動和心跳,應當表現人們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情感和真誠的意向。對于今天在場的每個人來說,可能我們每天都在過著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式生活,只不過我們不是在用語言寫作,而是在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寫作。
作為文學研究者,我深深懂得“散文易學而難工”的道理,明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而作為文學寫作者,我更懂得生活永遠比散文更真實,比小說更虛構,比詩歌更跳躍,比戲劇更沖突。所以,最后我想說的是:
如果自我是分裂的兩面,如果生活是狡猾的敵人,那么,就讓我們和敵人擁抱,與自己搏斗吧;
文章獲獎感言 篇4
我這輩子總共獲過二次獎,一是前年獲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新視野杯散文二等獎,再在就是去年夏天獲得《小說選刊》首屆全國筆會征文短篇小說三等獎。
我暗自慶幸,象我這樣毫無文學稟賦只配寫寫新聞通訊稿件的笨蛋能獲得這樣的國家級大獎,真是不知走了什么狗屎運,想來只能是老天爺眷顧提攜使然。
可我剛接到獲獎通知書的當天,網上許多地方便風云突變,比如天涯啊,貓撲啊,新浪啊什么的,一下就冒出了無量數的憤憤不平者,開始在網上嘰嘰渣渣地對大賽主辦方的動機和操作規程進行全面的質疑、批評、指責和謾罵。而且,主辦方打出的招牌越大群起而攻之者便越眾,什么中國散文學會的領導紅孩兒都說了,新視野征文另有主辦單位,他們是要以掙錢為目的的,與我們散文學會沒什么關系。什么曾經讓人覺得高不可攀的《小說選刊》竟也搞起這種下三爛的征文比賽來了,以李樸為首的選刊老編們是窮瘋了吧。
三人成虎,這不絕于耳的罵聲,讓我自慚形穢于自己的幼稚和單純。我發誓,從今往后再也不能去湊這類征文的熱鬧了,連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作協的機關刊物《小說選刊》都靠不住,那全中國所有的各級各類的征文活動不就更是可以收攤歇菜、壽終正寢了嗎,咱中國的事為何總這樣不著調、不靠譜呢?
也許是主辦方理虧,也許是眾口鑠金、寡不敵眾,征文的反對者,在主辦方被罵得禁若寒蟬了之后,便轉而對我們這些容易上當受騙的參賽者開罵了。主要罵名是:有些參賽者從來就不是征文的受騙受害者,他們是主辦方的同謀,他們花錢買名,各取所需,不惜代價不記成本,多多益善。
我被罵暈了頭,以為自己也變成了同謀,這獲獎通知書放在口袋里兩星期了,獲獎的光榮已變成了恥辱而羞于拿出來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