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通用15篇)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
1、認識我國的三大火爐(重慶,南京,武漢),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是青藏高原,這是由于海拔高度高而造成的。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認識我國的五個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區)
2、我國的降水空間分布特點:降水量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的空間分部的規律是南多北少。根據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對比關系,我國四類干溫地區是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半濕潤地區、濕潤地區。東多西少降水最多(火燒寮)和最少(托克遜)的兩個地方。我國降水時間分布特點: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降水的10%。夏秋多,冬春少。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特點是: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南北溫差大。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規律是:南北氣溫相差不大,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
3、我國的平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是我國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經濟繁榮的地區。
4、秦嶺準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它是我國一月份0度等溫線經過的地方,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是我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是我國半濕潤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是我國北方和南方的界線。
5、我國重要的氣候特征是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大陸性氣候顯著。
6、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界線東南受夏季風的影響,屬季風區,界線西北夏季風很難到達,屬非季風區,全年都較干旱。我國東部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風帶來的,主要降水類型是鋒面雨。
7、阿拉伯半島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大體相同,氣候和景觀差異很大的原因是:兩者的海陸位置不同,后者地處亞歐大陸東岸,深受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的影響。
8、我國季風氣候帶來的各種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寒潮、臺風、洪澇、干旱。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2
1、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中國大部分位于屬于中緯度地區,屬于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6、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7、渤海有我國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的漁場舟山漁場。
8、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9、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0、我國總人口為13.40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大,其中少數民族最多的是壯族。
11、為了使人口數量的減少,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2、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3、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騰沖市。
14、在我國各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5、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3
1、不同的地理區域
地理區域不僅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自然區域、經濟區域、行政區域),而且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如:行政區域:省、縣、鄉;再如: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自然區域,如長江三角洲、熱帶等;經濟區域,如工業區、經濟特區等;行政區域,如廣東省、廣州市等,同一個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重“身份”。
2、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劃分依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大體以秦嶺—淮河為界,確定這個界線的主導因素是氣候,即1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大體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也與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基本吻合,這個界線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候。
青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分界線大體是我國地勢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即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確定該界線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
秦嶺——淮河一線代表的地理意義:
1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4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地理差異顯著
1.自然環境差異顯著:
(1)氣溫:自南往北,緯度逐漸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海南島長夏無冬,黑龍江長冬短夏。
(2)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東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內陸沙漠、戈壁廣布。
(3)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第一級階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連綿;第三級階梯上的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溫暖濕潤。
2.人文環境差異顯著:
(1)人類活動差異顯著。例如,農業具有西牧東耕、南稻北麥的分布特點;人口、城市、交通線表現為東密西疏的分布特點;經濟發展水平東部高,西部低。
1.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如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等。
2.四大地理區域:
(1)劃分依據: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名師點睛】
理解地理區域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學習并掌握各區域地理差異尤其是相鄰地理區域差異的前提。
【名師點睛】
1月份0℃等溫線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冬季河流是否結冰的分界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是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水田和旱
第六章北方地區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黃土地:
(1)位置:北方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北平原被稱為“黑土地”,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被稱為“黃土地”。
(3)氣候:地跨我國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屬于半濕潤區。
2.重要的旱作農業區:
(1)發展優勢:平原面積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2)農作物
糧食作物:小麥、玉米、谷子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1)春季少雨;(2)春季升溫快,蒸發量大;(3)春季正值華北地區冬小麥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農業用水量較大。
二、“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1.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東北三省位于我國的東北部,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人們常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來形容東北三省的山河大勢。
(3)氣候:冷濕。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2.
(1)發展條件有利: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熱同期的氣候不利:春秋季節易發生低溫凍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農作物: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4)問題與措施:墾荒擴大耕地,造成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為此停止開荒、建立自然保護區。
3.
(1)資源條件: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2)完整的重工業體系: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
(3)分布特點:工業主要分布在礦產地附近和鐵路沿線地區。
三、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1.文明的搖籃:
(1)位置、范圍:致以長城為界),南抵秦嶺;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陜西省的大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甘肅省的東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如傳統民居是窯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等
2.風吹來的黃土:
(1)黃土的來源:多種假說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風成說”,黃土來自中亞、蒙古高原和我國西北部內陸地區。
(2)黃土地貌景觀: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
3.嚴重的水土流失:
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難。
【名師點睛】
(1)黃土高原的地表景觀(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主要是長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2)黃土高原是風力搬運堆積而形成的。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樹種草
(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擋土壩。
(3)合理安排生產活動。例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合理放牧。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5
1、地理區域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如自然區域、經濟區域、行政區域等,同一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圖5.1 p2)
2、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如我國的行政區域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我國的溫度帶可分為熱帶、亞熱帶和溫帶,而溫帶有可進一步劃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活動p3)
3、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的差異,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圖5.4 p4)
4、通過第5頁活動,分析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與下列因素的聯系:
(1)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高山氣候區;
(2)氣溫和降水;
(3)地形。
5、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夏季風影響程度,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劃分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青藏地區和其他地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第二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區別(圖5.9-5.13 p7-9,閱讀材料 p10)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差別(圖5.14-5.24 p11-16)
注:(活動 p12、14)
(1)我國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山脈阻擋濕潤氣流深入,降水稀少,因此本區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
(2)雅魯藏布江河谷是青稞和小麥的高產地區。原因: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氣溫低,作物的生長期較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拉薩被稱為“日光城”。
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地位: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
(1)北京有無數名勝古跡:(八達嶺)長城、明清故宮、頤和園、天壇、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圖6.6 p22)
(2)北京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薊)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金元明清各代先后在這里建都;(圖6.5 p21)
(3)北京是全國高等學校最集中的地區,眾多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集中了許多國家級文藝團體;(圖6.4 p20)
2、地理位置:(圖6.3 p19)
(1)經緯度位置:(40°N,116°E);
(2)地理區域位置:位于我國北方地區(屬華北地區);
(3)地形區及行政區域位置:位于華北平原北部邊緣,西北經河北省出居庸關進入內蒙古高原,東北經河北省出山海關進入東北平原,向東經天津達渤海,距渤海僅150千米,向南是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向西經河北省出太行山進入黃土高原。
3、氣候:
(1)處于暖溫帶;
(2)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夏季高溫濕潤,冬季寒冷干旱。
4、建設現代化大都市:
(1)北京市以舊城為中心,向四周擴展,興建許多新區和衛星城;
(2)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注意保持舊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同時興建地鐵、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華世紀壇以及一些高級旅游飯店和住宅小區等現代建筑;
(3)為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建設中央商務區等重點功能區,以及由環路和放射路組成的城市快速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關村是我國最早的高科技園區。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6
政治文化中心
1、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是首都北京的符號,故宮、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號,“鳥巢”“水立方”是現代北京的符號
2、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3、北京的位置: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4、北京的城市職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歷史悠久的古城
1、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城中體現歷史文化傳統的四合院、胡同、牌樓等也令人流連忘返。
2、北京故宮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現為故宮博物院。
3、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4、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里坊風貌的傳統民居區。
5、前門大街是老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街,有許多中華老字號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7
一、我國的農業
1、農業取得的成就
⑴、我國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糧食、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產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水平。
⑵、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生態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較薄弱)
⑶、農業生產的地區布局趨于合理。
2、糧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麥春小麥:東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冬小麥:華北平原、渭河平原。
⑵、南方—水稻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
3、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
⑴、特點:①、經濟價值高。②、技術要求高。③、商品性強。
⑵、分布:
①、棉花: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疆是我國長絨棉主產區。
②、油菜籽:長江流域
③、花生:山東、河南是主產區。
④、甘蔗:四川盆地、廣東、廣西、福建、中國臺灣等。廣西是產區。
⑤、甜菜:黑龍江、吉林、內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葉:泰嶺、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產區。其中閩、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膠:海南省、雷州半島和西雙版納等。
4、新型農業
⑴、外向型農業:以出口創匯為主。主要基地有:山東半島、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閩南等。
⑵、旅游農業(觀光農業)。
⑶、生態農業和精確農業。
5、畜牧業分布
⑴、主要牧區及優良畜種:
①、內蒙古牧區——三河馬、三河牛
②、新疆牧區——新疆細毛羊
③、青海牧區和西藏牧區——牦牛
④、寧夏牧區——灘羊
⑵、商品生豬的主要產區:湘、川、豫。
二、中國的工業
1、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自然資源條件、人口和勞動力狀況、市場因素及現有經濟基礎等。
2、我國的煤炭、鋼鐵、棉布、電視機、電冰箱等產量居世界首位。
3、能源工業的布局
⑴、煤炭是我國第一能源。山西省煤炭產量居全國首位。
⑵、石油是我國第二大能源。大慶油田是我國的石油工業基地。專家預測,未來十年內,新疆將成為我國石油生產的“龍頭”。(要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基本情況)
⑶、電力工業:水力——主要在南方各大河的上游。如湖北省的電力工業等。
火力——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如山西的電力工業。
4、鋼鐵工業的分布
⑴、大型鋼鐵工業基地:
①、東部沿海:鞍本、京津唐、上海。
②、長江沿岸:馬鞍山、武漢、重慶、攀枝花。
③、黃河流域:包頭、太原。
⑵、分析武鋼和寶鋼建立鋼鐵工業基地的有利條件。(略)
5、機械工業的分布:遼寧、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全國大型的工業基地)
6、紡織工業的分布:我國以的棉紡織工業為主。
主要棉紡織工業基地:上海、天津、青島、石家莊、鄭州、西安、武漢等。
7、高技術產業
⑴、形成高技術產業的條件: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等。
⑵、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
⑶、高技術產業四大密集區。(見教材P18—19面的說明)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8
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復習知識點:海洋資源
海水可直接作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
⑴海洋化學資源:海鹽、
⑵海洋生物資源:有魚、蝦、貝、藻等,捕撈活動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除了直接捕撈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⑶海底礦產資源:
①大陸架海底:石油、天然氣、煤、硫、磷等。
②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
③海盆:深海錳結核,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
⑷海洋能源:可再生、無污染;但能量密度小。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沙發電和波浪發電,但也投資較大,效益不高。
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復習知識點:水資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2.我國水資源總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為世界水平的1/4。屬于嚴重缺水國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1)時間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決季節分布不均的辦法:興建水庫(長江上的三峽工程、黃河上的小浪底)
2)空間上——南豐北缺,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空間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南水北調)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的嚴重缺水的南水北調工程等。
5.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不少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水資源不足和用水緊張。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9
1、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海陸位置:海陸兼備,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經緯度位置:東西跨經度60多度(跨5個時區,相差4個小時)存在時差,南北跨緯度近50度導致溫度差異;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2、領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鎮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黑龍江省);最南:曾母暗沙(海南省)最西:帕米爾高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黑龍江省)。
3、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第3位。
4、瀕臨的海洋:從北往南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
5、陸界線:2萬多千米,陸上鄰國:14個;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日、菲、馬、印尼、萊
6、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鎮/鄉三級
7、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8、各省級行政區的簡稱和行政中心:簡稱和行政中心:P8,P9
9、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云南、廣西、廣東、中國臺灣(云(滇)、桂、粵、臺)四省,海南省全部屬于熱帶。
10、少數民族數目最多的是云南省,鄰國最多和面積最大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最多是廣東省,面積最小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區。
11、中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人口最多:廣東省人口最少:澳門
12、人口增長速度較快,我國的人口增長趨勢:呈上升趨勢。
13、人口分界線:黑河——騰沖線,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14、我國人口總量仍持續增長的原因:人口基數大,青少年比重高。
15、我國人口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16、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55個。
17、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18、民族分布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19、民族分布地區: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20、獨特的民族風情:
彝族——火把節藏族——曬佛節傣族——潑水節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漢族——賽龍舟朝鮮族——跳跳板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0
世界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稱謂:文明的搖籃,革命圣地延安寶塔山下的窯洞,白羊肚頭巾,信天游,黃土風情。
2、黃土高原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如華夏始祖炎黃二帝。
3、黃土高原是世界的黃土堆積區,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科學家曾經提出過許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4、范圍:黃土高原東起A太行山、西至B烏鞘嶺、北連C長城、南抵D秦嶺。跨越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5、黃土地貌景觀: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形成塬(殘留的高原面)、梁(長條狀的山梁)、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川(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地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
二、嚴重的水土流水
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為原因: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1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地理差異顯著
1、自然地理差異
(1)氣溫差異:自南往北,緯度逐漸升高,氣溫逐漸降低。
(2)降水差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多。
(3)地勢差異:自西向東,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
2、人文地理差異
(1)農業生產方式的差異:西牧東耕、南稻北麥。
(2)人口、城市、交通線的差異:東密西疏。
(3)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東部高,西部低。
(4)飲食習俗的地區差異:蘇州人、無錫人、上海人喜歡吃甜,山東、河北以及東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重慶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聞名。
飲食口味差異形成的原因:與當地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有一定關系。3、劃分地理差異的界限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重點):
①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②與我國冬季1月0℃等溫線大體一至;
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方;
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二、四大地理區域
1、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等。
2、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⑴劃分依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⑶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青藏地區和其他三大地區分界線是地勢一、二級階梯分界線,即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三、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1、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2、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一、位置、氣候、地形
1.稱謂:“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倉”
2.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
3.人們常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來形容東北三省山河大勢。
4山環:由東北平原,
5.水繞:1黑龍江2.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為臨,3.圖門江4.鴨綠江與朝鮮為臨,5遼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龍江
6.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1、商品糧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2、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1)東北三省由于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東北平原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1)在春秋季節,由于經常受寒潮的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
(2)由于大面積開荒,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
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1、重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2、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依托豐富的資源,東北三省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的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3、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20世紀90年代,由于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東北重工業基地出現經濟發展滯后的現象。國家明確提出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稱謂:
2.的發源地,如華夏始祖炎黃二帝。
3.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科學家曾經提出過許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4范圍:黃土高原東起A西至B北連C南抵D秦嶺。跨越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5、黃土地貌景觀: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形成塬(殘留的高原面)、梁(長條狀的山梁)、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川(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地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
二、嚴重的水土流水
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為原因: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第四節祖國的首都——北京
二、現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重要功能區:主要包括中央商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王府井商業街等。
2、北京的交通網絡
(1)北京已經形成了航空、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
(2)北京市區形成了環形加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網。
3)城市軌道交通也很發達,并且已初步建設成網。
(4)北京是全國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港。
3、北京在城市建設中,十分重視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目前,正朝著“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標邁進。
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
一、氣候濕熱的紅土地
1、位置與范圍: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臨東海。
2、地形:南方地區地形復雜多樣,東部與西部的差異明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積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氣候:南方地區屬于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4、土壤:由于水熱充足,這里植被常綠。在濕熱的環境中發育了紅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區被稱為“紅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貴高原被稱為“喀斯特高原“
5、河流:水量大、汛期長
二、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1、南方地區氣候濕熱,發展農業的水熱條件優越。
2、南方地區耕地多為水田,是我國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3、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條件良好,水田集中連片,山區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緩坡。4主要農作物
(1)糧食作物: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小麥。
(2)經濟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膠,以及柑橘,香蕉,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
(3)三種常見的食材:蓮藕、椰子、竹筍。
第二節“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匯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圍
(1)位置: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范圍: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溫和濕潤。
2.“魚米之鄉”
大部分地區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星羅,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3.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沿江沿海港口眾多。依托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同時又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并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獨厚的江海之利,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2
一、理解氣候的成因
地理是一門比較理性的科目,講究邏輯關系,在答題中也講究因果關系,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理解氣候的成因。氣候的形成是大氣運動的結果,所以理解熱力環流和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及在它們的控制之下會有哪些天氣現象對于我們理解氣候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三圈環流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而氣壓帶和風帶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的,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是作為一個整體而移動的,大致移動5-10緯度,氣流的上升和下沉所產生的天氣現象不同,正是在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的控制之下,世界上才產生了不同的氣候類型。有很多同學是因為沒有很好地理解氣壓帶和風帶所以記憶氣候也是死記硬背,雖然可以記下來了但是往往效果不佳。所以理解氣壓帶和風帶是識記氣候的關鍵。
二、如何識記氣候的分布?
氣候的分布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記。第一種是按照緯度來記,前面我們已經記住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范圍,所以按照我們常見的氣候類型分布圖,大概10度一個氣候類型,當然大陸的東岸地區主要是季風氣候,所以我們可以單獨來記憶。在考試中不僅僅會通過緯度來判斷氣候類型,有時候會給我們一個區域范圍,如果同學們們不能準確的判斷出區域位置,那么氣候也很難判斷出來。所以第二種方法就是按照區域位置來識記氣候類型,學生必須熟悉世界各大洲的分布及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還要識記住世界上主要國家的經緯度。
三、氣溫和降水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
氣溫和降水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是我們地理中常見的簡答題,既然經常考我們就應該知道這兩個關鍵詞的內涵,氣溫特征主要從最高溫和最低溫、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這幾個方面入手,降水特征主要從降水量和降水的季節分配來答,抓好這幾個關鍵詞我們答題時就不容易丟分了。而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從影響氣候的因素中去提取,區分好哪些是影響氣溫的哪些是影響降水的,遇見不同的問題時見招拆招即可。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3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
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從本冊教材的體系,由中國地理的總論到區域地理,自然延伸到我國重要的重要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3、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B、山東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水資源中過渡帶和豐水帶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我國某東西走向的山脈,山北以旱地為主,山南以水田為主;山北樹木冬季落葉,山南樹木大多常綠;山北人們以面食為主,山南人們以大米為主食。
猜一猜,這是我國的哪一條山脈?(秦嶺)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學校的紫荊花正鮮花怒放,而我國的北方是一片什么景色呢?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弛蠟像,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6、下列詞語顯示了我國南北的差異,請你進行解釋并說說其中的緣由。
A、南船北馬(交通工具)
B、南米北面(主食)
C、南矮北高(身材)
D、南繁北齊(地方方言)
E、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傳統民居)
F、南澇北旱(氣候災害)
綜上所述: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6)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人口眾多
緊張又愉快的一節課結束了,你在本節課中有哪些收獲?
一、秦嶺—淮河線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它分別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線?
二、我國分為哪四大地理區域?它們之間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
課后或課堂作業填充圖冊P32—34一、秦嶺—淮河線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它分別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線?
二、我國分為哪四大地理區域?它們之間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
課后或課堂作業填充圖冊P32—34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4
半期考試結束了,成績很不理想的!相對兄弟班級有很大差距。面對這樣的情況,在幫助學生進行試卷分析和總結的同時,本人對平時的課堂教學也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現將情況總結如下:
1、學生讀題、分析題的能力的培養不足。
雖然這些在平時我們都有做到,但是力度還不夠。在平時的課堂中,總是怕學生耽誤上課時間或者不能完整、透徹的理解題意,于是總是自己在搶著說,沒有給孩子們充分的思考、整理、總結的時間和機會。所以,在以后的課堂中,我們要在自己的備課中多注重怎樣引導孩子們去讀題、析題的能力。
2、趕進度、誤課時、沒有復習時間,基礎性的題訓練不足。
所謂熟能生巧,學生平時一些基礎性的題練習的太少了,由于耽誤了一些課時及趕進度,甚至考試前忙于上課。另外為了省時間大部分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的主動參與較少,因此效果不明顯。例如,試卷很多題目在課堂上都講過,學生以前也練過,但做對的卻很少。因此,在以后的練習課中,要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多動腦筋,多訓練,多采取一些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講解,達到講一題就有一題的收獲。
3、學生答卷書寫很不規范,培養學生自我檢查的習慣不足。
學生答卷書寫很不規范,寫字拖泥帶水,一點也不清晰、一點也不整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成績。今后在學生作業、練習和測試時必須對學生的書寫從嚴要求,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有很多學生做完題后,就認為自己是做全對了,根本沒有檢查的意識。每次學生們在課堂上完成一些練習題后,我都會語重心長的提醒他們要仔細檢查,有些聽話的會去檢查,有些根本不會理會,因為他們不知道從哪兒去檢查,怎樣檢查,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教給孩子檢查的方法,例如:在做題的時候,遇到不會做的,就在那道題的題號前打個小標記,一會兒把后面能做的做完了,再回頭思考前面沒做的。這樣做,既不會漏做,也不會耽擱時間。而且,這種標記對于以后的復習也有不少的幫助,可以少走彎路節省時間。
4、學生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對布置內容檢查力度不足。
現在大部分學生又是不自覺的,這時需要老師的監督才能讓學生完成,而我們在講課時,重在布置而忽略了檢查,久而久之學生也有了惰性,不愿動腦筋去寫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盡力改變這種情況,首先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其次,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監督有落實,學生做不到的不布置,布置了的就一定要落實。
5、后進學生面積廣,優秀學生少,后進生轉化工作關注不夠。
從本次成績看出,優秀率不高,人平分也低,后進面積比較廣,今后教學和復習中必須強化培優補差工作,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成績。
以上幾點是我通過這次半期總結出的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還會有其他方面的不足,但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反思和總結,八年級6、7班的地理成績一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5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2個班的地理課教學。但由于中途接手新的班級,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多方面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鉆研課程標準,結合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一、加強師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
我認真學習政治思想理論,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法》、《教師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教育法律法規;對待學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嚴格要求,耐心教導;對待同事做到:團結協作、互相尊重、友好相處;對待家長做到:主動協調,積極溝通;對待自己做到:嚴于律已、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二、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地理教學方面,我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高教學水平。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認真學習貫徹《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措施;考慮地理思維和學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2、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在課后,特別是在復習階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并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
4、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積極認真參加集體備課活動。在每兩周定期參加集體備課,研究探討課程教法、學法,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改進工作。
5、我努力去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向他們學習,彌補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上課時務求每一課都上得生動、活潑、高效,力爭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耐心對待每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加強素質教育理論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過去的一個學期,我擔任八年級地理的教學。我積極投入到素質教育的探索中,加快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駕馭課程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大膽探索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氛圍,為學生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