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匯報(精選3篇)
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匯報 篇1
20xx年,x鎮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幫助下,銳意進取、唯實唯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工作總體要求有序有力推進,鎮級獲評國家級衛生鄉鎮、省級康養小鎮、省級森林城鎮等榮譽稱號。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在推動發展上,重點突出補短板、提能級
堅持規劃引領,著力補城鄉統籌、集鎮建設滯后之短板,提發展平臺、資源集聚之能級。借與上海大學校地合作之勢,積極對接大上海、融入長三角,全年共赴滬進京x次,校地交往交流x余次,與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美術學院、經濟學院、建筑設計院陸續開展了一系列課題、項目的合作。舉辦x上海大學·美國溫特沃斯理工學院·三門x國際聯合設計工作營,啟動“x之春”公共文化項目,落實好三門縣與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簽約并共同籌辦第八屆費孝通論壇相關工作,上海大學教育實踐基地(x文化中心)及周邊區塊有機更新加快推進,積極謀劃未來鄉村實驗區,探索符合x實際的農業現代化、農村社區化、社區藝術化發展之路,為把x打造成為三門對接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鄉村振興和人文社科領域重要節點、實現跨越式發展,開啟新的可能。
(二)在美麗鄉村建設上,重點突出強基礎、破難題
x鎮立足實際情況,發揮自身旅游資源優勢,以創建美麗鄉村精品村為目標,緊緊圍繞“緊抓工程不放松”的要求,科學規劃編制,通過村莊整治、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等措施,不斷完善城鄉供水、土地整治、四好農村路等區域、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在縣委縣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舉全鎮之力“重啟”東屏水庫政策處理;加快推進x景區派出所、綜合供能站等項目前期;加大招引古法農業、智慧農業項目。
(三)在推動旅游上,重點突出樹品牌、提質量
進一步強化“愛x”旅游品牌培樹,協助辦好省體育局、省文旅廳、省婦聯等部門牽頭的“全民健身運動匯”、“鮮甜媽媽的味道”等活動,舉辦“疫去春來——跟著縣委書記游x”活動,再度舉辦“相約七夕·愛在x”旅游節,無限x直播點擊量超x萬。潘家小鎮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x僅x席),情人谷景區加快擴建,善見村旅游項目開工建設。全年相繼在央視、新華網、浙江日報等各級各類媒體發布x旅游相關宣傳報導x起,x旅游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不斷提高。
(四)在脫貧攻堅上,重點突出三清零、強幫扶
接到市、縣扶貧工作指示后,鎮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林鼎書記親自抓落實,第一時間組織召開部署會議,邀請第一書記、農村指導員、各部門站所的結對干部,全面貫徹落實“一村一部門,一戶一干部”政策,并且在鎮班子會議上多次專題部署“百日攻堅”各項行動,主動帶頭認領結對幫扶對象。完成x間危舊房修復,完成x戶x人扶貧結對,確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漏一人”。鎮域公交一體化“村村通”x條公交路線投入運行,引進“微公交”線路,方便百姓出行。x鎮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微心愿”圓夢活動持續開展。鎮干部全年共走訪、慰問各類困難對象x戶,總計投入慈善資金x萬元,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不斷得到解決,干部與群眾、鎮區與村居、當前與長遠良性互動格局進一步形成。年初立項的x個村級扶貧項目,保質保量完成,并通過驗收,扶貧資金及時撥付到位。按照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x萬元以上、經營性收入x萬元以上的要求,我鎮已全部完成消薄任務。
(五)在抓黨的建設上,重點突出抓基層、優結構
在縣委強力支持下,x鎮上下同欲,全力基層基礎弱、宗族門墻高、外出人口多等歷史性、地域性難題,圓滿完成村級換屆工作。堅持書記抓、抓書記,陣地下沉、工作下沉、責任下沉,層層壓實全面從嚴治黨和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基層干部隊伍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六)在保平安穩定上,重點突出責任心、防風險
堅持生命至上,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鎮村干部應對不確定性風險能力不斷加強。廣大鎮村干部眾志成城,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勝利,利用農村廣播、夜巡喇叭、流動宣傳車、橫幅等方式開展全方位宣傳,先后發放健康告知書、防疫倡議書、法律告知書x萬余份,防集聚、守小門實現常態長效。扎實推進反走私、掃黑除惡、漁業漁船、防汛、防旱、防溺水、消防、森林防火、安全生產等專項工作。優化“四平臺”運行,網格化管理考核位居全縣前列。落實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做實“大調解”體系,排查化解矛盾糾紛x起,辦結信訪件x件,其中市縣級x個積案全部化解。創建大x、巖下、善見、雙林等“五無村居”x個,創建率全縣最高,百姓安居、社會安寧局面持續、堅定保持。
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匯報 篇2
根據會議安排,現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20__年以來,縣鄉村振興局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部署要求,堅持把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頭等大事,把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最緊迫的任務,著力在鞏固、拓展、銜接上下功夫、見實效,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守住底線,防返貧致貧機制有效健全。堅持科學謀劃、統籌安排、靶向施策。抓好預警監測,建立農村低收入人群信息比對工作聯動機制,分類設定“紅黃”監測標準,強化數據采集和分析應用,每月常態化開展動態監測排查和低收入人口幫扶。截至目前,全縣共發現xx戶xx人符合監測標準的突發嚴重困難戶。同時,對教育、醫療、住房、飲水開展督導排查,實現動態清零。抓好重點幫扶,對患大病和無發展能力的,強化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綜合性兜底保障措施。目前,全縣xx名已脫貧人口中,xx人獲低保保障,xx人獲特困供養保障;xx名邊緣易致貧人口中,xx人納入低保保障,xx人納入特困供養保障。
二是深化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穩定。堅持以發展產業、促進就業為主要途徑,拓展提升收入水平。抓好產業幫扶,xx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脫貧戶xx戶,xx戶脫貧戶發展xx個自種自養項目且達標,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抓好穩崗就業,大力實施“春風行動”,全縣脫貧勞動力已務工就業xx人,占比去年%,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xx個,和去年基本持平。抓好資金項目建設,推動項目早實施、早建成、早見效。全縣共安排各級各類資金xx萬元,全部匹配到位。截至8月31日,全縣共匹配銜接資金項目數90個。項目已開工數xx個,開工率%,其中已完工xx個;已撥付資金xx萬元,財政銜接資金支出率%。
三是健全機制,鄉村振興銜接工作有序推進。調整縣扶貧工作機構設置,縣扶貧辦重組為縣鄉村振興局,6月xx日與市里同步掛牌。全面梳理現行脫貧政策,謀劃制定“2+N”政策體系,出臺《關于貫徹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關于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保持過渡期內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及時調整充實幫扶力量,在原有xx個駐村工作隊基礎上增加xx個隊,第八批選派干部駐村已全部到位開展工作。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雖然我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從7月份省鄉村振興局組織的暗訪調研以及平時我們督查暗訪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與不足。
一是責任落實不到位。部分鄉村干部認為脫貧攻堅圓滿收官,有撤攤子、松口氣的想法,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新形勢新要求理解不深,思路不清,責任心不強,業務不熟,辦法不多。部門之間統籌協調力度減弱,對鄉村基層的督導指導不夠,沒有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不到位。部分基層干部、幫扶責任人聯系群眾較少,甚至沒有走訪和電話詢問;集中排查流于形式,網格化管理不完善,監測對象排查不徹底,臺賬資料不規范,問題整改沒有針對性。
三是“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成果鞏固不到位。部分拆遷農戶現有住房存在安全隱患甚至是危房,部分脫貧戶前幾年搬入新居后原有老房至今未拆除。部分農戶因農村建設出現供水管網損壞導致供水不足等。
四是精準幫扶不到位。制定的幫扶措施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落實幫扶措施不及時,更多停留在紙面上或口頭上,長時間都沒有落地。
五是重點工作推進不到位。銜接資金項目不愿謀劃、不會謀劃,有的鄉村進度滯后,長時間沒有進展;動態監測中對符合條件的農戶不愿報,又沒有跟進幫扶措施,甚至不管不顧;有的村公益性崗位管理不規范,未按時簽訂協議,無紙質考勤記錄、管理辦法;部分鄉鎮今年以來的發放的小額貸款為0,進度緩慢;一些地方基層基礎工作不扎實,扶貧手冊未及時更新,戶檔資料更多停滯在去年的內容。
六是資金項目管理不到位。扶貧資產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部分鄉鎮重視程度不夠,村里未規范建立臺賬。
七是鄉村建設不到位。部分村存在改廁建后管護不到位,有的村組不通水泥路,一下雨泥爛路滑。部分農戶家中雜物亂放,人居環境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作為鄉村振興部門來說,當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仍然是首位的工作,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我們將嚴格落實上級部署要求,用足用好脫貧攻堅以來形成的好機制、好措施,高質量推動銜接期內各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抓好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進一步加強網格化動態監測,結合“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問題動態清零工作,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及時履行程序納入監測對象并分層分類做好常態化幫扶。對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保持常態化聯系幫扶,繼續填寫幫扶手冊,確保在10底前所有幫扶措施全部落實到位。
二是進一步抓好“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成果鞏固。加強對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的排查力度,全面摸清底數,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做到動態清零,堅決守住“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底線,持續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三是進一步抓好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縣鄉村振興局會同民政、衛健、醫保、人社、教體、信訪委等部門加強協作配合,實行信息月報送制度,做好低收入人口信息比對,對發現的困難人群,要及時實行線上實時比對監測、線下定期實地摸排,共享突發性大額醫療支出、自然災害、收入驟減、支出驟增等信息,分層分類實施幫扶措施,實現對農戶易返貧致貧風險點的早發現、早研判、早幫扶、早清零。
四是進一步抓好產業發展。科學合理謀劃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依托等特色主導產品,大力發展生態、綠色、有機高品質農產品,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持續做實鄉村特色產業,深化消費幫扶,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不斷豐富鄉村經濟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穩定增收,讓農民富起來。
五是進一步抓好穩崗就業。認真落實穩崗就業各項政策措施,確保“兩個不低于”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摸清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相關信息,確保系統錄入數據與相關人員務工就業實際保持一致。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和規范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不斷提高就業技能,確保“按需設崗、以崗定員、崗需互選、人崗匹配”。
六是進一步抓好扶貧資產管理。全面摸清扶貧資金項目底數,嚴格執行扶貧資產“運行、維護、處置”管理制度,落實管護主體,明確管護責任,定期對扶貧資產運行情況進行核查,做到賬實相符。建立經營性扶貧資產經營主體風險預警機制,定期核查經營狀況,消除經營性扶貧資產風險漏洞,嚴防資產流失和侵占,確保長期發揮效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七是進一步抓好金融幫扶。加大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的宣傳解讀和貫徹落實,繼續推廣“一自三合”信貸模式,對有資金需求的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監測對象開展小額信貸新增、續貸、展期工作,確保應貸盡貸。
八是進一步抓好社會幫扶。全力做好駐村工作隊日常管理工作,確保駐村工作隊履行好職責。深化縣域結對幫扶,與xx縣共同謀劃中長期幫扶規劃,開展多層次、多類別干部掛職和人才交流。
九是認真做好迎接后評估工作。今年11月—12月之間國家和省將開展脫貧攻堅后評估工作,是把前幾年的第三方評估和交際考核結合起來,在總體要求、結果運用等方面與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的差別不大,是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硬性考核。我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像對待脫貧攻堅考核一樣來對待此次后評估工作,緊緊圍繞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成果鞏固4個方面10項指標(即“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落實“四個不摘”、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就業穩崗、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產業發展、收入支出變化、鞏固脫貧成果認可度)抓好各項工作落實,確保今年底后評估工作不出問題。
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匯報 篇3
一、基本情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省少數民族人口21.9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0.49%。5個少數民族人口過萬,13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千人。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有三點新變化:一是首次56個民族成份齊全;二是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增長較快,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從0.35%提升到0.49%;三是外省籍來贛流動少數民族人口增多,世居的少數民族人口有所下降,畬族人口從9.1萬人下降到7.4萬人,流動少數民族人口從3萬多人增長到超過6萬。這是新時代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趨勢增強、交往交流交融速度加快、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多的結果。
全省共有8個民族鄉、82個民族行政村、398個民族村民小組。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尤其是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和深山區移民搬遷成效顯著,走在全國前列;3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民族地區3690戶14760人如期脫貧,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與全省同步,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新征程。
20xx年以來,我省民族地區按照全國和全省部署,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一是脫貧成果持續鞏固。建立了防返貧監測平臺,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做到及時發現、及早幫扶。20xx年5月,我省民族鄉村摸排監測對象203戶415人,全部落實了幫扶措施,有效消除了返貧致貧風險,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鞏固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
二是鄉村振興有序推進。出臺了一系列銜接政策,民族地區脫貧工作機制、政策措施等平穩有序向鄉村振興過渡。16個民族村列為“十四五”省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占比為19.51%,有65個民族村派駐了工作隊。20xx年,民族地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的村開始出現,50萬元以上的村不斷增多;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84%,達到18698元,首次超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結束了民族鄉村有統計數據40年來與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大的歷史。
三是創新舉措效果明顯。各地不斷探索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創新舉措,如吉安市形成市縣鄉三級黨委書記、副書記聯系民族鄉村,深入做好民族工作;撫州市做好“兩山”轉化文章,支持民族鄉村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經濟,發展特色鮮明;上饒市大力實施“培根鑄魂、共富發展、民族同心、現代化治理”四大行動,工作亮點初顯;贛州市財政安排預算資金210萬元投入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效果明顯。
在財政部等6部門組織開展的20xx年度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績效評價考核中,包括少數民族發展任務在內,我省取得了六項全“A”的最好等次。這些成績的取得,在于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強對我省民族工作的領導,在于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方略在我省民族地區得到全面貫徹。
二、主要工作
以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地區與全省共同發展、融入發展,形成了民族團結鞏固、民族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繁榮的良好態勢。
(一)高位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推動民族地區與全省共同發展、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是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20xx年8月和20xx年3月、4月,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我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工作。20xx年2月,召開省委民族工作會議暨全省宗教工作會議,要求全省各級黨委政府扛起新時代民族工作責任,全力支持民族地區融入全省、融入當地、融入區域發展,走共同繁榮發展之路。二是出臺政策措施全力推進。今年4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印發文件,提出著力抓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全省鄉村振興的全方位對接和全過程融合。三是編制規劃方案抓好落實。20xx年11月,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20xx-20xx年)》,啟動新一輪省直有關部門對口支援民族鄉村工作,提出了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同時,各設區的市和有關縣(市、區)行動迅速,全面貫徹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相繼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民族工作,出臺貫徹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政策措施,并推動落實落地。
(二)差別化支持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堅持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省工作大局中統籌推進。20xx年2月,省政府印發《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贛府發〔20xx〕5號),提出要“支持和幫助民族鄉、村加快發展”。其他專項規劃和區域性發展規劃都支持民族地區主動融入并服務全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同時,組織省直部門持續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助力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持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今年,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達到399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達到958萬元;安排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民族教育等財政預算資金1600萬元,支持民族地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建設各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在基層組織運轉保障資金安排上,省財政對民族鄉、民族村補助標準分別高于非民族鄉村補助標準40萬元、4萬元,在我國中東部地區是第一個。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支持。“十四五”期間民族地區農村公路建設項目補助標準(含獎勵資金)較一般地區上浮20%;城鄉一體支持民族地區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和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集中供水設施等民生項目建設,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支撐保障能力。三是堅持科技引領。建立科技特派團(員)服務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機制,向民族鄉村派出4個科技特派團、38名科技特派員,探索科技、信息、人才、資金、管理等要素向民族鄉村集中的新路子,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也是第一個。四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創作推出歌劇《七彩畬鄉》《熱血山哈》和音樂劇《云上鳳凰》,連續三屆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均獲優秀劇目獎;成功舉辦第三屆全省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積極籌辦第三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鼓勵支持民族文化同區域文化、紅色文化、時代文化深度融合。
(三)對口支援重點幫扶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連續25年開展省直部門對口支援民族鄉村工作,廣大機關干部在民族鄉村一線與群眾交往、交流、交心,幫助民族鄉村實施了一系列重大項目,解決了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進程中的許多困難和問題,推動了民族鄉村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譜寫了全省各民族團結進步的精彩華章,形成了江西民族工作的特色品牌。20xx年至20xx年開展的第五輪省直部門對口支援工作,各部門幫扶資金達到2.6億元。20xx年11月,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江西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第六輪對口支援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方案》,提出通過五年對口支援工作,使受援民族鄉村振興基礎更加扎實,融入發展、共同發展水平更高提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更具特色。截至目前,24個省直對口支援單位全部編制了工作方案,各單位的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多次赴受援民族鄉村開展調研,指導、調度支援措施落實,安排幫扶項目30多個、幫扶資金2186.3萬元,協調爭取其它項目資金20xx多萬元。贛州、吉安、上饒、鷹潭、撫州和會昌、樂安、泰和等有關市、縣相應開展了市直、縣直單位對口支援民族村、民族村小組工作,做到了對口支援全覆蓋,形成了各級各部門整體發力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
(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主線,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落實中央和省委會議文件精神、實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安排使用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項目等方面,都堅持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聚焦發力,把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特色。按照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總要求,大力支持各地各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建設,不斷深化各個層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梯度推進、升級提檔,著力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對口支援工作深度融合。近年來,25個單位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4個單位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個民族鄉列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重點示范基地,33個單位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實踐中做實做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正在全省形成更加廣泛的共識共為。
三、存在問題
當前,制約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和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面臨的任務依然繁重。
一是民族地區產業振興的基礎還不牢固。一方面,民族地區傳統主導產業向優勢產業整體邁進步伐滯緩,尤其是毛竹、油茶、水稻等傳統產業規模小、分布零散、產業鏈短的矛盾尚未得到解決。另一方面,重大基礎性生產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還有不足,6個有大面積毛竹林的民族鄉生產性林道、便道開設不足,8個民族鄉不同程度存在山洪和旱澇安全隱患,制約了產業發展振興和資源開發利用。
二是民族地區人才還比較缺乏。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民族地區各類人才缺口較大,尤其是科技示范、創業引領、文化藝術等方面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約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是人才總量偏少,外出務工勞動力多數從事勞動密集性行業,人才成長環境和質量受限。另一方面,在鄉在村人才流出加快,有的民族鄉村反復出現再注入再流失現象。
三是民族地區文化發展還存在不足。在文化傳承保護上,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面臨人才缺乏的困難,一些村莊的民族文化景觀、歷史記憶和鄉村特色風貌加速流失。在文化發展振興上,一些地方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時代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區域文化深度融合上,理念不新、質量不高,在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做好文旅結合文章等方面有差距。
四是民族地區生態優勢發揮還不充分。我省民族鄉村大多處在江河、溪流的源頭和上游,生態環境優美,生態優勢突出。但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還不足,對如何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辦法不多、效果不佳。此外,民族地區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和改善,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改造,還存在一定困難。
五是民族地區的基層組織建設還需加強。民族地區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各類群眾性組織為基礎,引領鄉村振興的組織格局尚未形成。民族地區村級黨支部書記中,50%以上超過50歲,大部分只有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同時,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濟性組織發展不充分,體育協會、文化藝術協會等群眾性組織發展不健全,影響了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推動民族地區落實“三新一高”要求,扎實全面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共同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
一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把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有機結合,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通過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豐富創新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內涵,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扎根各民族群眾心靈深處。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相互融合,打造江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升級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進鄉村,形成點面結合的江西特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促進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江西經驗。在民族地區建設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基地、示范基地,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落實落地。
二是持續推進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文章,強化新老政策有效接力,既不延長銜接過渡期,又確保民族鄉村同步之后不掉隊。把民族鄉村納入各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范圍,明確民族鄉村享受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待遇。在民族地區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重大項目,著力解決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不足和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問題。有針對性加大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力度,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協調農林院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文藝院校舉辦專業專題培訓,專門培養產業發展人才、文化藝術人才。扎實開展科技特派團(員)服務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工作,加大對民族地區科研項目扶持力度,以科技力量驅動民族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創新對口支援民族鄉村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成為對口支援工作的嶄新抓手和重要內容。支持對口支援部門參與民族鄉村第一線黨建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架起省、市、縣各部門和民族鄉村“聯創共建”的橋梁。創新對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幫扶方式,注重市場引導、“兩山”轉化、文旅融合,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增加省屬國有企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文藝院校(劇團)分別對口支援8個民族鄉,形成政府、企業、文藝院校(劇團)疊加式幫扶機制,培育和提升民族地區干部群眾的市場化理念、“兩山”轉化能力和文旅融合水平,引領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市場化經營、生態資源高效化利用、文化旅游融合化發展,以點帶面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四是全面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指導督促各地各相關部門落實落細具體工作,解決民族地區急難愁盼的實事。加強基層民族工作機構建設,把民族事務治理納入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充實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經費,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民族工作網絡,防范化解民族工作領域風險隱患。健全民族鄉村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健全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注重在一線淬煉干部,選優配強“領頭羊”,將能力強、有潛力的少數民族黨員納入后備干部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