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個人禮儀(精選3篇)
大學生的個人禮儀 篇1
1、傳統禮儀的缺失導致日常行為禮儀失范
由于現在許多在校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寵愛有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也缺失了分享、禮讓等很多傳統美德,導致在公共場合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感受一意孤行,甚至不認為自己日常行為禮儀的不當會給他人帶來不良影響。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生的人數不斷增長,素質也良莠不齊。大多數大學生盡管已經成年,但心智仍然不成熟,具有單純、沖動、遇事缺乏思考等特征,表現在禮儀行為方面:見面不打招呼,待人冷漠;臟話隨口而出,不注意生活細節;穿奇裝異服,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在公共場合穿拖鞋、睡衣、抽煙等;不懂基本禮儀,有些同學進別人寢室、教室、辦公室,都不懂得先敲門,冒冒然就進去了,離開時不知道隨手關門……種種日常行為禮儀的失范,反映出當代大學生這些基本做人的禮儀規范還有待加強。
2、自我約束能力弱導致大學生教室禮儀失范
教室是大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要去的公共場合,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表現的好壞都會影響到他人、影響到老師,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同學能做到遵紀守規,尊重他人和老師,注重課堂效率,踐行教室禮儀,可也不少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監督自己,屢次做出讓人反感的行為:上課遲到、早退現象經常發生;上課吃東西,香味彌漫整個教室;不認真聽課,私下里交頭接耳;上課無精打采,趴在課桌上打瞌睡;玩手機、聽音樂、發短信,甚至大搖大擺出去接電話,達到視若無人的境界;有同學把手提電腦都帶到課堂,旁若無人……不僅如此,有些同學對于老師的批評教育不能接受,更多的是不滿甚至抵觸情緒,這些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綜合素養。 1、強化大學生自身修養,達到自律與他律的統一
大學生的個人禮儀 篇2
1、強化大學生自身修養,達到自律與他律的統一
大學生要加強自我管理意識,將禮儀作為個人修身立業之本,積極學習公共禮儀有關知識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學生遠離家鄉,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花費了一定的時間適應校園生活,同時也缺少了父母的束縛,告別父母的絮絮叨叨,擁有了更多的支配權。在新的環境中,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開闊了自己的交際圈,但一些不良習慣也隨之產生,這個階段,更能考驗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誰能控制好自己就成了贏家,誰控制不好自己大學必定是失敗。
2、開展體驗式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禮儀習慣
積極開展禮儀實踐活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例如開展辯論、演講、小品表演、禮儀講座等活動,以及社會大型活動的自愿者服務,既有深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學習到禮儀常識,對學生也有較強的吸引力,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交際中親自體驗到擁有禮儀知識、技能的愉悅感,更能提高自身禮儀修養,切身感受到禮儀的重要性,實踐中體悟真知。
大學階段是各種觀念的定型階段,對許多事物仍然缺乏鑒別能力,要注重人際交往、溝通協調、團結合作、服務他人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大學生除了自覺實踐公共禮儀規范,養成良好禮儀習慣,弘揚優良傳統。還要通過禮儀修養的提升,使大學生成為有禮有節、品格高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使良好社會風尚形成,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達到高度和諧有序,努力推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學生的個人禮儀 篇3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
國學,是如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了,是今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我們的祖輩們的經歷經驗方法思想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之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領悟其中奧妙。他們留下這些書文給后代們,自然希望我們傳承這些經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到經世致用。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之能臣。然而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智慧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偉大的話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其實學習和實踐就構成了人生的兩大主題。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學習修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越規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學習和修煉品性的過程,從求學、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至與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學問,修煉自身,傳道授業,他自己被尊稱為圣人,其思想學說影響了無數人,但仍然十分謙和并注意學習,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要在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學好相關知識,如治黃科學管理理論、經濟理論等,同時還要學習文學、歷史、政治、哲學等知識,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自己的能力,在面對紛亂復雜的世界有一種清醒的認識。通常一個人做錯了事有兩種:一種是明知故犯,如盜竊、搶劫、貪污等行為,一種是無知違犯,他自己說錯了,做錯了卻不知道,正如我們經常大聲念錯別字一樣,他不以為自己在錯。怎樣減少出錯,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從書本中學習,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柳永說過: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如自然規律、經濟規律、法律法規等等,這些規律已經被無數實踐所證明,被人們廣泛認可,我們按規律辦事就會被大家認可,就會成功,我們不學習就不了解規律,做事就不能按規律、甚至違反規律,就不會被大家認可,也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做人學問大,標準很重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與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眾而特別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這些之后,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首先是做人要講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換句話說,如果你要學習文化知識,精通學問之道,也只有從做人的體會、人生的經驗入手,才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而不會成為讀死書的書呆子。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道理所在。可見,國家強調德育教育,道德規范教育的持續是繼承著儒教傳統的。
孔子提出以一個“恕”字,作為一個人一生的行為準則。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迫別人干。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還有一個“仁”字,“仁”就是“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怎么樣才能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從上述思想可以看出孔子的確實是一個正人君子。一個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師長,人常說: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孔子主張做人要有標準,交友要有標準,行為也要有法度„„。就我們而言,一旦致力于做人的學問,便會明白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合義理的。而當那些沒能知道的人終于在迷惘中做出了違背做人原則的事,最后出了問題而后悔莫及時,我們不但為他惋惜,同時更為自己在不斷的學習中能早點認識到這點而感到由衷的高興。由此可見,“學而時習下,不亦悅乎?”,就包含了這么多的道理,真是做人學問大啊。
總之,學習《論語》原文,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由于文言相隔久遠,確實困難,一時難以弄懂。但是,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比較現代好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讓自己在“高手如林”的社會中立足,就不要做書的奴隸,也不要做“工作”的啞巴。書面的理論學習是不錯,可到了實際操作中卻有點“眼高手低”,要爭取達到“融會貫通、裂變提升”也是很難的。我們必須學習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中干,在干中學,貼近工作生活實際,不斷感悟人生。我想,上級號召我們學習《論語》,無非是想讓我們也從《論語》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想一想他從千古之前傳遞出來一種溫柔的思想的力量,傳遞出來一種淡定的清明的理念,為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去鋪路,激勵我們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