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心得感悟(通用5篇)
讀《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心得感悟 篇1
《中國人的一天》開網絡新聞視覺原創之先河,自欄目創辦以來,累計推出了20xx期紀實圖片故事,題材覆蓋中國各個角落、各行各業的人,觸角遍及中國階層的生活,已經成為圖片化的“中國社會生活大百科”。在同名系列圖書最新作——《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中,編輯團隊用三個部分來闡釋在當今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的巨變中,個人被社會車輪推動的變化和堅守——在這個變革的年代,有哪些新興事物和傳統遺存,人們如何為了生活大規模流動,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夢想、財富、幸福的理解發生了什么變化。例如“創意木工坊”和“打鐵手藝人”,一個是“萬眾創新”下的新興熱點,另一個是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兩者雖然天差地別,卻微妙地在這“變與不變”的時代中攜手共存,構成了大變革之下個體生活、價值認同的縮影。又如“購物節中的快遞小哥兒”和“大山里的天梯信使”,雖然工作性質相近,但在不同環境下衍生出的工作形式卻又讓人看到了時代變幻中同一事物繁衍變化后的不同結果。在書中選取的30多個頗具代表性的故事中,每一個都帶有莫名的幽默或傷感。或是因為精神,或是因為物質,但都反映著個人已被改變或未曾改變的初心。
讀《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心得感悟 篇2
在看這本《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書的時,同事無意中也瞅到,他贊賞了這本書的大膽創新,尤其是這本書的書脊和書腰結合的構思,這在眾多圖書中,是第一次見到,我這個同事曾在圖書出版業工作過,所以對書相對而言,會比我專業許多。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都在微小的地域里,努力的活著,活著這個詞信息量很大,不僅僅是生存之道,也有艱辛和那些捕捉不到的點滴。而這本書《中國人的一天 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反而像生活之眼,看到了小市民在平凡生活下的默默無聞,甚至是那些收割了生活中的平淡與光鮮,《中國人第一天》在騰訊網上已經播出了許多期,我也看了不少,這里每一篇都是真實,我很喜歡這檔節目,他們能把每天的關注點,移至這些普通老百姓中,這很有意義,他們講述的故事,不僅僅是生活,更是平凡中的你我。
也許他們沒有明星們來的光鮮亮麗,但他們也是兢兢業業在各自的崗位中,去工作,在各自的愛情里相濡以沫,他們不需要曝光,他們需要的是一種生活上的共鳴。
所以,這檔節目自20xx年1月1日播出后,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贊賞,他們一年365天從未間斷,從名人商賈到販夫走卒,從鐵藝傳承人到殯儀館里的入殮師,從抗戰老兵徐欽林到閩南特色的木偶戲,還有那些大山里留守女孩、守村老人、在北京北漂的青年們,這里不僅有天梯信使,還有開著路虎上班的公交女司機,無論他們是在地下通道唱歌的歌手抑或者是沒有追逐流行選擇學習傳統文化的舞獅人,這里泛著熱血,流淌著青春,他們沒有老去,反而印在了書中,像一頁雋永的神話,即便默默,都依舊閃著光芒。
在《90后評彈演員》這篇中,我看見古老蘇州的吳儂軟語,看見那古老的大堂里,彈撥的溫婉抑或是熊熊的激昂,這些日漸式微的古藝,卻在這些鮮活的面孔里,次第開放著,這不鼓舞人心嗎?在《大山里的“天梯信使”》里,我看到的更多是觸動,尤其在191頁里的大圖中,他爬在高高的深山中,那筆直的木梯全長24步,而且日漸腐朽,他依舊在著懸崖峭壁上攀爬,只為這身上三四十斤的郵袋能安全的到達對方的手中,誰能想這一趟需要5天,誰能想他堅守的是村里的老人都能不失孤,都能得到聯系,更者他的工資一個月才1400元,這么辛苦的活,在一般人的眼里,早就不做了。而杜登文說“這么多年已經習慣了,對鄉親們、對郵路有了很深的感情。每次到村子里,村民拉著我說說笑笑,渾身的疲憊就一掃而光了。”
這是被村情喂養的信使,他用愛走完了一遍遍大山。中國的疆域如此之廣大,這本書已經是第三本了,結合著大圖片小文字,我看見太多的陌生又溫暖的面孔,20xx多個日夜,20xx多個故事,20xx多種的生活,這里喜樂苦悲都串聯在書頁間,浪跡于生活中。
這是中國人的寫照,也是中國人的面孔,我喜歡書里的一句話,“我們愿做社會的顯微鏡,放大平常的個體,讓讀者看到人生百態;我們愿做社會的望遠鏡,拉近天涯海角的距離,讓讀者心馳遠方。”
是啊,我們都是望遠鏡,也是顯微鏡,我們不是看客,也可能是書里的一頁,一個溫暖。這本《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很有內涵,不僅僅是震撼的圖片,更多是文字下的觸動,這本書,有大膽也有缺漏,比如有些文字的排版行間距過大,圖片有些擺放過密集。不過這本書優點勝于缺點。
我很喜歡。
讀《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心得感悟 篇3
如今,有這樣一個事實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變革時代,這種變革幾乎對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被不由自主地卷入飛速運轉的社會經濟中,在這個燦爛如銀河系般輪轉的系統里面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實現理想的途徑。而在這樣的變革漩渦中,我們看到或者忽視了哪些改變?我們依然堅守著哪些永恒的情感和文化?我們如何理解生活和幸福的含義?
在這本《變與不變的中國人》中,通過三個部分來探討以上這些問題:創新和保守,生存和遷徙,追逐和幸福。這其中,又采用了對應故事的方式,來映射變與不變的主題。例如“創意木工坊”和“打鐵手藝人”,一個是“萬眾創新”下的新興熱點,另一個是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兩者雖然天差地別,卻微妙地在這“變與不變”的時代中攜手共存,構成了大變革之下的個體生活、價值認同的縮影。在書中選取的30多個頗具代表性的故事中,每一個都帶有莫名的幽默或傷感。或是因為精神,或是因為物質,但都反映著個人被社會車輪推動下的變化和堅守。
在這本書中,你也許能夠看到自己、家人、朋友的影子。而在講述他們故事的時候,也是在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
讀《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心得感悟 篇4
其實,總有一種感覺,覺得母親是不會老去的,仿佛時光一直都停留在她三四十歲的年紀,那時的我還是個小孩子,有著一顆叛逆與執拗的心,而她總是一副兇巴巴的樣子,仿佛母親一直都會那么強悍著在我們的生活里存在著,結婚生孩子后,與母親相處的日子越來越少,也便很少有機會仔細地看看她,日子像流水一樣地過,總覺得母親一直就停留在原地,從來都沒有老去。
可是有一天,看她下樓慢吞吞地樣子,才仿佛突然驚覺,她的手那么干枯,她的皺紋那么多,她的白發那么多,原來,自己的媽媽也會老下去,但是我們仿佛一直不肯相信似的。
讀這本《有一天,媽媽老了》里母親與女兒的每一篇文字時,滿眼晃動的卻都是母親的身影,原來,我們一直以為堅強的母親,內心會充滿了那么多的凄惶,能夠獨自撐過那么多艱難歲月的女人,卻原來是這么害怕孤獨,在我們的心中,母親有時是比父親還強大的角色,我們也總以為,一個女人做了母親,就再也無所畏懼。可是有一天,媽媽老了,媽媽就再也不是當年的她,她渴望兒女們的看望,她擔憂為兒女們添的麻煩,她害怕哪一件事惹得兒女們不高興,她喜歡收舊東西,她喜歡吃剩飯,她的一生,都仿佛沒有盡頭般地煎熬著。而這些,我們有時是真的不知道,有時,卻是刻意在忽略著。因為她是母親,我們覺得她什么都不怕,因為她是母親,我們覺得她不會脆弱。
《有一天,媽媽老了》里有母親七十歲后寫下的日記,有女兒在母親離世后寫下的思念,這本書,感人至深。母親的文字源自內心,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女人,七十歲才開始認字寫字,每天只是寫些簡單的想法,可就是這些真實的記錄,才是最打動天下兒女的關鍵。這位母親的一生是坎坷的,是艱難的,然而她卻堅強地撫育著六個子女長大成人。當兒孫滿堂時,她卻又堅決地要獨自在鄉下居住,生怕給兒女們增添一點兒麻煩。在母親的文字里,我們可以看見,有時母親會因為一點兒小事惹得兒女們不高興了而惴惴不安,可以想見,老人有時是嘮叨的,當兒女們不高興時,她就會很擔憂。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而讀這位老母親的文字時,我們會發現,有時老人比我們更像小孩子,她越老,便越是要討好兒女們,這般辛苦,幾個子女真的關懷?
有一天媽媽老了,我們真的應該多去看看媽媽,因為她每天都在老下去,而留給我們的對她說:媽媽,我還會再來看你的,這樣的機會,已經不是很多。
這本書,是一位媽媽的心,是每一個子女都應該感悟的母愛。
讀《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心得感悟 篇5
教學是教師的工作,教育是教師的事業。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面對“教”與“學”我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身份,我們不斷體會和反思。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如何了解學生學習現狀、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這一切都要走進學生去解決。5月29日有幸作為學生身份,進入初二12班跟班學習,當了一天的學生。早上7點20分開始進行早讀,下午12點20開始進行午修,下午5點放學。全天共上了8節課。一天下來感受良多,反思不斷。
一、對學生的減負,應從每一細節做起。
按學校課程安排,學生每天除要上8節課,各班還要另加早上的早讀,這樣一來,學生一天的學習時間比成年人一天的工作時間還要長,所以教師應盡量在堂上解決問題,不要布置太多的課外作業,另外早讀時間不要強制規定,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教師拖堂無疑也加重學生負擔。拖堂會影響下一堂課的教學,使學生的大腦沒有正常的課間休息,產生疲倦,在加上學生的反感情緒,便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教師拖堂還會影響學生的大腦及身體的健康發育,課間的休息能有效地消除學生的疲勞。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生長發育階段,我們必須遵守他們的發展規律,要動靜結合,勞逸結合,有張有弛。作為教師都應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徹底消滅拖堂及其一些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做法,為把減輕學生負擔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來。
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
通過這天的跟班學習,我對學困生平時上課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肯動腦、不肯動手、不肯動口甚至是趴桌子睡覺等種種的不良行為有了深一層的理解,他們中一部分小學畢業的基礎實在非常薄弱,他們上課不吵不鬧,不影響其他人已經是可以的了。作為老師的我們,今后的教學中應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應給予以更多的關注,盡量不讓學生出現掉隊的現象。
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愛學。對學生來說,最有價值的東西是能滿足好奇心、能玩的東西,因此,教師要以新的知識,新的學習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來滿足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使學生愿意學。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加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和適應學生學習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三、設計好課后作業,是減少學生抄作業最好的方法。
這次跟班學習,對學科老師布置的作業,所熟悉會做的,我很快做好了,但對于不
懂的學科作業我也經歷了盲目的全抄過程,實屬無耐,不會做,但又要完成作業,只能抄了!這種抄作業的現象在我們學生當中常常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往往采取了罰的措施,但有時罰是不起作用的。過了一段時間學生會繼續抄起作業來,有的學生因為壓力過大干脆放棄了上學的念頭,面對這種情況,我想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1、適當控制作業難度,布置要體現階梯性,有少部分知識再現題,少部分有一定難度的題,以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2、作業可以分層次進行。讓學生作業體現層次,讓不同的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可能從根本上減少抄作業和空著作業的情況,這樣給老師批作業帶來一定的不便,但也可以從作業完成情況看出學生掌握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講評作業。 3、擠出時間面批。
四、反思自己、不斷學習、努力提高
當今的學生變了,思考自己剛工作那會,學生的思想、人生觀、價值觀和今天的孩子們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怎樣更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需要不斷的學習、創新和自我提高,不能再拿以前的經驗教育今天的孩子,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提高自我,深入了解現在的孩子。
一天跟班學習時間很短,但得到許多的感受與啟發。通過這次體驗,讓我在為師、求學的道路上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會不斷感悟、深刻體會,將體驗進行到底,以其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