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8篇)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
當初見到這本書時,我只是隨意地翻看了幾頁,就認定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就再也沒有動過它。后來,我在書柜里找書時,偶然發現了這本《孟子旁通》。當時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懷瑾寫的時候,我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也許我得認真看看這本書才能下定結論。那時我是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本書的確讓我明白了很多。
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故事。在這本書里,南懷瑾用了許多的人來做對比,更能看出當時孟子的凄涼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跡及其學說的最重要的資料。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歷代注釋亞圣思想的著作不計其數,但是適合當代人讀的幾乎沒有。經過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爭各種理論的影響,當代人幾乎對孟子的思想毫無所知。而《孟子旁通》這本書不像傳統學者的傳注那樣過于重視訓詁,而只是對廣征博引地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述。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權能問題》這一篇。齊宣王問:你所說的不為和不能這兩種情況,又有什么樣的差異呢?什么樣具體的情形是不為?什么樣的具體事實是不能呢?看了齊宣王的這個問題,我暗暗發笑,這個國君還真是幼稚,連不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來。沒想到下面的一句話駁回了我剛才的想法我們不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讀這句話,否則的話,差勁、幼稚的就該是我們了。我臉刷地就紅了,急急忙忙接著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該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說,這種事情我辦不到。正如現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里,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里說,我辦不到。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說,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那么,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講一個童話故事,但其實不然,這里面的內涵很深,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讀了《孟子旁通》這本書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讓我的生活也變得有意義起來。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王立群讀《孟子》,沒有介紹《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離主題,得出“強勢人格”的結論,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著,列舉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時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過舉例,說明“強勢人格”的結論,給我的初步感覺,王先生是脫離了主題,偏離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來晚上作夢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實,我看王先生演講讀《孟子》的時候,用了“曲筆”的手法。之所以這樣說,我有我的理由:
其實,王先生想通過年少時代的坎坷,對比國家當時的不仁政。當時,讓一個初中學生在深夜干一種拉車的重體力勞動,是曲折的表現當時國家的“不仁”。也給我們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國學開始興旺了,但這樣的潮流,才剛剛開始,從于丹開講國學,到現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講諸子百家,很是熱鬧,但是真正敢于講《孟子》的仁政,時機還不十分成熟。換言之,還不適合在如今20__年夏天講仁政這個題目。起碼講仁政這個題目,不能夠用直筆。但是講孟子,你又不得不說仁政,怎么辦呢?講仁政的話,你舉例說明,難免舉例用到當代的例子,誰有勇氣直接批判當代呢?恐怕是沒有的,如果孟子那種咄咄逼人的口氣批判時弊,恐怕可能招徠不必要的麻煩。正是來自這樣的擔心,講仁政的時機沒有成熟。
王立群學習了《史記》,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還有“曲筆”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筆”,十分隱蔽十分巧妙的說明了非仁政帶來的后果,反方面說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一般讀者,是可以對付過去的,深層的說,也對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難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講壇》開始講《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無論曲筆直筆,都應該喝彩。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認清自己,從擺脫虛榮心開始
毀于虛榮心的男女,比毀于愛情的還要多更多。
有人認為,物質的社會,就要用物質來衡量和判斷一個人,直觀又準確。
一些女孩子為了虛榮,寧愿自己吃兩三個月的泡面,也要買名牌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殊不知她認為的名牌,在真正有錢人面前只是正常消費。
也有些男孩子,通過請客吃飯,打腫充胖子,寧愿自己花的山窮水盡,在所謂的哥們面前也不能丟了面子,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人為什么會有虛榮心?
我聽到過一個最真實的答案:虛榮心________于貪心。人們總是喜歡站在最高處看身邊,可有時候,自己沒有能力站在最高處時,為了僅存的自尊心,用虛假的'方式來保護自尊心的心態,這就是虛榮心。
“虛榮如殺手,有朝一日會敗露行跡”。
所以,別讓虛榮蒙蔽了雙眼;別把別人的眼光當成自己的標準;別把別人的寒暄贊美,當成對自己的最高獎賞;別讓自己迷失在世俗的迷宮中,無法走出。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往往是因為放不下可憐的面子,來做真實的人。因為虛榮心,我們總是被精神上的東西綁架的無法動彈,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當你覺得虛榮很累時,不妨讓自己“素面朝天”,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純真,如此輕松。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在已經會畫手絹了。”“你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勵后,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里的一些簡單勞動、游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游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松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臟、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后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__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揮出來,希望__成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這么一說,大家肯定都干得熱火朝天,結果是既美化了環境,又培養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于是孩子在盤算著,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認清自己,從告別心靈雞湯開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大概理解為:讀書是好事,但是不能完全盲目的迷信書本,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它,應該辯證去看待問題,過度的相信它,而迷失自己,不如不看。
這些年,我們翻開手機,隨處可見的網絡毒雞湯,好像在隨時告訴我們,身邊的所有人都是有問題的。
最經常聽到的:別人的女朋友過節都有禮物,而我卻沒有,你就是不愛我了;男朋友發幾千塊獎金,只給自己520元的紅包,你就是不愛我了;如果你愛我,你就要愛我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是不愛我。
就因為這些毒雞湯,而忘記對方一直以來對你的好,用所謂毒雞湯的標準,來衡量真心對自己的人,讓自己活在深信不疑的網絡毒雞湯中,最后,還到處宣揚對方不愛你。
如果全世界的禮物都要統一發放,這不叫禮物,而是獎品。
也不知從何時起,溫暖人心的心靈雞湯變成了蠱惑人心的毒藥雞湯。
過度的把網絡上的毒雞湯,當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實際上你并沒有找到自我,找到的只是別人的自我,與你無關。
人在一生之中,一定會有自己的閃光深刻,在閃光深刻來臨之前,一定要保持內心的透亮,自己要走怎樣的路,要做怎樣的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切莫讓自己霧里看花,越看越花。
有一句話這樣說:“人生如尺,要有度”。
任何事情,過度的執著,往往會產生極端,學會做自己的直尺,因為有度,才有適;有適,才安寧。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孟子見了梁惠王時的說詞。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這就是孟子義利之辯的最后結果。由此可見,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所謂:“人皆知趨利而避害,圣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不當為”,皆與孟子的“惟義所在”觀點合若符契,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顯然,在孟子看來,仁義乃人之為人的本性,“居仁由義”的'目的非為別的,只為實現其人之為人的本性。
不過,朱熹《孟子集注》說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不唯利是圖而已。孟子之所以說的那么堅決,是因為當時的人唯利是圖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對于我們今天來說,可用圣人孔子的“見利思義”來調節。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孟子,名軻。
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仁政”的創立者和倡導者,有“亞圣”之稱。
課余時間我閱讀了孟子一文。
讀后被孟子的母親所感動。
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兒子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學堂附近,從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強的孟軻開始喜愛讀書學習了。
人們常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這話一點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親的言傳身教,才走上了求學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內涵。
作為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太多了。
他們整日整年的四處奔波,掙錢,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攢下錢來給我們用,把好的衣服讓給我們穿,把好的食物讓給我們吃。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呢?
讀到這里,我也為孟子的懂事而感動。
孟子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親的不易。
擔心母親孤獨,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不再找別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親的`身邊。
他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學的道路上,小孟軻刻苦好學,不厭其煩地練字,讀書。
只因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終于成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學習,學習他對母親的孝順,學習他在學習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給我的父母,不能讓父母的血汗白流。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對于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古今學者、文豪、哲學家皆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孟子與他的思想便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閃亮的'金星。
短文一開頭,簡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證明人和是國家安邦,民族和諧,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這反映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思想。無民,何以有君?這種思想在《趙威后問齊使》中也有所體現。其實,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戰爭來認證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開篇運用六個排比,通過舉出古代賢人志士的事實,體現出他們雖然出身平凡卑賤,但經過異于常人的艱苦磨練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責任,通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與色,發于聲而后喻。這上文的基礎上,智者用通過正反兩面進一步論證出遭受磨難的好處,最終得到__的論點。
我認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個有其智。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國家民眾的關系便是國家生存需要各種民眾維持,而富強則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書《孟子》這本書講了孟子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我喜歡讀這本書。
孟子的學習歷程是這樣的:孟子3歲喪父,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視兒子的學習,一心想把孟子培養成有學問的人。孟子很貪玩,孟家旁邊有一塊墓地孟子和伙伴們經常模仿出殯。孟子的父親也是一位有學問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讓兒子像他父親一樣有出息。為了讓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遷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經常模仿賣貨的、打鐵的、殺豬的。于是孟母有把家遷到學宮附近。學宮是讀書勝地,許多人在那里學習。孟子初送到學宮,還很用功,不久,孟子又開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課,他突然想起村東湖中的'天鵝,想射一只來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于是趁老師不注意,溜了出去。母親知道后把辛苦織的布剪斷。孟子見了母親割斷的布,恍然大悟。于是孟子開始好好學習,最后成了一位大學者。
孟子雖然很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徹大悟這種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論語和孟子都偏向于關心社會政治,孔子的論語一致強調德,君子不器。出發點是修己,終點是治國。尊卑有序與禮,這個思想可以促進社會穩定,保持社會現有秩序,所有從古至今王權都在利用這個。
孟子的__讀完很有酣暢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運用排比,氣勢恢宏,說理性強。孟子__主要還是以仁政思想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識很強,他喜歡以五百年應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歡為先時代的圣人先賢辯護,為舜辯護的篇章最多。
中國人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思想。華夏子孫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兩千年,鮮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無根之水,也是有________的,主要來自上古和孔子之說。“仁者無敵”“民心所向”“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些日常俗語皆出自孟子,感覺孟子比孔子更灑脫,更性情一點,他不僅喜愛辯論,還擅長辯論。“性善論”是孟子的“仁政”學說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樣,奔波游說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償所愿,晚年著書。
他的學說認為人心本善,是環境的影響使人逐漸喪失本性,所以十分強調心性的涵養。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治者真正去實現“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就是說“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試想,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于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于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圣人,他們的賢德在于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研,對自己的`錯誤不回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現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看完《論語》、《莊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的其他“子”,因為《孟子》倡導人之初性本善,后來因為環境等影響,有的人變惡了,人的性善就像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一樣;而《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需要教師的教導,以禮儀約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網上買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對比著學習。網上根據我的閱讀習慣向我推薦了《墨子》和《韓非子》,我也一并買下。讀了《荀子》和《墨子》后,我發現自己的觀點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原來從內心我是更認同《荀子》的,但荀子的__太長、滔滔不絕,可能是認為性本惡的原因,自己也充滿了涙氣,將墨子和孟子批得一無是處,其過分強調“禮”的重要與我的認識也有偏差,我更趨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讀了之后發現其文風簡捷,說理深刻,其崇尚節儉也不像荀子批評的那么過分,節葬等主要思想與我的觀點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實踐也是我喜愛的',所以,變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擁護者,難怪《呂氏春秋》中記載,當時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幾乎一樣多,盛極一時,也是曾經輝煌過的,可惜后來工科不被重視,黑暗了多年,現在又重新迎來光明了。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孟子讀后感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
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這幾天一直在拜讀《孟子》。這本記載著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語錄的書籍,仔仔細細的閱讀著其中的每一個字,壓抑著強烈的.好奇心不去參閱附帶的白話翻譯,殫精竭力的吮吸著原汁原味的古文風采,腦海中逐漸清晰的浮現出一幅極美的畫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見一位白須飄飄的長者站在歷史的長河之畔,娓娓道來字字真言。
頗感意外的是書中的條條道義竟然與時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這幾本書原來打算在半年前就買下來,可是當時身邊的一位長者對我說:“不要不務正業,你現在最需要看的書應該是《工程力學》,在你這個年齡閱讀這些古書仍然屬于玩物喪志。”
當時只好咽下口水離去。前些日委實經不住誘惑,碎銀購下,寄于案頭,呵護備至。注視著那精美排版的書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歷史海洋,透過她們,看見的是兩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開、兵荒馬亂卻百家爭鳴的火熱畫卷,霎那間所有的高樓大廈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棧橋、群獸,碧藍無染的無垠蒼天,童謠、民歌……誰還敢說沒有“時間機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孟子,為中華文化開啟了銜冠“亞圣”的新篇章。讀之,品之,悅然明朗于心。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所..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說白了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我也榮幸讀來到這本能反應使我們終生獲益的書。
有關教大家怎樣做人的書讀了的很少,但也涉足過一些,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一件事危害較為大。這本書關鍵寫了春秋戰國時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孔子身旁產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讀后獲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幾個小故事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里,在其中有一個故事稱為《師友之道》。這個故事關鍵講的是交朋友要保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孟子說過“父子倆有親,臣子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盆友有愿”,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解決人際交往的基礎規律,為政冶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才可以保持社會發展的平穩和人際交往的和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根據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實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這個寒假,我看了《孟子》這本書,對孟子其人其書有了一些了解。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氣;勇氣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臨時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變的',除非有了崇奉。
讀《孟子》,讀出的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就告訴我們磨練是成功必經之路。《孟子》告訴我們:苦難和波折是人生的標桿,往往更能測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斑斕之處,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蕩,而是水到斷崖處,那不屈不撓的向前飛躍。現代社會合作激烈,不經歷波折、泥濘,不通過在困難中鍛煉自我,又怎樣達到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要準確面對波折,厚積薄發,才能擁抱成功,享受幸福
讀《孟子》一書,學孟子精神,就是要進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進修孟子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要進修孟子的正義精神,只要這樣,才能不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報答社會。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查;放飯流飲,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孟子提到,作為子女不能守三年之孝,卻要求其他晚輩守孝,責備他們不哭;自己不注重吃飯禮儀,卻關注別人啃骨頭時牙齒是否會掉;這就是所謂的不識時務,人不清楚自己,卻又去關心其他不相關的人和事。
在工作中,作為管理人員的我們,有時候也在犯類似的錯誤,對于沒有做好的工作,我們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反而去要求或質問下屬為什么沒有做好,造成自己工作被動,這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錯誤,卻又去要求別人。古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現問題時先從自身找問題,更有利于我們找到工作沒做好的原因,多反思以前工作中的得失,才能為以后的工作找到正確的方向或方法。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多思考,謀定而后動,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過失,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對于不足和過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該種狀況的主客觀原因,刨根問底,才能真正做到讓失敗或過失成為通往成功的臺階。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在學習了一年多的《孟子》后,我想我可以用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孟子這位賢人。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治國方針,對后世影響重大,被后人譽為“亞圣”。但是他又有一些傲慢,要求君主尊敬像自己這樣的賢人,還時不時巧舌如簧把人駁得無話可說。但相比之下,他的優點要比缺點多得多,那為什么得不到國君的重用呢?
第一個原因是孟子在亂世中很難實行自己的主張。春秋時期已經很亂了,戰國更沒有給孟子留下施展的舞臺,所以孟子這個時代應該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但是在亂世之中,國君必須富國強兵,才能一統天下。不然今天你在這里行仁政,搞王道;明天別國就兵臨城下了,我覺得這也是許多君王拒絕采用孟子的主張的原因,諸侯在亂世之中,只能記住一個詞:生存。
另外一個原因應該是:孟子做不了實事。當年子貢一使變五國,是孔子為了魯國而策劃的。那么孔子為什么不自己去呢?因為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口才不好,應變能力不好。孔子都做不好,何況孟子呢?如果齊宣王讓孟子做外交官,孟子肯定不干;就算孟子干了,也可能會弄僵兩國的關系,說不定另外一個國君還給他嘮叨個半死。對于國君來講,那些受重用的人都是提出了對國家來講可以獲得實實在在利益的政策并能夠加以實施的,孟子的理論是對于他們來說有用的,所以齊宣王只對這個賢者進行供養,并不讓他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孟子就沒有孔子謙虛,孔子“不知為不知”,孟子吧,丟不起面子,非要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才罷。孟子就沒有孔子謙遜,沒有能像孔子一樣這樣的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這些原因孟子得不到君主的重用。
這些因素讓孟子得不到君王的重用,而只是擺擺架子,也體現了孟子對仁和義的執著,和無法實現的政治主張。這就是孟子這個人和《孟子》這本書中所記載的他的言行舉止給我留下的印象。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治者真正去實現“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孟子,名軻。
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仁政”的創立者和倡導者,有“亞圣”之稱。
課余時間我閱讀了孟子一文。
讀后被孟子的母親所感動。
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兒子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學堂附近,從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強的孟軻開始喜愛讀書學習了。
人們常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這話一點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親的言傳身教,才走上了求學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內涵。
作為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太多了。
他們整日整年的四處奔波,掙錢,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攢下錢來給我們用,把好的衣服讓給我們穿,把好的食物讓給我們吃。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呢?
讀到這里,我也為孟子的懂事而感動。
孟子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親的不易。
擔心母親孤獨,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不再找別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親的身邊。
他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學的道路上,小孟軻刻苦好學,不厭其煩地練字,讀書。
只因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終于成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學習,學習他對母親的孝順,學習他在學習上的刻苦。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典句子,但現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不自然的產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8
前幾天,我們學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時,好天氣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團結。所以攻心為上,招攬民心。
孟子是儒家學派大師,名軻,字子輿,人稱“亞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張施仁政,講王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就做到了這一點,打仗時,所到之處毫發無傷,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稱帝,就連臨死時還念念不忘“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說明劉備是個仁政的好主公。
現在,我們也要學會寬容用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這應該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與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與人為敵,擴充人緣,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