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研報告(精選28篇)
經濟調研報告 篇1
樓宇經濟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而出現的一種新興都市特色經濟體。主動順XX市化需求,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破除土地和資源要素瓶頸制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方法之一。實踐證明,樓宇經濟對城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XX區作為溫州現代化的核心區域,隨著城市東擴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增強了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樓宇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土地要素的制約更要求我們把發展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經濟體系放在突出位置。今年以來,區政協經濟組委員把加快我區樓宇經濟發展作為重點調研課題,在調研視察、學習考察的基礎上,形成了《關于加快發展我區樓宇經濟的調研報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我區樓宇經濟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街鎮(功能區)、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我區樓宇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規模和效益不斷擴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基本情況
我區共有各類樓宇資源150多幢,其中純商務樓宇45幢,總面積約11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1051家,從業人員14406人次,工商注冊總資本達146億元。其中稅收超億元樓宇4幢(20xx年曾經達到6幢),超千萬元的重點樓宇24幢,共創稅13.67億元,稅源歸XX區支配的為4.48億元。目前全區重點跟蹤的已建樓宇項目37個,包括已形成規模的財富中心大廈、華盟廣場、國信大廈、發展大廈、中通大廈以及重點關注的恒隆商務廣場、工人文化宮大廈、華躍大廈等招商類樓宇項目。在建項目4個,包括鹿城廣場(樓宇商業面積約18萬方)、置信廣場(樓宇商業面積約8.5萬方)等;計劃建設項目20多個,主要包括濱江cbd區域的城市綜合體(開發用地面積23.7萬方,建筑面積77.9萬方)。
(二)建立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樓宇工作協調機制
一是建立XX區樓宇經濟聯席會議制度。區發改、經貿、財政、建設、國稅、地稅、工商、規劃等有關部門組成聯席小組,各街道辦事處也相應成立了協調機構,聯席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樓宇經濟工作協調會,進行溝通信息,商討制定樓宇政策,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注重對我區樓宇經濟發展的引導。區委區政府多次組織開展樓宇經濟發展調研考察活動,借鑒杭州等地有關樓宇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拓寬視野,精心謀劃樓宇經濟發展思路。三是推廣樓宇綜合服務中心。目前我區的稅收“億元樓”和“千萬元樓”基本上已建立樓宇綜合服務中心,實行“一樓六員八人”,為樓宇業主和入駐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政策咨詢、證照代辦等全方位服務。
(三)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發展政策
20xx年以來,我區先后制定出臺《XX區樓宇經濟工作實施意見》、《XX區關于發展樓宇經濟的獎勵暫行辦法》、《XX區樓宇經濟發展產業導向目錄》和20xx年新出臺的《XX區扶持現代商貿流通業與樓宇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XX區星級商務樓宇評定工作實施意見》等一些列政策文件,對樓宇開發、招商、企業入駐和樓宇管理等方面給予跟蹤服務和進行財政專項資金扶持,有力的推進我區樓宇經濟發展。20xx年創建了樓宇服務中心樓宇信息庫,全面反映全區45幢樓宇信息情況,為樓宇招商和入駐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打下基礎。
(四)有力推進了一批重點樓宇項目
近年來,我區通過積極幫助招商主體拓寬引資渠道,加強跟蹤服務,幫助辦理工商證照、稅收申報等手續,加強協調,為入駐企業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努力推進了財富中心大廈、萬鷹國際服飾創意園、華盟廣場、恒隆商務廣場等一批重點樓宇項目,促使企業落戶我區。為我區樓宇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打好客觀基礎,定位好發展模式。
二、我區樓宇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調研考察中,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商務樓宇剛剛起步,樓宇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中心城區和先進城市樓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在發展規模、功能配套、發展層次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特色化專業化程度不高。我區商務樓宇產權分散,管理主體多元,有業主自行管理、有物業管理、有分層業主受聘管理等,直接導致樓宇企業入駐率低、產業層次低、關聯度低,現有樓宇結構難以形成特色的具有品牌效應和集群效應的樓宇,不能適應區委、區政府提出的高端化、集聚化、項目化發展服務業經濟的目標定位和主攻方向。
二是基礎設施陳舊、發展受滯約。與發展高標準樓宇經濟的要求相比,我區商務樓硬件嚴重滯后,配套環境亟待改善,部分商務樓在開發時功能定位不明確,特別是交通、停車、電梯、市容衛生無法滿足入駐企業的需求影響著樓宇經濟的發展;商務樓宇的職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及物業管理能力不高,影響整體商務樓宇的檔次,難以吸引具有產業引領的企業入駐。
三是稅收占比不高影響發展能動性。樓宇經濟對于地方財政增長的貢獻直接關系到地區發展樓宇經濟的積極性,即抓“稅源經濟”的關鍵點。目前,我市實行的是市與區條塊結合的稅收征管模式,將一些上規模、有實力、盈利能力強的企業稅收歸口市級管理,而為這些企業提供樓宇資源、公共服務資源的義務則由我區承擔,形成了財權與事權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區發展樓宇經濟的積極性和開展工作的靈活性。從我區45座在運營的樓宇看,稅收貢獻比重較低,去年樓宇經濟共創稅13.67億元,稅源歸XX區支配的為4.48億元,僅占30%左右,樓宇經濟作為培植稅源經濟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四是招商氛圍不濃,與主城區地位不匹配。一方面,我區樓宇經濟的氛圍尚未正式形成,各部門對充分挖掘樓宇資源、加快發展樓宇經濟的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還不到位,對樓宇經濟在推進經濟轉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總部經濟”、“稅源經濟”中的作用認識模糊,認為樓宇經濟只是辦公樓的出租或銷售,是“出租經濟”“房產經濟”。另一方面,街鎮作為樓宇經濟的主戰場,由于要應對大量的社會管理事物,對發展樓宇經濟的精力投入不足。
五是政策獎勵不夠到位。樓宇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政策體系。盡管我區已出臺了《XX區扶持現代商貿流通業與樓宇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扶持政策,因其扶持面不廣,力度不高,尤其是對引導樓宇經濟有序集聚發展,推進樓宇招商,調動發展樓宇經濟積極性和入駐企業創稅獎勵等方面的政策較為欠缺。如獎勵資金的發放手續繁瑣,受益條件不明確,發放時限過長,有的長達2年,個別街鎮還無端干涉獎勵資金的使用,獎勵機制的杠桿作用受制約。特別是與杭州、寧波、上海等地相比,財政扶持力度明顯較弱且政策制定導向性不足,對于吸引優質企業入駐樓宇,發揮產業集群效應的力度不夠。目前,我區正處發展樓宇經濟的新機遇,需要借鑒其他先進地區的做法,進一步制訂完善自身的政策措施對順利開展我區樓宇經濟工作尤為重要。
三、加快我區發展樓宇經濟的對策建議
樓宇經濟以商務樓宇為主要載體,金融、貿易、中介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高度空間集聚,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而金融、貿易等核心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如信息產業、住宿餐飲、教育文體、公共管理等產業,這就必然會對城市經濟發展起到聯動效應,帶動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加快我區樓宇經濟發展,要立足我區實際,用前瞻的眼光,宏觀的視野,開放的思維研究和確立樓宇經濟發展戰略,找準發展定位,使樓宇經濟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經濟形態,成為提升我區綜合經濟實力的強大支撐。
(一)調整樓宇結構 突出特色品牌。要強化樓宇產業定位,著力拓展產業立體發展,努力形成自己鮮明的品牌特色。一是要找準特色定位。結合我區產業特色,科學規劃選址定點、樓宇設計、產業布局、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統一布局樓宇經濟功能區塊,明確樓宇的特色功能定位。全力打造樓宇經濟高端區,促進創意、軟件、金融、電子商務等同類業態相對集聚。二是要培育特色樓宇。以商務商貿、文化創意、電子信息、科技研發等產業作為主力業態,重點培育一批特色樓宇。深入推進“退二進三”城市有機更新,引導樓宇產業有機更新。打造并打響特色樓宇。
(二)盤活存量改善基礎設施。要加大樓宇資源的整合盤活力度,為樓宇的持續發展建構優質平臺。一是要做足增量。統籌推進在建項目建設,力爭新增樓宇快建優用。全面開展老久樓宇、舊廠房、專業市場改造提升工作,進一步擴容樓宇資源空間。積極探索合作模式,充分挖掘行政事業單位的.樓宇資源,高效利用好有限的樓宇資源。二是要做活存量。切實改造提升停車、電梯配置和內部裝修等物業品質,努力解決部分樓宇沒有“買點”的尷尬。鼓勵企業依據樓宇定位和市場需求。采取自籌、聯營、入股等籌措資金,對樓宇的房屋立面、配套設施、內部環境進行有機更新,提升樓宇的檔次和品質。著力改善樓宇周邊市容環境、交通設施和停車狀況,完善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為樓宇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三是進一步擴大樓宇經濟容量。將商住樓納入樓宇經濟管理,有效引導商住樓宇的健康發展。
(三)推進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立足于調動開發商、入駐企業和所在地政府的積極性。一是理順稅源結構,打破市屬、區屬企業界限,實行屬地統一征收、統一監管,分稅種或按比例分成的財政管理體制和分級入庫的屬地征收辦法。二是出臺樓宇經濟專門政策,進一步發揮政策的扶持激勵作用。政策要有力度,對樓宇建設、企業入駐等方面進行全面支持,特別是要加大對入駐企業和自主經營自建樓宇開發企業的扶持獎勵力度。政策要有門檻,可通過設置相關前置條件,按照開發面積或投入情況給予重獎重補,吸引有實力的開發企業,開發建設高檔商務樓宇。對入駐區內樓宇的總部型企業,根據其稅收貢獻,通過“以獎代補”、“一企一策”等方式給予有力的財稅扶持,以吸引更多樓宇經濟相關企業在我區集聚。培養品牌樓宇,對樓宇出租率高、企業注冊率高,樓宇納稅額高和物業管理好、經濟質態優等特色樓宇的相關工作主體予以獎勵。政策要能調動積極性,要進一步通過政策激勵,調動街道積極性,以形成樓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明確優惠政策,促進招商引資。一是創新招商機制,著力引進能量大、效益好、體現城市集聚、服務功能的境內外大公司。二是整合現有的優惠政策,積極推介宣傳,充分展現我區發展樓宇經濟的優勢。強化在建和建成樓宇的形象宣傳,擴大我區功能特色的影響力。強化樓宇信息化、品牌化、標準化管理。三是加強督察促進優惠政策確實落地,能讓樓宇物業及時有效改進硬軟件設施,以便留駐現有入駐企業和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確保入駐率。
(五)健全管理服務機制優化服務環境。一是要優化服務。積極探索樓宇管理的新途徑,積極搭建涵蓋政策宣傳、企業登記、民政事務、勞動保障等綜合服務平臺,及時為樓宇企業、企業員工提供主動化、個性化的服務。優化招商引資全程服務機制,簡化投資項目審批代辦流程,切實改善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建立完整、動態的樓宇經濟信息資料庫,對樓宇經濟發展狀況實施動態化、網絡化管理。二是要優化機制。建立以街道為責任主體,稅務、工商等職能部門密切協作的監管體系。建立全區樓宇經濟信息服務平臺,對樓宇資源現狀分布、功能定位、經營主體、物管公司,入駐企業的產業結構、經營業態、稅收歸屬,以及企業進出變動情況等信息實行動態監管。關于加快發展我區樓宇經濟的調研報告
經濟調研報告 篇2
加快建立節約型社會,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資源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和永續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烏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遠戰略方針。近期,根據塔城地區發展計劃委員會的部署,烏蘇市組織力量,對全市有關部門和企業,就發展循環經濟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經濟發展現狀
全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路子,著力培育循環型企業、循環型產業和循環型城市,初步奠定了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基礎。20xx年實現生產總值27.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5%。第一產業10.17億元,增長7.97%;第二產業9.72億元,增長26.2%。其中工業增加值5.24億元,增長29.5%;第三產業7.22億元,增長12.7%。
烏蘇地處新疆主電網覆蓋范圍之內,電力總裝機容量3.16萬千瓦。其中水電站3座,熱電廠1座,為全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電力保證。全市煤炭探明地質儲量近5億噸,是自治區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水資源豐富,總量為16.84億立方米。境內有三條主要河流,年徑流量12.5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4.34億立方米。20xx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9219萬元,環境污染治理投資750萬元。工業固體廢水綜合利用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
二、循環經濟基本情況及典型簡介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情況
1、初步形成了煤電產業循環經濟
利用充足的煤炭資源,20xx年全市生產原煤124萬噸,其中四棵樹煤炭有限公司生產原煤99萬噸,實現產值9817萬元。消耗電能649萬千瓦小時,消耗標準煤0.24萬噸。5號井、7號井回采率分別為78.7%和82%。近三年,年均排放爐渣950噸、煤矸石1850噸,全部集中堆放掩埋。
為節約資源,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綜合能耗,在煤炭產業發展上,將大力發展煤電聯產項目,并且按照自治區煤炭產業發展規劃,關閉不符合自治區產業政策的礦井,積極推廣先進的綜采技術,使全市煤炭回采率達到85%以上。
2、初步形成了污水處理循環經濟
市污水處理廠距城區5公里,建設用地3萬平方米,總投資5835萬元。近期污水處理設計規模3.0萬噸/日,遠期5萬噸/日。采用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院“八五”科技攻關成果,絕氧--好氧活性污泥法除磷技術,中水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20xx年10月投入正常運行,中水排放量平均5300噸/日。
3、初步形成了集中供熱循環經濟
為節約能源,減少污染,保護大氣環境,積極推進集中供熱進程。集中供熱項目工程概算總投資6764萬元。建設新增3臺29MW供熱鍋爐及相應配套設施,1個熱源站,12個熱交換站,10.6公里集中供熱一級管網鋪設和10.2公里集中供熱二級管網建設改造。市區供熱采暖面積130萬平方米,經過近2年集中供熱市場開發,已完成集中供熱面積85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水循環系統采用封閉式重復循環無排放運行,生產運行廢水進行微孔陶瓷過濾重復使用,無生產廢水排放,年水資源循環利用總量達4.32萬噸,每小時循環處理利用量80噸。
4、初步形成了循環型城市基本框架
市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建成了街心公園、園林公園、兒童公園,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1.3%。實現了城市集中供熱、供氣,集中供熱率達85%,燃氣普及率達70.7%。城市污水處理廠已開工生產,設立了廢舊物品回收點,開工建設了垃圾處理廠。
(二)發展循環經濟典型簡介
1、工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典型
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原料檢驗進廠開始,嚴格質量檢驗和計量,逐級進行質量和計量考核,并與崗位工資掛鉤。在電能消耗上,設備選型匹配,進行了電能消耗考核。在水資源使用上,投資97萬元建設4個儲水沉淀罐,對回收的水再循環利用,年節約用水17萬噸。
四棵樹煤炭有限公司采用先進的綜采技術,提高煤炭回采率,從而節約了煤炭資源。先后投資2520萬元,改造了5號井、7號井和2號井,使四棵樹煤炭有限公司煤炭回采率比其它小煤礦高出40多個百分點。
宏光玻璃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新建一條年產20萬標準箱平板玻璃生產線,改造后的生產線比原生產線單位能耗下降50%。在生產中回收利用廢舊玻璃,20xx年使用回收廢舊玻璃3111噸,占主要原料的87%。從而節約了資源,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產品成本。
2、農業發展循環經濟典型
棉花滴灌農業節水循環經濟模式:生產季節農用水資源短缺已是限制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選擇膜下滴灌技術,進行高標準植棉節水技術示范,進一步提高棉花單產,節約用水和勞動用工,從而增加植棉效益,有利于引導和推動農民發展節水農業,維護區域生態環境。滴灌節水較常規地面灌溉節水30%―50%,提高土地利用率5%―7%,并具有明顯的節本增效作用。近年來,累計建成高標準節水滴灌面積6.5萬畝。
糧油—畜牧—果菜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積極推進農業產業鏈條向前、向后兩個方向延伸,向前與畜牧業對接,向后拉動果品蔬菜業,形成了糧油生產―畜牧
業―果品蔬菜的循環經濟鏈條。20xx年全市無公害綠色蔬菜面積2.17萬畝,葡萄面積0.23萬畝,枸杞面積1.11萬畝。
3、工業園區層面發展循環經濟典型
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59.2平方公里,其中東工業區19.2平方公里,石化工業園區30平方公里,建材工業園區10平方公里。20xx年東工業園區消耗水219萬噸,水資源循環利用量為36萬噸,企業用電量3519萬千瓦小時,使用原煤15萬噸。一是堅持循環經濟理念,在對新上項目設計、建設、生產全過程中,引導項目和原有企業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的節能、節水、綜合利用等技術。二是通過產業、企業間的協調合作,形成產品和廢物加工鏈。三是推行清潔生產工程,提高企業資源利用率。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思路和擬建項目
1、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和“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為目標,按照“整體規劃、梯度推進、產業聯動、循環開發”的原則,著力推進資源循環式利用、產業循環式組合、區域循環式開發,把烏蘇市建成為三次產業互為促進、生產生活生態聯動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循環經濟示范區。
2、擬建循環經濟項目
(1)農作物秸桿發電項目:計劃投資12500萬元,新建30MW發電廠一座。項目建成后,年消耗35萬噸秸桿,相當解決70萬畝農田秸桿回收利用問題,農民每畝增加收入20元。
(2)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項目:計劃投資450萬元,新建分類回收處理房及配套分類設備。項目建成后,年處理生活垃圾5.3萬噸,創產值80萬元。
(3)污水處理改擴建工程:計劃投資15841萬元,新增規模為3萬立方米/日,完善城區排水管網64公里,增加污水回用系統,其中庫容536萬立方米,增建污泥處理與利用設施。工程建成后,使污水處理率達85%,管網覆蓋率80%,再生水利用率60%,污泥利用率100%。
(4)爐渣綜合利用項目:計劃投資100萬元,新建年產1萬立方米爐渣磚或200萬塊免燒磚。項目建成后,年處理工業廢渣7000立方米。
(5)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污水處理站建設項目:計劃投資306萬元,新建日處理300立方米的污水站。項目建成后,使企業污水全部達標排放。
四、開展循環經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烏蘇市的循環經濟建設目前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循環經濟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宣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氛圍尚需加強;二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還不完善,在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公眾自覺參與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企業、產業間的關聯度不夠高,互為補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強,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的任務相當繁重。
五、發展循環經濟對策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主要從宣傳、培訓、教育入手,在全市上下形成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使各級干部牢固樹立循環經濟理念,進一步提高自覺性和責任感,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
(二)加強組織領導。一是成立市循環經濟發展領導機構,加強對推進循環經濟建設的領導,對重大事項進行綜合決策、統一部署、統一協調。二是明確相關單位職責,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三是積極建立循環經濟的評價體系。建立一套包括經濟增長、資源消耗、環境質量、群眾福利和健康狀況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反映烏蘇循環經濟的建設實效。
(三)搞好發展規劃。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著手編制全市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和節水、節能、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專項規劃。
(四)強化政策保障。一是積極尋求上級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議出臺全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積極調整財政扶持方向,建立循環經濟發展資金,對一些循環經濟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
(五)推進招商引資。在招商引資中,提出進入園區的項目在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綜合要求,并以此為招商基本依據。大力加強產業招商,推出一批旅游、物流、環保基礎設施項目開展對外招商,不斷拓寬招商領域。
(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區域內交通網絡建設,進一步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使供水、集中供熱、污水處理設施更加完備。
(作者系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干部)
經濟調研報告 篇3
一、調研情況及選題考慮
10月9日,我到了圍繞“如何優化產業布局,壯大美麗經濟”進行了走訪調查。召開了3個座談會,訪談了12位群眾。同時,我還前往了農業農村局,咨詢并查找了一些資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是首要前提和要求,因此必須走農業產業化之路,發揮農業產業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所以,我的選題是《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我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20xx年以來,我縣引進3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110多個,建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1家,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公益型經營組織和農業經濟聯合體達1100多個,創建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14家。種植花卉苗木2萬畝,中藥材4萬畝,茶葉6萬畝,果木林22萬畝,油茶22萬畝,特色水果0.4萬畝,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形成了以特色水果、彩色花卉、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并與全域旅游相結合,先后獲得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16個。
三、走訪調查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查找到了一些不足
一是產業優勢不夠突出。我縣農業龍頭企業整體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農業收益低,現有3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里面從事農產品初級加工的較多,從事精深加工者較少。二是科技創新不夠活躍。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科技研發能力不足,缺少精深加工的技術和設備,只能維持在低層次的.農產品初加工層面上,加工層次低下,加工增值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中介組織不夠完善。我縣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服務內容單一等問題,抗拒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四是利益聯結不夠牢固。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多數是按合同方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屬于松散型關系,缺少健全的履約保障機制,雙方很難自行建立穩定的、有信用的合作關系,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
四、改進思路解決問題的思考
通過走訪調查中的座談、詢問群眾及我自己的思考,我建議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有:一是突出科技創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增加科技開發投入,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大現有企業的改造升級力度,采取強強聯合、同業整合、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實現組團發展。二是突出園區建設,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堅持以優勢產業為基礎,突出區域特色,合理布局,按照“培育一批、壯大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產區集聚,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向“精、特、深”方向發展。立足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加強園區建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三是突出體制創新,優化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成熟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推廣農業產業化多種組織形式,形成企業帶動型、合作組織聯動型、基地帶動型等多層次、多類型、跨區域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態勢。引導龍頭企業建立一個基地,對接一個合作社,打造一個優勢品牌。四是突出資源整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充分利用好已經建成農村產權交易體系,規范交易程序、開展各類涉農產權流轉交易的信息發布、組織交易和鑒證等服務,逐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水面經營權、經營性集體資產租賃權和農村集體林權流轉進入市場交易,實現農村土地經營權市場化流通。五是突出服務保障,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充分運用國家、省、市各級政策措施,幫助企業在資金融通、稅費減免、股票上市、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得到實惠。同時,進一步加大扶持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保證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對主導產業帶動能力強、產品出口帶動能力強、直接帶動農民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資本支持。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資金,重點用于龍頭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技術升級補貼和品牌培育獎勵等。
經濟調研報告 篇4
__村位于__縣__鎮西部、__(潁)河畔,西與__鎮接壤,北與西三十鋪鎮仁和村毗鄰,全村共有耕地3500畝,農業人口4680人,其中勞動力1200人。近年來,具有“三粉”加工悠久歷史傳統的__村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整合一家一戶小作坊,改進加工工藝,實行規模經營,爭創知名品牌,不僅促進了“三粉”產業做強做大,而且通過“鳳還巢”工程推進其他產業發展。目前,全村共有“三粉”加工企業45家,年產值4500萬元,利潤900萬元,帶動農民就業800人。20__年該村人均收入7217元,在全縣346個行政村(居)委會中位居第一。
一、__村特色經濟基本狀況
(一)發軔于群眾自主生產。__村位于__、__、西三十鋪三鎮交匯地帶,歷史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作物種植以春紅芋、一麥一紅芋為主,是傳統的紅芋種植專業村。上世紀50、60年代,在農民口糧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紅芋稀飯、紅芋饃、離了紅芋不能活”、“中午剌、晚上剌、一頓不剌紅芋茶”,紅芋曾為__村群眾免受饑餓做出過貢獻。改革開放后,農民群眾糧食問題解決了,但僅抱著大紅芋增收越來越困難。粉絲加工雖然有,但僅是一家一戶少量加工,除自家食用外,換點零用錢。紅芋全身都是寶,可加工成淀粉、粉絲,粉渣也可作為動物飼料和化工原料。于是村里一些善于動腦筋、思想比較超前的能人,開始到山東、河南學習“三粉”加工技術,利用秋冬季農閑收購其他農戶的淀粉,形成了專門從事“三粉”加工的小作坊,并率先解決溫飽問題,成為當地的致富能人。
(二)發展于產業集聚形成。進入20世紀90年代,黨的富民政策更加寬松,一部分長期從事“三粉”加工、銷售的能人,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感知外界的信息,已不滿足于一年掙幾千元、上萬元的收入。主動學習加工技術,購置較為先進的加工機械,開始較大規模的加工生產,淀粉純度、粉絲質量有了較大提高,同時也催生了一部分專門從事“三粉”銷售的經紀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村已形成較大規模的作坊200個,專門從事“三粉”銷售的經紀人50多人,部分經紀人還在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大城市及周邊地區農貿市場設置了直銷攤位和網點。這一階段,__村人徹底擺脫了以賣初加工淀粉原料和一家一戶自產自銷為主的歷史,“三彭”等品牌粉絲開始在縣內外及周邊地區小有名氣,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和較受客戶歡迎的__土特產。與此同時,該村有近五分之一的農戶從事“三粉”加工、經營,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元戶、十萬元戶,甚至百萬元戶。
(三)壯大于規模企業起跳。進入本世紀初,__村“三粉”加工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部分經營戶發現他們的粉絲雖好,但進不了超市,特別是近年來,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小作坊、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衛生不達標、外觀不好看,且“三粉”加工形成的水污染、煙塵污染也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環境,必須注重產業升級,走高標準、高質量、規模產業經營之路。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他們多次到外地學習粉絲加工經驗,成立了__村“三粉”加工協會,制定章程,對小作坊、小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合并,納入協會統一管理。按照衛生、質監、食品安全生產的要求,引進技術,改進工藝流程,使“三粉”質量得到較大提高。目前,該村原有的近200家小作坊、小企業已整合為45家,年均產值在100萬元、利稅20萬元以上,其規模龍頭企業——三彭粉絲有限公司已進入縣級規模企業行列。__村“三粉”加工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市場上倍受青睞,足不出戶即可在網上銷售,部分品牌已進入大城市的超市。
(四)得益于“三粉”立村增收致富。由于__村“三粉”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使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看到了希望,20__年以來,已有20多名外出務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實施“鳳還巢”工程。村民徐漢平投資800多萬元,創辦了__光輝燈飾品有限公司,產品主要用于出口和進入大型賓館、飯店、會展中心,年產值100多萬元,吸納本村富余勞動力近百人;余明軍從上海回鄉引進的種豬廠,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目前的__村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建成投產。20__年__村村民人增純收入達7217元,成立全縣名副其實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第一村。據不完全統計,全村790戶幾乎家家擁有摩托車、農用車近百輛,私家轎車和運輸汽車30余輛,自來水、有線電視、寬帶網、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公交車通過潁紅公路開到村口,廣大農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三粉”產業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
二、__村發展特色經濟的主要特點
(一)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__村3500畝耕地,紅芋種植面積占90%以上,由于近年來不斷改良品種,引種脫毒紅芋,平均畝產鮮薯8千斤,產量較以前大幅度提高,為“三粉”加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紅芋加工成淀粉,畝均增值300元左右,加工成粉絲畝均產增值千元以上。通過“三粉”加工不僅延長了農業產業鏈,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農民收入。
(二)不斷引進新產品、新技術。__村傳統“一家一戶”作坊式粉絲生產,由于工藝落后、技術含量低,受季節限制,且很難符合衛生、質監、食品安全生產要求。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特別是冷庫的建立,使粉絲生產擺脫季節限制,整個粉絲生產從原料配方、制淀粉團、真壓處理、漏粉、煮粉、冷卻、凍老化解、脫水等生產流程逐步走上
機械化、規范化,新生產粉絲不僅口感、色澤好,而且韌性強、成形好,易于包裝,進入大中型超市后成倍增值。
(三)積極鼓勵能人示范帶動。__村粉絲產業之所以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與該村不斷涌現的一批批能人密不可分,上世紀90年代,__村涌現的一批能人,帶動村民紛紛投入到粉絲加工銷售中,不到幾年的功夫,從事粉絲生產經營的小作坊已達200戶;進入本世紀以來,他們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粉絲規模生產、質量提高和市場營銷上,如粉絲加工大戶彭培勛率先在該村引進了第一條現代化的粉絲加工流水線,注冊成立了三彭粉絲有限公司,打響“三彭”品牌,創下了在阜陽兩屆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當場銷售告罄的記錄。
(四)有一個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農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以彭楠為支部書記的__村領導班子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群眾把我們選上來,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能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不僅個個懂得“三粉”加工技術,而且是“三粉”市場營銷的經紀人。他們帶領群眾跑原料、跑市場、跑信息,促進“三粉”加工產業做強做大,為__村“三粉”走向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__村特色經濟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__村“三粉”生產雖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但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影響其長遠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整體發展規模小,產業鏈沒有完全形成。目前,全村仍有“三粉”加工企業45家,雖較原來的“一家一戶”小作坊式生產有較大改進,但生產分散,產品質量控制不易把握,整合空間仍然較大。淀粉、粉渣仍以賣原料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
(二)生產工藝落后,加工場所衛生條件差。目前,45家加工企業中,僅有一家為縣規模企業,生產條件尚可,其他加工企業工具簡陋,需盡快改進工藝流程和衛生條件。
(三)品牌意識不強。好的產品需要好品牌才能打得響,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知名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四)資金瓶頸制約因素較多。由于生產企業較多,融資困難,缺乏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五)環境污染問題亟需解決。“三粉”加工形成的廢水、污水亂排亂放,嚴重污染環境,影響群眾身心健康。
四、對__村特色經濟下步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競爭機制。__村作為縣“一村一品”專業村,可以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出企業生產區,建立企業準入制度,只有在企業規模、產值、質量達到衛生、質監、食品安全生產規定的前提下才準進入,通過優勝劣汰,力爭把現有的45家加工企業整合成10家左右的縣級規模龍頭企業。
(二)強化品牌意識。品牌就是形象,就是生產力,就是市場競爭力。在不斷提高質量的前提下,要下功夫培養,申報自主品牌,通過宣傳推介品牌,提高知名度,力爭使更多的產品進入大中城市超市。
(三)拓寬融資渠道。通過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開展農戶小額貸款、擔保、入股、訂單、抵押等多種形式,增加企業投入,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換代升級。
(四)發揮協會作用。充分發揮“三粉”專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的橋梁紐帶和輔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搭建信息平臺,加強行業內部自律,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增強開拓市場能力。
(五)治理環境污染。通過改進“三粉”加工企業生產工藝,減少污水排放,在規劃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發展農村沼氣,開展高溫堆肥,對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治理,確保廣大農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環境美化。
經濟調研報告 篇5
原省委書記李源潮早在20xx年11月召開的中共江蘇省十一次代表大會報告中就提出:“蘇中要抓住沿江開發和蘇通大橋等過江通道建設的機遇,迅速提高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水平,加快融入蘇南經濟板塊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中國現在經濟的重要板塊就是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現在的長三角,主要是三大板塊:蘇錫常板塊、杭甬紹板塊、寧鎮揚板塊。蘇通大橋飛架南北,跨越了長江天塹,一舉改變了南通“末端區位”的歷史,對南通的要素資源流向和經濟發展格局必將帶來重大影響。我縣更將由此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跨入嶄新的大橋經濟時代。如何超前謀劃大橋經濟,既是新一屆政府必須面對的嶄新課題,也是我們各行業商會必須關注的熱點課題。
所謂大橋經濟,就是要按照接軌上海、融入蘇南的要求,充分利用大橋經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等的影響力,立足主動,趨利避害,乘勢而上,最大限度地放大大橋經濟的積極效應,促進海安縣域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一、蘇通大橋通車對海安縣板塊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意義:南通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戰略地位將極大提升,比較優勢凸顯,有利于發展大產業。
蘇通大橋貫通后,將為蘇中、蘇北地區新辟了一條通往上海、蘇南、浙江的全天候快速通道,我們與上海的行程大為縮短,這將大大提升南通以及海安的區位優勢,使海安盡快融入上海經濟區的核心圈,使我縣與上海、蘇南在資源、成本上的比較優勢進一步顯現,對我縣的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層次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目前,上海產業結構正加速“退二進三”的戰略調整。我縣將因為擁有完善的產業鏈條、齊備的生產要素、遼闊的市場腹地、高效的服務環境和獨特的“橋頭堡”優勢,而成為承接上海、蘇南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加工制造業基地。已經實現初步集聚的傳統優勢產業在這一波浪潮中,無疑將成為最重要的弄潮兒和最大的受惠者。
(二)消極影響:大橋建設產生的效應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因此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大橋建設也是一把“雙刃劍”,挑戰將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區域競爭將更趨激烈。大橋建設打破了原來相對封閉的區域競爭格局,由于上海在信息、金融、科技及開放度等方面的優勢遠甚于海安,可能引發海安部分規模企業按照“前店后廠”模式,將研發機構甚至總部遷往上海,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活力外逸,影響經濟發展后勁,抵消大橋經濟的積極效應。此外,蘇北地區相較于我縣在資源、成本、發展空間上有后發優勢,加之其固有的與我縣傳統產業相近的產業特色和產業基礎,在承接上海輻射、集聚經濟流量方面將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我們要防止出現“燈下黑”、“過地濕”的現象(即我們成為蘇北接收上海蘇南經濟要素轉移的旁觀者)。另一方面,要素制約將更為突出。近年來,我縣在要素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滯后性依然十分明顯。交通優勢突出了,但用地瓶頸、用工瓶頸、資金瓶頸的.制約則更加顯著。
二、大橋時代我縣板塊經濟發展展望及保障措施
(一)展望未來:
我們認為,今后一個時期南通包括海安必將迎來更為輝煌的大橋經濟時代,“四個轉變”的趨勢將日益凸現:一是經濟發展模式將主要由內源性為主,加速向內源性和外源性互動轉變。隨著大橋效應的不斷顯現,南通吸引和集聚外來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強,進一步向以外資促民資,以民資引外資這一發展模式轉變,經濟運行質量得到較大改善,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二是經濟聯系方式將由“行政經濟”,加速向“區域經濟”轉變。交通格局的改變,將逐步淡化行政區劃的概念,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推動下,要素資源將沖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實現更大范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區域性經濟格局將加速形成。三是產業發展格局將由主要以傳統型為基礎,加速向先進型為主導轉變。在上海的直接輻射下,生產要素加快向蘇中蘇北地區集聚,板塊特色產業將完成新一輪的升級換代,高新技術、物流、旅游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產業的布局和層次將加快實現優化提升。四是工業發展區域將由相對分散的網狀體系,加速向連片發展的片區體系轉變。
(二)保障措施
在大橋時代的背景下做大作強經濟板塊,要充分考慮大橋建設對區域經濟板塊的影響,順應發展趨勢,立足現實基礎,緊緊圍繞戰略重點去展開、去落實。
我們建議,政府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以規劃為龍頭,加強對產業的引導和調控
根據長三角產業分工新趨勢,以南通經濟發展規劃為指導,整體規劃我縣產業布局,并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加強對產業的策劃和包裝,加快建成優勢明顯、布局合理和梯度推進的,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規劃中,重點要把握三方面。一是開發建設要有所側重。產業布局上要充分考慮蘇通大橋通車給我縣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二是產業定位要著眼于錯位發展。對外與上海、蘇南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要錯位,對內各大產業片區相互之間要錯位,以強化比較優勢和特色優勢。三是發展模式要向集群經濟轉型。以大企業、大集團為核心,一大批上下游中小企業集聚其周圍,從事配套加工生產的集群發展。發展集群經濟不僅有利于產業鏈的重組和延伸,而且能有效帶動產業的整體升級,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從而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我縣板塊特色鮮明,但缺少大企業、大集團的輻射和帶動,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發展層次不高。因此,要加快引進一批關聯度大、牽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大企業、大集團、大項目落地生根,促進特色板塊做大做強。
2、以四大產業片區為重點,著力打造“產業集聚型”經濟
一是培育大產業。在高度重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要堅持兩手抓、兩手并重的原則,做大我縣產業規模,并重點發展好對縣域經濟具有帶動作用的紡織、機械、精細化工、食品飼料、電子信息等優勢和支柱產業。二是建設特色園區。要大力培育特色板塊經濟,促進園區特色化發展,形成差別化競爭,使園區真正成為具有競爭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集聚區。三是猛攻大項目。要廣辟渠道挖掘“產業關聯度高、有利于產業升級、對經濟拉動力強”的大項目。同時,通過對現有項目的優質服務,積極營造項目引得來、留得住、長得大、帶得動的良好外部環境,推動以商招商,促進項目轉化。四是培植大企業。要培植對產業發展具有牽引作用的大企業、大集團和上市公司,要引導扶持繭絲綢集團、聯發集團、萬力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實施發展戰略轉型,推進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著力培育核心技術、產品和服務,不斷壯大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推進申菱電器等重點企業與關聯、協作企業進行股權配置、資本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對初步具備條件的企業抓緊股改,加快運作,盡快實現上市的突破。同時,四大產業集聚區的開發不能演變成沿線開發、沿路開發,要走園區化發展道路,促進相關產業的集中集聚,形成“長藤結瓜式”產業帶。對同構、過小或空殼的產業園區要予以整合、擴容和提升。
3、以接軌上海為主途徑,挖掘大橋經濟動力源泉
對我縣來說,大橋建設的根本意義,就是可借上海之船出海,加速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這也正是大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所在。在前幾輪接軌上海當中,我們已經落后于海門等地區,今后必須加快營造南接上海、融入蘇南的后發優勢。接軌上海,產業聯合是重點。接軌上海,招商引資是著力點。就現階段來講,上海擁有3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近80個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已成為國際資本與技術的集聚地。因此,要把引進外資作為重點,著力打好“橋牌”,讓源源不斷的外資包括技術和人才,通過上海這個跳板流入海安,推動經濟開放度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招商引資要以產業鏈招商為主要方式,采取務實的政策措施,做到既引得進、更留得住。接軌上海,企業是主體。機制靈活的民營企業,是我們接軌上海的主力軍。通過接軌上海,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就可以一步到位,在這一過程中必將加速大企業集團的成長。要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推動,通過輿論上引導、政策上扶持、利益上傾斜,放手發動民營企業加強與上海各方面的合作,配套上海的產業體系;通過在上海設窗口、跑項目,加快融入國際化大生產,為打造特色板塊提供強大力量。
4、以搭建要素和服務平臺為抓手,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生產要素究竟是流入還是流出,大橋建設最終是機遇還是挑戰,關鍵要看發展的環境。因此,營造一個低商務成本、高投資回報、優政府服務的投資和創業環境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揚長克短,全力保障要素供給。另一方面,要簡政優政,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簡政”,就是要與市場經濟規則接軌,政府管理從無限轉到有限上來。加快推進新一輪審批制度改革,在項目上“能減則減”,程序上“能簡則簡”,并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行政審批網絡化,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優政”,就是要強化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搭建好產業信息、政策咨詢等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為各類創業者特別是外來投資者提供生活、休閑等一站式服務,解決投資者文化交流、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營造便商、親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環境。
同時,對于行業商會和行業龍頭企業,我們建議他們從如下幾方面迎接大橋時代的到來:
1、制定完善行業規劃,為接軌上海、融入蘇南留足空間。搶抓大橋開通的歷史性機遇,積極主動地接軌上海、融入蘇南,努力在新一輪發展競賽中爭取主動、贏得先機,不斷拓展開放開發的新局面。
2、更加主動接軌上海。注重發揮大橋的預期效應,開展富有影響的招商活動,與知名中介建立良好的招商合作關系,尋找成熟的合作項目。借力上海,加大自我宣傳推介和項目招引力度。一是宣傳上依托上海。二是活動上立足上海。以辦會招商、專題招商為重點,在上海開展高頻率、寬領域、多層次的招商推介活動,不斷擴大海安在滬的影響力。三是招商上鏈接上海。鎖定上海這一項目信息來源地,充分發揮海安的區位和產業優勢,繼續強化駐點招商和中介招商,主動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和國際資本的軟著落。
3、更加突出企業間合作,聯合出海。通過行業商會形成產業鏈分工協作機制、利益平衡機制、爭端解決機制,減少內耗,形成強勢,參與新一輪的資本競爭、市場競爭。
4、加強與上海、蘇南行業商會的聯系,加快友好商會建設步伐,使行業商會成為大橋時代板塊建設的主力軍。
5、龍頭企業要舍得拿出成熟的項目吸引外來資本,實現“共享共贏”。漂亮的姑娘先出嫁,用優質資產引來優質資本,壯大企業實力,做強板塊經濟。
海安作為南通北大門,應當以大橋建成通車作為新的“起跳點”,在著力營造“大橋經濟”的進程中,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總體達小康、建設新海安”的宏偉目標。
經濟調研報告 篇6
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XX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持續跨越發展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調動和發揮金融機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是當前保持縣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亟需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為進一步探討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子,我對XX縣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的基本情況
XX縣目前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聯社社以及郵政儲蓄銀行X家金融機構。今年X-X月,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X萬元,比年初增加X萬元,同比增長X.%,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XX個百分點,同比少增X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X萬元,同比增長.%,增速較上年回落X.XX個百分點,較年初增加X萬元,同比少增X萬元。今年來,我縣金融機構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職要求,認真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緊緊圍繞幸福XX縣建設的總目標,積極調整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信貸增長,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信貸資金需求,實現了縣域經濟與金融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各金融機構工作亮點紛呈,其中,工商銀行積極與上級溝通反映我縣實際情況,邀請上級信貸審批人員來我縣實地調研,爭取適合我縣實際信貸政策,現已申請到商業用房貸款資質;農業銀行以工業強縣為目標,重點支持東嶺、礦建、四方金礦、銀母寺、震奧鼎盛等大企業集團,前三季度共發放法人客戶貸款X萬元,占該行貸款余額的.X%;信用聯社充分發揮自身自主權限大,靈活方便的特點,不斷加大中小企業支持力度,今年新增中小企業貸款X萬元,占全縣新增貸款的.%;郵政儲蓄銀行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存款余額快速增長,X-X月新增存款X萬元,占全縣新增存款的.%。
二、當前金融支持縣域經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信貸投放規模小,增速慢
今年X-X月,預計全縣完成生產總值.X億元,同比增長%;完成地方財政收入X.億元,同比下降X.X%;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X億元,同比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同比增長.X%,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但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較年初僅增加X萬元,同比少增X萬元,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X.XX個百分點,貸款余額只有X萬元,僅占縣域生產總值的%。信貸投放規模小、增長慢與XX縣十強縣和經濟高速發展不相符、不匹配。
(二)存貸比例失衡
截止X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比.%,其中,信用聯社.%,農行.%,工行僅為.X%,郵政儲蓄XX縣支行一年來未發放貸款。全縣金融機構新增存款X萬元,新增貸款X萬元,新增存貸比.%。金融機構吸收縣內存款的比例明顯大于投放貸款的比例,吸收的資金反哺縣域經濟的力度不夠,國有商業銀行成為上級行的儲蓄所,縣內資金大多轉移、流失到縣外,抑制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企業貸款難與銀行難貸款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行、郵政儲蓄貸款余額呈下降趨勢,貸款想放卻無資質放或不達標,金融機構的資金難以在縣域內產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縣域內經濟發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經初步統計我縣中小企業有X.X億元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隨著我縣三個百萬工程和幸福XX縣建設步伐的加快,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信貸資金需求將不斷擴大,現行金融機制已不能滿足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體制的調整,縮緊了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張力
一是貸款自主權限太小。工行,農行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層,信貸權限越小。基層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有職無權,只有貸款推薦權,而無貸款審批權,盡管基層金融機構享有的企業信息最為真實、最為全面,卻因為缺乏應有的信貸決策權,無法及時滿足企業有效的信貸需求,投放貸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力度小。
二是貸款門檻太高。工行、農行貸款向大企業、大項目傾斜,資信評級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與大企業的有關指標制定的,與我縣中小企業發展實際相差甚遠,同時為了嚴格防范信貸風險,在信貸資金投放上過于謹慎。近年來,各商業銀行均對貸款風險管理實行剛性考核和貸款責任追究制,謹慎有余而激勵不足。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門檻高、要求嚴、手續繁雜,我縣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達不到放貸條件。造成想放貸、有錢放卻放不出。
三是存貸款規模不平衡。信用社貸款靈活方便,是近年來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我縣金融市場的現狀是存款四家搶、貸款一家扛。目前,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X萬元,較年初只增加X萬元,存款占縣域金融機構市場份額的.%。各項貸款余額達X萬元,較年初凈增X萬元,存貸比.%,貸款凈增額占全縣所有金融機構凈增總額的.%,貸款余額占全縣金融機構市場份額的.X%;存貸比超過安全紅線X.XX個百分點,存款規模小,增長速度慢,嚴重制約信用社新增貸款的投放力度,想放貸、能放貸卻沒錢放。
(二)企業管理不規范,增加了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難度
一是企業管理不規范、效益不佳。一方面我縣大多數中小企業家族式、家長式管理普遍,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財務狀況不透明。如有的'企業為了少繳稅款,故意將財務報表編制為虧損,大宗交易不在公司賬面反映,而是通過個人賬戶進行交易,反映出企業現金流量不足,導致銀行在對企業評級授信時剛性指標通不過,無法授信。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業自有資本金偏低,資產負債率較高,在當前歐債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經營困難、虧損嚴重,不符合貸款條件。
二是企業和個人社會誠信觀念淡薄。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極個別借款人有空可鉆,拖欠、逃避債務的現象尤在。個別企業和個人征信狀況不良,或直接上了人行建立的征信系統黑名單,完全失去了獲得金融貸款的資格。如我縣郵政儲蓄銀行目前貸款余額X余萬元,且全部為逾期不良貸款,上級有關部門已全面暫停了該行的貸款業務。誠信體系的缺失,從根本上影響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信心和決心。
(三)信貸運營機制不暢,影響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活力
一是擔保難。我縣中小企業和非公企業作為數量最龐大的縣域經濟主體,具有最廣泛的融資需求,但在其融資過程中,經營狀況較好的的企業,由于信用和風險意識的增強,不愿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再加之社會信用擔保機構欠缺,大大增加了獲得擔保貸款的難度,造成金融機構難貸款與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矛盾。
二是抵押品權屬不清。我縣有融資需求的絕大多數是礦山企業,X年以來縣上礦山企業進行了整合,由多家整合為各礦區,每個礦區只發一個采礦證,當某個礦區下屬的某個企業需要融資是只能用這個礦區的采礦證,這樣就形成了借款主體使用的是整個礦區的采礦證,上級行在貸款審批時認為借款主體和實際借款人不符,抵押品權屬不清,不予通過。
三是抵押貸款效率低。一方面時效差,我縣中小企業財務缺乏計劃性,需要貸款時,一般比較急,但目前企業辦理財產抵押需要經過評估、評級、授信等多道手續,涉及多個層面及部門,需要提供許多相關資料,時效性差,影響企業投資時機。另一方面成本高,辦理抵押時各項費用較高,且抵押率低,一般土地、房產抵押價值的%,礦產品抵押還要收取一定的監管費用,造成企業融資成本高,多是中小企業難以接受。
四、促進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銀行要創新機制,不斷加大信貸投入力度
一是增強服務地方發展意識。各商業銀行要明確自身市場定位,要立足于服務縣域經濟,不能脫離本土化服務。近年來的中央文件都一以貫之地提出縣域金融機構一定比例存款投放當地的要求,上級金融機構要切實解決從基層抽調資金的辦法,明確縣域金融機構吸收的存款應規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縣域經濟,以充分保障縣域經濟發展資金需求。
二是解決放權與門檻問題。縣級金融機構要根據縣域經濟發展實際,努力向上級機構爭取符合我縣信貸發展實情的信貸政策,要多匯報、多溝通,有必要時邀請上級主管領導到我縣實地考察,爭取上級金融機構對我縣實行差別化授權,相應地提XX縣域企業的授信額度,切實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門檻高、手續繁等問題。同時要根據我縣多數中小企業處于創業初始階段的實際,對有市場、有效益、有發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識別和控制風險的中小企業,大力支持。
三是靈活運用政策,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各金融機構應緊緊圍繞縣域經濟發展,立足全縣各類群體、各類企業的需要,加強政策調研,捕捉新的金融需求點,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特別是針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資金需求特點,實施一業一策、一企一策、量身訂做等經營策略,積極探索采礦權質押、礦石、礦粉質押等新的財產抵押方式,緩解中小企業貸款抵押品不足的矛盾。加大信貸品種的開發和投放市場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擴大自身盈利空間。
(二)企業要主動作為,苦練內功積極爭取金融支持
一是增強誠信意識。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通行證,不講信用就要被市場經濟參與者拒之門外,誠信是金,企業應牢固樹立誠信是企業生命的觀念,自覺接受銀行的信貸資金使用監督,積極主動按時還本付息,杜絕逃廢銀行債務行為。
二是增強金融意識。企業要主動認真學習金融法律法規和金融業務知識,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協調,提高自身信譽等級,充分合理運用金融理財工具,進一步與銀行建立互惠互利長期合作關系,不要等在企業有困難時才想起銀行。
三是增強管理意識。企業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切實加強內部管理,依法依章建制,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科學規范的公司化運行機制。使銀行能夠清晰的識別企業資本和現金流的狀況,達到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融資能力,提升企業發展潛力的目的。
(三)政府要搭建平臺,優化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環境
一是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把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作為加快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以營造誠信氛圍為切入點,建立信用宣傳教育平臺。在電視臺、政府的網站開辦一些專題欄目,大力宣傳誠信典型、守信典范。對逃廢銀行債務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公開曝光,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大氛圍。積極引入有資格的評級機構,組織縣內有資格、有條件的企業參與信用評級,真正把誠信客戶的榮譽證變為貸款優先證和通行證。
二是加大對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和獎勵。對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考核獎勵辦法進行修訂,按大家實現新增貸款比列給予獎勵,特別是對新增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和完XX縣委、縣政府年初下達的貸款任務的,給予重獎。同時,政府的財政性資金業務,在全面支持縣域金融機構平衡發展的基礎上做有選擇性傾斜,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大,成績顯著的金融機構,給予重點照顧,進一步調動各金融機構做好金融服務的積極性,支持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
三是以依法行政為立足點,最大限度做好服務工作。加強對房管、國土資源、司法、工商等相關部門的督導,最大限度地簡化房產、土地、權證、庫存商品的抵押評估、登記、公證等手續,降低收費標準,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工商部門對需要以動產如礦石、礦粉抵押貸款的個人,依法進行動產抵押登記。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學習外地礦山整合經驗,提高整合標準,成熟一家整合一家,整合到位。真正把優勢資源配置到生產技術過硬,資源收利用能力強管理規范的企業,支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四是密切政銀企的溝通與合作,促進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一方面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經濟金融信息共享機制,縣域經濟主管部門要及時向金融部門提供經濟信息,包括資金需求信息、生產經營信息、市場信息;金融部門要及時向縣經濟主管部門傳導金融政策、金融產品和金融信息。另一方面縣工信局組織,選擇一批發展前景廣闊,管理相對規范的中小企業,由金融機構對其進行財務及融資培訓,提升我縣中小企業綜合素質。
五是以政府扶持為支撐點,積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機構。目前我縣正在積極申報組建騰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申報資料已經政府審核上報,爭取早日獲得審批,按照市場化原則運營,盡快發揮效應。根據我縣中小企業發展狀況,有必要引導企業建立互助式會員制擔保機構,在各企業自愿的前提下,在明確各會員的權利和義務基礎之上,通過一定方式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資設立,便于對會員提供封閉式擔保貸款服務。此外,要積極鼓勵民間投資組建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專業擔保機構。對引進或縣內民間資本成立的擔保公司,可在稅費等方面考上給予扶持。力爭構建功能完善,運作規范,能夠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風險的信用擔保體系,為全縣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經濟調研報告 篇7
**村位于**縣**鎮西部、(潁)河畔,西與**鎮接壤,北與西三十鋪鎮仁和村毗鄰,全村共有耕地3500畝,農業人口4680人,其中勞動力1200人。近年來,具有“三粉”加工悠久歷史傳統的'**村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整合一家一戶小作坊,改進加工工藝,實行規模經營,爭創知名品牌,不僅促進了“三粉”產業做強做大,而且通過“鳳還巢”工程推進其他產業發展。目前,全村共有“三粉”加工企業45家,年產值4500萬元,利潤900萬元,帶動農民就業800人。20xx年該村人均收入7217元,在全縣346個行政村(居)委會中位居第一。
經濟調研報告 篇8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和學術界也很關注河南農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對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為關注。20xx年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研究》課題組,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內容。此后課題組注意搜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遂成立《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曾多次與河南省漯河市駐京辦、新鄉市駐京辦聯系、座談。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鄧小平關于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高瞻遠矚,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為了調查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狀況,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組成的'《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進行了為期14天的專題考察。走了3個縣(新鄉縣、臨潁縣、鞏義縣);5個鎮、鄉(新鄉縣小冀鎮、七里營鎮,臨潁縣城關鎮、杜曲鄉,鞏義縣竹林鎮),訪問了11個村莊及村辦集體企業,例如,小冀鎮東街村及京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聯總公司、太行振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營鎮的劉莊村及華星藥廠(該廠為我國肌苷生產最大廠家和生產青霉素第三大廠家,擁有8個分廠)、龍泉村及龍泉集團公司、劉店村、南辛莊村及新亞集團公司;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團公司、杜曲鄉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團公司、龍堂村及龍云集團公司;鞏義縣竹林村(現為竹林鎮)。此外,還考察了一些村辦學校、文化大院、衛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調查組深入農田、車間、農戶,先后訪談過40多名縣、鎮、村級領導、農民企業家、農戶、村民和當地居民,還分別與數名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九代表等)座談。
調研活動結束后,課題組分析和總結調研材料,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的調研報告: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經驗;
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景;
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五、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
六、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經濟調研報告 篇9
文章標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自1994年所轄碭山縣被國家農業部確立為全國專業農協試點縣后,一直比較重視,并以此為發展契機,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合作空間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服務鏈條進一步拉長,分工科學合理,經營手段也日趨現代化。可以說,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為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截止20__年底,全市農村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1360個,參與戶數15萬戶,人數達50萬人。經營種類廣泛,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及市場信息服務業等。其中種植業544個,占40%:養殖業422個,占31%;其他占29%。區域分布以鄉鎮內合作經濟為主,占85%以上;經營形式80%為松散型專業合作。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1.1龍頭企業帶動型即以農業企業為龍頭,組織農戶共同參與而聯結成的一種經濟聯合體。目前,全市有24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去年實現營銷收入19.8億元,建立基地210萬畝,與57萬戶農民簽訂協議,農民新增收入億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軋花廠,是以籽棉收購加工、棉籽榨油及織布于一體的綜合性加工經營企業,他們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實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與3萬戶農民簽訂生產收購合同,經營中實行購苗、購料、防疫、賒欠、借貸“五統一”,年推廣優質棉面積達7萬畝,每戶農民年均增收500元。這種模式的聯合,規模較大,相互聯系密切,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強,見效快,作用突出。
1.2能人帶動型主要由能人牽頭,包括種植大戶、運輸大戶、農民經紀人等。碭山縣華利果業協會是由葛集鎮農民孫宗華創建的,每年,該協會都與周邊6個鄉鎮簽訂生產、收購協定,組織優質無公害水果生產,免費發放水果套袋,以高于市場o.2元/斤的價格收購果農的水果,與農民結成了較緊密的利益聯合體。20__年,協會獲得了私營企業水果出口權,當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創匯近10萬美元:20__年全年銷售水果3272萬公斤,創匯近30萬美元。
1.3專業協會帶頭型協會有的是在鄉鎮指導下由部門牽頭組建,有的是村組織牽頭組建,主要是圍繞某項生產經營或服務項目而形成的,如養牛協會、養羊協會等。碭山縣文莊鎮瓜菜制種協會,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制種面積、生產資料、培育種苗、技術指導培訓、回收等五統一,20__年500畝辣椒制種創產值4007元,人均制種單項收入超千元。
1.4農業服務部門領辦型多是由鄉鎮農技、農經、林業、獸醫站、供銷社等部門牽頭,吸納農戶參加,一方面為農民提供技術、產品購銷等多種服務,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適應形勢,轉變職能,拓展工作領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由碭山縣唐寨鎮供銷社創辦的碭山唐寨水果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闖市場,自1998年以來,在上海相繼興辦了兩個水果專業批發市場,同時承包140畝地,從山東、浙江等地引進果樹新品種栽植,取得明顯成效。四年來,共為當地群眾銷果1.38億公斤,銷售額1.11億元,其中為合作社社員推銷水果占總銷量的80%,銷售范圍遍布全國。
1.5科技人員創辦型農業科技人員依靠自身的優勢,組建各類協會組織,帶領一方群眾奔小康。市無籽西瓜研究所所長劉廣善在20__年組建了無籽西瓜協會,以科研單位、中介組織和瓜農“三贏”和利益機制為紐帶,對瓜農實行包種苗、包技術、包產量、包銷售的全程服務,形成了科―農―貿一體化的產業化農技推廣模式。推廣范圍覆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占全國無籽西瓜總面積20以上。
2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及效果
2.1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同類生產和消費的聯合,打破了區域界限,實現了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宿州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主要是圍繞發展“水果、蔬菜、畜牧、種子”四大主導產業進行的,這些產業的合作社占到總數的90%以上,實踐中,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是明顯的。糧經比例由20__年的6.3:3.8調整為20__年的6:4;畜牧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了33%;大宗優質農產品率由20__年的24%提高到20__年的30%:果菜的發展也有了新的進步。
2.2加快了市場流通,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民闖市場的能力據不完全統計,全市20__年水果外銷率達70%以上,蔬菜外銷率40%左右,畜禽產品外銷率40%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外銷率達80%左右。
經濟調研報告 篇10
如何有效引導、充分利用民間資本,興工強縣,快速發展縣域經濟,培植和壯大縣級財源,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最近,我們在縣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民間資本投資的現狀
到目前止,縣民營資本投入辦工業5491個,固定資產總額333925萬元,解決勞動就業77274人,年產能力60億元以上。調查發現,民間資本投資呈現出如下特征:
一是民間資本投資呈現規模發展之勢。投資的“熱點”、“亮點”主要集中在縣城、創元工業園、陬市鎮、熱市鎮1848高等級公路與319國道一帶。全縣28家非國有規模工業投資額達271433萬元,占民營投資總額的80%以上。其中投資上億元的2家,投資上千萬元的12家,投資500萬元的有8家,投資100萬元以上的8家。未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新建項目還有完成投資6000萬元的宗林木業、擬投資5000萬元的水府食品、投資上千萬元的麗源針織等項目。
二是民間資本投資渠道多元化。近年,縣居民投資渠道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大多數的民營業主熱衷于房地產開發、建筑工程承包、經商販運、餐飲業等見效快、高回報的實業。桃花源盤龍村文凡初通過15年打工,在積攢資金的同時謀得當今世界領先的環保油漆制造技術與銷售網絡,于回家創辦金固力油墨制造公司,產品主要用于環保印刷,給金鵬凹印當配角,為湖南首創。現已投資230萬元,并高薪聘請3名專家,到8月止完成產值600萬元,預計全年可完成1000萬元,三年以后可達億元以上。
三是民間資本投資與民間借貸相互推動。調查發現:區域民間資本投資愈興旺、行業特征愈凸顯,則民間借貸愈活躍。如菖蒲豬鬃加工群體目前有40多家生產廠家,均是近幾年以老帶新、大幫小湊、借力發展起來的。該豬鬃群體現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創利稅1500萬元以上。在豬鬃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其民間借貸也應運發展,現已形成了3000萬元左右的民間借貸規模。閑置的民間資本通過民間借貸進行間接投資,既有效降低了投資風險,又有可觀的投資回報,增加了稅收,培植了財源。民間資本投資與民間借貸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民間資本投資的規模發展。
四是民間資本投資的“引力”較強。近年來,借鑒外地經驗謀求經濟跨越式發展。隨著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經濟體制的不斷理順,民間資本投資得到快速增長。近兩年來,縣外資金到位15億多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創元火電廠、投資8000萬元的宗林木業、投資6000萬元的杰新紡織、投資5000萬元的水府食品、投資3000多萬元的勝利化工廠以及創元鋁業的5大配套項目、芙蓉泉酒廠等。全縣國有、集體企業通過改制,吸收本地民間資本近2億元,如德江棉紡、裕東紡織、三力活塞環、明月油廠等。還有新建機械、京龍機械、電器導管、大葉茶業、萬福糖業等民營企業為了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加大了技術改造投資的力度,投資額均在千萬元以上。打工回流、投資內移已成為民間投資的新趨勢。全縣僅去冬今春一下就新增了13家打工仔辦的針織廠,為培植財源打下了基礎。到8月底,已完成投資358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20多個。
二、民間資本的存量與動向分析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縣的民間資本存量較大。到8月止,全縣6家金融機構共有儲蓄存款余額37.62億元,同比增加4.47億元,增長13.69萬元。包括農發行在內的7家金融機構在累計收回5.75億元貸款的同時累計發放貸款8.16億元,實際新發生貸款只有2.41億元,存貸相抵結余35.21億元。存款中定期儲蓄的比例近幾年在下降,但仍占70%左右,約為26億元。按金融部門掌握的情況,在26億元的儲蓄中,約有35%為養老防病之用,15%為子女讀書之用,10%為購房、住房改造等改善居住條件之用。一般情況下,這部分儲蓄不會被拿出來用于投資,剩余40%約10億元才是真正意義的閑置資金,在外部條件成熟的時候有可能轉為投資資本。從儲蓄擁有者的職業、身份來看,農民、下崗職工、大多數普通城鎮居民,他們的存款數量不大且多為養老防病、子女讀書等固定用途,難以啟動,但他們中的一部分打工者的儲蓄存款強勢增長,投資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私營個體工商業主們的資金雖在金融部門的統計中也體現為儲蓄,但這些資金實際已用于生產經營,無需啟動;我們在前面分析的約10億元真正意義上的閑置資金擁有者大多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效益好的企業負責人和企業骨干。這部分人有相對豐厚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衣食無憂,從客觀條件上講,他們的錢完成可以拿出來投資,但安逸的生活使他們不象那些貧困群體有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必要也不愿意放棄眼前的平靜和安逸,去承擔投資創業所可能導致的風險。但盡可能的多獲得財富,這是幾乎所有人的正常欲求,當這些富余資金的擁有者感到他作出某項投資的風險不大甚至是零風險時,或者是有一定風險但相對較小時,富余資金便有望轉為投資資本。
三、制約民間資本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
據中國人民銀行對全國城鎮儲戶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愿望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儲戶占20%左右。我們也以問卷方式對本縣1000名儲戶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愿意將存款拿出來投資辦實業、且須有前提條件的只有18%,低于全國水平的2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四怕顧慮”與“三重障礙”:
1、“四怕顧慮”:
一怕擔風險。問卷調查表明,持這種心態的人約占1/3。他們擔心的是項目不可靠、賺錢的把握性不大。他們認為:好的項目都搞得差不多了,現在沒什么好項目了,不如把錢存銀行穩靠,錢存銀行,雖利息不高,但有安全感。投資辦廠就要冒風險,市場變化莫測,投入的資金難以保證實現它的期望值,等有了可靠的信息,有了好項目、好機遇來了再說。
二怕惹麻煩。持這種心態的人一般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且一般資本都不大,經不起折騰。但他們也有著投資興業的沖動,也想展現一下自己的理財能力,但又怕市場風浪淹沒,怕吃虧不討好,不如“不打鑼鼓圖清閑”。這部分人仍在坐等觀望,期盼發展環境更好。
三怕政策變。即怕準入變卦、怕中途卡殼、怕“三亂”反彈、怕樹大招風。持這種心態的人約三分之一。
四怕上當受騙。目前企業法人治理機構尚不完善,少數企業代表陋習難改,隨意踐踏公司章程、隨意處置公司財產、隨意剝奪股東利益、隨意揮霍股民資金,故小本經營者不敢合伙辦大廠,擔心法人吃股民,怕今后血本無歸。特別是那些“辛苦工作幾十年、節衣宿食積攢錢”的工薪階層最怕上當受騙。
2、“三重障礙”
一是產業準入政策暨缺項目的障礙。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向國有經濟傾斜的投資體制,使得民間資本在選擇項目時受到很大限制,難以進入具有較高預期投資收益的領域。即使在一般競爭性領域,民間資本的投資范圍也是有限的。大量的企業只能擠在少數行業內相互惡性競爭,即使是富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由于難以尋找新的有投資價值的項目,其投資意愿必然減退。
二是缺乏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相互支持。長期以來,民間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民間資本,銀行、信用社貸款占比不高。國有商業銀行給民營企業貸款過去就很少,現在由于風險責任加大,對民企貸款需求的態度也就更加謹慎甚至消極。因此,政府提出大銀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要求也就難以響應。作為農村金融主體的農村信用社,“三農”經營服務也難擔重任。至于直接融資、股票上市,門檻太高,審批程序復雜,民營業主只能是望洋興嘆。
三是部門收費偏高、執收不規范、執法水平低的影響。收關系費、人情費,只收費不服務,輕收重罰,欲擒故縱的現象時有發生,老百姓提心吊膽,不敢投資。
四、激活民間資本的幾點建議
要想讓民間富余資本在興工強縣中充分涌動,應有的放矢地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突出思想禁錮,激發投資熱情。在整個社會資金中,干部存款占有相當的比重,大都成為不流動的死錢,很難作為生產要素發揮擴大再生產、創造新財富的作用。激活民間資本,首先就應釋放干部的投資熱情。其次是要調動民眾投資辦工業的積極性,要解決小富即安、求穩求安、怕這怕那的問題。要大力宣傳一些不等不靠、大膽創業的成功典型和本地的產業優勢、可行項目和優惠政策,鼓勵全縣上下搶抓機遇,千方百計上項目、當老板、掙大錢。
第二,要科學制訂規劃,實施項目帶動。項目是民間資本合理投放的先導。要根據城內不同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經濟基礎,揚長避短,制定一套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要圍繞工業、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切實篩選一批經濟效益好、發展后勁足、帶動能力強的可行性項目,并利用現代信息網絡與各種會議、資料向全社會公布,以便投資者根據地域經濟發展規劃合理安排資金投向。
第三,要放寬投資準入,拓展民營領域。要堅持平等準入、公平待遇的原則。凡是國家法規未明文禁止的行業和部門都要對民間投資開放;凡是對外商開放的投資領域都允許和鼓勵民間投資進入;實行優惠政策的領域,優惠政策同樣適用于民間資本;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等方式參與各類工業項目新建、技改與其相關的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凡民間資本投資辦工廠,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政府采購、資質認定、人才引進、職稱評聘、證照辦理、收費標準、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等方面,都應和其它所有制企業一樣享受同等待遇;實施各項優惠政策,重在兌現,不能朝令夕改。
第四,要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平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政府對經濟事務的行政干預,集中精力謀發展,切實為民間投資者和現有民營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搭設創業平臺,以公正、公平、平等、優惠的條件吸引民資入園興業。又如,組織成立貸款擔保公司或信貸擔保中心,緩解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難和個人創業貸款擔保難的矛盾。目前,一些中小企業多為改制民營,普遍先天不足,有時難免資金周轉不靈、“捉襟見肘”,通過信貸支持“輸血”再造,可以進一步做大做強,提高民間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比如,深化金融資本體制改革,通過建立投資咨詢機構、服務代理機構、信用評估機構等有效措施,引導民間“外溢”資本“回流”,啟動大量的居民儲蓄進行投資辦工業。又如,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提升民營業主整體素質,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完善企業法人治理機構,提高企業知名度,更好的吸引民間資本投資。通過全方位的服務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爭取在二到三年內,形成比較完備的信用擔保體系、信用評價體系、項目論證體系、咨詢服務體系、民間投資體系,為投資者提供資金融通、投資策劃、擇業引導、項目代理、企業管理、環境優化等必要的服務,廣泛吸引民間資本投資。
如何激活民資,培植財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試圖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必須拿出超乎尋常的決心、勇氣,付出大量精力、財力并施之以過硬的措施,方可望有所成。
經濟調研報告 篇11
為推動清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林業經濟轉型升級,有效破解既要守護青山綠水又要讓群眾增收致富兩難之題,縣政協成立專題調研組,赴桓仁、集安、通化,對林地中藥材、林下山野菜歸圃、經濟果林及農產品深加工考察調研,并結合清原清山綠水資源優勢,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一、學習考察調研情況
桓仁、集安、通化將以人參為主的林地經濟做大做強,形成了“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推進了產業融合發展,有力推動鄉村振興、縣域經濟發展。
(一)注重林地經濟綜合開發,實現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桓仁以山參為主的林地藥材面積達到63。85萬畝,山參保護基地規模居于全國縣級首位。紅松果材、大榛子、核桃楸干堅果經濟林達100余萬畝,桓仁山參、紅松籽、大榛子、山核桃油、林蛙等多個產品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多個山參品牌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牌產品,獲得“中國山參之鄉”、“平歐雜交榛子專業鄉”等榮譽稱號。集安市是全國乃至世界“邊條參”唯一產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天保工程”、林地承包到戶等政策,不斷擴大林下參種植規模,經營模式由分散的小戶、小規模向集中連片聯營的大戶、規模化轉變。
(二)著力打造產業園區,扶持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桓仁建設東北參茸城,成為東北地區的山參集散地。全縣注冊的有關山參企業332家,其中上市企業1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有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遼寧省百強和民營明星企業4家。同仁堂、鶴年堂、天士力、上藥集團等國內知名中藥企業落戶桓仁,進行加工和經銷山參產品,建設山參種植基地。集安中國·清河(澳洋)野山參國際交易中心建設項目,交易額超過20億元。通化快大產業園區計劃投資2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利稅3億元以上,提供1萬多個就業崗位,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參集散地。建設有人參特產商貿、倉儲物流、研發檢測、人參文化旅游四大板塊和一個人參產業營銷平臺,研發出人參酒類、飲料類、化妝品、保健品等28類300多種產品,實現了人參產品及制品的電子交易、物流配送、融資貸款等全網絡運營管理。
(三)發揮經營主體作用,推進三產業融合發展。集安鼓勵各經營主體結合林下參種植基地發展森林旅游、林下參采挖園、山野菜采集、人參酒品飲等體驗項目,建設民俗民宿、農家樂,推出人參雞湯、高麗火盆等地道美食、休閑度假活動,舉辦人參主題大型活動。參觀的清河鎮德源特產種苗基地有林地面積500畝,開發種植蘆筍、大葉芹、刺五加等各類山野菜32種,林下人參、黃芪、白芍等中藥材16種,東北紅豆杉、黃柏、寒富蘋果苗木40種,林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吸引游客觀光采摘,銷售山野菜、中藥材、盆栽及綠化苗木產品、種子、種苗,獲得良好經濟效益。通化縣茂林綜合養殖有限公司在承包流域養殖梅花鹿20xx余頭,發展園參39000平,林下參2200畝,建設小型水庫,養殖林蛙50萬只,建設加工車間400平,生產梅花鹿茸、鹿血、鹿酒、山參、林蛙油等產品,年銷售收入1186。5萬元。
二、我縣區域特色產品開發存在的困境
清原與桓仁、集安、通化相比,資源稟賦相近,多年前產業規模水平差距不大,近年來差距越來越大。
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二、三產業滯后,產業鏈條短,銷售渠道狹窄。鹿產品、龍膽草等深加工企業我們有過但都沒有做大做強,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缺失,導致所有產品都只能停留在賣初級產品的階段,經濟效益無法得到提高。商貿流通環節處于被動狀態,林下參藥材銷售被吉林、桓仁客商主導,平地藥材全縣至今沒有一處交易市場。
二是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缺少系統研究指導我縣優勢產業的管理組織機構,對于發展區域特色產業過程中在引導工作上仍有所欠缺,大多數農民存在著不知道干些啥,怎么干的問題,所有生產、加工、銷售都還是以單打獨斗為主的局面,沒有形成全縣一盤棋,沒有形成規模化。
三是受天然林保護政策限制,缺少政策資金扶持。國家鼓勵林農發展林下經濟實施林權承包到戶,但矛盾是林農發展林下參不經審批違法,審批又受天然林保護政策影響難以通過(政策一收就死,一放就亂)。此外,林下開發投資額度大,回報周期長,地方財政無力扶持,難以形成集約化經營。20xx年國家千萬畝經濟林工程,對經濟林大榛子、刺嫩芽、果樹等補貼300—600元/畝,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20xx年至今,只有常規造林政策,補助100—200元/畝不等,林地經濟發展放緩。
三、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相關建議
與外市周邊山區縣比,清原產業具備一定的優勢,如“清原龍膽”是清原的明片,全國北龍膽銷量82%來自我縣。“清原馬鹿”是我們歷經30多年培育起來的自主品牌。“遼五味”“遼細辛”等都較早獲得地理標志認證。我縣野生歸圃平地藥材品種較多,規模已超過10萬畝,獲得“北藥道地中藥材中國第一縣”稱號。林下參也具備一定規模達到12萬畝,其他產業都具備一定技術基礎,現仍有100萬畝林地空間沒有得到利用。我們的發展空間有,在如何利用好資源,把資源變成資本上做文章,是我們落實“五位一體”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
(一)抓好龍頭企業建設,推動區域特色產業開發。我們應該總結、包裝、宣傳我們的區域特色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或鼓勵引導本地企業轉向利用本地資源加工方面來,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發、聯合辦廠,把資源、產品轉化為商品,解決農民在銷售方面后顧之憂。探索建設北藥道地中藥材交易市場的可行性,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促進山區資源加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進一步放寬森林經營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強開發林下資源、發展重點產業的領導,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政策,強化監督管理,實行依法治山治水。指導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按照統一規劃和部署,在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抓好荒地、林地、草地、小流域開發。合理調控森林郁閉度,對適合林下參種植要求的放寬到0。6—0。8之間,這樣既有利于樹木生長,又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制定相關政策,避免濫砍亂伐。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對林地經濟品種以及疫病防治的研發給予重視,退耕還林要引導鼓勵農民多發展經濟果林,避免滿山全是紅松林的單一樹種。要對新品種試驗研究進行立項,給予相應的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綜合開發等政策,出臺相關財政政策,重點用于種子種苗的培育、優良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基地的建設、區域品牌宣傳等方面。
(三)注重產業文化發掘,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設特色村莊,發展生態采摘、農家樂、民宿項目;結合中醫藥產業發展,開發中醫藥旅游,發展藥浴、養生保健、地方特色藥膳美食,形成特有文化;充分利用林下參、黃精、食用菌、馬鹿、林蛙、柞蠶絲等特色產品,開發旅游產品,打造土特產品基地,延長產業鏈條,推動旅游業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 篇12
1-3季度,臨港新城按照規劃的總體部署和年度工作計劃,積極貫徹國家宏觀調控精神,圍繞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振奮精神,扎實進取,開拓創新,各項工作取得較好進展。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和特點分析
洋山港對臨港新城的拉動效應進一步顯現,1-3季度,洋山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917萬噸,貨物裝卸量1805萬噸,集裝箱量208萬標箱。
前三季度臨港新城開發建設呈現如下特點:
1、增長質量進一步改善,工業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1-3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5.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9%,同比增長4.7%。蘆潮港鎮完成投資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1%;書院鎮完成投資1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其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仍然是拉動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8億元,增長29.1%。工業總產值完成情況較去年同期有顯著增長。
2、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1-3季度臨港新城基礎設施投資完成27.5億元,為年計劃33.5%。主城區加快完善一期道路與水系工程,繼臨港大道主城區段、護城環路主干道和橄欖路、茉莉路等5條次干道竣工后,加快G3、G31、D21等支路建設和6公里滴水湖湖岸結構、游船錨地施工,各項工程均順利完成節點目標;產業區方面,世紀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驗區、鐵路中心站配套經10路、I6路、蘆潮港西側灘涂圈圍一期工程竣工,蘆潮港西側灘涂圈圍二期、南灘產業碼頭、深水港蘆潮港輔助區等項目順利完成節點目標,重裝備區“四橫四縱”骨干道路、閔聯臨港和物流園區市政道路抓緊施工,部分路段通車。大蘆線航道整治工程部分地段開工,兩港大道二期、Y5道路、白玉蘭大道改擴建即將啟動。供排水、供電、天然氣、電信等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有所加快。三季度,泥城社區彭平路、泥城路、N3路建成,產業區DEX2W、DEX3路開工;蘆潮港D3、E2、E22抓緊施工,萬祥產業配套區宏祥路、萬和路(南段)、萬建路、殷家港等項目竣工;書院S3、Y61、老蘆路開工建設。
3、招商引資積極突破,產業項目落地加快
1-3季度累計批準外資項目18個,投資總額為44740萬美元,其中,合同外資11902萬美元,占全年計劃的37.2%,項目儲備方面,儲備電氣起重機、池貝機床、西門子發電設備、東和恩泰、東航普惠等項目,涉及投資總額37.3億元。
在加強招商引資的同時,加快落戶項目的開工建設和竣工投產。產業項目累計投資30.7億元,為年計劃的60%,成為保持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增長的'亮點。大型船用曲軸、電氣核電設備、滬東重機廠房有望年底竣工。臨港普洛斯一期、瓦錫蘭和禮才物流順利運營,同盛危險品倉庫二期準備就緒,蘇爾壽機械打樁開工,卡爾瑪、卡特彼勒再制造正式開業。
三季度,蘆潮港配套產業區開園,至此臨港四鎮配套產業區已全部啟動。蘆潮港建材市場開業,書院現代農業發展區一期建成,積極籌劃二期建設。萬祥產業區16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全部建成。
4、功能性開發加快推進,城市管理框架開始構建
1-3季度主城區加快功能性項目的推進。區行政中心地下工程施工基本結束,綜合服務樓樁基工程完工,完成投資6882萬元,為年計劃34.4%。中國航海博物館完成樁基,正進行局部降水與土方開挖,完成投資3324萬元,為年計劃41.6%。海事大學商船學院等部分建筑完成結構施工,進行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完成投資54378萬元,超額完成年計劃。錦江之星商務酒店已完成一層主體施工。建設大廈、閔聯大廈完工可批復,準備四季度開工。臨港信息大樓、臨港燃氣大廈、區黨校、區衛生公共中心簽訂入駐協議,海事局、洋山海事法院等口岸管理機構規劃用地基本明確。西島高星級酒店加快推進,與迪拜、美國X—NEO、日本QCZ等多家國際知名公司進入深度洽談。產業區國際豪生酒店開業,物流技術中心、保稅港管理中心正式開工建設。
5、房產開發以安置房為主,動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1-3季度臨港新城房地產開發投資14.9億元,其中各鎮安置房投資13.5億元,完成年計劃40.9%,占房產開發總投資的90.6%。三季度,泥城、蘆潮港經過前期充分準備,順利完成了一期部分動遷安置房分配,其中,泥城分房1550套,蘆潮港分房735套,其中泥城分房戶中的一半已裝修入住,使臨港新城動遷安置工作開始步入良性循環。
二、存在問題
前三季度開發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
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不甚理想。第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7億元,僅占第二季度完成額的53.4%,投資額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形勢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是新開工項目較少,基礎設施和動遷基地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如:西引河暫緩實施,大蘆線航道、兩港大道二期、重裝備區“四橫四縱”等項目的進度受到動遷和用地制約;白玉蘭大道改造、Y8由于實施主體和建設方案變化等問題而延遲實施。
二是城市整體功能開發有待加快。具體表現為招商引資中項目儲備不多,產業支撐后勁不夠;原計劃滴水湖四幢商務樓宇中的兩幢無法上馬,濱海餐飲街、商品房推進不快,城市旅游娛樂設施缺乏,商業氛圍和人氣不足;四個分城區尚未形成城市要素集聚形態。
三是動遷基地建設進度離年初目標有較大距離,要完成“年實現現房動遷”的總體目標還有不小的困難。1-3季度,四鎮動遷安置房投資 13.5億元,實現年計劃的40.9%,其中第三季度只完成投資2.7億元。由于前期準備不足,各鎮的三期房建設均未開工,既影響到臨港新城全年固定資產完成情況,更影響到明年實現現房安置的總體目標。從結構上看,泥城目前在外過渡4000余戶,加上近期大蘆線等工程拆遷,要實現明年現房安置的目標,任務更為艱巨。
經濟調研報告 篇13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包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了解掌握河南村現狀和今后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為了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計生局抽調兩名包村干部與鄉農業助理及計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會共同深入280戶農戶進行調查問卷,對所涉及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發展、村屯建設等10類2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河南村地處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間,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鄉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從村北緩緩流過,河水清澈,環鄉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便利,為河南村富民產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發展環境。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海南鄉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一區”示范村,結合河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為基礎,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為重點,“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灶、改房、改變傳統落后的生活習慣;“三新”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創建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著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絡,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眾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河南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壯大綠稻、西香瓜、食用菌產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想方設法增加群眾收入。
2.1產業發展。
根據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主要發展綠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個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綠稻產業。由于河南村種植水稻具有多年的歷史,種植水稻栽培技術經驗豐富,對發展綠稻產業有一定優勢,創意包裝綠稻品牌,廣開銷售渠道,提高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采取大中棚育秧技術,提高綠稻品質,實現綠稻種植1500畝。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廣大農戶大力發展有機稻產業。
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利用河南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規模計劃發展到15萬袋,到20__年發展到100萬袋。
三是推進西香瓜產業。根據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譽,種植經驗嫻熟,村兩委班子規劃三處西香瓜種植園區,集中推進發展西香瓜產業。到20__年西香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1000畝。
2.2、環境衛生。
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達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的標準,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
②對于村內產生的垃圾,實行各家各戶園內堆放,由每戶自行將垃圾運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
③畜禽實行戶戶圈養,牲畜群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
④人畜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0%,到達到100%。
⑤村民庭院內外環境衛生清潔,無三堆存放,花草樹木成簇,生機盎然。
⑥環境保潔,落實專人,負責村內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提高群眾生活環境。
2.3道路建設。
①硬質路建設。河南村共有道路6條,3000延長米。已修水泥道路2條,1000延長米,還剩4條延長米沒修。河南村采取村民自籌,集體出資、向上爭取的方式,總投資30萬元,在基礎上,新修水泥硬質路4條,延長米,計生局包扶河南村,并積極出面與交通局協調,修建水泥路1000延長米,計生局協調相關領導無償給付河南村水泥100噸,用于硬質路改造建設,基本實現村屯道路硬質化,硬質化率96%。
②邊溝。全長6.2公里,已修2.2公里,還剩4公里沒修邊溝。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兩年內實現邊溝硬質化達到100%,保證邊溝排水暢通。
2.4、綠化美化。
①環境綠化美化。本著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實現路旁、村旁、溝旁及房前屋后全部栽種綠化樹。投入2萬元,村內主次干道栽植垂榆600株,實現街道綠化100%。邊溝外側進行徹底平整,栽植花草,達到美化綠化。計劃再投入2萬元,在每兩棵垂榆中間 栽植云杉樹種600棵,做到綠化樹種高低錯落有致。
②庭院凈化美化。庭院內栽種花草,設置盆景,有條件農戶沿房屋和杖墻壁栽種攀巖藤條式花果或花木。
③公共場所綠化美化。河南村現有村辦公室,村供銷商店公共場所兩處,對這兩處場所分別設置花壇,栽植花期長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環境。
2.5杖墻和房屋外飾。
①杖墻。河南村主次干道兩側的杖墻投資1萬元,用白灰粉刷一新,達到整齊劃一。
②房屋外飾。對主干道路兩側房屋外墻采用帖面、粉刷或彩繪等形式進行裝飾,形成統一格式,效果鮮明,特點突出。
2.6公益事業。
①為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娛樂生活,河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計劃在投資20萬元,修建一處占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廣場,并安裝體育健身器材,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帶來的喜悅成果。
②以村辦公室為中心,修建完善占地面積700平方米的農民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圖書閱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并在村委會廣場安裝上了計生局為河南村協調解決體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入戶調查問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群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于對不同的少數民族、不同類型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一是存在著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干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布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干部對于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繁重。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發展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征農業稅后,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為促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明白紙、標語橫幅、群眾會議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干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以示范村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設的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于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要堅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于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范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四)要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采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經濟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辟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采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并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著眼于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范化衛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特別按市政府關于建設“和諧新農村幸福新農家”項目文本,建立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絡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開辟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經濟調研報告 篇14
總部經濟是指一個區域利用一些特有的條件,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而將生產加工基地安排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從而形成合理的價值鏈分工,并帶動該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端經濟形態。總部經濟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全國許多中心城市的強烈反響,紛紛將發展總部經濟作為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選擇。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市總部經濟最發達,對“總部”的爭奪最為激烈。中心城區發展總部經濟的優勢和劣勢何在?模式和路徑何方?筆者經過調研,略有管見。
一、優勢和劣勢的比較
根據總部經濟理論的有關原理,發展總部經濟需要具備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研發能力、專業服務、政府服務和開放程度等六大基本要素。圍繞基本要素,相比較周邊區域范圍而言:
(一)相對比較優勢
1、交通區位優勢。是“長珠閩”的共同腹地,滬昆高速、贛粵高速、105國道、320國道、京九鐵路、浙贛電氣化鐵路從境內穿過。中心城區距南昌昌北、長沙黃花機場均只有2個小時車程,并已納入上海、杭州、廣州8小時經濟圈。作為發展總部經濟必要的空中交通,明月山機場將成為占領贛西地區發展制高點的關鍵。中心城區較為完善的立體式交通網絡,為發展總部經濟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2、產業基礎優勢。全市9個工業園均為國家批準的省級開發區。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全市已基本建成醫藥、紡織、鹽化工、煤電、建筑陶瓷、鞋革等6大特色產業基地,中心城區也已形成以醫藥、機械、機電汽摩配件、新型建材等為重點的支柱產業。這些特色產業基地的建立和一批支柱產業的發展壯大,為中心城區充分依托這些現有優勢企業的集聚發展,有效鼓勵引導相關企業的行政總部、營銷總部或結算中心入駐提供了良好條件。
3、城市品牌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大的品牌。是全國第一批生態試點城市,具備既適宜投資興業又適宜居住的環境。近年來,中心城區已獲得五張國家級名片。目前正在大力實施“13579”工程和人口五年倍增計劃,致力打造中部最佳宜居城市,使真正成為宜業的熱土、宜居的福地。隨著對外知名度的進一步提高,生態宜居這一城市品牌將最有可能成為引進企業總部落戶一個賣點。
4、人力資源優勢。據統計,全市擁有勞動力總數達337萬人。設在贛西實訓中心規模位居全省之首,年培訓能力達1萬人左右。尤其是中心城區設有xx學院和xx職業技術學院兩所全日制高校,其中,xx學院是擁有800多萬人口的贛西地區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學,在校學生達1.6萬人;xx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達1.1萬人。這兩所高校將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上為發展總部經濟提供有力保障。
5、興業成本優勢。除勞動力資源豐富外,特色礦產和農產品資源都非常豐富,土地、用水、用電等價格相對較低廉,企業職工年工資也大大低于沿海發達地區。
6、政策環境優勢。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制度,深化市直單位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改革,著力解決市直部門“中梗阻”頑癥,嚴肅查處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人和事,在去年的全省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的52個行業、系統中,我市總評列全省第一名。
(二)相對比較劣勢
1、經濟實力不夠強。與全省相比,我市經濟總量偏小,人均水平較低。僅以去年為例,我市gdp總量和增幅分別列全省第5位和第9位;人均gdp只有萍鄉的54.8%、新余的38.1%。總體實力不強還表現在市本級經濟較薄弱,去年市本級財政總收入列全省倒數第二,只占南昌的6.67%、新余的20.8%。中心城區目前的經濟規模尚難以形成對企業總部落戶的吸引力。
2、配套服務不完善。地處贛西內陸,不臨江不靠海,大宗貨物運輸只能通過鐵路和公路,不但貨物吞吐量小,且運輸成本高。中心城區到目前仍沒有大型的物流企業和現代物流市場,加上信息流不甚暢通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在服務行業方面,總體上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難以滿足較高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更無法對外產生吸引力。特別是在五星級大酒店、高爾夫球場等一些高端服務設施方面的空白,難以讓企業高管人員在真正進得來、留得住,這也成為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一大“軟肋”。
3、金融服務水平較低。一個地方發展總部經濟,需要這個地方在資金信貸、企業融資、資金結算等方面有方便快捷的優勢。就當前中心城區來說,存在信貸總量相對較小與金融資源相對豐富不匹配、信貸投向分散與信貸需求集中不匹配、融資渠道單一與行政資源豐富不匹配等矛盾。以企業融資為例,目前中心城區企業中,僅有江特電機獲得交通銀行3000萬元貸款,占比不足全市異地融資(不含豐電)的5%。
目前,除幾家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外,股份制銀行、合作銀行和跨區域的其他商業銀行及其辦事機構在中心城區還是空白,這不僅限制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也給企業在資金結算上帶來了不便。
4、高端人才較為緊缺。發展總部經濟,需要大批量的高級專門人才。總體上說,當前我市人才總量不大,高層次人才缺乏,尤其是企業所需的經營管理、熟練技術工人非常緊缺,且行業分布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較突出。在人才引進上,也存在著“難引進、易外流”的現象。不少企業反映,由于中心城區人才市場發育不完善,人才管理工作相對滯后,使得許多企業普遍存在招工難的現象,特別是難以聘到企業緊缺的中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
二、模式和路徑的探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城區發展總部經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條件,但相對劣勢和差距不少,我們只有進一步理清思路,揚長避短,尋找自己的模式和路徑,才能不斷培育、發展和壯大總部經濟,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增強城市集聚力和輻射力。
1、明確發展思路。以打造中部地區最佳宜居環境為目標,以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構建適宜創業發展、生活居住的軟硬環境為支撐,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扶持相結合、本土培育與引進做強相結合、發展總部經濟與產業項目經濟相結合,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努力建設區域性企業總部中心。尤其要重點吸引、扶持和培育與我市幾大支柱特色產業相關的總部企業入駐,加快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經過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總部經濟發展環境、政策框架和服務體系。
2、制定發展規劃。按照總部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充分調動市、區政府和企業三方共建的積極性,加快構建分工合理、功能突出、配套完善、優勢互補的總部企業區域布局。精心規劃宜陽新區、經濟開發區、明月山風景旅游名勝區的功能定位,宜陽新區以打造中心商務區為核心,強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貿、會展等服務功能,吸引現代商業、金融、保險、咨詢、證券以及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經濟開發區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主導產業為依托,集中設置企業管理總部、研發中心、設計中心、成果孵化中心等建設項目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培訓中心等職能型總部;明月山風景名勝區主要定位為休閑娛樂區,進一步加快完善酒店、娛樂、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大力發展休閑、娛樂、健身、旅游等現代服務業。
3、出臺優惠政策。借鑒外地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成功做法,抓緊制定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有關扶持措施,細化促進總部經濟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在出臺扶持總部經濟的有關政策時,一是在稅收優惠上,要在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再適當放寬;二是在辦公條件上,要提供舒適的場地、場所,并在房產過戶時給予一定的減免,在擬規劃的商務集中辦公區,要預留部分地塊,用于建造商務辦公樓的建設用地,必要時為其免費提供辦公場地;三是在生活條件上,對引入的企業總部的`領導、員工及家屬子女在轄區內落戶、就業、就學等方面給予一定關照和減免;四是在金融服務上,給予總部企業優先信貸、融資,上門服務;五是在資金獎勵上,設立總部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企業集團總部遷入直接給予獎勵。同時要注重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切實增強總部企業對信心。在具體工作中對有可能把總部遷入大公司、大集團,例如寶成鞋業、百神藥業、金特建材等,要列出單子并組織力量,有針對性地靠上做工作。
4、加大引進力度。突出以經濟開發區為平臺,以具有較好基礎、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如以濟民可信、仁和藥業等為龍頭的醫藥產業,以江特電機、沃得集團等為龍頭的機電產業)為依托,積極引進一批國內、省內知名企業入駐設立地區總部或分支機構;積極引導一批國內外名牌產品在設立總經銷或分銷中心(贛西片區);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公司在設立物流、信息、會計審計、投資顧問、咨詢評估、法律服務、會議展覽等中介服務企業總部。具體操作上可采取“內強外引”的辦法:一是大力支持市內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或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其總部設立在中心城區;二是采取分拆引進方式,對于轄內企業,如高安、豐城大型建筑陶瓷企業、上高鞋革企業、奉新紡織企業等,利用中心城人才、行政、運輸、市場方面的優勢,引導其將行政總部、銷售總部和研發中心遷至中心城區;三是積極鼓勵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將企業總部遷至中心城區或設立分支機構,為家鄉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5、完善配套服務。大力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尤其要有意識地搞好五星級酒店、高爾夫球場等一批高端服務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在加大對市內物流企業的整合扶持力度,鼓勵其做大做強的同時,積極做好大型物流公司的引進工作,加快推進贛西物流中心以及省級建筑陶瓷專業市場的建設,使中心城區成為全市和贛西片區物流的集散中心。鼓勵和引導外埠商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在中心城區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抓緊市農村商業銀行的組建,加大融資模式(如借鑒推廣奉新縣孵化式融資模式)創新力度,使中心城區成為全市的金融網點中心、生態示范中心和產品創新中心,為總部企業的引進和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大力整合扶持企業上市的政策和資金資源,支持總部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積極協調解決總部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過程中的問題。加大總部企業緊缺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總部人力資源貯備庫,盡快使中心城區成為贛西區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
6、優化政務環境。建立總部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召集人由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直有關職能部門任聯席會議成員,負責制定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政策,統籌總部企業的認定,審定有關補貼和獎勵,協調處理總部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從市直部門抽調一些業務精、事業心強的同志,組建專門的工作班子,做好總部已進駐和有進駐意向企業的跟蹤、聯絡和日常協調等服務工作。加強對總部經濟的運行分析和監管,建立總部經濟統計分析核算制度,全面準確掌握我市總部經濟發展狀況。繼續優化政務環境,增強政府的服務功能,尤其是工商、稅務、金融、商檢等職能部門要圍繞培育和引進總部經濟目標,靈活掌握政策,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注重協調配合,切實做到多服務、少設卡,多說行、少說不,使本地民營企業真正做得大、長得高,外地企業總部真正引得進、留得住。
經濟調研報告 篇15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xx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姜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于薄弱。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1、從業人員分布情況。現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XX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復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喂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于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姜、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布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小學、初中程度文化還占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后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經濟調研報告 篇16
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積累問題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近期,通過與村干部及部分黨員、群眾進行座談,形成了以下報告。
一、基本情況
新袁鎮共有12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43000口人,9850戶,農村勞動力17500個。近年來,該鎮黨委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同時,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村級集體經濟出現了穩步發展的趨勢。據統計,全鎮12個行政村,1-6月份,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的三個村,5萬元以下的9個村。白水村、于灣村、新東社區、新集社區6月下旬率先成立了農工商公司,為發展集體經濟邁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村集體經濟收入產業分布主要是在加工業、土地租賃等行業。
二、主要做法
1、落實責任,嚴格獎懲,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
為提高村干部工作質量,增強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自覺性,該鎮建立了黨支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和經濟工作任務下到支部,責任落實到支部書記,年終按考核實績進行獎懲。即按照綜合得分高低發放考核工資,按照表現評優樹先,按照能力選拔干部。20__年,對村干部的報酬又作了調整,實行效益工資制,把村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調動了村級班子和村干部的積極性,增強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今年以來,全鎮新上企業項目7個,增加集體積累17萬元。
2、突出抓好村級財務的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該鎮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實行“雙代管”,村村聘請了人大代表或離任村干部為監督員。取消了農村招待費,對通訊費等非生產性開支實行限額控制,每年可節省開支20多萬元,減少了集體資產浪費,增加了農村積累。同時針對各村債權債務嚴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由鎮紀委牽頭,成立了清欠小組,對帳務逐村進行了清查,使債務問題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工作組進村入戶,通過對帳目進行認真地清理、公開,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減了負,松了綁。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觀念,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的問題。
為增強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該鎮組織村干部對市場經濟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使大家解放了思想,增強了競爭意識、超前意識和開放意識。通過走出去參觀學習,請進來傳經送寶,進一步開闊了村干部視野,增強村干部對更好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信心。
4、對村支兩委班子教法扶志,理清發展路子。
一些新班子,雖然有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家底子薄,對發展集體經濟往往缺乏信心,對這樣的支部,鎮黨委每村派一名副科級干部,幫扶村里的工作,對他們多指導,多關心。針對新班子致富無門路,發展無思路的實際情況,鎮里幫助他們重新制定發展目標,結合各村實際,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因地制宜,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尋求自己適宜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
三、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我鎮村級集體經濟呈現繼續發展壯大的趨勢,村級集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出現了多樣化,經營管理形式也多種多樣,集體資金積累逐步增加,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一是集體積累來源渠道單一,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積累底子薄,集體幾乎全部收入來源于零星土地、房屋的承包。二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思路狹窄,有的村干部一提及發展,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三是上級鼓勵支持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優惠政策少。
四、對策與建議
(一)要提高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的認識。全鎮12個行政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尚有9個,占到75%,村集體經濟無實力,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干部說話無底氣,農村社會化服務功能軟弱,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因此,如何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增加集體積累,實現村集體“有錢辦事”,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上新臺階,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優勢,選準路子,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引導各村立足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集體開發林場、果園、養殖場、個人承包增加集體收入;可以依靠村級成立服務組織,開展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可以集體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或收購公司,使農副產品在加工、儲藏、運銷等環節中實現多次增值,使集體收入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可以依托地理優勢,開發飲食服務、商業流通、運輸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首先著眼于農村黨支部班子的加強和干部隊伍素質的提高。
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在選配上一定要堅持標準,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意識、開拓精神和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秉公辦事、廉潔自律的人選進班子。同時要制定一些激勵政策,從鎮機關中選拔一批年輕人到村擔任實職。要注意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
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干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經驗激發他們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恒心和本領。要讓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名農村干部,不抓集體經濟發展是失職,抓不好集體經濟發展就是不稱職,切實把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落到實處。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
一是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設備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通過采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交付農民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權債務是當前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各村債權債務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整頓,應回收的各種欠款一定要收回;
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級集體資金管理制度,由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對村里財務進行“雙代管”,要做到既代管帳,又代管錢,防止出現只管帳、不管錢的現象。嚴格規定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切實履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五)加大激勵扶持,優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環境。
一是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規劃中,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制定好本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指標,組織職能部門抓好實施,并從信息、人才、技術、立項等方面給予幫助。
二是各級財政應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周轉金,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應安排一定的貸款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在稅收、工商管理上,對村級興辦的集體企業和各種經營項目適當給予減免。
三是對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干部制定獎勵政策,使村干部的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
四是要借助外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通過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大搞資源開發與利用,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五是加強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典型和事跡的宣傳,形成發展集體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
經濟調研報告 篇17
關于循環經濟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山東阜豐發酵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外資企業,坐落于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經濟開發區,下轄味精、黃原膠、動力、玉米油、雞精五個車間和一個污水處理廠。現有資產總值2億元,員工1000余人,形成年產黃原膠1萬噸、味精7萬噸的生產能力。主導產品谷氨酸、味精、黃原膠銷往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并出口到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先后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銀行信譽等級為AAA級。是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清潔生產企業和山東省資源綜合利用先進企業。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節約能源的基本國策,我們公司在完善規章、制度加強領導的同時,認真實施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實施循環經濟,提高中水利用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污水處理廠建設300m3沼氣柜一座,用于回收污水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沼氣,既解決了污染大氣的問題,又滿足了家屬院職工生活做飯之用,富裕的沼氣通往動力車間作為鍋爐的燃料,年節約煤炭1600多噸,可謂一舉三得。
2、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的余熱。味精濃縮工段余熱利用及冷凝水回收項目為可行的中/高費方案。味精濃縮鍋內味精長成后,通入壓力0.33MPa溫度280℃蒸汽對料夜間接加熱,加熱后的蒸汽冷凝水溫度在88℃左右。原先這部分冷凝水直接同碳柱水一同送往污水處理廠,既增加了污水處理廠的負擔,又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我們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充分利用了這一塊余熱和冷凝水。用濃縮鍋出來的冷凝-1-
水通過板式換熱器來預熱進入濃縮鍋的料液,料液可由45℃可增至65℃。換熱后的冷凝水降至65℃左右,這一部分冷凝水全部回收利用,其中一大部分直接進入濃縮鍋,另一部分進入中和罐。該項目總投資28.6萬元,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量544噸,去除其消耗支出后,預計年創造效益42萬元。
3、合理科學處置固體廢物。我公司的生活垃圾由環衛所全部運往垃圾處理廠作無害處理。對生產過程中的固體廢棄物,作了如下處理:厭氧及好氧過程中生產的污泥進入沉降池進行沉淀,再通過專用泵通過專用管道輸送至板框壓濾機,由壓濾機擠壓出含有豐富有機物的'泥餅,再將泥餅運動力車間焚燒,部分對外出售用作肥料。鍋爐燃燒后的爐渣經圓盤除渣機出渣,再由出渣皮帶機運往渣場,爐渣、煤灰全部出售,用于制造水泥或建筑材料。黃原膠的副產物豆渣,全部出售,用作豬飼料。公司固體廢棄物處置率達100%。
4、積極實施清潔生產工作。山東公司自去年5月份開始實施清潔生產工作,首輪清潔生產共計投資43.5萬元,實施的無/低費方案共計44個,中/高費方案一個,共取得經濟效益158.39萬元。20xx年6月X日,順利通過清潔生產工作驗收。專家組對山東公司的清潔生產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山東阜豐發酵有限公司本輪審核工作符合《山東省清潔生產審核驗收暫行辦法》,被專家組評定為優秀。我公司通過工藝技術改造、設備維護更新、企業內部挖潛、中水回收利用,年節標煤1100噸,減少廢水排放118800m3同時,實施清潔生產后,大大減少廢水及廢氣排放量,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現在正在實施下一輪清潔生產計劃。
5、加大治污投入,實施中水回用工程,減少排放總量。為實施
清潔生產,再造藍天碧水工程,我公著手實施中水回用工程,先后多次對環境治理項目進行了設備、工藝等技術改造和擴建。陸續上馬污水處理設施及其它輔助設施,擁有6000立方米的厭氧罐3臺,3000立方米的酸化池一座,標準沉降池2座。目前,有日處理低濃度廢水能力達4000m3的總容積為17000m3的好氧池兩座,日處理高濃度廢水能力達3000m3的總容積為4700m3的厭氧發酵罐5個;廢水處理能力、設施配置均超出了生產過程中實際產生的容量,能夠對黃原膠、味精廢水進行深度處理。20xx年2月25日,臨沂市環境保護局以臨環函〖20xx〗108號對我公司黃原膠廢水中水回用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進行了批復。20xx年3月12日,臨沂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臨發改政務〖20xx〗93號文對我公司黃原膠廢水中水回用項目進行批復立項。經過環境監測站的多次取樣監測及專家組的現場驗收,實現了生產過程中所有廢水全部達標排放。20xx年8月15日,臨沂市環境保護局以臨環驗〖20xx〗32號進行了驗收。本中水回用工程爭取項目資金¥500萬元。
目前,處理后的污水化學氧需求量CODCr小于50mg/L;氨氮
NH3-N小于5mg/L,PH值在6.5~7.5之間,符合《城鎮污水處理
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xx)一級A標準,達到中水回用指標。我們將這種水用泵打回用水單位用于一般冷卻,20xx年我們公司中水利用率達到了51%以上,用于系統冷卻、沖罐及生產生活區沖廁,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今后,隨著公司輸水管網的逐步完善,我們的回用率將逐步提高,最終達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標。
6、抓好源頭控制,減輕污水處理負荷。通過改進和優化生產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原材料的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對生產的各個環
節進行全過程控制,各生產車間的廢水排放處皆安裝流量表,以便準確計量排放的數量,作為獎罰的依據。這樣一來,使廢水污染物總量及廢水排放量大幅度減少,減輕了污水處理的減量化。
7、鍋爐加裝除塵和脫硫裝置。動力車間鍋爐在原來水膜除塵基礎上增設脫硫塔對煙氣脫硫,這一方案確定后,投入500萬元資金對公司現有的3臺35t/h、1臺75t/h鍋爐進行脫硫除塵及一系列設備及工藝改造。本脫硫工程共改造脫硫塔2臺,新增脫硫塔2臺。項目完成后,除塵效率達95%以上,煙氣中的SO2控制在400mg/m3以下,
煙塵控制在50mg/m3以下。同時,根據環保部門的要求,安裝在線監測裝置一臺套,隨時接受各級環保部門及社會的監督,實現二氧化硫及煙塵的達標排放,每年可減少SO2排放量1200噸。
經濟調研報告 篇18
為了準確把握湖南農村經濟運行狀況,科學研判全年農業經濟走勢,近日,湖南省統計局農經隊在芷江、會同、洪江、湘潭、攸縣、茶陵、衡陽、祁東、邵東、洞口等縣區進行了農村經濟形勢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與農口部門人員座談、與農戶深入交流等方式,對糧食生產、蔬菜瓜果種植、養殖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調研結果顯示,當前農業經濟運行亮點紛呈,總體向好,同時存在一定的發展困境,下階段要多措并舉確保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一、農村經濟運行的亮點
(一)中晚稻長勢較為良好。此次調研時期正處于中稻成熟收割期和晚稻灌漿期,據實地走訪湘潭縣石潭鎮、攸縣新市鎮等地水稻高產創建片了解到,今年中晚稻生長期陽光充沛,雨水充裕,時間分布均勻,未出現“寒露風”等不利天氣,氣象條件良好,稻谷結實率較高,有效穗增加。在芷江縣,中稻和晚稻長勢普遍良好,中稻成熟期比往年提前了一周。芷江中稻與一季晚稻播種面積xx年同期增加1.53千公頃,增長8.1%,產量達148483噸,較上年同期增加13775噸,增長10.23%。但是在懷化部分地區,晚稻抽穗揚花期遇到了雨水和低溫,稻曲病等病蟲害偏重。
(二)農產品基地建設順利。各地注重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打造優勢品牌,農產品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進程加快。芷江正在建設9大優勢農產品基地,包括優質超級稻基地建設、優質柑桔原料加工基地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等;洪江區巖垅鄉星火村形成了1400余畝的蔬菜基地,其中黑木耳基地占地38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當地農民工資達到了2100-3000元月;攸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13.4萬畝,比去年凈增加5700畝,同比增長4.5%;祁東縣已建成和在建的蔬菜標準園達32個,其中國家級標準園5個,露地栽培蔬菜標準園面積1000畝以上的6個,蔬菜生產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三)養殖業持續向上向好。通過詢問規模養殖戶了解到,生豬價格自3月底開始反彈,至9月下旬約為8.8-9元斤,出欄生豬頭均盈利400元左右,市場行情較好,養殖效益可觀,預計此輪上漲行情可持續至明年上半年。養殖戶補欄積極性回升,但大量散養戶在此輪上漲行情到來前,扛不住長時間持續虧損紛紛暫時退出,由于受挫較大,養殖信心尚未恢復,多呈謹慎觀望態勢,生豬產能仍處于調整階段。此外,特色養殖發展勢頭良好。如茶陵縣充分利用山地資源較多和農民養殖黃牛經驗豐富的雙重優勢,開展本地特色黃牛養殖。由于茶陵黃牛以放牧為主,茶陵縣林豐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建立繁育示范基地,帶動當地農戶養殖,并延長產業鏈,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農機合作社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是湖南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必由之路。溆浦縣政府每年初制定農機技術服務集團承包獎勵辦法,規定獲獎條件,每年底由農機部門對各農機合作社進行考核,對符合條件的農機合作社,由縣政府給予2萬元獎勵。芷江大力推進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例如,XX年芷江綠葉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生產油菜100多公斤畝,每畝收益達到了400多元。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困境
(一)蔬菜惠農政策不足。相比水稻生產有國家托市政策,蔬菜生產未納入農業保險范疇,抗風險能力不強,且國家惠農政策不足。在調研湘潭縣某蔬菜種植基地了解到,由于未能準確把握市場行情,且缺乏相應的農業保險政策,XX年該基地的絲瓜嚴重滯銷,種植戶虧損嚴重。在洪江區巖垅鄉星火村調研過程中,當地農民反映,當前蔬菜種植成本偏高,政府補貼力度不夠。例如,一個蔬菜大棚的成本大概為5800元,其中大部分成本由農民自己承擔,此外,當地被調查的農民稱對省內相關的蔬菜惠農政策知曉率很低,甚至完全不知道。
(二)糧食價格偏低。在芷江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農民反映今年玉米價格約為95元100斤,比去年價格降低了15元左右。價格偏低導致農民出售意愿下降,大量玉米囤積。在玉米播種面積達到幾百畝的曉坪鄉枇杷垠村,堆積在倉庫的玉米也成為當地農民的最大問題。除玉米外,今年稻谷收購價格同樣偏低。XX年中糧儲早稻收購價格為135元100斤左右,而市場收購價格為xx年來,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變化對生豬養殖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養殖虧損時間延長、虧損程度加深、養殖信心受到重創。今年3月底以來,豬價逐漸上漲,養殖戶由轉虧為盈到盈利頗豐,目前盈利空間仍然較大。但是,較大的盈利空間也隱藏了市場高風險,養殖戶對此不無擔心,因此,投資擴張養豬規模的意愿不強。
三、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一)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在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政策落實,強化各項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督查,確保已有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重點支持水利設施、大棚建設、農村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和指導,積極邀請技術專家到村組、基地開展蔬菜專業技術培訓,現場解答疑難問題,提高全省蔬菜種植水平。進一步推進土地流轉,以轉包、出租、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向種菜能手、種植大戶集中,促進規模化經營,提升規模效益。
(二)廣泛拓展農產品銷路。健全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農產品安全監督共管體系和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大力培育一批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的經營主體,如農產品協會,繼續推進“農超對接”、網上平臺、平價商店,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成本,讓廣大居民在家就能方便快捷的購買到經濟實惠、新鮮名優農產品。
(三)著力搭建農產品營銷平臺。一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信息網絡,加強農產品價格監測制度和預測預警機制,及時向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準確可靠、系統完整的市場信息。另一方面,以“互聯網+”思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探索構建農產品現貨交易平臺,著力打造茶葉、糧油、果蔬、生鮮等大宗農產品電商平臺,積極拓展銷售渠道,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多方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在產業發展中增加農民收入。通過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引導發展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服務業,鼓勵農民在發展服務業過程中增加收入。此外,在整合培訓資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引導、激勵和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擴大農民工就業增收空間。
經濟調研報告 篇19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并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并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制約著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采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20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20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20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20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于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20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占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占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于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由于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于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20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20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占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于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無錢辦事”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稅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3。7萬戶。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后,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后,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后,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后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后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戶,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戶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征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于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于稅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農業稅后,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20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并產生利稅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群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谷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必須具有很強的抗御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后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辟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于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注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么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么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干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戶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著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游、餐飲、觀光于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戶急于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并安裝設備,力爭20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戶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于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于事業經費無著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 篇20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姜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于薄弱。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20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xx元,其中:來源于農業方面的收入xx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1、從業人員分布情況。
現全村共有xx人,其中:男性xx人,女性xx人,18歲以下人數為xx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xx人,60歲以上人數為xx人,勞動力人口數為xx人。根據20__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xx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xx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從事二、三產業的為xx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其中:xx人從事交通運輸業,xx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xx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
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xx畝(含復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xx畝,總產量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喂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截止今年xx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xx條,約xx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xx條,約xx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xx個,小水池xx個,沼氣池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
現交麻組建有xx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xx戶xx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xx人,參合率%;全村有 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所,適齡兒童入學率%,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xx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xx人,村民委員會委員xx人;全村共有黨員xx人,其中:男性黨員xx人,女性黨員xx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xx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
二是水利設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
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
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
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
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20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xx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于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姜、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布局。
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
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
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
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一是全村組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小學、初中程度文化還占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后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
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
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
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
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干實事,樂于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群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
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布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于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
對于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小學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
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
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姜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xx畝核桃種植。
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并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
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
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干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經濟調研報告 篇21
一、基本情況
村位于縣鄉西北邊,屬半農半牧村,距縣城50公里,地處打更溝草地和鄉交界處,屬丘狀高原山地和草甸地形,平均海拔3060米,為典型高原寒帶濕潤氣候。全村耕地面積2676畝,林地面積10708畝,草地面積38799畝。人口842人,戶數160戶。黨員19人,其中:女黨員3名,占黨員總數的15%,一些黨員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黨員平均年齡46歲,年齡在45歲以下的黨員6名。入黨積極分子2人。
二、發展現狀
村的集體經濟發展主要依托現已成立運行的“鄉村高原優質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雛形成立于20xx年,在縣委、縣政府和縣級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鄉黨委政府的有力領導下,該村于20xx年正式成立了村高原優質油菜種植加工合作社,并于20xx年建成了榨油廠。20xx年,合作社通過加工銷售菜籽油,使村民的每斤油菜籽售價提高了0.8元,有效增加了油菜種植戶的經濟收入。20xx年,鄉、村兩級又向上爭取資金,對榨油廠進行了高標準的改造。經過四年的運營完善,本社現已擁有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并成功申請注冊“菜籽油”的商標。專業合作社運作按照合作社章程通過收取會費、管理費、爭取國家和社會贊助,合作社財務管理依章程進行,受各社員監督。目前合作社主要由村村長索科為主要負責人,村支部書記和會計協助其工作。通過對油菜籽的改良,對菜油的加工及包裝的改進,現在村的菜籽油銷量非常可觀。據統計,目前,該村每畝可收油菜籽260斤,20xx年共種植1478畝,油菜總產量近38.428萬斤,以100斤油菜籽可榨30斤菜籽油計算,全村可榨油11.53萬斤,按照20xx年每斤18元的市價出售,今年全村菜籽油收入可達207.51多萬元。
三、成功經驗
村油菜合作社可以取得今天的成績,首先,離不開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離不開村“兩委”班子的正確領導、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也離不開廣大村民的團結一心和辛苦勞動。再者,村的自然條件是其自身優勢,獨特的高原氣候非常適合油菜生長,菜油無污染、光照充足的特點符合了現代市場消費者的要求。合作社尊崇“踏實、拼搏、責任”的企業精神,并以誠信、共贏、開創經營理念,創造良好的企業環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術,周到的服務,卓越的品質為生存根本,始終堅持用戶至上,用心服務于客戶的理念,堅持用自己的服務去打動客戶。最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0xx年,村干部到青海、甘肅等地購買優質青雜7號油菜種子3640斤進行試種,為提高油菜的的產量打好了第一戰。村村兩委會認真作好科學種植宣傳和技術指導,在壓榨、加工及品牌包裝上進一步完善改進,并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在網上進行宣傳。
四、存在的問題和下步打算
村油菜合作社雖然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是鄉集體經濟發展的典范,生產的菜籽油銷路也比較好,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第一,村的菜籽油宣傳力度不夠。菜籽油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內部銷售,在州外的銷量未打開,州外的知名度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菜籽油自身質量標準不夠高,未取得國家的qs質量認證。其次是完善網站、制作宣傳廣告的專業人才的缺乏。隨著加工廠改造項目的完成,合作社將加快申請取得國家的qs質量認證,同時加強宣傳力度,爭取讓菜籽油走出州。另外,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油菜的播種目前處于半自動的階段,對勞動力的依賴性較大,這在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心理,讓油菜形成規模效益的意識淡薄。下一步,將進一步擴大油菜種植面積,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逐步改善農民的思想意識,在村內營造油菜市場經濟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還要提高油菜加工廠的利用率,不斷鞏固已有成果,提高我村農牧民經濟收入,將我村打造成全鄉甚至全縣的油菜示范基地。
經濟調研報告 篇22
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基本情況。鄉地處華鎣山中段,位于區東部,距離城區16公里。川陜公路、襄渝鐵路縱貫全鄉。本鄉東接達州市大竹縣,南與區龍灘鄉相鄰;西與區觀閣鎮、廣興鎮接壤,北靠渠縣。全鄉面積46.2平方公里,人口13575人。20__年全鄉13個行政村目前僅村、村兩個村存在集體經濟收入,共計25500元,平均每村1961元。有收入的村3個,占總村數的23%;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村2個,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的村0個,收入1000元至5000的村1個。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全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主要靠資源承包、從企業收取公路維修費取得集體經濟收入。
村:出租10畝塘堰一口,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集體經濟收入20__元。
村:出租閑置空地900畝,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3500元。
村:收取煤礦村村級公路損壞維護費用10000元。
(三)村級集體資產現狀。截止20__年,全鄉各村集體資產總額約為5萬元,主要為村級活動室、遠程教育設備、電腦、電視等固定資產,貨幣資產因維修辦公室、辦公經費開支、墊支保險費用等基本用完。
(四)村級集體債務狀況。全鄉13個行政村目前有2個村負債,總計負債36000元。村因墊付社長工資負債21000元;村集體資金20__元因日常辦公經費開支目前已沒有剩余;村集體資金10000元因維修公路目前沒有剩余;村集體資金13500元因業主搞開發占用農民土地,已全部撥付群眾,此外,因維修村級公路滑坡負債15000元。
二、村級集體經濟狀況分析
(一)集體收入開支入不敷出。全鄉13個行政村除極個別村有集體經濟收入外,絕大部分村都沒有集體收入,全靠上級撥款維持日常開支,部分村只能依靠上級財政投入辦公經費維持日常運轉,無力興辦公益事業,也無力增加村民福利,更無力發展創收實體,全鄉收不抵支的村占絕大多數。
(二)主要收入增量不足。土地收益成為村集體的主要收入。20__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靠土地取得的收入為15500元,占全鄉集體經濟收入的60.8%,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乏力。
(三)收入來源途徑單一。村級產業發展嚴重滯后,村辦企業破產,集體資源開發力度小是目前全鄉各村存在的普遍狀況。僅有的集體經濟收入也只是靠出租土地資源的方式取得,收入來源單一且集體收入低。
三、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集體經濟始終處于低落狀態,主要是受思想觀念、創業意識和生產資源的影響,使集體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嚴重地阻礙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和積累。
一是村級領導班子素質不高,年齡結構、文化結構不合理。有的長期處于軟弱渙散狀態,有的村干部一提及發展,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很好地帶領群眾發展集體經濟。
二是集體資金積累來源渠道單一,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積累為負數,集體全部收入幾乎僅來源于少數的機動地。除利用土地資源為集體增收外,沒有其他更好的增收渠道。
三是資源沒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閑置、浪費現象嚴重。如、五星、內槽、等村地處華鎣山區,林地資源異常豐富,村干部未能充分把握資源優勢引領群眾致富。
四是非生產性支出過大,財務管理不嚴。部分村干部亂支濫用,管理上有漏洞,導致集體積累流失的現象較為嚴重。個別村集體賬目混亂,常年未向群眾公開賬目,在工作中甚至存在挪用集體資金支付黨報黨刊的情況。
五是產業帶動無助集體經濟發展。部分村除傳統的種養殖業外,大力發展了特色產業,如五星村萬畝油牡丹種植、村千畝茶葉基地、內槽村百頭山羊養殖,發展勢頭良好,為業主和群眾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集體經濟從中受益甚微,甚至沒有受益。有的村雖然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村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但沒有規范化運作,沒有形成集約化經營,村集體也沒有參與其中,更沒有任何受益。
經濟調研報告 篇23
為全面掌握我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總結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根據甘州區農村經營管理局文件31號文件要求,我鎮精心組織,安排專人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現將本次調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鎮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飛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集體資產資源出租經營方式多樣化,以XX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調查表為例,數據顯示:
(一)經營收入方面。全鎮制種服務費收入1436160元,出租經營收入503275元,其中:機動地出租70220元、房產出租160800元、固定資產出租18000元、建設用地出租176005元、集體園地、林地出租63000元、專業合作社投資570000元,共計1949635元。
(二)經營成本。全鎮出租經營成本14000元,其它經營成本273000元,共計287000元。
(三)經營收益。全鎮經營收益為1662635元。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我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目前,鎮轄村98%修建村委會辦公樓,97%配設農家書屋,96%的行政村修建了新農村小康住宅樓,村上文化廣場等一系列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正在朝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邁進。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現在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后勁不足的問題。表現在:部分村干部對待自己的事情勁頭十足,干集體的事情“庸、懶、散、慢”,不能充分發揮“雙帶”作用,村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新氣象,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點子,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思路,影響全鎮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不充分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為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本意在于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但是現實中由于部分村干部和種養殖大戶不重視合作社項目,看不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再加上自身沒有申報經驗,顧慮重重不愿意發展專業合作社。部分村集體也不向已經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提供強有力地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的投資支持。導致我鎮專業合作社力量薄弱,發展緩慢,現有專業合作社不能充分發展和利用,存在“空巢”現象。
(三)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不積極
近年來,由財政局、減負辦和鄉鎮經管站等政府部門聯合開展的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惠民項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給我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地資金支持,帶來了春天般的“福音”,進一步推進了我鎮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的步伐。但是部分村村干部不夠重視,再加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上級部門審批、申報項目資金嚴格,辦理一事一議資金的的環節復雜等原因,致使爭取項目資金不主動、不賣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是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導致我鎮發展集體經濟速度變緩。
三、解決方法
(一)創建村級品牌,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隨著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需要現代農業這張“王牌”做模型、做向導,目前我鎮的經濟正在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科學發展。但是還有一段距離,要進一步創建村級一村一品牌,建立示范帶動,以點代面,努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每三年的村級換屆選舉,真正把一批想干事,干實事,敢干事,作風正派,思路清晰,點子多,優秀的、復合型年輕村干部納入村級組織,從而進一步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二)眼光要有前瞻性,重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做為村干部和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眼光要具有前瞻性,要牢記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成員的宗旨,把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中要補漏洞,杜絕盲點。創條件,改變現狀。拓展工作思路,成熟一批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批。正真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本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亮點。對于部分村出現“空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深入調查研究,查明問題,理清思路,制定發展計劃,找準發展路子,使其健康發展。真正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作用。
(三)加強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
鎮農財中心要抽調得力干部,搞好宣傳。首先,必要時召開專門會議組織村社干部學習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相關知識,充分認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的益處。其次,要做好群眾工作,改變村干部和群眾的認識誤區,村級組織要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達到所屬村的各社直至農戶,爭取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再次,爭取項目資金的過程中要審時度勢,把每一個環節都走到位。促使我鎮農村集體經濟又好有快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 篇24
近幾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促進“三農”發展的優惠政策, 國家對“三農”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農村發展有了明顯好轉,農村面貌有了明顯的改善,農民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為進一步了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及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我們特地對**縣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查了解。
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態勢。**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130萬畝,人口9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7萬,占總人口的84.9%。今年上半年**縣經濟總量保持強勁勢頭,共完成農業總產值20.98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農業和牧業所占比重較大,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44.1%和44.6%。
**縣農業產業基本情況表
單位:人、萬元、萬畝
時間總人口農業人口第一產業總產值第一產業占總值比例 耕地面積
20xx年 43.2 128.27
20xx年 41.2 128.68
20xx年 41.1 129.60
20xx年
6月底 41.3 130.05
(二)當前存在的不足。全縣農村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一是冰雪災害影響。年初突如其來的冰災使全縣農業生產遭受到極大損失,凍死牲畜5.4萬頭,家禽5.6萬羽,損毀房屋4328間,直接損失達10.4億元,一部分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因此受到影響;二是引資效果不佳。上半年縣內共爭取引資項目49個,引資金額24000萬元,但目前到位的僅有20個,資金6200萬元;三是鄉村債務包袱沉重。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但鄉村債務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目前,**縣鄉村級債務有10.4億元,對農村社會大局的穩定及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的.資金籌措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人才缺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專家、技術人才的缺乏。**縣雖然聘請了一部分專家和技術人員作顧問,并經常開展技術培訓,但內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懂技術、會管理、開拓市場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仍然短缺,估計缺口近800名;另一方面是缺少具有高瞻遠矚開拓性領導人才。一些鄉村干部大都認為鄉鎮經濟落后,農產品規模小,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對經濟發展長遠目標沒有系統規劃,對未來信心不足,因而工作主動性差,開拓意識不強,少數鄉村干部處于混日時狀態,影響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產品認證知名度不高。目前,**縣農業“三品”認證的產品總數在全市居后幾位,“三品”產值占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很少,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播種面積僅占全縣播種面積的16.0%。現代農業講究“生態、優質、安全”,但目前全縣獲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僅為9個,綠色食品11個,有機食品20個,在全市僅占13.2%。“三品”總產量、產地面積基本處于“起步較晚,發展較慢,總量偏小”狀況,發展差距仍較明顯。
(三)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全縣共有2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級17家,縣級2家。但是目前的現狀是:第一、龍頭企業規模小,影響力弱。果蔬、茶葉、水泥、糧棉等主導產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企業基礎薄弱、規模小、生產能力不強,對產業基地的龍頭牽動作用十分有限,再加上年初的冰凍災害天氣的打擊,仍有部分企業沒有恢復到原來的生產水平。第二、企業缺少具有豐富市場運營能力的人才。目前,農產品的一些加工企業仍停留在不規范的、混亂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上,束縛企業的進一步做大做強。
(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國家針對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組織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在具體實施中仍處于滯后狀態,部門組織僅僅還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扶持政策上傾向于重點龍頭企業,對弱勢群體的合作組織、協會卻關注較少。目前全縣有97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多數均由農民自發組成,雖然內部實現了技術互助、信息互通、統一購銷,但在產品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加工增值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五)支農信貸資金不足。截止今年上半年,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14.9億元,比年初增加1.6億元。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陸續出臺和逐步落實到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農業投入明顯擴大,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業信貸資金需求增加,據初步估計,目前**縣“三農”信貸資金缺口達3.0億元,信貸支農資金明顯不足。
三、對策建議
針對**縣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扶持。一是龍頭企業發展的目標要對準高、精、深技術領域,引進先進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積極申請政策扶持,找準項目積極申報,取得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地域、原材料等優勢吸引縣外資金投資建廠,幫助企業與農民建立合作關系,形成龍頭帶動作用。三是確定大葉茶、糧食加工、辣椒、楠竹、水果等主導產業的發展,相關部門給予貸款、貼息、稅收等優惠政策促進其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形成規模效應。
(二)積極推進農產品認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與其它建設項目同步發展,制定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以“生態、優質、安全”作為發展方向,對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無公害農產品施行財政補貼,調整支農資金支出結構,建立對農產品認證激勵機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動力度,建立以市場為本,政府為盾,各方組織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帶動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全方位加快對產品認證。
(三)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一是出臺相關政策,落實對合作組織的稅收減免、銀行貸款、綠色通道及用地審批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合作組織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綠色通道。二是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堅持“自主經營、科學管理、自負盈虧”的方針,借助龍頭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生產加工能力、對農產品吸納能力,為農產品提供穩定的銷售市場,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加強培訓,為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要著力培養一批業務精、素質高的管理隊伍和輔導員隊伍,提高其合作理論知識、合作技巧和專業技能水平,為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儲備更多的人才。四是樹立典型,加強引導。認真總結并推廣成功的經驗,調動更多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增加對有意興辦或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各種社會力量的吸引力,帶動更多的合作組織發展。
(四)抓好領導班子建設,造就一批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一是黨的基層組織要從當地的特色出發,結合實際,找準地方經濟的增長點,調整產業結構,幫助農民科技生產,搞好產后的銷售,充分開發和培養新的消費市場,帶領農民共同富裕。二是提高農民素質。主要是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在硬件和軟件上改善學習條件,鼓勵農民自學和專業人員指導相結合,提高農民素質。三是增強風險防范意識。除了生產風險外,還要增強對天氣,地質等突發性災害的風險防范意識,制定并保證落實的應急方案,幫助農民渡過災害。
(五)加大金融支農力度。讓支農銀行真正辦成農民自己的銀行,首先要降低“門檻”,簡化貸款手續,建立資金回流機制,將支農銀行只存不貸的資金“抽水機”改變為信貸支農的資金“引水渠”。其次銀行監管部門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的準入政策,鼓勵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到農村設立分支機構等。此外,化解鄉村債務也是很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舉措。
經濟調研報告 篇25
一、我市鄉鎮經濟總體水平與浙江安吉之比較分析
近年來,我市鄉鎮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與周邊發達縣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切實增強可比性,在此選取與我市水平相當、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浙江安吉作為參照系,以便全面了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狀況。
一是總體實力有差距。與安吉相比,我市在鄉鎮規模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后,這也充分反映出兩地在發展水平、產業層次等方面的差距(具體見下表)。目前,該縣已有1個鄉鎮躋身全國五百強、浙江省百強行列,1個鄉鎮被列為全國首批小城鎮改革試點鎮,12個鄉鎮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二是發展平衡度有差距。從自身各區塊看,我市東西部鄉鎮、省道沿線與偏遠鄉鎮、工業集中區與農業鄉鎮差距較大,并呈逐步拉大趨勢。以20xx年財政收入為例(城區三個辦事處不納入統計),港口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5826萬元;排名最后的方塘鄉僅41萬元,前者是后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鎮財政收入達4223萬元,與港口鎮也有11603萬元差距,即使剔除寧國水泥廠稅收部分,兩者差距仍達3000余萬元。而安吉縣去年最高的鄉鎮財政收入達24215萬元,最少的也達486萬元。
三是發展后勁有差距。去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安吉各鄉鎮繼續保持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鄉鎮財政收入增幅達32.6%。其中,財政收入增幅最高的鄉鎮達115.8%,完成年初下達任務基數比最高的達639.9%。與之相比,我市各鄉鎮受產業基礎等影響,后勁略顯不足。20xx年,在總量落后的情況下,我市鄉鎮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增幅仍慢于安吉。其中,鄉鎮財政收入增幅落后11.3個百分點。今年1—3月份,安吉縣鄉鎮綜合實力第二的高禹鎮,實現財政收入2223萬元,同比增幅達178%;而我市鄉鎮財力第二的中溪鎮,實現財政收入1163萬元,兩者差距達1060萬元。
二、我市鄉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合分析,我市與安吉在鄉鎮經濟發展上的較大差距,既有地域區位、政策機制等客觀因素制約,更多是受自身主觀原因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城市和省級經濟開發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大膽實踐“經營城市”理念,舉全市之力加快開發區建設,使得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開發區承載能力在短期內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項財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開發區建設一線集中的情況下,對鄉鎮經濟發展有所忽視。此外,伴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的順利推進,鄉鎮工作重心發生變化,沒有硬性指標,缺乏工作抓手,發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覺行動。
二是發展定位不清。近年來,安吉縣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指導,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各鄉鎮、街道突出重點、傾斜發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鎮兩大特色區塊”的空間規劃和產業布局。我市盡管早在20xx年即提出異地辦工業的創新理念,并通過設立鄉鎮工業集中區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但直至20xx年初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中,才結合鄉鎮自身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稅源基礎和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對全市鄉鎮、街道進行了社區事務、工業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三類劃分,并且未明確各鄉鎮發展重點和產業定位。由于缺乏具體規劃指導,各鄉鎮自成一體、各自為戰,從而造成產業集中度低,產品深加工程度低,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適度的政策扶持,是鄉鎮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對提升鄉鎮自我發展能力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市先后實施了多輪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鄉鎮財政供給標準達3500萬元/年,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投入達500萬元/年。但與安吉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該縣每年僅用于鄉鎮工業平臺建設資金就達5000萬元,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獎勵到村資金更是高達億元。此外,通過財政貼息、對上爭取、以獎代補、超收分成等多種形式,為鄉鎮各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以隸屬于高禹、良朋兩鎮的天子湖工業園區發展為例,該縣本著“涵養財源,激勵發展”原則,出臺了園區開發建設實行財政封閉管理的意見,通過“放水養魚”,實現了財政收入的“三級跳”。該園區07年財政收入僅20xx年即增加至7000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2億元。
四是創新手段不多。安吉縣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探索實行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的工作機制,有效推動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該縣全面推行了以財政貢獻率為核心的鄉鎮個性化分類考核;每年開展先進特色制造業集聚區先進鄉鎮和加快發展創業獎評選,按照鄉鎮發展類別分類設定獎項,并獎勵到鄉鎮班子成員;優化財政分成,逐步調低分類分檔分成比例,鼓勵鄉鎮培植財源;推行鄉鎮“三線工作制”,實行黨委書記重點抓招商、鄉鎮長重點抓項目和平臺,黨委副職抓日常事務。這些創新舉措,充分激活了鄉鎮發展內生力。與之相比,我市在加快鄉鎮經濟發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過于粗線條,缺乏實質性助推內容。
經濟調研報告 篇26
新津縣地處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層,全縣轄12個鎮鄉,86個村、15個涉農社區、1256個組。近年來,隨著推進城鄉一體化,“三個集中”進程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組級集體經濟有較大發展,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仍然較慢。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實行的是三級所有、組為基礎的體制,村級只是一個行政管理機構,絕大多數村(社區)沒有經濟實體。2019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扶持村級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正在積極穩步發展。
一、現狀
1、經濟現狀。全縣村級現有資產6602.75萬元,其中:貨幣資產1219.67萬元;應收款1198.71萬元,其中50%以上是農戶三金尾欠;庫存物資4.73萬元;林木資產417.41萬元;長期投資53.23萬元,短期投資1.6萬元;固定資產3658.38萬元;在建工程49.02萬元;負債總額963.94萬元;所有者權益(積累)5638.81萬元,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大部分資產是非經營性資產。
2、收益情況。2019年,全縣村級總收入3387.04萬元,其中:發包收入520.89萬元,補助收入73.61萬元,投資收益14萬元,其他收入300.04萬元(大部分是農戶土地流轉收入,要分配給農戶)。支出總額3016.16萬元,其中:經營支出2480.78萬元,管理費用299.96萬元,其他支出235.42萬元。收益370.88萬元。在全縣101個村(社區)中,無收益的村13個,占13%;有收益的村88個,占87%。當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5-10萬元以上的村9個,10萬元以上的村15個。
由此可見,我縣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大多數村組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工作開支,部分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入,因此全縣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農村村組集體經濟分配主要是資產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費)。
二、主要做法
1、落實責任,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為提高村干部工作質量,增強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自覺性,各鎮鄉建立了黨支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和經濟工作任務下到支部,責任落實到支部書記,按照表現評優樹先,按照能力選拔干部。調動了村級班子和村干部的積極性,增強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突出抓了村級財務的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鎮鄉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實行“社有鄉管”。取消了村級招待費,每年可節省開支20多萬元,減少了集體資產浪費,增加了農村積累。同時針對各村債權債務嚴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通過對帳目進行認真地清理、公開,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減了負,松了綁。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觀念,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的問題。為增強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各鎮鄉經常組織村干部加強對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走出去參觀學習,從而解放了思想,增強了競爭意識、超前意識和開放意識。
4、幫助貧困村理清發展路子。貧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往往缺乏信心。縣上相關部門針對貧困村致富無門路,發展無思路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重新制定發展目標,結合各村實際,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因地制宜,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尋求自己適宜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
二、存在的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臨近城鎮、集鎮的村,集體經濟較為雄厚,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邊遠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鄧雙、永商四個鎮外,其他鎮鄉集體經濟都很薄弱。
2、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發展的資金和資本。從目前村級經濟現狀看,全縣村級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占63%。在5638.81萬元積累中,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而固定資產大部分是非經營性資產,如村委會大樓、提灌站、學校等,難以形成資本。
3、地域條件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丘區,雖然土地資源較豐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投資環境差的影響,集體經濟發展的難度也較大。在全縣20個薄弱村中,丘區就有9個,占45%。
4、個別村干部開拓創新精神不夠,發展集體經濟思路狹窄。當前村干部抓集體經濟發展有兩怕:一怕擔責任,創辦經濟實體失敗后,給集體造成重大損失,遭群眾譴責;二怕困難,由于村級經濟薄弱,發展集體經濟面臨諸多問題,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
三、案例情況
目前,我縣村級經濟發展最好的是方興鎮花碑社區。方興鎮花碑社區與大邑韓場交界,有18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3081人,耕地3000余畝,距縣城9公里。2019年前,村級收入只有20190元,主要是收企業管理費和門市租金。村級經營性資產只有村委會80平方米門市。2019年,社區借城鄉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東風,積極鼓勵和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戶農民進入小區居住。通過土地整理、撤院并院,新增土地1276畝,其中360畝由社區經營。預計2019年,社區集體收入可達34萬元,比2019年猛增32萬元,他們的經驗是:
1、主動出擊抓機遇。2019年以來,隨著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社區干部一方面做好宣傳教育群眾工作,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開展土地整理,鼓勵農民集中居住。通過格田整理、廢溝處理、完善水利設施、撤院并院等,將新增土地中的360畝由社區經營,為發展社區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
2、依托專合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社區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方興鎮創新合作社、方興鎮食用菌合作社規模種植蔬菜瓜果,社區不僅實現了土地流轉收益28.8萬元,同時也帶動當地600戶農戶增收。
我縣經濟狀況最差的村是金華鎮五星村。金華鎮五星村有9個村民小組,農戶678戶,農業人口2028人,耕地面積1116畝,人均土地0.55畝。村集體資產總額3.41萬元(均是非經營性資產),負債總額49.73萬元,村級無集體經濟收入。多年來,村級開支主要是村民小組、農戶集資和鎮鄉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村辦企業(磚廠)虧損倒閉,使村上背上了40多萬元的沉重債務,嚴重制約了集體經濟發展。企業虧損倒閉,給干部、群眾留下深刻教訓,重新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和信心不足。為此,我們建議:
1、該村要發展集體經濟,首先要解決債務問題,單靠村級經濟償還十分困難,擺脫了債務,才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起點。
2、該村地處金華鎮政府所在地,與津華路、金普路、火車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較好的投資環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條件,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積極爭取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項目,鼓勵農民到新型社區集中居住。農民集中居住后,可以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體統一經營或通過招商引資聯營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體收入。
3、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同時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于支持和優惠,使該村集體經濟盡快發展壯大起來。
四、對策和建議
1、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合組織。以專合組織為紐帶組建經濟實體,發展集體經濟。各村(社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結合本地的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地理環境優勢,以村委會為主體,村社合一組建相應的專業合作社或創辦經濟實體。通過開展產、供、銷服務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2、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結合本村的地理條件、產業優勢確定發展項目,制定發展規劃。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優勢,選準路子,引導各村立足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資源引進業主投資,盤活非耕地資源,加快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化,增加集體收入;可以依靠村級成立服務組織,增加集體收入;可以集體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或收購公司,使農副產品在加工、儲藏、運銷等環節中實現多次增值,使集體收入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可以依托地理優勢,開發飲食服務、商業流通、運輸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3、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鼓勵農民集中居住,修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通過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過調整,集中成片統一經營,其收益在保證組級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參與收益分成,增加村級收入。
4、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干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恒心和本領。
5、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一是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設備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通過采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交付農民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權債務是當前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各村債權債務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整頓,應回收的各種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社集體資金“社有鄉管”制度。嚴格規定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6、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改善投資環境,在交通、水利、生態環境方面加大投入,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經濟調研報告 篇27
今年以來,隨著中央和各級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我市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1-2月全市部分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1-2月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74.6億元,同比下降10.5%。其中規上工業423.8億元,下降9.1%。規上工業增加值96.1億元,下降0.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4億元,下降7.5%,全口徑財政收入38.6億元,下降12.3%。出口7.9億美元,下降36.3%。
二、工業經濟運行特點
1.生產逐漸回暖,開臺率不斷上升。從工業用電看,我市1-2月工業用電量為26.7億瓩時,同比下降5.03%,增幅比上月回升了8.3個百分點。2月當月用電比1月增長3.4%,同比增長6.6%。3月上旬全市工業用電同比增長8%。從企業開工和設備利用情況看,全市重點監測的33家工業企業中,至3月上旬有19家企業生產(設備)綜合能力發揮正常,有13家企業生產(設備)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均比上月有所增加。
2.價格低位運行,生產量升產值降。從我市33家重點監測的工業企業產量情況看,沙鋼集團和永鋼集團螺紋鋼產量比上月增長6%,東海糧油食用植物油產量比上月增長15%,華昌集團復合肥產量比上月增長5%,攀華集團彩涂板的產量比上月翻番,33家企業中僅張銅集團、其元集團和三林法蘭3家企業產量比上月下降。由于受價格波動的影響,我市重點工業生產保持穩定但產值卻持續走低,在全市工業經濟總量中占接近半成份額的冶金行業中,沙鋼集團螺紋鋼2月均價為3100元/噸,比1月均價下跌200元/噸,3月又下跌250元/噸;板材2月均價為3300元/噸,比1月均價下跌200元/噸,3月又下跌200-300元/噸,比去年同期價格下跌25%左右。同時由于鋼材是我市機械裝備制造業的主要原材料,鋼材價格的下跌也直接影響了企業成品設備的價格,我市機械制造企業(馬尼托瓦克起重機械有限公司、愛博納集團等企業)2月產值和銷售只有同期的一半。
3.銷售基本穩定,效益未明顯提高。前2個月銷售生產基本同步,產銷率達98.5%。由于市場需求仍較疲弱,大部分產品價格仍處低位,企業盈利能力未有明顯好轉。1-2月,實現利稅24.71億元,同比下降42.2 %;實現利潤10.89億元,同比下降58.6%。
4.貨幣政策顯現,流動資金較寬裕。在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擴散蔓延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1-2月,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931.4億元,比年初增加143.5億元,超過去年全年74.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占據份額最大,占全部貸款余額的52.7%,存貸比由年初的70.6%提升至74.4%。從我市33家重點監測的工業企業產量情況看,流動資金基本正常和充裕的有23家,占70%,比上月提高5個百分點。
三、重點行業運行情況
沙鋼集團:整體運行較為正常。1-2月份共生產鐵185.07萬噸,粗鋼236.92萬噸,成品鋼材244.28萬噸,除粗鋼產量略有下降外,鐵和鋼材產量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3%和4.1%。本月礦石、廢鋼等原燃料價格出現小幅回落,而隨著節后鋼材市場庫存的上升,下游需求卻未明顯放大,鋼材產品價格在2月份由以前的小幅上升而出現回落,至月末,部分產品如螺紋鋼、熱卷板的價格已跌至去年末水平,不含稅價低于3000元/噸。預計后期產品價格仍將處于低位波動。由于市場形勢相當嚴峻,部分產品國內外價格已出現倒掛,企業計劃于3月10日對熱卷板實施停產大修,而大盤卷生產線亦將進行換品種改造。當前,產品出口形勢仍較嚴峻,新增出口訂單較少。2月份出口交貨值不到1億,比1月份減少2億多,1-2月累計比去年同期下降56.3%。
永鋼集團:生產運行正常,2月螺紋鋼產銷量高于上月,線材產銷量略低于上月,總體鋼材產銷量基本與上月相當,由于鋼材市場繼續低迷,產品銷售價格比上月有所降低,但因前期的高價原材料已消化,產品仍保持一定的利潤空間。
聯合銅業:企業原料采購依然緊張,2條生產線繼續停產,剩余3條生產線基本開足,而電解銅價格至月末仍在28000元/噸左右的低位波動,因此,2月份企業的產銷基本保持1月份水平。由于電解銅價格同比大幅下降,產銷同比仍有較大幅度下降。
攀華集團:運行良好,生產線基本發揮正常,彩涂板、冷軋板的產銷量都超過了去年同期,鍍鋅卷板的銷售亦好于去年。因此雖然產品價格同比有所下降,但企業產銷同比保持了較好增長。
東海糧油:生產經營較為正常,目前已基本開足,精煉油價格比一月份略有回落,本月銷售基本保持上月水平,由于目前油價與去年同期相比差距較大,因此銷售收入出現較大脫幅。
華芳集團:2月4日企業正式上班,當天開臺率超過90%,目前基本已開足,尤其是棉紡,由于銷售形勢較好,機臺都已開足,因此2月份產銷情況明顯好于一月份,而產品價格未有大的變動,因此二月份實現銷售7.2個億,比上月增加了2.6億。
駿馬集團:生產較為正常,簾子布及鋼簾線產出逐步提高,節后設備基本開足,至3月份,簾子布月產出將達8500噸左右,鋼簾線在3500噸左右。2月份簾子布產品平均價格與1月份相比有所下降,產銷額也低于上月水平。
華昌集團:二月份生產形勢較好,基本全部開足,產出量亦較高,1-2月份純堿、氯化銨、尿素、復合肥等主要產品產量都超過了去年同期。由于生產天數減少,加上產品價格未有大的變動,仍然處于低位,本月產出基本與上月相當,銷售有所上升。受價格因素影響,產銷總量同比略有脫幅,盈利能力下降。
四、當前企業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1.價格低位波動,企業盈利能力無法提高。去年四季度后不斷惡化的全球經濟形勢,至今未有大的改變,主要產品鋼材、食油等的`價格在上月略有回升的情況下,由于市場需求依然低迷,本月再次下跌,繼續維持著較低價位。如沙鋼集團的螺紋鋼、熱卷板等產品,月末價格已不到3000元/噸(不含稅),低于年初水平,產品利潤空間大大減小。浦項的不銹鋼產品,從前年下半年開始下跌后,基本處于下跌通道,目前價格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半,企業銷售和利潤增長持續回落。化工行業的華昌集團,其主要產品純堿1-2月平均價格為919元/噸,去年同期達到1585元/噸,而生產成本卻有一定上升,致使企業盈利能力無法提高。
2.產品價格下跌,影響全市經濟總量提高。隨著去年四季度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今年以來鋼材、精煉食用油等主要產品的價格基本處于低位,如鋼材,今年1-2月沙鋼的鋼材(不含浦項)平均價格為3425元/噸,而去年同期為4015元/噸,噸鋼均價下跌590元,同比下降14.7%;永鋼鋼材價格下降更大,螺紋鋼噸鋼均價同比下降717元,線材下降957元/噸,僅沙鋼本部(不含浦項)和永鋼兩個企業的鋼材銷售,因價格下跌因素,將影響全市工業銷售增幅 3.34個百分點;還有食用油,平均價格下跌4000元/噸左右,也將影響全市銷售增幅近1個百分點。另外,純堿、硫酸等化工產品、玻璃等建材產品的價格也出現下跌,而且同比都有一定跌幅,這都將影響全市工業總量的增長。
3.市場需求依然疲軟,外貿出口拉動作用減弱。自去年9月份以來,我市自營出口額逐月下降,從去年8月份的12.7億美元,下降至1月份的4.7億美元、2月的3.2億美元,對工業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減弱。如順德電子,主要承接外貿業務,受市場需求影響,業務訂單減少,文具和電子都開臺不足,企業員工輪流上班,預計此種情況下半年或有可能好轉。
4.經濟增長下滑明顯,企業開臺不足訂單少。受全球經濟增長繼續明顯下滑影響,春節過后,部分企業雖已開工,但開臺不足,如AAA軸承,因配套企業業務減少而致訂單不足,企業只得按排有業務車間上班,其余休息;而圣達因也因去年下半年訂單業務減少而今年生產開臺率不到80%;再如海陸鍋爐,因客戶原因,延緩或取消的業務就有1個多億,雖然目前業務充足,但下半年競標合同已明顯減少。富瑞鍋爐,由于需求降低,5000萬左右業務訂單已取消,1.5億合同暫緩執行,超低溫閥門、低溫氣瓶的訂單下降至原來的一半,對企業今年的運行帶來較大影響。
隨著中央與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相關的行業生產和投資形勢向好,投資和消費的拉動,財政收入降幅趨緩,民生和支農投入繼續增加,存貸款快速增長,消費價格繼續回落,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將有所減輕。但總體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繼續加深加大,經濟止跌回升的特征尚不十分明顯,一季度工業生產同比持平存有一定難度。
經濟調研報告 篇28
一、城溝村基本概況
城溝村轄區總面積53平方公里,距縣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積6.5萬畝,耕地面積3200畝,農戶858戶,總人口2970人,共計9個村民組。,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應該說,該村經濟發展狀況在全縣來看屬中等水平,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民思想觀念落后。一些農民對政策不了解,看問題的角度不夠長遠,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溝村為農民安裝自來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從農戶的農田地下經過,施工結束后就恢復其原貌。這本身是一項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農戶關注的卻不是自來水為其帶來的方便,而是管道會不會造成土地減產,后由村干部和農業技術部門人員反復講解引導,才保證自來水普及工程順利推進。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學。城溝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1畝,基本上是以人口作為分配土地權利的依據,是一種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規模過小,地塊零碎,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競爭優勢,無力抵御市場風險。
三是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目前城溝村農業生產仍以人工作業
為主,從播種到秋收,耗費較多的人力,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民在這個季節不得不放棄工作回家務農。實際上,該村農民的務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但所從事的工作多以體力勞動為主,技能型農民相對較少。
四是惠農效應不明顯。近年來,國家在糧食提價、糧食直補、農業保險等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確實讓農民得到了很多實惠。但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過快在一定程度上沖抵了惠農政策,保障農民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
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分析
城溝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制約全鎮農村經濟發展的共性問題。解決問題、加快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研究擬定各項政策措施。
一是加強農民培訓,提升農民素質。加大對農民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了解國家相關惠農政策,著力轉變農民循規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培養農民敢闖敢拼、積極創業的勇氣和信心。同時,充分利用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陽光工程培訓”等載體,不斷提升農民素質,大力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技能型農民。
二是探索土地經營流轉新形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在把握好國家相關土地政策的基礎上,遵照自愿有償的原則,努力實現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化,促進土地利用的規模化經營。如:上堡和下堡兩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礎上,調整出300畝土地,作為土地有償轉讓的試點,建起280棟反季節溫室蔬菜和水果園區,目前該園區已有10個蔬菜品種通過國家無公害蔬菜認證,每個棚室年產蔬菜1萬余公斤,每年獲利近2萬元。
三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因地制宜,發展高效農業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小市鎮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鼓勵、引導、支持農民發展中藥材、干堅果、水產養殖、特種畜禽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如:城溝村有山林6.5萬畝,是一個林業資源十分豐富的村,對其進行結構優化,大力發展人工林、經濟林和效益林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四是轉變發展思路,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要把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當前,我鎮有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經濟脆弱,單靠轉移支付,只能勉強維持正常的工作運轉,無法發展村路養護、人畜飲水、環境治理、農民培訓、文化醫療等農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公益事業。要通過資源開發、爭取項目、多方幫扶、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化解村級債務等形式,轉變當前大部分村單靠“輸血”而無“造血”能力的現狀,推進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
五是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針對當前全鎮農村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的實際,要加快建立一支相對穩定、較為完善的由鎮政府信息管理人員、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村信息員組成的專業服務隊伍.強化信息應用終端建設,推進互聯網、通信、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方式的有機組合,完善信息傳播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建設,提高信息普及覆蓋率。保證農民能及時享受到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類信息,促進農民拓寬視野、更新觀念、增長知識、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