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調查報告(精選7篇)
城鄉調查報告 篇1
為了解XX縣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國家統計局銅鼓調查隊于近期開展了“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專題調研,在全縣隨機抽取10戶低收入家庭(城鎮4戶,農村6戶)進行入戶調查,通過進村(居)委會了解、整體觀察、與居民面對面座談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當前的實際困難、獲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訴求等情況,旨在如實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實際情況,呼吁政府及社會更加關注低收入群體,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的對策建議。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況
人口和勞動力情況。被調查的10戶樣本戶主平均年齡52.5歲,最大的75歲,最小38歲;總人口39人,戶均3.9人,60歲以上人口9人,在校學生12人;勞動年齡內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臨時或無固定就業人口12人,戶均僅1.2人。
2.居住情況。10 戶樣本戶戶均住房面積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鎮戶均61.5平方米,農村戶均121平方米,;從房屋看,自有住房8戶(其中1戶為兄弟贈送),租賃、安置公房各1戶;從建筑年代看,上世紀70年代以前建筑的老房屋4戶,80—90年代建筑的5戶,近年建筑的1戶;從結構看,土坯房 3戶,磚瓦結構4戶,磚混結構3戶。
3.經營土地情況。4戶城鎮居民無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積;6戶農村居民承包耕地25畝,戶均4.17畝,實際經營耕地的只有3戶共13畝,其他因無勞動力轉包他人耕作;6戶經營山地81畝,戶均13.5畝。
二、家庭貧困原因分析
總的來說,低收入家庭困難因素主要是因病或傷殘以及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下崗失業或無穩定就業,導致無收入,此外就是因病因突發事故致貧。從 10戶樣本戶情況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戶主;因意外事故受傷,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其中5人為戶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無子女贍養的老年戶1戶2人。
城鎮低收入居民中,由企業改制下崗職工6人,下崗職工年齡都在50歲左右,再就業比較困難,基本都是從事臨時性的`務工,有的因工傷或意外事故導致身體傷殘,不能從事重的體力勞動,無固定就業,報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壓力大,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顯得十分困難。
農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貧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勞動力因突發事件導致病殘而喪失勞動能力,失去了家庭經營或務工的主力而致貧,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長期負擔高昂的費用而致貧,三是年邁喪失勞動能力且無子女贍養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發生災害性事故致貧的情況。
三、家庭經營和收支情況
家庭經營情況。城鎮低收入家庭沒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從事任何的二三產業經營,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則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務工,一種是受雇于個體戶,獲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報酬,另一種是自由擇業,在自發勞務市場從事勞務性服務,如三輪車、建筑小工、臨時雇工等,獲得不固定的勞務報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農村低收入家庭中,沒有經營非農產業,或多或少有些農業經營,低收入家庭由于缺少勞動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無法耕種,也僅有一部分是自家經營,但主要還是靠雇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農戶則進行轉包,收取每畝100斤稻谷的租金;山地面積資源不足,經營效益低;農村家庭都自行生產一些蔬菜,或飼養少量的家禽,以滿足生活需要,以此來減輕生活壓力。
城鄉調查報告 篇2
為全面掌握城鄉衛生事業發展情況,不斷促進城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城鄉衛生事業發展。10月下旬,我們組織有關科室人員深入招賢、梅嶺、羅亭、太平、梅嶺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個鄉鎮衛生院〔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7個村衛生室和6家個體診所及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生監督所、區婦保所、區農醫局等,采取聽匯報、實地查看、走訪群眾、翻閱資料、召開座談會等方式,了解我區城鄉衛生工作情況,并廣泛征求和收集鄉村醫生、區鎮干部、就醫患者等對我區城鄉衛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城鄉衛生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城鄉為重點”的工作方針,以建立覆蓋全區醫療衛生藥物基本制度為目標,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城鄉統籌,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協調發展。
(一)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近年來,區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不斷加強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就醫需求。一是服務網絡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我區有區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4家,村衛生室47個(已建成規范化衛生室32所),個體診所6家,區鎮公立醫院有病床210張。區鎮兩級醫療機構有在編人員238人(其中鄉鎮衛生院75人),有衛生技術人員197人(其中鄉鎮65人)。在編人員中大學本科52人,專科93人,中專66人,中專及以下27人; 高級職稱5人,實際在崗2人(其中2人內退不在崗,1人非領導職務正科級),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主體,村級衛生室為基礎,民營診所為補充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和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就醫需求,基本解決了城鄉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初步統計,近年來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以及區鎮配套資金5000多萬元,用于改善業務用房、新增設備、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城區改廁、配置急救車等,使區鎮村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了改善。
(二)不斷強化內部管理,醫技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強醫療衛生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醫院管理年”“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采取“醫技大比武”、在崗培訓、選送進修和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等措施,對職工進行了業務水平提升和醫德醫風教育。二是全面加強了醫療質量管理。全區醫療機構不斷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了各項質控措施,制定了醫療服務考評標準,并將服務質量與個人工資掛鉤,嚴格實行考核獎懲,確保了醫療安全,促進了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實施了鄉鎮衛生院醫療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20__年起,制定實施了《XX區醫療機構績效工資考核辦法》,今年,開展了招賢鎮衛生院副院長公開競聘試點工作,鄉鎮衛生院院長逐步實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職工實行全員聘用制,人員工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由于強化內部管理,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就診人員不斷增加,業務收入不斷提升。據初步統計,全區4個鄉鎮醫院中,年營業額超100萬元的2個,占鄉鎮總數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順利推進,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新農合工作自20__年開始在我區推行以來,區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堅持以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制定了《XX區新型城區合作醫療實施細則》,相繼成立了區農醫局和鄉鎮農醫所。工作中強化宣傳動員,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監督體系,促進了全區新農合工作扎實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逐年穩步提高,補償方案不斷優化,補償標準連續提升,農民群眾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6年來,全區參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計籌資5400余萬元(其中個人籌資870余萬元)。累計就診18萬人次,其中住院統籌2萬人次,醫療費用5600萬元(截止20__年12月),總報補金額達4200萬元,報補率達75%以上。大病住院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5萬元調整為12萬元,實行了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報補,建立了新農合與民政醫療救助制度的無縫銜接機制,完善了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使參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總額得到不斷提高,極大地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使民生工程得到進一步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體現,社會和諧得到進一步促進。
(四)公共衛生工作扎實推進,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成效顯著。區政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認真履行公共衛生職責,加強衛生健康宣傳教育,構建了區、鄉、村三級防疫網絡。一是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各醫療機構對發現的法定乙類傳染病病例(如對麻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等)及時報告。二是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區鎮醫院分別開設了腸道專科門診,加強對外環境的監測,對報告的麻疹病人進行了個案調查。認真開展以“甲流”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各鄉鎮衛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預案的整體要求設立了發熱門診室,購置了相應的儀器設備及醫療消毒藥液,有效地防止了傳染病的`傳播。三是計劃免疫工作得到強化。區人民政府認真部署,強化責任,重視接種門診達標建設,目前已有達標接種門診6個,免疫工作有序推進。四是婦幼保健工作穩步推進。結合城鄉“降消”項目的實施,區鎮醫院把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實開展產前健康檢查和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婦幼保健和孕產婦管理系統,為婦幼保健工作科學、規范、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強化職業病防治工作。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重點對制藥、磚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種等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培訓,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制定和落實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開展對企業職業衛生的專項監督檢查和整治,今年,對全區有毒有害行業生產企業職業衛生開展了專項整治,加大了對造成職業中毒的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六是開展城區和城鎮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加強對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對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進行健康體檢服務,并對精神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篩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報”制度,適時開展家庭隨訪。
(五)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城鄉食藥市場得到有效凈化。在食品衛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強對從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業務素質。二是加強對食品市場的檢查,開展食品衛生專項整治。加強打擊非法行醫力度,20__年立案查處各類非法行醫案件4起,取締非法行醫場所1個、人員3人,沒收醫療器械3件、藥品2箱,罰款0.9萬元。通過一系列的監督檢查,有效地凈化了城鄉食品、藥品市場,保障了食品、藥品的安全。
(六)醫藥購銷體系和鄉村醫療機構管理不斷創新,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得以體現。為了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區人民政府積極落實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嚴格按照《江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20__年版)》,將國家規定的520種和省里增加的226種藥品品種作為我區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品,區鎮醫院藥品統一實行網上采購,從20__年起又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構建了有效的城鄉醫療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制度的改革,保證了藥品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藥品采供中間環節,降低了藥品價格。據測算,藥品實行網上采購和零差率銷售后,使藥品價格較以前下降了12%左右。為了進一步彰顯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補償機制,保證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鄉鎮衛生院的正常運轉,各級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藥品價額的30%予以補助。
(七)強化環境治理,城鄉愛衛工作蓬勃開展。一是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以學校、托幼機構、村莊為重點,采取上衛生知識課、專題會議、發放宣傳資料、廣播電視、黑板櫥窗等形式對傳染病的預防進行廣泛宣傳,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20__年6月被評為省級“慢病防控示范區”。二是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把改廁和環境衛生整治作為重點來抓。自20__年以來,共改廁3000余戶,各鄉鎮都聘請了清潔員,建立了衛生保潔制度,實行了垃圾集中處理,有效地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二、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城鄉衛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區城鄉衛生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是學歷、職稱偏低,年齡老化。目前我區75名鄉鎮醫務人員中,還有中專及以下學歷16人,初級58人,中級職稱只有8人,80名村醫中50歲以上的有45人,占56%。二是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絕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都因為人手緊缺,經費緊張,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外出培訓學習,造成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難以提高。個別醫務人員,特別是村醫職業道德不高,亂開藥方、使用過期藥品、套取合作醫療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缺員嚴重。20__年全區衛生系統編制總數474人,現有在冊人員238人,有編缺員236人,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區衛生監督所有編缺員4個,正常工作難以開展。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監所、區婦保所自聘人員40人,鄉鎮衛生院自聘人員17人,如果按照保證正常運轉安排人員上下班,鄉鎮衛生院和區直醫療衛生單位目前有編缺員分別在19人和217人。由于人手不夠,一些醫務人員一兼多崗,部分醫院的有關科室無法運行,設備閑置,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還客觀存在。
(二)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城鄉醫療體制的改革,政府出臺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傳力度,群眾難以知曉,結果“惠民”就“會不到民”。調研中了解到,部分邊遠山區群眾對新農合政策還不夠了解,只知道鄉村干部在收錢,對醫院藥品實行零差額、農村婦女住院分娩實行全免費、醫院藥物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網上采購的知曉率就更低了,這些都影響著民生工程的落實,更影響了城區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經費籌集難。一是相當部分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沒有生病,繳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認為自己已參加了企業的保險或學生保險或其他商業保險,所以不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簡單,工作不扎實,缺乏與農戶溝通。有的沒有主動上門,而是等待群眾上門繳納,不注意協調合作醫療服務、管理與農民的利益關系。三是由于宣傳不到位,大部分群眾對從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統籌理解不夠,加之每年的個人繳費都有所增加,有種不信任感。
(四)財政投入還相對不足。我區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與對教育事業投入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公共衛生、醫療機構及其他方面的事業經費基數偏低,增加緩慢。一是鄉鎮醫務人員同時承擔著城鄉預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工作任務繁重,由于鄉鎮衛生院有編缺員現象嚴重,大部分鄉鎮衛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資臨聘人員,負荷較重。二是區新農合報補監督面大,全區有35個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其中村衛生室30個),還加對外地住院報補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導致經費緊張。區衛生監督所負責全區72家醫療機構、130余家公共場所單位、8個生活飲用水單位、62所學校及托幼機構的監管任務,經費尤顯不足。三是部分醫療單位因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欠賬大,無力償還,如區人民醫院還有外欠845萬元。
(五)村級衛生室的監管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由于村醫素質的參差不齊,鄉鎮新農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遠”,他們在從事醫療衛生工作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問題。調研中發現,存在過期藥品、新農合醫報補缺乏真實性、缺乏基本醫療急救設備等。
三、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加大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宣傳,加強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物網上采購和零差率政策的宣傳,加強大病救助政策的宣傳,加強“降消”項目政策的宣傳。二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切實加強《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的宣傳。三是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政策法律的知曉度,不斷增強經營者遵章守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
(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全區醫療機構嚴重有編缺員實際,特別是邊遠鄉鎮衛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業上留人。二是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到大專院校招錄大中專畢業生到我區各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三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制定優惠政策,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醫務人員業務能力。
(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藥品安全檢查力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二是加大新農合資金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的報補監管力度,避免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資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藥物制度執行和零差率銷售的監管工作。
(四)重視和加強中醫藥事業和民營醫院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曾得到過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認可,盡管發展不盡人意,但畢競保住了區中醫院的牌子,隨著建成小康社會的日益臨近,國家和省有不少縣級中醫院能力建設項目安排,我區要力爭擠上此“班車”。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補充,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我區應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讓民營醫院健康發展。
(五)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國家對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應不斷加大醫療衛生的投入,區衛生主管部門要繼續與區發改、財政等部門一道,要加大向上爭取項目力度,不斷改善我區醫療衛生條件,化解已建項目債務。同時,區財政也要加大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斷推進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提高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城鄉調查報告 篇3
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農民、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村通”的目的是要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于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目的。區所轄農村了實地的調研,并調研結果,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實地調研,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覆蓋;寬帶互聯網除了海格村外,九個村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戶;無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十個村屯現具備了基于固定電話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小學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資金問題,均。
(二)農村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為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占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停留在娛樂休閑上,還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起來。
(三)所村均信息服務站,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專職人員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絕大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后,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狀況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帶有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鄉村后,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農民的接收和。主要有: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封閉性,主要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應用信息的性、敏感性。對信息技術需求欲望低。現狀,使農村仍然著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點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較低。農民自身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信息化,人才是關鍵。農業發展落后,信息技術人才很少,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有待。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統籌,才能使各個領域地將涉農信息落地,才能信息服務產業結構、銷售渠道、農戶收入的。這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財政,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嚴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采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依賴,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也將會。
(二)農村產業結構,使傳統的生產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卜為主,網絡,胡蘿卜找銷路,只好喂牛。自從網絡后,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卜種植面積了6000畝,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卜的生產,又帶動村里發展起了胡蘿卜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鼠標和鍵盤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了社會就醫途徑。,農民也可以互聯網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小學連上101遠程教育網,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信息意識,組織。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干部的信息意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成立機構,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通力協作,密切,強的組織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資金支持。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動員社會各界,是信息化建設職能加大投入,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千方百計向上專項資金。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的,需要各級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臺后,各級、院所、科技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有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應該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的支持,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的預測,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性,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并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干部的性,使各密切合作,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務于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信息內容的本地化,時效性、性和實用性,使信息服務惠及農民。
(四)信息員隊伍建設,為農村信息化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的因素,要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專業知識、能力等的培訓;合適的,組織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信息增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城鄉調查報告 篇4
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盤活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強縣戰略,是我縣教育發展的宏觀戰略決策。近日結合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和調研主題,經深入全縣城鄉各中小學進行調查,并在認真分析我縣城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我縣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現狀分析
(一)全縣
教育布局概況全縣幅員面積5678平方公里,轄6鎮兩鄉,82個行政村,216個自然屯,總人口24萬,其中農業人口10.7萬。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6所,其中獨立初中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完全小學11所,村級學校52所。在校學生17,108人,其中初中5,933人,小學11,175人。現有教職工2135人。全縣中小學校舍總面積15.1萬平方米,小學、初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縣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全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鄉義務教育得到了明顯提高。一是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維修、改建、擴建校舍63所、10.3萬平方米。全縣中小學d級危房全部消除,b、c級危房低于10%。10所初中有8所為樓房,11所完全小學有7所為樓房。二是農村學校布局得到適度調整。采取撤、并、擴、建,聯等形勢,撤并中小學校38所、村級下伸點39個,占學校總數的27.9%,全縣學校總數由原來的136所減少到76所。三是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大。新建多媒體教室15個,新增計算機480臺,中小學生機比達到20:1。部分學校還實現了寬帶上網,教育現代化水平居全市農村上游。先后建成省一類學校3所,市一類學校7所、市綠色學校5所、市校園文化先進學校2所。四是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96.8%,本科率達到24.5%,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專科率為42.5%。培養了國家級優秀教師3人,省、市級優秀教師340人;省、市級學科骨干27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6人。五是辦學質量穩中有提升。XX年,全縣小學入學率為99.8%;初中入學率為98.7%;小學在校生年輟學率0;初中在校生年輟學率1.5%;小學畢業率100%,初中畢業率99.5%。全縣小學畢業水平測試雙科合格率達到97.4%,初中畢業水平測試各科合格率達到87.6%。
二、當前我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問題
我縣城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鞏固“普九”成果的標準也在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人民群眾對教育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不斷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對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教育經費增長速度的相對緩慢,我縣教育資源短缺以及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性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制約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體化步伐。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長,但仍不能滿足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需要。農村生均公用經費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現代化程度越高,其運行及維護的成本也越高;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實踐活動日趨豐富,學校開支增大;物價指數上漲。國家,省撥公用經費投入確實做到了逐年增長,但每所學校一年僅取暖費一項就幾乎占去經費的50%,農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小學、初中的生均公用經費與學校實際需要仍有較大差距,無法滿足學校正常運轉,跟不上高位均衡發展現狀的需要,導致了學校硬件普遍“不硬”,農村中、小學雖然硬件設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但受公用經費高位增長的影響,普遍存在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中、小學圖書室、實驗室、電腦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級小學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桌子、一塊黑板的原始階段,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跟不上辦學條件改善步伐。
(二)城鎮學校班級“超載”嚴重。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隨著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強烈,加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免除,學生擇校現象增多,造成城區學校辦學壓力過大,出現大班額。目前,我縣鎮內3所小學及2所初中均存在大班額現象。其中第一小學平均班額59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實驗小學平均班額63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初中平均班額為54人,最大班額62人,最小班額41人。超過教育部頒發的每班上限標準近1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調整任務艱巨。目前,全縣共有60所農村小學、311個班、6464名學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占農村小學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占農村小學的45%。以濃河鎮為例:17所村級小學、733名學生,校均43人,平均班額11.3人。其中有11所學校平均班額不到7人。最少的一個村級小學僅有3名學生。類似情況大多數鄉鎮普遍存在。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狀況急劇變化,全縣農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學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來越多,原來較大的村小變成了教學點,甚至出現了“空殼校”。由于村小普遍規模過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導致了農村辦學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資源浪費較大。要完成農村小學的科學布局,壓力很大。
(四)農村師資整體力量薄弱。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得不
到及時的'充實,青黃不接的現象較為嚴重。全縣40歲以上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6.3%,其中45歲以上的教師占48.6%。從總體上看,農村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比城區教師大。二是學科比例失調。“小科目”專任教師不同程度缺乏,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缺乏,面臨著難以開齊科目、開足課時的困難。三是教師地域分布不合理。多數鄉鎮受學生人數減少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超編現象,而偏遠山區優秀教師又相對缺乏,部分教師多是“民轉公”,其綜合素質跟現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顯。
上述現象的存在,體現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種現象,使我縣農村中小學教育與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不相適應,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實處,嚴重影響著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設進程。
三、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實現城鄉教育教育一體化是建設教育強縣的必然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一體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加快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步伐,努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必須加快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要加大利用國家,省、市投入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資金的力度,按照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一次規劃與突出重點分層推進相結合的原則,適度調整中小學布局,建設規模適度、設施完備的農村中小學校。學校撤并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聽取民情,反映民意,條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決學校規模過小,班額、學生過小問題。力爭到XX年完成濃河、鳳山、三站3個鄉鎮33所中小學校調整。完成清河、富林2個鄉鎮19所中小學調整。完成祥順、烏鴉泡、xx鎮3個鄉鎮18所中小學調整。基本實現全縣農村義務教育布局科學合理,學校功能完善的目標要求。
(二)促進交流,加快實施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工程。發揮縣內初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多的優勢,實施名校帶弱校、帶農校工程,縣內初中和小學分別輻射一個片區,從硬件、師資、管理等方面向所轄片區初中和小學實施扶持,部分教師實行雙向交流、定期輪換;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一一結隊掛鉤,聯動發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和擔任領導職務,建立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輪崗、中心校教師到村小輪崗制度。通過名校輸出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優秀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提高農校、弱校的辦學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結合我縣現狀,目前可以通過“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農校”三種模式,借助名校的資源優勢發展農村學校、改造薄弱學校、扶持新建學校,以名校帶動的方式,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行“小班化”試點工作,逐步破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吸引外來人口來我縣購房入學。
(三)統籌社會力量,加快實施農村中小學幫困助學工程。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統籌社會力量,組建“xx縣教育發展基金會”,實施“幫困助學工程”。切實保證每一個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城鄉貧困戶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縣、鎮兩級政府設立“幫困助學”專項資金,不斷擴大全縣接受“兩免一補”的學生范圍。
(四)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實施農村優質師資建設工程。
整合城鄉師資力量,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認真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切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逐步推行師德誠信卡制度,家訪制度,將教師的師德表現作為聘用和確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支(送)教下鄉、集中培訓、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與農村教師結隊等多種形式,盡快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重點解決農村教師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等問題。整合教師繼續教育資源,強化骨干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學歷水平、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城鄉教師專業發展的均衡化。
(五)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學校為龍頭,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為主體,按照“整體規劃、先行試點、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抓好“基本運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個關鍵環節,積極推進遠程教育的實施。逐步實現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具備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和閉路電視系統,建立中小學校園網,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通過寬帶接入實現“校校通”。使遠教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城鄉調查報告 篇5
為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其成效應該如何評價?進一層說,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應當如何解讀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為了科學地回答上述問題,本調查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區(市)縣、鄉鎮、村、農戶四個層面分層抽樣,在成都市所轄19個區(市)縣中選擇10個區(市)縣為樣本區域,共選擇34個鄉鎮102個村為樣本點,1020個家庭為入戶訪談對象,分別采用《樣本點情況表》和《入戶訪談問卷》進行調查;并運用抽樣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的科學法則,力圖從總體上客觀、真實地反映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績和主要問題。全文是一篇幾萬字的調查報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專題論文集。“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書齋學者慎談‘三農’”。本文幾位學者走出書齋,以實地調查為成都的發展獻計獻策,其精神值得嘉許。由于篇幅較長,編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饗讀者。
一、對于成都市城鄉一體化進程總的評價
調查表明,成都市以產業演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制度環境創新為先導推進城鄉一體化,終于在農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說電話用戶數量和機動車數量增長表示農民生活改善,那么,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質變則表明成都市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長效機制的形成。長期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低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癥結所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舉措,牽住了“三農”問題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5%,較大幅度超過成都市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長率7.8%和7.7%,為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和諧成都奠定了基礎。
二、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產業演進
由于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存關系,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條件就是該區域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演進發生。因此,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著力點,就應當圍繞產業演進展開。如果某個區域沒有相應的產業演進發生,政府要在這里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廂情愿。從總體上看,成都市應當繼續從推進產業演進入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多元化,充分發展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失地農民就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
(二)進一步優化制度環境
1.加快農民居民身份轉換,促使職業身份轉換與居民身份轉換相一致
農村居民戶口轉換是促進農民職業身份轉換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農村居民身份的轉換進程在總體上大大滯后于職業身份的轉換進程,因此,加速農村居民身份轉換是推進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2.繼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為了使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醫療保障,首先,成都市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參保率。第二,應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改革,規范農村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第三,應繼續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如五保戶、殘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并制定相應的.轉移支付措施,確保資金的穩定性。第四,應進一步提高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比重,逐步完善農村養老方案,采用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三)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
1.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對于影響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別、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年齡)的回歸分析的結論是,技能的影響最大,掌握某種手藝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比沒有手藝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個區域,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因此,提高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信息服務平臺
鑒于政府對農民的就業信息提供以及就業指導的不足,必須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信息服務平臺。
城鄉調查報告 篇6
近年來,隨著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區食品安全體系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隱患向城鄉結合部位和農村轉移。1-8月份,市工商系統共受理食品安全事故投訴1286起,其中920起發生在農村集貿市場和城鎮邊緣食雜商店及露天攤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隱患越來越突出,成為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工作的重點防控部位。為了保證農村食品消費安全,市工商局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認真查找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部分意見和建議。
一、城鄉結合區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
(一)10人以下小型餐飲店二次污染嚴重。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城鄉結合區域餐飲店多數為10人以下的小型作坊式經營場所,從業人員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缺少有效規范的管理制度,“大鍋飯”式的工作模式造成嚴重的食品原料二次污染問題。如多數小餐飲店的從業人員是家庭成員或雇用臨時人員,普遍無健康證、店內環境衛生差,消毒設施不完備。調查中涉及的120戶小型快餐店,75%以上的沒有合格的消毒設施,40%以上的出現生熟菜混放現象。
(二)城鎮邊緣餐飲店原料進貨把關不嚴。一是缺少統一的配送機制。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小餐館沒有固定的蔬菜配送渠道,以分散農戶送貨、采購人員臨時到農貿市場購買等方式購入蔬菜,選擇采購對象主要決定于蔬菜價格。二是缺少自檢設施。購入用于直接加工熟食的蔬菜等原料,由于沒有完善的自檢設備和自律制度,原料質量難以保證。三是食用油來源情況不明。今年以來,市工商局先后查獲3起私煉“地溝油”的案件,現場查扣“地溝油”1000余公斤,據當事人交待,其煉制的部分“地溝油”流入城鄉結合區域小餐飲店,由于沒有銷貨臺帳,執法人員難以全面追查到消費領域。
(三)農貿市場裸裝食品受環境污染嚴重。農貿市場是由許多露天攤位組成的混合型經營場所,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多個種類的經營業戶共同聚集在一起,包括農資、衣服、日用商品等,這樣的環境下混合經營熟食攤位極易受到二次污染。同時,裸裝食品個體經營者限于經濟條件,無法配備大型安全防塵設施,尤其在夏秋季節,農貿市場中大量的裸裝食品安全隱患很大。
(四)流動食品經營攤位無照經營現象較多。隨著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大量村民遷入城鄉結合部從事個體戶經營活動,多數屬于臨時性的流動經營業戶,無法取得衛生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明。一是往往采取不懸掛門頭、開門經營關門居家等方式經營。二是餐飲店涉及到衛生部門的前置審批等限制,無法辦理工商執照,但附近居民有消費需求,工商部門取締困難。三是經營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工商部門推行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難以落實到位。
(五)農村食品安全消費維權意識較弱。通過在集市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群眾維權的第一選擇是與經營者協商,協商不成的有60%以上的群眾選擇怕麻煩、就此放棄,選擇到工商部門投訴的比例明顯偏少,部分群眾不知道消費投訴的熱線電話,維權意識薄弱。
二、城鄉結合區域食品隱患形成的原因
(一)城鄉結合區域外來人員流動大。城鄉結合部遠離城區,房租及日常消費水平與城區內部相比較低,比較適合外來打工人員居住需要,導致城鄉結合區域的臨時流動人員量較大。流動人口的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對不高,法律及維權意識不強,不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知識所知甚少,對食品的辨別能力較差,在購買食品時一味追求價格便宜,由此催生出質次價低的不合格食品大量銷往城鄉結合區域。同時,部分流動人員受利益驅使,加入到制假販假的行列,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城鄉結合區域人員法律意識低。一是城鄉結合部從數食品經營者是外來流動人口和本地失地農民,他們認為自己做點小生意,靠勞動掙錢合情合理,這部分人員法律意識較弱,缺少市場經營知識和成熟經驗。二是因嫌麻煩或是對政府部門存有抵觸情緒,認為無照經營不是什么大過錯,不必去辦照,屬于知而不律的行為。三是逃避工商監管,從事制假、售假等違法活動,利用消費對象是弱勢群體或在本地停留時間較短的特點,有目的地進行違法經營。
(三)城鄉結合區域執法監管力量薄。城鄉結合部的鄉鎮工商所一般人員較少,而轄區面積較大,工商所快速檢測設備配備不足,能夠實現食品快速檢測的種類較少、范圍有限。同時,由于檢測周期較長,嚴重影響日常監管的及時和高效,推行的索證索票、建立進銷貨臺賬等自律制度的落實情況不夠理想,經營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也導致監管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四)相關執法部門監管工作協調難。做好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其中房屋出租、流動人口的管理涉及公安部門,餐飲業登記的前置審批問題涉及到衛生部門,生產環節食品質量涉及質監部門,城市道路流動攤販管理涉及城管部門。目前,各部門還缺少有效的溝通交流,往往獨自開展專項整治,效果不夠理想。最主要的是,工商部門要進行整治活動,必須要得到街道辦和村委會的支持,而鄉鎮一級的政府出于維護穩定、發展經濟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對工商部門的工作采取支持但不表態、表態但不明確的做法,客觀上增加了查處難度。
三、工商防控食品安全隱患的建議
(一)推行“超市下鄉”防控制度。連鎖超市在購銷貨方面有著嚴格的程序,并對所售商品實行統一配貨,把好進貨源頭就能確保各連鎖店的食品安全,要利用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機會,與連鎖超市進行會談,動員超市經營者推進超市下鄉。同時,可與超市進行聯合調研,利用掌握的企業信息和市場調查情況,充分向超市說明城鄉結合部存在的巨大市場需求,以此加快推進超市下鄉活動,逐漸淘汰小食雜店,凈化群眾的消費環境,也方便工商機關的食品安全監管。
(二)推行分級分類連鎖經營制度。針對目前流動攤販較多,管理較為混亂的現實,建議組織協調規劃局、公安局、城管執法局等部門,進行統一的市場規劃,在城鄉結合部人口較多的地方興建若干市場,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滿足群眾的消費需求。今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工商局牽頭組織的蒿泊大集整體搬遷工程順利實施,新建的閆家村市場不僅滿足了周圍群眾的生活需要,帶動了城鄉結合部的經濟發展,而且使食品監管更為有序,為其他市場的建立、搬遷樹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經驗和參考。
(三)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力度。工商部門要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一是要繼續加強對鄉鎮工商所的支持力度,在人員配備、硬件配備、車輛配備等方面予以傾斜,確保基層工商所有足夠的人員和時間對轄區進行全面的檢查監管。二是加強對食品檢測人員的培訓,完善日常檢測和快速檢測制度,使食品檢測常態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警示制度,做好消費預警工作。三是推行舉報獎勵制度,建立一支社區食品安全聯絡員隊伍,同時發揮消協的`監督作用和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做到群防群治,綜合治理。
(四)提升城鄉結合區域消費維權意識。應繼續加強對工商部門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是切實做好每年的“3.15”系列宣傳活動,并可考慮組成“送法下鄉”宣傳隊,進入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宣傳法律法規和消費常識,展示假冒偽劣商品,并現場受理投訴、舉報,擴大活動在這一區域的影響力,提高附近居民的維權意識。二是可印制工商宣傳冊、宣傳畫或溫馨提示,張貼在城鄉結合部人口流量較大的車站、餐飲店等處,將宣傳工作做細,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維權氛圍。三是通過電視等媒體,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情景模擬等案例形式,廣泛宣傳法律法規,發布消費警示,發動群眾舉報,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
(五)建立相關部門聯合防控制度。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牽涉到多個部門,僅靠工商一個部門難以管好。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組成食品安全監管聯席會議,建立以工商部門為主,公安、城管、規劃、衛生、質監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城鄉結合部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機制。明確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各部門的職責,暢通溝通交流渠道,實現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由政府統一調度、各部門密切配合,通過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形成真正有效的齊抓共管的局面。
四、城鄉結合區域食品監管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一)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城鄉結合部的一些鄉鎮政府、村委會由于自身利益,可能對工商工作采取不配合的做法;隨著政府的城區擴建計劃,這一區域也已納入政府的總體規劃,因而工商機關要開展監管工作,必須要多與上級政府協調,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持。此外,聯合執法行動中的公安、城管等部門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協調,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
(二)注意改進監管方式。城鄉結合部的流動人口多,“三無”人員多,人口素質不高,很難要求其遇事能用理性思考,地方政府對這一區域的穩定工作也很重視。工商部門在監管時要注意監管方式,多以教育提醒為主,督促其進行改正,盡量減少使用行政處罰權,防止其產生抵觸心理。
(三)正確處理部門關系。現今的民生電視欄目以其貼近民生、通俗易懂的特點,對群眾的影響越來越大。調查中不少群眾也表示此前出現維權難題時經常打電話給電視臺尋求幫助,這要求我們工商部門應處理好與媒體的關系,爭取讓媒體在接到消費維權類投訴時能第一時間與工商部門聯系,由工商部門出面進行調解,新聞媒體跟進報道,這既可以加強對工商工作的宣傳,又可以防止出現監管缺位引發爭議。
城鄉調查報告 篇7
根據縣政府協助常委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11月上中旬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負責人組成調查組,深入薛百鄉、大壩鄉、蘇武鄉、東壩鎮、泉山鎮、西渠鎮、大灘鄉、街道辦事處的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部分居民戶,采取查閱資料、現場察看、座談討論和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我縣城鄉社會治安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看法
一是全民法制意識普遍增強,依法維權能力有所提高。經過五年普法規劃的連續實施和各級司法機關的廣泛宣傳,特別是法律七進活動的扎實開展,全縣廣大群眾學法、懂法、用法的意識和法制觀念明顯增強,主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在自己身邊發生治安案件時,86%的調查對象選擇了主動報案,14%的選擇了協助抓捕。
二是工作機制健全完善,三調聯動效果明顯。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去年在三雷鎮下雷村和薛百鄉宋和村試點成功后,今年在全縣全面推行,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證明,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在調動基層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作用、提高矛盾糾紛調處及時率和成功率、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已補貼案件數達720件之多。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的推行,扭轉了以往司法、公安、法院分工負責,各管一塊的局面,對具備調解條件的案件,在訴前、訴中由司法、公安、法院三方聯合進行調解,既降低了訴訟費用,減輕了當事人的經濟負擔,又提高了案件的結案率和成功率。
三是主動適應大膽創新,預防關口進一步前移。為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縣公安局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尋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會治安管理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針對我縣近年來日光溫室發展較快,卷簾機安裝數量逐年增加的實際,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公安局組織警力對全縣日光溫室卷簾機進行了統一編號砸號和登記備案,堵塞了銷贓渠道,有效地預防了日光溫室卷簾機盜竊案件的發生。城關派出所民警以實有人口管理、場所行業管理為切入點創建的社區警務超市,通過地圖與信息的共通、共融和共享,真正實現了警務基礎工作信息化。在社會管理方面創新實踐了以房管人、以物管人、以證管人、以業管人的管理新模式,在流動暫住人口相對集中的蘇武鄉西湖村設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加強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成立以來,對轄區內3473名流動暫住人口入戶登記、信息采集和核對,建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登記冊》,為3407人發放了暫住證。同時對流動暫住人員所擁有的兩輪、三輪摩托車等物品進行登記,通過上網與盜搶車輛進行比對,對來源合法的車輛進行統一編號、統一噴涂、統一管理。新河派出所利用流動暫住人員管理信息成功破獲了多起治安案件。大灘鄉派出所針對農忙季節農戶家中無人,盜竊案件多發的情況,提前向農戶宣傳安全防范知識,提高農戶的安全防范能力,并加強了農忙季節的治安巡邏,有效防止了各類失竊案件的發生,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在矛盾糾紛調處方面,司法局探索實踐了律師參與矛盾糾紛調處的新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駕護航作用充分發揮。近年來,縣公安局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發展、促進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把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貫穿公安工作始終,特別是在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實施過程中,縣公安局積極履行職能,配合有關部門和鄉鎮化解矛盾糾紛、理順群眾情緒、處理違法違紀行為,維護了全縣大局穩定,有力地促進了重點治理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存在問題
一是普法宣傳尚待深入,法制意識有待提高。調查發現,經過持續的普法宣傳,群眾的法制觀念有了提高,但是普法宣傳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夠,特別是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和農村群眾的法律知識還比較欠缺,法制意識還比較淡薄。
三是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隨著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設施農業建設和農業結構大調整的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水事糾紛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居住分散、較為偏僻的村社盜竊案件時有發生,農村社會治安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三、工作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宣傳教育力度。要深入開展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的全民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板報、標語、文藝節目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向全縣人民宣傳法律法規。要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在宣傳的深度和廣度上求突破。要區別情況,因人施教。農村要以《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合同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城市要以《勞動法》、《合同法》、《企業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學校要充實法制課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法制課要以《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為重點,同時要定期邀請法制副校長或輔導員為學生上法制輔導課。司法部門要經常深入農村辦法律講座,為農民提供法律咨詢服務,解答農民遇到的法律問題。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自覺性。
二要加強司法隊伍建設。
一是充實警力。首先應盡快解決縣公安局缺編問題,然后力爭用35年的時間實現《中共甘肅省委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的決定〉的意見》中警力達到總人口的`萬分之十點五以上的目標要求。
二是加強法制教育。堅持實行依法行政,確保執法人員知法、懂法、依法執法,堅決杜絕執法中的違法違紀行為。
三是加強職業道德育。積極開展執法部門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增強執法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執法人員的社會責任感。
四是加強業務教育培訓。通過對執法人員的集中培訓和輪流培訓,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能力和應對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執法隊伍,使他們真正成為民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堅強后盾。
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解決好基層執法機關房屋破舊、辦公設備簡陋等問題。要按照上級的部署和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好442工程,通過442工程的實施使基層執法機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明顯改善,為基層執法機關創造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
二是要通過積極爭取項目支持,逐步為鄉鎮司法所配備工作用車,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解決好裝備落后問題。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在及時更新已有裝備的基礎上,逐步為執法人員配備較為先進的現代化裝備,提高執法隊伍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執法風險。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防控工作,努力構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安全防范網絡,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要進一步加強對群防群治隊伍的管理,建章立制,規范行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要舉全縣之力維護社會穩定。近年來,全縣土地、水事糾紛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高度重視,嚴格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的原則,明確工作職責,改進工作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重點治理、農業結構調整中一些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各級組織要做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合力,早發現,早介入,及時調處,及時化解,力爭把各種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重大事情不出縣,矛盾糾紛不上交,全力維護我縣社會政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