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博物館導游詞(通用22篇)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
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是國家是AAAA級旅游景點,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館舍布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陜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陜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征。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2
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我感到非常的榮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今天就由我倆為大家服務,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盡量提出來,我們將盡力幫您解決。希望能用我們的熱心、耐心和細心換來您的放心、開心。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首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它位于武昌東胡之擯.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既具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另外兩座建筑分別是楚文化館和綜合館,均為'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仿楚式建筑,三個館整體形成一主兩翼的格局,猶如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展區總體布局亦突出了'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組成,多組一群'的楚國宮殿建筑的格局和風格.湖北省博物館內,綠樹成陰,與小橋流水,雕塑小品.休息庭院相映成趣,完善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給游客提供了幽雅,舒適的參觀環境和休閑場所.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3
各位觀眾朋友們:
您們好!歡迎您參觀偽滿皇宮。偽滿皇宮,位于長春市東北部,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 溥儀 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雖然沒有中國傳統皇宮那般莊嚴肅穆,也不像西方宮殿那般宏偉壯觀,但建筑風格仍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既有中國舊式帶廊瓦房,又有“中日合璧”的殿堂,還有歐式情調的樓宇,可謂古今雜陳,中外并舉。
宮廷占地總面積13.7萬平方米,略呈南北窄而東西寬的梯形。外周為993米長宮墻所圍,內有圍墻368米,附崗樓11座,共有宮門7座。偽滿皇宮正門位于南部,稱萊熏門,此門偽滿時期專供“皇帝”溥儀、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及來偽滿訪問的各國政府首腦出入使用;萊熏門的西部有專供偽滿官吏和其他有資格者出入的側門——保康門,它有“保衛康德”的含義(“康德”是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的年號);萊熏門以東有出入建國神廟及偽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的日式鳥居門;北面由西向東分別為體乾門、福華門、含宏門;西面有一禁衛門。內部宮門主要有僅供溥儀及其眷屬日常出入使用的長春門、偽滿皇宮東區的正門同德門及日偽官吏進出偽滿皇宮西區外廷的必經之門——興運門和迎暉門、偽滿皇宮西區內廷與外廷的分界線——中和門等。興運門建成于1934年1月,時值溥儀第三次登基做偽滿洲國皇帝前夕,溥儀認為自己即將成為至尊,便命人在其門楣上雕刻二龍戲珠圖案,并親自將其命名為“興運門”,希望國運從此興隆。
偽滿皇宮主體部分為4.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不對稱的區域。西區由三進式四合院構成,包括內廷與外廷,二者以中和門為界。溥儀依據《禮記·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為此門命名,以表達他的處事觀“中庸之道”。中和門兩側房間除由溥儀的乳母、部分隨侍和御醫居住外,還有一間是宮內府司房的辦公室。司房是處理溥儀日常生活的辦事機構,它負責管錢、管物、收發、傳達,隸屬于近侍處。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居住和日常生活的區域,包括中國古式四合院和西御花園。四合院的正房居北,為溥儀的寢宮緝熙樓,西廂房為溥儀的中膳房和茶房,東廂房為皇后婉容的畫師崔惠茀小姐及傭人的住房,南部為洋膳房。
外廷是溥儀的政務活動區,主要建筑有溥儀處理政務及舉行大典的勤民樓、供奉列祖列宗的懷遠樓、偽滿皇宮的綜合管理辦事機構——宮內府及關東軍派到宮中負責監視溥儀的特派機構——日本憲兵室等。東區包括集居住、辦公、娛樂于一體的同德殿、舉行大型宴會的嘉樂殿、書畫庫、東御花園、御用防空洞、游泳池和網球場等。此外,宮廷還包括西部的跑馬場、汽車庫、御用花窖、禁衛軍營房,東部的“建國神廟”遺址、“天照大神”防空洞、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禁衛軍營房等附屬建筑設施。如今,偽滿皇宮的主體部分已全部對外開放,以其獨特的風貌向游人訴說那段蒙恥的歷史。
偽滿皇宮,原為民國時期負責鹽務管理與運輸的吉黑榷運局所在地。因為它是當時長春市內最好的建筑之一,所以,溥儀于1932年3月8日來到長春就任偽滿洲國執政,4月3日便住進這里。溥儀本想借助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復辟大清王朝,卻沒想到反被其操縱和控制,在這里渡過了20xx年4個月零8天的傀儡生涯。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小皇帝住鹽倉,咸(閑)龍一條”。
現在,請讓我們共同走進偽滿皇宮,了解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血統治下,充滿了怪誕氣息的宮廷以及溥儀及其后妃被扭曲的,迥乎異常的宮廷生活。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4
安徽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方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并的基礎上籌備,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該館陳列大樓建筑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庫房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 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 (其中善本書8000余冊),一級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銅壺,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蓋頂作鏤空的蓮瓣形,頸部有對稱的獸形雙耳,四獸作足,造型生動,為春秋時期少見的藝術珍品;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約400千克,形體高大,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僅次于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該館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1963年宿松縣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與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鎮青白瓷中少見的佳作,也是宋瓷斷代中的珍貴標準器物。鐵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館藏清初鐵畫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蘆蟹圖》,是鐵畫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館 - 博物館珍藏該館陳列以地方歷史為重點,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個基本陳列。1981~1986年6月,該館先后舉辦各種展覽120多個,每年觀眾15~22萬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曾在日本東京展出。
該館從事文物保護科研的人員,曾對青銅器防腐蝕進行研究,用局部電蝕法去除青銅器上的粉狀銹,并結合使用苯駢三氮唑化學浸蝕劑保護青銅器,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科研室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的科研項目“激光全息文物 無損檢測”,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揚獎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三等獎。
博物館叢書該館編輯出版的書刊有《壽縣蔡□墓出土遺物》、《安徽名人畫選》、《毛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藏品選》、《安徽畫家匯編》、《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覽圖錄》、《明清徽州社會資料選編》、《歙事閑談》(校訂本)、《新四軍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津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里,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統元年(1436年),后經明天順、萬歷,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于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筑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歷、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文廟位于天津舊城東門內大街路北,由相鄰的三路建筑組成。中路是天津府文廟,東路是府明倫堂,均始建于明正統元年(西元1436年);西路是天津縣文廟,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整個建筑群占地約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全國唯一的府縣比鄰的文廟古建筑群,1954年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建筑始建于明代,位于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于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統元年(1436年),提學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設立衛學。天津衛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辦學校。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后清雍正三年(1720xx年),天津衛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衛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歷史上等級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基本信息
天津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天津文廟位于天津南開區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筑群。天津文廟始建于明正統元年(1436年),據《天津衛志》載:“文廟,在東門內。明正統元年,天津左衛指揮使朱勝,照陵西按察司僉事林時,建言事例,奏淮開設。本官遂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官,首建堂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也就是說天津文廟創立之始就與學宮(衛學)合為一地。
天津于明代1420xx年設衛建城,后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戍守軍士達16800人,加上家屬和隨軍移居人口,數量相當可觀。當時天津居戶的主體就是軍人戶籍人口,而學校教育尚為空白,因而軍人子女教育已成突出的社會問題。為解決此問題,1436年,天津左衛指揮僉事朱勝獻出私宅,建成天津“衛學”,“衛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
后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又先后增建了欞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歷四十年(1620xx年)在天津衛城西南角樓創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衛學改為州學,后又升為府學,天津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于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并列的格局。
,教育家嚴范孫等在文廟成立了“崇化學會”,聘請著名學者王襄、鄭菊如等在此講學,培養出許多文史方面的學者,后改為崇化中學。1949年改為東門內一中,后被少兒圖書館、新華書店古籍部等單位借用。1985年進行復原修繕,原駐內單位遷出。
平面布局
文廟的平面布局,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由南至北分別由萬仞宮墻(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東、西兩側配殿等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稱是文廟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著石橋的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于《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對考取秀才的稱“入泮”。欞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著四根沖天大柱的牌坊。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欞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
主體—大成殿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筑,位于全廟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殿內供奉著孔子及孟軻、顏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顯示出孔子之學后繼有人,學子濟濟一堂。舊時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在此舉行,它是整個祭孔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舊時的規定,對于孔子,每年農歷春秋各舉行一次祭典。農歷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時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假,要集體向孔子行禮,還要吃一頓撈面,聊表紀念“孔誕”之意。另外,東、西兩側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及歷代的名宦、鄉賢等。
后殿—崇圣祠
崇圣祠就是后殿,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東門內的兩座過街牌樓也是文廟整體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樓為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上有鎏金雕龍華板,精巧的斗拱支撐三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加之華士奎書寫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寶點綴,使牌樓既氣勢雄偉,又玲瓏秀麗。這也是對孔子的頌揚之詞。
文廟作為天津的名勝已保存500余年。在津門,孔子作為圣人也被祭祀已數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又撥巨款多次進行復原保養維修。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修葺并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欞星門。1987年成立了文廟博物館并與同年十月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府廟大成殿復原陳列》和《孔子生平展》,館內現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禮、樂器。比較重要的有編磬、古琴、古瑟、建鼓、應鼓、搏鼓以及銅爵、竹篚、竹籩等等,這些藏品表現了中華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館內還不定期舉辦“祭孔古樂演奏”。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6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里煙霧繚繞,仿佛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著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秘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著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著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著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為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大殿后,翠竹叢中簇擁著蓬松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著“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云庵,右側為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游,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著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o ,
領略過武侯祠的莊嚴和神韻,我更加確信,南陽兒女今天創造的輝煌,在若干年后,也定會成為巍峨的豐碑!
武侯祠坐落于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筑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后兩重,建筑布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致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布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后面的茅廬、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梁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筑(即臥龍十景)。最后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臺”。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筑,殿宇高大宏偉,為歇山式建筑,殿前懸掛匾聯十余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7
各位觀眾朋友們:
您們好!歡迎您參觀偽滿皇宮。偽滿皇宮,位于長春市東北部,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 溥儀 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雖然沒有中國傳統皇宮那般莊嚴肅穆,也不像西方宮殿那般宏偉壯觀,但建筑風格仍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既有中國舊式帶廊瓦房,又有“中日合璧”的殿堂,還有歐式情調的樓宇,可謂古今雜陳,中外并舉。
宮廷占地總面積13.7萬平方米,略呈南北窄而東西寬的梯形。外周為993米長宮墻所圍,內有圍墻368米,附崗樓11座,共有宮門7座。偽滿皇宮正門位于南部,稱萊薰門,此門偽滿時期專供“皇帝”溥儀、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及來偽滿訪問的各國政府首腦出入使用;萊薰門的西部有專供偽滿官吏和其他有資格者出入的側門——保康門,它有“保衛康德”的含義(“康德”是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的年號);萊薰門以東有出入建國神廟及偽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的日式鳥居門;北面由西向東分別為體乾門、福華門、含宏門;西面有一禁衛門。內部宮門主要有僅供溥儀及其眷屬日常出入使用的長春門、偽滿皇宮東區的正門同德門及日偽官吏進出偽滿皇宮西區外廷的必經之門——興運門和迎暉門、偽滿皇宮西區內廷與外廷的分界線——中和門等。興運門建成于1934年1月,時值溥儀第三次登基做偽滿洲國皇帝前夕,溥儀認為自己即將成為至尊,便命人在其門楣上雕刻二龍戲珠圖案,并親自將其命名為“興運門”,希望國運從此興隆。
偽滿皇宮主體部分為4.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不對稱的區域。西區由三進式四合院構成,包括內廷與外廷,二者以中和門為界。溥儀依據《禮記·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為此門命名,以表達他的處事觀“中庸之道”。中和門兩側房間除由溥儀的乳母、部分隨侍和御醫居住外,還有一間是宮內府司房的辦公室。司房是處理溥儀日常生活的辦事機構,它負責管錢、管物、收發、傳達,隸屬于近侍處。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居住和日常生活的區域,包括中國古式四合院和西御花園。四合院的正房居北,為溥儀的寢宮緝熙樓,西廂房為溥儀的中膳房和茶房,東廂房為皇后婉容的畫師崔惠茀小姐及傭人的住房,南部為洋膳房。
外廷是溥儀的政務活動區,主要建筑有溥儀處理政務及舉行大典的勤民樓、供奉列祖列宗的懷遠樓、偽滿皇宮的綜合管理辦事機構——宮內府及關東軍派到宮中負責監視溥儀的特派機構——日本憲兵室等。東區包括集居住、辦公、娛樂于一體的同德殿、舉行大型宴會的嘉樂殿、書畫庫、東御花園、御用防空洞、游泳池和網球場等。此外,宮廷還包括西部的跑馬場、汽車庫、御用花窖、禁衛軍營房,東部的“建國神廟”遺址、“天照大神”防空洞、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禁衛軍營房等附屬建筑設施。如今,偽滿皇宮的主體部分已全部對外開放,以其獨特的風貌向游人訴說那段蒙恥的歷史。
偽滿皇宮,原為民國時期負責鹽務管理與運輸的吉黑榷運局所在地。因為它是當時長春市內最好的建筑之一,所以,溥儀于1932年3月8日來到長春就任偽滿洲國執政,4月3日便住進這里。溥儀本想借助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復辟大清王朝,卻沒想到反被其操縱和控制,在這里渡過了20xx年4個月零8天的傀儡生涯。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小皇帝住鹽倉,咸(閑)龍一條”。
現在,請讓我們共同走進偽滿皇宮,了解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血統治下,充滿了怪誕氣息的宮廷以及溥儀及其后妃被扭曲的,迥乎異常的宮廷生活。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8
偽滿皇宮博物院位于長春市光復北路5號,是1931年日本侵占我國東三省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任偽滿皇帝時的皇宮,建立在偽滿皇宮遺址上的偽滿皇宮博物院,主要陳列一些偽滿政權時期的遺物,是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日本在我國東三省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
偽滿皇宮分為東西兩院,主要以東院的皇宮建筑群為主,有同德殿、御花園、游泳池和防空洞等,還有建國神廟遺址、禁衛軍營房、懷遠樓、嘉樂殿、勤民樓、緝熙樓等。
偽滿皇宮博物院的陳列展覽分為,原狀陳列、專題展覽、聯合展覽等,其中皇宮東院中的大部分建筑均為原狀陳列,有緝熙樓、勤民樓、懷遠樓、同德殿、宮內府、植秀軒、暢春軒等;專題展覽有“從皇帝到公民”、“偽滿宮廷官吏”、“偽滿政權官吏”、“偽滿宮廷服飾展”等;聯合展覽是溥儀和其后妃生活用品的聯合展覽,另外,博物院中還有一些各界捐贈和偽滿皇宮遺物復制品臨時性展覽,以及“勿忘‘九•一八’”的流動展覽等。一座偽滿皇宮博物院就是一部日本法西斯對我國東三省長達十四年的殖民統治史,是以溥儀為首的偽滿傀儡政權賣國求榮的歷史見證,進入偽滿皇宮,始終給人是一種歷史的沉重感,時刻警醒國人“勿忘國恥”。
靈空山靈空山位于沁源縣城西北40公里處的五龍川鄉,是一風景名勝區。靈空山為太岳山支脈,方圓20平方公里。這里滿山松林覆蓋、奇峰疊翠、古木參天,深溝峽谷,成為旅游避暑勝地。
靈空山上樹木種類繁多,花草遍地,中草藥近百種,國內最為珍貴的“油松之王”九桿旗立于山顛,一基出土,派生九枝,高達40多米。山中,樺樹千姿百態,“一佛二菩薩”、“七柱香”、“三柱香”、“迎客松”、“三大王”等令人驚嘆。靈空山上,還有古剎圣壽寺。相傳唐代懿宗第四子李侃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因避黃巢起義在此出家為僧,被皇封為先師菩薩。靈空山中,有獨特的巒橋、仙橋飛跨一線天上,成為絕景。此外,山中還有蓋海洞,十八盤、五龍池等多處景觀。
偽滿皇宮博物院的相關景點推薦:黃河灘島、獅泉河、青銅峽、桂林穿山、網師園、賀蘭山、興凱湖、鹿回頭、展旗峰、大連港燈塔、珠海鳳凰山風光等,是旅游不能錯過的好去處。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9
各位觀眾,你們好!歡迎來到遙遠而神秘的恐龍世界!我是小小科普講解員袁靖怡,今天由我來為大家講解。
你們喜歡恐龍嗎?你們愿意和恐龍成為好朋友嗎?我也和你們一樣,非常喜歡恐龍。
你們看,在我們周圍就有好多好多恐龍,不是嗎?它們有的有三層樓那么高,有的卻和我差不多高,有的恐龍非常和善,而有的卻特別兇殘!這些神秘的恐龍現在已經全部滅絕。今天,我們只能在這個展廳里,看到它們神奇的骨架了。下面就讓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認識它們吧!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這個展廳里歲數最大的祿豐龍,他生活在兩億年前的侏羅紀。祿豐龍身長6米,是一種雜食性恐龍。祿豐龍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自然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已故的楊鐘健教授,1938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發現的。它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發現、挖掘、整理、裝架的第一只恐龍,因此有重要的意義。化石發現于云南省祿豐龍,楊鐘健為了紀念他的導師、德國著名恐龍專家許耐,把這只恐龍命名為許氏祿豐龍。
請大家跟我住這邊來。
你們看,在這個寬廣的大廳里,有一條個頭最大的恐龍,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它叫:馬門溪龍。它是在我國四川井鹽縣被發現的,所以又叫井鹽馬門溪龍。馬門溪龍是中國最著名的恐龍,它生活在1億4千萬年前,身體有26米長,還長著一個10多米長的大脖子。它活著的時候大約有60噸重!
什么什么?60噸是多重?我告訴你們吧,就是把20頭大象的體重加在一起那么重!很驚人吧!別看它們長著大個子,卻只吃植物,所以小朋友們不用害怕。馬門溪龍是群居生活的恐龍,你們想想看十幾二十只這么巨大的馬門溪龍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壯麗的景象呀!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了解一下恐龍的滅絕。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生活最成功的物種之一,它們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但是在6500萬年前所有的恐龍就全部滅絕了,恐龍究竟是怎樣滅絕的呢?
大家說的都有道理。
其實,關于恐龍的滅絕有很多假說,至今還是一個謎。現在最流行的是小行星撞擊說,據說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突然與地球相撞,形成大爆炸,導致地球環境改變,使恐龍全部滅絕。
不管怎樣,恐龍的滅絕肯定與環境變化有關系。所以,大家要從我做起保護地球的環境。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的大家的參觀。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0
偽滿皇宮位于長春市東北角的光復路上,占地面積12公頃,是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宮殿,他在從1932年到1945年間曾在這里居住。偽滿皇宮的主體建筑是一組黃色琉璃瓦覆頂的二層小樓,包括勤民樓、輯熙樓和同德殿,這三座小樓風格獨特,是中西式相結合的格局。偽皇宮可分為進行政治活動的外廷和日常生活是內廷兩部分,現分別辟為偽滿皇宮陳列館和偽滿帝宮陳列館。外廷(皇宮)是溥儀處理政務的場所,主要建筑有勤民樓、懷遠樓、嘉樂殿,勤民樓是溥儀辦公的地方。
此外還有花園、假山、養魚池、游泳池、網球場、高爾夫球場、跑馬場以及書畫庫等其他附屬場所。內廷(帝宮)是溥儀及其家屬日常生活的區域,其中輯熙樓是溥儀和皇后婉容的居所,是日常起居之處;同德殿是“福貴人”的居所,另外還設有一些娛樂設施。如今,帝宮的一部分已辟為吉林省博物館,展出高句麗、渤海、遼、金等在東北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史料。偽滿皇宮博物院是建立在偽滿皇宮舊址上的宮廷遺址型博物館。以偽滿時期的文物、文獻、圖片資料為主要收藏對象,以日本侵占我國東北歷史、偽滿洲國史、偽滿宮廷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偽滿洲國皇宮舊址為載體,以陳列展覽為手段,通過舉辦《偽滿皇宮原狀陳列》、《從皇帝到公民》、《勿忘九·一八》等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揭露日本武力侵占中國東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統治的罪惡以及以溥儀為首的偽滿傀儡政權賣國求榮、效忠日本、甘當兒皇帝、奴役殘害東北人民的罪行;展示溥儀及其“后”“妃”被扭曲的宮廷生活。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進而達到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共同發展的目的。
主要收藏對象,以日本侵占我國東北歷史、偽滿洲國史、偽滿宮廷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偽滿洲國皇宮舊址為載體,以陳列展覽為手段,通過舉辦《偽滿皇宮原狀陳列》、《從皇帝到公民》、《勿忘九·一八》等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揭露日本武力侵占中國東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統治的罪惡以及以溥儀為首的偽滿傀儡政權賣國求榮、效忠日本、甘當兒皇帝、奴役殘害東北人民的罪行;展示溥儀及其“后”“妃”被扭曲的宮廷生活。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進而達到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共同發展的目的。偽滿皇宮博物院成立于1962年,后與吉林省博物館合屬辦公,1982年恢復建制,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接待觀眾,原館名吉林省偽皇宮陳列館,20__年劃歸長春市政府屬地管理,20__年2月18日更名為偽滿皇宮博物院。
現保護范圍13.7萬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4.7萬平方米;現有員工161名,院藏文物近兩萬件。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觀眾近500萬人次,并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美麗的北國春城—長春市東北隅,有一處與現代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群,它就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占地面積13.7萬平方米。其中宮廷主體部分即核心保護區為4.6萬平方米,其余為附屬部分。偽滿皇宮是我國至今所保存較完整的宮廷遺址之一,在歷史淵源上與沈陽故宮、北京故宮有著秘不可分的聯系。偽滿皇宮本身的性質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代君主----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的宮廷遺址,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炮制偽滿洲國并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偽滿皇宮歷史背景的復雜性、文化內涵的多重性,決定了其性質的獨特性,以及文化資源的稀缺性、世界性和獨有性。偽滿皇宮現已開放展出各類原狀陳列和專題展覽20多個,每年都吸引著大批海內外觀眾前來參觀,收到了極好的社會反響,也給人留下不盡的遐思和啟迪。您到過美麗的北國春城長春嗎?您了解溥儀和偽滿皇宮嗎?不參觀偽滿皇宮博物院將是您人生的終身遺憾!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1
各位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非常高興大家來到重慶參觀游覽
我是你們的導游 大家叫我小戴就可以了。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希望大家有個愉快的三峽之旅。
開船之際我先為大家講講我們的長江,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各拉丹東西南側,全場6300km。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是我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的第三長河。流經青海西藏 云南 四川 重慶 湖北 湖南 安徽 江蘇 上海,最終注入了東海。
長江三峽是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1公里。
瞿塘峽長8km。西起奉節白帝城,東到湖北南津關,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瞿塘峽兩岸斷崖陡峭猶如刀削一般。長江在陡峭的峽谷中變得波濤洶涌,雄偉險峻。瞿塘峽雖短,卻氣勢雄偉。
巫峽全場45km,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西起巫山大寧河口東到湖北巴東縣關渡口。
峽谷幽深曲折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由于巫峽谷深峽長,日照的時間比較短,濕氣難以揮發,所以在巫峽很容易見到云霧繚繞的,霧氣飄渺的獨特風景。
然后就是西陵峽了,西陵峽西起香溪鎮東至宜昌南津關。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全長66km,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著名景點有兵書寶劍峽燈影峽等等。榮獲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紀錄的山峽大壩也位于西陵峽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大壩長1983m高185m。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接下來我們要去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著名的鬼城——豐都了。豐都,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名城,以其鬼文化而文明. 有“中國神曲之鄉”的說法。傳說這里是人死后靈魂歸宿的地方。這里流傳著許多著名神鬼傳 傳說這里是人死后靈魂歸宿的地方。 《西游記》 聊齋志異》鐘馗傳等等、豐都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內涵 迷人的傳說,秀美的風光和難以替代的觀賞價值, 不可多得的鬼文化研究載體向中外游客展現出神秘的東方神韻。
鬼城”是人們憑想象建造的“陰曹地府 ,人們憑想象, 類似人間的法律機制先后建成了 先后建成了“閻王殿”、“鬼門關 、“陰陽界 、“十八層地獄等一系列陰間機構。各關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態,崢嶸古怪。刑具令人恐怖萬分,不寒而 栗。 奈何橋是豐都鬼城中一個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地方,奈何橋是豐都鬼城中一個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地方,建于明代,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歷史了。它位于豐都名山廖陽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橋并列而成。橋面窄小,青石鋪砌, 呈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橋的兩側石欄雕花,橋下為一方池塘。橋頭設有關卡,由引薦厲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晝夜把守。 民間傳說它是人死后到陰間報到的必經之路當然,除了奈何橋,精彩的還有黃泉路、天子殿和十八層地獄等 等,具體的等我們到了豐都我再一一詳細解答。現在大家先慢慢欣賞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吧。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2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3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當年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的茨坪,磚瓦結構、飛檐挑角,整個建筑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成于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館名。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的綜合館。館內基本陳列共有七個展室,分為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堅持井岡山的斗爭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等部分。
在這里,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了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歷史: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后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后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在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它不朽的功績也永遠彪炳于中國革命的史冊。
如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已成為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4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游王承松,大家可以叫我王導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華中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長江和漢江交匯于此,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漢的市花。接下來我帶大家瀏覽的是坐落在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家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20余萬件,接下來大家就憑手上的門票跟隨我進館去參觀吧,
現在我們正前方的是博物館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從高空俯瞰,他們呈現一個品字形的格局,一主兩翼,中軸對稱,具有濃郁的楚文化建筑風格。位于我們左手邊的是楚文化館,中間的是綜合陳列館,右邊的是編鐘演奏館,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楚文化館參觀。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楚文化館,館內的這面墻展示的是楚國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間的那個符號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個“水”字,周圍的是四個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荊州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簡上,其大意講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論。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在荊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越國的國王佩劍為什么會在楚國呢?目前歷史學家有兩種觀點,一說是作為楚越兩國連姻的嫁妝帶到楚國來的,另一說是楚國發兵攻打越國時作為戰利品帶到楚國來的,這把劍因為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時期越國高超的鑄劍技術。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二件鎮館之寶,位于綜合陳列館的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編鐘是1978年于隨州出土的,隨州在古文獻記載中屬隨國,為什么在這里會有一位曾國國君的墓出現呢?歷史學家們考證出曾國和隨國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隨為“一國兩名”的判斷,但是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曾侯乙編鐘已經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每件銅鐘敲打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被稱為“一鐘雙音”,也許是鑄造過于復雜的緣故,漢代以后編鐘的制造技藝就失傳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三件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個梅瓶的形狀,肚子很大口很小,這就好比我們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們常說的宰相肚里能撐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是一件在湖北鐘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來裝酒的容器,后來因為體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漸漸轉變為陳設觀賞用的藝術瓷。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第四件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在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征,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也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各位游客,今天下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在參觀瀏覽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歡迎大家對我的導游服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以后能有緣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5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現在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好了,現在大家所處的位置就是有‘石質書庫’美譽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了。
走進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里保存著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筑。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去之后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歷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墻外側刻有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一會我們參觀完出了博物館大門就能看見了。
好了,轉過身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那今天我們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過泮橋所看到的這個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為三個門。每個門的門額上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出這三個門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大家遠道而來參觀,當然算是貴賓,所以我們從中門進入。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現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好了,關于孔廟的內容我就講到這里。現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云鐘和大夏石馬,現立于戟門內的左右兩側。
唐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鐘乳,既裝飾了鐘表,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于世的絕少手筆。景云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咱們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云鐘錄制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0xx年,由于當時的戰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現在請大家看遠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便是《石臺孝經》。《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講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此碑作釋作序并書寫,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來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的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里陳放的《開成石經》因為它刻于唐文宗開成二年而得名。《開成石經》包括了《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論語》;《爾雅》等12部儒家經典作品。。《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贊嘆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在唐代印刷術還部是很發達,為了避免傳抄的錯誤,唐文宗就下令將它們刻在了石碑上,供人們校對。
在閱讀了中國古代最大最重的一部巨作之后,我們將進入第二陳列室進行參觀。這里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范本。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1620xx年被重新發現,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屬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稱聶斯脫利派,“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標志十字架。這塊碑石記載了基督教早期傳入中國的情況以及教規、教義,還有古敘利亞和漢文對照刻了72個景教僧侶的名字。為研究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亞的友好往來提供了寶貴資料。顏真卿書寫的《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紀念他的父親而立的家廟碑,碑文記述了顏氏家族的世襲與功業。僅從文中“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到顏氏家族的興盛和榮耀,《多寶塔碑》是顏體早期的代表,《顏氏家廟碑》則是顏體不如輝煌與成熟的杰作。 還有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皇甫誕碑》,以及他的兒子,也就是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唐代書法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高峰時代。一大批書法家涌現出來,如同百花齊放。
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碑林的第三陳列室,通過這里陳列的碑石,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做一個大致的了解。這里陳列著漢魏至唐宋的各種書體名碑,其中包括篆,隸,行,草等5種書體,如漢代《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唐代張旭和懷素草書的《千字文》,唐徽宗的《大觀圣作之碑》等。《曹全碑》是我國現存漢碑中漢隸的精品,為國家級文物,碑石刻于東漢晚期,是百姓和官吏為紀念東漢靈帝時陜西合陽縣令曹全而集資修建。碑文記載曹全曾隨軍征戰,戰功顯赫,主政合陽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石上還刻有捐錢的花名冊。《曹全碑》的書法扁平勻整,清麗流暢,自然典雅,秀美飛動,不僅是漢隸中婉約的代表,更是漢碑中的精妙之品。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這些碑石記述了明清兩代陜西人名的苦難生活和奮起反戰的歷史事實,并保存了地理繪畫等材料,其中有《黃庭堅詩碑》、《太極全圖》、《達摩東渡圖》、《達摩面壁》、《集字魁星點斗圖》等等。《集字魁星點斗圖》是清代陜西巡按馬德昭所畫,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以五品取士,每經首選一成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對學府多筑有魁星樓,來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腳翹起托著“斗”字,一腳獨立于鰲字之上,一手拿著毛筆直點“斗”字,唐宋時期,皇宮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龍和鰲的圖案,考中進士站在臺階下迎榜,而狀元則站在鰲頭之上,取“獨占鰲頭” 之意,同時“鬼字”又由儒家修養的八個字“正心修身,克己復禮”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這個修養標準去努力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朋友們,由于時間問題,第五第六展廳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石刻藝術。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一組石雕為“昭陵六駿”。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他征戰時騎的六匹駿馬,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主持設計并于唐貞觀年間十年完成。唐太宗親自為每匹馬寫出贊語,遺憾的是“颯露紫”和“卷毛踻”被美國文物販子盜走,現存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駿“特勒驃”、“青雕”、“什伐赤”、“白蹄烏”也在一個夜晚被切割成塊,準備裝箱盜運,幸好被攔截了下來,所以我們才有幸看到這四匹真品。四駿經歷了千年的風霜雨雪,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在它們身上,即記載著歷史的輝煌,也記載著歷史的恥辱。
參觀了陵墓石刻之后,我們來看一下宗教石刻。絲綢之路的開通帶來了許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隨著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從而開始了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漫長階段,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佛教風行,也就推動了佛教造像藝術水平的不斷精進。最后我們看到的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當年安祿山為討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陽以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漢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驪山華清宮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時期頂禮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開領道袍,正襟危坐于石臺上,神情莊嚴雍容,面相豐頤恬靜。底座三層,上面刻有變形的牡丹花和蓮花圖案,老君像的塑造不僅是統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時也體現出盛唐時期恢弘的氣勢。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到次結束了,如果有興趣您還可以參觀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獲。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6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游覽。
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陜西視察時,有感于陜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陜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后來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陜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于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陜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定居并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于是在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杰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征。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陜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余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范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制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于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陜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于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7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游覽。
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陜西視察時,有感于陜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陜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后來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陜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于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陜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定居并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于是在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杰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征。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陜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余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范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制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于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陜西程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于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倡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巢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舒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8
北魏帝王陵墓展區位于館西部,占地約70畝,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系仿北魏建筑風格。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直徑110米,現高24米,氣勢壯觀,結構完整,墓室內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可使人們系統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對北魏時期的葬俗及陵寢制度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亮星之間有線相連,銀河縱貫全圖南北。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20xx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壁畫館
洛陽作為一座全國聞名的文物大市,文物工作者多年來對大量古代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許多珍貴的墓葬壁畫。這些壁畫涉及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壁畫墓的墓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這些壁畫形象清晰、細膩,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堪稱一部用圖像寫就的中國歷史,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典籍資料無法比擬更無法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據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介紹,河南古代壁畫館的展出內容將有“七彩華章——河南墓葬壁畫展”“圖畫天地品類群生——中國古代墓葬壁畫史”。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19
各位朋友:
首先歡迎大家光臨亞洲第一大恐龍博物館。我是解說員,非常榮幸今天能為大家講解。愿我的講解服務能讓您滿意。
瞧,這座赭黃色的龐大建筑物好別致,好氣派!它的外觀酷似天然砂巖堆壘而成的巖窟,這就是舉世矚目的大山鋪恐龍公墓、蜚聲中外的自貢恐龍博物館。現在大家已置身于精心摹擬的恐龍生活時代的自然景觀:在一片由綠茵的草坪、粗壯的鐵樹、繁茂的銀杏、高大的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的襯托下,兩條植食性的恐龍緩緩向我們走來,聽,它們一聲聲的長鳴,仿佛是對各位的光臨表示親切的問候!這里充滿了恐龍時代強烈的古野氣氛。
各位朋友,大家是否己經感受到了這來自遠古生命的氣息。一億六千萬年前,這里地勢平坦,河流、湖泊廣布,氣候溫暖濕潤,裸子植物繁茂,是一片自然條件極為優越的湖濱平原,平原上繁衍生息著大量的恐龍及共生動物。朋友們,這生機勃勃的自然風貌,您感受到了嗎?
1979年,在這里發現了舉世罕見的中侏羅世(1.6億年前)恐龍動物群埋藏遺址。該遺址以恐龍等古生物化石數量多、種類豐富、保存完好、埋藏集中等突出特點而成為“世界奇觀”。有人曾風趣地說過“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我們說,大山鋪恐龍化石點是“窩中之窩”。大山鋪恐龍動物群埋藏遺址是全市160多處恐龍化石點中最負盛名的。特別是這些恐龍標本,彌補了目前世界各地中保羅世恐龍化石稀少的缺陷,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中間階段化石材料的空白,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埋藏遺址已被聯合國收入《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預選名錄》。
下面,請大家隨我到展覽大廳,去聽一聽那塵封已久的遙遠故事,去領略一番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的風采。
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石砌屏風上的“恐龍群窟,世界奇觀”八個蒼勁有力大字。這是原國務委員張愛萍1982年視察此地時題寫的。這八個大字是對大山鋪豐富的恐龍化百資源的形象概括。
恐龍是謎一樣的動物。跨入知識廳,那遠古生命的信息便撲面而來,這里可追溯世界恐龍化石的發現歷史。從生命的搖籃海洋開始,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一幕一幕在您的眼前掠過;重溫生命演化的歷程,困惑恐龍的絕滅、思索人類的未來,它給人類留下了教訓,帶來了啟示。這里有組合有序的化石標本,圖文并茂的生動簡介,相互補充,純粹是一個恐龍知識的大課堂。
“標本陳列廳”把我們帶到遠古時代驚心動魄的一幕。哇!我們來到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恐龍群中。突然,時間和空間好像在這里發生了倒轉,人們仿佛進入了一億六千萬年前的恐龍時代。看,迎面走來的是三條悠閑漫步的蜀龍,大家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它們是三口之家。瞧,前面的恐龍爸爸在昂首取食,恐龍媽媽口渴了,在低頭飲水,小恐龍睜大雙眼,正緊跟在后,深怕走丟了。蜀龍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的主要成員,是由原始向進步逐漸過渡的蜥腳類恐龍,具有特別重要的研究價值。大家看,蜀龍的尾端所具有的防御性武器“尾錘”。尾錘蜥腳類恐龍是首次發現,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對蜥腳類恐龍毫無防御能力的錯誤認識。大家可能會問:這三條蜀龍怎么姓李呢?原來是恐龍專家為了紀念修建都江堰水利專家李冰,而用了李氏為這種恐龍取名。
我們剛送走蜀龍一家,又迎來了大山鋪恐龍王國中的“巨人”——長20米,重40噸的天府峨眉龍。人們可以想象這類恐龍活著時,是何等的威武高大啊!用天府之國的峨眉山作它的名字,非常貼切。你看,它正伸著特長的脖子千什么呢?我想,是在取食高大喬木頂端的嫩枝嫩葉,不,它睜著又大又圓的眼睛好像在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動靜,因為,你們沒有看見它還帶著一個小寶寶嗎?
咦,這具背上長著許多骨板的奇特恐龍叫什么龍?劍龍。對,它就是著名的身披劍板的太白華陽龍。太白華陽龍的名字是詩仙——李太白與四川的古稱——華陽組合而成。這具太白華陽龍骨架太珍貴了。它是目前世界上己發現的生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劍龍標本。這一發現為劍龍起源于東亞的理論提供了實物依據。它可是我館的鎮館之寶呢。
看著眼前一具具栩栩如生的恐龍骨架,我們的思緒好像來到億萬年前: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太白華陽龍緩慢地走在叢林中,一邊走,一邊尋找著柔軟的葉子吃,終于吃飽了,正準備就地躺下休息。突然,隨著旁邊一聲恐龍的巨吼,一個血腥場面在我們眼前呈現,一條名叫建設氣龍的食肉恐龍正一躍而起,張開血盆大口,露出匕首狀的牙齒,揮動著帶利爪的前肢,撲向毫無準備的太白華陽龍。太白華陽龍從夢中驚醒,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它也毫不示弱,它在發出驚叫聲的同時,豎起它那17對劍板和尾巴上兩對鋒利的尾刺,使出全身力量,勇敢地進行自衛反擊。一場殊死搏斗開始了……這時,樹林里又響起了急促的跑步聲,噢,旁邊一條1.4米長的多齒鹽都龍顯然也受到了威脅,它則利用腿長善跑的優勢,瞪著驚慌的雙眼,逃之夭夭。
這場群龍搏斗的結果怎樣?還是請大家按各自心愿去編撰吧!順著空中傳來翼龍的吱叫聲,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那就是恐龍的近親,正在展翅滑翔的長頭狹鼻翼龍,它正扇動著由身體側面皮膜形成的雙翼,為捕食而盤旋在水面上空。這時,突然湖面水花四濺,恐龍的遠親蛇頸龍正捕咬著一米長的鱗齒魚……在湖巖另一邊,扁頭中國短頭鯢正在不停的進食,它是幸運生存到最后的原始迷齒兩棲類動物;岸上的烏龜們正爬來爬去……在這約700平方米的展廳里,向我們描繪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恐龍世界,而且他們都是變成了化石的真實存在動物原體,并不是人工仿造的東西,這就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無比珍貴和獨特的魅力。
剛才我們看到的是恐龍及伴生動物1.6億年前的生活場景,而今天所看到的化百標本是從哪兒發掘出來的?它們在地下也是這般威風凜凜嗎?請大家到化石埋藏廳吧。
這就是化石埋藏廳。它是我們建館的依據,陳列的精華。化石埋藏廳規模宏大,展示的化石埋藏現場達1400平方米。我們憑欄俯視化石坑,可見大量化石交錯橫陳,重疊堆積,鑲嵌在灰綠色的砂巖中,其場面蔚為壯觀。經勘察,這里的化石富集區面積達70,000平方米,是舉世罕見的中保羅世恐龍動物群化石寶庫。目前僅在發掘2,800平方米的范圍內,就獲得200多個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個體的上萬塊化石。現在己經鑒定出20多個珍貴屬種。
我們已經看到:現場的化石即便是分散的骨骼,也有不少骨塊是關連在一起的。大家看,3號就是一具身體骨骼保存非常完整的蜀龍。目前我們發現的完整恐龍骨架達30具以上。看著這些恐龍冰涼的尸骸形成的化石,真令人心靈震撼!它們躺在這兒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個遙遠時代凄慘的故事:
原來在一億六千萬年前,這些恐龍就生活在這片氣候溫暖濕潤、植物茂盛的湖濱平原上,它們成群結隊在這得天獨厚的樂園繁衍生息。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龍”有旦夕禍福。一場意外的“砷中毒”,使大批恐龍及伴生動物暴死,皮膚、肌肉、內臟等軟組織腐爛掉了,骨骼埋藏于風平浪靜的湖濱砂質淺灘之中,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砂子固結成砂巖,骨骼石化成化石,保留至今,成為大自然的奇觀。
這是一種關于恐龍死亡原因的說法,也有人認為是“放射性污染”。究竟是怎么回事?朋友們,您們一定會有自己的猜想吧。那個時代究竟是怎樣終結的?當時這里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多恐龍集中死在這里?這是一個正常死亡事件,還是一個異常死亡事件?這一系列問題常常縈繞在我們現代人的腦海里。這正如我們站在中央大廳逗號形欄桿所蘊含的意義一樣:我們人類對探索恐龍的奧秘還沒有結束,對恐龍的認識,現在只能作逗號,不能劃句號。總之,世界性恐龍的絕滅之謎是生物進化史上的奧秘之一。罪魁禍首是誰?肯定是當時極度惡化的全球性環境污染。人們對于恐龍絕滅之謎的興趣與日俱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目前正面臨生存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而令人欣慰的是,地球人已開始覺醒,社會各界有志之士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呼吁全人類共同努力,愛護好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各位朋友,現在您看到的是亞洲地區最完整、最漂亮的肉食性恐龍——和平永川龍。當我們發掘時,它在地下昂首翅尾,呈側臥姿勢,上下牙齒緊閉著,后肢似乎在用力向后蹬,這又向我們喻含著怎樣的故事!一天,肉食龍正在追捕獵物,突然不小心后肢一下陷入泥潭,隨后拼命掙扎,可是卻越陷越深……現在的情形表明,它死前曾經有過一段痛苦的掙扎。經研究人員精心設計,重新顯示出肉食性恐龍的雄姿。您看它張牙舞爪,跨步向前,我們仰望著它,仿佛聽到了它那震撼人心的腳步聲。
各位朋友,在我們的參觀即將結束的時候,請大家再一次親身感受一下遠古生命的氣息。這里擺放著恐龍真實的骨骼,由觀眾們自由看,隨意摸,據說,摸了龍骨可能會給您們帶來好運。
自貢恐龍博物館從1987年至今開放以來,深受中外游人的喜愛。《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園林式單位》,《優質服務示范單位》等殊榮接踵而至。現已規劃,她的未來將是一個寓科研、科普、旅游為一體的世界級恐龍王國公園。
各位朋友,我的導游服務到此結束了。永遠開放的自貢恐龍博物館恭候大家能再次光臨。謝謝!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20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位于江西省井岡山上的茨坪,是中國遺址性革命史類博物館。博物館于1958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投資興建,是1959年10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之際竣工開放的全國十大獻禮工程之一。主要擔負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陳列展覽、宣傳井岡山精神、管理保護井岡山革命紀念地舊居遺址等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該館館藏文物約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復制品20xx多件。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曾獲首批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特別獎、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等稱號。
建館后,先后組織數十批次文物收藏和史料征集的專業隊伍,分赴井岡山斗爭時期的湘贛邊界各縣、鄉、村收藏文物史料,并先后赴北京、南京、廣州、沈陽、上海、武漢、南昌等地多次采訪當年參加過井岡山的老紅軍、當事人或知情者,多次進中央檔案館或有關省檔案館收集當年有關的歷史文獻,經過文物工作者幾十年的收藏、征集工作,如今館藏文物有300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珍貴革命文物24件,二級革命文物91件;館藏文獻文字資料5000多份;館藏圖片資料4000多張;珍藏保存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書畫家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寶真品數百幅;保存老紅軍戰士的電視錄像和毛澤東、朱德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重上井岡山的電影資料幾十件。根據博物館學的基本原理和要求,還建造了現代化的文獻、資料庫房,對各種文物、資料進行科學的鑒定和分類建檔,使文物、資料的保護和管理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為不斷推出井岡山革命斗爭史陳列和研究的新成果奠定了堅實的歷史依據基礎。
全館員工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堅持從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為主旋律,充分利用博物館這個獨特陣地,通過定崗講解、陪同宣傳、巡回展覽,專題報告、文藝演出、音像影視等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大力宣傳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史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近50年來,共接待3000多萬國內觀眾、數十萬僑胞和港澳同胞,接待158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黨中央最高領導人的視察,接待建國以后歷屆副以上的30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萬余位各軍兵種的高級首長和各部、委、局的主要領導人。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21
歡迎大家來到荊州這座充滿古代氣息的城市,大家好今天由我擔任大家的導游,我姓張大家可以叫我張導。 荊州位于長江之濱,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它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三國文化的聚集地之一;同時它還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天我要帶大家去參觀的景點是荊州博物館,請大家隨我的腳步,共同走進那段輝煌遠久的歷史。
荊州博物館位于荊州城西門開元觀,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它占地70畝,在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中規模首屈一指。同時,博物館還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其館藏文物逾10萬余件,其中國家一、二類物近500件。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目前,館內有7個精品展室。其中,珍品樓內有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和楚漢文化絲織品展;主樓內則有濃縮了從舊時器時代的雞公山遺址到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代表性文物的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199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十佳精品展之一的江漢平原文化展、以瓷器為主的傳世文物展、楚漢簡牘丈字展。此外,還有天星觀二號墓出土文物專題展和楚樂宮展演。今天我們主要參觀珍品樓內的三大展覽。
如果我們把荊州博物館比作文物的寶藏,那么珍品樓的文物則是這座寶藏中的“寶中至寶”。
現在請允許我向各位提一個問題:大家想象過20xx多年前中國人蓋的被子是什么樣的嗎?接下來,我將要帶大家參觀的是荊州博物館的楚漢絲織品展館。《楚漢織繡品展》,主要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繡,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繡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艷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象,密于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從圖案上看,不僅有素潔大方的幾何紋,也有結構復雜的人物花卉,其表現手法既有刺繡,也有提花。絲綢的品類有絹、紗、羅、綿、綢、絳等,顏色多達10余種,并巧妙的運用了滌飾、練染等工藝技術。不僅如此,這個絲綢寶庫的刺繡成衣,通幅圖案的多彩織綿,緯線起針的滌帶,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絲綢中均屬首見。
大家請看,這是一件絹底繡花綿衾。衾是什么呢?原來衾就是古人睡覺時蓋的被子。它的長、寬均為1.9米,設計十分科學,正上方有一凹口,凹口容頸,兩側裹肩,睡覺時肩膀不外露,因而不易著涼;而且頭和腳分得很清楚,既衛生又實用。繡衾的花紋也很引人注目,對龍對鳳,左右排列,并間以花草相連。這對頭上長角的龍,一腳站立,一腳平伸,狀若舞蹈,生動傳神;這對身體卷曲的龍,張牙舞爪,氣勢威猛,咄咄逼人;而這對頸項彎曲的鳳鳥,正展開雙翅,高卷尾羽,形態十分優雅;這對展翅的鳳鳥,相對而立,各自回首后顧,情意纏綿。整幅畫面構圖簡練、線條流暢、造型生動、針法純熟,真不愧是繡品中的上乘之作。馬山1號墓出土的絲織物,樣樣是珍品,件件是國寶,早已引起眾多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說:“馬山1號墓代表了楚文化的水平”在視察荊州博物館時,也曾興致勃勃地觀看了絲織品,并贊嘆:“這是舉世無雙的國寶,一定要好好保護,好好宣傳”。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有什么問題可以問我,呆會我和大家一起去看三大展覽中的〈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去看一下那具世上僅有兩具的西漢古尸。
2023博物館導游詞 篇22
洛陽博物館,位于洛陽新區,比鄰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博物館目前免費對公眾開放,游客在大門領票處領取參觀券后,進入館內參觀。博物館與主樓和輔樓組成,游客參觀的主要是主樓內的展品。在主樓一層的入口處有電子瀏覽機,介紹了一些鎮館之寶,可以先瀏覽一下了解大概。
博物館主樓共兩層,一樓一般是通展,二樓是博物館的精品展,博物館的專題宮廷文化展也位于二樓,雖然一樓是通展,但展覽的文物也會讓你大為贊嘆,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的獨特地位,館藏文物中自然不乏國寶級稀世珍寶。當你進入主樓游覽時,可以從一樓的基本陳列《河洛文明》起步,從這里開始回眸洛陽千年古都文明變遷的歷程,再前往二樓的《精品陳列展》和宮廷文化展等專題展覽參觀。
在洛陽博物館內,你可以看到有著“中國第一爵”之稱的夏代的青銅酒器“乳釘紋銅爵”,它雖然其貌不揚,然而它卻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酒器;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這件青銅鼎以金銀作為裝飾,使用了鎏金、錯金銀等工藝,嵌金銀對稱和諧,裝飾華麗;北魏時期的“泥塑人面像”,這座佛像雖然因為大火,原有的彩繪也損失殆盡,但這些卻絲毫沒有影響她的美麗;而唐代的三彩燈和三彩馬,色彩鮮艷,造型獨特,三彩燈的外形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內涵,三彩馬在造型上遵循著“圓方圓”的傳統構成法則,體現了唐帝國奔放向上的風范。
除了本地出土的文物外,洛陽博物館還接受了一批故宮博物院調撥的珍品,所以你在這里還能觀賞到來自故宮的藏品,如:尼泊爾風格的“鎏金銅觀音”,這座佛像高越1米,體形較大而且坐姿較為罕見;還有“銀鎏金宗喀巴造像”,造像的鑄造、鎏金、鏨刻、鑲嵌等工藝都很精湛,材質又選用珍貴的黃金和白銀,是清代皇室禮佛的佛像。
博物館藏品的陳列位置有時會做調整,具體位置可現場咨詢工作人員。游客還可以在博物館的一樓租借講解器或者聘請講解員。講解器(中英文)租金20元(3小時使用時限,每超過一小時,加收10元),押金300元;講解員費用:20元/層(20人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