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正定導游詞(通用5篇)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 篇1
正定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云故里、范仲淹故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 正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寶庫”的美譽。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稱。 正定旅游景點主要有:正定古城墻南城門、中國十大著名寺院——隆興寺、三國名將趙子龍——趙云廟、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 現代影視基地——榮國府等。
河北正定隆興寺(大佛寺)隆興寺,位于河北正定縣城東門里街。 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布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并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占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風格,主體建筑都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恒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余人修建龍藏寺后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 篇2
在正定縣,一直流傳著用“八個碟子八個碗”款待尊貴賓朋、犒勞優秀工人的風俗。在春節等重大節日用“八個碟子八個碗”待客這樣的風俗從古至今淵源流傳,逐漸形成婚嫁時也用其招待親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個碟子八個碗”也發生了演變,碟子由于小縣盛菜少,演變成了盤子,由“八個”演變成了“十二個”、“十六個”、“十八個”等等,盤子里菜的內容也非常豐富。但是“八個碗”由于做工繁瑣,對技術要求高而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叫法由“八個碗”變為“八大碗”,碗里菜的內容基本沒有變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菜肴。
據傳,常山趙子龍打了勝仗時,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勞將士。跟隨趙子龍的廚師與一些將士,年老退役返鄉后將趙子龍犒勞將士、宴請好友菜肴的做法帶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斷改進。隨著歷史的演變,人們的觀念開始崇尚“八”這個字,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這種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時被定型為“八大碗”,并廣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四碗肉分別精選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別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選料為蘿卜、海帶、粉條、豆腐為主。八大碗不僅選料精良,做工更是講究。先將選好的豬肉放在大鍋中煮熟,煮熟后要趁熱在肉皮上抹上一層蜂蜜,然后放進油鍋中炸,直到肉皮成為黃紅色出鍋。等肉冷卻后,再按照四葷碗的要求切塊裝碗。八大碗對刀工要求較高,切肉講究方塊則四面見線,方方正正;切片則長短協調,薄厚一致。切素講究識菜下刀,錯落有致,寬窄有矩。將肉碗裝好后,上籠屜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個時辰(2個小時),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兩個小時后,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來,將這些油倒出來,接著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還是不放任何佐料,這次需要蒸半個時辰(1個小時),到時間后再將蒸出的油倒掉。
傳統的八大碗需要傳統的灶來完成。這種灶為長方形,頂頭是一口大鍋,為蒸碗所用,大鍋向后為一溜對稱的6個或8個小鍋(也叫后鍋),灶的頂端為煙囪。大鍋在蒸碗時,后面的小鍋用來燉素菜。
蒸碗蒸了兩次并不算完,在吃之前將多種佐料熬成的湯加入每一個碗中,然后再上籠屜蒸一至兩個小時,這樣才能使肉碗具有特有的味道。素碗的素菜直接從鍋中盛到碗里就行。熱氣騰騰的八大碗還未端上餐桌,香味已經飄入人的鼻孔。八大碗上桌之后,最令人嘴饞的要數那四碗肉,碗中的方塊肉肉皮為金黃色或紅褐色,皮下肥肉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為醬紅色,令人食欲大增。而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則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玉白和醬紅相間,使人垂涎欲滴。碗中的肉,看似肥膩,吃起來卻沒有腥味,肥肉的柔滑入口即化,瘦肉的美味唇齒留香。素碗中的菜,也有蒸碗的特色,平時粗硬的海帶變得柔柔順順得像粉條,平時柔順的粉條變得滑滑溜溜地像涼粉,平時軟軟的豆腐變得懷揣高湯味道醇美,平時平平凡凡的蘿卜白菜也變成人們的喜愛。
正定八大碗的特點是葷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與饅頭、大米飯相搭配,吃起來滿口留香,咽下去回味無窮。在正定一位姓宋的師傅做了幾十年的傳統八大碗,并將八大碗從民間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里,還將八大碗由八樣開發到了十幾樣。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術,使他的宋記八大碗于20xx年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飯店的八大碗與玉米面餅子、小米粥、玉米粥等粗糧相搭配,吃起來不僅可以體驗古人那樣大塊吃肉的瀟灑,享受大碗喝酒的痛快,還可以佐以粗糧,講究營養均衡和科學飲食。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 篇3
正定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云故里、范仲淹故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 正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寶庫”的美譽。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稱。 正定旅游景點主要有:正定古城墻南城門、中國十大著名寺院——隆興寺、三國名將趙子龍——趙云廟、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 現代影視基地——榮國府等。
河北正定隆興寺(大佛寺)隆興寺,位于河北正定縣城東門里街。 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布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并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占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風格,主體建筑都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恒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余人修建龍藏寺后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 篇4
在正定縣,一直流傳著用“八個碟子八個碗”款待尊貴賓朋、犒勞優秀工人的風俗。在春節等重大節日用“八個碟子八個碗”待客這樣的風俗從古至今淵源流傳,逐漸形成婚嫁時也用其招待親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個碟子八個碗”也發生了演變,碟子由于小縣盛菜少,演變成了盤子,由“八個”演變成了“十二個”、“十六個”、“十八個”等等,盤子里菜的內容也非常豐富。但是“八個碗”由于做工繁瑣,對技術要求高而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叫法由“八個碗”變為“八大碗”,碗里菜的內容基本沒有變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菜肴。
據傳,常山趙子龍打了勝仗時,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勞將士。跟隨趙子龍的廚師與一些將士,年老退役返鄉后將趙子龍犒勞將士、宴請好友菜肴的做法帶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斷改進。隨著歷史的演變,人們的觀念開始崇尚“八”這個字,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這種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時被定型為“八大碗”,并廣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四碗肉分別精選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別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選料為蘿卜、海帶、粉條、豆腐為主。八大碗不僅選料精良,做工更是講究。先將選好的豬肉放在大鍋中煮熟,煮熟后要趁熱在肉皮上抹上一層蜂蜜,然后放進油鍋中炸,直到肉皮成為黃紅色出鍋。等肉冷卻后,再按照四葷碗的要求切塊裝碗。八大碗對刀工要求較高,切肉講究方塊則四面見線,方方正正;切片則長短協調,薄厚一致。切素講究識菜下刀,錯落有致,寬窄有矩。將肉碗裝好后,上籠屜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個時辰(2個小時),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兩個小時后,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來,將這些油倒出來,接著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還是不放任何佐料,這次需要蒸半個時辰(1個小時),到時間后再將蒸出的油倒掉。
傳統的八大碗需要傳統的灶來完成。這種灶為長方形,頂頭是一口大鍋,為蒸碗所用,大鍋向后為一溜對稱的6個或8個小鍋(也叫后鍋),灶的頂端為煙囪。大鍋在蒸碗時,后面的小鍋用來燉素菜。
蒸碗蒸了兩次并不算完,在吃之前將多種佐料熬成的湯加入每一個碗中,然后再上籠屜蒸一至兩個小時,這樣才能使肉碗具有特有的味道。素碗的素菜直接從鍋中盛到碗里就行。熱氣騰騰的八大碗還未端上餐桌,香味已經飄入人的鼻孔。八大碗上桌之后,最令人嘴饞的要數那四碗肉,碗中的方塊肉肉皮為金黃色或紅褐色,皮下肥肉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為醬紅色,令人食欲大增。而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則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玉白和醬紅相間,使人垂涎欲滴。碗中的肉,看似肥膩,吃起來卻沒有腥味,肥肉的柔滑入口即化,瘦肉的美味唇齒留香。素碗中的菜,也有蒸碗的特色,平時粗硬的海帶變得柔柔順順得像粉條,平時柔順的粉條變得滑滑溜溜地像涼粉,平時軟軟的豆腐變得懷揣高湯味道醇美,平時平平凡凡的蘿卜白菜也變成人們的喜愛。
正定八大碗的特點是葷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與饅頭、大米飯相搭配,吃起來滿口留香,咽下去回味無窮。在正定一位姓宋的師傅做了幾十年的傳統八大碗,并將八大碗從民間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里,還將八大碗由八樣開發到了十幾樣。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術,使他的宋記八大碗于20xx年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飯店的八大碗與玉米面餅子、小米粥、玉米粥等粗糧相搭配,吃起來不僅可以體驗古人那樣大塊吃肉的瀟灑,享受大碗喝酒的痛快,還可以佐以粗糧,講究營養均衡和科學飲食。
石家莊正定導游詞 篇5
抱犢寨,舊名抱犢山,古名萆山,位于河北省石家莊鹿泉市西郊,距省會石家莊16公里,距首都北京288公里,是一外集歷史人文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名山古寨。系國家四A級旅游區、河北省旅游先進單位、石家莊十佳旅游景區。
抱犢寨東臨華北平原,西接太行群峰,一峰突起,崢嶸雄秀,四周皆是懸崖絕壁,遠望猶如巨佛仰臥,眉目畢肖,其山頂平曠坦夷,有良田沃土660畝,土層深達66米,異境別開,草木繁茂,恍如世外桃源。有“天下奇寨”、“抱犢福地”之譽。抱犢寨歷史悠久,公元前220xx年漢將韓信曾于此萆山設伏、背水一戰、大破趙軍。金末元初,金恒山公武仙曾于此山屯兵建寨,抗擊蒙古軍隊。在道教典籍中,抱犢山又被列為“北岳佐命”。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也曾游歷此山,留下“三豐派”一支脈,至今相傳不絕,宮觀猶存。
抱犢寨風光秀麗,古跡眾多,明清被列為“鹿泉八景”之首,近年又被評為“石家莊十景”之冠。人文景觀除蛟龍洞石窟、天門洞石窟、仙人洞等古跡外,還有全國最大的山頂門坊南天門、全國最大的山頂地下石雕五百羅漢堂、華夏第一龍壁千龍壁以及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祥地――牛郎織女家、天池、天堂街等諸多景點;自然景觀則有通幽谷、十八池、天然臥佛、天井、酸棗王、夫妻樹、碧桃有靈、抱犢云海、抱犢日出等。另外還建有全國唯一的一座無塔式帶有中間站的雙線往復式客運索道,游人乘索道可直達寨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