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恒山導游詞(通用21篇)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
恒山,人稱北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揚名國內外。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注:古北岳恒山為今大茂山外形與特點北岳恒山,恒山山脈祖于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云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干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恒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里,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盡色彩。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苦甜井在恒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并;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xx.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恒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里,以雙峰并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
傳說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主峰,居于渾源縣城南,海拔20xx.1米,為五岳的第二高度。恒山以道教聞名,據《云笈七簽》卷二十七記載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于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八仙的之一的張果亦曾修道于此。古有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余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游人。
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里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岳。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后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覽過恒山勝地,并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
歷史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于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時恒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后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恒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游記》中。古人由此贊嘆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邊關要塞,古城峰煙。
恒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恒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恒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并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恒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恒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征。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巖巒疊萬重,鬼恒浩難測",點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登上恒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游客面前磁峽煙雨、云閣虹橋、云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云、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云,紫峪云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臺弄琴、岳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恒山景如詩如畫,令游客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恒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岳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山居其北,巖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贊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恒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金龍峽金龍峽,居于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里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沖。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里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里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金龍峽內,懸崖中腰有古棧道盤繞,名為“云閣’”。恒山松恒山松,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松,根部懸于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恒山廟恒山廟,以北岳廟為首,穩座于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為恒山第一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恒山云恒山云,變幻無窮。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云,引人遐思。
氣候情況
恒山風景區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里早晚溫差大,古詩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恒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熱,平均21.6℃。極端最高溫為35.9℃,極端最低溫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詩句北岳廟唐·賈島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登恒山金·元好問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恒山風景區
恒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于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人侵。恒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于恒山半腰,雙井并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恒山松,為恒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于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于丹崖上,或倒掛于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恒山云,變幻無窮。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云,引人遐思。
文物古跡,星羅棋布。
恒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中國古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遼金時代,恒山是當時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摩崖題刻、楹聯碑碣很多。再加恒山山高風大,氣候變化劇烈,故建筑多依懸崖峭壁而建,或開鑿石巖而成,形成了獨有的奇險特色。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于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恒山建筑林立,祠宇樓臺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恒山,作為道教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傳說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廟.北岳廟為主廟,還有寢宮、后士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筑,懸空寺為恒山第一奇觀。
北岳廟,建于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20xx年),是恒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岳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恒岳萬古障中原惟我圣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廟內,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這些碑文,作為歷史佐證,是研究恒山的寶貴資料。
北岳恒山風景區內的另一處重要景觀是懸空寺。懸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腳下、渾源縣城南5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寺創建于北魏后期(約為公元471—520xx年),現存建筑分明清兩代修建后的遺物。懸空寺靠西面東,儼若精巧、別致、玲瓏剔透的玉雕懸于一幅巨大的屏風上。寺內共有殿宇樓閣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層疊起,離地百余尺,附于絕壁上,三面環廊國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架棧道相連,高低錯落,木制樓梯溝通,遷回曲折,構思布局妙不可言、整個寺面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里見俏,一種在國內其它寺廟中體會不到的奇險感緊緊地抓住游人的好奇心理。懸空寺內塑像頗多,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像共78尊。三圣殿內的泥塑,具有唐、明兩代風韻,釋迎、韋馱、天女、阿難形體豐滿,神彩動人,仙女婀娜、韋馱英武、阿難虔誠,各具風彩。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臺流,共居一室,耐人尋味、始祖同堂,堪稱中國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話。懸空寺內,有朝殿、會仙府、碧霞宮、純陽宮、樓臺亭、寢宮、梳妝樓、御碑亭等。
旅游指導
恒山交通
先從大同等地乘長途車到渾源縣城,再從渾源縣乘中巴(2元左右車費,打的20元)到恒山前線(望岳亭停車場)或后線(北岳行宮),或先到懸空寺。也可乘恒山一日游旅游車。
鐵路:大同市內鐵路交通較完善。從大同有火車通往北京、太原、西安、銀川、石家莊、包頭、沈陽等地。大同火車站位于市區北部,乘2路、4路、8路、14路、15路公交車均可到達。
公路:大同境內通過的主要公路有大運、大塘、大淮、大淶、大陽等10多條,從大同汽車站有長途車可通達太原、宣化、朔州等地。長途汽車站位于火車站前,乘2、4、8路等車可到達。從大同長途汽車站有到云岡石窟、恒山等旅游區的直達車。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恒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光在險峰。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__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4
恒山,人稱北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揚名國內外。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注:古北岳恒山為今大茂山外形與特點北岳恒山,恒山山脈祖于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云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干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恒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里,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盡色彩。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苦甜井在恒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并;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X年.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恒山風景區豎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里,以雙峰并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
傳說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主峰,居于渾源縣城南,海拔X年.1米,為五岳的第二高度。恒山以道教聞名,據《云笈七簽》卷二十七記載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于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八仙的之一的張果亦曾修道于此。古有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余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游人。
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里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岳。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后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覽過恒山勝地,并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
歷史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于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時恒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后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恒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游記》中。古人由此贊嘆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邊關要塞,古城峰煙。
恒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恒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恒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并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恒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恒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征。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巖巒疊萬重,鬼恒浩難測",點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登上恒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游客面前磁峽煙雨、云閣虹橋、云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云、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云,紫峪云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臺弄琴、岳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恒山景如詩如畫,令游客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整理
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恒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岳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山居其北,巖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贊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恒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金龍峽金龍峽,居于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里逝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沖。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里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里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金龍峽內,懸崖中腰有古棧道盤繞,名為“云閣’”。恒山松恒山松,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松,根部懸于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恒山廟恒山廟,以北岳廟為首,穩座于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為恒山第一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恒山云恒山云,變幻無窮。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云,引人遐思。
氣候情況
恒山風景區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里早晚溫差大,古詩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恒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熱,平均21.6℃。極端最高溫為35.9℃,極端最低溫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詩句北岳廟唐·賈島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登恒山金·元好問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恒山風景區
恒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于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人侵。恒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于恒山半腰,雙井并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恒山松,為恒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于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于丹崖上,或倒掛于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恒山云,變幻無窮。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云,引人遐思。
文物古跡,星羅棋布。
恒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中國古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遼金時代,恒山是當時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摩崖題刻、楹聯碑碣很多。再加恒山山高風大,氣候變化劇烈,故建筑多依懸崖峭壁而建,或開鑿石巖而成,形成了獨有的奇險特色。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于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恒山建筑林立,祠宇樓臺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恒山,作為道教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傳說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廟.北岳廟為主廟,還有寢宮、后士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筑,懸空寺為恒山第一奇觀。
北岳廟,建于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20xx年),是恒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岳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恒岳萬古障中原惟我圣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廟內,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這些碑文,作為歷史佐證,是研究恒山的寶貴資料。
北岳恒山風景區內的另一處重要景觀是懸空寺。懸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腳下、渾源縣城南5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寺創建于北魏后期(約為公元471—520xx年),現存建筑分明清兩代修建后的遺物。懸空寺靠西面東,儼若精巧、別致、玲瓏剔透的玉雕懸于一幅巨大的屏風上。寺內共有殿宇樓閣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層疊起,離地百余尺,附于絕壁上,三面環廊國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架棧道相連,高低錯落,木制樓梯溝通,遷回曲折,構思布局妙不可言、整個寺面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里見俏,一種在國內其它寺廟中體會不到的奇險感緊緊地抓住游人的好奇心理。懸空寺內塑像頗多,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像共78尊。三圣殿內的泥塑,具有唐、明兩代風韻,釋迎、韋馱、天女、阿難形體豐滿,神彩動人,仙女婀娜、韋馱英武、阿難虔誠,各具風彩。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臺流,共居一室,耐人尋味、始祖同堂,堪稱中國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話。懸空寺內,有朝殿、會仙府、碧霞宮、純陽宮、樓臺亭、寢宮、梳妝樓、御碑亭等。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5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恒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6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17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7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說,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筑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筑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余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峽谷河床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筑,矚目遠望,仿佛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么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并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恒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后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筑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筑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布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插入巖石里的橫梁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于洞內,后將橫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梁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著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筑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8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這五岳是必須要游玩的。我這次可要去北岳的恒山玩一玩。
恒山有2117米,我沉重的邁著步子向前走。突然,我看見一棵連根拔起的松樹,很好奇。上去一看,有一塊牌子。傳說是張果老在恒山修煉時常把驢子牽在大樹下。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只老虎,神驢施展法術與老虎搏斗,就把這棵樹連根拔起。聽了一個小故事,頓時力氣大增,繼續往前走。
我又看見了幾塊奇怪的石頭,叫鱷魚石。這石頭又有一個小故事:傳說以前恒山是一片濕地,常常有鱷魚出沒傷人。一個神仙化作了一條烏龍,為民除害。把鱷魚化作了一縷青煙,卻把身體留在這成為了石頭。
我還游玩許多名勝古跡,如姑嫂崖,它是一座做工精致的樓臺亭閣…….
最后我們做纜車下山,從上往下看,我發現恒山很雄偉,感覺上了一回恒山,相當了一回神仙一樣。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9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筑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恒山主峰天峰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筑奇巧著稱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于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筑中極為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悅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于一身,可見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脫紗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脫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后把里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厘米的塑像,凈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云游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歷懸空寺后,在他的游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贊譽;英國的一位建筑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0
在五岳中,恒山屬于最容易被忽略掉的。我十分喜歡讀金庸小說,要不是《笑傲江湖》描繪的恒山美景深深吸引我,我絕不會注意到它。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山西大同,我突然對恒山生發出好奇心,心想:何不前去游覽一翻呢?
峰回路轉,南出渾源縣城八里,便是恒山。爸爸說:“游恒山必游懸空寺。”我們順著人流來到懸空寺腳下。我原以為懸空寺這個名字只是一個美麗的比喻,沒想到懸空寺真是懸在空中。我抬頭一望,只見一個建筑群紅綠相映,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在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系在半空。進得寺門,我的心不由得緊張起來。懸空寺南北像一條長龍,東西像一條窄窄的衣帶。樓梯又陡又窄,僅容一人。我心想,如果一個大胖子上來,懸空寺會不會坍塌呢?當然,我的擔心是多余的,懸空寺至今已經1400多年,歷經風吹雨打,戰火紛飛,依然結結實實,我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聰明和偉大。懸空寺是中國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里面的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盡管看不懂,但我能感覺到這里一定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了。
游覽完懸空寺就以為恒山的美景盡收眼底,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才剛剛開始。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下懸空寺,繼續往山上爬去。走進高大、莊嚴、雄偉的崇靈門,便是傾斜40多度的103級臺階,陡階兩面分別是青龍殿和白虎殿,迎面就是恒山的主殿——恒宗殿,該殿是明弘治十四年修建的,規模十分宏偉。大殿的西邊有一個樣子像古磬的大青石,如果你向它扔一塊石頭,它會發出像公雞鳴叫一樣的聲音,這一景觀被稱為“金雞報曉”。從大殿向東看,在翠壁丹崖處,有許多白石,遠遠望去,像羊在云下吃草,十分有趣,這處景觀名叫“玉羊游云”。這兩處景觀合稱“金雞玉羊”。
游完橫宗殿,就離恒山的主峰——天峰嶺不遠了。我想:“那里一定是最美的風景了。”不知道為什么,本已軟綿綿的身體突然一下子充滿了力量。我幾乎以跑的速度,把一個個游客甩在了后面,終于到達了峰頂。峰頂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北岳恒山頂,海拔20__。1米”幾個遒勁的大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時的恒山,空氣清澈,在湛藍的天空背景下,遠方的蒼青色的群山像起伏的波浪連綿不絕,蜿蜒山間的公路像一條飄帶隨風擺動。在群山環抱處有一塊凹地,星星點點的民居散落其間,就像棋盤上黑白相間的棋子。
我被恒山的美景和獨特的文化深深地折服了。站在天峰嶺上,我又想到了金庸小說描繪的江湖,在那里,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低調的。或許正是因為低調,才使得恒山在五岳中獨樹一幟。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說,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筑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筑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余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峽谷河床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筑,矚目遠望,仿佛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么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并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恒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后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筑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2
到了每年的五一,十一的時候,都是國內旅游的好日子,到了這段時間,世界各地的旅游景點都會到處是人。我也非常喜歡旅游,所以今年的十月一,媽媽要帶我去山西的恒山。
去以前,媽媽告訴我,恒山是中國四大名山之一,這座山非常出名,一個是這座山非常的雄偉,其次就是石頭質地非常難得。本來是愿意,是一個溫度比較舒適的季節,因為要去恒山爬山,所以我們特別帶了冬季的衣服,因為聽說山上特別冷需要穿棉衣。
我和媽媽一家人乘坐火車,大概一晚上的時間,才來到了山西。來到山西以后,我們沒有片刻的停留,而是直接來到恒山。一來到恒山腳下,我十分開眼界,這里的胸圍壯麗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
首先來到山腳下,有一個著名的景點,那就是懸空寺。這座寺廟真的猶如它的名字一般,整個建筑都是懸在山的半山腰。看起來十分的危險,遠遠的還能看見,有許多游客,在半山腰上活動,我是不敢上去,只能在底下看一看。看過了懸空寺,我們就要到恒山上面去了,從山腳下走到可以徒步攀巖的地方還需要乘坐纜車,坐在纜車上非常的刺激,能夠看到地下的行人逐漸的變小,慢慢的,行人都變成了像小螞蟻一樣,對于那些有恐高癥的人,爬山可不是一個好選擇。
乘坐了大概20分鐘的纜車,我們來到了恒山的中部,這里是一個大平臺,從這里就可以走著向上游覽了,來到這里以后,明顯感覺到氣溫比下邊要低10度,還好我們早有準備帶了棉衣,我們一家人穿上棉衣,開始向上爬了,山上的風景真的十分壯麗,站在山上,向下面遠遠的望去只能看到烏黑一片的樹木,在下面的汽車以及行人,根本看不清,恒山上面有許多臺階,能夠想象的出來,當時是多少人開始修建的,花費了多少的力氣與時間才修建成現在這個樣子。隨著越往高處走,風變得越來越大,從微風變成了大風,再由大風變成了狂風,我們路過一個叫做“虎嘯口”地方,這里有一棵參天大樹,聽說是在這里幾千年了,因為形狀像老虎,因此得名。這里距離山頂已經很近了,只有大概500米的路程,但是風實在是太大,我們跟本無法向前走,于是我們放棄了登頂,開始原路返回。
這次恒山之旅既開心又激動,但是也有一些小小的遺憾,因為沒有到山頂。希望到下次的時候一定要爬上山頂。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3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贊嘆: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云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游覽后,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游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恒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余,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么?為什么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于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峰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并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恒山,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繕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4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筑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布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插入巖石里的橫梁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于洞內,后將橫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梁就把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在橫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著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筑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筑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恒山主峰天峰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5
我們知道,恒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么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有自己崇拜的宗教,而三教殿集佛道儒于一身,無論在任何朝代都會受到保護,這也是懸空寺千年不毀的一個政治原因吧。
待會兒大家沿著樓梯登上寺廟,會發現在臺階上游許多的小鐵釘,那么木質樓閣出現小鐵釘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鐵定是定在樓梯上的,這樣大家上去的時候,踩到的是鐵定,而不會與木板直接發生摩擦,這樣就保護了木板。二呢,它是一種裝飾,三大家看鐵定得圖案,有的是繁星燦爛,有的是鐵水飛濺,更多的是蓮花狀的,那大家在登梯的時候,也就有了步步登蓮,吉祥如意的意思了。
我們順著山崖往下看,我們看到石壁上有兩個字:壯觀,可是我們發現,壯字多了一點,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參觀后揮筆寫下的,多了一點是說,懸空寺的壯美已不能用壯觀二字來形容了,它是比壯觀還要壯觀的。徐霞客曾來到次留下四字:天下巨觀。外國的建筑學家也對懸空寺贊美不已。英國的一位建筑學家曾感慨道:“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的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
下面就讓我們去游覽這座東方瑰寶吧。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6
我們可以看出寺廟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它是整座寺廟唯一腳踏實地的部分,它的布局是三層樓閣。實際就是把我們平時看到的平面的寺廟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第三層是它的配殿。懸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為珍貴,說它們尊貴是因為它們的塑造藝術是十分獨特的,它們是采用脫紗的工藝。這三尊塑像就在大雄寶殿里,塑造的時候,先用膠泥塑成泥胎,然后再外面用南方產的纻麻一層層的裹上。之后再磨光、上漆、貼金,最后從在塑像時事先留好的地小孔中把泥胎全部掏出來,這樣塑像就像一個空的雞蛋殼一樣,中間是空的。這三尊塑像高50厘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里最輕、最名貴的塑像。
那么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懸在空中了,給人的感覺是十幾根木柱支撐整個寺廟,其實告訴大家大多數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們看到在每一部分起連接作用的是棧道,在棧道的下面有一些橫梁,這些橫梁是插入巖石中的,在修建的時候,將巖石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里面放上錐形木楔,將橫梁做成剪刀形猛力砸進去,木楔就鉆入橫梁,外面的力氣越大,里面咬合得就越緊,它們把力就壓在巖石上。我們看到的橫梁只是整個橫梁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巖石中,這也就是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
那么木頭就怕蟲蛀,而這里木頭是用當地的鐵杉并經桐油浸泡,所以大家是不用擔心的。
此外,它的選址也體現了他的特點。首先我們看懸空寺對面的山峰,它是恒山的第一主峰—天峰嶺,海拔___米,它為懸空寺擋住了太陽,就是在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日,懸空寺的日照時間也只是三到四個小時。我們再看懸空寺背靠的這座山峰,它是恒山的第二主峰——翠屏峰,大家可以伸出手,我們看懸空寺就被環抱在掌心中,上面巨大的山崖遮下來,當下雨的時候,雨水順著山崖,流進我們現在所在的山谷金龍峽里,左右兩側的山崖又成弧形,當風吹過來的時候,增大了風的阻力,再大的風到了這兒也就變成了微風。這樣風吹、日曬、雨淋都不會對懸空寺造成侵害,就難怪它會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寺廟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在第三部分,也是最高處,這里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殿宇——三教殿,里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是三大宗教的創始人,中間的釋迦牟尼,大慈大悲像,表情安詳,左邊的孔子則是雙唇緊閉,橫眉怒目,心里可能是有一些不平衡吧,右邊的老子卻是一幅仙風道骨,穩坐釣yu臺的模樣。三位好像是在討論一件事情,不過1500多年了,他們的座次卻從未改變過,我們也就不便多說什么了。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7
走過桑干河,我們就正式進入渾源縣了,渾源縣地處山西東北部,面積為1900平方米,是我國的重點扶貧縣。這里的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鐵、銅等礦產資源,農業方面以黃芪、雜糧、蔬菜為主,現有黃芪26萬畝,使正北芪的主要產地,有“黃芪之鄉”的美稱。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北岳恒山、懸空寺。恒山風景區面積為147.5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為4a級風景區,是北方著名的旅游勝地。
我們知道恒山為五岳之一,共108峰,自古恒山18景,而今天我們要參觀的就是18景中的第一奇景——懸空寺。
好了,我們現在已來到停車場請大家下車隨我去參觀。
懸空寺創建于公元491年,也就是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整個寺廟有40余間殿閣,它以西為正,大門朝南開,寺廟均為木質所建,樓體大都懸空,下面巖石支撐的十幾根木柱都不及碗口粗,所以,整個懸空寺就吊于半空之中,當地有這樣一句歌謠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那為什么懸空寺要建在這么高的而又不與地相接的地方呢?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勢力的分裂,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分為了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燾聽信道長寇謙之的讒言,發現寺廟里有兵器和女人,說寺廟是不干凈的地方,一度滅佛,發生了太武帝滅佛事件,他將寇謙之請到京都平城,并在那里設立了道壇。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將天師道場移到恒山,也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的遺訓“上延宵客,下絕囂浮”修建了這座懸空寺。
那整個懸空寺的特點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奇、險、巧”。那這三個字就體現在懸空寺的建筑藝術,選址技巧以及其他各個方面。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8
殿樓的分布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
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鉆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宮闕,猶如騰云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筑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結桅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筑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19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筑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結桅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筑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贊嘆: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云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游覽后,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游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恒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余,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么?為什么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于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峰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并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恒山,不但沒有
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繕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20
我們知道,恒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么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有自己崇拜的宗教,而三教殿集佛道儒于一身,無論在任何朝代都會受到保護,這也是懸空寺千年不毀的一個政治原因吧。
待會兒大家沿著樓梯登上寺廟,會發現在臺階上游許多的小鐵釘,那么木質樓閣出現小鐵釘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鐵定是定在樓梯上的,這樣大家上去的時候,踩到的是鐵定,而不會與木板直接發生摩擦,這樣就保護了木板。二呢,它是一種裝飾,三大家看鐵定得圖案,有的是繁星燦爛,有的是鐵水飛濺,更多的是蓮花狀的,那大家在登梯的時候,也就有了步步登蓮,吉祥如意的意思了。
我們順著山崖往下看,我們看到石壁上有兩個字:壯觀,可是我們發現,壯字多了一點,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參觀后揮筆寫下的,多了一點是說,懸空寺的壯美已不能用壯觀二字來形容了,它是比壯觀還要壯觀的。徐霞客曾來到次留下四字:天下巨觀。外國的建筑學家也對懸空寺贊美不已。英國的一位建筑學家曾感慨道:“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的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恒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山西恒山導游詞 篇21
北岳主峰——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中國“著名的道家名岳、道教名山”,北岳是道家得護國五岳之一,恒山是道教的,各種知識、學問、技巧、藝術等等,多樣性類型文化得,開拓、創新、發展、弘揚、傳播:新思維、新思想、新理論、新科學、新實踐、新方法、新成就、新時尚、新風格的主要場所之一。
北岳依托主峰恒山,開發建設有多處傳統型制、經典風格得,道教得,武帝殿、文皇宮、儀軌院、觀禮臺、界望亭、臨境閣、經書圖冊館、字典緯籍樓、名師會(明者有名、名者已明)、先賢祠(古圣者,嫡親之長子、宗族之大兒、教授之首學,稱作:“先賢”)、凈齋堂、禪思房、診所、藥局、休息處、宿舍、臥室、沐浴間、盥洗間、衛生間等等基礎設施(如有確實之需要,可以拓址增建、佳筑新成),另附建有“儒、釋、道”三教合一者,懸空寺廟宇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