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烏鎮導游詞(精選30篇)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來到烏鎮。我是你們的導游,你們叫我王導就可以了。請大家跟緊我,注意安全,時刻注意周圍的環境哦!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六千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一九九一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已被評為“國際五A級風景區”,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怎么樣,烏鎮在各種景點的地位夠高的吧?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
大家停一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三米,整條河里的水都是活水,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活著的水鄉古鎮。
現在我們走的這座橋叫“逢源雙橋”,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這座橋也被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財神灣。以前,這兒不叫財神灣,叫作轉船灣。為什么呢?因為烏鎮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形,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居民把這里叫作轉船灣。后來人們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與其它地方不同,便借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財神堂。在烏鎮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西南北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因為官正直,比干被人們奉為財神。
朋友們,歡樂的旅行即將結束,我們相逢是緣,希望以后還能給你們當導游。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后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于20xx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么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么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后,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于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于杭州的胡慶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馀創建的,并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里,在柜臺四周約有300多只藥材柜。
看完藥店接著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干凈,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電的,并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3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旅行社組織的烏鎮一日游,現在我們的車已經行駛在滬杭高速上了,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從杭州到烏鎮大約1小時的車程,下面呢,我先對烏鎮做個簡單的介紹。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著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么出名,想必大家對于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于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于嘉興府。解放以后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并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于“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后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里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么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么呢?無外乎是吃,穿,游。說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系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秘方世代相傳規定秘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里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里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里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里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于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于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里。說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么會不一樣呢。于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為什么餅的味道這么好,并且想以后天天這么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秘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嘗嘗。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制作。因為以白米,白面,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嘗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現在也沒有什么人愿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著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游,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游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游覽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墻黛瓦”是水鄉建筑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里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起游覽的就跟我一起,不愿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游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臺。鎮里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床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好了,烏鎮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今天我們要游玩的地方是位于浙江桐鄉市的烏鎮。
江南水鄉——烏鎮,它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烏鎮還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游客們!我們現在已經到達烏鎮了。你們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種古老的氣息?是的,因為烏鎮這個地方歷史悠久,所以很容易給人帶來古樸的感覺。走,我先帶大家去做烏鎮著名的烏篷船吧!
烏篷船是烏鎮的一種特有的交通工具。它可以做人,還可以在船上賣蔬菜、水果,一船幾用,話不多說,上船啦!游客們,上了船之后視野是不是更加廣闊了呢?對呀,坐在船上就能很清楚地看見兩岸的優美風景:拱形的石橋,平坦的石板路,河邊洗衣服的勤勞婦女,構成了一幅小溪流水人家的優美畫卷。
坐完了烏篷船,接下來我們一起去參觀歷史悠久的制布作坊吧!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種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印花,又稱靛藍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是用豆粉,合成灰漿烤藍,采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大家可以購買一些,帶回去留作紀念。
游客們,今天的旅程在我的陪伴下過得怎么樣?大家還滿意嗎?請注意哦,在游覽的時候請不要亂丟垃圾,愿你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游玩的目的地是江南水鄉烏鎮,烏鎮是江南六大水鄉之一,也是江南最美的水鄉,劉若英傾情代言,似水年華等多部影視劇在這里取景拍攝,不過呢,如果在座的有喜歡節奏快、高樓林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化大都市生活的朋友,那您恐怕就會失望了,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烏鎮的生活節奏常慢、非常舒適安逸,并且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一兩層臨水而建的白墻黑瓦的木質建筑,這里甚至連電梯都沒有,景區里看不到超過三層的建筑,整個烏鎮有的只是一種煙雨朦朧,瀟灑閑逸的情懷,但是,若有朋友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太累太喧鬧的話,那烏鎮就是一個絕妙的休憩場所了,在烏鎮可以得到心靈的放松,身體的舒適、所以有好多江浙滬附近的朋友會在周末的時候駕車來烏鎮,走走看看,吃吃糕點,品品美酒美茶,住上個一兩晚,沒事坐坐烏鎮的搖擼船,感受古代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夜生活,遠離鬧市,實在是愜意無比。
烏鎮分為東柵和西柵,我們此次游覽的是東柵,為什么不去西柵呢,因為烏鎮的歷史,人文,情懷都在東柵,西柵只是近些年開發出來的景區,主打的是住宿和夜景游,不過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西柵住個一兩晚,看看美麗的河色夜景。說回到東柵,東柵景區其實不大,也就兩條街組成,東大街和西大街,中間則被一條東市河隔開,西大街沿有一些小商鋪,有買糕點的,手工藝品的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待會活動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我們此次主要要參觀的景點則都在東大街,東大街長1300米,主要景點有百床館、木雕館、茅盾故居、錢幣館、酒作坊、染坊等等,具體的我就不為大家介紹了,待會到了景區我再為大家細致。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6
大家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游玩,下面有我來為大家介紹浙江烏鎮的景色。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19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后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于 2019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么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么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后,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于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于杭州的胡慶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馀創建的,并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里,在柜臺四周約有300多只藥材柜。
看完藥店接著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干凈,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電的,并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7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于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于此,遂為烏余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為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辟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布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于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在當地并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為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后因吳越錢镠王戍兵于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镠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后,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镠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烏鎮處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年氣溫16℃,一月氣溫3℃,七月氣溫30℃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為主夏秋之際有臺風侵襲。
烏鎮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清晨,河道上會漫起薄薄的霧氣,仿佛夢境。傍晚,夕陽西照,游人散盡,一個生活著的烏鎮出現于眼前。請避免夏季正午時去烏鎮游覽,白晃晃的日光直直地曬下來,也沒什么廊棚可遮擋,讓人感覺非常不好。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8
大家好!
桐鄉烏鎮是聞名江南的歷史文化名鎮。據《烏青鎮志》記載,唐咸通年間始正式稱鎮,據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偉大的革命文學家茅盾就誕生在這里。 烏鎮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地當水陸要沖,古處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 、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
古人稱它為姑蘇留都之前戶,嘉湖浙甸之后屏。 烏鎮原以車溪(今市河)為界,分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直到1959年,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烏鎮名稱從何而來?據傳,古代有一姓烏的將軍,為討伐叛臣力戰死于車溪河畔,后葬于此。
人們為紀念這為烏將軍,就將這里取名烏鎮。當然,這只是傳說。但烏鎮的歷史確實比較古老,據考證,烏鎮東柵譚家灣(新春村),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屬馬家浜文化,距今已有6千多年歷史。
烏鎮素以水鄉集鎮著稱。全鎮市區河道如網,水街相依。縱橫的溪塘,穿街傍市。溪上眾橋飛跨,塘畔綠樹成蔭;河中舟楫不絕,市上笑語陣陣,這一切給水鄉烏鎮增添了詩情畫意。 烏鎮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甚多,市河西岸的唐代銀杏,相傳為埋葬烏將軍時所樹,自唐迄今,歷時已有一千佘年。十景塘邊的昭明太子讀書處,為梁朝遺跡。
市河東觀前街上的修真觀戲臺,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是浙北水鄉集鎮保存下來僅有的古戲臺。烏鎮自南宋以來,名園巨宅代有所建,如今鎮上還留下不少有清末民初建筑風格的古老民居。其中西柵的朱家樓別具一格。此樓建于民國元年(1912),青磚灰瓦,雕門畫窗。樓上樓下全部方磚鋪地,形成上下兩座廳堂,人稱“廳上廳”。鎮西的兩座古石橋,也是遐邇聞名。這兩座石拱橋,均建于明代,兩橋成直角相連,任你站立哪一座橋邊,均可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故有“橋里橋”之美稱。
烏鎮不僅攬古老之勝,水鄉之美,還由于它的名字跟文學巨匠茅盾聯系在一起,固而更 添生色。如今,它已成為浙北著名的旅游之地。
浙江烏鎮導游詞四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19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烏鎮景區是2019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么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么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后,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于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于杭州的胡慶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馀創建的,并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里,在柜臺四周約有300多只藥材柜。
看完藥店接著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干凈,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電的,并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9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x,你們可以叫我x導,祝我們今天的旅程愉快。
烏鎮是個美麗的地方,烏鎮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河上有許許多多的船,叫烏篷船。這種船很大,一船就能乘十多個人,大家可以上去玩玩。注意,小心一點,別掉到河里。烏鎮的每條小路旁邊都有烏鎮特有的小吃,大家可以去買點嘗嘗。注意,這條小路很窄,大家別擁擠!你們別看這條小路很窄,里面啊,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以前,這條路本來很寬的,但,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在這里住著一位大漢和他的妻子,本來很幸福的。可有一天,大漢的妻子為大漢做了一件衣服,大漢不穿,就吵起了架。大漢一生氣,就把這條路想方設法的變小了,大漢的妻子就和他分手了。多么可惜的一個家庭呀。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游,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游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游覽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墻黛瓦”是水鄉建筑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里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起游覽的就跟我一起,不愿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游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臺。鎮里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床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各位朋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烏鎮的大圖畫吧!這些圖畫,可都是人們一代一代的雕刻下來的,現在,就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這些圖畫啊!
各位朋友,站在烏鎮的盡頭,日出也是十分有特色的。早晨,太陽露出了娃娃臉,十分調皮可愛,慢慢地,慢慢地,太陽越長越大,終于長成了一個成年女性。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旅程結束了。祝大家玩得開心,希望下一次還能當你們的導游。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0
大家應該知道烏鎮很出名,既然烏鎮這么出名,想必大家對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烏鎮屬于湖州府,河東的青鎮屬于湖興府。關于:“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小故事:傳說在唐朝時,漸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這位吳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的李琦的軍隊節節敗退。最后烏贊連人帶馬掉進了陷阱里。當場被人射死。烏贊忠君愛國的精神感動了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它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接下來去參觀矛盾故居,書院跟故居只有一墻之隔。矛盾故居在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兩層木桔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矛盾的曾祖父購買的,稱“老屋”。先買的稱“新屋”。1933年,矛盾回家為祖母守靈,決定用剛收到《子夜》的稿費親自畫了親房草圖,請人督造。1934年秋,新屋告在成,矛盾從上海趕來觀看,并在小徑旁親手載植了一顆棕櫚和一顆天竹。
好了,剩下的時間就交給你們,可以自己拍拍相,留下美好的記憶吧!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1
作為中國人心中NO.1避暑勝地,烏鎮的秀美風景,自不在話下。任賢齊的《外婆橋》在烏鎮拍MV,李少紅的《紅樓夢》在烏鎮取景,還有黃磊的《年華似水》,以及后來的劉若英也在這里做了廣告,那種幽靜和落寞深深的吸引著每位游客。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祥和。處處無敵江南水鄉美景,還真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余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烏鎮已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
烏鎮雖歷經20__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里。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2
今天要帶大家去看的卻是烏鎮的江南百床館,顧名思義就是從江浙一帶收集過來的各式各樣的古床。這個老宅子是當地姓趙的一個大戶人家,七進深的一個老宅子。為什么要帶大家去看這個呢?因為床最能反映當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實最細膩的想法。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所以中國人對床的要求一直是非常考究的。但據說中國人最初的是時候是沒有床的概念的,他們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鋪上一張草席就可以了。這叫席地而坐。在往后就有床了,從戰國出土的木漆床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比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寬,這時床的功能其實不僅僅是睡覺,它還可以供人娛樂,以及談論國家大事。有個成語叫促膝長談指的就是符堅和王猛坐站床上膝蓋碰著膝蓋談論國家大事。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張床是我們這個展覽館當中年代最久的一張床: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00年歷史了,明式家具簡潔大方,用料講究,整張床都是用黃櫸木所做的。接著我們住里進,里面有一張是百床館中的鎮館之寶,拔步千工床。
在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為什么說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個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時間了。雕刻之精致也謂之巧奪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時以108為吉祥數字,而且此床為新婚床,加上一對新婚夫妻剛巧湊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積達六個多平方,共有四進深,第一進是換鞋處,第二進是更衣室,第三進是放馬桶箱的,在古代稱它為子孫桶,就是現在家里的衛生間了。最后一進是主人睡覺休息時所用的,設備這齊全相當于現在的套房。在這床上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懸掛在空中的那塊木牌了,我們可以猜一下這牌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說是閑人請勿打擾是意思,您還別說到后來還真有那么點意思。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這個,據說最早的時候木匠是不做床的,做床要折壽行話叫:“寧上一根梁,不做一張床”那么怎么才能不折壽呢?有一個變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床以后我不賣個你,當禮物送給你,刻上一塊牌子,上面寫一些吉祥如意的話:如百年好合之類,主人也不給工錢,包個紅包,據說這樣就不會折壽了。床四周的木板可以抽掉,冬暖夏涼,設計十分精巧。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這一進可以看到的是三張風格一樣的床,是屬于中西合璧的,在床兩邊還有兩個羅馬柱是西式的,在床掛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國的古代是國花代表富貴,還有葡萄和雙喜,葡萄是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雙喜是中國人結婚時用的代表喜慶。也就是說這床也是當是時結婚時所用的喜床,而這床是民國初留下來的,材料是紅木做成的。
那剛才我們看的大部分都是雙人床,接下來往里走可以看一下兩張小姐床。首先我們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所睡的,雖然是小姐床,但是這張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將的圖案,可以說這位小姑娘她是不愛紅妝愛武妝,是屬于花木蘭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頭可以看到有兩行字,“雙手要撈天邊月,一石擊破心底天”。在這張床上還雕刻了蝙蝠的圖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獅子還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邊是清代的小姐床,這張小姐床的顏色比較亮麗是紅顏色,這是一種比較珍貴的銀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鍍金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稱之為“羅漢床”,它就像現在人們家里的沙發,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煙等等,你看它還配有床幾,根據需要可拿下來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羅漢床”的對面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兩張姐妹床,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這兩張床是我們當地同一個木匠師傅制作的,風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們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為“姐妹”床。你看中間“鸞鳳和鳴”四個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愛嗎?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3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位于烏鎮東大街210號,當地人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從富商大賈到極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無不具備,從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內備有化妝間、衛生間、仆人間等)。既有貴胄們的奢華,也有普通百姓的儉樸,此展覽是中國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館內展示了:清代拔步千工床、小姐床、雙龍足雕花架子床、明·馬蹄大筆管式架子床和雙喜、如意、帶鏡紅木雕花床、嵌骨架子床等,數十張明、清及近代的古床精品。
這些床雕工精美、風格獨特、裝飾華麗、豪華氣派,無一不是江南古床中的精品。它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工藝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構造形式,造型簡潔、樸素,比例均衡,并強調家具形體的線條形象,體現了明快的藝術風格,同時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澤和紋理特點,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渾然天成;
清拔步千工床等床,這批床材質優良,工藝復雜,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譽為“鎮館之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這些雕工精美、歷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館里可謂目不暇接,它們有的雕工精湛、風格獨特,有的裝飾華麗、豪華氣派,無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不由人不由衷地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它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工藝,對藝術的感悟及對結構造型的豐富想象力。
看百床館,并不在于窮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數量,而在于細細品味那一張張床上所加載的豐厚歷史與生活內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
當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時候,人一定是平和與幸福的,這就是古老中國人的心境。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4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鎮處于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于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
烏鎮歷史淵源流長,根據鎮東"譚家灣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獸骨等的鑒定,該處屬于馬家浜文化類型,處于新石器時代。可見,六千多年前,烏鎮的祖先繁衍、生息在這里。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唐之后,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開始。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這一時期的另一塊碑《光福教寺碑》中則有"烏青鎮"的稱呼。
元豐初年(1078),已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后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個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烏墩就定稱為烏鎮。)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并,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直到今天。
烏鎮(Wu zhen ancient town)曾名烏墩、青墩,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5A級景區。烏鎮位于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后,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統稱烏鎮。烏鎮總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烏鎮著名景點有西柵、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館、茅盾故居、古戲臺、江南百床館等。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5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烏鎮景區是20__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么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么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后,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于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于杭州的胡慶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馀創建的,并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里,在柜臺四周約有300多只藥材柜。
看完藥店接著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干凈,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電的,并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6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們現在們走在烏鎮的街道上,大家有沒有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呢,是的,者就是烏鎮街道的特色。那么具體的呢,我們邊走邊說。
我們走在的這條老街又叫一步街,是西柵的一條主干道。為什么叫一步街呢?
因為街道的寬度大多比較狹窄,一般在2m——4m之間,甚至更窄,兩側多為二層建筑,底層的店鋪相對的兩家店只有一步之遙,不夸張地說簡直有種打開自家門邁出腳就能跨到對面家里去了,有時兩家店不出門就可以握手或傳遞物品。
在西柵街區,你看不到一條水泥路,所有的街巷全是用磚石鋪就,行走在那些被歲月磨得發亮的青石板上,你仿佛在與悠久的歷史對話。街兩邊是馬頭墻隔出的一間間店鋪和民房,門大多是木板的,殘缺的雕花和斑駁的油漆讓人感覺時光的無窮魅力。偶爾會看到橫騎在大街上的拱券門;兩兩相對,那是以前大戶人家的墻界標志。
老街差不多都有幾千米的長度,慢慢地走,漫漫地看,也可耗去半日的光陰。如果折進街中的某條小巷,探詢那深深的民居院落,那是半天也出不來的了。西柵的街長,弄堂也特別多,七拐八彎,猶若迷宮。西大街中段就是一段弄堂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醬油弄、蔣家弄、唐家弄、洪昌弄等,走進弄堂,兩邊山墻高聳,將頭頂上的天空遮掩得只剩一條窄窄的線,不時還有橫斜的樹技或人家園中的薔薇探出墻頭,曲折幽深,更添幾番韻味。走得乏了,在街上的茶館里坐坐,那滋味就更有些意思了。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7
烏鎮雖歷經20__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里。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許多游客對烏鎮最初的了解,其實是早已開放的東柵景區;西柵則是經過修葺后對外開放的。用“和諧”來形容西柵是最確切的。西柵景區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由12座小島組成,72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一齊,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需坐渡船才能夠進入景區。例如,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不管站在哪一座橋邊,都能夠看到一個橋洞里的另一座橋,故有“橋里橋”之稱。“橋里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
在西柵有許多“老底子”的東西——老街長達數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幾樣純手工的東西能夠一看:一是手工制醬作坊,鎮上的紅燒菜系味道不錯,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產自銷的醬油的功勞。價格不便宜,一瓶普通醬油25元;二是生鐵鍋,系手工鑄造。開價為99元的鐵鍋據說最受歡迎;三是蠶絲,益大絲號始創于光緒初年,游客能夠親手在老底子的繅絲機上操作。
夜幕降臨時,喝著小酒,看對岸樓臺上唱戲,或者到水邊放幾盞蓮花燈,都會令人心醉。攝影愛好者千萬別忘了帶上三腳架。那里還保留著一些民俗活動。當時,女人們梳妝后各帶一只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佑在新的一年里無病無災。到了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提燈走橋演化為節日游樂和祈福活動。
西柵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異常,外殼是明清時期的,內有空調、直飲水、天然氣、寬帶網絡、衛星電視等,游人在古與今之間穿梭,享受著另一種“和諧”。西柵的古街上還“藏”著高級商務會館、SPA養生館、酒吧等最現代化的娛樂休憩場所。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頭豎立著密密麻麻的高桿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那里除了制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并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啊,桑樹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能夠染成淺紅色,綠茶能夠染成淺綠色,杭白菊能夠染成淺黃色,桑樹皮能夠染成淺褚色,所以,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敘昌醬園
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敘昌醬園是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醬園,它是鎮人陶敘昌于清咸豐九年創立的。
醬園前店后坊,自產自銷,此刻我們看到的就是它曬醬的地方。滿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醬缸,我們從缸身上,斗笠上都能夠看到“敘昌醬園”的字樣。大晴天的時候,工人們就把斗笠取下,露出蓋著蠶絲棉的醬缸,讓里面的豆瓣醬盡情的吸收陽光。或許大家要問,為什么要蓋一層蠶絲棉呢?首先這是因為要防灰防蚊蟲,另外一方面,蠶絲有很好透氣性,讓豆瓣醬能夠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發酵。曬的時間大概要3—4個月,直到變成黑褐色為止。
那里是陶家的一個會客廳,旁邊還有一些照片,上頭是做醬的工藝流程。做醬的工藝比較復雜,要先浸泡黃豆、蠶豆、小麥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發酵,發酵好了加鹽水放到外面暴曬,而暴曬的時間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帶的人家幾乎都是自我做醬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質,大家此刻看到的這口鍋被稱為“天下第一鍋”。明代嘉靖年間,湖州鐵匠沈濟帶著一身熟練的冶煉技術來到烏鎮開了個小作坊,當時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鐵作坊,所以生意興隆,發展的很快。這口大鐵鍋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時候做出來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煉的高超技能,也展現了他家的經濟實力。旁邊墻上的照片有關于這口大鐵鍋的資料記載,我們面前的這一口鐵鍋,也是根據資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樓是一個體驗區,每個禮拜的二、四、六午時2點到4點,那里會有專門的師傅給大家展示鐵鍋的制作過程。這個屋子的建筑結構也十分異常,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鑿而成,所以有“石腳屋”之稱,其實這也是為了防止冶煉過程中四處飛濺的火花引燃木料,釀成火災。這面墻上描繪了冶煉鐵鍋的所有制作步驟,其中最耗時間,也最難的一步就是給爐子升溫,因為要鐵水熔化,溫度必須要到達1400度以上才行。我們身邊這個就是給爐子鼓風的風箱,大家能夠在那里繞一圈參觀一下。
西柵景區占地面積三平方公里,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由十二個碧水環繞的島嶼組成,需坐渡船進入。歷時三載磨礪,投資近十億,烏鎮西柵真正呈現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古鎮的歷史風貌。
三寸金蓮館
過去有人說:三寸金蓮是江南女人最美所在。也有人說:封建枷鎖森嚴的地方比如傳統文化豐韻,我們此刻即將進入三寸金蓮館,就是感受千百年來纏足文化在中國封建歷史的沿革。而我們烏鎮設了這樣的一個展館,目的在于:客觀展示這段裹小腳的歷史,向您講述烏鎮的歷史,裹腳的歷史和民族的歷史。
現代年輕人可能沒辦法想象,在1000多年前,中國的婦女確定自我是否美麗,最主要的不是美麗的容貌、豐滿的身材,而是自我的腳夠不夠小,夠不夠迷人。三寸的小腳,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三寸金蓮”是最美的標準。能夠說不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圖片,不看到這些不可思議的小鞋子,也許咱們永遠無法理解中國小腳女人們以往經歷過的酸甜苦辣。
先看這組十分逼真的蠟人像,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金蓮”這個名字的由來。其中最多的說法是,金蓮得名于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赤腳走在用金箔鋪成的地毯上,在上頭留下蓮花狀的腳印,產生了步步生蓮花的故事。之后人們就根據小腳的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丑。在第二進展廳,我們能夠看到三個玻璃柜里分別陳列了宋、元、明、清、民國的裹小腳的珍貴實物。旁邊的版面上向大家介紹了纏足的起源發展史,大家能夠仔細觀看。
這邊還有兩雙鎮館之寶——兩雙出土文物。那里是故意放著一大一小兩雙,做一個比較。這雙是北宋年間的,到此刻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纏腳,當時沒有纏過的腳是跟我們此刻一樣,自然生長的,那這個鞋子也是蠻大的,按此刻的標準來說有39碼的樣貌。那旁邊這雙就明顯小很多,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從烏鎮近郊出土的一雙三寸金蓮鞋。因為明朝是纏腳最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如果女孩子不纏腳是嫁不出去的。
剛開始流行纏腳是在南朝的時候,李后祖有個宮女叫媚娘,她本身腳比較小,經常在跳舞的時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腳綁一下,在棉花上頭跳舞,舞姿曼妙,蓮步輕巧,被李煜譽為“凌云之態”。所以,在皇宮始興纏足之風。那時候開始就以小腳為美,到了宋代的時候開始有了三寸金蓮的說法。后隨著纏足之風的蔓延,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中國人歷來崇拜纖足,就連建立元朝的蒙古人纏足之風也遠勝于南宋,最明顯的是在元代的文學作品中,寫人先寫腳,寫腳定要小。過去文人雅客到妓院喝花酒“行酒令”,用的酒杯也是三寸金蓮的陶瓷杯,甚至直接把女孩子的鞋子當作酒杯“伎鞋行酒”。在我們旁邊就有一家以金蓮為主題的金蓮酒吧。纏足到明代開始被賦予禮教色彩,女人的纏足不僅僅為了所謂的“有個好嫁”。更甚的是大腳者成了被恥笑的對象,傳說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成親當日,風吹轎簾動,馬皇后的一雙大腳無意間被人看到,好事者在元宵節那天在一個燈籠上畫了一個大腳女子懷抱一個西瓜“懷(淮)西(瓜)女子好大腳”,有意諷刺朱元璋娶了個大腳老婆。從此就有了“露馬腳”之說。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皇帝的老婆都敢拿來諷刺,可想而知在當時裹小腳有多風行!
清朝的宮廷里面是不纏腳的,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因為滿人認為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來的,纏了腳還怎樣騎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時候下了一個禁纏令,就是說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準裹小腳,可是漢族的老百姓太多了,并且纏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們還是在偷偷給自我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腳。于是在康熙七年(1668年)的時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這個禁纏令罷免了。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由此便引出了展館的第二個資料,就是各種款型的金蓮鞋。
下頭我們能夠看到在那里陳列的72雙花紋各異、各有寓味的三寸金蓮鞋。在這一雙雙秀美小巧的金蓮鞋里面包含了小腳女人們的才情與向往。更是寫就了古代女人的痛快和辛酸。可是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由此便誕生了橫跨幾個朝代的“三寸金蓮鞋”文化。在那里我們看到幾乎每一雙鞋上,都有傳統吉祥的花卉圖案,除了賞心悅目外,很多圖案都有含義在里面。像繡有荷花與盒子,寓意著和和美美;繡上蝙蝠、壽桃、錢幣,寓意著多福多祿多壽;這邊還有一只繡有英文字母的鞋,從這上頭能夠看出鞋子的主人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繡有花蝶的,其主人必是春意融融的未婚少女;繡有蓮花、桂花的,其主人必是企愿“蓮生桂子”的新婚少婦;繡有金魚的為“金玉滿堂”的富家女子。能夠說一雙三寸金蓮鞋就是一個謎語,一段寓義。
除了繡花圖案差異外,金蓮鞋也像現代鞋一樣有春夏秋冬鞋之分。一般春鞋的鞋面厚薄適中,布料顏色多以翠綠、粉紅為主,而夏鞋當然是以透氣為主,秋鞋較厚實飽暖,鞋面色彩也較深些。冬鞋通常是用棉花或絲綿填充鞋幫。
還有雨鞋,套鞋、訂婚鞋壽鞋、喪鞋等各具形態和功能的鞋,異常值得一提的是睡鞋,因為古代女子裸足是一個禁忌。所以女子睡覺也會穿上睡,然而有的睡鞋是“性的催化劑”,鮮艷香軟的睡鞋具有床第間挑逗助興的作用。最異常的要數新婚睡鞋,玻璃柜里的這雙大紅的就是,新婚睡鞋通常是母親為出嫁女兒準備的洞房花燭夜所用,通常鞋內卻藏有春宮畫,鞋成了母親教給女兒的最難啟齒的知識載體。能夠在洞房花燭夜,用睡鞋進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國生育文化中的一大趣味發明。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高跟鞋、坡跟鞋了,為的是讓腳顯的更小些。大家看他們的鞋子都是尖頭鞋,那我們此刻穿尖頭鞋是為了漂亮,為了時髦,那時候他們的腳本來就被綁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頭的。當時她們僅有大腳趾是不動的,其他四個腳趾都被折斷壓在腳底板下頭,同時還要把腳面骨折斷,從而把腳裹成一個彎弓的形狀。大家過來看一下這邊的兩雙鞋子。這是一雙富貴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我做,做靴子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鞋匠來訂做。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貴的意思。這邊這雙是專門給古時的歌舞妓跳舞時穿的,腳后跟這個抽屜是放花粉用的,下頭還有個鏤空的蓮花形狀圖案。跳舞的時候,隨著腳步的移動,會有一朵朵的蓮花印在地板上,所以這被稱為步步生蓮鞋。
往里面進去,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頭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進去就能夠看見更多的鞋子,那里的鞋子有按種類分,按地區分的。像這幾雙鞋子普遍要偏大點,因為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的鞋子,那時候纏腳不是很講究,所以腳還是比較大的。此刻我們看看這些小的,這幾雙單個的鞋子很有特色,它們都是單個的,叫做訂婚鞋。因為當時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會把女孩子的繡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給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著這鞋子來選媳婦。他們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為當時以小腳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繡花。因為女孩子裹了小腳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務活,女工方面當然也是十分看重的,所以挑媳婦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這兩個方面。這邊有四個地區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區的,江南地區的。其中中原地區的腳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這一帶,并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明白,相同長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顯更小些。中原地區的女孩有纖骨的稱號,她們骨骼長的比北方女孩要小,所以腳也相對小些。而纏腳是要按比例的,纏的過小了會影響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對的
大一些。
看過了不一樣功能不一樣地區的鞋,接下來介紹一下不一樣款型的鞋。那里有按照鞋子鞋面的有無,產生了沒臉鞋和合臉鞋;鞋面以絲線為網絡,用兩幫合成的網子鞋;平底弓鞋,前端作倒勾狀翹起的古式晉鞋;下頭的套鞋與上頭飾褲(褲腿)相連而成的靴子;鞋底呈葫蘆形的葫蘆底鞋;清末明初北方婦女最常見的弓鞋形式尖口鞋;以及深臉圓口鞋、方口兩截鞋等。
下頭我們要看到平常所說的“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裹腳布,孰不知裹腳布又臭又長并不僅僅是“老太婆”的專利,在主宰了我們千年的小腳文化歷史上,那臭臭長長的裹腳布,雖然說是纏繞于每個女性的足間,不如說是是纏繞于女人們的心間。就連三四歲的孩子也不例外,八尺到十尺的裹腳布,白、藍、紅為主流色調,顏色的選擇是有講究的,藍色能夠收斂潰爛傷口,同時不必頻洗,所以是初裹腳的幼女和下層婦女所用;紅色歷來是喜慶的專用色,是新娘或婦女游春時使用;用絲羅織成的裹腳布應當是“裹腳布世界”里的貴族了,它們邊緣完整、堅固密實為裹腳布的上上之材。
還有裹腳之用的藕覆、腿帶、褲腿、掛跟等,都是給女人帶來無數痛苦的附屬品。那么古時裹腳是在什么年齡開始呢?一般來講,纏足的年齡通常在五歲到八歲之間,年紀太小骨頭太軟,裹腳需要很用力,所以這時候開始很容易成殘廢;年紀太大的話足部骨頭太硬,又不容易裹成形。旁邊是纏足工具展示區,就有花樣簿,繡花繃,鞋楦,線板,針盒,熨斗等纏足工具,下頭我為大家介紹一下纏足的五個階段。
一:“試纏”:用裹腳布輕輕攏著足趾頭,使它略微向下彎些,不會感覺有太大的痛苦。
二:“試緊”:再纏足時,力度略略加強,此時兩足疼痛加劇。
三:“裹尖”:經過一番緊纏,將八個足趾全部踩在腳底下,此時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六至八個小時才能略微減輕,此階段足趾節多生雞眼,或紅腫甚至潰爛,寸步難行。纏到最終,第三、四、五趾的蹠關節會嚴重扭傷,甚至脫臼,痛苦之極。
四:“裹瘦”:把四個足趾全部壓在足下后,再把腳把骨(小趾蹠骨)纏到腳下去,此時腳成尖形,在此期間,每纏足時,要使足把骨向下無可再屈。
五:“裹彎”:將腳面骨折斷,在腳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凹陷,腳的長度明顯縮短,裹彎的時候,痛苦程度稍有緩和。
最終一進是休息區,我們在那里向大家展示是女孩著喜鞋出嫁的場景。如果有興趣的話在休息區里還能夠親自體驗一下著小鞋的感受。我們能夠體驗一下古時婦女的痛苦。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修改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半詩歌散文選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選》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都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影響深遠。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歷年間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在__期間,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書院的后冊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展覽館。烏鎮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自第五屆開始烏鎮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第五屆是在烏鎮一期東柵,第二期是在我們西柵。
關帝廟
關公是武財神之一,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期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烏鎮在明清時期商業十分繁華,在鎮上聚集了很多有錢的商戶,再加上烏鎮又是二兩省三府的交界之地,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很多商人經商都會走過烏鎮。烏鎮西柵又緊臨京杭大運河,家門口就是接通杭州、蘇州的京杭運河的蘇杭段。古時都是以船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關帝廟所處水陸要沖,故烏鎮雖與關公沒有太多直接的聯系,但西柵的關帝廟卻是香火旺盛,信徒膜拜絡繹不絕。
關帝廟內供奉著關武大帝的青銅像,威風凜凜,在關公兩側供奉著是關公的大將周倉,關平。周倉是關帝爺的侍衛,日常為他持護青龍偃月刀,上馬為將,下馬為侍,忠心耿耿;關平是關羽在征戰途中收的義子,隨著關帝爺南征北戰,戰功顯赫。
烏將軍廟
關于“烏鎮”鎮名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但烏鎮的老百姓更多的認同“烏鎮”是為了紀念唐代的一位烏贊將軍而名。
傳說早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烏鎮有個英勇的將軍,姓烏名贊,人稱烏將軍。烏將軍愛國愛民,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唐代自安史之亂以后,中央實力漸弱,地方官吏飛揚跋扈,紛紛割據稱王。當時,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稱霸,舉兵叛亂,致使這一帶兵荒馬亂,百姓無法生活。唐憲宗就命烏贊將軍同副將吳起,率兵討伐。烏贊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烏將軍乘勝追擊當官兵追趕到烏鎮的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出免死戰牌,要求休戰,烏將軍就原地扎營,待機再戰。當天深夜,叛軍偷襲營地,烏將軍匆忙迎戰,李琦佯退至車溪河邊,從一座石橋上飛快逃過,烏將軍過橋時一陣亂箭飛來,把烏將軍及他的青龍駒射死。原先是李琦在橋堍下設下陷阱,暗害了烏將軍。吳起率兵趕到,殺退了叛軍,把烏將軍埋葬在烏鎮車溪河西,為他堆墳立碑。當天夜里,人們看到烏將軍的墳上冒出一株綠葉銀杏,并很快就長成參天大樹,這棵銀杏從來不結果實。當地百姓說,這銀杏就是烏將軍的化身。
為紀念烏將軍,當地百姓集資建造了烏將軍廟,烏將軍成了烏鎮的地方保護神。將軍廟占地3600平方米,分前后殿,兩側有耳房偏殿,園林假山。正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家喻戶曉的烏將軍,身后是將軍的書童,而兩邊則分別是火神和水神。
月老廟
位于游覽車通道中段路邊,外表很不起眼,沒有宏大的場地和幽深殿堂,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廟建筑,甚至不注意的話會忽略它的存在。但所謂有仙則靈,它悠久的歷史和靈驗的傳說卻在當地頗負盛名,也許和感情一樣,平凡的才是永久的吧。過去單身的青年男女到了懷春年齡總會悄悄的到這兒燒柱香,許個愿,祈求月老保佑他們找到如意的另一半,更有熱戀中的戀人攜手來到廟中,祈禱感情長久,終成眷屬。趣味的是,此廟四周的樹木都是雙枝并發,樹亦有情,何況人乎!
隨著《似水年華》的熱播,烏鎮成了尋找和品嘗幸福感情的天堂,這座月老廟也逐漸成為人們追逐的“感情熱點”,每一天都會有人尋訪到這兒,許下海枯石爛的誓言。
水上集市
昔日烏鎮地處二省三府七縣的交界處,河道密布,四通八達。四鄉八鄰的鎮村居民習慣于在清晨搖著船早早的出來喝早茶,順便趕個早市,把家里種的蔬菜和養的家畜帶到集市買賣,添補家用,逐漸的就構成了集市,十分熱鬧。臨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聲,船就會搖到水閣邊,不出門也能夠買到新鮮的蔬菜,很受居民喜歡,所以至今仍興盛不衰。
西柵的水上市場人稱“水市口”,整個水域面積約3400平方米,被一條東西走向的木棧橋一分為二,木棧橋與景行橋隔西市河相望,水域東西兩側臨河都建有水閣。
清晨,晨霧還沒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熱鬧起來,八方來船已擠滿了河道,兩邊的水閣里,茶館、肉鋪、小吃店、豆腐攤也早早的卸下了門板開張了,水鄉的一天拉開了序幕。
傍晚,暮色籠罩了小鎮,水閣窗欞間、門縫中透出了點點燈光,水市口兩側的茶座、夜宵、燒烤店又熱鬧起來,人們在這兒享受一天工作后的逍遙自在。
游客有興趣的話能夠住在西柵景區內的民居旅館,自我買菜,學做本地的家常小菜,感受一下江南水上居民生活的樂趣。
北濕地
西柵景區的北部有一塊面積約五萬平方米的天然濕地,被稱為古鎮之腎。濕地生態保護良好,動植物種類豐富,生長著蘆葦、水燭、菖蒲、茭白、荷花、浮萍、苔草等數十種水生植物,岸坡上則有茂盛的垂柳、夾竹桃、紫荊和石榴等喬灌木,時見白鷺、野鴨和多種水鳥出沒其中。夏夜星空下,螢火蟲在茂密草叢中飛舞,青蛙和鳴蟲歡快的歌唱此伏彼起,秋高氣爽的夜晚,滿天的繁星離你很近很近。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發端于春秋戰國時期在揚州開鑿的邗溝,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它是世界最長的古運河,全長1700余公里。這條運河北與海河相連,南與錢塘江相接,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成了統一的水運網,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項奇跡。目前國外著名的大運河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前蘇聯土庫曼運河等。這些運河的長度不但都比我國的大運河短得多,并且也都比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時間晚1000多年。
烏鎮位于運河的南起點一百多公里處,是唯一一個與大運河直接相通的江南古鎮。運河是烏鎮的母親河,她哺育了烏鎮燦爛的文化,造就了烏鎮的經濟繁盛。緊貼烏鎮西柵街區的白蓮塔下,大運河由西向北拐了一個大彎,站在大運河與烏鎮內河相接的望津橋畔,只見兩岸垂柳依依,水面開闊蜿蜒;登塔遠眺,兩岸農田豐茂,船只穿梭不息,晨光夕陽里,波光漣漪,恰似一條黃金水道。
龍形田
龍形田在昭明書院的西北角,濕地的東區,因它的形狀似一條臥龍而得名,從河對岸高處望去,巨龍首西尾東,活靈活現。龍形田面積有7500平方米,四季栽種不一樣農作物。此田南側有一座晴耕橋,橋下清溪潺潺而流,所以夏不澇,冬不干,盡得灌排之利。
龍形田的北坡有一大片白菊園,金秋十月,漫坡菊花盛開,猶如一片花海,與豐收在望的稻田相映,醉人心扉。如果你在古鎮住上幾天,能夠在這塊充滿靈氣的土地上嘗嘗鋤禾日當午的滋味,體會一下農耕的艱辛與樂趣。
五彩路
西柵景區北部有一條一點四公里長的游覽車通行的專用車道,它是街區外唯一一條能夠行車的道路。這條路沿途自然風光優美,兩邊植被完整,古木蔥郁,徜徉在塊石壘成的人行道上,能夠領略與古街區迥然不一樣的原野風情,又因路兩旁生長著各類花木果樹,四季五彩繽紛,故得五彩路之美名。
春夏秋冬,五彩路風情各有不一樣。初春,所有的老樹都爆出了嫩綠的新芽,路邊大片的綠草盛開了紫色的小花,密密的猶如花毯鋪展在大地上,杜鵑、茶梅綻開了艷紅的花朵,蜜蜂忙碌地在潔白的桔子花、粉紅的桃花叢中采蜜;盛夏,道邊的竹林中春筍破土瘋長,小河中擠滿了青蔥的蘆葦,睡蓮、荷花的粉紅花朵也綻放在水面,風中搖曳著垂柳嫵媚的身姿,老棗樹的頂梢枝丫上知了在鳴唱;深秋的色彩最為濃冽,老烏桕和楓樹的葉子染成了一片金黃,桔樹、柚樹、白棗樹上澄黃的果子壓彎了枝梢,金桂、銀桂吐露著沁人肺腑的幽香,更有大片的白菊在燦爛的陽光下盛開如一片花海;入冬,棗樹、烏桕、黃柿已脫落了他們華麗的衣衫,僅有虬勁的枝丫上還掛著幾顆戀枝的果子,樟樹林和桂花林卻仍一片青蔥。如若正好下了一場雪,則路兩旁完全成了銀白世界,土坡上、田野中都成了堆雪人、打雪仗的好場所,時不時的會驚起一群喳喳覓食的麻雀,金黃的臘梅卻頂著寒風熱烈的開了。
元寶湖
烏鎮鎮區內最大的一個湖泊,面積有11600平方米,由三條支流匯聚而成,東連中市河,北接護鎮北河,西通西市河,因湖中有通安島形似元寶而得名。西柵的元寶湖與東柵的財神灣取名相映成趣,表達了古鎮先民對富庶生活的祈求。
元寶湖水域寬廣,湖水深平均二米,最深處達三點五米。湖東為游客服務中心,建有游客渡船碼頭;對面就是安渡坊碼頭,是游客進入西柵景區的第一站。南側就是元寶狀的通安島,湖北則是大片原生態坡地,草木茂盛,一派野趣。相連的護鎮北河口,有一座木船塢,一向沿用古法修建木船。
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一個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余年。
烏鎮地處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桐鄉、石門、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交界,人煙輻輳,河港縱橫,雜隸難治,易藏奸宄。明嘉靖十九年(1540),原任廣東按察副使鎮人施儒,奏請分立縣治未果,部議添設通判一員,駐鎮督理,建廨于普靜寺之東,名添設館署。隆慶二年(1568),為前官常有別項差委,不駐烏鎮,實在郡城,遂指為冗員,奉議裁革。萬歷三年(1575),因烏鎮周邊鹽盜猖獗,準參政朱炳如、巡撫謝鵬舉、巡按蕭稟的會疏,改添設總捕同知一員,欽給“督理巡鹽捕盜同知”關防,常川駐箚烏鎮,專一緝捕盜賊,兼管水利鹽法,隨便受理詞訟,革除奸弊,附近府縣悉聽約束。由是擴建原有廨宇,稱浙直分署。
清初沿襲明代建置,仍為添設同知,署所依舊。順治四年(1647)奉例裁革,廨宇盡毀。康熙元年(1662),準分守道張武烈條陳,將湖州府總捕同知移駐烏鎮,給以“控制江浙巡鹽捕盜”關防。鎮人董漢策捐西中橋左之空房為廨,名督捕同知署。十八、九年間署圮,官員回駐府城。雍正三年(1725),鎮紳以鹽盜不靖,吁請總捕同知仍駐烏鎮,以資彈壓。翌年,巡撫李衛題準,改湖州府總捕同知為烏鎮捕盜同知,再無回駐郡城之虞。六年(1728)給價買西柵官人橋西之進士唐彥暉故宅,撥官銀改建為廨,稱江浙分府。咸豐十年(1860)兵燹,毀大堂,同治四年(1864)重葺。民國成立廢同知,衙成空屋,四年(1915)標價售入民間,署宇卸除,漸次成為民宅。20__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間的舊貌原址復建,以存歷史陳跡。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8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在很多年前便出名了,但真正人潮如鯽應是黃磊和劉若英拍了《似水年華》之后,再緊接又有《早春二月》和《紅樓夢》,江南水鄉對于明清和民初劇來說是不錯的入戲背景。
斑駁的舊墻,傍水的木屋,飄揚的垂柳,還有簡樸的酒館;若是在平常,便是告訴來客,此處“時光靜好”。
日光透過東墻照到西屋的門檻上,磚瓦在舊墻映出了黑影,一束枯草在門板上系著,就如那已經色澤不一的木板一樣空靈著。
那是一座百年以上的庭院,高高的門檻,寬闊的廳堂,廳堂里擺放著名貴木家私,橫梁上簡單的雕刻精致典雅,可以看出主人曾經的財富和地位,只是聽說結局有點悲催……
木船從各個橋洞飄然而過,搖櫓的船夫不時來一段節奏舒緩的江南小曲,稍為用心聆聽便忘卻現實中的喧囂。
古屋、垂柳和船身在碧波里映出倒影,不知是水因景而生動,還是景因水而活躍;古樸之中,昨日的光華一點一點地張揚著……
與河道平行的青石板路一直彎到肉眼看不到之處,一位老人家從老屋里探出頭來,矛盾地望著我。原來,考慮到行人堵塞問題,節假日老街是不允許售賣紀念品的。我對老人笑笑,并沒有買下她的折扇,不是東西不好,而是帶著不方便。
期間的烏鎮,有點像春運時的廣州火車站,時刻向世人宣示著“中國人多”。我們避開密集的旅行社人流,沒有去各個故居和博物館,而是來到偏巷。
偏巷的寬度只容得下兩個人,不過除了居民和我們,沒有其他人來往。一束太陽光打在房子上,斑駁的舊墻現出陰陽臉,脫落外膜的磚縫上,一綴綠色昭示著生命的力量。這是一座閑置的房子,門板蛀掉一角,退色門環卻依然難掩精致,那年那月,未知有何故事?幾個居民穿巷而過,卻也沒有破壞寧靜,在這人滿為患的東柵,類似的偏巷好似世外桃源。
從茅盾故居到對岸,要穿過一座拱橋,警察不時提醒游人不要停留,擠迫中花了八分鐘過得對岸,一縷縷炊煙從臨河食店飄出,香味可口的燒賣和小籠包讓人垂涎。坐在臨街的木櫈,水鄉的柔風輕輕吹來,看河道木船依然繁忙,而眼前的美味已經可以為我所獨有,那種感覺,很好!
在過度商業化和人工雕刻之后,烏鎮的靈氣大打折扣,這也是中國景區的集體宿命,如果不將原住民遷出,一切又會怎樣?這些都不是游客和民眾可以去想的…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19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著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么出名,想必大家對于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于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于嘉興府。解放以后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并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于“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后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里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么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么呢?無外乎是吃,穿,游。說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系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秘方世代相傳規定秘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里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里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里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里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于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于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里。說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么會不一樣呢。于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
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為什么餅的味道這么好,并且想以后天天這么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秘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嘗嘗。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制作。因為以白米,白面,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嘗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現在也沒有什么人愿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著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游,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游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游覽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墻黛瓦”是水鄉建筑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里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起游覽的就跟我一起,不愿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游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臺。鎮里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床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0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鎮處于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于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
烏鎮歷史淵源流長,根據鎮東“譚家灣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獸骨等的鑒定,該處屬于馬家浜文化類型,處于新石器時代。可見,六千多年前,烏鎮的祖先繁衍、生息在這里。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唐之后,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開始。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這一時期的另一塊碑《光福教寺碑》中則有“烏青鎮”的稱呼。
元豐初年(1078),已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后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個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烏墩就定稱為烏鎮。)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并,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直到今天。
烏鎮曾名烏墩、青墩,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5A級景區。烏鎮位于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后,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統稱烏鎮。烏鎮總面積71.2平方公里,人口5.9萬,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烏鎮著名景點有西柵、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館、茅盾故居、古戲臺、江南百床館等。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1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今日我們要游玩的目的地是江南水鄉烏鎮,烏鎮是江南六大水鄉之一,也是江南最美的水鄉,劉若英傾情代言,似水年華等多部影視劇在那里取景拍攝,可是呢,如果在座的有喜歡節奏快、高樓林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化大都市生活的朋友,那您恐怕就會失望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烏鎮的生活節奏是十分慢、十分舒適安逸,并且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一兩層臨水而建的白墻黑瓦的木質建筑,那里甚至連電梯都沒有,景區里看不到超過三層的建筑,整個烏鎮有的只是一種煙雨朦朧,瀟灑閑逸的情懷,可是,若有朋友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太累太喧鬧的話,那烏鎮就是一個絕妙的休憩場所了,在烏鎮能夠得到心靈的放松,身體的舒適、所以有好多江浙滬附近的朋友會在周末的時候駕車來烏鎮,走走看看,吃吃糕點,品品美酒美茶,住上個一兩晚,沒事坐坐烏鎮的搖擼船,感受古代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夜生活,遠離鬧市,實在是愜意無比。
這個鎮的名字很奇怪,叫做烏鎮。為什么叫烏鎮呢歷史上有很多的傳說和原因。有人說這兒古代烏鴉多,有人說那里的人喜歡吃烏雞白鳳丸。其實呢,“烏”很顯然就是黑的意思。因為唐代那里的土地十分的肥沃,并且土地是黑色的,并且大家看房子頂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這地方就取名烏鎮了。當然,烏鎮的東西賣的有點貴,有人說鎮上人心也比較黑,門票都100,西柵還要120,黑吧所以稱他為烏鎮,這個話您可別大聲說哈,要不然咱們進得來可出不去了。上次有個游客跟我講,小X啊,我一看你就明白你是烏鎮的人,因為你長的比較黑,所以你是烏鎮的人。我說為什么我會這么的黑呢這個問題我在我小的時候問過我媽,為什么別的孩子那么的白,而我就那么的黑呢母親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別人的孩子都是喝牛奶長大的———白的;吃雪魚肉——白的;擦珍珠粉———白的,我跟你爸生你的時候吃的是霉干菜加茄子,所以你這顏色就重了點。大家記住,以后要多用珍珠粉,少吃霉干菜哈。
我們剛才進來的時候呢,迎面有一個土堆,這個土堆放在那里呢,在造園手法中叫做障景。就是故意讓你看不到里面的景色,要是不買門票在大門口就都看到了,那他賺錢賺個屁啊。烏鎮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比較適合拍電視,像《似水年華》,《天下糧倉》等都是在那里取景拍攝的。很多客人都是看了《似水年華》這部電視劇才來那里的。所以大家回去有機會把這部“感情出軌劇”看一看,學一學。當然我是說學一學里面關于烏鎮的歷史,不是說學著出軌哈。
此刻我們看到一條河,這條河叫做“東市河”,4米深,嚴禁隨便跳河。它不僅僅連之后烏鎮的東柵和西柵,還跟世界第一運河――京杭大運河是直接通著的。京杭大運河咱們都明白從北京通到杭州,全長1794公里,所以呢據說只要你愿意,從這游過去,一向游到北京看__也能夠,火車票都省了。時間大概要半年左右。大家看一下河的對面,對面的房子叫做水閣,就是水上的閣樓,這是江南六大水鄉中烏鎮特有的民居建筑。大家看到那個水閣的下頭的石柱是方的,而不是圓的。為什么呢因為水里會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來,怎樣樣,設計還是很細致的吧。
這個東西看起來像船,其實它開不動,名字叫高桿船,所謂高桿就是中間那根毛竹了。每年的清明節前后,都會有人在那里模仿蠶寶寶,因為烏鎮人民是以養蠶為生的,在那里模仿蠶寶寶進行表演,正是為了感激為他們帶來幸福和收益的蠶寶寶。表演時,四五十歲的大叔會爬到那個竹子上頭去翻跟斗,很驚險的。我想要是大叔們年輕二十歲,咱中國體操隊又能多拿兩枚金牌,大家說好不好
大家再看那座橋,左一座,右一座,名叫叫逢源雙橋。很多導游都會講,這個橋走左邊能夠升官,走右邊能夠發財,我說那是扯淡,小肖來回走了不下二十次也沒見升官,也沒見發財,還是個導游。可是我告訴你,做人要踏踏實實,別老想著一步登天,升官升的太快,發財發的太狠,往往是比較危險的。人這輩子最大的財富莫過于健康歡樂,大家說呢那么這座橋也叫做廊橋,因為橋本身也是走廊的形式,橋下頭呢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其實呢,這座橋還有一個另外作用,江南一帶,每逢過節都很熱鬧,異常是到了元宵節,男男女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來去看花燈。那么古代男女授受不親,萬一走在一齊女的吃了男的豆腐就不好了對吧。所以就男左女右,把人群分開。要是情侶的話,過了橋小伙子會牽起小姑娘的手,叫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此刻我們過橋,男同胞請走左邊,女同胞請右邊,其他人自覺點,從河里游過去。
今日小張就給大家介紹到那里了,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烏鎮。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2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于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于此,遂為烏余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為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辟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布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于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在當地并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為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后因吳越錢镠王戍兵于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镠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后,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镠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烏鎮處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年氣溫16℃,一月氣溫3℃,七月氣溫30℃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為主夏秋之際有臺風侵襲。
烏鎮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清晨,河道上會漫起薄薄的霧氣,仿佛夢境。傍晚,夕陽西照,游人散盡,一個生活著的烏鎮出現于眼前。 請避免夏季正午時去烏鎮游覽,白晃晃的日光直直地曬下來,也沒什么廊棚可遮擋,讓人感覺非常不好。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3
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烏鎮游玩,我是導游劉淑雅。好了,我們馬上進入烏鎮了,大家排好隊跟緊我。
大家應該知道烏鎮很出名,既然烏鎮這么出名,想必大家對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烏鎮屬于湖州府 ,河東的青鎮屬于湖興府。關于:“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小故事:傳說在唐朝時,漸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這位吳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的李琦的軍隊節節敗退 。最后烏贊連人帶馬掉進了陷阱里。當場被人射死。烏贊忠君愛國的精神感動了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它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接下來去參觀矛盾故居,書院跟故居只有一墻之隔。矛盾故居在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兩層木桔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矛盾的曾祖父購買的,稱“老屋”。先買的稱“新屋”。 1933年,矛盾回家為祖母守靈,決定用剛收到《子夜》的稿費親自畫了親房草圖,請人督造。1934年秋,新屋告在成,矛盾從上海趕來觀看,并在小徑旁親手載植了一顆棕櫚和一顆天竹。
好了,剩下的時間就交給你們,可以自己拍拍相,留下美好的記憶吧!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4
歡迎來到水鄉古鎮——烏鎮,今天就允許我作為一個地道的小烏鎮人帶您游一回我們美麗的烏鎮吧!
走進烏鎮,您會驚訝地發現,這里完整地保存著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我想水上城市威尼斯也不及如此吧。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你會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親切至極。要是您來我們烏鎮正是那多雨的春季,那晰晰瀝瀝的雨絲從藏青的瓦楞里成串成串地往下滴,在石板路上發出叮叮咚咚的清脆響聲,亦景亦畫,讓您恍若隔世。
說到烏鎮的景點,除了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雙橋等,我得向您隆重的介紹一下茅盾故居了。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是我國的文學巨匠。此處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費自行建造的一個住所,茅盾故居是迄今中國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屆內部的布置簡單,卻散發著沈家世代書香特有靜雅之氣。
對了,帶您逛了這么一大圈,您的肚子也該餓了吧。別急,下面我就向你介紹一下我們烏鎮的美食吧。在烏鎮,您隨處可以看到烏鎮的特產,如:姑嫂餅、烏鎮羊肉、熏豆茶、三白酒等,其中尤以“姑嫂餅”最為出名。關于“姑嫂餅”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典故呢。據說在一百多年前,烏鎮方家名叫“方天順”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學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藝。只可惜這手藝只傳媳不傳女,日子久了,自家姑娘不免會產生嫉恨,故將一包鹽抖進了制作餅的面粉缸內,指望著第二天看嫂嫂的尷尬。誰知第二天此餅味道咸甜適口,更得顧客的喜愛,由此得名“姑嫂餅”,并一直流傳至今,是游人必嘗的烏鎮美味。
朋友們,接下來我們一起去參觀游覽吧!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5
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著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么出名,想必大家對于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于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于嘉興府。解放以后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并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于“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后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里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么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么呢?無外乎是吃,穿,游。說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系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秘方世代相傳規定秘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后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里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里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里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里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于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于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里。說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么會不一樣呢。于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為什么餅的味道這么好,并且想以后天天這么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秘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嘗嘗。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制作。因為以白米,白面,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嘗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現在也沒有什么人愿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著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游,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游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么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游覽不外乎是看建筑,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墻黛瓦”是水鄉建筑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筑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里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后,大家愿意跟我一起游覽的就跟我一起,不愿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游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臺。鎮里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床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好了,烏鎮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6
烏鎮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于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后,統稱烏鎮。
關于“烏鎮”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據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正當烏將軍就地扎營伺機再戰時,李琦卻于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后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說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十分欽佩。大家為了紀念他,就把鎮名以他的姓氏為名,改稱“烏鎮”。
烏鎮二期的西柵景區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個碧水環繞的島嶼和72座形態各異的古石橋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進入景區。相對一期東柵景區而言,二期的保護和開發更加完善徹底,人和環境、自然、建筑更為和諧。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有余,整個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萬平方米,真正成為了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活動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面豎立著密密麻麻的高桿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這里除了制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而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啊,桑樹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可以染成淺紅色,綠茶可以染成淺綠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淺黃色,桑樹皮可以染成淺褚色,因此,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敘昌醬園
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敘昌醬園是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醬園,它是鎮人陶敘昌于清咸豐九年創立的。
醬園前店后坊,自產自銷,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它曬醬的地方。滿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醬缸,我們從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敘昌醬園”的字樣。大晴天的時候,工人們就把斗笠取下,露出蓋著蠶絲棉的醬缸,讓里面的豆瓣醬盡情的吸收陽光。或許大家要問,為什么要蓋一層蠶絲棉呢?首先這是因為要防灰防蚊蟲,另外一方面,蠶絲有很好透氣性,讓豆瓣醬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發酵。曬的時間大概要3—4個月,直到變成黑褐色為止。
這里是陶家的一個會客廳,旁邊還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醬的工藝流程。做醬的工藝比較復雜,要先浸泡黃豆、蠶豆、小麥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發酵,發酵好了加鹽水放到外面暴曬,而暴曬的時間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帶的人家幾乎都是自己做醬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質,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鍋被稱為“天下第一鍋”。明代嘉靖年間,湖州鐵匠沈濟帶著一身熟練的冶煉技術來到烏鎮開了個小作坊,當時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鐵作坊,因此生意興隆,發展的很快。這口大鐵鍋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時候做出來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煉的高超技能,也展現了他家的經濟實力。旁邊墻上的照片有關于這口大鐵鍋的資料記載,我們面前的這一口鐵鍋,也是根據資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樓是一個體驗區,每個禮拜的二、四、六下午2點到4點,這里會有專門的師傅給大家展示鐵鍋的制作過程。這個屋子的建筑結構也非常特別,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鑿而成,因此有“石腳屋”之稱,其實這也是為了防止冶煉過程中四處飛濺的火花引燃木料,釀成火災。這面墻上描繪了冶煉鐵鍋的所有制作步驟,其中最耗時間,也最難的一步就是給爐子升溫,因為要鐵水熔化,溫度一定要達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們身邊這個就是給爐子鼓風的風箱,大家可以在這里繞一圈參觀一下。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半詩歌散文選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選》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都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影響深遠。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歷年間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在文革期間,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書院的后冊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展覽館。烏鎮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自第五屆開始烏鎮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第五屆是在烏鎮一期東柵,第二期是在我們西柵。
三寸金蓮館
中國封建歷史里的纏足現象存在了上千年,對于這段纏足歷史,歷來都是褒貶不一。這個三寸金蓮館用大量珍貴的實物和圖片給大家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纏足文化,如此系統全面的介紹,,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們現在進的是當初西柵大街大戶人家的房子,這里很多景點包括客棧都是把幾個大戶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們現在第一進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賣一些工藝品。第二進是蠟像區,讓游客了解一下當時裹小腳的場景。這邊是我們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紀,長輩給她裹小腳的場景。裹腳一般都是在女孩5—8歲的時候,如果年齡太小,腳還很軟,可能會裹的不到位,落下終身殘疾,沒辦法走路,如果年齡太大,腳掌就定型了,裹起來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現在我們到里面的展覽館去看一下。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高跟鞋、坡跟鞋了,為的是讓腳顯的更小些。大家看他們的鞋子都是尖頭鞋,那我們現在穿尖頭鞋是為了漂亮,為了時髦,那時候他們的腳本來就被綁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頭的。當時她們只有大腳趾是不動的,其他四個腳趾都被折斷壓在腳底板下面,同時還要把腳面骨折斷,從而把腳裹成一個彎弓的形狀。
大家過來看一下這邊的兩雙鞋子。這是一雙富貴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鞋匠來訂做。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貴的意思。這邊這雙是專門給古時的歌舞妓跳舞時穿的,腳后跟這個抽屜是放花粉用的,下面還有個鏤空的蓮花形狀圖案。跳舞的時候,隨著腳步的移動,會有一朵朵的蓮花印在地板上,因此這被稱為步步生蓮鞋。
往里面進去,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頭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進去就可以看見更多的鞋子,這里的鞋子有按種類分,按地區分的。像這幾雙鞋子普遍要偏大點,因為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的鞋子,那時候纏腳不是很講究,所以腳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看看這些小的,這幾雙單個的鞋子很有特色,它們都是單個的,叫做訂婚鞋。因為當時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會把女孩子的繡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給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著這鞋子來選媳婦。他們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為當時以小腳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繡花。因為女孩子裹了小腳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務活,女工方面當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婦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這兩個方面。
這里還有一雙睡鞋,顧名思義是睡覺時穿的鞋子。這鞋的底是軟的,睡覺前套在腳上,出門的時候在這雙鞋子外面再套一雙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這邊有四個地區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區的,江南地區的。其中中原地區的腳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這一帶,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長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顯更小些。中原地區的女孩有纖骨的稱號,她們骨骼長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腳也相對小些。而纏腳是要按比例的,纏的過小了會影響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對的大一些。
這邊是72雙精品鞋,這些大一點的是民國時期的,這些有點少數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區的,都是從山區農戶家收集回來的。
這邊還有兩雙鎮館之寶—兩雙出土文物。這里是故意放著一大一小兩雙,做一個對比。這雙是北宋年間的,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纏腳,當時沒有纏過的腳是跟我們現在一樣,自然生長的,那這個鞋子也是蠻大的,按現在的標準來說有39碼的樣子。那旁邊這雙就明顯小很多,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從烏鎮近郊出土的一雙三寸金蓮鞋。因為明朝是纏腳最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如果女孩子不纏腳是嫁不出去的。
剛開始流行纏腳是在南朝的時候,李后祖有個宮女叫媚娘,她本身腳比較小,經常在跳舞的時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腳綁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贊譽她是“凌云之態”。那時候開始就以小腳為美,到了宋代的時候開始有了三寸金蓮的說法。它從宮廷傳到一些富貴家庭,再傳到妓院,慢慢的開始廣泛流行。那時候民間老百姓還不怎么會纏,特別是在農村,農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勞動力的一部分,纏腳后就意味著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時候,如果說女孩子不纏腳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馬皇后,因為上轎時一陣風吹來,把轎簾吹開,露出了馬皇后的一雙大腳而被人恥笑,于是就有了露馬腳之說。
清朝的宮廷里面是不纏腳的,因為滿人認為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來的,纏了腳還怎么騎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時候下了一個禁纏令,就是說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準裹小腳,可是漢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纏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們還是在偷偷給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腳。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時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這個禁纏令罷免了。真正沒有裹小腳是在民國的時候。
這個腳是我們烏鎮90多歲的老人家的腳,她這個腳已經不是三寸金蓮的小腳了,而是有點畸形。因為這位老人家10的時候父母給她裹了一段時間的小腳,后來又不裹了,但是腳始終長不好,就變成這樣畸形的了。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7
烏鎮,是座韻味十足的江南小鎮。湛藍的天空,碧綠的河水,映襯著烏鎮那黑瓦白墻的徽派建筑,讓烏鎮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使烏鎮多了些神秘感。
一進入古鎮,我就被那里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滿眼是古樸與寧靜,一條蜿延狹長的小河貫穿整個小鎮,怪不得有人形容“水是烏鎮的靈魂!”呢!放眼望去河兩岸的房屋大都懸在水面上,這就是鳥鎮有名的“水閣”啦!水閣有著外挑的圍廊,游人靠著圍欄可以盡覽古鎮的風光。連接河兩岸的是一座座石拱橋,橋影倒映在河面上形成了一個個同心圓。沿著河邊行走,你會發現處處是橋,處處是同心圓,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最讓人難以忘卻的,是烏鎮的清晨。
烏鎮的清晨是寧靜的。天剛泛白的它,少了白日與夜晚的喧鬧,僅有零零星星的幾個人。漫步在石板路上,你可以清晰地聽見早起的鳥兒站在樹上唧唧喳喳的叫聲;可以聽到河邊的楊柳迎著輕柔的微風,樹葉發出的“沙沙”聲;還有那早起的船夫緩緩劃動雙槳,水面激起層層漣漪時那陣陣歡快的“嘩嘩一”聲;最有趣的是帶著鈴鐺的小狗,在岸邊跳來跳去,迎候主人歸來時發出的“丁丁當當”的鈴聲。
這一切,讓人感覺十分美好、舒服、輕松,仿佛置身于夢境之中。
啊,烏鎮,好一個夢里水鄉!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8
烏鎮全稱為嘉興市桐鄉烏鎮古鎮旅游區。
作為中國人心中NO.1避暑勝地,烏鎮的秀美風景,自不在話下。任賢齊的《外婆橋》在烏鎮拍MV,李少紅的《紅樓夢》在烏鎮取景,還有黃磊的《年華似水》,以及后來的劉若英也在這里做了廣告,那種幽靜和落寞深深的吸引著每位游客。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祥和。處處無敵江南水鄉美景,還真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余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烏鎮已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
烏鎮雖歷經20xx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里。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29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鎮處于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于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
烏鎮歷史淵源流長,根據鎮東“譚家灣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獸骨等的鑒定,該處屬于馬家浜文化類型,處于新石器時代。可見,六千多年前,烏鎮的祖先繁衍、生息在這里。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唐之后,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開始。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這一時期的另一塊碑《光福教寺碑》中則有“烏青鎮”的稱呼。
元豐初年(1078),已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后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個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烏墩就定稱為烏鎮。)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并,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直到今天。
烏鎮(Wu zhen ancient town)曾名烏墩、青墩,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5A級景區。烏鎮位于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后,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統稱烏鎮。烏鎮總面積71.2平方公里,人口5.9萬,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程。烏鎮著名景點有西柵、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館、茅盾故居、古戲臺、江南百床館等。
浙江烏鎮導游詞 篇30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水鄉古鎮——烏鎮,今天就允許我作為一個地道的小烏鎮人帶您游一回我們美麗的烏鎮吧!
走進烏鎮,您會驚訝地發現,這里完整地保存著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我想水上城市威尼斯也不及如此吧。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你會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親切至極。要是您來我們烏鎮正是那多雨的春季,那晰晰瀝瀝的雨絲從藏青的瓦楞里成串成串地往下滴,在石板路上發出叮叮咚咚的清脆響聲,亦景亦畫,讓您恍若隔世。
說到烏鎮的景點,除了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雙橋等,我得向您隆重的介紹一下茅盾故居了。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是我國的文學巨匠。此處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費自行建造的一個住所,茅盾故居是迄今中國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屆內部的布置簡單,卻散發著沈家世代書香特有靜雅之氣。
對了,帶您逛了這么一大圈,您的肚子也該餓了吧。別急,下面我就向你介紹一下我們烏鎮的美食吧。在烏鎮,您隨處可以看到烏鎮的特產,如:姑嫂餅、烏鎮羊肉、熏豆茶、三白酒等,其中尤以“姑嫂餅”最為出名。關于“姑嫂餅”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典故呢。據說在一百多年前,烏鎮方家名叫“方天順”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學得一手制作酥糖的好手藝。只可惜這手藝只傳媳不傳女,日子久了,自家姑娘不免會產生嫉恨,故將一包鹽抖進了制作餅的面粉缸內,指望著第二天看嫂嫂的尷尬。誰知第二天此餅味道咸甜適口,更得顧客的喜愛,由此得名“姑嫂餅”,并一直流傳至今,是游人必嘗的烏鎮美味。
朋友們,接下來我們一起去參觀游覽吧!
成老師:朱牧謠同學可真是一位出色的小導游,把水鄉古鎮枕水人家的結構特色描寫得淋漓盡致。我們說旅游少不了吃,小朱導游還不忘通過故事向大家介紹烏鎮的美味——姑嫂餅,真不錯!
同學季雅柔:讀了朱牧謠的習作,讓我對水鄉古鎮——烏鎮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