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精選28篇)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
旅客們: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導游!歡迎來到魯迅故居,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魯迅先生故居的一些事跡。
位于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并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霜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陜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魯迅故居坐北朝南,走進黑鐵皮大門,是一個小花園。走上臺階,就是會客室。中間擺著西式餐桌。西墻放著書櫥、手搖留聲機和瞿霜去江西瑞金時贈給魯迅的工作臺。過玻璃屏風門,便是餐室。正中放著廣漆八仙桌,四周是四只烤花圓坐椅。西墻角是一只雙層碗櫥和四只圓凳,東墻放著衣帽架。這些簡樸用具,反映了當時魯迅全家的生活狀況。他僅靠微薄稿費收入維持家庭生活,但對接濟他人,支持革命群眾團體,是非常慷慨的。在魯迅的日記中,留有多次捐款的記載。二樓的前間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著書桌和陳舊的藤椅,魯迅當年身伏書桌,寫出了許多叫敵人膽顫心驚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許多雜文就在這里誕生。靠東墻是一張黑鐵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頭,均按原樣布置。1936年,魯迅重病纏身,仍堅持寫作。宋慶齡知道后,語重心長地給他寫了一封信。后來魯迅就在這張鐵床上不幸逝世。梳妝臺上掛著一個舊時的日歷牌,日歷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臺上的鬧鐘,指針對著5點25分,這些珍貴的物件,成為人們永久的紀念。
館名為已故周總理親題。建筑外形具有魯迅故鄉民間住宅的傳統風格。館內的1。7萬余件陳列品,概括地介紹了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和戰斗歷程,重點表現了他在上海10年中的社會和文化活動。
魯迅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間他陸續出版了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后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1930年魯迅參加發起并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左聯"領導工作。期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和帝國主義進行了長時期堅決的斗爭。
魯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區橫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魯迅搬至現山陰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陸新村)9號,這是魯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陸新村是一群紅磚紅瓦磚木結構的三層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魯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積222。72平方米。現屋內陳列著主人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和寫作用具。故居按照魯迅生前居住時的情景復原;屋前有小花圃,種植桃樹、紫荊、石榴等花木。底層前間是客廳,沿西墻放有書櫥和瞿霜留贈的書桌。后間是餐室,東墻放著西式衣架帽架。二樓的前間是魯迅的臥室兼書齋。東面是張鐵床,沿西墻放著大衣柜、茶幾、兩把藤椅和一只鏡臺,鏡臺上陳列著外國版畫。一幅周海嬰出生16日時的油畫像掛在山墻的五斗櫥的上端。南窗糊著彩色玻璃紙,窗下是書桌,桌上放著文具、煙具和花具。窗邊壁上的日歷維持著原狀:民國25年(1936年)10月19日,鏡臺上的鬧鐘指針停在凌晨5時25分,顯示著魯迅逝世的日期和時間。三樓前間有陽臺,在海嬰與保姆的臥室,除一張大床外,室內陳設簡單。后間是客房,放著簡單的臥具、桌椅和書櫥,在這里魯迅掩護過瞿霜、馮雪峰等共產黨人。魯迅故居內的家具絕大部分是原物。
剛到上海魯迅住在景云里23號時,每日總要到由日本友人內山完造開的書店看書、購書,隨著交往的日益加深,魯迅和內山完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內山完造始終如一地忠實于他們之間的友誼,并設法保護魯迅的安全。另外魯迅與共產黨早期領袖瞿霜也有一段深厚的友誼。1935年6月18日,瞿霜被殺害。為了紀念亡友,魯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瞿霜的《海上述林》出版、譯作上。這一年他經常在病中,體重只有37公斤,可是他還支撐著病軀,堅持一遍、兩遍地看校樣,表達了他對亡友的無限深情。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終年56歲。魯迅去世至今已60多年,他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價值,不但沒有被歷史沖淡,而且愈發明晰、愈益增輝。魯迅光輝的一生正如毛主席所評價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垂老不變的青年的熱情,到死不屈戰士的精神,將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間"。魯迅故居現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旁的魯迅公園內,建有魯迅紀念館,同時供人瞻仰。
好了,關于魯迅故居的介紹到此結束,下面大家自由欣賞。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現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3
我們今天要游覽的是魯迅故里,他是魯迅先生在青少年時代,他的學習和生活的地方。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魯迅故居是魯迅先生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包括小時侯上的的學堂:三味書屋,以及十分出名的咸亨酒店,還有魯迅先生筆下的不少地方,比如:百草園。其中的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最著名的私塾,同時它也是最嚴厲的私塾;大家都知道魯迅的桌子上有一個“早”子,是他自己刻得,就是因為當時有一次因家中有事而遲到,被老師嚴厲的批評了;但他沒有怪老師,而是在心中暗暗下決心,以后再也不遲到;他呢從12歲至17歲都是在三味書屋求學的。其中的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沈園離魯迅故居十分近,步行10分鐘左右,沈園也被譽為愛情名園,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園林,沈園里有座著名的《釵頭鳳》碑,是陸游和唐琬的愛情故事發源地。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4
導游資料:魯迅故居一百草園一三味書屋一魯迅祖居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一咸亨酒店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光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這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此刻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這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那里原先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帶給了豐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那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那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那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到達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以前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墻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制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并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此刻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此刻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方讓我們告別那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一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此刻還能夠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那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我,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我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此刻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這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此刻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之后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此刻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齊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一樣。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方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狀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用心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一樣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5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是來自紹興的沈導游,長話不多說,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去魯迅故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里的美麗風景吧!
到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魯迅故里。首先,馬上你就可以看到這條街的左邊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門外塑有魯迅筆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里面有我們紹興著名的土特產,比如臭豆腐,茴香豆,莓干菜和熱騰騰黃酒等,想去品嘗品嘗的游客不妨到里面坐一坐。
再往前走,就進入了魯迅故里的后門,這整條街是用石板鋪成的,所有的建筑都是磚瓦結構,很有江南水鄉的特色,這條街也十分熱鬧,人也非常多,所以后面的游客千萬別掉隊。再往前走,左邊有魯迅先生生活的地方-魯迅故居,它的門前還有一條小河流過,是以前的交通要道;故居的后面是百草園,他童年時代的樂園,玩耍嬉戲的地方;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有名的私塾,魯迅12 歲--17歲就在這里求學。這些地方里面的家具基本上都是當年的原物,保持著原狀。大家可以去自由地參觀一下,聯系魯迅的一些作品可以增加大家的游興。
另外要想買些土特產的可以在這條街去看一看 ,許多小商店都可以買到,紹興土特產是好吃不貴,引來許多游客的關注。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6
魯迅故居位于紹興市東昌坊口,在魯迅紀念館西側。1881年9月25日魯迅就出生在這里,一直生活到18歲去外地讀書,以后回故鄉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他卒于1936年。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紀念館西側是魯迅故居,紀念館東側是三味書屋、魯迅曾在這里學習了五年。
現魯迅故居臨街的兩扇黑漆石庫門系原新臺門的邊門,由魯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經過修繕獨家進出。新臺門坐北朝南共六進,有八十余間房子,連后園即百草園在內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臺門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慶年間購地興建的。魯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臺門,世系綿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經族人共議把這座屋宇連同屋后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魯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來。
跨入樹蔭掩翳的.石庫門,穿過臺門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間普通的泥地平屋,往東走過側門,繞過拐彎處的石欄水井,沿長廊進內就是當年魯迅一家的住處。臺門易主前后這里均為五間樓房,只是房基和格局稍有改變。1881年農歷八月初三辰時,魯迅就出生在這進房子的西次間樓下,他回故鄉任教期間也以西首第一間樓五為臥室。
樓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鋪面,天井里種著一株高大的桂樹,每到深秋,桂香撲鼻,因而又稱桂花明堂。過天井有兩間南北向的樓房,前后樓披,花格門窗。東首樓下中間用板壁隔開,前半間稱"小堂前",后半間是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房間,后半間是過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師椅、條案、茶幾仍照原樣擺放著,魯迅孩提時代常到此處看書、習字、畫畫,他影寫的《詩中畫》就誕生在這里。一到夏天的晚上,魯迅總愛躺在桂花樹下的小板桌上纏著祖母給他講"水漫金山"、"貓是老虎的師父"的故事。魯迅13歲的時候,祖父科場案事發,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貧困,他幾乎每天從母親手里接過首飾,跑到恒濟當鋪把它遞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臺上,在侮蔑里接了錢,又到同樣高的柜臺給久病的父親去買藥。魯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態的卑俗。出過道往北經過走廊,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個天井,就是魯迅家的廚房。三眼大灶,一應炊具,仍保持著原樣。廚房北首,隔一狹小天井有三間平屋,當年運水的父親曾在此為周家做一些雜務,還為魯迅做過竹器玩具。過三間平屋就是百草園了。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已道盡了百草園的斑讕色彩、盎然情趣。百草園占地近20__平方米,有大小兩園,南稱大園,與西邊梁家園子隔一堵1米多高的泥墻。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墻根"至今仍留存如故。百草園易主后,北端的小園建了花廳,并向西延伸擴建了假山,南端的池塘邊也筑了圍墻,但大園仍基本保持著原樣。
如今,短墻外的梁家園子已與小園聯成一片,有亭子、假山、水池、花草、翠竹、樹林、飛鳥,鶯啼燕語,草木萋萋,是閑暇休憩的好地方。魯迅故居這是一幢中式兩層樓房。一切陳設均按當時實際情況原樣成列。這里可以看到魯迅家里的客廳(通常用來吃飯和會客的)、臥室、廚房、百草園等。三味書屋是魯迅少年時代上學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書屋系清末紹興城內有名的私塾。房內正中墻上掛有"三味書屋"的匾額和松鹿圖。房柱上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讀書。"房內擺設有方桌、木椅,是當時原物。在書房的東北角有一張桌面上刻有"早"字的書桌,就是當年魯迅的。書屋后有小園,為魯迅及其同學課余游玩之處。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這里原有的正中大門是六扇黑漆竹門,改建后已不復存在。
新臺門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它是老臺門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慶年間購地興建的,同時建造的還有過橋臺門。魯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臺門,世系綿延,到了清光緒、宣統年間,整個周氏房族逐漸衰落。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群屋宇連同屋后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朱熹后代)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魯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整修,已經恢復舊觀,原來的家俱也多數找回,并按原樣陳列。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7
尊敬的各位旅客大家好,很高興在那里和大家相識,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蔣,大家能夠叫我小蔣,或蔣導。
我們即將要游覽的是魯迅故里,魯迅故里原為周家新臺門的一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學習。生活的地方。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魯迅在周家新臺門內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蹤跡。期望在我的陪同下,大家能夠開心的游玩魯迅故里。
我們先去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的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在那里求學。看!魯迅的座位,在書房東北角,一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據說,有一次魯迅因故遲到,受到先生的批評,就在書桌的右上角刻了一個“早”,以此為戒,從此魯迅再也沒有遲到。你們看到了書桌上的“早”字了嗎。
我們此刻要去百草園。百草園在魯迅故居的后面,占地面積近20xx平米,原先是新臺門周姓十來家共有的一個菜園子,平時種一些瓜果蔬菜,秋后用來曬谷。你們相信嗎?這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他常來那里玩耍嬉戲。
那里是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在市區魯迅路秋官第,臨街朝南。四柱似竹,塔體中空,朝西面有黑底,上書“咸亨酒店”四個金字。
魯迅故居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請你細細游覽吧!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8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X導。這次我們去游一回《魯迅故居》。
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這次我們就要去他的故居看看。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邊第一間。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大家看,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來是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我們現在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先生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現在我們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了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興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一直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是在這里寫成的。
走出了魯迅故居,也就意味著本次旅游到此就結束了。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歡迎下次再來紹興游玩。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9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紹興魯迅故里來游玩,我是你們的導游,你們能夠稱我阮導或者稱我濤濤,十分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期望我們能夠交成朋友,我先帶你們去魯迅故里的景點。
魯迅故里為于紹興市區都昌坊口,它后通咸歡河,魯迅故里坐北朝南!!
走近魯迅故里,踩著石板路,看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和雕花的古木窗,大家就會問這房子有多少年代。這魯迅故里是周家祖上的臺門,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周家的祖上,他們從湖南搬到紹興來的,他們保存完好無損。它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沿著石板路,看到以前的書房、天井、古井、灶間,都顯得十分古樸,大家會感到自我也在魯迅那時候。
沿著長廊,向后走去,豁然開朗,看到一個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魯迅小時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園。雖然那里沒有奇花異草,但是它是魯迅小時候童年的樂園。 這就是魯迅故里大致的景觀,他的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吸引著中外游客。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0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我們先來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這里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課桌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小時候為了提醒自己上學不遲到刻下的。
這里還有一個后院,書院課程枯燥乏味,當先生講得入神時,學生們就會偷偷到這里玩。
走完三味書屋,我們就來到魯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閨房臥室、少爺室等魯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這是先生小時候住的地方。
游好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會展現在我的面前,這里有魯迅先生一生的紀錄和保留下來的書,還有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紀念館有二層,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玩的地方,里面有一棵大樹,小時候的魯迅會在樹下和小伙伴嬉戲,晚上在大樹下乘涼……,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得就是這里的事情。
各位游客好!今天我以小導游的身份,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故里,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財物。跟著我一起走進紹興吧——
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從古到今,人杰地靈。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樹人,現在我們就來參觀下原汁原味的魯迅故里,主要包括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魯迅出生的地方,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里,所有房屋結構保存完好,青磚黑瓦,大都是磚木砌成的,從大廳、書房、藏書室、臥室、客房直到廚房,可以看出魯迅家原來是個書香門弟的大戶人家。
跨出周家老臺門,我們來參觀下魯迅紀念館,這里詳細介紹了魯迅坎坷的人生和他發表的名著,他寫的文章意義深刻,書法優美,圖文并茂。一件件一篇篇,讓我們為他的一生感慨,更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而感動。
接著,我們來暢游一下魯迅的童年樂園——百草園。精致的籬笆把園子圍了一圈,除了那棵顯眼的參天大樹,其它植物花草依舊蔥郁一片,角落里還有那道泥巴墻,我們似乎還能在這個角落里找尋到魯迅的童年身影。
最后,我們一起去看看魯迅成長的搖籃吧——三味書屋。這里發生過一個小故事:孝順的魯迅因為照顧生病的爹爹,,上學遲到被先生責罵,于是,下定決心在椅子上刻下一個“早”字,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遲到。正是因為魯迅有著這種頑強的毅力,才成就了后來偉大的革命事業。
我很高興為大家導游紹興魯迅故里,希望你們把紹興的文化和土特產帶給你們的朋友,歡迎下次再來紹興,謝謝大家的觀賞!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1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墻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制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并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2
導游內容:魯迅故居一百草園一三味書屋一魯迅祖居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一咸亨酒店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
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
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墻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制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并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
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現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游客,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
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3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我們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周家大院。他兒時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家道中落。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今天,非常榮幸能做大家的導游陪您一同參觀。我是這次帶大家游玩魯迅故里的導游,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過愉快的一天。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兒時樂園,希望這里能給你留下美好的記憶。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畫,畫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魯迅先生,只見他身穿長袍,手執一根煙悠然地抽著,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畫塑著幾個小孩嬉戲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讓我們回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畫卷來。
魯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陣陣香味迎面而來,原來是臭豆腐、霉干菜、香糕等紹興特產香味四溢……靠左側走就是著名的"三味書屋"了。走進細看,迎面中堂上方懸掛著一塊橫匾,上書"三味書屋"四個大字,下面則是一副松鹿圖。小屋角落是魯迅先生兒時讀書曾用過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著一個"早"字。這里還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學遲到了,被老師用戒尺批評。后來先生就刻了這個"早"字,時刻提醒著自己。
走出三味書屋,穿過對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繼續往前走,經過大堂左側,再往里走,穿過小弄,就來到了曾給魯迅先生童年帶來無限歡樂的百草園。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這仿佛讓我們穿越時空,看見了小魯迅在這生機勃勃的百草園中嬉戲的快樂場景!
與魯迅故居排成一字形的是旁邊的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首建于1972年,后于20xx年重建,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分為展覽區、輔助區、辦公區、服務區和休閑區五個功能,它與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構成一個整體,我們在這里可以深深領略到魯迅當年的生活場景和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各位游客朋友,魯迅先生是一位馳名中外的文學巨匠,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一代代傳承下去。在今天他不僅是紹興人的驕傲,更是我們每位中國人的驕傲!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您對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謝大家的光臨,希望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期待您再次光臨!再見!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4
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我們先來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這里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課桌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小時候為了提醒自己上學不遲到刻下的。
這里還有一個后院,書院課程枯燥乏味,當先生講得入神時,學生們就會偷偷到這里玩。
走完三味書屋,我們就來到魯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閨房臥室、少爺室等魯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這是先生小時候住的地方。
游好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會展現在我的面前,這里有魯迅先生一生的紀錄和保留下來的書,還有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紀念館有二層,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玩的地方,里面有一棵大樹,小時候的魯迅會在樹下和小伙伴嬉戲,晚上在大樹下乘涼……,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得就是這里的事情。
各位游客好!今天我以小導游的身份,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故里,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財物。跟著我一起走進紹興吧——
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從古到今,人杰地靈。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樹人,現在我們就來參觀下原汁原味的魯迅故里,主要包括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魯迅出生的地方,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里,所有房屋結構保存完好,青磚黑瓦,大都是磚木砌成的,從大廳、書房、藏書室、臥室、客房直到廚房,可以看出魯迅家原來是個書香門弟的大戶人家。
跨出周家老臺門,我們來參觀下魯迅紀念館,這里詳細介紹了魯迅坎坷的人生和他發表的名著,他寫的文章意義深刻,書法優美,圖文并茂。一件件一篇篇,讓我們為他的一生感慨,更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而感動。
接著,我們來暢游一下魯迅的童年樂園——百草園。精致的籬笆把園子圍了一圈,除了那棵顯眼的參天大樹,其它植物花草依舊蔥郁一片,角落里還有那道泥巴墻,我們似乎還能在這個角落里找尋到魯迅的童年身影。
最后,我們一起去看看魯迅成長的搖籃吧——三味書屋。這里發生過一個小故事:孝順的魯迅因為照顧生病的爹爹,,上學遲到被先生責罵,于是,下定決心在椅子上刻下一個“早”字,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遲到。正是因為魯迅有著這種頑強的毅力,才成就了后來偉大的革命事業。
我很高興為大家導游紹興魯迅故里,希望你們把紹興的文化和土特產帶給你們的朋友,歡迎下次再來紹興,謝謝大家的觀賞!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5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6
各位游客,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光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這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此刻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這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那里原先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帶給了豐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那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那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那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
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到達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以前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墻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制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并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游客,此刻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此刻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方讓我們告別那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一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此刻還能夠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那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我,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我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游客們隨我穿過馬路。此刻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這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此刻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之后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游客,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此刻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齊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一樣。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方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狀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用心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一樣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這天的參觀到此結束,多謝大家。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7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紹興游玩。我是快樂旅行社的導游,我姓陳,大家可以叫我陳導。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沿著長廊,向后走去,令人豁然開朗,你會看到一個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魯迅小時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園。百草園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雖然那里沒有奇花異草,但是它是魯迅童年的樂園。大家看,這是一口小井,魯迅小時候經常和同學們在小井上跳上跳下。在冬天下雪時,他經常來這里捕鳥……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桌面右邊有一個魯迅親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魯迅上課遲到,受到先生的嚴厲責備,他就在自己課桌的右邊桌沿上刻了這個“早”字,時時提醒自己,此后就再也沒有遲到過……
親愛的游客們,由于時間關系。魯迅故里的參觀到此就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游,你們能夠喜歡上紹興,歡迎大家以后帶著自己的家人朋友再來游玩!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8
魯迅故里導游詞
各位游客,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光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這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此刻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這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那里原先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帶給了豐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那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那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那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4)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
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到達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以前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墻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制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并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游客,此刻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此刻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方讓我們告別那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一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此刻還能夠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那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我,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我今后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游客們隨我穿過馬路。此刻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這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于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此刻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之后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游客,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此刻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齊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一樣。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方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狀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用心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一樣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這天的參觀到此結束,多謝大家。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19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后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杠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里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熏陶,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后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里寫成。臥室里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后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丑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谷、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于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致。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0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是來自紹興的沈導游,長話不多說,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去魯迅故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里的美麗風景吧!
到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魯迅故里。首先,馬上你就可以看到這條街的左邊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門外塑有魯迅筆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里面有我們紹興著名的土特產,比如臭豆腐,茴香豆,莓干菜和熱騰騰黃酒等,想去品嘗品嘗的游客不妨到里面坐一坐。
再往前走,就進入了魯迅故里的后門,這整條街是用石板鋪成的,所有的建筑都是磚瓦結構,很有江南水鄉的特色,這條街也十分熱鬧,人也非常多,所以后面的游客千萬別掉隊。再往前走,左邊有魯迅先生生活的地方-魯迅故居,它的門前還有一條小河流過,是以前的交通要道;故居的后面是百草園,他童年時代的樂園,玩耍嬉戲的地方;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有名的私塾,魯迅12 歲--17歲就在這里求學。這些地方里面的家具基本上都是當年的原物,保持著原狀。大家可以去自由地參觀一下,聯系魯迅的一些作品可以增加大家的游興。
另外要想買些土特產的可以在這條街去看一看 ,許多小商店都可以買到,紹興土特產是好吃不貴,引來許多游客的關注。
各位游客們,祝大家旅游愉快,兩小時后在咸亨酒店門口集合。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1
親愛的游客們:
紹興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是橋鄉、水鄉、酒鄉,魚米之鄉,擁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紹興還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陸游老先生,擅長書畫的徐文長老先生......今天,我們就去游賞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故居——魯迅故里.
踏著腳下的石板路,順著彎彎曲曲的小道來到了第一站:魯迅住居跨入大門繞過德壽堂,又一個觀覽亭展現在我們面前,兩旁的屋檐下掛著一排齊齊的紅燈籠,沿著小路走去,馬上來到了魯迅先生的臥室,在床前的小桌上,擺滿了魯迅先生的筆墨,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在此寫就.把目光轉向床,里面隱約可見魯迅先生的涼席和枕頭,十分儉樸.繼續大步向前走去,游客們,這就是小堂前,這是周家吃飯會客之處.穿過一條陰暗的羊腸小道,來到魯迅家的廚房,向里望去,里頭擺滿了古代燒飯的工具,古老的大鍋上早已斑痕累累,落滿灰塵.繞過一扇門,眼前豁然開朗,這便是百草園.紅漆的欄桿,綠色的草木,成片成片的,燦爛的陽光照射在樹葉上,晃動著的葉片若暗若明,光彩奪目.陽光還穿過茂密的葉片,在地上留下了個斑斕的圖案,百草園中種滿了白菜,這是魯迅小時候玩耍、嬉戲的地方,小時候,魯迅在百草園中捉蛐蛐,拔何首烏,四季都因百草園帶來了快樂的每一天,因此魯迅先生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在百草園的出口處,有個石像老奶奶在給她的小外孫講故事,手中的蒲扇扇啊扇,逼真極了,跟隨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也去看看三味書屋吧.
走過小橋,橋下的涓涓細流緩緩地流淌著,溪水綠得深邃而穩重,這種色彩與兩岸的樹木的綠色成了鮮明的對比.樹木是濃淡相雜的顫動著的綠,而溪水卻是凝固一般的綠.一條烏蓬船慢慢滑過水面,不小心打破了水面的平靜,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就如一幅凌空展開的畫卷一般.走過小橋,“三味書屋”四個大字有力地嵌在凹凸不平的石墻上,進了三味書屋,思任堂三個大字映入眼簾,三個字下方掛著畫與對聯,令大家聞到了一股濃濃的文學氣息,再進去些,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由梁同殊所提寫.緊接著來到了魯迅的座位,座位上刻有一個“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還有一個小故事哩.一次,魯迅為了給生病的父親買藥,因故遲到,被老師狠狠罵了一頓,魯迅便在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勉勵自已不要遲到.說到這兒,不得不提魯迅的老師壽鏡吾老先生,他為魯迅打下了很大的文學基礎,我們好像看見壽老先生一手捧書一手拿著戒尺的樣子.
走出百草園的大門,來到了“咸亨酒店“,門口立著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已,大家可以進店嘗嘗他愛吃的茴香豆和紹興黃酒,品嘗紹興美食.
時光在流逝,魯迅之游一日游在歡笑聲中結束了,入口廣場的墻上的魯迅先生目光炯炯,神態莊重,手中的煙頭依舊未滅,那沉思的面孔,一看就知道是在構思文章.游客們,魯迅故里之游是不是很充實呢?歡迎你們再度光臨!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2
大家好,這天我們要去魯迅故里參觀游玩,我是你們的導游,將帶領你們度過愉快快樂的一天,大家能夠叫我小黃或黃導。
我們的目的地就快要到了----首先和各位談談魯迅先生。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為我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魯迅故里就是魯迅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
好,我們的目的地已經到了。首先來到大門口,我們能夠醒目地看到一塊大石像,上方雕刻著“魯迅故里”四個大字和魯迅的頭像,石像前還有幾個小孩正圍成一個圈的銅像,他們的神態各不相同,活靈活現。遠遠望去,好像在談論對魯迅先生的無限贊揚。
此刻,在我們的左手邊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方印著“民族脊梁”四個燙金大字。這塊石碑是人們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的豐功偉績專門建造的。
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三味書屋,這兒是魯迅從12歲開始來壽老先生這兒學習的地方。其中,在學堂中間擺放的是壽老先生的講桌,桌上放著書和一把戒尺,周圍圍著的是學生們的課桌,魯迅的課桌緊挨著墻,在課桌的右下方還端端正正地刻著一個“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還有一個個性的故事呢!
在魯迅小的時候,他們家境日益貧弱,他的父親身患重病。每一天,小魯迅都有要在藥鋪和學校之間來回奔波。一次,魯迅為了給父親抓藥,結果上學遲到了,教書的壽老先生不由分說,一把抓起戒尺在魯迅的手心連打三下。但是,魯迅并沒有因此而痛恨老師,只是默默地在自我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來告誡自我要珍惜時光。
接下來就來到了百草園。走進百草園,能夠發現那里到處是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雖然那里只種著幾種簡單的綠色植物,但那里卻時魯迅童年時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小時候的魯迅常常在那里捉蛐蛐,爬樹,采野果吃,幾乎每一天都玩得開開心心,不亦樂乎。
我們的參觀這天到此為止,感謝大家的這次參觀,歡迎各位下次再來游玩。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以小導游的身份,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故里,請大家保管好自我的財物。跟著我一齊走進紹興吧!
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從古到今,人杰地靈。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樹人,此刻我們就來參觀下原汁原味的魯迅故里,主要包括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魯迅出生的地方,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里,所有房屋結構保存完好,青磚黑瓦,大都是磚木砌成的,從大廳、書房、藏書室、臥室、客房直到廚房,能夠看出魯迅家原先是個書香門弟的大戶人家。
跨出周家老臺門,我們來參觀下魯迅紀念館,那里詳細介紹了魯迅坎坷的人生和他發表的名著,他寫的文章好處深刻,書法優美,圖文并茂。一件件一篇篇,讓我們為他的一生感慨,更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而感動。
之后,我們來暢游一下魯迅的童年樂園——百草園。精致的籬笆把園子圍了一圈,除了那棵顯眼的參天大樹,其它植物花草依舊蔥郁一片,角落里還有那道泥巴墻,我們似乎還能在這個角落里找尋到魯迅的童年身影。
最后,我們一齊去看看魯迅成長的搖籃吧——三味書屋。那里發生過一個小故事:孝順的魯迅因為照顧生病的爹爹,上學遲到被先生責罵,于是,下定決心在椅子上刻下一個“早”字,時刻提醒自我不要再遲到。正是因為魯迅有著這種頑強的毅力,才成就了之后偉大的革命事業。
我很高興為大家導游紹興魯迅故里,期望你們把紹興的文化和土特產帶給你們的朋友,歡迎下次再來紹興,多謝大家的觀賞!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4
魯迅故里導游詞
大家好,這天我們要去魯迅故里參觀游玩,我是你們的導游,將帶領你們度過愉快快樂的一天,大家能夠叫我小黃或黃導。
我們的目的地就快要到了----首先和各位談談魯迅先生。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為我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魯迅故里就是魯迅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
好,我們的目的地已經到了。首先來到大門口,我們能夠醒目地看到一塊大石像,上方雕刻著“魯迅故里”四個大字和魯迅的頭像,石像前還有幾個小孩正圍成一個圈的銅像,他們的神態各不相同,活靈活現。遠遠望去,好像在談論對魯迅先生的無限贊揚。
此刻,在我們的左手邊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方印著“民族脊梁”四個燙金大字。這塊石碑是人們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的豐功偉績專門建造的。
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三味書屋,這兒是魯迅從12歲開始來壽老先生這兒學習的地方。其中,在學堂中間擺放的是壽老先生的講桌,桌上放著書和一把戒尺,周圍圍著的是學生們的課桌,魯迅的課桌緊挨著墻,在課桌的右下方還端端正正地刻著一個“早”字。關于這個“早”字,還有一個個性的故事呢!
在魯迅小的時候,他們家境日益貧弱,他的父親身患重病。每一天,小魯迅都有要在藥鋪和學校之間來回奔波。一次,魯迅為了給父親抓藥,結果上學遲到了,教書的壽老先生不由分說,一把抓起戒尺在魯迅的手心連打三下。但是,魯迅并沒有因此而痛恨老師,只是默默地在自我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來告誡自我要珍惜時光。
接下來就來到了百草園。走進百草園,能夠發現那里到處是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雖然那里只種著幾種簡單的綠色植物,但那里卻時魯迅童年時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小時候的魯迅常常在那里捉蛐蛐,爬樹,采野果吃,幾乎每一天都玩得開開心心,不亦樂乎。
我們的參觀這天到此為止,感謝大家的這次參觀,歡迎各位下次再來游玩。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5
各位來賓:
歡迎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我們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于紹興都昌坊口周家大院。他兒時就讀于三味書屋,13歲時,家道中落。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后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今天,非常榮幸能做大家的導游陪您一同參觀。我是這次帶大家游玩魯迅故里的導游,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過愉快的一天。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兒時樂園,希望這里能給你留下美好的記憶。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畫,畫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魯迅先生,只見他身穿長袍,手執一根煙悠然地抽著,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畫塑著幾個小孩嬉戲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讓我們回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畫卷來。
魯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建于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陣陣香味迎面而來,原來是臭豆腐、霉干菜、香糕等紹興特產香味四溢……靠左側走就是著名的“三味書屋”了。走進細看,迎面中堂上方懸掛著一塊橫匾,上書“三味書屋”四個大字,下面則是一副松鹿圖。小屋角落是魯迅先生兒時讀書曾用過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著一個“早”字。這里還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學遲到了,被老師用戒尺批評。后來先生就刻了這個“早”字,時刻提醒著自己。
走出三味書屋,穿過對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繼續往前走,經過大堂左側,再往里走,穿過小弄,就來到了曾給魯迅先生童年帶來無限歡樂的百草園。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這仿佛讓我們穿越時空,看見了小魯迅在這生機勃勃的百草園中嬉戲的快樂場景!
與魯迅故居排成一字形的是旁邊的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首建于1972年,后于20xx年重建,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分為展覽區、輔助區、辦公區、服務區和休閑區五個功能,它與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構成一個整體,我們在這里可以深深領略到魯迅當年的生活場景和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各位游客朋友,魯迅先生是一位馳名中外的文學巨匠,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一代代傳承下去。在今天他不僅是紹興人的驕傲,更是我們每位中國人的驕傲!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您對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謝大家的光臨,希望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期待您再次光臨!再見!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6
壽家臺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家臺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峰嵐公于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筑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整幢建筑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家臺門的東側廂房。
第一進,即臺門斗,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并表示著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戶書香人家。
在第一進臺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廂房我們把它布置成“三余書屋”,“三余書屋”是“三味書屋”的原名,“三余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游客可以在這仿真的書屋里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云:“品節泰山喬岳,襟懷流水行云”。后邊金柱上掛著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贊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里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臥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掛著一塊“重游泮水”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后,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里接待他的。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布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柜、普通書柜、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余齋”匾,“三余”取義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發奮學習。
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里放置著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因此,我們看到的臥室擺設超過了當時壽鏡吾先生實際的生活狀況,其實他過著更為儉樸、清苦的生活。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魯迅在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里讀書,前后長達約五年的時間。
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三味”的意思為: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額和《松鹿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兩邊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詩書”。書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師的講臺,兩旁的椅子供來客歇坐,邊上則為學生的座位。
魯迅的座位最初在書屋的南墻下,由于別人常進出后園,走來走去影響他學習,就要求老師更換位置,把座位移到東北角。魯迅使用的是一張兩抽屜的硬木書桌,桌面右邊有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魯迅當年刻下的。一次,魯迅因故遲到,受到塾師的嚴厲批評,于是就刻下了這個“早”字,用以自勉。
魯迅的求知欲很強,他除了學習《四書》、《五經》、《唐詩》以及漢魏六朝辭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之外,還找了許多課外書來讀,如《爾雅音圖》、《癸巳類稿》、《詩畫舫》、《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涯,使魯迅受益匪淺。魯迅在此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的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小園,南北不過兩丈,東西一丈多寬,后壁上掛有署名趙孟頫的“自怡”匾額一塊,在亭外粉墻上還有壽鏡吾之父壽云巢親筆題寫的一首四言詩:“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豈容輕失?彼伯興師,煞景太烈。愿上綠章,飆霖屏絕。”園內有桂花樹、臘梅樹。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常和同學們來小園嬉戲玩耍,他們在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
魯迅曾經說過:“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與我毫不相干。”然而盡管如此,魯迅對三味書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對它作了生動細致的描繪。
三味書屋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額、對聯等大多都是當年的原物。建國后,三味書屋主人的裔孫壽積明等將它慨贈給國家。三味書屋作為國家重點文物得到妥善的保護,并成為魯迅紀念館的一個重要開放場所。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7
認識魯迅是因為我讀了他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暑假,我們全家去了紹興,首先就去了魯迅的故居。魯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彎的,好多屋子,我們繞過正廳,后面有一個園子,那就是百草園,魯迅小時候的樂園。園里鳴蟬在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
在魯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幾尊銅像,一邊是和藹的繼祖母搖著扇子,給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傅”的故事,而一邊的魯迅呢?雙手托著下巴,正聚精會神地聽著。我也忍不住,看見邊上有張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仿佛沉浸在繼祖母的故事當中。
出了魯迅故居 ,沒走幾步就到了三味書屋,是魯迅讀書的地方。屋中間掛著一塊匾:“三味書屋”,匾下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樹下。旁邊就是魯迅上學時的座位,上面還有他刻得“早”字。“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魯迅去給父親買藥,遲到了,老師罵了他,魯迅沒有說情況,就在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魯迅就再也沒遲到過。
我想:魯迅之所以能成為大文豪是因為他從小就對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強的自制力。想到我自己,我不覺有點臉紅,以后,我也要向魯迅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上不怕困難,勇于挑戰。
魯迅故居導游詞優秀 篇28
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將為大家帶來魯迅故居的參觀!下面讓我們告別這里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矗。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一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此刻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們這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筑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筑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后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此刻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之后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里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
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此刻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齊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一樣。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墻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里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后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
下方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墻上各掛有魯迅手跡。
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狀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用心投身反清革命斗爭的事跡;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后,人們用各種不一樣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好了,現在到了自由活動時間,各位旅客你們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