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博物館導游詞(精選27篇)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
如果要領略一下本世紀初澳門的生活方式,不妨到仔島南岸的海邊馬路看看。這個區域被本地人稱為『龍環葡韻』,它是島上的舊城區。這裡有五棟建於十九世紀未,外型優雅的葡式住宅。
其中一被用作住宅式博物館,展示了當時土生葡人的家居風格;歐式的家俱擺設和中式的裝璜融洽地共處一室,把當時雙重文化地區內,上流社會的悠閑雅致表露無遺。
其餘的房子分別用作可容納四百名觀眾的展覽廳、工藝中心、酒吧和葡國民族史展覽館。
剩下的一間成為了現時的餐廳,那裡有一個露天茶座,當你在濃濃樹蔭下品茗時,可能會墮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一百年前,看著一艘艘帆船緩緩駛來,而船上印度人正忙碌地下錨泊岸,準備接收從中國大陸運來的貨物。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位于武漢市東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博物館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品”字,其布局體現了古楚國建筑的“一臺一殿”、“多臺成組”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
游覽湖北博物館,最值得看的是四大鎮館之寶:1978年出土于“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冷兵器時代的精品之作越王勾踐劍,至今鋒利無比,在它邊上展出的是“吳王夫差矛”,生前兩人是死對頭,死后兩人的兵器“在一起”;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地質年代距今約100萬年,早于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元青花”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更為罕見。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在春秋、戰國時期屬于楚國的疆域,博物館的日常展覽具有非常鮮明的古楚文化和古代長江流域文明的特征。目前館內常設展覽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等。這些展覽,展示了與北方黃河文明不一樣的南方古代文明。
在博物館觀賞文物之余,還可以欣賞編鐘表演。在館內的演奏廳,每天有四場編鐘表演,時間是10:30、11:30、14:30、15:30,每場演出時間約20分鐘。看編鐘表演需要另外收費,每場15元。
館內展出文物和陳列位可能因需求而變動,游客可以依照館內的指示牌進行參觀。湖北博物館內設有游客休息區域和商店,商店內出售仿制的部分文物。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3
歡迎來到敕勒川博物館,我叫張靚群,今天由我帶著大家游覽。本館總面積達兩萬五千平方米,一共分為三大部分:一樓大廳,二樓產品展示,三樓文物展覽。
請隨我到三樓,一上三樓,展示在你面前的'是一幅用牛皮做的畫,畫的是天安門前各個民族的人手拉手,表示全國人民一家親。往左拐,是赤勒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幅畫著內蒙古景色的畫,長60米,寬1.5米,是中央無償贈送的。首先咱們進入的是歷史廳,主要有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蒙古時代,元代。舊石器時代的石球是粗糙的,不平整的。再看新石器時代的石球又光滑還很圓。到了蒙古時代,人類漸漸發明了馬鞍,鎧甲。到了元代,忽必烈和察必皇后統治著內蒙古,那些長袍,就是察必皇后發明的。每一個已婚女子都要帶高頂帽,防止被求婚或重婚。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革命廳。現代時期,日軍多次襲擊內蒙古,大多都以失敗告終。下面,我們要進的廳是民俗廳。進了廳內,你會看到一座轎子,是用來娶親的。再往里走,可以看到一幅幅剪紙作品。繼續走,一座農家小院過年的情景映入眼簾,有的人在堆旺火,有的放鞭炮,還有各種家畜……在農家小院的旁邊是一個富貴人家的房屋,有屏風,隔扇,衣柜……再走,就來到了一條六七十年代的大街,你到了那里,就仿佛穿越到了當時,有打鐵鋪,豆腐坊,粉坊,酒坊,打鐵鋪還會發出“叮咚、叮咚”的打鐵聲。當你走到街的盡頭,再回首一看,感覺當時的人們很樸實。前面還有各種馬車、戰車、打谷場、蒙古包……
刺勒川博物館的寶物實在太多了,接下來,由您自己細細欣賞,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4
公元1206年前后,塘沽“始有人焉”。根據史書記載,塘沽是因為黃河改道,帶來大量淤泥,使得“海退而陸成”。“滄海桑田”展廳里用模型和投影沙盤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先民們的生活。從北塘寧車沽采掘到的牡蠣化石也在這里陳列,這些在薊運河沉睡了至少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化石,不僅從地質學上考證出塘沽地理地貌的變遷及與黃河數次改道的淵源,同時更能體現塘沽海洋文化的形成契機和演變過程。
“鹽”在塘沽的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塘沽地底灘平,日照豐富,非常有利于發展鹽業。早在元代,塘沽便建立起了建豐鹽場。700余年以來,塘沽的鹽田連綿擴展,鹽業成為了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歷史上,塘沽不僅以鹽著稱,暢通的漕運也使這一地區成為繁華的交通樞紐。“鹽興漕暢”用數字投影和在解放路街出土的清代古錢幣坨子等文物,再現了當年塘沽地區商業發達,車來船往,鹽田連綿的景觀。
在“海門古塞”里,一座大鐵鐘被陳列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上。它就是大沽鐵鐘,1844年,為了紀念戰死在大沽口炮臺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曾被懸掛在樂威毅公祠里。但是,1900年,大沽炮臺淪陷后,鐵鐘被英軍掠走,直到20__年,在多方努力之下,漂泊海外105年的大沽鐵鐘,終于回到了塘沽。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將鐵鐘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坎坷的歷史,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到從戰爭到和平,中英兩國人民之間所建立起的嶄新的友誼。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西安碑林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于本館。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其它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現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6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陜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于舊石器時代的標志有3個:一是出現磨制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并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處于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里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后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征。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以后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制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后,在10年先后吞并6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00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陜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陜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占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里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7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想應該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創立者,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趙國的都城邯鄲。他13歲時就繼承了王位,但是按照當時的制度,他直到22歲的.時候才舉行了加冕儀式,開始正式親理國事。他執政以后,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政權,加強思想政治領域內的統治,他還設立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和法律制度。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又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所以便自稱為始皇帝。他在統一全國以后,對內發展農桑,對外發展經濟,并且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同時,他為了抵御匈奴的侵擾,還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當時,修筑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時也是非常殘忍,暴虐,冷酷無情的。他“焚書坑儒”這一專制舉動,使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受到嚴重的摧殘。他為了自己享樂,曾征集了幾十萬刑徒為自己修建了“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但是他到死也沒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宮殿。他大興土木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史上也稱秦始皇為暴君。不過,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經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終年50歲。死后葬于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據史書記載:“驪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黃金。”秦始皇正是貪其美名而葬在這里的。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陵墓的規模是相當浩大的,在當時修建這么巨大的一個陵墓,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驪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為了防止流水沖跨陵墓,將它們都進行了人工改道,改為東西向流;在一個呢,驪山是一座土山,對當時修建秦陵來講,就相當缺乏石料,需要從渭北等地運來。而當時沒有先進的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來搬移,可見當時修建這座陵墓的艱難了。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設上都遵循“雖死猶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當時秦咸陽宮的規模修建的。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當時的地面建筑現在已蕩然無存了,我們已經無法領略秦陵的全貌。但是從這里出土的巨型夔紋瓦當可以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時地面建筑的雄偉。這個瓦當的直徑是61厘米,相當于一個小圓桌,人們稱它為“瓦當之王”,使用這樣巨大瓦當的宮殿,其規模、氣勢也就可想而知了。當時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內外兩重城垣,占地九傾十八畝,據說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來高120米,但經過了20__多年的風雨剝蝕,現在高度僅為46米。陵冢上當時栽有大量的松柏,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有一種動物叫做魍象,這種動物專門鉆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腦髓和肝臟。而松柏散發出來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懼而不敢前來。因此,當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蒼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內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異寶呢?據《史記》記載:秦陵是“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從這樣的一段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秦陵地宮的頂端是用28顆夜明珠組成的天冥星;陵內還有設置著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滿了各種奇器異寶;還用水銀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魚膏點長明燈為了防盜墓;還安裝了能自動發射的暗箭。《史記》中對秦陵的內部只做了一個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內到底有多少的奇珍異寶呢?我們只能等待陵墓發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時候一定會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轟動的。
秦陵的地宮現在雖然還沒有發掘,但是已經發掘了秦陵的一個陪葬坑,那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以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后,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即時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場的面積。它為坑道式土木建筑結構,在東西兩端各有5個斜坡門道,還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墻,隔墻上架有粗大的橫梁,底部都是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后衛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后衛,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后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從這里也體現了古代兵書中所講的“前后整齊,四方為繩”的軍陣。《孫子兵法》中曾經講到,古代兵陣布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前鋒必銳,整體必宏。”他把一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銳的前鋒,那么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部隊的重要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強弓勁弩,都是以驍勇善戰而著稱于世的。他們在作戰時都不戴頭盔。頭盔本來是作戰時的一種最基本的防護裝備,但是秦國軍隊規定一律不準戴頭盔。所以歷史上稱他們為“科頭”。由于“科頭”不戴頭盔便敢殺入敵陣,史籍上也稱他們為“科頭銳士”。從這些“科頭銳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勇猛和善戰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和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并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兩邊本來插有兩支黑色的尾,因為據說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后胸用彩綢扎成的花結,象征我們現在所說的軍工章。這個將軍俑胸前佩帶著兩朵花結,就表明他曾經立了兩次功。他所穿的鎧甲以肚臍眼為界,肚臍以上是上片壓下片;肚臍以下是下片壓上片。這樣是為了彎腰方便,便于指揮作戰。這個將軍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說明秦軍中將軍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也反應了早在秦代時,男子就有了將軍肚。這也就是將軍肚的起源了。從這個將軍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經沙場鍛煉的指揮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騎兵俑和鞍馬俑也出土于秦兵馬俑的2號坑。這個騎兵俑的裝束與車兵俑和步兵俑有著明顯的區別。他頭戴著一頂形制講究的小皮帽,在帽子兩側還帶扣,緊系于頜下,他身著胡服,這種服飾的特點就是胸部右側開叉。騎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并沒有披護,手上也沒有護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騎兵俑特殊的裝束完全是從騎兵作戰的需要而設計的,這樣有便于騎士上下馬方便。古代對于騎兵的挑選有著嚴格的標準,不亞于我們現在挑選飛行員。秦時明文規定,騎兵的身高必須在1.73米以上,體重不得超過75公斤,年齡也要在40歲以下,同時要體質強健,反應機警,行動敏捷。這個騎兵俑符合了當時選拔的標準。秦代對戰馬的選擇也是有規定的,要求戰馬的高度必須達到1.33米,這一鞍馬正好符合了這個標準。它耳若削竹,看起來非常機警;眼若懸鈴;粗大的鼻孔和發達的胸肌表明這匹馬善于奔跑;從它微張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顆牙齒,說明它當時正處于青壯年時期。在陶馬背上雕有鞍墊,鞍的兩端微微揚起。以前人們認為馬鞍的出現始于西漢時期,但秦俑坑陶馬鞍的發現就說明我國在秦代時已使用馬鞍了。陶馬鞍的出現使騎兵的雙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強了騎兵的戰斗力。有人說東方藝術講究群體美,而西方藝術追求個體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氣勢和它的群體美。其實秦俑并不知是講究博大,它對個體形象的塑造也是細致入微的。秦俑不僅面部表情各異,而且小到手指紋都刻劃的非常精細。
接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馬俑的發髻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發髻,它是將一頭長發很規律的辮在一起,在發梢處結成一個蝴蝶結。發髻在頭的右上方。之所以將發髻結在右方,是因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們把這一概念也體現在發髻上,這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發髻還給我們一種積極向上,精神振奮的感覺,仿佛使我們看到了20__多年以前的人們已經有了很強的審美觀了。
三號坑位于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處。它的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一共出土了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一、二號坑是按實戰軍陣排列的;而三號坑則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長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是一種用于儀仗的兵器,證明這里可能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如果從它的建筑布局來看,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于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了朽骨一堆,殘鹿角一件,證明它是一個活動前占卜或禱告的場所。南廂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于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衛最多。這里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于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布局嚴謹了。
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當時青銅鑄造業已是十分發達,制造出了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后來秦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__多年,但是表面并沒有生銹,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即使現在的玻璃刀想做到這一點也決非易事。經過鑒定,發現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鉻鹽氧化層。它采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嘆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些兵器,有相當一部分顯示了當時兵器制造標準化已經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東西叫做銅簇,也叫做銅箭頭。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標準化的一個代表。它同一棱的三個面誤差不超過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間也不超過0.2毫米。這一點可以使我們看到,并不只是現代的許多行業中講求標準化、規范化,其實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觀點。這些銅簇主要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類。大型銅簇的鋌特別長,而鋌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銅簇它的鋌是圓形或三棱形的,將它們放入箭槽中便于瞄準。而且在空中呈流線形,阻力特別的小,還具有很強的平行性和穩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們以上所看到的這些雄辯的說明了:在20__多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加工工藝以及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們就先參觀到這里,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銅車馬展廳。
如果說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么銅車馬展廳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們帶入干戈相交的戰場,而后者則使我們感受到了舒適的宮廷生活。它們雖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卻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的銅車馬。按照當時的發現的順序,它們分別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因為年代的久遠,木槨早已腐朽了。其中一號銅車馬碎成了3000多片。經過專家們近8年的修復,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而二號銅車馬當時已碎成1555片。經過2年半的時間,又使它重新煥發出了當年的瑰麗姿彩。據考證,這兩乘車的體積均為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制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五次巡游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土曾經使多少人贊嘆不已!因此,它們也被人們稱為“青銅器之冠”。這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呈前后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為古代的“高車”,也叫“立車”,因為乘坐這輛車要保持站立的姿勢而得名。一號車一共有1500余件金銀飾件,顯得華麗富貴。車上的華蓋直徑為1.22米。這個華蓋是敞開的,具有遮陽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遠處眺望,還可以隨時對付突發事件。圓形的華蓋與方形的車廂體現了古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思想。這輛車上還配備有大量的武器。在車廂的前面有一柄弩機,在車廂的前側和左側各有一個箭,共裝有62支銅簇。其中有四支平頭簇,可能是用來發射信號的。在車廂內的箭中還發現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為止,它是首次發現的、秦代的,同時也是迄今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狀最完整的青銅盾牌。這一切都鮮明的表明了一號車是用來保護后面二號車安全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二號銅車馬了。這輛車叫“安車”,因為乘坐這輛車溫暖舒適而得名。這輛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的高度為65—67厘米左右,身長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達到了212.9公斤;車馬人的總重量為1243公斤。這輛銅車馬的主體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共有金銀飾件1720件,總重量達7公斤。其制作工藝之高超和造型藝術之精妙令人贊嘆不已。
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拉車的四匹馬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胸部肌肉發達,四條馬腿也穩健有力。中間的兩匹馬叫“服馬”,兩邊的兩匹馬是拉車的叫“驂馬”。馬的制作技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馬的項圈是由42節金與42節銀焊接而成。它的焊接點用24倍的放大鏡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銀的熔點不同,能把著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藝也是相當高的。馬的籠頭是用一根金管與一根銀管采用子母扣連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籠頭上有一根削子,將這根削子拔下,就可將籠頭完整的取下。我們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驂馬的頭上有一個穗形的瓔珞,它叫做“翥”,這是皇家車隊的特殊標志。由于是皇家車隊,因此要求它們行走起來必須平穩,于是在馬身之間以“脅驅”相隔。這樣,可使馬匹保持一定的間距,如果它們離的太近,脅驅就會扎疼它們。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的面積為2.3平方米,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發現它時,它已碎成了199塊。但在修復時,發現華蓋是一次燒鑄而成。這個華蓋就像一個龜殼一樣,俗話說的好:“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遠長壽。這個車廂是由前馭式與后乘式兩部分組成。后乘式里邊非常寬敞,人在里邊可以坐臥憑依,非常舒適。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兩側各有三個車窗,門開在后面,門窗都是可以靈活啟閉的。
車窗上有許多小孔,這樣不僅可以用來調節空氣,而且可以在車內看到車外的景物,在車外卻無法看到車內的情況,設計科學、合理。車輪上的輻條共有30根,象征一個月的30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安車上的馭手。他頭戴“冠”,表明是一個將軍級的人物。1984年時,為他開車的就是一個中央首長。因此,安車上這個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這個馭手俑身后佩帶著一把劍,劍鞘與劍是連在一起的,拔不出來。這是因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別是荊軻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殺他。因此馭手俑佩帶的是假劍,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嚴,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擔心被暗殺了。這輛車的時速可達每小時35公里。當時秦始皇的車隊是虎羆開道,豹尾在后,氣勢浩浩蕩蕩。但是秦始皇當時乘坐的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安車。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的車隊共有“九九八十一”輛車,而秦始皇乘坐的,則是由六匹馬駕轅的一輛純金的金根車。它可能也被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說不定到不久的將來便會發現。希望到時候各位能夠再來一睹皇家車隊的迷人風采。謝謝大家!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8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青島葡萄酒博物館是20xx年由市北區委區政府投資打造的以葡萄酒歷史與文化展示為主題的集科普教育、收藏展示、旅游休閑、文化交流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博物館,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座以葡萄酒為主題的地下博物館。外部景觀采用了歐式古堡建筑特點這次打造將打破原有建筑立面,融合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南非等多國建筑風格。
博物館占地總面積8000平方米。在這個洞內192米長的主通道部分分五個區域主要講述了釀酒葡萄及葡萄酒基礎知識、新舊世界葡萄酒的發展歷史以及葡萄酒的文化知識等內容。館內以實物、圖片、圖像、雕塑、現場講解、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對葡萄酒文化和歷史進行全方位展示,使之成為一處科普的園地,為提高人們對葡萄酒的認識創造一處平臺。紅酒坊項目是青島市市北區20xx年的重點建設項目,被列入我區20xx年15件實事之一,目標是建成國內檔次最高的時尚葡萄酒消費區,打造出一條達到國際水準的葡萄酒大道。延安一路紅酒坊(廣饒路-延安路段)總長度近千米,一期規劃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沿途共設計了總計超過400個停車泊位。主要在體育之家和八一飯莊院內,其次沿紅酒坊還有2處立體停車場可供選擇。自南向北分別與廣饒路、上清路、黃山路、標山路和延安路相交。
南段匯集了動物園和青島炮臺山遺址公園等風景區;北端直達登州路“啤酒街”,與臺東商圈實現對接;遠端與第一海水浴場、八大關等對接,周邊有金獅度假酒店、星程酒店、希望園大酒店、黃海飯店等多家大型星級商務酒店,是一條重要的迎賓大道、景觀大道。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9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于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筑為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__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里)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__年武侯祠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并,并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為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為前后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為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后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為后世稱為“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眾多,氣氛莊嚴、肅穆。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0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唐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鐘乳,既裝飾了鐘表,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于世的絕少手筆。景云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云鐘錄制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當時的戰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現在請大家看遠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便是《石臺孝經》。《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講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此碑作釋作序并書寫,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來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的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1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2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遼博館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書畫特別是晉唐宋元書畫、歷代絲繡,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志較為著名。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廖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范。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草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艷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游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至于館藏之元、明、清書畫更是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于偽滿州國垮臺時散佚,而后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于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游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于遼代帝陵出土的遼圣、興、道宗三代帝、后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古地圖類藏品中有明朝的萬歷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制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遼博非常重視陳列展覽,《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以中國通史為經,以地方歷史為緯,依遼寧地區重要考古資料為據,采取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以突出遼寧地方特色為宗旨。以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漢以后各時期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諸民族的文化遺存為內容,構成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豐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陳列體系,得到了專家學者及廣大觀眾的欣賞和好評。
遼寧省博物館有著較好的基礎和廣闊地發展前景。為了進一步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遼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九五”重點建設項目中,已將遼寧省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工程納入規劃,于1998年在市政府廣場內破土施工,作為世紀性的形象工程,遼博新館建成后將對推進遼寧文博事業的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豐富和繁榮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3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于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并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
發展歷史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云集,“絲碼頭”的名號人人皆知。上個世紀初,民族工商業風起云涌,繅絲、紡織、面粉,成為錫城三大支柱產業。憑借上海開埠機遇,圖謀“實業救國”之夢,周(舜卿)、薛(南溟、壽萱)兩家發軔,永泰絲廠為龍頭,協同錫城眾多繅絲企業,經三十余年的勵志奮進,一躍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絲都”。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為國中榜首,勇立時代潮頭。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于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并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據介紹,種桑養蠶很早就是無錫農村的主要副業。1929年全國廠絲出口4724擔,無錫就占28%,居全國首位。無錫人創下的真絲品牌馳譽海內外。隨著歷史的興衰,無錫絲綢業的發展逐步轉型。
建筑布局
中國絲業博物館分設絲綢王國、百年輝煌、絲織繭摩、印染服飾、表演展銷等五個展區。在設計及布展中采用原汁原味表現手法,復原室內場景,再現永泰絲廠與“絲都”歷史風采,見證無錫在中國絲業歷史上承前啟后的角色。它位于古運河上的大公橋堍,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該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在原永泰絲廠舊址基礎上建成,占地約25畝,建筑面積約5700余平方米,由五幢民國時期、西式風格建筑構成。展廳分為四個區域——序館,展現中國絲業的歷史,突出無錫“絲都”的影響;制絲館,重點介紹無錫絲業發展的興衰;絹紡印染針織館,展現絲織行業及其產品的特色;為珍寶館,展現富有價值的絲織珍寶。
永泰絲廠1896年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資創辦,1926年從上海遷現址,是薛氏絲繭企業集團中的核心企業,由薛南溟之子薛壽萱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所產“金雙鹿”名牌生絲曾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暢銷歐美許多國家。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云集,成為著名的“絲碼頭”和“絲都”。作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繅絲、紡織、面粉,成為無錫三大支柱產業,而永泰絲廠則成為絲業“龍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居國內榜首。隨著產業轉型,“絲碼頭”已成為歷史,在這個博物館里,記錄著昨日的輝煌。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4
魯迅博物館位于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二條,是建國后最旱建立的“人物傳記性文學博物館”。該館的前身為原西三條的北京魯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興建博物館,于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日落成開放。1994年擴建后的新展廳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與故居相鄰。該館占地1.3萬平方米。
魯迅(1881一1936),漸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內為“魯迅故居舊景陳列”,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著當年先生居住時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臥室兼書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綠林書屋”,陳設十分簡樸。東廂房辟為展室,舉辦“魯迅在北京西三條21號”展覽。
該館在1993年被西城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兩史一情”教育基地。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5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游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于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鉆探普查,發現墓葬分布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臥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群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臺。
第一展廳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于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級的生活,死后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__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莊子.天下》及《荀子.禮論》均云:“天子棺槨七重,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此墓三槨二棺,正與記載相符,從而印證了這是一座鄭國國君墓。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于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說,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里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后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后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游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跡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余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__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墻,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
20__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并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后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后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占有權的充分體現。
1號車馬坑內的葬車車體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縱向相互疊壓放置的,東邊的車體依次疊壓西邊的車體,絕大多數車輪上都有兩根加固的輔撐,這些車輛都是實用車輛,目前已發現37個車輪側靠在四邊坑壁上,輪子的外立面(軹端)向里,輪子的直徑大多數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輻條,有兩個車輪直徑很大,約1.7米,可能是大型車輛用輪。坑內車輛斜靠西壁向東分三組依次斜壓,北組8輛,中部7輛,南組7輛。共22輛。
由于車輛擺放密集,為了展出和保護車輛,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這些馬均是殺死后平鋪在坑底,馬身上再放置車輛軀干,馬匹頭西尾南側躺放置,肢體依次疊壓,分東西向4組,每組約12匹,另外,按一輛車兩匹馬來推算,此坑內22輛車應埋有44匹馬。
在5號車馬坑中我們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動的狗骨。此坑的東北角19號車處也有一狗骨。可見犬是鄭國車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這座馬坑面積雖小,但葬車眾多,車輛大小有異,裝飾豪華,做工甚為考究,極具觀賞與展示價值。經專家考證,這兩座車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車全是木質的實用戰車,車的表面施有棕紅色漆。由于車輛擺放密集并相互疊壓,多數車的車底與后門尚沒有清出。
車在我國有著很早的使用歷史,它的發明者一說是黃帝,一說是夏禹時的大臣奚鐘,據說,他們是看到風吹著圓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滾動,而觸發了靈感,發明了車輪,造成了第一輛車。這樣,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已出現了車子,由于車的機動性強,沖鋒起來銳不可擋,所以,它一出現,主要使用于作戰。作為戰車,限于當時的生產水平,車子是很少的,滅紂的牧野之戰,武王直接統帥的戰車不過才300乘(1乘就是1輛),跟隨的方國也不過才4000乘,卻一舉打敗商紂王統帥的幾十萬軍隊,取得了滅商戰爭的勝利。因此,商周時期,戰車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家庭軍事權力的標志。即所說的“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考古中所見到的車的遺跡,多是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這時期由于等級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貴族坐車,一般平民不準有車,有車不坐,為當時的社會習俗所不容。這時期的車馬成了顯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準。身份越高所擁有的車越多、越豪華,平時乘坐它,戰時用于作戰,主人死后也可將其隨葬,鄭國貴族以大量車馬隨葬,不僅反映了鄭國人高超的造車技術,同時也反映出鄭國貴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愛車馬的世風。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實物資料的不足,鄭國之迷還有許多沒有揭開。在鄭王陵博物館的東南部還有3000多座墓和幾十座車馬坑,隨著文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的深入,難解的鄭國之迷將逐步被揭開,同時也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會各界展出。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6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5.1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制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征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征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zī]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哪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7
大家好,歡迎來到寧波博物館,它占地面積60畝,建筑面積30325平方米,里面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
你現在所處的位子是一樓大廳,你的左右兩邊都是特展館,在左邊的的展廳里你們會看見“歷史的豐碑,慶祝建黨九十周年陳燮君油畫。”陳燮君是寧波人,他為此次展覽畫了90幅油畫,作品畫出了畫家的紅色之旅的全過程,再現了紅色勝地。在右邊的展廳里展出的是“慶祝建黨90周年電影海報展”,你會看到建國以來一些經典紅色電影的海報。下面請大家觀看,一個小時后原地集合。
接下來,請大家跟我坐電梯到二樓,二樓是歷史館——東方神舟,這里有河姆渡文化的精彩演繹,有于越人拓地三江的豐富遺存,有越窖青瓷的歷史發現,有明州港城的奠基與發展。讓我們走進展廳,在歷史中穿梭吧!
歡迎來到三樓參觀民俗館——阿拉老寧波。“阿拉”老寧波作為歷史的片段與文化的符號,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根和脈,是地域文化經過歷史風云洗禮后留下來的不熄薪火,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老寧波的風情吧!
感謝您參觀寧波博物館,歡迎下次再來!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8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于邙山鄉冢頭村,占地近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游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為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布,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后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衛下在空中飛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星羅棋布,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占地面積130余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筑面積8200余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整個地面建筑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19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陜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xx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于舊石器時代的標志有3個:一是出現磨制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并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處于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里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后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征。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以后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制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后,在10年先后吞并6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00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陜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陜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占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里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0
塘沽博物館根據該區歷史傳承和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采用博物館的理念、紀念館的風格、傳統與現代手段相融合的展陳藝術形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展示了塘沽在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定位和豐厚的歷史積淀。塘沽博物館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濱海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又一道風景,對提高濱海地區文化軟實力,塑造城市文化個性,提升居民文化品位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塘沽博物館身處鮮花滿地、碧水藍天的優異環境,其成立正值濱海新區昂首騰飛、城區面貌日新月異之時。作為塘沽標志性的文化設施,塘沽博物館代表了塘沽區的文化形象與精品層面。它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更是人們休閑、娛樂的藝術殿堂。
塘沽博物館建筑面積約7700平方米,從外表看南高北低,像一個大橄欖,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陳列分為“滄海桑田”、“鹽興漕暢”、“海門古塞”、“工業興邦”、“沽口曙光”、“明珠璀璨”六個主題,采用博物館與紀念館、傳統展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陳列方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與風土人情。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1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是一個現代化的展廳,展示了南極和北極的極地動物。完成后,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極地動物展。
主要展示南極和北極的海洋動物。人們可以在模擬極地環境中觀看白鯨、海象、北海獅子、海豹、海獺、北極熊、潛水鳥和企鵝等稀有極地動物。
第二部分是科普教育領域。
在這里,你會欣賞到打鯨的精彩場面,無水的水下世界,游客自己可以操作的電腦平臺。在這里你可以找到關于極地、海洋和動物的各種科普知識。在即將建成的極地博物館內,將展出南北極考察項目展品、科研照片、南極考察隊員的國旗、隊旗、考察隊員使用的服裝、雪橇等物品,以及愛斯基摩犬、北極狼等極地動物標本,并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普及極地科普知識。
第三部分是神秘的水下世界。
在這里你會看到鯨鯊、護士鯊、白鰭鯊、黑鰭鯊以及其他鯊魚和魚類。有360度水下通道和水下觀景廳,太棒了!水下世界東側最大的一塊玻璃,高8米,寬6米,厚45厘米,是世界必備。在海洋生物觀賞區,你會看到各種珍貴的海洋生物,如高腳蟹、葉海龍、水母、海馬、鸚鵡螺、鰩魚、石斑魚和各種鱘魚。在觸摸池里,你可以體驗到用手觸摸海洋生物的感覺。
第四部分是海洋動物的表演領域。
海洋哺乳動物的大型表演劇院。在這里,白鯨、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會給你精彩的表演。
第五部分為游客配套服務功能區。
在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還有一個購物中心,餐飲和旅游紀念品。觀光完了,吃大連海鮮,吹大連海風,再選一些特色旅游產品,就心滿意足了,忘了還。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2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歡迎到鄭王陵遺址博物館參觀。我館是依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東城鄭王陵遺址而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處文物旅游景點。
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位于鄭韓故城東城西南部鄭國貴族墓地北側。整個鄭國貴族墓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對整個墓地進行了鉆探普查,發現墓葬分布極為密集,墓葬總數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數量在全國已發現的春秋墓地中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國同期墓地中極其罕見,可用無臥牛之地來形容。特別是規格多樣的車馬坑群的發現,在春秋墓地中尚無先例。如果將車馬坑大面積的發掘,其盛況將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以來又一處現場展示我國古代光輝文明的盛大舞臺。
第一展廳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
在我國古代,由于認識上的局恨性,人們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級的生活,死后也按這個等級進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__年8月開始發掘,是目前發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時期帶墓道大墓。南墓道總長20.85米,北墓道長10米,葬具形式巨大,為三槨一棺或重棺。在全國已發掘的春秋諸侯墓中,三層槨極為少見。
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實用葬車。而且車輛形制多樣,裝飾各異,均為拆車葬。目前在南墓道內已發現多種車40輛,在北墓道5輛。這些車絕大多數都有棕紅色的漆。
綜觀中字大墓不計陪葬坑3號車馬坑中的葬車,墓道中車輛總數45輛,車輛之多在我國目前已發掘墓葬中為最多。是難得一見的春秋車輛奇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車輛中發現了象牙龍飾車、青銅飾車、骨雕車、象牙飾車、樓車、漆繪花紋車等珍貴車輛,多屬全國首次發現,完全與《周禮·春官·巾車》中所記載“王之五路”相對應。這些車輛是目前發掘中所發現的最高級別、最為考究的鄭國車輛。
鄭國國君為伯爵,按周代禮制,其國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這座墓葬既有寬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車中又有寬大的車輛,與鄭國諸候國的地位不相對應,反映的是這位國君已經“僭越”不服周禮的客觀現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號與2號車馬坑內的葬車數量加在一起,其車輛總數可能超過百輛,這對于當時號稱“千乘之國”的鄭國來說,無疑是太奢侈了。但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此國君在位時可能也是鄭國比較強盛時期。在此墓東側約7米的地方最近發現1座總長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發現的鄭國墓中第二座帶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國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發現這里是韓國的鑄鐵遺址,韓滅鄭后在都城內興建的大型官營作坊,在此大挖大燒鄭主墓破其風水的歷史場景,刻意體現了改朝換代后韓人懼怕鄭人復國。在此墓的南邊,有一些韓國殘疾人和小孩的墓葬。
第二展廳五號車馬坑及中型大夫級貴族墓
5號車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東南約10米,坑中葬4馬車1輛,2馬車2輛,馬8匹,犬1條。馬骨被壓在車體之下,馬匹側躺放置,頭向西,1號車為儀仗類的大車,放在坑的中間,2號車與3號車都是小型游獵車。另外,犬骨斜爬在3號車廂上,有明顯的掙扎痕跡,形象十分生動可憐。
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級貴族墓葬,作為葬具的木質棺槨均已腐朽,依其遺跡可知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銅器片。從故城中已發掘的10余座中小型車馬坑的情況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級別才能殉葬1輛車,個別殉葬4輛車,這種級別的車輛都沒有發現任何裝飾品,這和國君所陪葬的車輛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它們的級別和地位是明顯不同的。
整個鄭國陵區從1999年發現至今,共探明不同規模的車馬坑達23座,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長寬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側的3號車馬坑長13.5米,寬11.5米,深7.5米,面積幾乎是1號車馬坑的2倍。20__年3月開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時發現車輛非常密集,現暫停清理,開始挖砌坑底防滲過洞和四周防滲墻,目前防滲工程已竣工。該坑葬車數量可能在30輛以上。
20__年發掘的1號車馬坑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發掘現場和中大夫級貴族墓展示廳,并對陵區進行了綠化和建設,以車馬坑群的展示為主要特色,車馬坑群數量眾多,葬車多樣,在這樣一個極為有限的區域內有如此多的車馬集中,不能不說是一個罕見的奇觀。它構成了我國截止目前春秋時期葬車最多,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成為以軍陣形式隨葬的淵源,比聞名中外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早400多年。
第三展廳一號車馬坑
1號車馬坑是我國目前發現春秋時期葬車最多的車馬坑。它的平面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兩道供古人上下的腳窩,內葬多種豪華、實用、形式多樣的車輛22輛和許多馬骨。春秋戰國時期,一坑多車制似乎已成為一種更新穎、更時髦的追求。鄭國1號車馬坑葬車眾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規律一般為車輪摘掉后側靠在坑的四壁,馬匹殺死后平鋪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之上,摘下的車飾、馬鞍、馬蹬、馬銜等活動車馬具放在主墓內,這與其它列國車輪不摘,馬匹放在車轅下的葬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可能與鄭人的觀念有關,推測應是墓主人對珍貴的車馬占有權的充分體現。
1號車馬坑內的葬車車體是斜靠西壁分三排縱向相互疊壓放置的,東邊的車體依次疊壓西邊的車體,絕大多數車輪上都有兩根加固的輔撐,這些車輛都是實用車輛,目前已發現37個車輪側靠在四邊坑壁上,輪子的外立面(軹端)向里,輪子的直徑大多數為1.4米左右,有30根左右的輻條,有兩個車輪直徑很大,約1.7米,可能是大型車輛用輪。坑內車輛斜靠西壁向東分三組依次斜壓,北組8輛,中部7輛,南組7輛。共22輛。
由于車輛擺放密集,為了展出和保護車輛,馬骨只做了部分清理。初步分析,這些馬均是殺死后平鋪在坑底,馬身上再放置車輛軀干,馬匹頭西尾南側躺放置,肢體依次疊壓,分東西向4組,每組約12匹,另外,按一輛車兩匹馬來推算,此坑內22輛車應埋有44匹馬。
在5號車馬坑中我們看到了一具十分生動的狗骨。此坑的東北角19號車處也有一狗骨。可見犬是鄭國車馬坑中不可缺少的配置。
這座馬坑面積雖小,但葬車眾多,車輛大小有異,裝飾豪華,做工甚為考究,極具觀賞與展示價值。經專家考證,這兩座車馬坑和中字型大墓中的葬車全是木質的實用戰車,車的表面施有棕紅色漆。由于車輛擺放密集并相互疊壓,多數車的車底與后門尚沒有清出。
車在我國有著很早的使用歷史,它的發明者一說是黃帝,一說是夏禹時的大臣奚鐘,據說,他們是看到風吹著圓形的蓬草在地上不停地滾動,而觸發了靈感,發明了車輪,造成了第一輛車。這樣,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已出現了車子,由于車的機動性強,沖鋒起來銳不可擋,所以,它一出現,主要使用于作戰。作為戰車,限于當時的生產水平,車子是很少的,滅紂的牧野之戰,武王直接統帥的戰車不過才300乘(1乘就是1輛),跟隨的方國也不過才4000乘,卻一舉打敗商紂王統帥的幾十萬軍隊,取得了滅商戰爭的勝利。因此,商周時期,戰車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家庭軍事權力的標志。即所說的“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考古中所見到的車的遺跡,多是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的。這時期由于等級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貴族坐車,一般平民不準有車,有車不坐,為當時的社會習俗所不容。這時期的車馬成了顯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準。身份越高所擁有的車越多、越豪華,平時乘坐它,戰時用于作戰,主人死后也可將其隨葬,鄭國貴族以大量車馬隨葬,不僅反映了鄭國人高超的造車技術,同時也反映出鄭國貴族身份地位高及崇尚武勇,偏愛車馬的世風。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實物資料的不足,鄭國之迷還有許多沒有揭開。在鄭王陵博物館的東南部還有3000多座墓和幾十座車馬坑,隨著文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的深入,難解的鄭國之迷將逐步被揭開,同時也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文物向社會各界展出。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3
親愛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博物館的設計是由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系統的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歷史的濃縮。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4
大家好,歡迎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向人們展示的人類文明的窗口,而上海博物館是上海乃至中國向海內外公眾展示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窗口。
上海博物館是位于上海市人民廣場南端,該館創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市領導決策,支持和海內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經過兩年時間建設,最終落成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國內大型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作為上海城市文明的標志,與上海地位相適應,所以系設計方案都是十分嚴格。經篩選,采用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刑同和副總設計師主持的設計方案。
新館占地33畝,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筑面積達4萬平方米。原來的上海博物館只有4個陳列館,現在增擴至10個陳列館和1個專館。展覽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原來的3.4倍。有11個長期展覽的陳列館如:青銅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數民族工藝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銅器館、陶瓷館和雕刻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我們現在站在博物館大門前,看一下這個新館的造型,它的設計是方形基座與圓形放射型相結合,有著鮮明的空間感。“方”象征著四面八方,“圓”著意文化淵源之循環往復,這個館的四座“拱門”弧線,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整座建筑猶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如果從高空中俯瞰,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個圓盤形的屋頂恰似一面巨大漢鏡。不僅蘊含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天圓地方”,凝聚著中華文明結晶,更體現了我們是基于現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感。新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市現代化的跨世紀標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這座上海新博物館,一同感受我國中華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舊之中。博物館的大廳地鋪青磚,墻飾米黃色花崗巖,大廳中央地面鑲有古樸碩大的寶相花圖案。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青銅器館”。
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將荔枝灣方圓幾百畝地買下,大興土木修亭葺臺,建成嶺南第一名園,并提名為“海山仙館”。經過多年變遷,當年的風貌已蕩然無存。1998年,由政府出資,開始了“海山仙館”的主樓“貯蘊樓”的重建,并由已故著名建筑園林大師莫伯治負責設計。以下是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廣東西關景點之海山仙館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青銅器文化是記錄奴隸社會的形象載體。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門類齊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代、各地區成系統的收藏來講,上海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館尤以長篇銘文同歷史著錄的重器為特色。而這個青銅器館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工藝發展的完整體系同中國民族非凡的創造力。
參觀完之后,西面還有一處院落是新四軍竹溝留守處舊址。這處院落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央承認的,對外有牌子,所有在竹溝的機構和黨、部隊的活動都是依托新四軍竹溝留守處的名義開展的。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也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
后面這位是肖邦,他是世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不滿20歲就已經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
中國青銅工藝的時代跨度,大致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戰國時代,可分為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等幾個階段。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是以禮器為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劃歸為五大類,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飾物)、樂器、兵器、工具和貨幣。
剛剛大家已看過青銅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的鼎盛期。青銅器的鼎盛期是從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鑄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鑄作,品種之多系空前絕后的。這時期的青銅器上大多裝飾獸面紋同各種動物紋,瑰異莊嚴,神秘莫測,這些都是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這個“簋”,在古代是用來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狀或方或圓,在當時是貴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后來又逐漸流傳到民間,而我們民間更有“九大簋”之說。何謂“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時候好豐盛,有九個大簋裝放菜肴食物。古時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慣稱盛宴為“九大簋”。在“九”與“簋”之間還加個“大”字,不單指多,而且含有極其豐盛、隆重意思。人們所講的“簋”,是指可裝五至六斤米飯之“大碗”。按現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幾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極言其飯菜之豐盛,夸耀其筵席規格之高。
傳統“九大簋”的九道菜已經演變成我們現代“九大簋”的這九道菜,分別是: 1.蝦米燉冬菇; 2.豬皮膠燉田鴨; 3.南乳冬筍燉花腩; 4.白切雞;5.柴火燉大白菜; 6.荷蘭豆炒雙魷雞雜; 7.蒜蓉燉海蜆; 8.扣肉煲; 9.咕嚕肉。
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聽我講了這么多美味的菜肴大家是不是也想品嘗一番。大家看一下這個,這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第二大器“大克鼎”。它是于1890年在陜西扶風出土,重201.5公斤。最為珍貴的是它內腹壁鑄銘文290個字,記載了大貴族頌揚其祖先師華父輔助周王的功德、周夷王賞賜他命服、土地及奴隸等史實。
革命的失敗使中共中央認識到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在七月上旬,中共中央否決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路線,7月13日,發表了“中共中央對政局宣言”,確定了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總方針。后來在七月中旬,中共根據九江同志的建議,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并派周恩來同志代表黨中央領導這次起義,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準備南昌起義的同時,國民黨武漢政府也加緊了在軍隊中的“清共”活動。1927年七月24日,張發奎通知葉挺,賀龍上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當時,得知會議內幕的葉劍英由廬山趕至九江,在九江甘棠(tang2)湖的一條小船上與葉挺,賀龍商定,不去廬山開會,轉道去南昌。
前面的是青銅工藝的轉變期。再往前走,就是青銅器鑄造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峰的更新期。在這時期的青銅器的禮器特性逐漸消失,而且相當一部分轉化為日常生活器用。
大家看一下這些都是近年搶救的14件晉候酥編鐘,大的52cm,小的22cm。銘文記載了晉獻候在周宣王率領下進行戰爭中,殺敵數百,擒獲俘虜多批,因而受到周宣王親臨賞賜。還有這個,由馬館長從香港搶救回國的西漢早期錯金銀鳥篆書銅壺,這個壺是諸侯王的用器,但可惜的是這個壺失去了一個蓋,它代表了西漢時期青銅器金銀錯工藝的最高水準,屬一級文物中特殊精品。
大家一邊參觀有關古代青銅器鑄造過程的模擬陳列和制瓷工藝的方法,一同隨我走進另一個館-—“陶瓷館”。
陶瓷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陶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距今8800年前的江西省萬年縣已有古人制陶足跡。在這里展示了不同時期陶器文化,歷史文物。在唐代以前,陶器的制造,從選料,色彩,工序上都比較單調。一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現也標志著我國陶瓷進入了絢麗多彩的階段。“唐三彩”是以鐵、銅、錳、鈷等金屬原料為呈色劑,在低溫氧化中燒成黃、綠、褐、紫等多種色彩。以前的唐三彩主要是作為陪葬品,以馬的形象最生動,而駱駝也常見。好像這頭駱駝馱著貨物,在行進中仰首嘶鳴,兩只駝峰左右分開,這普通的生理特征,被永恒地保留下來。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之后,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還有宜興的紫砂器也是名聞天下的。宜興是中國的“陶都”。紫砂茶具是由陶器發展而成的,而宜興燒制的紫砂器質地細膩,堅硬而耐寒耐熱,泡茶不失原味,還能保持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顏色以赤褐色、淡黃色和紫黑色多種,造型多樣,是泡茶首選器皿。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好的紫砂器價值不菲,我們所看見的大多是明清時名人名家所作,甚為珍貴。
除陶器外,這里還向人們展示了我國獨特創造發明的瓷器。這里主要展示的是瓷器的發展和燒制瓷器的設備DD窯,以及瓷器制品的展覽。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類文明又一偉大貢獻。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由青瓷的生產,但大多是陪葬品,而且在造型上仿制青銅器。好像這件商代青釉弦紋尊也屬陪葬品,但這可以說是現存原始瓷器中器形完整、釉汁勻凈的上品。
一直到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空前繁榮時期,呈現出汝、定、官、哥、鈞“五大名窯”和龍泉、耀州、磁州、建陽、吉州窯等百花齊放的局面。汝窯窯址位于河南寶豐縣,史五大名窯之首,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專燒青瓷,供宮廷用;定窯在河北曲陽縣,瓷器多以白瓷為主,且多采用金屬包邊;官窯,聽名字都想到是皇室官府所開的,現在大家所見的都是南宋官窯瓷器,大家看這些窯器,用料講究,制作工整,布滿細碎紋片,口沿釉薄處隱露紫褐色胎,足部露胎呈黑色,俗稱“紫口鐵足”;還有這些哥窯燒制而成的,由于燒制過程中產生的缺陷而造成一種瑕疵美,被人賦以“金絲鐵線”、“網格金線”,這件哥窯汝釘足洗堪稱哥窯代表作。
一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鎮成為我國制瓷的中心,景德鎮也被稱為“瓷都”。景德鎮的瓷器工藝的成熟與發展,結束了原有以青瓷為主流的傳統,開創了以青花為主流的彩色釉發展道路。青花的優點是著色力強,發色明快;藍花白地,素雅明凈;青花為釉下彩繪,有釉保護,永不退色。
清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最后一個高峰,尤以康、雍、乾時期為突出。釉上彩分五彩、斗彩、粉彩和琺瑯彩。五彩瓷器以“康熙五彩”最為突出,造型豐富,除紅、黃、綠三色,還發明了釉上藍和黑色,這件五彩百鳥朝鳳盤,器形規整,畫面生動,實為五彩佳作。
最后,陶瓷器館還有古代瓷器制作坊和窯爐的模擬陳列。通過參觀,可以對我國古代瓷器制作工藝與窯爐式樣、功能有個概略的了解。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5
四川博物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區浣花南路,浣花溪公園東側。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博物院有青華路與浣花南路兩個入口,但只有青華路入口對游客開放。
四川博物院共分三層,一層以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為主,展示品多為粗曠古樸的漢代石刻藝術和陶塑藝術,這里是了解四川歷史的好地方。
二層主要由巴蜀青銅館、大風堂(張大千書畫陳列館)、中國書畫精品館和瓷器館組成。大風堂(張大千書畫陳列館),是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地方,收藏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仿佛帶你回到了真正的敦煌。
同在二層的中國書畫精品館,展示有所藏的歷代書畫珍品100多件,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和唐寅的《虛閣晚涼圖》,不過出于對文物的保護,可能會被館方收藏起來,不一定可以看到。
三層以藏佛之光、萬佛寺石刻館、古風雅韻工藝美術館、大山回響和百年回眸構成,大多反映出四川的民風民俗。
四川博物院出來,可以去附近的杜甫草堂、青羊宮、武侯祠、錦里逛逛,都距離非常近,可以一并游玩。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6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6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者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那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例如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音了,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那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尼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歡送詞略。
根據鎛種上面的記載,我們知道了,當時吳國大軍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交換條件,吳國答應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不顧吳國威脅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間,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打退了吳國軍隊。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保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所以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镈鐘。
2024博物館導游詞 篇27
天津,簡稱“津”,是我國首都北京的門戶,中央直轄市,也是世界第xx大城市之一,是北方最大的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天津的風味小吃很有名頭,除了聞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這三樣外,還有張記果仁、曹記驢肉、石頭門坎素包子、芝蘭糕干,以及貼餑餑熬小魚等等特色小吃……
大家吃飽了,喝足了,接下大家跟著我去天津的幾個主要景點走走吧!
天津的主要景點有很多,有天后宮、九龍山、水上樂園、東麗湖……我們現在要去的是號稱“天眼”的“天津之眼”。它的全稱是“永樂橋摩天輪”,是一座跨河建設,橋輪合一的摩天輪,兼具觀光和交通功能。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這座摩天輪不但外形美觀,而且還能升到35層樓的高度,在上面能看到方圓40公里以內的景致。
現在是晚上七點鐘,是觀光的最佳時間,下面是大家的自由活動時間,九點鐘在這里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