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導游詞(精選24篇)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
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后,我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于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約需要30分鐘。現在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況。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周群山環繞,西據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優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陽成為“天下名都”的重要因素,也是蘊藏無數文物瑰寶的有利條件。我國歷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先后建都洛陽。正是洛陽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淀,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為蘊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于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東西綿延100多公里。山勢雄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于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為宜于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多以邙山作為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于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后代客死洛陽后,也遵循這種習俗安葬于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后調查、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歷代墓葬。眾多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明顯的特征:
一、時代蟬聯,自成體系。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余年的墓葬文化,發展序列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斷代分明的標尺作用。
二、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墓主人身份等級差異較大。不僅有大量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刑徒的墳墓。
三、分布廣泛,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中心而相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為集中。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2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館名碑池、主館、庫區、東南角樓、西南角樓、臨時陳列廳、行政用房、業務用房等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址在西安市小寨東路翠華路口,其優點是用地方整,四周有路,位于城市干道的交叉口,距市中心較近,交通方便;同時這里距大雁塔曲江風景旅游區僅1千米左右,在城市旅游路線上,與大小雁塔均有 較好的通視線;特別因為這塊地上無搬遷任務,近旁的干道有城市管網設施,便于工程上馬。但其不利之處是用地略感局促,發展余地不大,作為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公共廣場或公用綠地。根據上述場地條件及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要求,陜歷博建筑物采取了相對集中緊湊型的布局。
博物館建筑整體充分體現了設計大師張錦秋“在技術上達到國際水平,建筑藝術上成為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的設計思想,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設計上,借鑒了中國宮殿建筑“軸線對成,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特點”。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樸凝重的格調,營造出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氣氛,再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風范,表現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筑“太極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間構圖特色以及千百年來早已潛入中國人空間意識中的“超以像外,得于寰中”的東方宇宙哲理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3
你好!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從全國范圍來看,陜西的博物館無疑是一流的。陜西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陜西的博物館在品牌效應、館藏文物、博物館類型等方面排在全國甚至世界的前面。陜西的旅游以文物古跡為依托,世界八大奇跡的地位使秦俑博物館世界聞名。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中國的書法藝術寶庫,陜西歷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從1983年開始籌建的,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各有特色,史前文明、書法藝術、漢唐文化等中華民族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的頂級瑰寶,都能在陜西的博物館中領略。
在西安市的陜西省博物館內,于北宋(1090年)為保存唐石經而興建的。現有6個陳列室,7個游廊,1個碑亭,收藏著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共2300余件,是我國歷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國現今最大的石質書庫。由于碑石如林,故稱“碑林”。
碑亭里存放著由4塊石板合成的呈方形的一道石碑,碑身刻寫著《石臺孝經》的經文,其主要內容是講“孝”、“梯”,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對孔子提出的問題予以回答之辭。此碑上有浮雕石紋,下有線刻紋飾,刻于唐天寶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釋作序、并以隸書所寫的。
碑亭后面為第一陳列室,陳列著唐石經共114方兩面刻文的石碑,計65萬余字,因刻于唐開成二年(837年)所以也就稱為《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古代儒家學說經典著作。
第二陳列室至第六陳列室,置放著漢至清各代書法名家的精品之作。篆書、隸書、真書、草書,無論從章法,結構,乃至點劃,都充分顯示出各名家獨特的藝術風采。其功底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筆筆見功效。尤以李斯、李陽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以及米芾、蔡京、趙佶、蘇軾、董其昌、林則徐等人的作品更為引人注目。
西安碑林所收藏的珍貴碑石,不僅是作為文化藝術欣賞以及學習書法的模本,更重要的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宗教等方面極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4
陜西汗青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市內的一座國度級綜合性汗青類大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當代化的辦法的大型國度級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中原寶庫”的陜西汗青博物館是展示陜西汗青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大多為漢唐文物,對付看慣了明清文物的喜愛者來說,是一大特色。 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青銅器、唐代墓葬壁畫、歷代陶俑、歷代陶瓷器、歷代建材、漢唐銅鏡、金銀玉器、歷代錢幣。
西安自古帝王都,汗青上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很是富厚。形成了陜西奇異的汗青文化風采。陜西汗青博物館建成后,齊集珍藏陜西地域出土的貴重文物37萬余件五祀衛鼎。較量典范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武器、車馬器、糊口用品和出產器材。個中最為典范的商周青銅器,很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代價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范的有先周鳳柱受、西周牛尊、它較、戰國鳥蓋部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從陜西關中地域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構筑、打獵、糊口及唐與四鄰的友愛交往等。是反應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藏品期間包羅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仆女婢、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類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注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羅糊口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注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期間上起兩周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制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構筑構件。
竹節熏爐漢唐銅鏡
已注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細。有些還鑄刻著吉利語句。
金銀玉器
包羅湮金望銀的銅器。已注冊的有20xx多件。個中如西周玉制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婆、攀金銀竹節銅熏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塞金獸首瑪瑙杯、八棱樂位金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全球有數的佳構。
歷代錢幣
已注冊的有10000多件。未整理造冊(即不包羅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另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類錢幣、唐金銀幣以及罕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尚有書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當代文物和習慣民族文物。
陜西汗青博物館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于1983年,1991 年6月20日竣工開放,是它的建成符號著中國博物館奇跡邁入了新的成長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構筑群,主次有條不紊,坎坷犬牙交織,氣魄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處所特色和期間精力于一體。
館區占地 65000平方米。構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余件,上起遠昔人類初始階段行使的簡樸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糊口中的種種器物,時刻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只數目多、種類全,并且品位高、代價廣,個中的商周青銅器盡善盡美,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世界,唐墓壁畫全球無雙。可謂琳瑯滿目、佳構群集。
陜西汗青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佳構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遼闊,照明裝備機動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根基陳列、專題展覽、姑且展覽和已開發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門。館內設有當代化文物庫房、文物掩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說話同聲傳譯成果的陳訴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龐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復成品),襯以奔馳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明確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迂腐文明。
陜西古代文明以汗青歷程為線索,選取各期間的典范文物舉辦組合陳列,來展現陜西地域古代社會文明成長狀況。該陳列展出頭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門(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5
制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淀、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干凈,才能保證胎色潔白,使制品有良好的穩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后從煙囪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干后,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溫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后,掛上配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艷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度,升降溫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于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系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脫釉剝落現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制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硅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制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制后器物表面仿佛鑲上一層锃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藍色為銅和鈷、紫黑為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為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施于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這里需要說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三彩工匠們的杰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低也有很大的關系。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頰上加朱紅,在眼眸、眉睫、髭須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涂畫,以示為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并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的裝飾,主要采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涂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混合繪制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彩,又是后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于模印制成的器型。而貼花多飾于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采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后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干前貼上的,有的是在釉燒以后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并多飾于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后用各種色釉分色平涂后燒制。所以要施在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卷成圓柱,然后取其斷面,制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進晶體礦石,燒成后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辟蹊徑的創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缽、盆、杯等;化妝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6
大家好!很高興能夠成為你們的導游,我的服務希望能夠給你們帶來方便,帶來快樂!現在,你們看到的是: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這個景點已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十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風和東宮四組建筑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占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州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
山莊的建筑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為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100余處。它最大的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避暑山莊與北京紫荊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去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同時又具有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避暑山莊山清水秀,周圍寺廟金碧輝煌。這是清帝處理民族關系重要舉措之一。由于存在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傳,是避暑山中及周圍寺廟成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勝和四十四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承德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
游了一天的承德避暑山莊,希望這次旅游能留下深刻印象!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7
各位游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占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筑學界泰斗梁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還借鑒了中國宮殿建筑"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陜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還陳列著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于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陜西歷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陜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定居并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于是在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杰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征。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陜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于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8
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陜西視察時,有感于陜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陜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后來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陜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于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陜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__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定居并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杰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征。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陜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余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范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制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于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__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陜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__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于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兔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我們今天參觀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我們半個小時后在門口集合,前往下個景點,謝謝。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9
安徽省博物館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歷史、社教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舊館位于合肥市安慶路268號,占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新館位于合肥市懷寧路268號,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
20xx年8月,安徽省博物館展覽陳列大樓被省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2月,安徽省博物館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xx年5月,安徽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xx年6月,安徽省博物館進入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行列。20xx年12月28日更名為安徽博物院。20xx年9月29日新館建成開放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選址合肥市政務新區,整體建筑風格體現"四水歸堂,五方相連"的徽派建筑風格。外墻立面采用青銅紋理建材,體現厚重的文化歷史,內表面為木質襯里,溫暖而人性化,中庭擇晶瑩剔透的玻璃作為幕墻,極富現代感。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依靠安徽悠久的歷史遺存,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收藏甚豐,現有各類文物、標本、文獻、古籍藏品23萬余件。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0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位于合肥市政務新區懷寧路268號,北臨天鵝湖,周邊有合肥大劇院、合肥奧體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文化體育設施。
建筑面積41380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局部1層,建筑高度37.70米。建筑造型體現了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筑風格。外墻立面采用青銅紋理建材,體現厚重的文化歷史,內表面為木質襯里,溫暖而人性化,中庭內面采用晶瑩剔透的玻璃做幕墻,具有一定的現代感。場地與空間的關節處點綴了深邃的竹海、靜謐的水池、精雕的長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顯了安徽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淵源。
新館展陳包括一個基本陳列——《安徽文明史陳列》,4個特色專題陳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和《江淮擷珍》。 《安徽文明史陳列》位于2至3樓,《徽州古建筑》位于4樓,《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和《江淮擷珍》位于5樓。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1
陜西歷史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陜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于舊石器時代的標志有3個:一是出現磨制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并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于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里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后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征。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以后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制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后,在20xx年先后吞并6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陜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陜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占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里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厘米,邊輪寬2厘米,陜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圣異常。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后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2
這輛紅色轎車,為溥儀于偽滿洲國宮廷使用的儀仗車隊“鹵簿”中溥儀的御用專車。它是1932年秋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特別訂制的超豪華凱迪拉克老爺車。轎車長5.7米,寬1.99米。高1.92米,比溥儀的私車乘坐起來更為舒適。聳立于車頭之上的車標——偽滿洲國的皇室徽章“蘭花御文章”,更證實了它的主人的身份。所謂“鹵簿”,是古代天子出行,安排車駕次第的一種制度。偽滿“皇帝”溥儀所用的“鹵簿”,是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車頭駛插有小國旗的“凈街車”,隨后是溥儀的紅色御用專車,其左右各有兩輛日本憲兵駕駛的摩托車伴隨,后面是隨從和警察的車輛。溥儀出行時,其“鹵簿”車一般為九輛,但1934年3月1日,溥儀登基當天的“鹵簿”車卻多大22輛,可見登基典禮之隆重。溥儀還曾因此而一度沉醉于自己再次做了“皇帝”。但此后發生的一切,卻打破了溥儀的復辟迷夢。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傀儡皇帝的命運。1945年8月11日夜,溥儀逃離偽滿皇宮時乘坐的也是這輛汽車。遺憾的是,這輛不知見證了多少丑聞與罪惡的汽車卻在偽滿洲國覆亡后散失而不知去向了。這輛轎車則是我們按照原車原貌復制的。
請大家隨我去參觀溥儀的寢宮緝熙樓。
(緝熙樓)
緝熙樓,是一座青磚鐵皮房頂的歐式二層樓房,原為吉黑榷運局的辦公樓,1932年4月3日之前經改建維修,成了溥儀及其后妃居住的寢宮。溥儀依據《詩經·大雅·文王》中的“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這句話為此樓命名。“緝熙”二字象征著光明,但溥儀住進這里后,發現一切都與他想象的截然不同,完全受日本關東軍擺弄得傀儡皇帝的生活簡直就是暗無天日!
進入樓內,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二樓。二樓的西側為溥儀的生活區,主要包括臥室、書房、理發室、佛堂、衛生間和中藥庫。溥儀的臥室裝修得簡潔明快,床為雕有二龍戲珠圖案的紅木床,床上的一對緞枕,據說是祥貴人譚玉齡親手縫制的。溥儀天生怕熱,從小養成了蓋毛巾被睡覺的習慣,夏天蓋一條,冬天蓋兩條,貼身處襯著一個白色的衛生單,每天都要換洗。奇怪的是,南部窗下還擺放著一男一女兩具仿真人體模型,平時用布蓋著。臨睡前,溥儀常把它們豎在床前。據說,這是溥儀為防人暗算而用作防身的“護衛”。
與臥室相通的房間是溥儀日常學習的地方——書齋。溥儀作為傀儡皇帝,由于整日里無公可辦,也就漸漸地懶得去勤民樓辦公處理政務了,大部分時間在緝熙樓渡過。書齋成了溥儀的又一個辦公場所,溥儀常常在這里接見“帝室御用掛”吉岡安直。本來,不經溥儀批準,任何人是不能隨意出入書齋的,但對吉岡安直卻是例外,他有時一天來往數次。每當吉岡安直到來時,溥儀都要起身迎接,不敢怠慢。墻上的這幅水墨山水畫,就是吉岡安直所畫,雖然畫得叫人不能恭維,但溥儀卻非常“敬重”地將它掛在書齋最突出的位置。房間內擺設的另一件引人注目的物品是溥儀第一次東渡訪日時曾乘坐的日本“比睿”號戰艦的模型,日本人特意將該戰艦做成模型送給溥儀留念,就是要讓溥儀時刻不忘日本扶植他做偽滿皇帝的恩德。1935年4月2日,溥儀在日本關東軍的安排下,在大連碼頭乘坐日本天皇派來得軍艦“比睿”號開始了他的訪日之行。在航行中,溥儀為表示對日本人讓他作皇帝的無比感激,寫下了獻媚的四言詩:“海平如鏡,萬里航行,兩邦攜手,永固東方。”5月2日,溥儀從日本歸來5天后,就頒發了鼓噪日滿親善、同心同德的《回鑾訓民詔書》。從此,“與友邦一德一心”成為了溥儀的口頭禪。
溥儀的理發室不大,但理發用具卻是一應俱全。有一個叫津田的日本人專門為溥儀理發,每次剪下來的頭發都要用黃絹包起來,標明日期,妥善保存起來,以示對其龍發的珍視。此外,這里也用做消毒室,溥儀用來注射進口強壯劑荷爾蒙的用具,便在此消毒。溥儀有潔癖,不僅襯衣每天必須換洗,而且到了夏季,他還隨身攜帶酒精盒,即便蒼蠅落在身上,也要用酒精棉擦拭消毒,以免沾染“細菌”。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3
死,作為人生的一種自然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回避、無法解釋、無法超越的現實問題。這個另人恐懼、焦慮的現實問題,對于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說,自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懼怕死亡的降臨,以為死亡不過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具有神秘色彩、莊嚴而隆重的喪葬禮俗,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于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而產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并不是一開始就結合在一起的,而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為采桑,后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說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尸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為掩埋死者尸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后人以“葬”字指掩埋死者尸體,當淵源于此。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4
鴉片戰爭博物館又稱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是我國重要的鴉片戰爭文物史料展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它以“虎門銷煙”的歷史背景為參照,館本部在東莞虎門鎮建成。
1839年6月,民族英雄林則徐就是在這里,將從英美船只上收繳的上百萬公斤鴉片當眾銷毀,從而制造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事件。
館內的重頭戲是名為“虎門故事”的展覽,它用蠟像再現了從前的生活和街景。利用實物、照片、模型、影片等,把鴉片戰爭描述的清楚而不枯燥。最為震撼人心的畫面,可能是將鴉片煙槍一折為二的雕像,充滿了力量感。
在鴉片戰爭博物館,參觀者不僅可以在此瞻仰林則徐在西方列強壓迫下的慷慨大義,也可以從詳實的史料中全面了解到鴉片戰爭的始末和歷史意義,場館在免費對公眾開放后,已成為東莞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除了本館外,鴉片戰爭博物館的范疇還包括了威遠炮臺、海戰博物館及沙角炮臺。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5
歡迎來到承德避暑山莊,我是你們的導游夏羽嫣,請叫我夏導吧。在游覽前先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文明出行,保護環境。
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市區北部,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建設于康熙至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避暑山莊共有九座宮門,我們進入的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正門,這是乾隆36景第一景。中門上鐫“麗正門”匾額,用滿、漢、蒙、藏、維五種文字鐫刻,漢字為乾隆御題。它象征著我們祖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門的兩邊有兩尊石獅子,以顯示皇帝的威嚴。
進入麗正門,迎面又是一道宮門,叫做內午門,又名閱射門。門廳面南懸“避暑山莊”鎦金銅匾。
再向前是澹泊敬誠殿,這是正宮主殿,于康熙50年修建,乾隆11年用金絲楠木改建,俗稱楠木殿。澹泊意思是恬靜寡欲。
接下來我們來到四知書屋。康熙為此題名“依清曠”,乾隆根據《易經》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增題“四知書屋”。
離開避暑山莊博物館,我們來到了湖區的芝徑云堤。芝徑云堤是康熙36景第二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白堤而建,夾水為堤,形似芝字。它連接著如意州、環碧、月色江聲三島。憑高遠眺,這一堤三島酷似一株靈芝草,又如相互連綴的'云朵,故名芝徑云堤。
從芝徑云堤乘船游湖,先來到金山。金山,仿江蘇鎮江金山寺修建。金山島上完全是人工堆砌的石山,假山之上起殿閣。西麓設碼頭,供龍船登岸。島上有鏡水銀岑、天宇咸暢、芳洲亭、上帝閣等景觀。
繼而來到煙雨樓。煙雨樓是仿浙江嘉興煙雨樓而建。建筑布局緊湊,內容豐富,山水亭榭錯落有致。梅雨季節,云霧蒸騰,樓臺煙雨,飄渺虛無。
湖區游覽的最后一站是熱河泉。熱河的名氣遠比它的水流要大,熱河只有短短的300米,是山莊湖區主要水源之一。熱河泉屬深層高壓溫泉。冬季水溫8度,附近荷花早開遲謝,寒露之后仍與秋菊媲美。熱河省因此而得名。
避暑山莊的美景真是說也說不盡,游也游不完,其余的景點就由你們自己去細細觀賞吧!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6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于重慶人民大禮堂中軸線上,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體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16公頃,主體結構長157.3米,寬98.085米,地面以上總建筑高度為25.2米,共5層,博物館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25萬平方米,展廳面積23225平方米,為一類高層建筑,其中地下1層為文物庫房、車庫、設備用房,地上4層為展廳、報告廳、管理輔助用房。
20xx年7月,重慶市渝中區中國三峽博物館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4A)級風景名勝區。
在眾多的藏品中,出土文物以巴蜀文化遺物,四川漢畫像磚、畫像 、石陶俑,元末大夏開國皇帝明玉珍睿陵遺物為馳名。傳世文物中,宋以來名家書畫、歷代名窯瓷器、明清紫砂、歷代錢幣、各代碑帖、玉器、竹木牙骨器、絲綢和西南民族文物等,均有較系統的收藏。本館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也豐富而有特色,對四川及重慶近代以來的太平天國、重慶教案、開埠設關、蜀中同盟會、中共四川地下黨、抗戰陪都和正面戰場等重要的歷史進程,都有形象的文物資料以反映。本館還注意選取重要的典型性實物和四川各地民間工藝品的代表性實物入藏,以便在展覽中形象地再現各族人民的現實生活。
館藏文物約10萬多件,資料5萬多件,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有:四川舊石器 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余件,漢畫像石、畫像磚100多 重慶市博物館收藏件,歷代名窯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來名家書畫5000多件。該館還藏有著名歷史人物明玉珍、張獻忠、秦良玉、鄒容等人的遺物手跡,以及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朱宣咸、蘇葆楨等杰出畫家的作品。近現代文物約 3萬件,其中有太平天國、重慶教案、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資料。此外,還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藝美術品5000多件。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陳列展覽主要包括《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歲月》;專題陳列分別為《李初梨捐獻文物》、《歷代書畫》、《歷代瓷器》、《漢代雕塑藝術》、《西南民族民俗風情》、《歷代錢幣》。
4個基本陳列中,《壯麗三峽》,以豐富的文物資料展示大三峽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遠古巴渝》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20xx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20xx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干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后的風采。《抗戰歲月》,以豐富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 各具亮點的6個專題陳列中,《李初梨捐贈文物展》,薈萃已故著名收藏家、黨的高級干部李初梨捐贈的各種文物,紀念這位革命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鑒賞能力。《歷代名家書畫展》,從南宋至民國的1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0件左右)名家書畫作品中精選100余件珍品展出。《歷代瓷器展》,從8000件歷代館藏珍品中精選200多件展出。《漢代雕塑藝術展》,選擇重慶地區獨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闕”等約300件展品。《歷代錢幣展》集中了從遠古的貝幣到當代我國的人民幣,展品達20xx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風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生活及工藝美術品。
“大三峽環幕數碼電影”——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進行航空拍攝工作,并且后期制作。它以高科技電影手段反映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工程前的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每天演出三場,放映時間分別是11:30、14:30和15:30 ,每次演出約22分鐘。
“重慶大轟炸半景畫陳列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及雕塑、油畫作品等綜合形成,反映重慶大轟炸的歷史事件,讓觀眾“親臨”轟炸現場,感受大轟炸的慘烈,再現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陪都遭到日機長達數年大轟炸的悲壯和慘烈,喚起人們對和平、生命的珍愛。這些展覽方式,都是市民易懂,容易產生興趣并最終承認接受的。細致到各類陳列展覽的文字說明及解說詞,在遣詞造句及詞匯應用上,專家都會充分照顧市民的用語習慣,確保市民能看懂、聽懂。
三個臨時展廳,將用于舉辦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展覽活動,同時在重要紀念日、節日和重大慶典時安排的專題、主題展覽。
館內還將開設觀眾實踐中心,使博物館與參觀者形成充分的互動。在這個觀眾實踐中心內,重點為組織青少年參加趣味考古,直接參與到三峽考古的場景之中,進行模擬的勘探、發掘等考古活動。在書畫鑒賞類互動中,讓觀眾從參觀者身份轉換到鑒賞者身份,在書畫專家的指導下研究、品味書畫精品,研習書畫裝裱技能,提升自己的書畫鑒賞水平。在歷代陶器、瓷器的復制類互動中,參與者會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復制、仿制這些作品,并嘗試文物的修復。所有的這些互動活動,都是讓參觀者在休閑娛樂中,取得相關技能和知識。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重慶博物館的基礎上發展得已具相當的規模,目前擁有各類文物近百萬余件,各類珍貴圖書、資料十萬余件。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7
各位游客:
大家好!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是國家是AAAA級旅游景點,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館舍布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陜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陜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征。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8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從全國范圍來看,陜西的博物館無疑是一流的。陜西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陜西的博物館在品牌效應、館藏文物、博物館類型等方面排在全國甚至世界的前面。陜西的旅游以文物古跡為依托,世界八大奇跡的地位使秦俑博物館世界聞名。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中國的書法藝術寶庫,陜西歷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從1983年開始籌建的,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各有特色,史前文明、書法藝術、漢唐文化等中華民族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的頂級瑰寶,都能在陜西的博物館中領略。
在西安市的陜西省博物館內,于北宋(1090年)為保存唐石經而興建的。現有6個陳列室,7個游廊,1個碑亭,收藏著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共2300余件,是我國歷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國現今最大的石質書庫。由于碑石如林,故稱“碑林”。
碑亭里存放著由4塊石板合成的呈方形的一道石碑,碑身刻寫著《石臺孝經》的經文,其主要內容是講“孝”、“梯”,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對孔子提出的問題予以回答之辭。此碑上有浮雕石紋,下有線刻紋飾,刻于唐天寶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釋作序、并以隸書所寫的。
碑亭后面為第一陳列室,陳列著唐石經共114方兩面刻文的石碑,計65萬余字,因刻于唐開成二年(837年)所以也就稱為《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古代儒家學說經典著作。
第二陳列室至第六陳列室,置放著漢至清各代書法名家的精品之作。篆書、隸書、真書、草書,無論從章法,結構,乃至點劃,都充分顯示出各名家獨特的藝術風采。其功底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筆筆見功效。尤以李斯、李陽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以及米芾、蔡京、趙佶、蘇軾、董其昌、林則徐等人的作品更為引人注目。
西安碑林所收藏的珍貴碑石,不僅是作為文化藝術欣賞以及學習書法的模本,更重要的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宗教等方面極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19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游覽。
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陜西視察時,有感于陜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陜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后來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筑學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陜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于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陜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定居并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于是在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杰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征。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陜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余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范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制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于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陜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于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20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大型 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籌建于1986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占地面積約70000平方米,展出面積11000平方米。館內收藏文物37萬多 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2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它以周、秦、漢、唐為時代重點,以商周青銅器、歷代陶俑、唐壁畫和唐金 銀器為藏品精華,集中了陜西乃至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歷程。
大家請看,噴水池上的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成的。水池內橫臥的巨石,是漢武帝時期的石鯨。
首先我們進入序言大廳, 序言大廳不寫一個字,以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高大雄偉順陵走獅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字序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陜西 文化孕育生長的搖籃。走獅是武則天母親陵墓的鎮墓石獅,不僅顯示了大唐王朝雄視天下的氣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因此被譽為“東方第一獅”。
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文明,分為史前、西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七大部分,用近3000件文物形象系統的展示了陜西地區自一百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滅亡的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進入“史前時期”, 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展。大家請看,這是藍田猿人的化石,是1964年考古學家在藍田縣公王嶺陳家窩村附近發現的。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亞洲 北部最早的直立人。這里陳列著大量的石器,是早期人類采集狩獵的生活工具。這是1978年在大荔縣發現的距今20—18萬年的猿人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發 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智人化石。
這里的陶罐、尖底瓶、魚叉等,是新石器時代的典型器物,表明人類已開始制作工具,從單純的采獵生活向農業和漁業過渡。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吹奏樂器。
下面我們進入西周。 西周是我國歷史上奴隸社會和青銅器的鼎盛時期,主要展出的有鼎、兵器、編鐘等。鼎原來是一種炊具,后來逐漸演變成禮器。相傳大禹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都 城定在哪里,九鼎就放在哪里,所以古代稱為“定鼎”。后來引申為建立新政權。再后來,人們把企圖攛掇政權的行為稱為“問鼎”,因此就出現了“問鼎中原”、 “問鼎天下”等詞語。鼎的使用有“別上下、明貴賤”的嚴格等級規定,鼎的多少也成為了奴隸主貴族區分尊卑貴賤的標志。
請看這個五祀衛鼎,是國寶級文物,內壁有銘文19行共207個字,記載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有確切紀年,是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
多友鼎是國寶級文物,上有銘文279個字,記載了周厲王時期多有率兵追擊獫狁,殺敵俘獲、收復失地的一場戰爭和周厲王獎賞而鑄鼎的事。
下面是秦朝。秦始皇將半兩的方孔圓錢確定為統一貨幣,蘊含“天圓地方”的觀念,為歷代統治者所接受,方孔圓錢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是我國歷史上三大貨幣之一。
這里展出的金缸,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用于連接房屋木構架的金屬建筑構件。
鄭國渠是我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不僅為秦統一中華奠定了基礎,也為歷代王朝在長安定都打下了基礎。
還有秦阿房宮、兵馬俑和彩繪銅車馬等大量文物圖片或實物,顯示出秦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面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著我們進入漢朝。漢朝是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后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漢族、漢語等皆是由此而來。
漢長安城與當時的古羅馬城遙遙相對,面積為36平方公里,比羅馬城大了兩倍還多。這里的陶制水管說明漢長安城已經有了我國最早的排水系統。
大家請看,這個“皇后玉璽”是國寶級文物,是1986年在漢高祖劉邦和呂后墓出土的,玉璽上方凸雕螭虎形紐,底面篆刻“皇后之璽”四個字,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皇后玉璽是迄今發現唯一的漢朝皇后玉璽,對研究漢朝帝后璽印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銖錢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20xx年)開始制造的,重五銖(約3.33克)。五銖錢一直沿用至隋末,流通時間長達700多年,是我國歷史上三大貨幣之一。
這個“雁魚銅燈”造型別致,設計巧妙,既能任意調節燈光亮度和方向,又通過水吸收煙塵,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煙塵對環境的污染,充分體現了漢朝工藝品既追求美觀又注重實用的特點,堪稱古代燈目的珍品。
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后,長安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交流中心。這里的絲綢和西域各國的物品,是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往的見證。
然后我們進入魏晉南北朝。鐵蒺藜又稱馬刺,制作很科學,四個一樣長的尖,無論怎么扔出去總是三尖朝地、一尖向上,是對付騎兵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暗器。
大家請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 共有18個正方形印面和8個三角形印面,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有文字。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多面體印章使身兼多職的獨 孤信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因此獨孤信被稱為“天下第一老丈人”。
現在我們進入隋唐。唐長安城周長36.7km,面積83.1平方公里,人口約110萬人,包括5%的外國人,是世界上第一個百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李淵廢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流通了整個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三大貨幣之一。
這個“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國寶級文物。此碗采用橫沖加工手法,先從內向外捶打所需器形,然后在凸面上刻鑿飛禽走獸和忍冬花草。碗內壁有墨書“九兩半”三個字,表明碗的重量。
唐三彩是盛唐時流行的工藝品,以黃、褐、綠三色為主要色釉。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地方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這件“三彩駱駝載樂俑”是18件國寶中唯一的三彩器物。駱駝背上架著一個平臺,七個向外的樂師神情專注,中間是一個舞女載歌載舞。三彩俑顯示出唐朝工匠將藝術夸張和實際生活完美的結合。
這件“獸首瑪瑙杯”是唐朝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屬國寶級文物。瑪瑙杯選用纏絲瑪瑙制成,紋理細致,層次感分明。獸角彎曲著伸向杯口兩側,獸嘴部鑲金,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獸首瑪瑙杯具有濃厚的波斯風格,是大唐與西域友好交往的見證。
唐墓室壁畫,著名的有出土于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圖”;出土于章懷太子墓的“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禮賓圖”又稱“客使圖”;和出土于懿德太子墓的“闕樓.儀仗圖”。這些壁畫對考證唐朝宮廷生活、體育運動、友好往來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進入宋元明清。唐以后,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長安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仍是控制中國西北的軍事重鎮,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慣性,使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北宋時,耀州窯燒制的青釉提梁倒灌壺之所以形成倒流,是因為注水口在壺底中央,注水時倒過來,水從壺嘴中流出為盛滿,然后把壺身翻正,壺嘴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這是運用了“連通容器內液面等高”的原理。
這個黑釉油滴碗是國寶級文物。表面大小不一、呈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因此也稱“油滴釉”。油滴釉屬于結晶釉,工藝要求很高,火候很難把握,只有在1100℃時才會出現這種結晶。
這是宋代的秧歌畫像磚,說明現在盛行于陜西的秧歌至少起源于宋代。
這個交鈔銅版是金代印刷紙幣的雕版,是研究金代紙幣的第一手資料。
朋友們,轉眼間我們已經走過了陜西100多萬年的歷史,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21
由勤民樓向北,穿過空中走廊,我們來到懷遠樓的二樓。懷遠樓,建成于1934年秋,占地面積1483平方米。懷遠,意為安撫遠方的人。該樓主要用于溥儀祭祀列祖列宗,此外,為溥儀服務的宮中部分機構也在此辦公。
懷遠樓二樓的南部為溥儀供奉列祖列宗的奉先殿,溥儀依據《尚書·太甲》中的“奉先思孝,接下思恭”這句話為此殿命名。它設立于1934年,主殿坐北朝南,供奉列帝列后的畫像、牌位;東西各有一偏殿,分別供奉王爹爹、王媽媽的偶像及四太妃和兩位福晉(溥儀的祖母、親生母親)的牌位。每逢重要節日或各位皇帝、皇后的誕辰,溥儀都要親臨祭拜或派最親近信賴的人恭代行禮。清室之所以供奉王爹爹、王媽媽,是因為清朝的祖先畝努爾哈赤在明末的一次逃亡中,多虧有一對王姓夫婦搭救才幸免于難。其后世子孫為了不忘其救命之恩,便在供奉祖先的地方,同時供奉他們二位,并尊稱為王爹爹、王媽媽。二樓的東部設有溥儀賜宴的中型宴會場所——卿宴堂。除舉行宴會外,偽滿舉辦的一些博覽會、展覽會的藝術精品,都要送到這里供溥儀觀賞。此外,二樓的北部還設有替皇帝掌管御璽、國璽的機構——尚書府。它是偽滿洲國皇帝直屬的五大輔弼機構之一,偽滿頒布的數以千計的法令都是在這兒加蓋國璽、御璽生效的。尚書府大臣表面上是尚書府的負責人,但實際上所有的大權都控制在以日本人為秘書官長的手中。高木三郎、武宮雄彥在偽滿十四年中先后任秘書官長。
此外,懷遠樓一樓還設有宮內府下屬部分辦事機構:掌管帝室會計審查事務的帝室會計審查局;負責溥儀日常生活及壇廟、陵寢事務的近侍處及主管祭祀、典禮、樂隊、接待外賓等事務的掌禮處。另外還設有與宮內府、尚書府同級的侍從武官處,溥儀疑心大、膽子小,非常注重侍從武官的人選。尤其是侍從武官長,必須由陸軍上將或中將,并且是溥儀最親近的人充任。其級別也最高,為特任官(偽滿時期官員級別由高到底: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偽滿陸軍上將張海鵬任侍從武官長一職時間最長,達七年之久。他不僅隨同溥儀去沈陽東陵、北陵祭祀清祖,還曾兩次陪護溥儀出訪日本。每當有重大儀式活動以及外出巡幸時,侍從武官都要時刻跟隨溥儀左右,以保證他的安全。懷遠樓,這座本應專門供奉溥儀列祖列宗的建筑,卻因種.種原因,也被宮內的幾個辦事機構同時占用著。如果按照清朝的祖制,這可以說是對其先祖的大不敬吧。但由于日本人為他安排的宮廷狹小擁擠,溥儀本人也毫無辦法。由此可見,傀儡皇帝的日子并不好過。
停放與懷遠樓東南的這兩輛轎車,是溥儀的御用車。其中的這輛黑色轎車,為溥儀的私家用車。它是由美國派克汽車公司于20世紀20年代制造的當時世界上最時尚的180型豪華轎車。因派克汽車公司早于1956年就徹底倒閉,這輛車也因而成為派克汽車的絕版。轎車長5.7米,寬1.8米,高1.7米,具有乘坐寬敞、馬力強勁、平穩高速等特點。溥儀就任偽滿執政后,曾經乘坐此車并攜帶皇后婉容和二妹、三妹等到新京大同公園游玩。日本人發現后,馬上派憲兵和警察以不利安全為由強行追回,剛到公園的溥儀只好隨即返回從此再也沒有私自外出過。看來,溥儀毫無人身自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傀儡!解放后,這輛車被東北局接受,東北局書記、遼寧省省長都曾用過此車。1959年,此車歸遼寧省撫順大伙房水庫管理局所有,曾多次維修,80年代末報停。1992年,我院將此車收藏,并于20__年將其修復、展出。這輛飽經滄桑的派克車終于重返故居,向游人訴說著那段令國人難忘的歷史。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22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西安參觀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員___。有一句話這么說,“秦中自古帝王都,陜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具有“古都名珠,華夏寶庫”之稱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它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作為國家715重點工程而建,由張錦秋女士設計,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現了大唐時期恢弘大氣的時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體現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樓、中軸對稱、主從有序”的特點,整體給人以古樸凝重、典雅大氣之美。
陜西歷史博物館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大部分。館藏各類文物37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59件,國寶級文物18組,主要有青銅器、歷代陶俑、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四大主題。
我們今日參觀的是它的基本陳列。基本陳列以時間為序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展段。系統地展示了陜西自藍田猿人到鴉片戰爭的發展歷程。
進入序言大廳,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獅和一組黃河、黃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這座走獅,既有東方的雄渾厚重,又有西方的瑰麗神奇之美,堪稱東方第一獅。襯托獅子背景的是奔騰不息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黃土高原則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它們是陜西人和陜西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這個序言大廳以無言之序實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陜西古代史陳列的第一個展段—史前史。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頭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學工作者在藍田公主嶺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距今約有115萬年,藍田猿人是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類就是由此蹣跚站立起來,書寫了屬于人類的文明。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距今約5000-6020___年,人類進入了仰韶文化時期,屬于母系氏族的繁榮時期。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遺址中最為典型和較完整的一處遺址,半坡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這些器皿的形狀、色彩和用途各異,著名的有人面魚紋盆、尖底瓶等。人面魚紋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以農興國、以禮定邦的周文化展段,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國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棄,他曾在關中大地上教民稼穡,數藝五谷,開創了中國的原始農業。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陜西,由此開創了陜西作為中國14個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饒的關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創造了奴隸社會最鼎盛的時代。琳瑯滿目的青銅器是這一盛世的重要見證。
五祀衛鼎為國寶級青銅器,內壁鑄有銘文,記載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銘文中還有確切紀年,五祀衛鼎是西周中期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
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頂峰,但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西周最終走向了滅亡。
到了公元220___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為加強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法律、車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個虎符是古代調集軍隊的憑證,它為虎形,分鑄兩半,兩半吻合,方可調兵,現代漢語“符合”一詞就來源于此。虎身有錯金銘文,銘文內容表明50人以上的軍事行動必需有國君的命令,這是我國古代用兵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秦之后,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頂峰時期,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中國的方塊字也從這時候起也被稱為漢字。漢幾乎成為中華民族一個文化符號,“漢字”“漢語”“漢人”都是漢曾經輝煌的印記。
大家先來看看這件國寶級文物——皇后玉璽。玉璽上方凸雕螭虎鈕,底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字。質地為藍闐羊脂玉,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璽”是迄今發現的唯一漢代皇后玉璽,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漢朝滅亡后,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戰爭紛亂、社會動蕩、民族融合的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文物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和軍事色彩。
大家請看這件“多面體煤精組印”。它由26個面組成,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有文字。這枚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因為官職太多,公務繁忙,所以特制此印,以便簽署公文。值得一提的是,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皇帝級的人物,因此他有“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之稱。
走過動蕩的魏晉南北朝,讓我們步入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隋唐。這一時期是陜西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達到空前繁榮,對后世影響深遠,至今一些僑居海外的華人仍被稱為“唐人”,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被稱為“唐人街”。
這里有一件國寶級文物——獸首瑪瑙杯,它做工精湛,堪稱這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杯選料精良,用極為罕見的纏絲瑪瑙制成。器形如同號角,獸眼向外突出,顯得炯炯有神,獸角自然彎曲為螺狀,獸嘴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是當之無愧的唐代藝術精品。
這幅是出土于章懷太子墓的《迎賓圖》,這幅圖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代活躍的外交活動。最后,讓我們進入宋元明清部分看看,我們重點關注一下青釉提梁倒灌壺。它為國寶級文物,壺把上雕刻著一只精美的鳳凰,壺嘴上是一只仰臥的母獅和一只正在吸吮乳汁的幼獅,壺面雕刻著牡丹花,壺蓋、梁、身連為一體,注水口在壺底中央,是一個梅花形小孔。注水時將壺身倒翻過來,水從壺嘴中流出為盛滿,這時再把壺身翻正,壺嘴正常出水而壺底不漏水,這運用了連通器的原理,反映了工匠的睿智巧思。
各位游客,徜徉于陜西5020___年文明之后,我們可能已被燦若繁星的精美文物所折服,更為先祖們的創造與智慧而驕傲,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文明的獨特魅力將是你在陜西最美的旅程。
開放的陜西歡迎您再次走進陜西參觀游覽。
謝謝大家。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23
昨天,我父母帶我去了廈門歷史博物館。上帝給了我們一個陽光明媚的旅行天氣。天空湛藍,海風習習。
走進博物館,這座建筑真的很美。在這里,我看到了20世紀的廈門,21世紀的廈門。哦,我的上帝!才一個世紀,廈門就變了這么多!狹窄的沙路變成了寬闊干凈的柏油路。低矮的瓦房變成了高層建筑...
在原始時代,人類懂得“轉木為火”、“擊石為火”。后來人類把陶土做成瓷器。原來的瓷器表面比較粗糙,但是經過幾個朝代,瓷器越來越好,慢慢的,表面變得越來越光滑,就像我們現在的瓷盤和瓷碗一樣!這次廈門歷史博物館之行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歷史在前進,中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廈門也會越來越美!”看來這次旅行真是不虛此行!
博物館的導游詞 篇24
林則徐紀念館位于虎門鎮口社區,管理的銷煙池舊址是1839年林則徐銷毀英美鴉片的歷史遺存。具有炮臺神韻的門樓、陳列大樓,抗英群雕、林則徐銅像、虎門銷化鴉片紀念碑、抗英大炮等,共同營造了濃郁的歷史氛圍。
《虎門海戰半景畫》,采用藝術與聲、光相結合的現代展示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全國禁毒教育展覽》是青少年禁毒教育的重要課堂,海戰博物館被列為全國禁毒教育基地之一。
沙角炮臺管理所管理的炮臺舊址位于虎門鎮沙角社區,保存完好并對外開放的有沙角門樓、瀕海臺、臨高臺、捕魚臺、節兵義墳、林公則徐紀念碑、功勞炮、克虜伯大炮等文物遺存。沙角炮臺是扼守珠江口的重要要塞,依山傍海,景色秀麗。
威遠炮臺管理所管理的炮臺舊址位于虎門威遠島南面社區,包括威遠、鎮遠、靖遠、南山頂、蛇頭灣、鵝夷等炮臺,這些炮臺構成立體的海防防御體系,被譽為“南方海上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