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的導游詞(精選20篇)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20xx年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氏家族史略
靈石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縣汾河峽谷間溝營村(今富家灘鎮溝峪灘村)。元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后,由農及商,人丁漸旺,繼而讀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間,其時,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瑩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斷。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從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于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別大戶于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變后,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流落他鄉。
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后,王家人從業各界多有建樹......繼而讀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建筑藝術
王家大院之所以能譽滿天下,不僅因為它完滿地具備了“實用、堅固、美觀”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從文化內涵到規模氣勢,從地勢選擇到內部結構設計,都體現出了一種磅礴大氣和匠心獨運。整個建筑在合乎禮制和講究實用的前提下,把造園藝術與造院技巧融為一體。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傳統風格,又充分借鑒了南方園林的設計思路。其布局、其穿插、其連貫、其分隔,注重運用明暗虛實、濃淡輕重之手法,使整個建筑群或如絲竹聲聲,或如群鼓激越,錯錯落落間,神形俱立,成為不朽于世的民居建筑藝術精品。
修復王家大院碑記
國有故宮而知皇室之威嚴,民有王宅而知晉商之顯赫。明清之際,海內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晉商也,晉商最富者靈石王家也。興建于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之王家紅門堡、高家崖建筑群,依山勢而突起,藉風水而聳立,居高臨下,負陰抱陽,層樓疊院,隨形生變,廳堂儒雅,閨閣富麗,雕飾精美,兼融南北,覆壓三萬余平方米。大宅深院五十五幢,房屋一千零八十三間。繼商周文明之古風,集華夏民居之大成。高品位
文化價值占盡風流,四海民居望其項背;大規模宏偉格局雄睨天下,九州建筑失其顏色。靜升王家富甲天下,斯作證也;靈石文化底蘊厚重,此為表也。然二百年風雨滄桑,十年文革浩劫,王氏民宅塵封土掩,瘡痍滿目,藏在深山,世人未識。一九xx年四月,靈石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王家大院,循修舊如舊之原則,小修起步,精心積累經驗,翌年三月成立修復指揮部,全面展開浩大修復工程,歷時五載,搬遷二百一十二戶,動用土石九千九百余方,青磚三百余萬塊,木材三千五百余方,工程隊五十八家,總投資三千余萬元,修復紅門堡、高家崖、祠堂院三處建筑群,重修堡門、堡墻,新修停車場一萬二千平方米。王宅修復,百年盛事;國之瑰寶,東方明珠;世人驚識,聲譽鵲起;游客如云,遐邇聞名;光耀神州,福蔭子孫;開我靈石旅游產業之先河,樹我靈石文化名縣之基石。特勒石以志。
修復王家大院總指揮李計明,副總指揮藺計愛、張國華、孟貴生、閻耀忠、田應松,監工李志唐、王年璽、王吉綿,王宅文化研究仇曉風、溫述光,布展及園林工程侯廷亮。靜升鎮及靜升村傾力支持,功當記載。
王家大院的歷史文化環境概略
侯廷亮 溫 暖
(一)王家大院所在的靈石縣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晉中盆地南部邊沿的靈石縣,靈石縣地處汾河峽谷兩岸,全境為土石山區,總面積1206平方公里,現人口23.5萬,共18個鄉鎮,316個行政村,598個自然村。
靈石縣漢代屬太原郡介休地,隋開皇十年(590年)建縣。相傳,時因文帝北巡,挖河開道,得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叩之錚錚有聲,以為瑞,乃據石立縣,以石命名,始有靈石縣。該“靈
石”現存縣城天石公園內,已面世1400余年,經有關方面考證,其含鐵量達96.17%,為全國第二大鐵隕石。
靈石東挽太岳,西接呂梁,為南北咽喉要道,自古兵家必爭。境內靈石口,是大禹“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遠古傳說之所據。險要關隘雀鼠谷、韓信嶺(韓信墓)、冷泉關、陰地關、秦王嶺、摩天嶺等,至今猶可尋蹤。
明清間,靈石有所謂“四大家族”之說,聞名遐邇,靜升王氏家族為其中之一。此外兩渡何家,以科舉仕宦顯赫,僅乾隆至光緒間,就有進士15人,舉人15人以上。其中尤以“父子翰林”、“兄弟同榜進士”、“叔侄兄弟同榜舉人”為世人稱道。
何家在朝居官者甚多,何思鈞曾任《四庫全書》總校官。,時任順天府左都御史的何乃瑩,曾隨慈禧、光緒西奔西安,任后站扈從大臣,途中并于靈石兩渡留宿。
夏門梁家從六世后入仕者漸多,尤以十世梁中靖為民伸冤,聞達朝野,至今梁家舊址百尺樓,猶屹立汾河岸邊。
另外張家莊楊家,以楊尚文、楊方父子學貫中西和讀書藏書、編寫秘籍以及初期科技研究而“名動京師”,澤及鄉梓。
一說“四大家族”中楊家尚不在內,而是蒜峪陳家。民間有“陳氏三賢”之譽,稱第七世三兄弟思賢、企賢、仰賢俱登高位,光耀門庭。
在當代,著名法學家張友漁、張彝鼎倆兄弟是靈石人。科學家何怡貞、何澤慧(錢三強夫人)、何澤瑛三姐妹為兩渡何家后裔。著名版畫家力群、牛文和著名作家胡正皆靈石籍人氏。
(二) 王家大院所在的靜升鎮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靜升鎮東屏綿山,西望汾河,南北為黃土丘陵區,總面積53.6平方公里,自然村25個,人口近兩萬。
靜升鎮所屬尹方村,宋代師守信、師克奇、師范祖孫三人,有“一門三進士”之美譽,影響一方,尤以元佑間師范督理江南時,因體恤民情,躬身勤政,致數省人家無不繪圖掛像,銘恩紀德。故鄉人由此借鑒引以為榮者廣而歷久。
靜升鎮所屬蘇溪村,有初建于唐代、宋元明重修的著名古剎資壽寺,寺內元明壁畫早為世人矚目,近年因寺內十八羅漢頭像被盜,后又從中國臺灣復歸而更加名噪中外。
蘇溪村的同治舉人耿文光,是可見于史冊的藏書家、目錄學家。所建“萬卷精華樓”藏經、史、子、集四部共四十六類一百四十六卷,達八萬余冊。據《山西藏書家傳略》載,耿著《精華藏書記》已編入《山右叢書初編》、《目錄學》九卷、《苕溪隱讀書譜》四卷,現藏山西省圖書館。
該村嘉慶進士翟鳳翱在陜西做官時,因惠及百姓,當地曾為其建造“生祠”,塑像供奉,其仁善喻及故里,成為人之楷模。
靜升鎮所屬由五座古堡組成的旌介村,地處綿山腳下,傳為旌表介子推之地。1974 年該村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之石斧、 石錛等物。1985年又發掘商代古墓兩座,有包括酒器、兵器、炊具、飾物在內的大量青銅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國家一級文物出土。
靜升鎮所屬集廣村, 1997年還曾發現彩陶文化遺址。靜升以北2公里處的帥家山、斬斷焉兩村,相傳趙匡胤曾用兵于此。
此外,在距離靜升不足5公里的馬和鄉內, 有除太原晉祠之外的又一晉祠,現戲臺及殘碑猶存。有名貫三晉、崇祀介子推的介廟,現尚有少數碑石及屋舍。在該鄉張嵩村外的山崖間,1966年還曾發現珍藏于南宋建炎二年(1120xx年)的義軍抗金文書5件, 為國內稀有的民間抗金史料。
(三)王家大院所在的靜升村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大院所涵蓋的主要堡、巷和院落,大都在該村五里長街的中西部一帶。
靜升村現土地面積9.8平方公里,總人口6483人,其中農業人口6428人,是全縣最大的村莊,也是晉中地區不可多見的大村。
靜升古名“旌善”,顧名思義,引人遐想。可能因為語言演變,不知從何時定名靜升。歷史上的靜升村,除早已形成一條橫貫東西的五里長街外,還有所謂“九溝八堡十八巷”的民居建筑。這些民居,或建于黃土高坡之上,或藏在黃土深溝之內,也有的就在坡下開闊地面。最早的朝陽堡,可看出是重建于順治十年。
靜升村曾有廟宇14座,儒佛道俱全。其中最為人關注者是文廟。我國文廟,一般在縣城以上方有,而靜升村獨有,據說一是出發于興建“廟學”,即筑廟為學,是為了授業傳道育人。二是該廟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在此前此后漢人主政時沿用的一些條律,其時并不嚴究,故亦能“準縣學制”而建。由此廟學及第者先后有進士十人(其中王家一人還曾參加過戊戍變法時的“公車上書”),有舉人十七名(其中王家七人)。前面提到的藏書家耿文光和翟鳳翱等,就曾就學于此。
文廟旁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魁星樓,和距文廟不遠處的王家拱極堡堡墻外的文筆塔,皆以崇尚儒學而建,至今成為景觀。
文廟前的雙面鏤空石雕鯉魚跳龍門照壁,高七米,長十米,厚一米,畫面生動,寓意與文廟、魁星樓、文筆塔為同一主題,保存完好,藝術上深為海內外專家贊賞。
除文廟外,靜升村重修于元大德八年(1320xx年)的后土廟,今獻亭和正殿尚存。
靜升村原有祠堂15座,規模最大、建筑考究者當數王家祠堂,只是該祠歷經滄桑早已面目全非,現僅留戲樓一座,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還可讓人想象當年氣勢,并有助于戲曲舞臺之研究。15座祠堂中現僅存一座王家當年的孝義祠,面積雖小,卻祭廳、戲臺等俱全。
靜升村原有牌坊18座,其中15座屬王家,現僅孝義祠前一座孝義坊尚存,其石雕造型,工藝高超,猶可供人觀賞。
這孝義坊原是奉旨而建,建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嘉慶元年(1796年)又建成孝義祠,皆是為王氏十五世王夢鵬而建。王夢鵬本為揀舉優生,以兒子入仕誥贈其為中憲大夫(四品),只因其一生至孝,又義舉不輟,義學義倉義冢,多有善行,故在鄉間最為德高望重,八方稱頌。其去世后竟有當朝達官劉墉(劉羅鍋)及尚書等人為其撰挽詩文。同時,因其書法藝術還受到當時著名書法家翁方綱的高度評價,翁方綱因之為王家題匾,并書寫了孝義坊上的“孝義”二字。另外,靜升村之戲臺,竟有十座之多,廟宇內有,祠堂內也有,可見村人對戲曲之鐘情。出自靜升村的一代名優“十三紅”閆登椿,因曾做過晉劇表演藝術家丁果仙的過門師傅,又使本村人因之進入梨園者頗多。直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至今,村里各種形式的業余文藝活動從未間斷。
靜升商業狀況,據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修建靜升商會碑記,僅捐款商號,就有包括錢莊、當鋪、百貨、糧油、古玩、藥材、雜貨、副食以及各種加工業作坊在內的 86 家, 而全縣商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的數字才189家。
(四) 王家大院與王氏家族
靈石王家大院,為太原王氏后裔所建。太原王氏之一支最初是遷至靈石汾河岸邊溝營村的(今富家灘鎮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間(1312--1320xx年)復遷靜升之始祖,初為佃農,兼營豆腐,爾后人丁漸旺,以商賈起家,由讀書入仕,才門庭日顯。據現存《靜升王氏源流碑記》,王家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已是,“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農者沃產遺后,坐享豐盈;工者徹通諸藝,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
靜升王氏始祖最早修建的屋舍據說在村西臨街的張家槐樹底附近,已無文字可考。之后,臨街的擁翠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被稱為王家巷。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鐘靈巷建于乾隆間(具體年代不詳)。還有拱秀巷內的義安院,至今仍可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于嘉慶元年(1796年)的記載。此外,黃土高坡上的崇寧堡,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 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街外的拱極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總之,靜升的所謂“九溝八堡十八巷”,至少有“五溝六堡五巷”基本上屬于“王土”。其中有的堡子(如和義堡)雖參有異姓,但也是王家人牽頭,“延眾相商”,“竭志經營”而成。王家在靜升的建筑總面積,粗計為15萬平方米,目前已有45000平方米列入省級保護文物。
現已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組建筑群皆為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高家崖面積19752平方米(院落35座,房屋342間);紅門堡面積25000平方米(院落88座,房屋776間),連同孝義祠428 平方米,總開放面積45000平方米。
高家崖與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上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具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國內目前不可多見的傳統民居建筑。故我國老一輩建筑學權威鄭孝燮先生在第三次來王家大院考察后就深為贊嘆地題詞“國寶,人類寶,無價之寶;百來不厭,百看不厭,預祝更上一層樓”。截至目前,鄭老先生已七次來王家大院深入研究。
高家崖、紅門堡是王家在清代鼎盛期留下的一部分杰作,還有另一些建筑,目前看已難以恢復。當時的王家,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及祠堂、墳塋外,在本村還興辦義學,捐修文廟,開設義倉,同時修橋筑路,蓄水開渠,并賑災濟貧;在縣城則捐修學宮、會文館等,紀有諸多善行。其時,王家紳士列全縣紳士的“十之一”,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到十八世以后,也就是從清道光年間開始,逐漸衰敗,其衰敗之由,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的因素外,在其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將先祖勤儉創業之優良品德盡棄。一些人不是通過讀書奮進趨向仕途,卻經不住以錢捐官的誘惑,竭力貪圖捷徑。更有甚者,染癮于鴉片,徹底墮落,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其間,雖有如21世王飲讓者,到1937年,其商號除占靜升半條街外,南至洪洞、趙城、霍縣,北經介休、平遙直到京津一帶,都還有其店鋪,且生意興隆;可蘆溝橋一聲炮響,日寇侵入,他的全部家業也不得不頓然收聚,而舉家南遷。其后人或可子承父業,卻隨著時代變遷,也就漸漸散落于四川、北京和中國臺灣、美國了。于是,王家縱為一方望族,至此消聲匿跡,正史自難進入,口碑日益遙遠,即在地方志書內,也一鱗半爪難得多見。如今我們只能從其族人珍存的家譜,和村里尚可見到的一些碑碣、匾額或其它資料中,力圖窺其當初。這樣,王氏家族留下的這一片片住宅群,便不能不具有研究價值,實用價值,包括其觀光價值。從1997年和1998年相繼開放以來海內外游人和專家學者熱切關注的情況看,我們相信,在建筑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工藝美術范疇,以及今后旅游業的繼續發展中,二百多年來,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王家大院,它一定還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從不同角度,更加有效地被古為今用,發揮其應有的潛在功能。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2
百尺樓靈石縣城西南九公里處有個夏門村,夏門村依山傍水,汾河從東向南繞村而去。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夏門出過一個為官清正,敢于為民伸冤的清官名叫梁中靖。養育梁中靖的梁家,是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百尺樓是梁家的建筑物之一。該樓削山為靠,面臨汾河,創建于清初,。樓為四層,一、二層為三孔窯,三層為四孔窯,四層為穿廊。樓長15米,寬4米,高40米,故稱“百尺樓”。樓下部為磚石結構,上部為磚木結構,建筑奇特而雄偉。每逢春日,登臨百尺樓頂,遠眺東山,艷陽高照,萬道光芒;俯視汾河,波濤滾滾,洶涌奔流;汾河兩岸,田野阡陌,楊柳婆娑,一派奏景象。這就是靈石八景中的“夏門春曉”。現在,“夏門春曉”石刻仍完好地鑲嵌在樓北石壁之中。
介廟介廟亦稱為介子廟,位于馬和鄉張嵩村東。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后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遂和母親隱居綿上(今介休綿山)。后來晉文公率人來綿上尋訪介子推,焚燒山林,逼其下山,他不愿出山,與母親相抱燒死。晉文公以棉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后世稱綿山為介山。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后三天禁火,故清明又稱“寒食節”。為紀念介子推,后世在介子推墓前建了介廟。規模宏敞的介廟被侵華日軍毀壞。介墓封土已殘,周圍殘欄尚存,占地面積為50平方米。介廟周圍原有大片松柏林,此處柏樹木質紅潤細密,抗日戰爭中被日寇砍伐掠走。古代靈石八景之一的“介廟松濤”已不復存在。介廟、介墓遺跡尚存。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3
百尺樓靈石縣城西南九公里處有個夏門村,夏門村依山傍水,汾河從東向南繞村而去。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夏門出過一個為官清正,敢于為民伸冤的清官名叫梁中靖。養育梁中靖的梁家,是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百尺樓是梁家的建筑物之一。該樓削山為靠,面臨汾河,創建于清初,。樓為四層,一、二層為三孔窯,三層為四孔窯,四層為穿廊。樓長15米,寬4米,高40米,故稱“百尺樓”。樓下部為磚石結構,上部為磚木結構,建筑奇特而雄偉。每逢春日,登臨百尺樓頂,遠眺東山,艷陽高照,萬道光芒;俯視汾河,波濤滾滾,洶涌奔流;汾河兩岸,田野阡陌,楊柳婆娑,一派奏景象。這就是靈石八景中的“夏門春曉”。現在,“夏門春曉”石刻仍完好地鑲嵌在樓北石壁之中。
介廟介廟亦稱為介子廟,位于馬和鄉張嵩村東。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后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遂和母親隱居綿上(今介休綿山)。后來晉文公率人來綿上尋訪介子推,焚燒山林,逼其下山,他不愿出山,與母親相抱燒死。晉文公以棉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后世稱綿山為介山。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后三天禁火,故清明又稱“寒食節”。為紀念介子推,后世在介子推墓前建了介廟。規模宏敞的介廟被侵華日軍毀壞。介墓封土已殘,周圍殘欄尚存,占地面積為50平方米。介廟周圍原有大片松柏林,此處柏樹木質紅潤細密,抗日戰爭中被日寇砍伐掠走。古代靈石八景之一的“介廟松濤”已不復存在。介廟、介墓遺跡尚存。
何氏宗祠何氏宗祠位于縣城東13公里靜升鎮集廣村,系集廣村何姓族人的祠堂。何氏宗祠始建于何時,無籍可考,只知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何氏宗祠占地面積為607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正廳、過廳、東西廂房和戲臺等。多年來,宗祠一直為生產隊辦公和倉儲用地,加上族人極力保護,宗祠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據集廣村?何氏族譜?記載,何氏家族先祖來自河南大石橋,與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兩渡何家同出一源。明朝,先祖何資攜弟從河南遷來靈石,何資定居于集廣村,其弟定居于兩渡村。兩渡何家歷代耕讀傳家,仕途騰達,名人顯官眾多。清代文臣何乃瑩、武將何道深均功績卓著,聲鈳遠揚。集廣何家已傳24世,人丁興旺。過去,每逢冬至、春節,舉族聚集宗祠,行祭祀之禮,以示不忘祖先。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4
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00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
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筑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繡三晉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墻,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于嘉慶十年,也就是1805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筑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筑,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筑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筑的韻律而生氣勢。
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系與分割前后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繡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筑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位于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
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后三個院落,里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莊戶人家都是有講究的。
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東堡院100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互相聯系,是一條無形的紐帶。
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復吟哦!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5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游郭嘉偉,也可已叫我小郭導游,我今天帶大家參觀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20xx年初,被評為國家四A級旅游景區,它建筑在清朝,它傳承5020xx年的歷史,20xx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王家大院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共有2078個房間。
大家看到的每個臺間上和柱子上都有成雙成對的獅子在滾繡球,俗話說的好,獅子滾繡球,越滾越富有,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獅子滾繡球,好事兒在后頭,我也希望大家越來越富有。
現在我們來到了王家的后花園,這里曲水流觴,百鳥花香,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這里是人們來這里乘涼玩耍的地方,這里地形比較高,從這里的長城向遠眺,可以看到一大部分王家大院的景色。
好了,現在開始自由活動吧,我要留下幾個注意事項:不可以破壞花木,不亂丟垃圾,不破壞公物,以防小孩兒和自己的行李丟失,祝大家玩的開心。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6
好啦,王家大院到了,大家收拾收拾準備下車,跟隨我前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現開放高家崖、紅門堡兩個建筑群和王氏宗祠孝義祠三部分,共有院落123座,房間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在這里呢我也只以個人對王家大院的簡單的理解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王家大院的特點,還有大家進了王家大院之后應該看點什么,注意些什么,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王家大院的各處的磚雕、木雕、石雕,它們姿態分成,各具特色,其次如果站在王家大院的最高處的院墻上,俯瞰一下整個王家大院,大家會發現紅門堡的整體結構是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大家在進入之后,仔細的看看,就會發現我所說的這些特點。因為咱們相處時間挺長了,我還想給大家留一個完美的印象,我不太想大家知道我才疏學淺,所以等等會有專業的講解員為大家進行細細的講解,我就在最后尾隨大家,大家如果有什么事,就到隊伍最后找我,或給我打電話,咱們整個王家大院的游覽時間是三個小時,,因為王家大院整個建筑群是院內有院,門里套門,就像迷宮一般,雖然不會走不出來,但極易走散。因此,進入王家大院之后,大人要帶好小孩子,老人隨我一塊走,如果是中年人或年輕人和隊伍失散的話不要著急,一個人在高宅大院里面游覽也別具風趣,并且會在游覽完之后對整個大院有著個人獨特的見解,所以當走散時,你只需在三小時后,到咱們停車處集合,就可以啦。好了大家看到前面的那個穿著正是,留著寸頭的殷俊小伙了沒有,大家向那里靠攏,那位就是咱們的專業的講解員,,,什么沒看見,就是那個臉上有疙瘩的那個。
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年夜院是清代平易近居建筑的集年夜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巨匠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平易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年夜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巨細院落123座,衡宇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工具堅持,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鎖城堡式建筑。外不美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年夜精湛壯不美觀,天工人情地利。于貌似陳舊看法中千變萬化,在連結北方傳統平易近居共性的同時,又閃現出了卓越的個性妨現校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焰宏偉,功能齊全,根基上擔任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氣概,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在豐碩,適用而又美不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屋建瓴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配合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巨細院落既珠聯璧合,又自力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受。此刻,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遵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名目,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傳布下來的年夜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此魷脯根基上恢復了王家昔時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門又應變為前園后院。各院間有的都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氣概;年夜年夜都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型。設立于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今朝國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開事后,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不雅參觀、尋根謁祖或信函、電話咨詢。 1999 年,王家年夜院被評為“山西省十年夜聞名優異旅游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 20xx 年,經由過程了ISO9000 國際質量打點系統認證;20xx 歲首,王家年夜院又被評定為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和中國“質量萬里行”全國示范單元; 20xx 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區。 20xx年05月25日,王家年夜院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核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呵護單元名單。 靈石匠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縣汾河峽谷間溝營村(今巨室灘鎮溝峪灘村)。元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后,由農及商,人丁漸旺,繼而念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年夜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早晨康、乾、嘉年間,那時,除年夜興土木,營造室第、祠堂、墳瑩和開設店肆、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竭。在此時代,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搜羅授、封、贈在內的各類年夜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年夜十八世往后(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不美觀身非凡,在自己,則主若是后輩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道德。一些人荒于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于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年夜噴香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體年夜戶于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情后,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漂浮異鄉。 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后,王家人年夜業各界多有建樹,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名門望族。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7
上星期我去山西,參觀游覽了幾處,感受最深的是王家大院,回京之后其印象還久久出現在眼前。
除了對王家大院的建筑群,看了之后感覺特別舒服,青磚青瓦高高的堂屋,工整大氣,尤其是各種磚雕,不但工藝精湛,而且寓意深刻,幾乎每一處都可以講出一段故事。例如大門兩邊刻出兩株竹子,根部是深扎石頭之中,寓意根基扎實;中部竹竿挺直,寓意虛心求教、節節向上;頂部竹葉茂盛,寓意清平正廉。我歷來最喜歡竹子,去年出的文集即以竹子為封面底圖,家中亦養了富貴竹,但是象這樣解釋竹子,并放在大門,更是使我感動。
王家大院的每戶每室都有對聯和橫匾,其內容充滿了中國文化和道德,基本上圍繞的主題都是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學問。即使涉及做官致富,也是教人要為官清廉,取富正道。例如有一橫匾,上書“為善最樂”,我看了心中一震,原來這正是我老父臨終給我們兒女的教誨:助人為樂,為善最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還有一匾,上書“學會吃虧”等等。
王家大院盡管是富戶人家, 但是他們每戶都這樣做家教,使其鼎盛維持了相當長的年代,據說后來衰敗也是緣于放松了教育,以至吸毒腐敗盛行。我參觀之后觸動很大,當今各類腐敗是不是也與我們教育重文輕德有關,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都是如此。每一個做家長的都應認真自問,我們對兒女最大的期望,究竟是出人頭地,還是正直為善?如果大家都以前者為目標,甚至不擇手段,不惜踩著別人往上爭,那么不怪國家民族墮落!我們自己就沒有責任嗎?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8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墻,墻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桿石、石獅、石臺階等。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墻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04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__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9
周槐周槐生長在靈石縣石膏山腳下的西許村中,樹高約18米,圍徑7米有余。據清乾隆39年(公元1774)碑文記載,此槐為村民公產,相傳植自周初,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古槐軀干中空,樹洞可容數人,但依舊生機勃勃,枝繁葉茂,蒼勁挺拔,頗具風采。該樹比介休“秦柏”的樹齡要長得多,而可與晉祠的“周柏”比高下。
石膏山石膏山位于靈石縣城東南五十公里,北距太原一百八十五公里,雄居太岳山北段,處晉中、晉南和晉東南三地交界處,與介休綿山、沁源靈空山鼎足而立,為山西境內一座風光旖麗的名山。石膏山自然環境優美,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六十平方公里的風景區之內,青山環繞,綠水長流,林木蔥籠,鳥語花香。它不僅有雄偉秀麗的山光水色,有姿態萬千的石鐘乳溶洞,有古樸別致的佛寺梵剎,而且有比較完整典型的森林植被,有豐富多彩的樹木花卉鳥獸資源。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學者傅山游覽此山后曾題留“山林野趣”四字,道出了石膏山風光的特色。
天石天石(亦稱為“靈石”或“天星”),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賓館西側的陳列館八角亭內,是全國著名的第二大隕石。天石,滿身孔洞,狀若靠椅,而又不規則,“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露出地面的部分高達1.6米,底部直徑1.5米,體積2.4立方米;埋于地面以下部分的體積究竟有多大,迄今仍然是個謎。傳說,日本侵華時期,一個叫山口大榮的日本軍官,企圖把靈石運往日本,但號令士兵連挖數日不見根底,于是只好作罷,而后便再無一人刨根問底了。靈石為天外之物,何時降落人間,史無記述,據《靈石縣志》載,此石為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北巡太原傍汾開道時所獲。相傳石上有“大道永吉”四字(今已不存)。其時,文帝以為靈瑞,遂賜其名為“靈石”,并榜旨割介休西南地與霍州之北地建設縣治,以石命縣,取名為“靈石縣”,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靈石”因隋文帝賜名而名傳千古,因其不同尋常而富有神奇色彩。相傳靈石縣城的原狀是一艘大船,“靈石”則在桅桿處,按其地形,滔滔汾水北來,大船必覆,但因靈石能“鎮水災,捍城垣”,“顯靈秀之氣”,水即蜿蜒南下。舊時,由于種.種說法,靈石被當地百姓尊為“神石”,每逢過年過節,附近鄉民便紛紛前來頂膜禮拜,祈求好運。隨著科學的發展,“神石”之說已成為傳奇。天石,經科學化驗結論,實為一塊鐵隕石。其硬度為5.5-6.0,有磁性,主要成份為鐵,含量達96.17%,其余還有鎳、鈦、錳等,含量均不達1%,外部體積之大,僅次于烏魯木齊博物館陳列的鐵隕石。“天石”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右邊是豪華舒適的靈石賓館,左邊是直通大運公路的汾河大橋。園內存有北宋大書法家米蒂真跡,還有碑刻“晉省地域全圖”及三個展覽廳,如果您來靈石旅游或途經這里,一定不要忘記到“天石”景點一游。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0
王家大院地處山西腹部,在靈石縣城區12公里處的靜升鎮,與著名的綿山、資壽寺、“靈石”、韓信領、石膏山、靈空山等景點,呈v型旅游線路。
靈石縣歷史上“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家,為太原王氏后裔。留于當今的王家大院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總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列入省級文物保護的4.5萬平方米。1997年8月18日以“中國民居藝術館”正式開放的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有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11728平方米。1998年8月18日以“王氏博物館”正式開放的紅門堡建筑群,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有院落28座,呈“王”字型布局,房屋540間,面積達19800平方米。高家崖、紅門堡兩組建筑群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為黃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其特點是: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層樓疊院,鱗次櫛比,氣勢宏偉,功能齊備。高家崖群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的庭院風格;紅門堡建筑群順應地理條件,一部分應變為前園后屋的總體設計。再加匠心獨具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1996年以后,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經靈石縣人民政府投巨資修復,王家大院才得以同游人見面。五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遺產、民居藝術珍品,已廣泛地受到國內外建筑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工楊美術、影視、攝影等方面的專家及新聞媒體的關注,并成為一些高等院校的實習基地。目前,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1
石牌坊石牌坊位于靜升村中部,又名“孝義坊”,是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家的祠堂-孝義祠的一部分。石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梁,石頂石脊石獸,石斗拱石匾額,還鑲嵌以鏤空的石圖案。坊高7.36米,寬13.49米。底部的10頭石獅,姿態優美,栩栩如生。左右長短4根石柱上的前后4副楹聯,有楷有篆,古奧深沉。頂上“孝義”二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內閣學士翁方綱于乾隆乙已(1785年)夏日所書。王家當年共有石牌坊15座,只有此一座幸存下來。孝義坊北面為孝義祠,建筑面積428平方米,分上下兩院,下院210平方米,正面窯洞3孔,兩帝有廊廡,由此與上院相通。上院218平方米,正屋供奉祖先,南面小戲臺與祭祖堂相對,戲臺兩邊有優伶用的耳房,院東西亦為廊廡。孝義坊與孝義祠系王家十五世王夢鵬所建。王夢鵬事父母至孝,孝名卓著,遠播朝野,倍受頌揚。
文廟文廟位于靜升村中部,據明朝萬歷(1573-1620)本靈石縣志記載,靜升文廟系元代至順3年(1332年)所建,占在面積為42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殿、獻殿、東西配殿、影壁和魁星樓。影壁,壁面為18.19平方米,鏤空石雕“鯉魚躍龍門”,龍門肅立于云海之間,青龍奮爪翹首,氣勢軒昂;浪花間游動著一尾大鯉魚和七尾小鯉魚,維妙維肖,生動逼真。魁星樓,高20米,建于甕門高臺之上,六角三層磚木結構,重檐飛翼,高聳巍峨,氣勢雄偉壯觀,廟內有古柏6株,石碑數通。1996年,靜升文廟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縣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靜升文廟進行了精心維修,整舊如舊,煥然一新。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2
周槐周槐生長在靈石縣石膏山腳下的西許村中,樹高約18米,圍徑7米有余。據清乾隆39年(公元1774)碑文記載,此槐為村民公產,相傳植自周初,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古槐軀干中空,樹洞可容數人,但依舊生機勃勃,枝繁葉茂,蒼勁挺拔,頗具風采。該樹比介休“秦柏”的樹齡要長得多,而可與晉祠的“周柏”比高下。
石膏山石膏山位于靈石縣城東南五十公里,北距太原一百八十五公里,雄居太岳山北段,處晉中、晉南和晉東南三地交界處,與介休綿山、沁源靈空山鼎足而立,為山西境內一座風光旖麗的名山。石膏山自然環境優美,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六十平方公里的風景區之內,青山環繞,綠水長流,林木蔥籠,鳥語花香。它不僅有雄偉秀麗的山光水色,有姿態萬千的石鐘乳溶洞,有古樸別致的佛寺梵剎,而且有比較完整典型的森林植被,有豐富多彩的樹木花卉鳥獸資源。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學者傅山游覽此山后曾題留“山林野趣”四字,道出了石膏山風光的特色。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3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20xx年被命名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后建成。建筑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鱗”、“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組建筑群比肩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各自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內的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現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后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風格;大多數則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范。設立于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
崇寧堡建筑群的總體建筑與紅門堡相似,建筑意象為“虎臥西崗”的院落布局,整體建筑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墻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近于明代風格。設立于崇寧堡內的“力群美術館”,陳列著靈石籍當代著名版畫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總體藝術形象的結晶,它將歷史地傳之后世,并在文藝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千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繼到此觀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近20xx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大院還是倍受關注的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先后有《滄海桑田一百年》、《古鎮大河》、《關中往事》、《熬年》和《呂梁英雄傳》等十余部電視連續劇在此拍攝。-、-、-、-等當時和現在的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余秋雨、王魯湘等視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題詞賦詩寫文章,給予很高的評價。
1999年,王家大院被評為“山西省十大著名優秀旅游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20xx年,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xx年初,王家大院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質量萬里行”全國示范單位;20xx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區”;20xx年,王家大院被文化部命名為山西省唯一的“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xx年,王家大院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4
好啦,王家大院到了,大家收拾收拾準備下車,跟隨我前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現開放高家崖、紅門堡兩個建筑群和王氏宗祠孝義祠三部分,共有院落123座,房間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在這里呢我也只以個人對王家大院的簡單的理解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王家大院的特點,還有大家進了王家大院之后應該看點什么,注意些什么,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王家大院的各處的磚雕、木雕、石雕,它們姿態分成,各具特色,其次如果站在王家大院的最高處的院墻上,俯瞰一下整個王家大院,大家會發現紅門堡的整體結構是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大家在進入之后,仔細的看看,就會發現我所說的這些特點。因為咱們相處時間挺長了,我還想給大家留一個完美的印象,我不太想大家知道我才疏學淺,所以等等會有專業的講解員為大家進行細細的講解,我就在最后尾隨大家,大家如果有什么事,就到隊伍最后找我,或給我打電話,咱們整個王家大院的游覽時間是三個小時,,因為王家大院整個建筑群是院內有院,門里套門,就像迷宮一般,雖然不會走不出來,但極易走散。因此,進入王家大院之后,大人要帶好小孩子,老人隨我一塊走,如果是中年人或年輕人和隊伍失散的話不要著急,一個人在高宅大院里面游覽也別具風趣,并且會在游覽完之后對整個大院有著個人獨特的見解,所以當走散時,你只需在三小時后,到咱們停車處集合,就可以啦。好了大家看到前面的那個穿著正是,留著寸頭的殷俊小伙了沒有,大家向那里靠攏,那位就是咱們的專業的講解員,,,什么沒看見,就是那個臉上有疙瘩的那個。
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王家年夜院是清代平易近居建筑的集年夜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巨匠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平易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年夜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巨細院落123座,衡宇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高家崖、紅門堡工具堅持,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鎖城堡式建筑。外不美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年夜精湛壯不美觀,天工人情地利。于貌似陳舊看法中千變萬化,在連結北方傳統平易近居共性的同時,又閃現出了卓越的個性妨現校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焰宏偉,功能齊全,根基上擔任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氣概,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在豐碩,適用而又美不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高家崖建筑群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屋建瓴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配合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巨細院落既珠聯璧合,又自力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受。此刻,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遵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名目,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傳布下來的年夜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此魷脯根基上恢復了王家昔時的歷史風貌。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門又應變為前園后院。各院間有的都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氣概;年夜年夜都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型。設立于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今朝國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開事后,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不雅參觀、尋根謁祖或信函、電話咨詢。1999 年,王家年夜院被評為“山西省十年夜聞名優異旅游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 20__ 年,經由過程了ISO9000 國際質量打點系統認證;20__歲首,王家年夜院又被評定為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和中國“質量萬里行”全國示范單元; 20__ 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區。20__年05月25日,王家年夜院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核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呵護單元名單。靈石匠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縣汾河峽谷間溝營村(今巨室灘鎮溝峪灘村)。元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后,由農及商,人丁漸旺,繼而念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年夜望族。王氏家族鼎盛于早晨康、乾、嘉年間,那時,除年夜興土木,營造室第、祠堂、墳瑩和開設店肆、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竭。在此時代,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搜羅授、封、贈在內的各類年夜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王氏家族年夜十八世往后(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不美觀身非凡,在自己,則主若是后輩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道德。一些人荒于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于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年夜噴香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體年夜戶于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情后,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漂浮異鄉。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后,王家人年夜業各界多有建樹,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名門望族。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5
天石天石(亦稱為“靈石”或“天星”),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賓館西側的陳列館八角亭內,是全國著名的第二大隕石。天石,滿身孔洞,狀若靠椅,而又不規則,“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露出地面的部分高達1.6米,底部直徑1.5米,體積2.4立方米;埋于地面以下部分的體積究竟有多大,迄今仍然是個謎。傳說,日本侵華時期,一個叫山口大榮的日本軍官,企圖把靈石運往日本,但號令士兵連挖數日不見根底,于是只好作罷,而后便再無一人刨根問底了。靈石為天外之物,何時降落人間,史無記述,據《靈石縣志》載,此石為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北巡太原傍汾開道時所獲。相傳石上有“大道永吉”四字(今已不存)。其時,文帝以為靈瑞,遂賜其名為“靈石”,并榜旨割介休西南地與霍州之北地建設縣治,以石命縣,取名為“靈石縣”,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靈石”因隋文帝賜名而名傳千古,因其不同尋常而富有神奇色彩。相傳靈石縣城的原狀是一艘大船,“靈石”則在桅桿處,按其地形,滔滔汾水北來,大船必覆,但因靈石能“鎮水災,捍城垣”,“顯靈秀之氣”,水即蜿蜒南下。舊時,由于種.種說法,靈石被當地百姓尊為“神石”,每逢過年過節,附近鄉民便紛紛前來頂膜禮拜,祈求好運。隨著科學的發展,“神石”之說已成為傳奇。天石,經科學化驗結論,實為一塊鐵隕石。其硬度為5.5-6.0,有磁性,主要成份為鐵,含量達96.17%,其余還有鎳、鈦、錳等,含量均不達1%,外部體積之大,僅次于烏魯木齊博物館陳列的鐵隕石。“天石”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右邊是豪華舒適的靈石賓館,左邊是直通大運公路的汾河大橋。園內存有北宋大書法家米蒂真跡,還有碑刻“晉省地域全圖”及三個展覽廳,如果您來靈石旅游或途經這里,一定不要忘記到“天石”景點一游。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6
王家大院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20xx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筑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繡三晉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墻,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于嘉慶十年,也就是1820xx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筑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筑,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筑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筑的韻律而生氣勢。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系與分割前后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繡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筑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位于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后三個院落,里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莊戶人家都是有講究的。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東堡院120xx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
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互相聯系,是一條無形的紐帶。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復吟哦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7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乘坐前往山西的列車。我是導游胡玉娟,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首先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目的地——山西大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由鞏俐主演,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的陳家大院就是在山西的喬家大院拍的。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山西大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無論哪個季節,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游人。一片黃土地,一片未開化的混沌,猶如盤古開天辟地似的景觀,不經意間的覺醒,幾經滄桑,終于在古今變遷之后成為一處獨特的地域風情。
40多年前,建筑大師梁思成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時,那富麗堂皇中蘊含的深邃讓他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種房子在一個莊子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想象到當日的氣焰,其所占地面積之大,外墻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復雜,均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許多……由莊外遙望,10數里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筑史上之榮耀。”山西,地理位置獨特,中院于北方游牧民族物資交換的腹地,加之晉中南地少人稀,人們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外出經商。因為誠實守信的性格和團結勤儉的作風以及嚴謹科學的管理,晉商的事業就此平步青云。由于難舍對故鄉的眷戀,苦心在外經營的商人飛黃騰達之后便在原籍置起屋宅,一座座大院便奇跡般的出現在晉中那塊不算廣袤的土地上。豪華氣派,這是晉商實力的最真實寫照。看不盡的大院高墻,仿佛里面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俗話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院。”喬家大院時第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大院。在這個完全城堡式的建筑里,院墻如同高墻,高大可見一斑。從前,更夫夜里便行走在院墻上打更,每每想起梆子的聲音,那洪亮,方圓十里都可聽見。喬家大院的布局講究的是一個方正,工工整整的建筑風格配置豪華的家居擺設,一眼望去,不禁讓人遙想起大院繁華時的種種。一盞盞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在院墻,燃盡一地滄桑的流年。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8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現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9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博物館”之稱。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欄桿院、統樓院與包廂式的戲臺院被譽為渠家大院的“四絕”。遠遠望去,錯落有致的頂棚,懸山式、歇山式、卷棚式、硬山頂式……讓人驚詫不已。院落中的.技藝精湛的石雕盡顯渠家大院的高雅美觀。
曹家大院突出在富貴之氣。整體結構遵從篆書中的“壽”字,多壽多福多子是曹家大院的宗旨,三層四座的堂樓,雖不霸氣,卻充斥著貴氣。
王家大院以其特有的姿態佇立在一片連綿的山脈間。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于其中,作為太原王氏后裔的靜升王家,大院似乎飽含他們對于家族的殷切期望。此外還有申家大院、常家大院......
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樸靜雅,每個大院都展現出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個場所都包含著中國晉商文化。從這些恢弘的建筑中,從這些寓意豐富的圖案中,我們似乎將晉商文化的脈絡重溫。且不論大院衰落的真實緣由,但是放眼于大院建筑的綺麗豪華、交相輝映的輝煌,就已經足夠讓我們放飛遐思,遨游萬里。
讓我們走近大院,去感受——納蘭容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詞中的似水流年。
我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再次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最后一祝大家開心愉快二祝大家身體棒棒三祝大家工作順利,永遠幸福。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20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間,其時,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瑩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斷。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從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于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別大戶于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變后,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流落他鄉。
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后,王家人從業各界多有建樹,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