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導游詞(精選9篇)
翠湖導游詞 篇1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儼如高原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晶瑩的明珠,這就是古老的滇南澤,因距昆陽城最近,故又名昆陽湖,即人們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詩人對她描寫是:昆池千頃浩溟漾,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群峰來鏡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這美麗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南臨滇池,六河縱橫,中間一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壩子。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西山龍門
各位朋友,西山景區歷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開拓史,素以雄、奇、險、秀的瑰麗景色享譽滇中,有云南第一風景名山的稱號。西山山巒起伏,形似臥佛,故也稱臥佛山。隔水相望,西山宛如一豐盈女子躺臥滇池岸邊,又有“睡美人”之美稱。西山有國家、省、市級文物9處,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觀、庭院別墅、佛像石雕、古樹名木為一園。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使西山景區名列全國的奇觀勝景。現在我們已經到了西山冷門游覽區,昆明有句俗話:“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現在我們將一起去探尋這種“身價百倍”的感覺。龍門概況
各位朋友,繞過一個小山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崖名叫羅漢崖,西山龍門風景區就位于其上。現在迎面而來的就是見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樹林蔭中的金色屋頂是三清閣建筑群。西山龍門風景區是由“三清閣”和“龍門石窟”兩部分組成。
“三清閣”是一組九層十一閣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閣、靈官殿、真武殿等殿閣;“龍門石窟”則是由攬海處、慈云洞、云華洞、達天閣等部分組成,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閣原是元代梁王的避暑行宮,后因戰亂廢棄,明正德、嘉靖年間,在鎮守云南的黔國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由無邊闡釋經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懸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窩,層層累累。三清閣經過幾百年的開拓整修,以及仍存,新景倍增,古松重疊,殿閣飛檐,上有彩云藍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三清境
三清閣牌坊上書四個大字“蒼崖萬丈”,這寫的就是羅漢崖的景色。我們走到牌坊下,抬頭可見道教的太極圖,表明從這里開始進入道家之地。牌坊后就是陡峭的石臺階,在登石階時請朋友數以下所登的臺階數。登上這段石階就是山門,山門稱為“三清境”,何為“三清境”呢?道教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就是“三清天”,就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據道教傳說,這三重最高天境分別居住著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層玉清境居住著元始天尊,也稱天寶君。第二層上清境居住著靈寶天尊,也稱太上道君。第三層太清境居住著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用“三清”作為宮、觀、閣、殿的名稱,三清閣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進了三清境就是進入了道教的天堂。
請看山門正面這副對聯:“時出云煙鋪下界,夜來鐘磬徹諸天。”這副對聯是對三清閣風景的絕妙描述。大家看,云霧飄逸,鋪至下屆,大地時隱時現,碧波萬頃的滇池和廣闊的昆明壩子就在我們腳下。夜幕降臨后,萬籟俱寂,這三清閣鐘磬之聲,清遠悠長,響徹天際,人們仿佛置身仙界。
請再看山門背面的對聯:“置身須向極高處,舉首還多在上人。”這副對聯說的是在欣賞
了遠處的湖光山色和山門正面的對聯后,朋友們又得起步攀登了,因為這里還不是最高之處,抬
眼上望,前面的石階已有許多人在攀登,這是鼓勵人們不要停頓,要勇攀高峰。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誡我們為人處世不能自滿,要力爭置身于最高的地方。對聯一語雙關,催人奮進,就讓我們按照對聯所說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翠湖導游詞 篇2
我們一下飛機,就感覺一陣陣清涼撲面而來,不知不覺已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住在一個公園叫“翠湖”的岸邊上!
走進翠湖公園有一個大池塘,池塘里開著粉紅色和雪白色的荷花。風輕輕吹拂,荷花搖動著,走近一看,池塘里還有小魚,它們“東跑西躥”好像在捉迷藏。有孩子們跑來跑去,老人們有的散步、跳舞、做操、打拳,有的在涼亭里拉“二胡”,有的在公園里大聲朗讀英語,有的背著音箱在公園里盡情的唱歌,仿佛在開一個盛大的“音樂會”。
我聽我爸爸的一位同事講起,夏天結束后,到了冬天,冬天的翠湖還是一個歡樂、熱鬧的公園。冬天紅嘴鷗就會從“西伯利亞”飛到昆明的翠湖。紅嘴鷗在翠湖公園“飛來飛去”它們非常喜歡這個四季如春的地方。每當紅嘴鷗從“西伯利亞”飛來的時候,“成千上萬”的人來這兒觀賞紅嘴鷗,人們把公園擠得“水泄不通”!給它們喂吃食物,紅嘴鷗也樂得開心的“自由自在”飛翔,成了“翠湖”公園一道美麗的景象!
翠湖導游詞 篇3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儼如高原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晶瑩的明珠,這就是古老的滇南澤,因距昆陽城最近,故又名昆陽湖,即人們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詩人對她描寫是:昆池千頃浩溟漾,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群峰來鏡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這美麗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南臨滇池,六河縱橫,中間一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壩子。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西山龍門
各位朋友,西山景區歷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開拓史,素以雄、奇、險、秀的瑰麗景色享譽滇中,有云南第一風景名山的稱號。西山山巒起伏,形似臥佛,故也稱臥佛山。隔水相望,西山宛如一豐盈女子躺臥滇池岸邊,又有“睡美人”之美稱。西山有國家、省、市級文物9處,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觀、庭院別墅、佛像石雕、古樹名木為一園。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使西山景區名列全國的奇觀勝景。現在我們已經到了西山冷門游覽區,昆明有句俗話:“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現在我們將一起去探尋這種“身價百倍”的感覺。龍門概況
各位朋友,繞過一個小山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崖名叫羅漢崖,西山龍門風景區就位于其上。現在迎面而來的就是見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樹林蔭中的金色屋頂是三清閣建筑群。西山龍門風景區是由“三清閣”和“龍門石窟”兩部分組成。
“三清閣”是一組九層十一閣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閣、靈官殿、真武殿等殿閣;“龍門石窟”則是由攬海處、慈云洞、云華洞、達天閣等部分組成,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閣原是元代梁王的避暑行宮,后因戰亂廢棄,明正德、嘉靖年間,在鎮守云南的黔國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由無邊闡釋經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懸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窩,層層累累。三清閣經過幾百年的開拓整修,以及仍存,新景倍增,古松重疊,殿閣飛檐,上有彩云藍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三清境
三清閣牌坊上書四個大字“蒼崖萬丈”,這寫的就是羅漢崖的景色。我們走到牌坊下,抬頭可見道教的太極圖,表明從這里開始進入道家之地。牌坊后就是陡峭的石臺階,在登石階時請朋友數以下所登的臺階數。登上這段石階就是山門,山門稱為“三清境”,何為“三清境”呢?道教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就是“三清天”,就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據道教傳說,這三重最高天境分別居住著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層玉清境居住著元始天尊,也稱天寶君。第二層上清境居住著靈寶天尊,也稱太上道君。第三層太清境居住著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用“三清”作為宮、觀、閣、殿的名稱,三清閣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進了三清境就是進入了道教的天堂。
請看山門正面這副對聯:“時出云煙鋪下界,夜來鐘磬徹諸天。”這副對聯是對三清閣風景的絕妙描述。大家看,云霧飄逸,鋪至下屆,大地時隱時現,碧波萬頃的滇池和廣闊的昆明壩子就在我們腳下。夜幕降臨后,萬籟俱寂,這三清閣鐘磬之聲,清遠悠長,響徹天際,人們仿佛置身仙界。
請再看山門背面的對聯:“置身須向極高處,舉首還多在上人。”這副對聯說的是在欣賞
了遠處的湖光山色和山門正面的對聯后,朋友們又得起步攀登了,因為這里還不是最高之處,抬
眼上望,前面的石階已有許多人在攀登,這是鼓勵人們不要停頓,要勇攀高峰。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誡我們為人處世不能自滿,要力爭置身于最高的地方。對聯一語雙關,催人奮進,就讓我們按照對聯所說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靈官殿
山門所對是靈官殿。殿內供奉著王靈官:三目,赤面,披甲執鞭,左右有靈童捧卷執印,勇猛威武,氣勢逼人。他是道教的護法神,類似佛教中的韋馱。王靈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辦事公道,懲惡揚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專司天上和人間糾察。
請看殿前這副對聯:“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層巒聳翠,飛閣流丹;”上聯出自宋朝范仲淹《岳陽樓記》,下聯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這是一幅集句聯,借古人的名句,來寫三清閣的湖光山色,說明滇池是匯聚了洞庭湖和鄱陽湖的風景之美。上聯寫皎潔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銀;月光輝映,如圓圓碧玉沉入湖水。殿前橫匾是將下聯的后四字“飛閣流丹”進一步突出。“飛閣”指靈官殿及三清閣等凌空構建的殿宇;“流丹”則形容這些樓閣殿宇的紅柱在陽光的照映下流光溢彩,燦若紅霞。
朋友們,從靈官殿到三清閣有三十六級臺階,剛才我讓大家登石階時數共有多少級臺階,不知道大家數的數字是多少?對,有的朋友認真數了,七十二級。請大家注意,這個數字是具有象征意義的。七十二級臺階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們正在登的這三十六級臺階則代表三十六天罡,這是道觀中常見的建筑數目。
三清閣
在路邊有兩個平臺,一個平臺上就是玉皇閣,相傳這里原為元朝鎮守云南的梁王的避暑行宮,現在改為茶室。在三清閣的九層十一閣建筑群中,只有這里是一個寬敞的作息之處,在此可以品茗賞景。請看這副對聯:“極目太華高,偌大乾坤撐半壁;蕩胸滇海闊,無邊風月倚層樓。”聯語意興橫飛,狀物寫景,氣勢宏大。有人說它以太華山喻梁王權勢,支撐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征寬闊胸懷,任憑風云激蕩。另一個平臺原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殿前有蛇龜石雕,叫“青蛇纏龜”,龜蛇代表長壽,據說用手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壽,你看整個石雕已被摸得光亮如鏡了。平臺上建有真武傳奇堂,里面有真武大帝從出家到得到的配圖故事,大家如有興趣可進屋參觀。
繞過真武殿我們能看到一眼泉,這眼泉叫“孝牛泉”。關于此泉還有一個傳說:昆明有個姓趙的屠夫,買了一頭母牛和一條牛犢。趙屠夫綁了母牛要殺時,聽見有人在外面叫,于是放下刀子出門去看,不想回來時刀子卻不見了,只見牛犢俯臥在地上。屠夫很有懷疑,把牛犢打起來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趙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殺牛,不想牛犢雙眼流淚,望著母牛哀鳴。這淚水和哀鳴聲深深觸動了趙屠夫:牛犢尚有孝母之心,何況人呢?于是趙屠夫放下屠刀,牽著母牛和牛犢到了三清閣出家。由于三清閣建于懸崖峭壁之上,取飲用的水極不方便。牛犢為報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這個傳說情節動人,反映了儒家“百善孝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報”的觀念。
攬海處
石隧道
從這里開始我們走進石隧道,大家請注意安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了。請看隧道石壁上的五個紅色大字:“長歌懷采薇”,它出自初唐詩人王繼的五言律詩《野望》,說的是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齊不愿意吃周食,隱于首陽山中采薇而食,終至餓死的故事。作者通過對伯夷、叔齊的追懷,表達了自己處于隋唐之際,改朝換代時的感觸。伯夷、叔齊的“氣節”歷來被儒家贊揚。儒家思想的詩句鐫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剛才我給大家介紹的中國文化儒、道融合的特點。
慈云洞
隧道中由于有石窗,所以光線十分充足,從石窗中還可以俯瞰滇池的風光。向下看有“空中樓閣”之感,雖有心悸,但腳踏實地。這個石窟稱慈云洞,是一個姓吳的道人開鑿的,正壁原巖上雕刻有一尊觀音,膝前一幼童,顯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財童子移植過來,反映了道、釋之間互相對立又互相吸收的特點。兩旁金童合十,玉女捧缽。左右有騎馬跨虎的神像,是青龍星君和白虎星君。整個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塊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當時工程的巨大和工作的艱辛。大家看,這個石香爐,在這臨滇池的一面鐫刻著《曾吳道人》詩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間進士那文鳳,詩寫于嘉慶六年(1801年)。詩中贊頌這位吳道人開山鑿洞的不朽功績。其中第一首的頭四句說:“萬鉆千錘顯巨才,懸崖陡處辟仙臺。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開鑿概況
“攬海處”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道士趙練主持開鑿的。當時從三清閣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鋪架的木棧道。人們登臨過往,木棧道吱吱作響,令人膽戰心驚,極不安全。到了清乾隆年間。一個貧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開鑿出現在的石道,這道士名叫吳來請,是滇池邊漁村的人。他廣積善德,經常修橋補路,方便行人。根據人們的建議,吳道子開辟了這條石道取代了木棧道,繼而又從舊石室向前,開辟了“普陀勝境”坊,再往前,螺旋蛇道,開慈云洞。這個工程共歷時十五年,全憑一錘一鉆造成。從慈云洞至龍門石窟的石道則是清朝時昆明名士楊汝蘭、楊際泰父子組織石工開鑿的,從道光至咸豐年間,共歷十三個春秋。現在我們就開始攀登龍門。
達天閣
從這里開始到達天閣的隧道被稱為“云華洞”,是楊氏父子所修。順云華洞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我們此行的頂點――“達天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龍門。“達天閣”也是在原生的巖石上雕鑿而成的,包括有:龍門石坊、平臺、石室、神像、香爐等,其中石室中間的魁星點斗的雕像最為傳神。“魁星”也稱文曲星,是主宰文壇的神,這個雕像形如魁字,高有一米多,你看那鬼頭不就是魁字的偏旁,后踢的左腳不就是長長的一勾,腳平抬的金色墨斗就是右邊的“斗”字,體現了中國象形文字造字的傳神。魁星右手高懸神筆,左手執元寶,是神筆的黑斗,右足踏鱉頭,左足后翹,腳掌抬斗,扭其身軀而點斗。傳說古代就是由魁星來點狀元,考生中文運好的被點中便可登科中舉,而中狀元的則被稱做“獨占鰲頭”,這便是“魁量點斗,獨占鰲頭”的傳說。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發,彩帶翻飛,活潑跳脫”,與兩旁坐像的關圣、文昌相應,一靜一動,相得益彰,更顯得魁星生動活潑,神采飛揚,主體突出。
大家如仔細看可發現,魁星點斗的筆尖是斷的,有關這斷筆尖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一個姓李的青年石匠受人指點到西山的峭壁上開鑿只道,將一腔熱情全部傾注于這有意義的藝術創作之中。一天天,一年年,不顧寒暑和刮風下雨,十幾年如一日,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到最后把魁星手中那支筆的筆尖刻斷了,石匠傷心到了極點,自己如此寄情的藝術創作竟不能圓滿,悲傷至極的李石匠丟下錘鉆,從龍門跳了下去。這個悲壯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青年工匠對藝術完美追求的精神。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祿位;南面的是關圣帝君,主宰武運。神像背后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兩壁刻有琴棋書畫,駿馬奔馳。閣頂刻有蟠桃垂掛,仙鶴雙飛。石室外的橫額上刻有一個花瓣形石龕,龕內刻有南極仙翁。整個石窟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石室北面刻有跳躍的鯉魚,南面為吐水金龍,這就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用鬼斧開鑿了龍門,令黃河奔騰入海。龍門據說就是今天的黃河壺口瀑布。有了龍門,河中鯉魚就無法返回故鄉,善良的禹妻奏請玉皇大帝,凡是能夠逆流而上遇過龍門而上越過龍門的擬于便可化為金龍,不能越過的就在額頭上記一點,叫點額而歸。黃河大鯉魚額頭上紅點相傳說
是沒有越過龍門的標記。由于這一傳說,后世就把舉報科舉考試比喻為跳龍門的鯉魚,已經成龍上天;應試落第比喻為龍門點額,意思是在龍門把頭碰破了,敗退而回。這雖然是個傳說,但人們進過艱苦的跋涉,登上這懸崖之上的龍門,越過了這龍門,升價百倍的含義。在西山的諸峰中,有一掛榜上,位置在龍門之南。此山的峭壁呈土紅色,泛舟滇池,遠看此景,猶如金榜高懸,故此得名。此景與“一登龍門,身價百倍”、魁星點頭,獨占鰲頭的美妙傳說,為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令人神思遐想。
在這高山之巔,每個人都會產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在遠眺滇池風光之后,請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室柱上的這副對聯;“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益心境放平。”雖然講的是攀高登頂應注意的勸誡,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值得自習品味。篇三:昆明導游詞
昆明導游詞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儼如高原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晶瑩的明珠,這就是古老的“滇南澤”,因距昆陽城最近,故又名“昆陽湖”,即人們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詩人對她描寫是:昆池千頃浩溟漾,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群峰來鏡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這美麗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南臨滇池,六河縱橫,中間一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壩子。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積15942平方公里,建成區98平方公里,直轄盤龍、五華、西山、官渡四個區和呈貢、晉寧、安寧、富民、嵩明、宜
良、路南、祿勸八個縣。人口3635212人,有漢、彝、回、白、苗、蒙古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12.6%,城區人口1611969人。
翠湖導游詞 篇4
翠湖公園內縱貫南北的是阮堤,是1834年云貴總督阮元撥款所筑。直通東西的是唐堤,1919年由時任孫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國聯軍總司令的唐繼堯撥款所筑。兩道長堤,分湖為四。堤畔植柳,湖內種荷,荷柳相映,清翠秀麗。兩道長堤將翠湖分成五片景區--湖心島景區以湖心亭和觀魚樓等清代建筑為主;東南面是水月軒和金魚島;東北面是竹林島和九龍池;南邊是葫蘆島和九曲橋;西邊是海心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天有成千上萬只北方飛來的紅嘴鷗在翠湖越冬,嬉鬧戲水,爭搶食餌,給翠湖增添了無限的情趣。這是由于昆明四季溫暖如春,適合海鷗過冬,加之昆明人視鷗如友,愛護海鷗,昆明市政府也規定不準捕捉海鷗,不準放爆竹驚嚇海鷗。這樣,紅嘴鷗與昆明人結下了"朋友"之情,每年11月份,它們就飛來昆明過冬,第二年3-4月,它們又離開昆明飛往我國東北及西伯利亞等地。
翠湖導游詞 篇5
鳴翠湖總占地10000余畝,其中濕地8000畝,綠化及其他用地20___畝,是銀川市東部面積最大的自然濕地保護區。鳴翠湖通過退耕還湖、封育治理、禁牧禁獵,保存了其原有的自然風貌,給鳥類資源和水生動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這里植被豐富,鳥類眾多,有維管植物109種,水生浮游植物69種,以適于濕地的植被為主,如垂柳、沙棗、紫穗槐、 香蒲、蘆葦、荷花等;有野生鳥類共97種,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 中華秋沙鴨、 黑鸛、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大天鵝 、小天鵝、鴛鴦等14種,每逢春夏,成千上萬只鳥在這里棲息繁衍,成為鳥的樂園。
翠湖導游詞 篇6
翠湖公園位于昆明市區的螺峰山下,五華山西麓,云南大學正門對面,原名菜海子。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后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亦因湖東北曾有九個出水泉眼,又名"九龍池"。翠湖水光瀲滟,綠樹成蔭,樓現波心,環境優美,是昆明城內的一顆綠寶石。享有"城中之玉"的美稱。
翠湖導游詞 篇7
此時,您可以蕩舟于蘆葦迷宮,聽鸝啼鶯鳴,看蘆葦瑟瑟,體驗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神秘驚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或品味荷花、水車、千步廊橋的江南小橋流水的自然之味。鳴翠湖的設計完全是人性化無障礙,觀光車、觀光船是安全無污染的環保交通工具.鳴翠湖以湖水、蘆葦、荷花、飛鳥、游魚,建成了集文化性、趣味性和濃郁生態特色于一身的十大景觀景點:“車水排云”吐氤氳,“碧水浮蓮”戲紅鱒。“千步廊橋”楊柳色,“百鳥鳴翠”啁啾聲。“蘆花追日”飛白絮,“青紗漏月”點碎金。“迷宮尋鷺”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蹤。“綠帳問茶”清幾許,“東堤夕照”黛色新。
鳴翠湖以廣闊的水體,優美的自然環境,舒適宜人的氣候,吸引了無數的游人來此觀光游覽或迷宮探險,或靜心垂釣,泛舟采蓮或望蘆花而談笑,令人陶醉于湖光,忘形于葦色,頤養性情,忘塵世喧囂,樂而忘返。
翠湖導游詞 篇8
下了駱駝我們又換乘游艇穿越黃河,來到了沙坡頭的腹地。在這兒,我驚奇地發現這里的沙子竟然非常的細,顆粒大約只有海沙的十分之一,隨手抓起一把,不用刻意去揚,張開手來,頃刻間便會隨風飛揚的無影無蹤了。微風中你若能靜下心來,便會聽到一種奇怪的嗡嗡聲,細究下來,原來這就是沙坡頭的一絕——金沙鳴鐘。怪不得寧夏當地流傳著“寧夏歸來不看沙”的諺語呢。
在沙漠中,最讓我感動刺激的要數“沙漠沖涼”了,乘坐著沙漠越野車,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肆意的奔馳著,不停的飛躍著,不時還會劃過一個個極陡沙坡,所到之處,總會一起一陣陣驚叫聲,讓人感覺仿佛是在沙漠中乘坐過山車一般刺激。
在那之后,我們又乘興品味了沙坡頭另一絕——羊皮筏子。十六張從滿氣體的浸過桐油的完整的羊皮被分成四組前后排扎在一起,上面安裝上木架,游客們直接坐在木架上面,延黃河水流漂浮,欣賞沿岸美景,那回歸自然原生態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翠湖導游詞 篇9
翠湖公園,位于昆明市中心五華山西路,云南大學正門對面,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雖然面積不算太大,但卻很有特色,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后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占地面積21公項。元朝以前,這里還屬于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所以又叫“菜海子”。明朝沐英在翠湖西面湖畔“種柳牧馬”。清初藩王吳三桂“填菜海子之半,作新府”,改名“洪化府”,后又改稱“承華浦”。清康熙年間云貴總督范承勛、巡撫王繼文于湖中建碧漪亭,水光瀲滟,綠樹成蔭。唐繼堯時在湖中筑有東西堤和南北堤,把湖一分為四,堤畔遍植垂柳,湖內多種荷花,舊有“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臺”之聯,被譽為“城中碧玉”,是昆明城老十景之一。__期間,無人問津,幾近荒廢。
聽說翠湖公園現在是觀賞海鷗的季節,近在咫尺,卻無暇顧及,先遠后近,是我的旅游計劃。昨天去云南大學辦事,看到前面氣氛異常熱烈,走到近前,才發現是翠湖公園。雖然沒帶相機,還是忍不住“忙里偷閑”,“鉆”進去轉悠了一大圈。(在網上找了一些照片,胡亂湊合一篇游記)
冬天進入翠湖公園,就等于走進了鳥的世界,天上飛的、水面游的全是
紅嘴鷗以及少數別的什么鳥類,嘰嘰喳喳、人歡鳥鳴,熱鬧非凡。
翠湖公園簡介:翠湖公園在昆明城中,明代以前是滇池一個美麗的港灣,清初成為旅游勝地。翠湖現有二十一公項。園內雕梁畫棟,碧波漣漪……楊柳拖青,姹紫嫣紅,清新秀麗,恬靜幽雅。“翠湖春曉”、“翠湖嬉鷗”。讓人流連忘返。
二十多年前的翠湖公園可謂冷冷清清,一潭死水,幾個老翁……。近年來,新增加了不少亭、臺、回廊、曲橋等建筑,精致玲瓏,亭閣均有匾對,歌詠園中的景觀。觀魚樓前有黃奎光書題聯云:“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何時閑了,與明月對飲而三。”
翠湖公園大致上可分為五個景區:東北面有個竹林島,這里人最多,人們自發地在此唱歌跳舞,也有“討錢”的,打扮得怪模怪樣,著實大剎風景;東南面是金魚島,環境清幽;中部是“湖心亭”,亭臺、樓榭、曲廊環繞著一渺池水;湖心亭東面的“唐堤”右側是“水月軒”;湖心亭西南面是棕櫚島。不過,游玩公園我不是很喜歡,一般到了城市,公園是不去的。
紅嘴鷗俗稱“水鴿子”,體型大小與鴿子相似。紅色的小嘴扁扁的,尖端呈黑褐色,身體大部分為白色,展翅高飛時,翩翩猶如白衣仙子。該鳥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就遷移到高原湖泊、壩塘和水田中越冬。在云南的高原湖泊中,秋冬季都可發現
靜若處子。紅嘴鷗一但安靜下來,便如同江南水鄉的鴨子,往返于湖面暢游,十分可愛。大部分時間,則在游人的歡呼聲中,在湖面上空飛翔盤旋。自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末起,每年冬季都有大量海鷗從西伯利亞飛到昆明過冬,就象滇池海埂,其中有一部分就在翠湖棲息。每年此時,“逛翠湖,賞海鷗”便成為游客的一大樂趣。尤其是冬季,在翠湖,外地游客能對昆明“春城”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