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寧夏沙坡頭的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介紹寧夏沙坡頭的導游詞范文 篇1
水洞溝遺址是三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整理
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里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
介紹寧夏沙坡頭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現在要去游覽的是沙坡頭風景區。沙坡頭景區位于寧夏中衛縣,建于1984年,面積1.3萬余公頃(19.5萬畝),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是草原與荒漠、亞洲中部與華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交會地帶,主要保護對象為騰格里沙漠景觀、自然沙塵植被及其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植物有422種,野生動物有150余種,充分展示出一個以亞洲中部北溫帶向荒漠過渡的生物世界。它是中國第一個具有沙漠生態特點并取得良好治沙效果的自然保護區,是干旱沙漠生物資源“儲存庫”,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過去,沙坡頭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衛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治沙專家采用一種叫“麥草方格”的方法,就是一種用麥草、稻草、蘆華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狀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衛程,取得巨大成功,鐵路兩側巨網般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治沙專家慕名前來考察。各位游客朋友,20世紀80年代初,旅游部門發現沙坡頭有著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游覽區。
介紹寧夏沙坡頭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游客朋友,沙坡頭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總長800米、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沙坡頭黃河滑索,有黃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車,有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可以騎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沖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黃河南岸是一塊三面環沙,一面靠山的“U”形半島,這里地形優越,景觀奇特,民風淳樸,資源豐富,可以在演藝中心觀看具有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可以住宿黃河塞上人家,干農家活、吃農家飯、睡農家坑、享農家樂;濱河浴場可以體驗母親河的沐浴,秦代長城和陶窯在這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遺址等。20___年,中衛市沙坡頭旅游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中國四大鳴沙之一的金沙鳴鐘。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距離黃河水面垂直距離有百米高,沙山懸若飛瀑,游人滑沙,如從天而降。滑行時,人推沙走,沙載人流,可快可慢,時行時住。晴空麗日,天氣炎熱,滑沙時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嗡嗡有聲,沉悶渾厚,大家待會兒滑沙時可一定要注意聽哦!金沙鳴鐘的形成,是由于沙坡頭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造成的。沙丘高大、坡陡,沙子以細為主,礦物質成分大都是石英,表面干燥,被太陽曬后,經風的吹拂或人馬走動,沙粒移動摩擦起來,便會發出響聲。所以,鳴沙的特點是熱沙才響,陰天雨天不響,滾燙的沙子可以治療腳氣、皮膚病、風濕病等,因而,這里又是極好的“沙浴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