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物館導游詞(通用34篇)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游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筑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并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并具有世界意義。
湖北省博物館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續》、《秦漢漆器藝術》、《梁在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以其精美豐富的展品、精良的陳列布局、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宜人的觀賞環境,向觀眾介紹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深受海內外游人歡迎。每年接待觀眾達十幾萬人次,成為我省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開放窗口,黨和國家領導人等曾給予高度評價,國際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來館參觀,留連忘返。
迄今,湖北省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 81909平方米,建筑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自湖北省博物館分離,成為隸屬于湖北省文化廳的獨立法人單位,具備國家文物局認可的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在湖北省文化廳(文物局)的領導下,主要擔負湖北省境內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文物建筑保護設計維修等項工作,承擔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設的文物保護與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任務,組織編寫考古報告,開展科學研究。自考古所成立以來,一直把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設工程的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工作放在首位,十多年來,相繼和正在完成配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北)京九(龍)、合(肥)九(江)、焦(作)柳(州)、長(江埠)荊(門)、西(安)南(京)等項鐵路工程;(北)京珠(海)、黃(石)黃(梅)、襄(樊)十(堰)、襄(樊)荊(州)等項高速公路工程;清江高壩洲、隔河巖、水埠埡等項水庫工程的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配合南水北調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20xx年10月館所合并,對外兩塊牌子,對內一套班子。屬全民事業單位。主要部門16個:其中湖北省博物館業務部門有社教部、保管部、陳列部、文保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部門有史前考古部、歷史時期考古部、地上文物研究室、信息中心、考古協調部,綜合部門有辦公室、人事部、財務科、保衛部、后勤部、基建辦、市場部。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里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么文化呢?在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余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動蕩、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于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范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于周,又不屬于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于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么還是讓我們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guo)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歷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時間里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后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于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復制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杰作,真叫人嘆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于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于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3
甘肅省博物館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于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南側。1956年建,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1943年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1950年改稱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改為甘肅省博物館。1958年新館建成開放,建筑面積1.8萬...
多平方米。該館藏品計有自然標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萬多件,一級藏品110多件,有甘肅彩陶、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世界聞名的銅奔馬和成組車馬俑、漢代醫方簡、北宋淳化二年 (991)《報父母恩重經變畫》等。
自然標本中珍藏有中國特有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丹頂鶴等標本。藏品中歷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時代各類彩陶、漢代木簡木雕、十六國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寫經等。革命文物有當年紅軍長征遺留下的標語等。該館陳列面積7500多平方米,有5個大型的固定展覽。《甘肅歷史文物》展覽,展出了甘肅境內出土歷史文物1500余件,系統地反映甘肅歷史發展的概況,重點突出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的彩陶,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漢唐文物,十六國至隋唐佛教藝術和寫經等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甘肅自然富源》展覽,展出實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紹了甘肅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氣候、水文、土壤和動物、植物、礦物資源。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覽,展出了墓內保存的60多幅磚畫。《黃河古象》展覽,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縣發現的黃河劍齒象化石,長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遺骸。《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展覽,以長征為軸線,通過照片、文獻、實物,介紹長征在甘肅境內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斗爭。該館單獨或合作編輯出版的重要書刊有《武威漢簡》、《甘肅彩陶》、《武威漢代醫簡》、《漢簡研究文集》、《炳靈寺石窟》、《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淳化閣帖選》、《漢簡書法選》等10多種。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4
廣東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學舊址。1957年籌建,1959年開放。占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廣東省博物館位于文明路,包括三個部分:博物館展館,國家民主黨一大舊址,魯迅博物館。博物館展館本身,是一個嶄新的建筑,與它旁邊的國家民主黨一大與魯迅博物館形成兩種很迥然不同的風格。郭沫若為廣東博物館題名。
該館藏品以地方文物為主,共12.4萬多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及出土文物等。一級藏品300多件。珍品有全國僅有的宋代陳容墨龍圖,以及清代猴王端硯,北宋熙寧元年白釉釋迦牟尼像。
現在的新館是在20xx年新建的,是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樓的四面都是白色的浮雕,分別是廣東的著名人物孫中山和廣東著名歷史事件,虎門銷煙等等,新館有13個展廳,2個序廳和一個學術報告廳。陳列面積2197平方米,陳列大樓的南邊,露天陳列中英戰爭時期中國軍民抗擊英國侵略的3尊鐵炮以及300多年前墜落在英德縣的一塊8000多斤重的隕鐵。《廣東古代史》陳列,共有展品2123件,系統地展示廣東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歷史。《廣東近代史》陳列,展品1244件。反映了從中英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廣東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以及洋務運動時期廣東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和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還介紹了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和同盟會的成立及其在兩廣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著重表現了辛亥年“三一九”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痛并快樂著旅行社”的導游員機器貓,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里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么文化呢?在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余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動蕩、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于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范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于周,又不屬于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于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么還是讓我們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guo)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歷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時間里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后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于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復制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杰作,真叫人嘆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于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于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游王承松,大家可以叫我王導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華中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長江和漢江交匯于此,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漢的市花。接下來我帶大家瀏覽的是坐落在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家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20余萬件,接下來大家就憑手上的門票跟隨我進館去參觀吧,
現在我們正前方的是博物館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從高空俯瞰,他們呈現一個品字形的格局,一主兩翼,中軸對稱,具有濃郁的楚文化建筑風格。位于我們左手邊的是楚文化館,中間的是綜合陳列館,右邊的是編鐘演奏館,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楚文化館參觀。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楚文化館,館內的這面墻展示的是楚國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間的那個符號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個“水”字,周圍的是四個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荊州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簡上,其大意講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論。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在荊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越國的國王佩劍為什么會在楚國呢?目前歷史學家有兩種觀點,一說是作為楚越兩國連姻的嫁妝帶到楚國來的,另一說是楚國發兵攻打越國時作為戰利品帶到楚國來的,這把劍因為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時期越國高超的鑄劍技術。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二件鎮館之寶,位于綜合陳列館的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編鐘是1978年于隨州出土的,隨州在古文獻記載中屬隨國,為什么在這里會有一位曾國國君的墓出現呢?歷史學家們考證出曾國和隨國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隨為“一國兩名”的判斷,但是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曾侯乙編鐘已經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每件銅鐘敲打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被稱為“一鐘雙音”,也許是鑄造過于復雜的緣故,漢代以后編鐘的制造技藝就失傳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三件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個梅瓶的形狀,肚子很大口很小,這就好比我們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們常說的宰相肚里能撐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是一件在湖北鐘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來裝酒的容器,后來因為體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漸漸轉變為陳設觀賞用的藝術瓷。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第四件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在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征,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也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各位游客,今天下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在參觀瀏覽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歡迎大家對我的導游服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以后能有緣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精選5篇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豎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區(點)。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正式成立;1999年1月,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xx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xx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迄今,湖北省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 81909平方米,建筑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臨時展覽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游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筑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并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并具有世界意義。
目前,湖北省博物館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續》、《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以其精美豐富的展品、精良的陳列布局、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宜人的觀賞環境,向觀眾介紹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深受海內外游人歡迎。20xx年免費開放后,每年接待觀眾約140萬人次,成為湖北省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開放窗口,黨和國家領導人等曾給予高度評價,國際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來館參觀,留連忘返。
今天我們主要參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曾侯乙編鐘和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在到博物館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曾侯乙墓發現的經過和出土文物的情況。
曾侯乙墓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曾侯乙墓的發現十分傳奇。在湖北隨洲城西北約3公里的嶥水河畔,有一個大土冢名叫擂鼓墩,土冢上有兩個高出河灘平地約20余米的大土包,它們相距100米,當地老百姓稱東邊的為東團坡,西邊的為西團坡。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空軍后勤部某部的一個雷達修理場為擴建營地廠房,平整東團坡一帶的山包,施工人員放炮炸松了這一帶的紅砂巖,然后用推土機推土,發現東團坡頂端有一片呈不規則型的黃褐色和黑褐色軟土,膠結也比周圍的沙礫巖緊密。這一特殊現象引起了雷達修理廠廠長鄭國賢的注意。鄭國賢是個考古愛好者,他根據自己掌握的考古知識,認為這里很可能是一座古墓,于是兩次向縣文化館作了報告。但很遺憾,都遭到了否認,但他始終注視著工地,生怕祖先留下的具有無法估量價值的古墓在自己手中被破壞掉。
1978年2月,轟隆的聲和推土機聲還在東團坡一帶喧囂,又推出了一米多深,這時出現了石板,一塊,兩塊……后來發現是平平的一層。鄭國賢立即下令停工,他又把文化館的人請來,這位先生沒有貿然否定,而是報告了上級有關部門。3月19日,湖北省考古專業人員趕到了現場,當即進行了考古勘探,證明鄭國賢的判斷沒有錯。這確實是一座木槨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規則多邊形、面積達220平方米的大型古墓葬。
令人們驚奇的是,這座木槨墓,其規模之大,在當時乃全國之最。它比1972年在長沙發掘出土西漢女尸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大了整整五倍。踞后來考證,這就是距當時發掘已有2420xx年,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的曾侯乙墓。
曾國在今湖北省境內,是和周天子同姓的姬姓諸侯國。當年周天子定天下后,分封諸侯,史書記載有800個。而曾國是周天子在漢水東部一帶的封地。關于“曾國”,史書無記載,也就是說隨國是漢東一帶最強盛的諸侯國。經多方研究和考證,史學界基本上傾向于隨國就是曾國。
曾侯乙墓經過發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其中有規模巨大的樂器、制作精美的青銅器及造型美觀的漆木器等,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一方面,它為我國東周(春秋、戰國)考古學提供了新的實例,全面顯示了我國先秦音樂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它還為我國科學研究和工藝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實例。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約為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下葬深度應該在13米左右,這與同時代的古墓相比較規模是較大的。
曾侯乙墓墓坑底部用171根長方形條木壘成槨室,高約3.5米,共用梓木378立方米。槨室四周填以木炭,總重量在6000公斤以上,也就是一萬多斤。槨蓋板上面依次鋪竹席、絹、竹網各一層,其上再分別填以木炭、青膏泥、黃褐土、青灰土、五花土等直至墓口。
在我國南方,地下水非常豐富。曾侯乙墓出土時,里面已經積滿了水,很有可能正是因為地下水才使這些珍貴文物得以保存。因為考古工作者當時在中室上面發現了一個盜洞,但里面的文物并沒有被盜。據推測,可能是盜墓者在打開墓以后,發現里面有約3米多深的水而無法進去,反而使得古墓得以保存。當打開槨蓋板時,許多漆木器都漂浮在水上。這些漆木器在經過兩千多年的浸泡后,它的重量已超過了本身的5倍至8倍。我們將要看到的漆木器是經過科研人員用一種特殊的“脫水”法處理之后才展出的。
曾侯乙墓室呈不規則圖形,分為四個排列工整的槨室,根據方位我們把它們分為東、西、中、北四室。各室隔墻底部有方洞相通。它很像我們現在的三房一廳。
如此巨大的墓葬,如此眾多的文物,它的下葬年代和主人的身份是如何確定的呢?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有關這一點,專家們作出了三點肯定的答復。
一是根據墓葬的形式和出土器物的特征作出判斷。在我國古代,不同時代的墓葬形式、不同時代的器具形狀、紋飾有著不同的特征。
二是根據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能確定墓主人身份和年代的一件珍貴文物楚王鎛鐘做出判斷的。楚王鎛鐘上的銘文為曾侯乙墓的斷代和墓主人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銘文共有31個字,記載了楚惠王熊章在公元前433年命人鑄造鎛鐘贈送給曾侯乙作為宗廟祭器一事。那么,現在就有這樣一個問題,楚惠王為什么要把這件鎛鐘送給墓主人呢?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在這個時期和吳國發生了一場戰爭,吳國打敗了楚國,楚昭王逃往隨國避難,吳兵追到隨國,要隨侯(即曾侯)交出楚昭王,但隨侯拒不交出。后來,楚國援兵到來,才使楚昭王重返自己的國家,為了感謝隨侯的救父之恩,楚惠王特鑄造了一套鎛鐘贈送給曾侯乙,以示敬意和謝意。
三是根據曾侯乙墓隨葬的青銅器上的銘文來確定的。“曾侯乙”三字在出土的眾多隨葬青銅器上共出現了208次,由此可見一斑。特別是一件出土時置于主棺旁,上面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短戈,是曾侯乙寢宮侍衛使用之物。這些都表明,墓主應為“曾侯乙”。
墓主曾侯乙的棺分為內外二重,出土時放置在東室,外棺為銅木結構。它以“工”字、“廠”字和“T”字形青銅為梁,銅柱和圓形銅礎為框架,重3200公斤。框架內嵌木版,周身髹漆并且用卷曲勾連紋、圓渦紋、陶紋裝飾。這種形式的青銅構件彩繪漆棺在我國是首次發現,也是目前為止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先秦漆器。下葬時,按當時習俗,死者在自己家中入殮,裝入內棺,封口后,再裝入外棺,再封口。二者不能分開,要一起運至墓地,再一起下葬。這座墓沒有墓道,所以不可能順墓滑下去,必須從墓坑口從上往下用繩索懸吊下去。因為太重可能把握不住重心或者一角的繩索被拉斷,以致快落地時,蓋上東南角銅鈕插入槨壁板內,使整個棺身向西傾斜,即棺的四邊四個銅足已經落地,槨底版壓有銅足印窩,而東邊銅足卻翹起,沒有落地。同時,東邊槨蓋與棺身之間,也留有8厘米寬的縫隙,沒有蓋嚴。下葬時棺木如果傾斜,按古代迷信的說法是很不吉利的,當年肯定會想千方百法把它挪正,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挪正過來。誰又會想到,過了2420xx年,也就是考古工作者發掘時,雖然也經過了一番周折,但還是把它挪正過來了,并蓋的嚴嚴實實的。墓主的內棺置于外棺內。用巨板榫接而成。周身髹漆,全棺飾以人首、鳥首、雙首、多首龍549條,蛇204條,鹿、鳥、怪獸等各種動物142只,守護墓主的人面神獸合體動物武士20個,這種形式在我國古代是十分流行的,還有窗格和門戶紋樣。其中大部分的怪異神獸,可與先秦古籍《山海經》上的描寫相印證。
在諸侯主棺上繪制神怪,并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制作,而是與葬儀的需要有關。護衛墓主的神靈和門窗紋樣,說明人們相信死后靈魂可以自由出入墓地。
曾侯乙墓除墓主棺外,還有21具陪葬棺和一具殉狗棺。陪葬棺均有彩繪,殉狗棺無漆無彩,比陪葬棺小。21具陪葬棺中有8具出自東室和墓主人的棺在一起,殉狗棺也出自東室,另外13具陪葬棺出自西室。21具陪葬棺中每口棺內都有一具人骨架,經專家鑒定,全為女性,年齡在18歲到25歲之間,也就是說,這21位青少年婦女在當時為滿足曾侯乙死后到陰間享受,被迫殉葬,白白斷送了寶貴的生命!
下面我們專門來看看墓中出土的各種器具古玩。
曾侯乙編鐘
樂器中最重要的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長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鐘架長335厘米、高273厘米;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鐘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編鐘總重約2567公斤,鐘架之銅套、銅人、銅立柱、掛鐘配件共重1854.48公斤,共用青銅4421公斤,這種青銅的大量使用是驚人的。
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
編鐘之所以會格外引人,
首先是因為它完整。編鐘出土池,絕大多數仍懸掛于編鐘架上,這在考古發掘史上還從未見到。不論建國前或建國后,在我國北方發掘的一些墓,木質類的東西,通常都腐爛無存,哪還見到如此完整的呢?就拿楚墓來說,出編鐘的墓本來不多,少數保存較好的墓,如信陽長臺關1號墓,江陵天雄1號墓,出土時編鐘架也腐爛或散亂。而此墓的編鐘,除少數幾件掉下來外,其它均完好如初,到目前已發掘的數以萬計的先秦墓中,僅此一例,這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奇跡。所以說,能來參觀這獨特罕見的編鐘的人們,應該都會感到幸運和自豪吧。
其次,數量之多,在考古史上也是空前的。此前,出土編鐘最多的,一是建國前發掘的河南輝縣琉璃閣60號墓,出土各類鐘29件;二是建國后發掘的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的各類鐘也是29件。而此墓出土編鐘65件,數量是它們的兩倍多。
其三,有的鐘體型特大,最大一件鐘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這也是歷年來出土的鐘中所沒有見到過的。全套編鐘和附件上有3700多字的銘文,內容都守于音樂樂理方面的,這也可以說是創造了歷史記錄;全套編鐘(包括梁架銅構件)總重達4400多公斤,這就更是世界上所有樂器的重量之最。
出土時,還有兩件粗大的撞鐘棒,它們依架而立。另有6件“T”字形鐘槌在編鐘架附近,這說明,這些棒、槌是和編鐘配套使用的工具。大家可以隨我進來,親自體驗一下古人如何敲響這套編鐘。
這套編鐘中每一件鐘制作的完美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不僅造型精確、美觀,而且花紋精細。更精彩的是鐘上標有音階名和變化音名。從銘文看,諸侯國所用律名并不相同,有律名和異名28個之多,其中只有8個律名是傳統樂律書中已知的名稱,尚不及三分之一。可見,戰國時期音樂樂律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講了這么多,大家對曾侯乙出土的豐富精美的文物一定已有所了解,對神奇的曾侯乙編鐘一定心馳神往,我們可以在這里稍作逗留,看看漆器字畫、車馬兵器,敲敲編鐘。一會兒我們將參觀博物館里的另一件寶貝——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
大家看,這柄劍,就是被譽為“中國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踐劍。該劍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型挺拔、莊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 。“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贊嘆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里看到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
迄今為止,越王青銅兵器先后出土已達近二十件,但越王勾踐劍的工藝之精美,造型之奇特,制作之精良,則首屈一指,無與倫比。經現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為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劍脊的含銅量高,劍因此而具有較強的硬度,劍刃含錫量高,劍因此而更為鋒利。越王勾踐劍是一把采用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制作的青銅劍。復合金屬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后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大家知道銅的熔點高于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復合為一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也許大家在見到越王勾踐劍之前,就已聽說此劍削鐵如泥,這并非夸張之說。雖然我們現在不能用這件國寶去削鐵,但我們在稿紙上測試時,驚奇的發現提劍輕輕一劃,便有數十張紙破開,真可謂名不虛傳,不愧為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于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于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蝕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并戰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為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晦,終于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并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
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特別是他發奮圖強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延續至今。這種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揚,升華為知恥而后勇、奮發以圖強的民族精神,匯入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在對越王勾踐劍的深入研究中,出現了有關越王勾踐劍的兩大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個難解之謎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的自用劍,為什么沒有留存于越國故地,卻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察覺并有此疑問。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被楚國國君繳獲作為戰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江陵望山1號墓的年代在楚滅越之前,因此,勾踐劍不可能是戰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聯姻的禮品。據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確實是楚昭王的寵姬,勾踐劍也有可能是作為嫁妝入楚的。兩種觀點,誰更符合實際目前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劍的第二個難解之謎是千年不銹之謎。它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為何不生銹?根據現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銅。硫化銅可以防銹。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面防銹處理的先進工藝,這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銹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卻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條件,并且浸泡于酸、緘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踐劍曾作為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道外,還特意要求復制了一件,陳放于該社陳列室中,作為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為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造出新世紀的現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
下面我們專門來看看墓中出土的各種器具古玩。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包括兵器和樂器)共有6239件,重約10500公斤,其中,青銅禮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117件,用器17件,共有38種134件,都是實用器,總重量2340多公斤。它們大多數出自東室。成組成套,排列有序,顯然是根據墓主人生前宴樂的情景特意安排的。像這樣完整的陳放場面,在古墓的發掘中是罕見的。
曾侯乙墓的青銅禮器中,食器、酒器、水器三大器類齊備,器物組合大體沿襲了周代傳統的“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組,豆成對,盤、匜匹配”的格局。不過在器形、器物紋飾、鑄造工藝等方面則呈現許多新的特征和文化。這便是比前朝進步的地方。
鼎是中國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種。大家對“鼎”了解嗎?先秦時人們對鼎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糧,是最重要的祭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鑊鼎、蓋鼎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件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利的象征。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食器中,最重要的是能反映禮制和曾侯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完好如初,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儀式和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偶數的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等。曾侯乙墓出土九件正鼎、八件銅簋,這便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成語“一言九鼎”的淵源,正好和其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曾墓出土酒器共13件套,數量上雖少于食器,但件件精美絕倫,是曾墓青銅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器物種類有大尊缶、尊盤、鑒缶、提鏈壺、銅罐、過濾器、銅勺等。
大家看,這兩套鑒缶豎寶級文物。它由方鑒和方尊缶組成,和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的同型器,且自銘為“尊缶”的相同。尊是盛酒器,鑒是水器。兩者組成一套冰酒器。尊缶盛酒,置于鑒內,鑒與缶之間留有空隙,用于盛冰(冬季窖藏于地下的冰塊)。鑒身以八條拱曲的龍體為耳,鑒底由四獸承托,鑒表面飾繁縟的蟠縭紋。此種精美考究的鑒缶前所未見。
這是出土的一套國寶級尊盤,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它曾經到過北京,在“中國文物精品特展”中一展風采。出土時,尊置于盤中。尊是盛酒器,盤一般做水器用,也可置冰。名為“夷盤”或“夷冰盤”,二者合為一器,渾然天成。上古時人們往往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尸,禮賓時酌以飲客,是當時重要的禮器。盤內的“曾侯乙”銘文是改刻而成的。表明該器曾為曾侯乙的先君所用。尊盤是最能代表曾侯乙墓青銅器制作工藝水平的青銅器,它造型奇特典雅,制作精良考究,紋飾繁縟華貴,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之珍品。
大家再看這是一套聯禁對壺,也豎家級文物。下方的禁呈長方形,以兩個內凹中空的圓圈承托雙壺。銅禁是專用于承托酒尊的器物。銅禁包括傳世和出土器物,目前國內外僅四件,由此可見其珍貴程度。壺是典型的酒器,商朝晚期開始有青銅壺的出現,后陸續出現圓、方、扁等形式。我們現在看到的對壺為鼓腹圓形,對壺外的田字形寬帶裝飾,象征瓠瓜繩縛之形。它外觀華麗,逝代酒器中的精品,
這對國寶級的大尊缶也逝代的一種酒器,但與鑒缶又有不同,它形體龐大,一共兩件,其中重327.5公斤的一件是目前所出土的古代最大的青銅酒器。缶原來多用陶制作,春秋戰國時期多見青銅缶,如青銅盥缶、尊缶、浴缶一類。
曾墓出土水器共有12件,主要器形有鼎、缶、鑒、盤、匜和斗等。
曾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除上述食器、酒器、水器這三種禮器范疇的器物外,還有不少生活用器,如鑄造工藝十分復雜的建鼓座,三件一組的炭爐,還有銅鎮、銅鹿角立鶴等,且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這件鹿角立鶴,制作非常精美,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立鶴兩腿粗壯有力,形態健美。在古代 ,鹿是瑞獸,鶴也是吉祥、長壽之鳥。經考釋,它逝代人們想象中的風神飛廉,飛廉距墓主主棺不遠,大概是伴隨墓主的靈魂上天的,它既有吉祥如意的用意,又有辟邪的用意。參觀的很多日本朋友稱它為“吉祥鳥”或者“神鳥”。
曾墓出土的兵器有戈、矛、戟、弓、箭、盾、甲等,共4777(包括4507件箭鏃),都出自北室。除皮革制作的甲胄、盾外,大部分保存較好。戈、戟、箭鏃至今仍很鋒利,且許多兵器上刻有銘文。此外,曾侯乙墓中出土車馬器也較多,主要有車輿、華蓋、馬銜、馬鑣、馬飾等,共1127件(大部分為馬飾等小件),分別出自東室和北室。漆木質的車輿、傘、華蓋出土時已由于年代久遠變得散亂,馬銜和馬飾等保存較好,骨角質的馬鑣也基本完好。大量的車馬器隨葬,說明了車與馬在當時貴族生活及諸侯爭戰中的重要性,也體現了當時的“交通”狀況。
曾侯乙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金玉料器。我國商代墓葬就有黃金制品出土,但此前已發掘的先秦墓葬中,金器仍比較少見。春秋戰國時代,黃金多用作鑲嵌,以示其珍貴。曾墓東室內出土了金盞、漏匕、金杯、金鎮、金帶鉤共9件,另有金彈簧462段,共重4.175公斤。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用于裝飾的金箔(不包括馬飾表面金箔),約940件,數量之多,實在罕見。
曾侯乙墓中出土玉、石、水晶、紫晶、料器等535件,其中玉器320件,絕大多數出自主棺,均為墓主佩玉和葬玉,以佩玉為多。
中國古代有所謂君子佩玉之說,所以玉器是身份的象征。玉器的形式和紋樣又多與儀式有關。按玉器的用途可分為禮玉、佩玉、葬玉等。祭祀時,不同的玉器有著不同的功能;佩帶時,先秦貴族一般多用璜、壁、玦、佩等玉飾編聯起來形成所謂“組佩”,以節行止,顯示其身份;喪葬中,尸體九竅均填以玉器以期保存尸體不朽。曾侯乙所用葬玉有玉琀、玉塞、玉握三種。
通過對所出玉器和料器所作的抽樣檢測表明,曾侯乙墓的玉器屬于軟玉,其理化性質與著名的和田玉相似;而料器所含化學成分除二氧化硅外,就是鈣、鈉,與阿拉伯所產的料器相同,幾乎不含構成中國傳統料器的主要成分鋇和鉛,這是中國南方與阿拉伯交往的較早證據。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精美的玉器要算十六節龍鳳玉掛飾,它整體為一條大龍,全器用5塊玉料、一個玉環和一根玉銷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16節。采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雕刻技法雕成37條龍、7只鳳和10條蛇,并飾有谷紋、云紋、斜線紋。出土時這件玉飾置于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
我國是絲綢的王國,但漢代之前的絲織品卻非常少見。曾侯乙墓中就發現了大量的絲綢殘片。曾侯乙墓的絲織品,雖然絕大部分沒有保存下來,但從僅存的一些殘片中,也可以推測當時技術的發展高度。此墓出土的絲織品種有紗、絹、繡、錦等四種,其中紗的殘片有五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紗都是絲麻交織品,在我國是首次發現,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絲麻混紡織品。自從有了混紡,人們也就可以交織出各種不同質地的織物,為人類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衣料。時至今日,混紡仍在不斷創新和發展,我們今天所穿的五彩繽紛的衣裳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我國使用漆器的年代很早,從文獻記載看,在虞舜時就已經有了漆木器,夏禹時期則有了比較精良的漆器;從考古發掘來看,早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已出現漆器。但漆器因其不易保存,戰國以前的實物只有零星發現。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竹器如果不計漆木樂器,兵器的桿、盾、漆甲胄等,共有230多件,在數量上超過了先秦任何一座墓葬出土的漆器。器類有食具(杯、盤、勺、豆)、用具(盒、箱、梳、架、桶)、儀式用器(俎、案、禁)以及葬具漆棺等。制作特點較為厚重,多是剜鑿而成。以食具為例,沒有楚、秦、漢墓中常用的卷制、鏇制。紋樣風格既有簡練的線條勾勒又有精工彩繪的神話故事,比如在漆棺和鴛鴦盒上繪制的漆畫。由于該墓漆木竹器出土數量大、種類多、時間早,又多為實用器,而且保存比較好,因而在考古學上有著重要意義,這也成為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的顯著特點,折射出那個時期南北文化交流的盛況。
這只漆木雕鴛鴦形盒是一件極其珍貴的藝術珍品,木盒雕刻成鴛鴦形狀,頭部可以轉動,背上有方形浮雕龍紋小蓋,腹部兩側分別繪有撞鐘與擊鼓舞蹈圖案,它們是反映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及繪畫藝術的罕見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彩漆繪鴛鴦形盒出自于西室的2號陪葬棺內,它的軀體早已漂浮水面,在2號棺里恰好找到了它的頭。它形似鴛鴦,為木胎制作,頭與軀體分別雕成。頭安插于頸項上,可以自由轉動。聽到這里,大家不禁要問,這么精彩的一件藝術珍品,為什么出在陪葬棺內?隨葬這件鴛鴦盒,用意何在?最簡單的道理顯然是,這個鴛鴦盒是此棺主人生前所喜愛之物,埋葬時,考慮她生前喜好或尊重她本人的意愿,將此件藝術品作了她的陪葬品。而鴛鴦平時總是喜歡成雙成對的,人們用來比喻恩愛的戀人,此女懷抱鴛鴦而死,是否在婚戀上還意味著什么,誰也無法考證,只能任由后人猜測了。
曾墓中共出土衣箱5件,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后羿弋射圖》衣箱最為有名,衣箱蓋面陰刻“紫錦之衣”四字和漆書祈禱農業豐收的吉祥用語。傳說唐堯時代“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命后羿射下了九日,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后羿射日”的故事。衣箱蓋面繪有兩幅弋射圖,表現了后羿射日中金烏的情景。蓋面之弋射圖象一端,繪兩條雙首人面蛇,互相纏繞,為傳說中伏羲女媧形象。
應該說,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大收獲就是樂器,墓中出土的樂器有鐘、磬、鼓、瑟、琴、笙、排蕭、篪、均鐘9種共125件,相配的擊奏工具及各種附件千余件。絕大部分出自中室,少量出自東室。其中編鐘沿中室南壁和西壁安放,編磬沿北壁立架安放。合乎諸侯禮儀中三面懸掛鐘磬的“樂懸”之制。它們在墓內的分布情況,大體顯現著古代宮廷樂隊的建制和布局。這批樂器和樂律體系與鐘磬樂律銘文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紀時我國音樂文化的高度水平,是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珍貴資料。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7
暑假將盡,天氣日漸涼快,8月24日星期天,我和爸媽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
這天,我們早早出發了。下了車,就見一圈圍欄,爸爸說到了,我舉目看去,煙水連天,湖水浩淼,游船點點,這不是東湖嗎?收回目光,我立即看到一座門坊,上面寫著“湖北省博物館”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落款為“董必武題”。爸爸說,董老是黨的早期領導人,當過國家代主席,舊學根底好,還考取過前清秀才呢。由他寫館名,足見博物館的意義了。
進了大門,便見一座雄偉的建筑物,這是博物館的主館,建于一九五三年,古典風格,既有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又有西方建筑又高又粗的圓柱門廊。因而整個建筑顯得很壯麗,既有歷史風韻,又有現代感。進入主館,里面陳列的都是曾侯已墓的出士文物,有十四萬件。展廳分兩層,下層陳列了墓中的所有青銅器,大多都是祭囂,上層是貴族們的日常生活用品。看著這些從地下挖掘出來的發綠發黑的物件,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新奇感。尤其是站在一尊鑒缶前,聽說那是古代王公貴族用來冰灑或溫灑用的,它有保溫柜和冰箱的作用。整個鑒缶呈方形,每邊都有三條龍,跟地動儀的差不多,四腳也是龍的造型,總體青綠色。瞧缶精雕細鏤的樣子,那精致真叫人想象不出工匠們是怎么作出來的。同時也明白那些王侯是怎么把它做成冰箱的用的。它到底是又大又重的金屬制品呀。看完鑒缶,繼續往前看,館內燈光昏暗,配合這些古董,顯得很諧調,人也仿佛走在歷史的時光隧道。漸漸,我們到了館的中心,這里呈放著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大大小小,一共有六十五個,最大的一個高一米多,重二百多公斤,最小的也有2。4公斤,卻只有兩分米高。整個編鐘分上中下三層,每層的木架都雕著彩繪花紋,兩端還裝飾著青銅套,橫梁由三個佩劍銅人承頂,那銅人造型極為生動,那樣子好象準備立即拔出劍來。聽說這鐘架很堅固,能掛二千五百多公斤的重物,而且經過二千多年地下掩埋仍屹立不倒,不能不使我們贊嘆我們祖先的精湛工藝。而這編鐘的意義還不在這兒,講解員說,因為它能演奏八音階的曲子,而長期以來,外國人卻總認為八音階是西方人創造的,東方壓根就只有五聲音階。隨著這一編鐘的出士,外國人也不得不低頭服氣了。隨后我們還看到了各種出士兵器、衣物。一邊看,一邊想,我像看到那古代人民的辛苦勞作,像聽到了古戰場的廝殺聲,也像看到王公貴族的享樂生活,尤其使我看到中華民族和勤勞智慧。當我和爸爸媽媽從博物館走出來的時候,一陣清風從東湖水面上吹來,我立即感到滿面生涼。這清風也似乎把我從20_多年前的時空隧道帶了回來,極目遠眺,好一幅湖光山色畫呀,我不無限感動:有如此好山好水,有如此輝煌歷史,這正是對我們楚國人的激勵啊!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8
遼寧省博物館于1949年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現位于市府廣場東側。原館舍位于沈陽市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后,偽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東北博物館,于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20xx年11月12日,籌建六年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開館。
成立至今的60多年間,遼寧省博物館在首創講解員制度、率先摹制清宮散佚書畫等方面作為先行者積累下了很多可資參考的經驗。
遼寧省博物館藏品總量達11。5萬件,以遼寧地區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繡、服飾、銅器、貨幣、漆器、景泰藍、家具、古生物、少數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7類文物,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志、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遼博的鎮館之寶包括商代獸面饕餮紋大鼎、西周鴨形尊、唐代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國寶文物,以及不少末代皇帝溥儀當年從紫禁城帶出并散佚到東北的書畫珍品,比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北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等。只是這些寶貝均為重點珍藏,有些偶爾才能看到。[1]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與社會各界的熱切期盼下,跨世紀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已于20xx年11月12日隆重開館。新館位于沈陽市中心——市政府廣場東南角(沈河區市府大路363號)。開館之際推出了“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等七個專題展覽,觀眾參觀踴躍,盛況空前,充分展示了遼寧省博物館豐富的文化底蘊。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9
廣東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學舊址。1957年籌建,1959年開放。占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廣東省博物館位于文明路,包括三個部分:博物館展館,國民黨一大舊址,魯迅博物館。博物館展館本身,是一個嶄新的建筑,與它旁邊的國民黨一大與魯迅博物館形成兩種很迥然不同的風格。郭沫若為廣東博物館題名。
該館藏品以地方文物為主,共12.4萬多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及出土文物等。。一級藏品300多件。珍品有全國僅有的宋代陳容墨龍圖,以及清代猴王端硯,北宋熙寧元年(1068)白釉釋迦牟尼像。
現在的新館是在1992年新建的,是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樓的四面都是白色的浮雕,分別是廣東的著名人物孫中山和廣東著名歷史事件,虎門銷煙等等,新館有13個展廳,2個序廳和一個學術報告廳。陳列面積2197平方米,陳列大樓的南邊,露天陳列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軍民抗擊英國侵略的3尊鐵炮以及300多年前墜落在英德縣的一塊 8000多斤重的隕鐵。《廣東古代史》陳列,共有展品2123件,系統地展示廣東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歷史。《廣東近代史》陳列,展品1244 件。反映了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廣東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以及洋務運動時期廣東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和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還介紹了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和同盟會的成立及其在兩廣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著重表現了辛亥年“三•一九”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
鐘樓,原來是清代廣東貢院的一部分;后改為兩廣速成講習所,兩代優級師范學堂;改為廣東文藝優級師范學校;易名為廣東大學;改為中山大學。鐘樓正門是拱形園柱廊,樓的前半部為兩蹭,后半部一層,整座樓為磚木結構,其平面似“山”字形。因樓的四面都裝有時鐘,故名鐘樓。鐘樓與它前面的廣場被譽為是“革命的大本營”。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個鐘樓的禮堂召開的。現在已恢復當時大會時的原狀,主席臺上懸掛孫中山像和中國國民黨黨旗,臺下左右為中央臨時執行委員席,代表席六排有編號和姓名。遙想當年,廣州是革命根據地,鐘樓禮堂和廣場成為國共兩黨領導人經常出席群眾集會的中心場所,譽為“革命的大本營”。再看看過去的照片中的小樹,現在已長成,為這個革命的搖籃遮風雨。鐘樓還曾是現在中山大學的前身,鐘樓二樓西側面是當年中山大學校務室,會議室和魯迅先生的臥室兼工作室。所以這里還有魯迅先生身前的擺設,從他年少時求學的三味書屋,到后來的上海的居所擺設,以及各種木刻,魯迅先生在各個時期的文學創造思想,整個思想歷程的變化。
該館先后與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澳門賈梅士博物院聯合舉辦了 《石灣陶瓷》、《明清廣東法書》、《廣東先秦出土文物》、《蘇六朋書畫》、《廣東唐窯址出土陶瓷》、《廣東出土晉唐文物》等展覽。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0
暑假里,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和媽媽一起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剛一下車我就看到了氣勢磅礴的博物館,壯觀的外形就像北京的故宮一樣。湖北省博物館建筑非常有特點,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臨時展覽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所以遠看博物館非常的莊嚴有氣勢。
通過導游的介紹,我知道了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唯一一家省級博物館,里邊的藏品非常豐富,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曾侯乙墓的墓葬品,墓主人為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種文物萬余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外。曾侯乙墓展覽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我和媽媽隨導游一起進入展廳,迅速被那些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給迷住了,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鑒缶讓人看得目不暇接,瞠目結舌,我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著古人的智慧。我仔細看了每個展品邊上的詳細介紹,在講解員的講解下,我了解了很多當時的故事以及這些藏品的來歷,真是上了一堂豐富的實踐課。
博物館的展品很多,其中有四大鎮館之寶,我最喜歡的'還是“越王勾踐劍”,四年級時我們曾學過《臥薪嘗膽》這篇文章,知道越王勾踐跟吳國夫差對戰被吳國打敗,后來勾踐臥薪嘗膽,養精蓄銳,最終取得了勝利,滅了吳國。所以越王的劍非常有意義,我仔細得看了一下,真是一把絕世好劍呀。接著我們又參觀了“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都是精美絕倫的藏品,讓人嘆為觀止。
游覽湖北省博物館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學過的知識,有時間我一定會經常來學習。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1
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我感到非常的榮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今天就由我倆為大家服務,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盡量提出來,我們將盡力幫您解決。希望能用我們的熱心、耐心和細心換來您的放心、開心。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首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它位于武昌東胡之擯.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既具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另外兩座建筑分別是楚文化館和綜合館,均為'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仿楚式建筑,三個館整體形成一主兩翼的格局,猶如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展區總體布局亦突出了'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組成,多組一群'的楚國宮殿建筑的格局和風格.湖北省博物館內,綠樹成陰,與小橋流水,雕塑小品.休息庭院相映成趣,完善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給游客提供了幽雅,舒適的參觀環境和休閑場所.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2
本日我將陪同各人旅行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5。1萬余平方米,構筑面積9100平方米,個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現實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汗青文物20多萬件,個中,國度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度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汗青紳士書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全球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構筑局限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此刻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進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道于1960年題寫的。各人請看何處那幢構筑是于1999年才完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局限最大,門類最一切,成果最完整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各人都很是想聽一聽此日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旅行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夠的時刻再來瀏覽編鐘音樂。各人請隨我往這邊走,此刻我們來到了本日首要旅行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起首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子,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毗連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此刻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聞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武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對象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對比局限是較大的。
云云局限弘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明白‘曾候乙’三個字208次。以是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各人請看這個,它是按照墓內頭骨建造的墓主復興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約莫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性與華夏商代人種特性最為靠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怪異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各人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同黨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邊,也許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魂靈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鍛造工藝講求,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由于年月長遠我們已經不能再會它的色澤了,可是我們如故可以或許通過它奇異的造型想像出其時的青銅鍛造技能已經相等發家了。
請各人隨我繼承往前走。這里陳列有很多其時貴族們用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傍邊行使最多的一種,它不只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出格重視,在祭奠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典禮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許多種,在浩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每每是用鼎者財產、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首要的就是表里可以或許反應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建造優良,生涯齊備,異常貴重。簋在祭奠,宴享等祭奠勾當中與鼎共同行使。[周禮]劃定,在典禮中,貴族按其身份品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譬喻士用三鼎二簋,醫生用五鼎四簋,卿醫生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符合。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各人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能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承成長,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頂峰時期的代表。
各人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較量精細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仰面張口的怪獸,鏤[lòu]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龍。著實它不只經看并且尚有妙用呢!行使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可能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事變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怪異呢?并且這里尚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列位是不是要贊嘆于昔人的締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處所就是各人等候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各人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龐大的鐘架是銅木布局,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軍人和八根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梁組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yōng]鐘,共33件,基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各人數一數,基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并且它還與其他的鐘差異?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眷念他們的情義,便拿走了原本懸掛在哪里的輜[zī]鐘,而把它懸掛在基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事跡。起首它是一鐘雙音,憑證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別離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么一鐘雙音的機密在那邊呢?各人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差異的阻隔浸染,以是就呈現了一鐘雙音的征象。其它角鐘尚有一個優于平凡圓口中的處所,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氣奏出旋律美妙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樸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響亮清脆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成長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此刻各人是比是出格想聽一聽此日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此刻各人可以去明確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授就竣事了,此刻是10;30各人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旅行,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今朝還舉行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謄寫汗青》、《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各人可以隨意旅行。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薈萃,祝各人玩得縱情游的順心。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3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歷史。現有院藏文物26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余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
館藏文物具有濃郁的巴蜀地方特色。分為陶瓷類、磚石類、金屬類、錢幣類、書畫類、民族民俗類、碑帖類、近現代史類八大類三十余小類文物。為研究四川古代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軍事、教育青少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些藏品包括上至25020xx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資陽人”頭骨化石,下至近幾年國內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羅萬象,精彩紛呈。
四川博物院目前擁有14個展廳,總面積120xx平方米,包含書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藏傳佛教、萬佛寺石刻、張大千書畫、漢代陶石藝術等10個常設展覽,還有4個臨時展廳,用于舉辦各類臨時展覽。自20xx年新館開館以來,四川博物院全年免費向觀眾開放。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區(點)。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有《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
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舉世聞名,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臨時展覽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筑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
今天我們主要參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曾侯乙編鐘和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在到博物館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曾侯乙墓發現的經過和出土文物的情況。
曾侯乙墓。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這座木槨墓,木槨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規則多邊形、面積達22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在當時乃全國之最。它比1972年在長沙發掘出土西漢女尸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大了整整五倍。踞后來考證,這就是距當時發掘已有2411年,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經過發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其中有規模巨大的樂器、制作精美的青銅器及造型美觀的漆木器等,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
下面我們專門來看看墓中出土的各種器具古玩。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包括兵器和樂器)共有6千多件,都是實用器,總重量2340多公斤。它們大多數出自東室。成組成套,排列有序,顯然是根據墓主人生前宴樂的情景特意安排的。像這樣完整的陳放場面,在古墓的發掘中是罕見的。曾侯乙墓的青銅禮器中,食器、酒器、水器三大器類齊備,器物組合大體沿襲了周代傳統的“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組,豆成對,盤、匜匹配”的格局。不過在器形、器物紋飾、鑄造工藝等方面則呈現許多新的特征和文化。
鼎是中國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種。大家對“鼎”了解嗎?先秦時人們對鼎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糧,是最重要的祭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鑊鼎、蓋鼎多種。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食器中,最重要的是能反映禮制和曾侯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完好如初,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儀式和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諸侯用九鼎八簋,曾侯乙墓出土九件正鼎、八件銅簋,這便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成語“一言九鼎”的淵源,正好和其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曾侯乙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金玉料器,數量之多,實在罕見。中國古代有所謂君子佩玉之說,所以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精美的玉器要算十六節龍鳳玉掛飾。出土時這件玉飾置于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
應該說,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大收獲就是樂器,墓中出土的樂器有鐘、磬、鼓、瑟、琴、
笙、排蕭等,樂器中最重要的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共65件,全部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鐘架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梁聯結成曲尺形,橫梁以蟠龍紋青銅套加固,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 全套編鐘有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律如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的樂曲。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講了這么多,大家對曾侯乙出土的豐富精美的文物一定已有所了解,對神奇的曾侯乙編鐘一定心馳神往,我們可以在這里稍作逗留,看看漆器字畫、車馬兵器。一會兒我們將參觀博物館里的另一件寶貝——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大家看,這柄劍,就是被譽為“中國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踐劍。該劍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型挺拔、莊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贊嘆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里看到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迄今為止,越王青銅兵器先后出土已達近二十件,但越王勾踐劍的工藝之精美,造型之奇特,制作之精良,則首屈一指,無與倫比。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于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于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5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者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那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例如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音了,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那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尼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歡送詞略。
根據鎛種上面的記載,我們知道了,當時吳國大軍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交換條件,吳國答應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不顧吳國威脅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間,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打退了吳國軍隊。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保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所以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镈鐘。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6
daoyouci。net 整理
和各人一路渡過這段柔美的年華,我感想很是的僥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本日就由我倆為各人處事,各人有什么題目可以只管提出來,我們將極力幫您辦理。但愿能用我們的熱心、耐性和仔細換來您的安心、開心。本日我將陪同各人旅行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構筑局限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首家向公家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它位于武昌東胡之擯。館內藏有汗青文物20多萬件,個中,國度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度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汗青紳士書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珍品全球矚目。這些藏品絕大大都來自考古掘客和各地征集,既具有濃烈,光鮮的處所色彩,又具有期間特性,根基反應著湖北地域古代文化的面孔,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構筑局限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此刻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進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道于1960年題寫的。各人請看何處那幢構筑是于1999年才完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局限最大,門類最一切,成果最完整的古樂器陳列館。其它兩座構筑別離是楚文化館和綜合館,均為'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仿楚式構筑,三個館整體形成一主兩翼的名堂,如統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展區總體機關亦突出了'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構成,多組一群'的楚國宮殿構筑的名堂友善勢威風凜凜。湖北省博物館內,綠樹成陰,與小橋流水,雕塑小品。蘇息庭院相映成趣,完美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辦法,給旅客提供了幽雅,舒服的旅行情形和休閑場合。
各人請隨我往這邊走,我們來到了我門本日首要旅行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起首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室模子,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毗連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此刻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館和八具陪葬館,中室置青銅禮器,聞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武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對象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對比局限是較大的。
云云局限弘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明白‘曾候乙’三個字208次。以是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各人請看這個是按照墓內頭骨建造的墓主復興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約莫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性與華夏商代人種特性最為靠近。接下來這件造型怪異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各人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同黨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邊,也許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魂靈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鍛造工藝講求,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由于年月長遠我們已經不能再會它的色澤了,可是我們如故可以或許通過它奇異的造型想像出其時的青銅鍛造技能已經相等發家了。
請各人隨我繼承往前走。這里陳列有很多其時貴族們用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傍邊行使最多的一種,它不只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出格重視,在祭奠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典禮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許多種,在浩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每每是用鼎者財產、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表里可以或許反應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建造優良,生涯齊備,異常貴重。簋在祭奠,宴享等祭奠勾當中與鼎共同行使。[周禮]劃定,在典禮中,貴族按其身份品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譬喻士用三鼎二簋,醫生用五鼎四簋,
卿醫生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符合。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各人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能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承成長,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頂峰時期的代表。
各人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較量精細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仰面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著實它不只經看并且尚有妙用呢!行使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可能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事變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怪異呢?并且這里尚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列位是不是要贊嘆于昔人的締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處所就是各人等候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各人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龐大的鐘架是銅木布局,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軍人和八根圓柱承托者七根彩繪木梁組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基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各人數一數,基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并且它還與其他的鐘差異?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眷念他們的情義,便那走了原本懸掛在哪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基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事跡。起首它是一鐘雙音,憑證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綜合游戲,別離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譬喻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音了,那么一鐘雙音的機密在哪里呢?各人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差異的阻尼浸染,以是就呈現了一鐘雙音的征象。其它角鐘尚有一個優于平凡圓口中的處所,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氣奏出旋律美妙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樸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響亮清脆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成長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此刻各人是比是出格想聽一聽此日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此刻各人可以去明確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授就竣事了,此刻是10;30各人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旅行,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今朝還舉行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謄寫汗青》、《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各人可以隨意旅行。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薈萃,祝各人玩得縱情游的順心。歡送詞略。
按照鎛種上面的記實,我們知道了,其時吳國雄師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互換前提,吳國承諾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掉臂吳國威脅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刻,楚國在秦國的輔佐下,打退了吳國部隊。隨國在吳國雄師壓境的情境下掩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汗青上一個不背盟誓的韻事。以是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暗示不忘救難的恩典,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镈鐘。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7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區(點)。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正式成立;1999年1月,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xx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xx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迄今,湖北省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 81909平方米,建筑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臨時展覽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游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筑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并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并具有世界意義。
目前,湖北省博物館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續》、《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以其精美豐富的展品、精良的陳列布局、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宜人的觀賞環境,向觀眾介紹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深受海內外游人歡迎。20xx年免費開放后,每年接待觀眾約140萬人次,成為湖北省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開放窗口,黨和國家領導人等曾給予高度評價,國際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來館參觀,留連忘返。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8
廣東省博物館位于越秀公園內鎮海樓,是我國最早建立博物館之一。占地5萬平方米。館內的國民黨“一大”舊址和革命廣場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清代建筑明遠樓(紅樓)是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館內現有常年專題展覽《廣州歷史陳列》,以城市發展為主線,分秦漢、唐宋、明清、近代及清代商業一條街五個部分,通過700多件文物,歷史照片等,反映廣州兩千年的燦爛歷史。鎮海樓左側設有碑廊和炮座,有歷代碑刻23方及十多門鋼、鐵大炮,這些分別鑄于廣州地區和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大炮,是明至近代廣州城防所用。鎮海樓右側還有一個舉辦各類臨時性展覽的專題陳列廳。
廣州并不是個有歷史的城市,所以館藏不是特別豐厚,比較珍貴的展品比如有自然標本中的“須鯨骨骼”、“巨型孔雀石”和重逾五噸的“信宜玉石”等。不過即使如此,到每個城市都去它的博物館看看,還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廣東省博物館于1957年開始籌建,1959年10月1日,廣東省博物館及其所轄的廣州魯迅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截止20xx年12月,通過考古發掘、整合、捐贈等方式,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已達16.6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404件,二級文物7284件,自然標本、化石4萬余件。其中尤以“嶺南畫派”書畫藏品最為豐富。
進門可以先看看大廳大屏幕,那里會有志愿者免費講解計劃,去博物館最好還是聽聽講解比較好,會有收獲。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19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0
安徽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方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并的基礎上籌備,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該館陳列大樓建筑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庫房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其中善本書8000余冊),一級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銅壺,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蓋頂作鏤空的蓮瓣形,頸部有對稱的獸形雙耳,四獸作足,造型生動,為春秋時期少見的藝術珍品;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約400千克,形體高大,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僅次于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該館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縣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與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鎮青白瓷中少見的佳作,也是宋瓷斷代中的珍貴標準器物。鐵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館藏清初鐵畫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蘆蟹圖》,是鐵畫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館-博物館珍藏該館陳列以地方歷史為重點,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個基本陳列。1981~1986年6月,該館先后舉辦各種展覽120多個,每年觀眾15~22萬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曾在日本東京展出。
該館從事文物保護科研的人員,曾對青銅器防腐蝕進行研究,用局部電蝕法去除青銅器上的粉狀銹,并結合使用苯駢三氮唑化學浸蝕劑保護青銅器,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科研室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的科研項目“激光全息文物無損檢測”,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揚獎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三等獎。
博物館叢書該館編輯出版的書刊有《壽縣蔡□墓出土遺物》、《安徽名人畫選》、《毛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藏品選》、《安徽畫家匯編》、《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覽圖錄》、《明清徽州社會資料選編》、《歙事閑談》(校訂本)、《新四軍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安徽省博物館導游詞2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位于合肥市政務新區懷寧路268號,北臨天鵝湖,周邊有合肥大劇院、合肥奧體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文化體育設施。
建筑面積41380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局部1層,建筑高度37.70米。建筑造型體現了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筑風格。外墻立面采用青銅紋理建材,體現厚重的文化歷史,內表面為木質襯里,溫暖而人性化,中庭內面采用晶瑩剔透的玻璃做幕墻,具有一定的現代感。場地與空間的關節處點綴了深邃的竹海、靜謐的水池、精雕的長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顯了安徽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淵源。
新館展陳包括一個基本陳列——《安徽文明史陳列》,4個特色專題陳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和《江淮擷珍》。 《安徽文明史陳列》位于2至3樓,《徽州古建筑》位于4樓,《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和《江淮擷珍》位于5樓。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1
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我們來到了我門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館和八具陪葬館,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是根據墓內頭骨制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征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征最為接近。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2
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于1956年,建筑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后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展覽大廳兩側有寬4米的回廊,與兩翼相連。建筑由蘇聯專家設計,風格獨特。
省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復制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墓畫。基本陳列有《甘肅歷史文物》、《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黃河古象》《甘肅自然富源》及《甘肅革命文物展覽》。
館內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當年開通、保衛“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畫面,又是研究我國古代中西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還保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復制品。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3
湖北省博物館現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套),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建筑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現設有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協調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業務部門,隸屬于湖北省文化廳。籌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8家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區(點),其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籌備處位于水陸街,1956年遷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并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__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__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為湖北省博物館題寫館名。
館區內的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綜合陳列館作為擴建工程兩大主體工程之一,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編鐘館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館區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和諧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游覽空間。[1]博物館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筑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該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并具有世界意義。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4
廣東省博物館位于廣州市區中心,是一座省級綜合性地方志博物館,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大院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黨“一大”舊址(含革命廣場)和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明遠樓、天文臺。這里古樹環抱,環境優雅,鬧中取靜,凝重的文化積淀與明快的現代氣息相得益彰。
廣東省博物館籌建于1957年,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主體建筑陳列大樓建成于1992年,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共有大小展廳13個,陳列面積6000平方米,并附有報告廳、貴賓室等設施。現有館藏文物118118件(套),其中被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有404件(套),是廣東省藏品最豐厚的大館。館內常設的基本陳列有:“廣東歷史大觀”、“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珍稀動物展覽”、“魯迅生平與紀念”、“國民黨一大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史料陳列”等,并經常性地舉辦館藏陶瓷、書畫、工藝品等專題展覽。這些根據廣東的特點和館藏優勢推出的展覽,充分體現了廣東優秀的歷史文化成就。
廣東省博物館還利用自身條件,引進國內外文化藝術展覽,在海內外舉辦館藏文物展覽,配合國家的中心任務和重要紀念活動,舉辦各種富有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臨時展覽,并致力于文物收藏、學術研究,努力推動廣東省文博事業的發展,在華南和海內外享有一定盛譽。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5
四川省博物館,它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創建于1941年3月,館址在皇城明這樓。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館址遷至人民公園內。1952年改為“四川省博物館”。1965年,由人民公園遷至現址(原“蘇聯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覽館”)至今,館址占地面積50畝。1984年5月鄧小平提寫館標“四川省博物館”。現四川省博物館已免費對外開放。
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性博物館。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建于1941年3月,原名四川博物館,后改名為川西博物館。1952年定名四川省博物館。原館址在原皇城內明遠樓。后又遷至成都市人民公園。
1965年遷現址。該館藏品16萬多件,其中,一、二級文物20xx多件。藏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其中出土于川東巫山縣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人面形石佩,距今5000多年,以一長6厘米、寬3.6厘米的天然橢圓形黑色石塊為料,正、背兩面均琢雕出人的雙目和鼻口,構成1個人型面龐。重慶巴縣冬筍壩出土的戰國銅劍,全長62厘米,無格、扁莖,劍身和劍柄一次鑄成,形如柳,有“柳葉劍”之稱。劍的全身鑄滿紋飾,除劍脊兩側的虎斑紋外,在劍基部位還刻鑄出虎紋和花蒂、手臂、手掌等紋飾。這些紋飾、圖案是研究巴蜀文化的珍貴資料。漢代畫像磚、石刻在該館藏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該館的“四川省歷史文物陳列”和有關反映四川省革命斗爭歷史的文物陳列,共展出文物資料約4000件,展廳面積近3000平方米。
素享“天府”盛譽的四川省,擁有秀麗的山川和遼闊的沃土,遍布各地的名勝古跡和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反映著四川歷史的發展進程,它是我國文化寶庫的組成部分。
四川省博物館便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之一。
四川博物館創建于1941年3月。創辦伊始,設備簡陋,經費不敷開支,專業人員甚少,直至1949年底,全部藏品僅近萬件。1950年改稱“川西博物館”,1952年改為“四川博物館”。
新館落成
易名“四川博物院”。20xx年5月新館落成后現有館藏文物26萬余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書畫、佛教造像、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皆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川省博物館的藏品是經過幾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積累而成的。1941年,原館長馮漢驥教授主持發掘前蜀永陵,開啟了四川省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先河。
建國后,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時擔負著四川地區主要考古任務的我館在幾十年的田野工作中獲得了大量文物資料,豐富了館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6
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武昌東湖之濱,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第一范文網。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5.1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制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征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征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 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 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yōng] 鐘,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zī] 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哪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7
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博物館。位于武漢市武昌東湖邊,占地4萬平方米。1953年建立。館藏文物近9千余件,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其中較珍貴的有反映湖北地區革命斗爭史實的實物和領導人的信札、手稿以及照片、報刊;太平天國的紀年武器和城門石刻;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布告、入城證和一部分文獻。
在歷史文物方面,最突出的是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銅器、漆器等,尤以屈家嶺文化、楚國歷史和古代樂器等方面的藏品最為典型,其中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和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大型成套編鐘極為珍貴,出土以來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珍視。
該館建館以來,舉辦各類陳列展覽近百個,主要有《湖北省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展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湖北戰國秦漢漆器展覽》、《董必武同志紀念展覽》、《新四軍第五師革命斗爭史展覽》 等。其中《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陳列了從該墓出土的1萬余件文物中挑選的青銅器、漆器、兵器、樂器等精品600件,并吸收了多年來有關曾侯乙墓研究的科學成果,內容豐富,形式設計亦較新穎。主要出版物有《京山屈家嶺》、《云夢睡虎地秦墓》、《隨縣曾侯乙墓》。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8
各位游客,大家好,位于武漢市東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博物館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成一個“品”字,其布局體現了古楚國建筑的“一臺一殿”、“多臺成組”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
游覽湖北博物館,最值得看的是四大鎮館之寶:1978年出土于“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精品之作越王勾踐劍,至今鋒利無比,在它邊上展出的是“吳王夫差矛”,生前兩人是死對頭,死后兩人的兵器“在一起”;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地質年代距今約100萬年,早于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元青花”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更為罕見。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在春秋、戰國時期屬于楚國的疆域,博物館的日常展覽具有非常鮮明的古楚文化和古代長江流域文明的特征。目前館內常設展覽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等。這些展覽,展示了與北方黃河文明不一樣的中國南方古代文明。
在博物館觀賞文物之余,還可以欣賞編鐘表演。在館內的演奏廳,每天有四場編鐘表演,時間是10:30、11:30、14:30、15:30,每場演出時間約20分鐘。看編鐘表演需要另外收費,每場15元。
館內展出文物和陳列位可能因需求而變動,游客可以依照館內的指示牌進行參觀。湖北博物館內設有游客休息區域和商店,商店內出售仿制的部分文物。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29
甘肅省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于1956年,建筑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后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展覽大廳兩側有寬4米的回廊,與兩翼相連。建筑由蘇聯專家設計,風格獨特。省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復制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墓畫。
館內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當年開通、保衛“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畫面,又是研究中國古代中西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還保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復制品!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30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里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么文化呢?在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余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動蕩、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于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范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于周,又不屬于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于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么還是讓我們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歷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時間里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后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于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復制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杰作,真叫人嘆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于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于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的參觀一下,半小時后在大門口集合上車。)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31
四川博物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區浣花南路,浣花溪公園東側。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博物院有青華路與浣花南路兩個入口,但只有青華路入口對游客開放。
四川博物院共分三層,一層以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為主,展示品多為粗曠古樸的漢代石刻藝術和陶塑藝術,這里是了解四川歷史的好地方。
二層主要由巴蜀青銅館、大風堂(張大千書畫陳列館)、中國書畫精品館和瓷器館組成。大風堂(張大千書畫陳列館),是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地方,收藏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仿佛帶你回到了真正的敦煌。
同在二層的中國書畫精品館,展示有所藏的歷代書畫珍品100多件,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和唐寅的《虛閣晚涼圖》,不過出于對文物的保護,可能會被館方收藏起來,不一定可以看到。
三層以藏佛之光、萬佛寺石刻館、古風雅韻工藝美術館、大山回響和百年回眸構成,大多反映出四川的民風民俗。
四川博物院出來,可以去附近的杜甫草堂、青羊宮、武侯祠、錦里逛逛,都距離非常近,可以一并游玩。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32
館區內的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綜合陳列館作為擴建工程兩大主體工程之一,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編鐘館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館區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
湖北省博物館有各類文物、標本20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套)。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
在20余萬件藏品中,不少是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33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6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者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那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例如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音了,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那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尼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鐘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歡送詞略。
根據鎛種上面的記載,我們知道了,當時吳國大軍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交換條件,吳國答應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不顧吳國威脅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間,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打退了吳國軍隊。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保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所以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镈鐘。
省博物館導游詞 篇34
寒假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覽遼寧省博物館,博物館座落于沈陽市中心,市府廣場的東側和遼寧大劇院相鄰,博物館為白色大理石建筑,非常雄偉壯觀,從空中府瞰,為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玉豬龍”形象,是沈陽標志性建筑之一。
進入博物館,首先要進行安全檢查,我們把身上帶鐵制的物品,放入一個筐內,然后經過安檢門,再把東西收好,就可以進入大廳了。
遼寧博物館的大廳是圓形的由六根大柱子組成。展樓分為三層,一層分為兩個展廳,一個是近代的世紀經典畫展和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進入明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廳。晉、唐、宋、元、明、清各種書畫精品,歷歷在目。有唐朝的《簪花任女圖》,唐朝張旭的草書《古詩四貼》,元朝趙孟兆頁的《紅衣羅漢圖》,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明朝唐伯虎的《飲中八仙圖》,畫中八仙指唐代八位酒仙,分別是唐朝著名的詩人賀知章、李白、汝陽王李璡、高士李適之、崔宗之、中蘇晉、雄辨家焦遂和草書家張旭。全卷人物眾多,共設置了八幅場景。分別刻畫了八位酒仙的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每幅場景還配有詩文,詩畫交融。八位酒仙神態各異,有的騎在馬上遙遙晃晃,還有的已醉倒在地,給人一種不問世俗,飄飄欲仙的超脫境界。真是美極了!
二樓分為中國古代貨幣展、歷代銅鏡展、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和明清玉器展廳。我參觀了古代貨幣展,讓我懂得了,夏商時代,“貝”作為商品的經濟萌芽的交換媒介——貝出現,這也是公認的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稱之為“貨貝”,當時計算貝的單位是“朋”,十貝為一“朋”。源遠流長的中國幣制影響極為深遠,日本、琉球、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深受中國錢幣的影響,長期鑄行與中國錢幣一樣之方孔圓錢。參觀完中國古代貨幣展,我們來到近代玉雕藝術精品展,玉器是一種中國獨特的藝術品,中國人對玉器有著天生的崇拜。走進展廳。首先,一尊玉材精良、雕琢精致的玉壺。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不僅想起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旁邊一個展柜里邊擺放著一個傳國玉璽。前面展柜里面有許多圍著觀看的人,我也被吸引了過去,原來這是一尊用玉雕刻的“中華龍”。“中華龍”象征著中華民族,。整個展廳里有許多有意義的展品,像“五子登科”“代代高升”“志在千里”等等現代精品。走出玉雕藝術精品展廳,來到了明清玉器展廳,許多明清時期的精致玉器、以及仿古玉器,做工精美、雕刻細致。有清代乾隆皇帝用過的“玉耳杯”,又稱“羽觴”,是古代的飲酒器皿,清代的玉耳杯是模仿古代漆耳杯的形制而雕琢的仿古玉,這件清白玉耳杯,玉質純凈溫潤,器體清秀,胎較薄,足底有“大清乾隆仿古”款,是乾隆時期宮廷的精品。精致的玉器還有“青白玉和合二仙”“白玉碗”“黃玉如意”等。簡直讓我嘆為觀止。由于時間不夠了,三樓的遼河文化展廳沒有看完,只能下次了。
這次遼博之行,讓我大開眼界,而且還了解了許多平時學不到的知識,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