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1
大家好,現在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位于浙江寧波市月湖之濱,是一座由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景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占地面積為3。1萬平方米,因館內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古籍而享譽海內外,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成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級人文旅游勝地,成為浙江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雄踞大門兩側的是一對清代石獅。木結構大門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古建筑,門廳外側有南國書城四個字,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1962年所書。大門兩旁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猶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于1981年到訪浙江寧波天一閣時留下的墨寶。此對聯書體為鐘鼎文,上聯意為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歷史悠久,以后還將長久的留存下去,下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之后的感慨。
黃宗羲,字梨洲,號南雷。被后人譽為中國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黃宗羲以他的人品、氣節成為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第一個外姓人。黃宗羲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之后便發出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嘆。從他的感嘆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書樓建立和保護過程的艱辛以及范氏子孫堅守藏書護書長久不衰的操守、氣節和意志。進入浙江寧波天一閣,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銅像,他就是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創始人——范欽。范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歲的他考上進士后便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陜西、河南,南至兩廣、云南,東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跡。據文獻記載,他敢于冒犯權殲,勇于抗擊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的職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冊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辭官歸里后修建的一座藏書樓。范欽每到一地做官,總是非常留意搜集當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書大都以宋元以來刊本、抄本與稿本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范欽藏書與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他比較重視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書、實錄、詩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錄和地方志的收藏成為閣藏特色。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種,超出《明志》著錄,現存明代方志有271種占全國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內外孤本,近年已陸續影印出版,現代文獻學家趙萬里先生曾這樣評說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的歷史功勛:浙江寧波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范欽從青年時代起就有志于藏書,經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較有規模地進行收藏應該是在他致仕回鄉之后,范欽號東明山人,故此歸里后初建的藏書樓以他的號命名為東明草堂,這只是早期的雛形,收藏有限,規模和保管條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書樓作為自己解職歸里后的第一要務來考慮。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1561年開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最豐時達到7萬余卷,為了防止藏書的失散,范欽和他的后代是頗費苦心的,藏書樓建成后,范欽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便引以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災。他去世前,又囑咐子孫: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遵從他的遺訓,后代曾制定過嚴格的藏書樓族規。
然而,四百年間,浙江寧波天一閣歷經浩劫。幾經浩劫至1949年已減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萬七千卷。1949年以后,浙江寧波天一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人民政府設立了管理機構,多次撥款維修繕飾,使浙江寧波天一閣百廢待興,生機勃發,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藏書已增至30萬卷,成為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
范欽銅像后面是氣勢非凡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里拍照留念。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的力作,館內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圖上八匹駿馬在溪邊嬉戲嘶鳴,栩栩如生,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復雜,曲線明朗、立體,泥土中摻雜環氧樹脂又起到堅固的作用。可惜,這樣的傳世佳作現在已不多見了。
這座清代建筑,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建成之前范欽的藏書處。之所以取名為東明草堂,是因為范欽號東明。 據說當時隨著藏書量的增加,東明草堂已容納不下更多的書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區引起火災要涉及只一墻之隔的草堂,于是范欽決定重新建造藏書樓,使書籍得到永久的保護。此后,東明草堂便作為范欽的私人會客室。
正對東明草堂的圍墻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獬豸。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據說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辯明善惡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它是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東廳,是其家族的生活區域,故居處于高墻圍繞的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外,讓生活區域和藏書區隔離是范欽為保護藏書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進范氏故居,我們看到的是范欽70壽辰的畫像,根據他所穿官袍補服的圖案斷定為三品武官的著裝。這是范氏世系表。范宗尹為遷甬落戶的第一代,范欽是范氏的第十六世子孫,生有兩個兒子:范大沖和范大潛。范欽臨終前立下遺囑:代不分書。于是將遺產分為兩份:白銀萬兩和一樓藏書。大兒子范大沖繼承了所有藏書,并繼續完善藏書制度。致使藏書歷經十三代相傳保存至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范欽曾立下許多嚴格的家規制度,如煙酒切忌登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外放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這種互相制約的做法,防止了個人占有和輕易許諾外人入閣,避免了書籍的分散和流失。也是藏書能歷經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為使游客對藏書樓有直觀的印象,利用范氏故居的狹小空間我們將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布局恢復至此。書樓的中上方懸掛一匾,寶書樓三字為明代浙江寧波郡守王原相所書。整個房間以書櫥的形式相隔成六開間。書櫥前后都有門,起到通風祛霉的作用。寶書樓匾下方的書櫥與眾不同,不但體積比眾多的書櫥大,且外觀繪有兩條龍紋,原來公元1772年清乾隆要修編四庫全書,范氏八世孫范懋柱進呈了638種珍貴的典籍,乾隆帝為嘉獎浙江寧波天一閣,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又賜銅版畫《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各一套。不但如此,為庋藏四庫全書,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織寅著來察看浙江寧波天一閣,開明丈尺,繪圖呈覽。仿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形制建造了七閣。由此,使浙江寧波天一閣名滿天下,盛譽海內。
范欽辭官歸里后全力投入到藏書的搜集和整理,隨著藏書的不斷增多,也為了遠離火源,使藏書得以永久保存,范欽曾動了不少腦筋。他總結并借鑒了歷代藏書樓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離他家不遠處的豐坊萬卷樓不慎失火,觸目驚心,教訓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書樓的防火安全。于是便有了獨立收藏書籍的樓閣—浙江寧波天一閣。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
有關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命名的由來,雖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從眾多文人的傳記及乾隆的御筆中,得以知曉浙江寧波天一閣命名的由來及藏書樓格局的獨特之處。據說范欽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寫的《龍虎山天一池記跋》影響,取其四字: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說在我國最早的占卜學說《周易》又稱《易經》鄭康成注里便有注解: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也…這陽五行之說頗為玄奧,一般人不易理解。后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此種說法最早見于高宗弘歷的《文源閣記》,其記云: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浙江寧波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梁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從《文源閣記》中不難看出乾隆為庋藏《四庫全書》對二百余年前的浙江寧波天一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贊賞。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游客:
大家好,現在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位于浙江寧波市月湖之濱,是一座由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景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占地面積為3.1萬平方米,因館內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古籍而享譽海內外,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成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級人文旅游勝地,成為浙江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雄踞大門兩側的是一對清代石獅。木結構大門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古建筑,門廳外側有一匾,書?南國書城?四個字,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1962年所書。大門兩旁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猶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于1981年到訪浙江寧波天一閣時留下的墨寶。此對聯書體為鐘鼎文,上聯意為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歷史悠久,以后還將長久的留存下去,下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之后的感慨。
黃宗羲,字梨洲,號南雷。被后人譽為中國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黃宗羲以他的人品、氣節成為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第一個?外姓人?。黃宗羲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之后便發出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嘆。從他的感嘆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書樓建立和保護過程的艱辛以及范氏子孫堅守藏書護書長久不衰的操守、氣節和意志。進入浙江寧波天一閣,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銅像,他就是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創始人------范欽。范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歲的他考上進士后便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陜西、河南,南至兩廣、云南,東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跡。據文獻記載,他敢于冒犯權殲,勇于抗擊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的職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冊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辭官歸里后修建的一座藏書樓。范欽每到一地做官,總是非常留意搜集當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書大都以宋元以來刊本、抄本與稿本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范欽藏書與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他比較重視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書、實錄、詩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錄和地方志的收藏成為閣藏特色。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種,超出《明志》著錄,現存明代方志有271種占全國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內外孤本,近年已陸續影印出版,現代文獻學家趙萬里先生曾這樣評說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的歷史功勛:?浙江寧波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范欽從青年時代起就有志于藏書,經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較有規模地進行收藏應該是在他致仕回鄉之后,范欽號東明山人,故此歸里后初建的藏書樓以他的號命名為?東明草堂?,這只是早期的雛形,收藏有限,規模和保管條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書樓作為自己解職歸里后的第一要務來考慮。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1561年)開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最豐時達到7萬余卷,為了防止藏書的失散,范欽和他的后代是頗費苦心的,藏書樓建成后,范欽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便引以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災。他去世前,又囑咐子孫:?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遵從他的遺訓,后代曾制定過嚴格的藏書樓族規。
然而,四百年間,浙江寧波天一閣歷經浩劫。幾經浩劫至1949年已減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萬七千卷。1949年以后,浙江寧波天一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人民政府設立了管理機構,多次撥款維修繕飾,使浙江寧波天一閣百廢待興,生機勃發,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藏書已增至30萬卷,成為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
范欽銅像后面是氣勢非凡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里拍照留念。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的力作,館內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圖上八匹駿馬在溪邊嬉戲嘶鳴,栩栩如生,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復雜,曲線明朗、立體,泥土中摻雜環氧樹脂又起到堅固的作用。可惜,這樣的傳世佳作現在已不多見了。
這座清代建筑,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建成之前范欽的藏書處。之所以取名為東明草堂,是因為范欽號?東明?。 據說當時隨著藏書量的增加,東明草堂已容納不下更多的書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區引起火災要涉及只一墻之隔的草堂,于是范欽決定重新建造藏書樓,使書籍得到永久的保護。此后,東明草堂便作為范欽的私人會客室。
正對東明草堂的圍墻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獬豸?。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據說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辯明善惡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它是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東廳,是其家族的生活區域,故居處于高墻圍繞的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外,讓生活區域和藏書區隔離是范欽為保護藏書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進范氏故居,我們看到的是范欽70壽辰的畫像,根據他所穿官袍補服的圖案斷定為三品武官的著裝。這是范氏世系表。范宗尹為遷甬落戶的第一代,范欽是范氏的第十六世子孫,生有兩個兒子:范大沖和范大潛。范欽臨終前立下遺囑:代不分書。于是將遺產分為兩份:白銀萬兩和一樓藏書。大兒子范大沖繼承了所有藏書,并繼續完善藏書制度。致使藏書歷經十三代相傳保存至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范欽曾立下許多嚴格的家規制度,如?煙酒切忌登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外放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這種互相制約的做法,防止了個人占有和輕易許諾外人入閣,避免了書籍的分散和流失。也是藏書能歷經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為使游客對藏書樓有直觀的印象,利用范氏故居的狹小空間我們將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布局恢復至此。書樓的中上方懸掛一匾,?寶書樓?三字為明代浙江寧波郡守王原相所書。整個房間以書櫥的形式相隔成六開間。書櫥前后都有門,起到通風祛霉的作用。?寶書樓?匾下方的書櫥與眾不同,不但體積比眾多的書櫥大,且外觀繪有兩條龍紋,原來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要修編四庫全書,范氏八世孫范懋柱進呈了638種珍貴的典籍,乾隆帝為嘉獎浙江寧波天一閣,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又賜銅版畫《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各一套。不但如此,為庋藏四庫全書,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織寅著來察看浙江寧波天一閣,開明丈尺,繪圖呈覽。仿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形制建造了七閣。由此,使浙江寧波天一閣名滿天下,盛譽海內。
范欽辭官歸里后全力投入到藏書的搜集和整理,隨著藏書的不斷增多,也為了遠離火源,使藏書得以永久保存,范欽曾動了不少腦筋。他總結并借鑒了歷代藏書樓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離他家不遠處的豐坊萬卷樓不慎失火,觸目驚心,教訓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書樓的防火安全。于是便有了獨立收藏書籍的樓閣—浙江寧波天一閣。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
有關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命名的由來,雖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從眾多文人的傳記及乾隆皇帝的御筆中,得以知曉浙江寧波天一閣命名的由來及藏書樓格局的獨特之處。據說范欽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寫的《龍虎山天一池記跋》影響,取其四字: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說在我國最早的占卜學說《周易》(又稱《易經》鄭康成注)里便有注解:?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也…這陽五行之說頗為玄奧,一般人不易理解。后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此種說法最早見于高宗弘歷的《文源閣記》,其記云: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浙江寧波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梁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從《文源閣記》中不難看出乾隆皇帝為庋藏《四庫全書》對二百余年前的浙江寧波天一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贊賞。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范文 篇3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位于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陜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xx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于舊石器時代的標志有3個:一是出現磨制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并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處于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塤,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里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陜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后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峰。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征。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周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所以,以后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制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后,在10年先后吞并6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00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陜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陜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占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里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