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的導游詞十篇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1
陳家祠,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于1894年竣工落成。陳家詞又叫陳氏書院,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前面兩個名稱來年,顯然是祠堂和學堂,且與陳姓有關。在100多年前的廣東,“陳”姓則獨占鰲頭了。
陳家祠,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筑為6400平方米。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結構。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幾個大型的四合院將大小19 座建筑聯為一體,形成以中軸為主線,東西配殿,外設廂房的這種嚴謹對稱的布局,具有濃郁的南方祠堂和書院的鮮明特點。我們一般“深三進、廣五間、九堂六院”為概括陳家祠的整體建筑。所謂“進”是指建筑的深度。在陳家祠內有3排各80米長的大殿,高大寬暢,氣宇軒昂,每一排大殿為一“進”,故稱“三進”。“間”是古人用來測量建筑面積的單位,“廣五間”,表示有5間的寬度。至于“九堂六院”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是我們廣東目前現存宗祠建筑中規模最大,民間建筑裝飾工藝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個藝術建筑群。它以布局嚴謹、氣勢雄偉、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我國現代杰出的作家詩人郭沫若先生在當年參觀陳家祠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請大家跟我過來探索一下他美在何處吧!
首先,我們來到大門,大門口的這對石獅,便是三雕中的第二雕石雕。左邊腳踩繡球的是公獅,右邊前手撫幼獅的是母師。石獅面部俏皮可愛,是典型的南獅。獅是門第高貴的象征。除了石獅之處,不知大家有沒有在門口發現其他的石雕工藝品呢?對。正門兩側邊的有一對石豉,這個石鼓直徑1.4米,連座高2.55米。石鼓,在中國古代的建筑中,除了建筑功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征著地位和身份。在古代,本族人中必須取得高官或是功名后,才能直視它。
好,現在請各位跨過這高高的門檻,進入前廳。大家轉身就可以見到兩個高四米的門神,左邊紅臉的就是秦瓊(秦叔寶),右邊黑臉的就是尉遲恭,那大家又知不知道為什么他們兩個會成為門神的呢?這就有一個傳說了——這個傳說來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一代名君,但他卻是靠殺兄、逼父,血流成河后才登上皇帝的寶座的。所以在他登上皇帝寶座后的幾天里,晚晚都做噩夢,那些被他殺的人都提著頭回來問他索命;這件事就被當時節世民的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知道了,于是他們就自告奮勇幫皇帝把守大門,鎮住那些妖魔鬼怪。說來也奇怪,那天晚上就真的沒有鬼來騷擾李世民了,于是秦瓊、尉遲恭就天天幫李世民把守大門,當他們兩個也是人啊,也是要休息的啊,李世民也十分痛惜這兩員大將,于是就畫師畫下他們的樣子,貼在門上,從此,皇宮就真的再沒有鬧鬼了。后來這個故事傳到了民間,民間的百姓也將這種做法當成一種辟邪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種家家戶戶的風俗習慣了!
剛才看過石雕,磚雕,我們再來看看木雕。
可以說,在陳家祠中,幾乎有木頭的地方,就有木雕藝術的璀璨閃光。請大家來看看這面聳立在前廳中央這座鏤空雙面木雕大屏門。整個屏風的上半部分是鏤空、透雕的,通風透氣,雕刻在最上面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內容,比如“孟浩然踏雪尋梅”、 “金殿比武”、“金殿賞賜“ “漁歌唱晚”等,粗粗望過去,好像這上中下三個部分的內容沒有什么相關的聯系,但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您可能更加清楚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下面的裙板是遮蔽著的。像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裙板上的雕刻“創大業,兒孫永發”圖,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芭蕉樹的大葉就象征著大業(諧音),而下面這一群被母雞庇護著的小雞就寓意著“兒孫永發”。
各位,在參觀過門口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大門上傳神的彩繪,屏風上巧奪天工的木雕之后,而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陳氏書院中裝飾得最華麗,最引人注目的屋頂脊飾,這就是“花脊”了,它是廣東地區(或整個嶺南地區)所獨有的建筑裝飾藝術。我們陳氏書院共有十一條茶脊,共有165米長,共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陶塑,采用的玻璃釉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白等五種顏色,而且題材豐富,形象傳神,工藝特別,在人物的輪廓和動態上下工夫,使得人栩栩如生,而且每個人物都是成一定角度的,好讓人們觀賞!
陶塑下面五彩斑斕的是灰塑,又稱“灰批”,我們來看看那躲在屋檐垂脊上的好六對一米多高的灰塑獨角獅。大家看它全身朱紅,大眼圓睜,張口翹尾,好像要凌空而下一樣,整個灰塑氣勢雄偉,但又不失趣稚。同時大家在我們館還能看到很多關于蝙蝠的圖案,像在一只蝙蝠前畫一串銅錢,就被稱為”福在眼前“啦,兩只蝙蝠重疊,就叫“福上加福”等等!。
大家再看看這條花脊兩端的那兩個似魚非魚,似龍非龍,長著兩要根上 的長須,凌空飛舞,氣勢不凡的“怪物”了嗎?,大家猜得出它是什么嗎……它就是我們民間傳說中的鰲魚了,古人認為“巨鰲生于海,好吞火(好吐水),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古代沒什么消防設備,也就好靠這個來鎮鎮;同時古人有取其“獨占鰲頭”之意,表示了人們期望子孫科舉考試榮登榜首,高官顯貴的心理。
好,大家看過這些精美的花脊后,請繼續跟我來參觀,現在在我面前的就是我們陳氏書院中心……聚賢堂了。聚賢堂是書院建筑的中心,是當年陳氏族人舉行會議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臺,月臺上的石雕欄桿、月臺柱以及望柱頭的雕飾是陳氏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
好了,讓我繼續向前,我們現在走著的這條路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青云 ,大家可以看到這條青云 兩邊山墻聳立,橫貫整個建筑,而且一進比一進越來越高,節節高升,所以就取“平步青云”,“青云直上”意思,取名為青云巷了,同時它還起到了他隔建筑空間及防火作用,因為中國的建筑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的建筑也特別容易著火,不容易保護,所以在這里用青云分隔,就算一邊著火,也不至于殃及旁邊的其他建筑。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最后進了,這時辰以前是擺放神龕和陳氏族人祭祀祖先 地方,這大家面前就是一個裝飾精美的大型木制神龕,高八米多,共有十一座,中進大廳有五個,兩邊的偏廳還和有三個,這了是廣東現存最大的十一座木制神龕。原來這神龕上安放著十分密集,整齊的神主牌,最鼎盛的時候,最多有一萬二千多塊,但非常可惜的是,原來擺放在這里的那些神主牌,在時期都被紅衛兵以“四舊”的名義給燒掉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神龕是空空蕩蕩的。
好了,我們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筑我就大概介紹到這里,在兩邊的廂房還有一些家可以慢慢欣賞,謝謝大家。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2
陳家祠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動工,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原為廣東72縣陳姓族人捐資合建的宗祖祠和書院,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后,改辦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這座建筑進行了保護和修葺。于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藝術博物館,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的主體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整體建筑面積6400平方米,長寬均為80米,“深三進廣五間”建筑平臺一進高于一進,最高處達16.8米。平面布局以聚賢堂為中心,其他單元按中軸線依次布列,相互間以長廊連通,組成外封閉,內開放的格局。這種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虛實相應,前低后高的形式,體現了我國南方祠堂建筑體制和傳統建筑藝術風格,被譽為“嶺南藝術建筑明珠”
陳家祠的建筑有兩個特點:一是,應用了多種建筑藝術手段,整個陳家祠的建筑主體和部件,都可見大量的木雕、石雕、磚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繪;二是,極富嶺南風味,陳家祠的建筑功能切合嶺南的氣候特點,如長廊貫通全院可以遮陽擋雨,房舍高達可以通風降溫,庭院滿目蒼翠,讓人感到清涼、爽快。陳家祠建筑構件的比例和整體風格,裝飾的外觀造型和內容題材,都凸顯了嶺南的文化特色和風情、風貌。
來到陳家祠一進,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具有濃烈明間藝術韻味的屋頂脊飾,你們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的六隊一米多高的灰塑獨角師,那是帶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
現在我們重點了解一下陳家祠的花脊和磚雕。陳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條,總長度是165米,花脊分上下兩層,下層脊基為灰塑,上層脊基為陶塑,陶塑全是佛山石灣燒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白五色,人物均是:有前無后,有眼無珠,面部不施釉彩,各種人物的頭、手、腳服飾均定型化,分別以模具印制,屆時根據人物身份、形態的不同,選配組合,再以捏、按、奈、貼等手法加工完成。最后還要按仰視的要求,夸張處理人體比例和特定的神態動作,使人物栩栩如生。
請大家注意看看,每條花脊兩端有一對造型獨特的動物,它龍頭魚尾,長有兩根往上翹的長須,這就是古代民間傳說能防火避災的鰲魚,古人認為“巨鰲生于海,?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不僅還使屋頂的輪廓線更加優美,同時,古人又取其”獨占鰲頭“之意。表示了人們期望子孫科舉考試榮登榜首,高官顯貴的心里。
大家看了那么多石雕,我就跟大家講一下他的工藝流程,先按客戶對主題內容的要求進行平面或立體的設計,并分解為磚格編上號,然后依題材劃分局部。選用統一規格的、質量上乘的青磚。運用浮雕、圓雕的技法,逐塊雕刻。最后按順序拼接鑲嵌于磚墻上,廣東磚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稱,能在質地松脆的青磚上雕刻纖細蒼勁的線條,如垂掛的直線一般,這就是廣東磚雕的獨特風格。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書院建筑的中心,聚賢堂,是當年陳姓族人舉行聚會議事的地方,堂前石雕月臺的欄桿,是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運用連續纏枝的表現手法來雕飾的。其望柱雕有“老鼠戲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與多籽的葡萄、石榴共戲,是暗喻百子千孫。望柱頭的雕飾更為特別,以花崗巖雕成一盤盤菠蘿、楊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嶺南佳果,既富有南國風情和裝飾美,又寄寓陳氏子孫終年以禮果奉祀祖先的虔誠之意,由此可見,廣東民間工藝的匠心獨運。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3
陳家祠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除外,里面還可以看到一些藝術展和圖片展之類的,在老房子中體會文藝。
陳家祠初建時,是廣東省陳姓聯合建立的合族祠堂,為本族各地讀書人赴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提供住處。它有著古老的建筑風格,充滿了廣州風情和嶺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對古建筑及歷史感興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靜的老房子。
由入口進入祠堂,按折線形進行參觀,觀賞順序依次為:正廳(雙面鏤空木雕大屏門)-月臺(石雕欄桿、鐵鑄通花欄板)-中進聚賢堂(定期專題展覽)-后進中廳(百年陳氏書院圖片展)-后東齋(流光溢彩——粵繡藝術作品展)-前東廂(舊廣州家居展)。
主要是觀賞陳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墻、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筑裝飾以及鐵鑄工藝,其造型生動,色彩豐富。除了雕塑外,彩繪也不容錯過。幾千幅彩繪,沒有相同的風格,也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豐富的想象,值得細細品讀。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建筑風格
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洞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后再連接成一體的,立體、多層次的畫面里有神話傳說、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等,就像是民間的藝院一般。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后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參觀后留有一首五言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筑裝飾工藝早在20世紀20xx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筑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筑藝術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1959年辟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后于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至今)陳氏書院
。 1980年國家撥專款再次重修。 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墻、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筑裝飾以及鐵鑄工藝,琳瑯滿目。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墻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后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書院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目的為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處。陳家祠它的建筑裝飾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裝飾藝術的精華,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磚雕、陶塑、銅鐵鑄等工藝進行裝飾,建筑中的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制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筑,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布局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筑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臺,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屬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
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堂前有月臺,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柱山墻承檁,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后金柱次間和廳前后設通花隔扇。后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大廳面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墻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廳后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墻承檁,前出卷棚廊。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后亦裝設木雕龕罩,但規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墻承檁。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后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東西廂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廂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顯得十分清新幽雅。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裝飾工藝,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筑構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令整座書院堪稱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筑寶庫。
木雕
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量最多,規模亦大,內容豐富。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等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臺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臺上觀看校場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后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木雕
此外各座廳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長達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種瓜果、花紋圖案、人物、動物、無不凝聚了廣東木雕的精華。木雕工藝:木雕工藝是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藝品。木雕之鄉:被譽為我國木雕之鄉的浙江東陽,有千余年的木雕歷史,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東陽木雕,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澤,不同于彩繪),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
石雕
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門、欄桿、墻裙、柱礎和臺階等地方。聚賢堂前的月臺石雕欄桿,是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它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續纏枝圖案的表現形式進行雕飾。又把雙面鐵鑄通花欄板嵌入欄桿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欄桿在色調深沉的鐵鑄欄板映托下,對比鮮明,主題突出,極富裝飾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裝飾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墻裙、檐廊欄桿及臺階垂帶,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基座已失),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雕琢成形體活潑、神態祥和、笑臉相迎的瑞獸,這是廣東地區石獅造型的代表。
磚雕
主要裝飾在墻檐下、門楣、犀頭和檐墻上,也有作為花窗的裝飾。陳家祠堂
廣東磚雕從用材到技法都與北方或江南地區都有一定差別。雕制前先由藝人逐塊挑選。然后依據整幅圖層次的多少,將青磚按層排列,依次逐出所屬部分的紋樣,最后逐層逐塊嵌砌在墻上,形成多層次的畫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空結合運用,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線條規整而又流中暢自如,纖細如絲,故又被稱為“掛線磚雕”。 陳氏書院首進東西廳的水磨青磚檐墻上,共有6幅大型磚雕,是現存廣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磚雕作品之一。 石灣陶塑脊飾。清代在南海、番禺、順德和香港、澳門等地的祠堂廟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灣燒制的陶塑脊飾。早期生產的脊飾,多用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隨著石灣陶塑的發展,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逐漸轉變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人物脊飾,這種石灣特有的陶塑脊飾文化,后來由廣東人帶往廣西、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傳往異國,這正上鄉土情懷的自然表現。
灰塑
廣東舊式民居,多數在山墻上兩邊用石灰堆出簡單的卷草紋。稱這"草尾"。在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廟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圍則隨建筑的規格而擴大,它是廣東民間建筑的主要裝飾工藝,由于灰需在現場制作,藝人便可根據題材和空間的需要,充分發揮其技藝,如將山川水澗景物隨形就勢穿透墻體,或將動物、花卉等
到塑造成凸出墻體20至60厘米,立體效果非常突出。形態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紅大綠,富麗斑斕,充滿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 陳氏書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墻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總長1800余米,灰塑的題材與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鳥、亭臺樓閣、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
陶塑
陳氏書院的陶塑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書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條。首進5條和聚賢堂脊飾分別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聚賢堂脊飾于1976年被臺風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燒制,中、后進的4條脊飾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燒制,后進大廳的脊飾則完成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11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模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虬髯客與李靖等,整條脊飾恰似一個巨大的舞臺。其他脊飾的題材主要是龍鳳、花鳥、瑞獸、山水以及歷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鐵鑄
陳氏書院聚賢堂前后石欄桿中嵌有鑄鐵欄板,即佛山鐵畫。其正面6幅為麒麟玉書鳳凰圖,臺階兩邊是雙龍戲珠,還有三陽開泰、年年有余等。這些鐵鑄由佛山生鐵鑄造,打制或鑄造而成,工藝精湛,構圖精美。 此外陳氏書院內還有中國傳統建筑特有的裝飾美術形式——壁畫和楹聯。書院東西廂房繪有多幅壁畫,壁畫的主要題材有滕王閣圖、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書院的楹聯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揚和緬懷,光大先祖文風宏業的理想和愿望。楹聯多為楷書,自成一格。
陳家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5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主體建筑面寬、縱深均為80米,平面呈正方形,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
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筑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臺,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屬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堂前有月臺,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
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 斗拱,21架6柱山墻承檁,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后金柱次間和廳前后設通花隔扇。后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大廳面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墻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廳后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
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墻承檁,前出卷棚廊。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后亦裝設木雕龕罩,但規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墻承檁。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后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6
今天下午,我聽爸爸媽媽說我們要去陳家祠游玩。我聽了高興極了。來到買票處,從遠處看去,陳家祠五彩斑斕。中間是長方形的大門,兩邊有一個拱形的小門。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買完票進去了。進來大門,爸爸告訴我陳家祠是古時候那些學生們讀書和住的地方。
我們先去參觀了學生們住的地方,參觀了他們書房、臥室……。有一些是古老的,有一些是現代的,但都非常好看。我們又去看了一些話,都是編織而成的。但是那些花草樹木、人、河流…都好像是畫下來的,有些畫的不像,好像是拍下來的。有一幅畫我最喜歡,上面是一只鳥,鳥的羽毛五彩斑斕,它站在樹枝上。張開小嘴巴開始唱歌,我仿佛能夠聽見它的的歌聲,多么美妙啊!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眼睛,又黑又亮,好像能夠看見我一樣。我們又去看了怎樣編扇子:首先要去芭蕉樹上把芭蕉葉采下來,把芭蕉葉編在一起,然后用筆在上面畫上漂亮的圖案,我們看見了有許多圖案的扇子,上面畫著花草樹木……樣樣都有。
我們還去看了象牙雕,里面有各種各樣精美的藝術品,都是由象牙雕刻而成的,最有趣的是微雕,它只用一點點象牙就能雕刻出藝術品。一個上面雕刻的是一首詩,一個上面畫的是八仙過海,我用放大鏡看了好一會兒才看出來。哇!我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雕刻出來的。不知不覺,陳家祠要關門了,我們要回去了。路上我睡著了,夢見我在陳家祠開心的玩耍。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7
陳家祠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動工,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原為廣東72縣陳姓族人捐資合建的宗祖祠和書院,清末清掃科舉制度后,改辦學校,新中國創立后,當局對這座構筑舉辦了掩護和修葺。于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藝術博物館,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陳家祠的主體構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整體構筑面積6400平方米,長寬均為80米,“深三進廣五間”構筑平臺一進高于一進,最高處達16.8米。平面機關以聚賢堂為中心,其他單位按中軸線依次布列,彼此間以長廊連通,構成外關閉,內開放的名堂。這種機關嚴謹,主次理解,虛實響應,前低后高的情勢,浮現了我國南邊祠堂構筑體制和傳統構筑藝術氣魄威風凜凜,被譽為“嶺南藝術構筑明珠”
陳家祠的構筑有兩個特點:一是,應用了多種構筑藝術本領,整個陳家祠的構筑主體和部件,都可見大量的木雕、石雕、磚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繪;二是,極富嶺南風味,陳家祠的構筑成果合適嶺南的天氣特點,如長廊意會全院可以遮陽擋雨,房舍高達可以透風降溫,庭院滿目蒼翠,讓人感想清冷、直率。陳家祠構筑構件的比例和整體氣魄威風凜凜,裝飾的外面造型和內容題材,都凸顯了嶺南的文化特色和風情、風采。
來到陳家祠一進,起首我向各人先容一下具有粘稠明間藝術韻味的屋頂脊飾,你們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的六隊一米多高的灰塑獨角師,那是帶有避邪保安全的寓意。
此刻我們重點相識一下陳家祠的花脊和磚雕。陳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條,總長度是165米,花脊分上下兩層,基層脊基為灰塑,上層脊基為陶塑,陶塑滿是佛山石灣燒制的,回收玻璃釉彩,首要有黃、綠、寶藍、褐、白五色,人物均是:有前無后,有眼無珠,面部不施釉彩,各類人物的頭、手、腳衣飾均定型化,別離以模具印制,屆時按照人物身份、形態的差異,選配組合,再以捏、按、奈、貼等伎倆加工完成。最后還要按仰望的要求,浮夸處理賞罰人體比例和特定的模樣外形舉措,使人物有聲有色。
請各人留意看看,每條花脊兩頭有一對造型奇異的動物,它龍頭魚尾,長有兩根往上翹的長須,這就是古代民間傳說能防火避災的鰲魚,昔人以為“巨鰲生于海,?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不只還使屋頂的外觀線越發美妙,同時,昔人又取其”獨有鰲頭“之意。暗示了人們祈望子孫科舉測驗榮登榜首,高官權貴的內心。
各人看了那么多石雕,我就跟各人講一下他的工藝流程,先按客戶對主題內容的要求舉辦平面或立體的計劃,并解析為磚格編上號,然后依題材分別局部。選用同一規格的、質量上乘的青磚。運用浮雕、圓雕的技法,逐塊鐫刻。最后按次序拼接鑲嵌于磚墻上,廣東磚雕以其雕技高深而著稱,能在質地松脆的青磚上鐫刻纖細蒼勁的線條,如垂掛的直線一樣平常,這就是廣東磚雕的奇異氣魄威風凜凜。
此刻我們來到的是書院構筑的中心,聚賢堂,是昔時陳姓族人進行集合會事的處所,堂前石雕月臺的雕欄,是以各類花鳥、果品為題材,運用持續纏枝的示意伎倆來雕飾的。其望柱雕有“老鼠戲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與多籽的葡萄、石榴共戲,是暗喻百子千孫。望柱頭的雕飾更為出格,以花崗巖雕成一盤盤菠蘿、楊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嶺南佳果,既富有南國風情和裝飾美,又寄寓陳氏子孫終年以禮果奉祀祖先的虔敬之意,由此可見,廣東民間工藝的另具匠心。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8
陳家祠,位于廣州的中山七路。光緒十四年(1888年)籌建,光緒十二年(1894年)建成,歷時七年。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應科舉考試時居住,又稱陳氏書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為陳姓子弟讀書辦學的地方,故又稱陳氏書院。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后,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間期間,這里先后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
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準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并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筑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設有前、后、東、西四院,占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筑外圍有青磚圍墻,形成一座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筑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筑。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9
寒假的一個上午,陽光燦爛,我即將要去參觀陳家祠,好開心啊!
一來到陳家祠的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只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左邊的是雌獅子,它的懷里抱著一只可愛的小獅子。右邊的是雄獅子,它踩著金球,樣子十分威武,雖然掉了一對牙齒,但它還是堅持守衛著陳家祠。
再往前方走,就可以看到一個紅底黑字的巨大牌匾,上面寫著“陳氏書院”四個大字,為什么上面不是寫著“陳家祠”,而是寫著“陳氏書院”呢?原來如果在牌匾上寫“陳家祠”的話,皇帝擔心老百姓會造反,就要拆掉它,所以人們就故意把它寫成“陳氏書院”,這樣才把陳家祠保留到了現在。
往屋頂上看,我們看到了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的灰塑和栩栩如生的陶塑。上面還有許多橙色的龍,它們互相看著對方,好像在向對方打招呼。屋檐下有兩個大燈籠,它們又圓又紅,像兩個紅彤彤的大番茄。燈籠下方有一個比人還高的石鼓,上面雕刻著一只獅子咬著一個金閃閃的掛環,掛環上還有一個鈴鐺,十分精致。
前面有兩扇木門,我們看見上面畫著精美的彩繪,畫的是兩個有四米多高的門神,聽說左邊紅臉的叫秦瓊,右邊黑臉的叫尉遲恭,他們是廣州最高的門神,小偷看到他們都會被嚇跑了吧。
走進門口可以看見一些精美的木雕,我們仔細觀察,發現好幾幅圖上的圖案是對稱的。其中最特別的要數“福”字了,因為它的左邊是“多”,右邊是一個“壽”的連筆字,所以“多壽”兩個字就代表著“多福多壽。”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幾根望柱,上面有幾只威風凜凜的石獅子。每兩只獅子中間就會有一盤水果,水果有大有小,各種各樣:有蘋果、葡萄,草莓等。雖然都是用石頭做的,但它們被雕刻得栩栩如生,人見了也要流口水。
走上一層階梯,我們看見了許多游客。他們有的在目不轉睛的看著展覽,還有的拿著照相機在拍照。是什么這么受歡迎呢?我好奇的走過去一看,看見有一個牌匾上寫著“聚賢堂”三個大字,其中“聚”字的鉤朝向了右邊,所以許多人都誤認為這個字寫錯了,但其實是古人覺得這個“聚”字的豎鉤就像一把鐮刀,不能指向賢人。牌匾的左右兩邊有兩根高高的黑柱子,柱子下墊著一塊石頭,因為古人怕雨水會腐蝕柱子,所以把石頭放在了下面。柱子的中間有一張寬大的桌子,上面擺著兩個精美的花瓶,花瓶上有漂亮的圖案:有的畫著人們在放風箏,有的畫著神話人物……各種各樣,美麗極了!花瓶兩側有兩棵小樹苗,左邊的已經枯萎了,右邊的卻長得十分茂盛。桌子旁還有兩排椅子,每排有四張,椅子上雕刻了復雜的圖案,可以看出雕刻它們的工匠很用心。
走出陳家祠的大門,我仿佛從清代穿越回到了現代,依稀還能聽到古人談天說地的聲音。我在心里對陳家祠說:“下次再見,美麗的陳家祠!”
陳家祠的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建筑風格
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洞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后再連接成一體的,立體、多層次的畫面里有神話傳說、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等,就像是民間的藝院一般。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后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參觀后留有一首五言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筑裝飾工藝早在20世紀20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筑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筑藝術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1959年辟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后于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至今)陳氏書院
。 1980年國家撥專款再次重修。 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墻、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筑裝飾以及鐵鑄工藝,琳瑯滿目。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墻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后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書院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目的為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處。陳家祠它的建筑裝飾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裝飾藝術的精華,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磚雕、陶塑、銅鐵鑄等工藝進行裝飾,建筑中的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制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筑,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布局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筑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臺,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屬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
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堂前有月臺,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柱山墻承檁,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后金柱次間和廳前后設通花隔扇。后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大廳面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墻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廳后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墻承檁,前出卷棚廊。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后亦裝設木雕龕罩,但規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墻承檁。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后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東西廂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廂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顯得十分清新幽雅。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裝飾工藝,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筑構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令整座書院堪稱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筑寶庫。
木雕
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量最多,規模亦大,內容豐富。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等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臺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臺上觀看校場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后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木雕
此外各座廳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長達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種瓜果、花紋圖案、人物、動物、無不凝聚了廣東木雕的精華。木雕工藝:木雕工藝是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藝品。木雕之鄉:被譽為我國木雕之鄉的浙江東陽,有千余年的木雕歷史,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東陽木雕,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澤,不同于彩繪),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
石雕
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門、欄桿、墻裙、柱礎和臺階等地方。聚賢堂前的月臺石雕欄桿,是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它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續纏枝圖案的表現形式進行雕飾。又把雙面鐵鑄通花欄板嵌入欄桿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欄桿在色調深沉的鐵鑄欄板映托下,對比鮮明,主題突出,極富裝飾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裝飾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墻裙、檐廊欄桿及臺階垂帶,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基座已失),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雕琢成形體活潑、神態祥和、笑臉相迎的瑞獸,這是廣東地區石獅造型的代表。
磚雕
主要裝飾在墻檐下、門楣、犀頭和檐墻上,也有作為花窗的裝飾。陳家祠堂
廣東磚雕從用材到技法都與北方或江南地區都有一定差別。雕制前先由藝人逐塊挑選。然后依據整幅圖層次的多少,將青磚按層排列,依次逐出所屬部分的紋樣,最后逐層逐塊嵌砌在墻上,形成多層次的畫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空結合運用,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線條規整而又流中暢自如,纖細如絲,故又被稱為“掛線磚雕”。 陳氏書院首進東西廳的水磨青磚檐墻上,共有6幅大型磚雕,是現存廣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磚雕作品之一。 石灣陶塑脊飾。清代在南海、番禺、順德和香港、澳門等地的祠堂廟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灣燒制的陶塑脊飾。早期生產的脊飾,多用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隨著石灣陶塑的發展,浮雕花卉圖案紋飾逐漸轉變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人物脊飾,這種石灣特有的陶塑脊飾文化,后來由廣東人帶往廣西、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傳往異國,這正上鄉土情懷的自然表現。
灰塑
廣東舊式民居,多數在山墻上兩邊用石灰堆出簡單的卷草紋。稱這"草尾"。在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廟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圍則隨建筑的規格而擴大,它是廣東民間建筑的主要裝飾工藝,由于灰需在現場制作,藝人便可根據題材和空間的需要,充分發揮其技藝,如將山川水澗景物隨形就勢穿透墻體,或將動物、花卉等
到塑造成凸出墻體20至60厘米,立體效果非常突出。形態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紅大綠,富麗斑斕,充滿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 陳氏書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墻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總長1800余米,灰塑的題材與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鳥、亭臺樓閣、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
陶塑
陳氏書院的陶塑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書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條。首進5條和聚賢堂脊飾分別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聚賢堂脊飾于1976年被臺風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燒制,中、后進的4條脊飾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燒制,后進大廳的脊飾則完成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11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模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虬髯客與李靖等,整條脊飾恰似一個巨大的舞臺。其他脊飾的題材主要是龍鳳、花鳥、瑞獸、山水以及歷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鐵鑄
陳氏書院聚賢堂前后石欄桿中嵌有鑄鐵欄板,即佛山鐵畫。其正面6幅為麒麟玉書鳳凰圖,臺階兩邊是雙龍戲珠,還有三陽開泰、年年有余等。這些鐵鑄由佛山生鐵鑄造,打制或鑄造而成,工藝精湛,構圖精美。 此外陳氏書院內還有中國傳統建筑特有的裝飾美術形式——壁畫和楹聯。書院東西廂房繪有多幅壁畫,壁畫的主要題材有滕王閣圖、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書院的楹聯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揚和緬懷,光大先祖文風宏業的理想和愿望。楹聯多為楷書,自成一格。
陳家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