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導游詞十篇
昭陵導游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沈陽由于坐落在渾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歷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于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于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斗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于沒有重視建筑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余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6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后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戰陣,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松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范。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并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著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系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征著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沈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著肇、興、景、顯四祖;沈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著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里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著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遺跡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占地330萬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于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著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筑群,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筑采取對稱形勢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過去的昭陵范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志。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墻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范圍是東起二臺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臺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范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華里。在此范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范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采,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著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昭陵導游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昭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沈陽市區北郊,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
因坐落在沈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昭陵與福陵和永陵齊名,合稱 "關外三陵",但其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遠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建筑完整無雙獨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墓主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為金(后金)主。并于天聰十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稱皇帝。皇太極在位期間,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不僅仿照明制設立"六部"官衙,而且組織人力翻譯漢文典籍,他與其父努爾哈赤一樣,對滿族初期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昭陵導游詞 篇3
李勃死后,唐高宗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家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鍵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勛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李顛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后,唐中宗為李勃追復官爵,并重新安葬。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復的李勃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梁進德冠,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各異的胡桶和駱駝桶,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里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為這些碑石和墓志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昭陵導游詞 篇4
好,下面我們看明樓內。樓內立有一塊用漢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約6米,碑額浮雕二龍戲珠,碑身用漢、滿、蒙文鐫刻著“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樣,滿文正中,蒙文在左,漢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紅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龍紋。此外還雕琢各種花紋,并涂成紅、黃、白、藍、綠五色,十分鮮艷。此碑又叫“圣號碑”或“謚號牌”,即刻寫太宗“廟號”及“謚號”的碑。所謂廟號,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廟奉妃的排列名號,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輩按左昭右穆順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據《辭源》介紹:“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和墳地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為皇太極的“廟號”。“謚號”為何意?對了,那位先生答出來了。謚號就是對皇太極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辭。人死了,才有謚號,一個人得什么謚號,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書·謚法解》說:“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另外謚號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繼位后再加謚詞。因此,皇帝的謚法字數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極謚號全稱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共二十五個字。可是,一般稱呼起來,只是取后面三個字。所以皇太極的謚號簡稱為“文皇帝”。“文”字在謚法上含有“經天緯地”、“修德來遠”、“慈惠愛民”等含義。圣號碑與神功圣德碑一樣也是由嗣皇帝來寫。然而,據《清圣祖仁皇帝實錄》記載,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順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筆。雖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讓文臣撰寫和書丹,而此碑當是康熙皇帝親書。
明樓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視昭陵全景,可是“樹大遭風”,歷史上呈幾次受雷火襲擊,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嚴重的一次是1936年偽滿時期,整個明樓幾乎被雷火燒毀。大家請看碑,紋飾己不全了,碑身出現裂痕,只好用三道鐵箍加固。現在大家見到的明樓是1939年重修的。
(寶城和寶頂)
大家現在站的對面就是寶城、寶頂和月牙城。寶城也叫“團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間突起的圓形墳堆就是寶頂。下面就是地宮,寶城的城墻上建有垛口和女兒墻,形如小城,所以叫寶城。月牙城與方城緊緊相連接,因其南面凹進,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學家蘇軾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會里,皇陵是皇權的物化之地,地宮更充滿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關于地宮的傳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關地宮的說法:“相傳,寶頂內有正殿一根,名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兩旁有石柱二根,用鐵鏈將棺懸在空間,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為金并。所謂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等等。這些傳說,至今沈陽老者仍有耳熟能詳者。其實,不過是道聽途說。史料證明,入關前的滿族民風淳厚,崇尚儉樸,火化是滿族的傳統舊俗。從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將棺槨葬入地宮。所以,皇太極和皇后遺體均實行火葬,地宮內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槨。所謂“金井”也不是終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過是風水先生確定地宮穴位時留下的標記,它只是一個深不過十幾厘米的小坑而已。
昭陵導游詞 篇5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沈陽昭陵陵區建筑布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 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 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墻,又叫“風水墻”。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后有二柱門和石祭臺,再后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筑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 王楊古里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里及安達里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 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 點將臺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后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筑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筑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后,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于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筑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沈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跡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沈陽昭陵主體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與遺址未受后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昭陵導游詞 篇6
隆恩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額一塊,從左至有以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愛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間,進深兩間,周圍出廊,共有廊柱20根環殿而立。殿內無天花棚,梁架,上面施以旋于彩畫。這種作法稱作“徹上明造”,是關外清早期建筑特點。殿內中間有一大暖閣,又稱寢宮或神閣。閣內有寶床,帷幔、衾枕等臥具,閣的上方用黃云緞置項,名叫“披廬帽”。大暖閣里有一小暖閣,又叫佛龕,里面供放著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閣前還有帝后的龍鳳紋寶座,大祭時將神牌從暖閣中移至寶座上接受祭享。寶座前設有供桌,用來擺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圓幾,幾上擺放琺瑯香爐、燭臺和花瓶五種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鐵片制成的“靈芝”及“萬年松花”,又叫金銀花釵。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內務府制造時。供案兩側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還有朝燈六只。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臺基為仰蓮須彌式,平地起臺是滿族的一種風俗。大家可能發現這座月臺還鋪有許多名貴石料,對了。看,隆恩殿門檐下鋪設的翡翠玉石一塊,石長6尺,寬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黃色,半透明,中間還夾雜著淡綠色及白色斑塊。色彩斑瀾,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時主祭宮向神牌跪拜之處。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這四位皇帝東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稱此石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紀略》有詩云:“翡翠玉拜石,當年國富修,美玉非為寶,一善壯宏猷。”翡翠是很名貴的寶石,其價值甚至超過黃金。翡翠玉石我國很少出產,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出產。特別是像這樣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見。曾經有位歐美國家人士前來參觀時說,此石是難得之品,價值連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開了近百年的無數次戰亂而今仍安然無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臺階,是由三塊“白寶石”鋪成,它與普通漢白玉不同,石質潤澤,寶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臺基的護欄也是由一種叫“青金石”的貴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雖青色,里面間或有許多黃自色大小不等的顆粒。《陪都記略》贊此石:“北陵龍來遠,平洋第一丘。皇欄桿色潤,青金石階周”。還有,大家請看月臺地磚,均為“金礦石”,石中有許多金粒,在陽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閃閃的金沙。在清代陵寢中,用這些名貴寶石修建陵寢,恐怕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皇帝對開國皇帝皇太極的無限崇敬之情。
大家隨我走下隆恩殿的臺階,請看“龍頭瀑布”。它建在月臺的四個角上,龍頭巨口大開,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龍嘴噴涌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這座隆恩殿要介紹的實在是太多,請大家邊走邊看月臺墻壁,須彌座臺基圖案,異常美麗,從上往下分六層雕刻:第一層是連珠紋;第二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須彌座上枋;第三層是仰蓮瓣組成的上裊;第四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柬腰;第五層是俯蓮瓣組成的下梟;第六層是由唇形小花組成的下枋。整個隆恩殿月臺欄板、欄柱、寶瓶云拱、望柱頭、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細膩,圖案有蔓草、卷葉花及石榴等紋飾,娓麗流暢,抒卷自如。富麗華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藝術珍品,這在關內明清諸陵中也是不多見的,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筑藝術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深受中外雕刻藝術家和建筑師們的贊揚。
還有隆恩殿兩側,各有四棵松樹。據說,這是八旗大臣在護衛著隆恩殿,有文東武西之稱。早些年這八棵松樹參天蔽日,蒼勁挺拔,后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二柱門與石祭臺)
昭陵導游詞 篇7
昭陵博物館是一所展示初唐文化及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保存的大量歷史文物,不僅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而且是反映唐代前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珍貴資料。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西側,距離禮泉縣17公里,與昭陵相距14公里。
昭陵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陵墓。昭陵博物館內,除李勃墓外,還包括兩個碑石陳列室和出土文物、雕刻繪畫展廳。除展出近年來發掘出土的十多座陪葬墓中文物外,主要陳列昭陵范圍出土的各式唐代碎石與墓志銘。因為這些碎石獨有的巨大書法藝術價值,這座博物館又被人稱為“昭陵碑林”。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陵園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昭陵導游詞 篇8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贊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
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復時,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可見,帝王陵名是極其神圣的。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周年火化校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 昭穆制度有關。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 乾隆皇帝。他在東巡盛京祭掃昭陵時表達了這個見解。其實,這不過是乾隆的附會之言,昭陵在定名時正是大清剛剛打敗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占據北京,此時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強勢力,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很難想像有把清太宗與 唐太宗相提并列的必要。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與唐太宗并列在于他政治的需要, 李世民被歷代統治一者奉為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禮賢下士,納諫兼聽,國富民強,史稱其時代為“ 貞觀之治”,為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乾隆把今祖與李世民相提并論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會如同漢唐一樣會出現一代新的盛世。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 宗法制度,此制用于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 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為祖陵,地位最高, 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為昭,昭陵在其右稱為“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系。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于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 文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顯揚了后的含義,大至不過如此。
昭陵導游詞 篇9
各位女士、先生: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游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游覽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沈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詩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里,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注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里設山沒水怎么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后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筑。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說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著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筑物,它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說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制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為商旅指路,后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于意見簿的建筑。當時百姓有什么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筑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
在華表上方蹲坐著一只石獸,它叫犼。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后,大家再順著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于時間關系,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著我們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赑屃,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于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筑學家呀!別著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制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說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臺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涌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墻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墻上,陵區古松參天,金瓦紅墻,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里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說,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在寶頂后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筑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陽勝景。”
由于時間的關系,昭陵就參觀到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昭陵導游詞 篇10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沈陽昭陵陵區建筑布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 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 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墻,又叫“風水墻”。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后有二柱門和石祭臺,再后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筑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里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 王楊古里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里及安達里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 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 點將臺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后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筑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筑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后,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于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筑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沈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跡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沈陽昭陵主體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與遺址未受后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