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屋導游詞(精選14篇)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1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2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領導,各位外國友人:
歡迎你們到江西龍南來做客。這就是圍屋之王————中國國內目前發現建筑面積最大的龍南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于(1978——-1827)嘉慶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當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關西新圍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齊全,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圍屋。我縣總共有376座圍屋,在關西新圍的周圍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圍屋,所以龍南是客家圍屋第一縣,鎮是客家圍屋第一鎮。
圍屋具有兩個最鮮明的特性:一是血緣性,住在圍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圍屋的墻體有很多梅花槍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聳的炮樓,針對每一個死角,都能向敵人進行射擊。東西兩邊有門衛房,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設計處處體現軍事防衛的功能。
圍屋總共有2道門:一個是東門,一個是西門。每道門都是三重門,由鐵板門,木杠門,鐵門構成,由上往下垂直下來,可謂是堅固異常。圍門一關,圍內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各位游客朋友們,因時間關系,我的解說就到這里,祝愿大家玩的開心,玩得愉快,謝謝!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3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4
歡迎你們到江西龍南來做客。這就是圍屋之王——中國國內目前發現建筑面積最大的龍南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于(1978——1827)嘉慶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當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關西新圍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齊全,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圍屋。我縣總共有376座圍屋,在關西新圍的周圍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圍屋,所以龍南是客家圍屋第一縣,鎮是客家圍屋第一鎮。
圍屋具有兩個最鮮明的特性:一是血緣性,住在圍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圍屋的墻體有很多梅花槍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聳的炮樓,針對每一個死角,都能向敵人進行射擊。東西兩邊有門衛房,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設計處處體現軍事防衛的功能。
圍屋總共有2道門:一個是東門,一個是西門。每道門都是三重門,由鐵板門,木杠門,鐵門構成,由上往下垂直下來,可謂是堅固異常。圍門一關,圍內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各位游客朋友們,因時間關系,我的解說就到這里,祝愿大家玩的開心,玩得愉快,謝謝!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5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6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7
青山環抱,綠水環繞,贛州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贛汁的源頭。市內綠樹成蔭,碧湖成群。六大公園分布其中,景色各異,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薈萃,花似錦;有的曲徑通幽,園林點綴。
贛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空運、水運、鐵路、公路相結合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黃金機場航班可達廣州、廈門、內昌等地;贛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贛江上下航行,可與區內、省內及長江沿線的省市相通,有明顯的水運優勢。貫通我國南北九個省市的京九鐵路,把北京、香港與贛州連成一體,贛州成為了全國鐵路網上的一點,與各大城市相通。以贛州市為中心的公路主干線幅射四方:北行,經昌贛二級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條干道通廣東,經大余可至韶關,贛粵西線二級公路可達廣東、深圳,沿贛汕公路,經梅州可抵達汕頭;東行,沿贛閩柏油公路,經瑞金,可達福建長汀、龍巖、廈門、泉州;西行,經崇義,遂川、井岡山、蓮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陽。
贛州山河佳麗,風光旖旎,歷史悠久,古跡甚多,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已成為江西旅游熱線之一。贛州市有古建筑300余處,古墓群10處,古遺址10處,古石龕摩巖石刻5處,革命遺址5處,名勝16處,這些都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8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并取墻內側2/3墻體作環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贛南客家圍屋交通:自駕車從廣州出發,上贛粵高速公路,只要5個小時的車程便可到達。
贛南客家圍屋住宿:推薦贛州的明珠大酒店、贛龍大酒店、贛南賓館、虔城大酒店、贛州賓館。
贛南客家圍屋飲食:贛南客家飲食別具特色,客家地區盛產大米、豆類、薯、芋、花生等,以大米為主糧。僅僅是一把大米,將它磨漿、蒸煮、煎炸之后,便有了米果、珍珠粉、云片、水酒、粉蒸籠等眾多的客家美食。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9
客家土樓分布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里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州、梅州2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里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里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沖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于防御,五鳳樓總數甚少。方樓主要分布在龍巖、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占支配份量,撇開分布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巖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筑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方樓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里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斗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御性增強。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10
贛南客家圍屋是江西省贛南地區的漢族民居建筑。以其主房四周外圍筑以高墻炮樓而得名。圍屋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建筑技藝于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20xx年,中國中央電視臺兩次作了多方位的報道,從文化底蘊深厚的圍屋延伸到客家風情、客家民俗、客家文化及客家民居建筑,引起世人關注。
目前,參觀客家圍屋群,領略客家風貌,已引起海內外眾多游客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贛南是客家大本營,現存客家圍屋約500座,其中有370多座在龍南縣,其余130座分布在大余,定南、全南、信豐、安遠、尋烏等縣。龍南是典型的客家縣,又因保存客家圍屋數量之多、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而被譽稱為“客家圍屋之鄉”。
近十多年來,隨著客家文化研究和海外客家人尋根問祖熱的興起,作為客家歷史和客家文化藝術綜合載體的客家圍屋已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并引起國內外研究客家和民居建筑的專家學者的關注。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和實地調查,龍南圍屋大都建于明末至清末之間。此時由于社會動蕩 不安,戰事頻繁,老百姓沒有安全感,遠居他鄉的客家人為了保護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設計創建了防御力極強的城堡式民居建筑。龍南縣目前存在年代最早的圍屋是建于明代萬歷39年的楊村東水烏石圍,建于崇禎年的武當田心圍等。
建于清代早期的圍屋約占圍屋總數的30%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楊村燕翼圍(建于清順治7年)和關西圍(建于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清代后期構建的圍屋數量最多,約占總量的60%,如建于光緒年間的里仁沙壩圍,建于民國三年的汶龍耀三圍等。進入民國以后,由于封建專制的衰亡和民主文明的興起,交通和社會比較趨于安定,土匪盜寇和宗族勢力大大削弱,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這種城堡式的圍屋也就隨之而停建了。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11
贛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贛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臨水,洋溢著濃郁的南國風情,古有“富麗江城”之稱。贛州市總面積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萬,居住有漢、回、壯、舍等16個民族。它扼守贛、湘、閩、粵四省要沖,秦漢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現為贛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贛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縣至今,已經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古時曾名虔州,又稱虎人城。歷史上贛州曾是溝通贛、湘、粵、閩的南方重鎮,素稱“閩粵咽喉”,歷來與廣東及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貿易往來。當年借著贛江黃金水道和嶺南古驛道之便,這里“商賈云集,貨物如雨”,留下了“南方絲綢之路”的美名。透過歷史的煙云,我們仿佛看到一隊隊馬幫馱著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產,過贛州、越梅嶺、源源不斷運往廣州以至南洋。
贛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東門到西門的宋代古城墻,沿江而筑,婉蜒三千六百多米,歷盡宋、元、明、清、民國多代,垛墻、炮城、馬面、城門保存依舊,宋城的雄姿依舊,古韻猶存,被專家們譽為宋城博物館。聳立在章貢兩江合流處的勝景八境臺始建于北宋,現為三層,飛檐斗拱,畫梁朱柱,雄偉挺拔,巍然壯觀。位于賀蘭山上的郁孤臺是最引人景仰的去處,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這里留下了千古絕唱:“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一曲《菩薩蠻》使贛州名聞遐邇。還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龍的古浮橋,規模宏大的七里鎮古瓷窯,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廟,蘇陽長談的夜話亭,客家風情濃郁的民居建筑群,一處處古跡,一座座名勝,猶如群星,把贛州裝點得絢麗璀燦。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12
尊敬的各位來賓,歡迎你們到江西龍南來做客。這就是圍屋之王————中國國內目前發現建筑面積最大的龍南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于(1978——-1827)嘉慶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當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關西新圍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齊全,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圍屋。我縣總共有376座圍屋,在關西新圍的周圍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圍屋,所以龍南是客家圍屋第一縣,鎮是客家圍屋第一鎮。
圍屋具有兩個最鮮明的特性:一是血緣性,住在圍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圍屋的墻體有很多梅花槍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聳的炮樓,針對每一個死角,都能向敵人進行射擊。東西兩邊有門衛房,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設計處處體現軍事防衛的功能。
圍屋總共有2道門:一個是東門,一個是西門。每道門都是三重門,由鐵板門,木杠門,鐵門構成,由上往下垂直下來,可謂是堅固異常。圍門一關,圍內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各位游客朋友們,因時間關系,我的解說就到這里,祝愿大家玩的開心,玩得愉快,謝謝!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13
栗園圍是贛南最大的圍屋,位于龍南縣里仁鎮,占地68畝,始建于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四周圍墻均為毛石砌造,幾百間民房錯落有致,密布其間。圍內三口魚塘并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雖說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卻有著江南景物的韻致。栗園圍的居民都姓李,相傳是明代大將軍李清公的后人。李將軍追隨著名的儒將王陽明統軍平叛,戰功卓著,還鄉后就用賞賜的土地建了圍屋,據說“栗園圍”這三個字都是王陽明親筆題寫的。
栗園圍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廳,即:紀縉祖祠、櫳梃廳、新灶下廳和梨樹下廳。其中紀縉祖祠是整個圍屋的主祠,族人集會議事婚喪嫁娶都要來這里。新灶下廳竣工于嘉靖末年,這里出了兩個五品大夫,成了栗園圍里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漢在95歲高齡的時候又喜得重重孫,“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時傳為佳話。相傳500多年前,這里是一片數百畝的板栗樹林,名叫“栗樹園”。板栗樹林西邊長著幾十棵枝繁葉茂的梨樹,形成了一塊天然梨園,人們管它叫“栗樹園”中的“園中園”。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熱之病,久治不愈。有個過路的`老婦人告訴大家,旁邊梨園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熱排毒潤肺,再挖取樹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后就痊愈了。此時,那位傳授藥方的老婦人卻已不知去向。一位游方道人點破天機,原來老婦人正是梨山老母變化而來,為百姓除災去病的。由于挖了太多的樹根,梨樹林慢慢枯死了。但這片“梨園”卻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擴建栗園圍時,就在“梨園”的位置建起一座“圍中圍”,起名為“梨樹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遠感謝她對李家的救助之恩
客家圍屋導游詞 篇14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為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一直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傳統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遠,邊遠的山區, 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巖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廣東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贛州、福建龍巖、香港新界等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于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客家圍、深圳碉樓、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