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導游詞(通用30篇)
瘦西湖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瘦西湖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游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于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梁,故名紅橋。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艷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游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于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游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只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館”為客廳,宜于宴請賓客;“冶春后社”為詩社,宜于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致是“四橋飛跨煙霧里”。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游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瘦西湖導游詞 篇3
各位旅客,非常歡迎到揚州瘦西湖參觀游覽。揚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這是揚州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于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
這時各位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梁,故名紅橋。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這時大家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揚州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艷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游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這時大家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15年于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游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只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館”為客廳,宜于宴請賓客;“冶春后社”為詩社,宜于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大家這時站在小虹橋上,各位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揚州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揚州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這時請各位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致是“四橋飛跨煙霧里”。站在這座樓上各位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這時旅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大家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說:杭州有西湖,揚州有揚州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么揚州人這么謙虛,從等級上來說,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大家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這時的小金山是揚州瘦西湖上建筑最緊密的地方,揚州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建筑“風亭、吹臺、琴室、月觀”,這時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筑風亭是揚州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說的“揚州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揚州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說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著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托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后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于“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閑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說:“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說法,于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著,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這時庭院中各位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大家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筑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游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說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各位可以邊走邊看,也可以坐船游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這時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大家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采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游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說,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墻。這座花墻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折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墻上設置了不同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致,給游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各位可以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說,假如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這時大家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這里各位可以看到的兩只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制于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非常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大家就到了揚州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著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嘆“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這時月觀里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大家都說月色如水,這里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于是揚州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云起一天山”就是說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通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景致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這里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家俱,工藝精致,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家俱上雕刻之內容也和觀月有所聯系。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各位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這時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后,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后被放在這里作為木樁景觀供游人觀賞。后來有心之人在它的后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須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里。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間用來讀書。后來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后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非常生氣,于是在墻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后鐘。”以后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后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己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并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于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后鐘”的故事。后來宋代蘇東坡路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說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鐘,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瘦西湖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瘦西湖導游詞 篇5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說,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臺,傳說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游覽瘦西湖,看到水里有魚跳出來,于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知道皇帝的心理以后,就選了吹臺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著活的魚潛至水下,通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鉤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于是改名。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命名的景點非常多,比如北京有,但那是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筑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陜西寶雞也有,但那是傳說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達到頂峰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可以通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臥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致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這里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于水光山色,所有的建筑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游覽方式就是坐船游覽,這樣能使大家在游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現在就請大家上船游覽。行到這里,瘦西湖可以說已游覽子一半了。為什么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么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說:“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么你為什么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圣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說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后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志建筑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恒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后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梁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梁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于下面橋墩的設計。關于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于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可以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筑,它叫鳧莊,建于1921年,因其形狀似浮于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筑非常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筑,喇嘛宗教的象征。關于這座塔在揚州流傳著“一夜造塔”之說。傳說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說:“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說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后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扎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游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著一座白塔,十分驚嘆“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嘆不及。”這僅僅是傳說,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深”飄渺于水,往西“春臺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致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現在我們請沿著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云”,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筑組成,“白塔睛云”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于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于“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說法也非常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說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里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說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說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而得名。現在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來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臺、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臺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筑。“熙春”一詞出自于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臺”。表現了這里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這里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臺祝壽”。門前的平臺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非常大。整個熙春臺一帶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筑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說。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可以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筑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筑布局從屬于熙春臺,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游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游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臺階,圍以24根白玉欄桿。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這里。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通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范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說,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于瘦西湖景致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游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如此。其妙處在于十余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可以說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說:“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一定成就。通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游結合得非常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現在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么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同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如果您沿著乾隆水上游覽線游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說,好的游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一定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希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
瘦西湖導游詞 篇6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揚州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揚州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對比,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揚州瘦西湖。”揚州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揚州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云勝概、白塔晴云、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揚州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贊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 “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揚州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游覽勝地。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殊榮。近年來,揚州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游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揚州瘦西湖正向八方旅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五亭橋
揚州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揚州瘦西湖的標志,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于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恒所建,是因為建于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征天圓地方;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梁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于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里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后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白塔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揚州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后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扎為表面推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臺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揚州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筑臺五十三級,象征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征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征,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來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小李將軍畫本 揚州揚州瘦西湖的“小李將軍畫本”景點,是鄭板橋為景題匾,東有望春樓,西有熙春臺,這是按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時人稱大李將軍。1961年紀念古代十大畫家,李思訓即為其中之一。高宗時他任江都令,他們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誨,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子李昭道,稱小李將軍。三人均善山水。
“花為畫本,月為詩源”,此建筑西面是兩個扇形窗,東面是兩個六角窗,站在屋內的不同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景色時時變換,窗框儼然畫框,這種框景藝術正是李漁所說的“無心畫”,而窗外所見正是花和月,是詩人畫家的“本”和“源”。可見該景區實在是為詩人、詞人、畫家所設,按其生活創作喜好安排建筑,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人們可感受到氤氳的文人氣息和撲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
《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輕盈,曾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后人鑒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于“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里城外古跡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云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云、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靜香書屋 石壁流淙,原為徐氏別墅,乾隆乙酉年間,乾隆南巡,賜名“水竹居”。這個園輦巧石、磊奇峰、瀉泉水。其石峰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劍利,山頂峭壁摩空,泉水從石縫間,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這淙流,是眾水攢聚在一起,由高向低沖擊,形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如風快,聲響似驚雷,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為壯觀。此處景點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為藍本的。靜香書屋不是有意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為藍本,而是按舊時《揚州畫舫錄》的記載,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復建。但步行其間,卻與大觀園景色那樣相契相合。主廳為卷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蓮婀娜,游魚戲水,一艘畫舫臥波,亭廊環圍橋閘,黃石構筑的假山上翼然飛亭。
建筑多以“半制”取勝。即舫為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但這一個個的“半”又以廊、墻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舊式園林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書房內,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條幾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使人一進其中立即體味到《紅樓夢》中富貴閑人的灑脫和聰慧,停足其間,仔細把玩,余味無窮。
瘦西湖導游詞 篇7
各位游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游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于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梁,故名紅橋。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艷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游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15年于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游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只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館”為客廳,宜于宴請賓客;“冶春后社”為詩社,宜于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致是“四橋飛跨煙霧里”。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游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說: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么揚州人這么謙虛,從等級上來說,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建
筑“風亭、吹臺、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筑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說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著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托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后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于“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閑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說:“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說法,于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著,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筑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游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說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可以邊走邊看,也可以坐船游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現在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采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游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說,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墻。這座花墻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折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墻上設置了不同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致,給游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可以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說,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現在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這里大家可以看到的兩只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制于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非常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著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嘆“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現在月觀里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我們都說月色如水,這里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于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云起一天山”就是說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通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景致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這里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家俱,工藝精致,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家俱上雕刻之內容也和觀月有所聯系。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現在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后,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后被放在這里作為木樁景觀供游人觀賞。后來有心之人在它的后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須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里。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間用來讀書。后來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后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非常生氣,于是在墻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后鐘。”以后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后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己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并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于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后鐘”的故事。后來宋代蘇東坡路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說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鐘,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瘦西湖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同的是,紹興以梁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經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同,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墻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這里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后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于他輕視袁世凱,并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后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游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瘦西湖導游詞 篇9
現在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這里大家可以看到的兩只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制于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非常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著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嘆“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現在月觀里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我們都說月色如水,這里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于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云起一天山”就是說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通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景致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這里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家俱,工藝精致,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家俱上雕刻之內容也和觀月有所聯系。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現在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后,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后被放在這里作為木樁景觀供游人觀賞。后來有心之人在它的后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須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里。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間用來讀書。后來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后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非常生氣,于是在墻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后鐘。”以后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后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己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并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于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后鐘”的故事。后來宋代蘇東坡路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說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鐘,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瘦西湖導游詞 篇10
各位旅客:假如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揚州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揚州瘦西湖”呢?揚州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揚州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揚州瘦西湖。”從此“揚州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這時大家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揚州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揚州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大家,步入佳境。
這時展這時大家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揚州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揚州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揚州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揚州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杰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揚州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大家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揚州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蕩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筑。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里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旅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并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大家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里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大家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為什么呢?據說,當年隋場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揚帝大喜,并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假如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么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旅客:這時大家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艷骨,埋于一環凈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瘦西湖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
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他有五十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
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瘦西湖導游詞 篇12
現在我們就到瘦西湖的景點了,大家跟我下車,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應該大多數都比較好出奇為什么會有瘦西湖呢,曾近我帶過的其他游客說,是不是因為他比杭州西湖要小一些,所以叫做瘦西湖呢,啟示不是的,那么是為什么呢,我大概給大家講講,待會大家可以在游覽中去體會體會瘦子胡的不同,也許你就會對瘦西湖有自己痛不痛的定義了呢。
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游覽方式就是坐船游覽,這樣能使大家在游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現在就請大家上船游覽。行到這里,瘦西湖可以說已游覽子一半了。為什么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
為迎接康熙,乾隆皇上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么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說:“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
那么你為什么不稱他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圣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說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后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瘦西湖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江蘇揚州5A級風景區——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游覽的,是位于瘦西湖小金山腳下,一處飄逸著翰墨氣韻的園中園。它是由琴棋書畫四間房子組成的院落。那么,它是如何用一組建筑來體現出文人喜歡的琴棋書畫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座安靜古樸的院落看看吧~
走進小院第一個看見的就是門墻上寫著“琴室”二字的屋子,它坐北朝南,臨水而建,屋前水岸小路彎彎,楊柳依依,若靜坐琴室,臨水彈琴,便可感受到寄情音樂,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境界。
過了琴室,抬頭便有“靜觀”二字,為什么要靜呢?原來這里到了木樨書屋,是文人讀書的地方,一個“靜”字便道出了書房特有的神韻。
書房門外沿墻栽種了一片丹桂,每當金秋時節,濃香四溢。聞桂花香,讀萬卷書,立蟾宮折桂、金榜題名之志氣。
書屋周圍雖狹小。但方寸之地也能包含藝術家獨特的審美情調。大家請看,進門處是我們所看到最為開闊的空間,而越向東行地域越狹窄,它先放再收,看不到盡頭,讓人忍不住探個究竟,這便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了。園中花墻的設計也是匠心獨運,它隨勢彎環,處理成折疊狀,象屏風一樣漸漸拉開,隔開了園外的喧囂,過濾了紅塵的浮躁,顯得更為靜謐。令人忍不住感嘆“人閑桂花落,鳥鳴園更幽”。
沿著花墻延伸的方向我們便來到了棋室,室外寒梅一株,老干虬枝。室內有兩方用金磚做的棋盤,上面刻有乾隆年間江南蘇州府造。這是棋室整修的時候,在墻壁上發現的。據說,當年建造時,磚石不夠,聰明的工匠便把這些棋盤鑲嵌在墻內。用棋盤來砌棋室,這可真是名符“棋室”啊。 大家來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點一爐妙香,沏一壺清茶,兩人對奕,縱橫捭闔,賓朋圍觀,運籌帷幄,也是文人的一種養成~……
棋室以東便是小院中最為獨特的畫室——月觀。月觀雖為畫室,卻沒有懸掛一幅名畫,僅有月觀二字。原來它將琴室、棋室、書屋明提,而將畫室暗點,請看此處,月觀坐西朝東,臨水而建,每當皓月東升,打開臨湖的門,推開四面的窗,天上水中,素月交輝,月光泄地,彩云追月,天空中重疊的云彩倒映在水面,仿佛漫天的山巒盡收眼底,這真是國畫天然,天然國畫。正如堂前鄭板橋所題寫的這副楹聯“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他用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十個字,構成了一副千古絕對:瘦西湖水雖然有限,但月色溶溶,就顯得無際無涯;小金山雖微不足道,但云起山涌,便與天相連綿。這樣一來,將小景放大,實景虛化,將有限的園林化為無限的詩境。
這便是,月觀好,水色月無邊,琴棋書畫養心志,梅花木樨香滿天,何必做神仙!
瘦西湖導游詞 篇14
各位游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同的是,紹興以梁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經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同,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墻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這里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后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于他輕視袁世凱,并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后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游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瘦西湖導游詞 篇15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比較,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云勝概、白塔晴云、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構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贊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此。其妙處在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游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禮貌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游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臺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筑臺五十三級,象征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征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征,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來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比較,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小李將軍畫本
揚州瘦西湖的“小李將軍畫本”景點,是鄭板橋為景題匾,東有望春樓,西有熙春臺,這是按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時人稱大李將軍。1961年紀念古代十大畫家,李思訓即為其中之一。高宗時他任江都令,他們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誨,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子李昭道,稱小李將軍。三人均善山水。
“花為畫本,月為詩源”,此建筑西面是兩個扇形窗,東面是兩個六角窗,站在屋內的不一樣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景色時時變換,窗框儼然畫框,這種框景藝術正是李漁所說的“無心畫”,而窗外所見正是花和月,是詩人畫家的“本”和“源”。可見該景區實在是為詩人、詞人、畫家所設,按其生活創作喜好安排建筑,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人們可感受到氤氳的文人氣息和撲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
《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輕盈,曾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后人鑒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于“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個性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里城外古跡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云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云、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齊,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齊,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述撫掌稱絕。
靜香書屋
石壁流淙,原為徐氏別墅,乾隆乙酉年間,乾隆南巡,賜名“水竹居”。這個園輦巧石、磊奇峰、瀉泉水。其石峰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劍利,山頂峭壁摩空,泉水從石縫間,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這淙流,是眾水攢聚在一齊,由高向低沖擊,構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如風快,聲響似驚雷,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為壯觀。此處景點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為藍本的。靜香書屋不是有意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為藍本,而是按舊時《揚州畫舫錄》的記載,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復建。但步行其間,卻與大觀園景色那樣相契相合。主廳為卷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蓮婀娜,游魚戲水,一艘畫舫臥波,亭廊環圍橋閘,黃石構筑的假山上翼然飛亭。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志,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于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恒所建,是因為建于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征天圓地方;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梁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構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于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構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那里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一樣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后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白塔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那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后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扎為表面推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建筑多以“半制”取勝。即舫為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但這一個個的“半”又以廊、墻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舊式園林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書房內,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條幾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使人一進其中立即體味到《紅樓夢》中富貴閑人的灑脫和聰慧,停足其間,仔細把玩,余味無窮。
瘦西湖導游詞 篇16
瘦西湖導游詞(南大門——二十四橋)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所謂“長細如繩,闊不過二丈許”,在歷史上原是揚州的一條護城河。最早見于史書記載南北朝的《宋書》,距今已有1520__年的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的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保障湖的美景后,與杭州的西湖作比較,寫了一首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也就是說,揚州這座城市和杭州一樣,在歷史上都是消費城市,俗稱“銷金鍋子”,自古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但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更為苗條,所以叫“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之名逐漸著錄于書中,廣為流傳。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瘦西湖就像漢代王妃趙飛燕,玲瓏秀美。
“揚州園林之勝甲于天下”,瘦西湖堪稱最為典型的代表。揚州園林始于漢唐,成于元明,盛于清代。早在漢代,揚州就是“廣陵大鎮,富甲天下”,出現了很多宮廷苑囿。自運河開通后,揚州處于長江和運河的交匯口,成為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南北貨運的集散地。盛唐時,揚州經濟達到鼎盛,超過了成都,位居全國第一,史有“揚一益二”之說。當時揚州人口多達47萬,其中還包含了近1萬人來自波斯、阿拉伯的商人。此時揚州園林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私人競造園林的風氣,整個城市如同花園一般,以至出現了“天碧樓閣麗”、“九里樓臺牽翡翠”的詩句。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揚州的經濟再度興起,尤為典型的是鹽業。揚州依靠運河的交通優勢,成為全國最大的鹽業集散地。歷史記載,揚州的官方鹽稅曾高達清政府全年商業財政收入的1/4,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視。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揚州八怪”就形成于這一時期。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必到揚州,圣上之樂在于山水之間,于是很多鹽商大肆獻媚,不惜揮灑萬金,集天下名師巧匠,沿瘦西湖兩岸建起了一座座美麗別致的園林,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個雛形了。
現在我們所看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堤長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間。每當煙花三月之際,春風輕起,柳絮飛舞,柳絲婀娜多姿,桃花艷麗繽紛,李白曾寫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里的“煙”有些人認為,是指煙雨蒙蒙,有些人認為是指柳絮飛舞,柳絲如煙。古人云:“多情最是揚州柳”,“綠
楊城郭是揚州”!柳樹是揚州市的市樹,現在的瘦西湖也是以柳色著稱。相傳當年隋煬帝楊廣來揚州開挖古運河,河道挖好后,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的兩岸種植柳樹,一方面可以遮蔭,一方面可以保護堤壩。隋煬帝當年親手栽了第一棵柳樹,并賜姓為楊,楊柳就這樣傳開了。
“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風”,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麗的風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園主人是乾隆年間揚州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敵國,皇帝曾兩次臨幸他的園宅,見其喜種荷花,故賜名“凈香園”。此地前湖后浦,當年湖種紅荷花,浦種白荷花。現在這里“湖中有島,島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種的是揚州荷花名品——廣陵紅。如今,“荷浦薰風”島也是瘦西湖的生態島,在這里棲息了眾多的野生候鳥——白鷺,或在天空飛翔,或在水邊散步,悠閑自在。近年來隨著揚州城市的發展變化,形成了“文化內涵看古城街區,生態環境看瘦西湖景區,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區,經濟實力看沿江地區”的新格局。在20__年,揚州被評為“中國最佳人居獎”,20__年又喜獲了“聯合國人居獎”。這與揚州的良好人文氛圍分不開的。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園中園——徐園。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講究隱秀含蓄,認為一覽無余的風景不空靈,沒有韻味,所以,徐園在造園中采用障景手法,它就像屏障一般擋住游人的視線,“猶抱琵琶半遮面”,欲揚先抑,增加了景觀的層次感。徐園,1920__年建于清代桃花塢的舊址上,鄉人為祭祀軍閥徐寶山而建。徐寶山,鎮江丹徒人,早年以販賣私鹽為業,后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接著又投靠了袁世凱,最后死于陳其美的花瓶炸彈。諸位請看,門額上有“徐園”二字,“徐”為行楷,“園”為草書,這兩個字是由晚清揚州名士吉亮工所書。此人雅號為“風先生”,為人豪放不羈,不愿與軍閥交往,自然不愿為其題寫園名。鄉人想到文人嗜酒,因此在中秋之夜邀請吉亮工喝酒賞月,酒過三巡,兩位鄉人請其題寫“清風徐來,春色滿園”。吉亮工酒興正濃,揮毫寫下了行楷“徐”字,待其寫“園”字時,恰巧一陣輕風吹過,酒意吹醒,故將錯就錯,將“園”繞成草書。徐寶山在當地有個綽號叫“徐老虎”,于是很多人覺得“園”的框中極像一草體的“虎”字,認為是風先生諷刺徐寶山再兇,也不過是一只籠中之虎罷了。這是揚州民間流傳的“徐老虎”的典故,并不一定當真,只是一塊匾額上出現兩種字體,在中國園林中極為少見,而兩種字體又極為和諧,“非得書法三味者不能為之”。
徐園也盡顯了江南園林小橋流水,清秀雅致的特點。園中間一方荷塘,睡蓮朵朵浮于水面,很美。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兩只鐵鑊,“鑊”是大寫的收獲的獲將反圈旁改為金字旁。根據《鐵鑊碑記》上面記載,它們是南北朝蕭梁時期的遺物。因為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水患頻繁,古人迷信,認為水中有惡龍作怪,鐵可以用來鎮龍,因此制作了九只這樣的鐵鑊,每只重達三噸。從科學角度來講,把它扣在堤壩上,洪水撞擊在它的頂部,向四周散開,減緩了水流的沖擊力,起到了保護堤壩的作用。現在我們在疏浚河流時經常會發現鐵牛、鐵鐘等,它們的作用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聽館叫“聽鸝館”,是徐園的主廳,它是取自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在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筑中,有很多廳取名為“聽鸝館”。如北京頤和園的“聽鸝館”,它是當年慈禧太后賞戲和飲宴的場所,而這里的“聽鸝館”是當年徐寶山的饗堂。黃鸝鳥是人們普遍喜愛的鳥類,它不僅鳴叫聲悅耳動聽,而且是春天鳴叫最早的鳥。在古代,人們常常根據黃鸝鳥的叫聲來判斷春季播種的時間。園林風光不同于自然風光,它是歷史、經濟、自然、文化的結合體,缺一便不可成為園林,其中楹聯是園林文化的一種元素。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兩幅楹聯“江波蘸綠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為三閣元老、九省疆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阮元所題;“綠印苔痕留鶴篆,春流花韻愛鶯簧”則是同治年間狀元陸潤庠所書。在“聽鸝館”里面有一副楠木罩閣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副楠木的整板雕刻,采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細琢而成,看似整體,實為三塊拼合,只是接縫處理的極為細膩。雕刻的圖案“松、竹、梅”歲寒三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清代揚州的雕刻工藝極為出名,又著名的“揚州八刻”,包括木刻、石刻、牙刻、核刻、骨刻等,木刻排在首位,眼前的楠木罩閣是現存揚州木雕工藝中的精品。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小金山,它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島嶼。山上遍植梅花,又稱“梅嶺春深”,也是清二十四景中的一景。當年孔圣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園林當中,卻是山水不可或缺,因為“無山不奇,無水不活”,但是在揚州歷史上,瘦西湖偏偏無山,這多少是件憾事。于是,揚州鹽商便開挖了蓮花埂新河,用挖河的泥土及山石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為密集的地方,歷史上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風亭、月觀、吹臺、琴室,如今都匯集于此。
關于小金山,在民間有一個故事。相傳,當年蘇東坡和鎮江金山寺的主持佛印和尚下棋,兩人有言在先,如果蘇東坡贏了,佛印和尚就把鎮江的金山寺輸給揚州,如果蘇東坡輸了,就把身上的玉帶輸給金山寺。結果蘇東坡輸了,所以這里上聯是“彈指皆空,玉局(官職名)可曾留帶去”,至今在鎮江的金山寺還留有蘇東坡的玉帶。到了清代,一位鎮江的和尚和一位揚州的和尚話不投機,鎮江的和尚諷刺道“青山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揚州和尚很不服氣,因此建議效仿蘇東坡和與佛印和尚下棋的典故,以鎮江金山作為下棋。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著,于是用了一個“小”字將鎮江的金山引渡到了揚州,所以下聯是“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
庭院中的兩棵銀杏已有近320__年的樹齡了。銀杏是揚州的又一市樹,銀杏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可以長至上千乃至幾千年,它所代表的是揚州2520__年的歷史和文化。而柳樹代表揚州清新秀麗的城市形象。我們眼前的這塊鐘乳石,來自廣西溶洞,為花石綱遺物。在《水滸傳》中有“智取生辰綱”的故事,綱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十船為一綱,運送花石的船只為花石綱。北宋年間,宋徽宗趙佶喜好書畫,全國各地都搜集奇花異石運往卞京(開封)為其堆造萬壽山,供其作畫。這塊石頭在自南向北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浙西爆發了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波及到了江淮一帶,因此運輸中斷,擱淺于揚州(最早存于今東圈門街北22號“壺園”宅內,亦稱“瓢園”,1953年移至小金山)。近看這塊鐘乳石,猶如一塊天然的盆景。若在雨后,這里有清水漣漪,幾條金魚暢游其中,幾朵睡蓮點綴其中,恰似一個天然石盆。它集中體現了盆景藝術的“以小見大”,出于天然,高于天然。作為一塊鐘乳石,50~120__年滴水增高一公分,據專家考證,這塊鐘乳石滴水形成至少需要二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湖上草堂”這四個字為清代嘉慶年間揚州知府伊秉授所書。他文采分流,揚州人將其與在揚州理過政的歐陽修、蘇東坡并稱“三賢”。他的書法特點很明顯:一是拙,不重挑撥;二是厚,筆畫厚實;三是滿,字皆布滿方格,且有口字結構的部分均特大,如大開笑口一般。匾中“湖”、“堂”二字即是。堂前植有兩株百年紫薇。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景叫做“枯木逢春”,它是一個樹樁盆景。中國的盆景因地域及風格不同分為五大傳統流派:蘇派、川派、揚派、嶺南派、海派。揚派盆景以樹木類見長。我們看到的這一樹樁為唐代銀杏,已有千年歷史,建國初期遭遇雷擊,落下這一樹樁,后人經過構思,將它進行防腐處理,移至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開出桔黃色喇叭花,遠遠看去,以為樹又活了,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故取名為“枯木逢春。無論是“移花接木”還是“以假亂真”,盆景是一門藝術,素來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藝雕。有了新的生命,就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生死相依”。這棵銀杏樹是飯后鐘這個故事的歷史見證。當時它種植于揚州的木蘭院,江都有一個人叫王播。父母去世很早,王播寄居在木蘭院,和和尚一起起居用餐。時間一長,和尚開始討厭王播,因此他只知吃飯,不思進取。寺廟里有規矩就是先打鐘后吃飯,又一天和尚就捉弄王播,先吃飯后打鐘,王播撲了個空,非常氣憤,寫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藜飯后鐘”,寫了之后就出去勤奮讀書了。二十年后,王播中了進士,他又再度到揚州做了淮南節度使,看到自己當年的詩句已經用綠紗籠罩起來了,于是感慨萬千,繼續寫了兩句詩:“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后來蘇東坡到揚州,也來到木蘭院,看到王播寫的詩后責備王播,說:如果沒有和尚的飯后鐘敲擊你王播,你能出去勤奮學習,中進士嗎?這個故事教育年輕人,不要像凌霄這樣依靠自己的父母,而是要自立自強,自力更生。
現在看到的聽館是“綠蔭館”。館中懸掛一匾,上書“綠筱淪漣”四個字,這個地方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說,是盛夏避暑之地。綠蔭館三字為劉海粟所寫。堂前聯文“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是劉海粟之妻夏伊喬所寫。兩者相對照,一柔一剛,一重韻,一尚勢,各有千秋。
瘦西湖導游詞 篇17
泛舟于瘦西湖上,放眼四周,眼寬景稠。幅幅畫面自然清晰,在于其周圍沒有任何視覺的污染。瘦西湖作為中國著名的湖上園林,今天已地處揚州城中心位置,但只要游人進入景區后,視野之中便不會出現一座現代化的高樓,這在全國眾多的風景區中是十分罕見的。多年以來,揚州人民不僅重視發掘景區內豐富的歷史遺存,更注重保護園林與自然風光的協調統一,并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方法,力求做到讓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完美輝映。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眼看許多城市高樓林立,而瘦西湖幾十年來卻能保持景區周圍天際線不變。走進瘦西湖,你看到的是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天地之間是我們廣大的游客。這就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園林美學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中國的造園講究“畫意”,往往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手法來建造園林,瘦西湖就像是一幅國畫長卷,下面,我們即將看到的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她就是因唐詩宋詞而聞名遐邇的二十四橋景區。
來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二十四橋今何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由玲瓏花界、熙春臺、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二十四橋五個部分組成。
“二十四橋”最早出自杜牧的一首《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之一,他曾在揚州做過三年的幕僚,在揚州留下許多風流故事,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十年一覺揚州夢”,“春風十里揚州路”、“誰言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等等。揚州繁華而浪漫的景象,在他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回憶。在離開揚州多年以后,回憶揚州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正所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詩人盡情地抒發了對揚州的眷念之情,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夢幻景象——二十四橋明月。關于二十四橋,自杜牧有詩以來,已過去一千多年了,至今還是一個千古之謎,了無定論。學界有三種說法:一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歷史上的揚州是座水城,唐代詩人姚合說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水多,船多,自然橋也多。二是實指揚州過去有二十四座橋,其理由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可記載有二十四橋”。三是確指一座橋,《重修揚州府志》中記道:此橋為隋煬帝月夜同宮女二十四人吹簫于橋上得名,則所謂二十四橋只一橋矣”。無論是一座橋,還是許多橋,杜郎筆下的二十四橋早已丹蹋在歷史風雨中,今天二十四橋已成為揚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甚至是揚州文化的代名詞。眼前我們看到這座唐代風格的單孔拱橋,長24米,寬2.4米,兩邊各24級臺階,24根玉石欄桿圍以兩側,欄板雕以云紋圖案,處處蘊含二十四之意。它形態優美,白石瑩潤,拱洞半圓與水中半圓之影相合成一圓月。
橋東有三曲平橋,與吹簫亭相接,橋畔柳樹婀娜,丹桂飄香,若在明月之夜,隱隱簫聲傳來,讓游人漸漸步入杜牧詩中境界。
瘦西湖導游詞 篇18
各位游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游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于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梁,故名紅橋。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艷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游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于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游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只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館”為客廳,宜于宴請賓客;“冶春后社”為詩社,宜于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致是“四橋飛跨煙霧里”。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游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說: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么揚州人這么謙虛,從等級上來說,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建
筑“風亭、吹臺、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筑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說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著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托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后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于“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閑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說:“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說法,于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著,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瘦西湖導游詞 篇19
各位游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游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于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梁,故名紅橋。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艷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游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__年于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游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只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館”為客廳,宜于宴請賓客;“冶春后社”為詩社,宜于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致是“四橋飛跨煙霧里”。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游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說: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么揚州人這么謙虛,從等級上來說,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建
筑“風亭、吹臺、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筑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說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著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托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后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于“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閑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說:“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說法,于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著,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筑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游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說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可以邊走邊看,也可以坐船游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現在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采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游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說,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墻。這座花墻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折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墻上設置了不同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致,給游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可以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說,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現在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這里大家可以看到的兩只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制于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非常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著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嘆“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現在月觀里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我們都說月色如水,這里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于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云起一天山”就是說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通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景致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這里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家俱,工藝精致,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家俱上雕刻之內容也和觀月有所聯系。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現在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后,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后被放在這里作為木樁景觀供游人觀賞。后來有心之人在它的后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須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里。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間用來讀書。后來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后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非常生氣,于是在墻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后鐘。”以后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后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己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并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于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后鐘”的故事。后來宋代蘇東坡路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說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鐘,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瘦西湖導游詞 篇20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當年北宋皇帝宋微宗非常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準備在京城造一座萬壽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鐘乳石在運輸的途中正好碰上方臘農民起義,所以遺失在揚州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
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杰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游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蕩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筑。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里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游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并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里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為什么呢?據說,當年隋場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揚帝大喜,并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么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游客:現在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艷骨,埋于一環凈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說是古人確有該詩,并為之補全,詩說:“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四橋煙雨—徐園】
各位游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同的是,紹興以梁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經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同,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墻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這里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后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于他輕視袁世凱,并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后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游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金山—風亭—本樨書屋】
我們穿過徐國的后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說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悅,左右乘機連媚說:“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游客問,揚州為什么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這里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這里就叫小金山。原來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下面我們沿著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征。現在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00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蔥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著“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后是木標書屋。游客們:大家請保持安靜。為什么?因為這里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吹臺—五亭橋—白塔】
各位游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臺,也叫。提起,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另外還有陜西寶雞姜太公的。揚州的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余步,直插湖心。整個吹臺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梁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涂抹梁檐,顯得樸實無華。建于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游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臺”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于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檐口的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臺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游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征,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天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恒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同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艸”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梁建筑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范”。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為“蓮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說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
瘦西湖導游詞 篇21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瘦西湖導游詞 篇22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今天帶領大家的導游,我姓江,大家可以叫我江導,或者直接稱呼我小江。現在我們已將在前往瘦西湖的路上了,我就先給大家介紹介紹砸門的瘦西湖,這樣呢,待會到了大家就可以更快的游覽景點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云勝概、白塔晴云、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游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游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你們,希望大家能度過愉快的旅途,現在大家就下車跟我一起去欣賞瘦西湖的別樣風味。
瘦西湖導游詞 篇23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當年北宋皇帝宋微宗非常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準備在京城造一座萬壽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鐘乳石在運輸的途中正好碰上方臘農民起義,所以遺失在揚州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后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
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簽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杰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瘦西湖導游詞 篇24
各位游客:此刻展此刻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杰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各位游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蕩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筑。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那里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述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游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并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那里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呢?據說,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推薦在河堤兩岸超多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并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么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游客:此刻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艷骨,埋于一環凈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說是古人確有該詩,并為之補全,詩說:“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瘦西湖導游詞 篇25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么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游,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游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各位游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么她為什么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游覽面積,6公里多的游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之后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后,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相繼重建,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以前名噪一時,乾隆皇帝游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我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輕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瘦西湖導游詞 篇26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今天帶領大家的導游,我姓江,大家可以叫我江導,或者直接稱呼我小江。現在我們已將在前往瘦西湖的路上了,我就先給大家介紹介紹砸門的瘦西湖,這樣呢,待會到了大家就可以更快的游覽景點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云勝概、白塔晴云、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游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游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旅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你們,希望大家能度過愉快的旅途,現在大家就下車跟我一起去欣賞瘦西湖的別樣風味。
瘦西湖導游詞 篇27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云勝概、白塔晴云、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游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游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你們,希望大家能度過愉快的旅途,現在大家就下車跟我一起去欣賞瘦西湖的別樣風味。
瘦西湖導游詞 篇28
各位游客: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瘦西湖。瘦西湖原是咱們揚州的護城河,又叫“保障河”,清代的時候有一位錢塘詩人汪沆將同是繁華消費之地的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這就是“瘦西湖”名稱的來歷。
前方就是瘦西湖的南大門,請大家跟著我,這是瘦西湖的游覽示意圖,大家過來看一下,咱們是南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全程游覽時間大約兩小時,現在是九點,大家現在先跟著我游覽,等會有自由活動和拍照時間,咱們十一點在熙春臺集合。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走的就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大家看這里三步一桃,五步一柳。而下垂的柳枝又生態地控制了桃樹生長的高度,大家在這里拍照哩就是一幅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景象。這個長堤與杭州西湖的“蘇堤”“白堤”不同,“蘇堤”“白堤”是兩面臨水,而我們的長堤是一面臨水,一邊崗阜,所以層次上就更加分明,加上崗阜上植物更能體現出“瘦西湖”的“瘦”字和秀氣。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舊版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曾在此拍攝黛玉葬花的場景。當時黛玉的扮演者就是陳曉旭,可惜她已英年早逝。
各位游客:大家看到了前面的那個門額了嗎?那里就是徐園。那是國民革命時期軍閥徐寶山的祠堂。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作戰,由于他輕視袁世凱,并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后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但利用“園”字的外框巧妙地把徐寶山的綽號“徐老虎”的“虎”字鑲嵌在里面,成為揚州題額的一段佳話。
羊公片石碑亭向西,存放著兩只大鐵鑊,在我們揚州先后出土過九只鐵鑊。根據碑文記載,它是南北朝時代的遺物,這說明早在1520xx年前揚州的鑄鐵技術就已經相當發達了。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聽鸝館”是徐園的主廳,取自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意。中國古典園林有許多取名為“聽鸝館”的地方,如北京頤和園園中有“聽鸝館”,是當年慈禧太后賞戲和歡宴的場所。
我們穿過徐園的后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景區建筑最為密集的地方,歷史上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風亭、月觀、吹臺、琴室,如今都匯集于此。小金山門前一對石獅是明代末年的石雕。小金山名稱的來歷,民間相傳,是宋代蘇東坡和鎮江金山寺佛印和尚下棋得來的,蘇東坡先輸了玉帶,至今鎮江的金山寺還留有蘇東坡的玉帶,佛印后輸了金山寺,但玉帶好取,金山難移,便以一“小”字名之。小金山其實是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候補知事程志銓因為夢中關羽所教打梅花樁的方法人工堆壘起來。為了感激關羽托夢,程志銓特在小金山腳下建了關帝廟,關帝廟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鐘乳石盆景,原產廣西溶洞,據說滴水五十年才會增高一公分。鐘乳石盆景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關帝廟的東面是琴棋書畫建筑群。游客們:大家請保持安靜。為什么?因為這里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你們看大門的石額上刻著“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揚州最大的樹樁盆景“枯木逢春”,這是用五十年代從唐代銀杏樹上遭雷電劈下的樹干,經防腐處理后做樁,再栽上藤本植物凌霄,每至盛夏,凌霄花妍枝茂,遠遠看去,樹活花濃,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故取名“枯木逢春”。
各位游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臺,也叫“釣魚臺”。提起釣魚臺,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臺,另外還有陜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臺。咱們揚州的釣魚臺自有其高妙之處,它建于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游興,所以稱為“吹臺”。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鉤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皇上連釣幾條龍魚后不禁納悶:怎么就一種龍魚呢?旁邊的鹽商連忙上前稟告:“凡魚豈敢朝天子,萬歲金鉤只釣龍”,一句話說得龍顏大悅,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自然也得到了獎賞。吹臺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杰出范例。很多老揚州說,在這里拍照才是到揚州的標志。
游客們: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是瘦西湖的象征和揚州的標志,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無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恒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仿北京五龍亭和北海大橋建造,又因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梁建筑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范”。
五亭橋南面最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說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后用鹽包為基礎,以紙扎為表面,在一夜之間制作而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竟建于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藏傳佛教的喇嘛塔,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已。
各位游客:“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那么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那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在這里,我們并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關于二十四橋橋名自杜詩以來,尚未定論。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泛指唐代揚州橋多。二是實指揚州過去有二十四座橋,這在沈括的《夢溪筆談》有記載。三是確指此橋為二十四橋。各位游客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
1991年10月,陪同朝鮮勞動黨金日成游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起觀賞并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
各位游客,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筑就是——熙春臺。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為母親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的氣派。
好,瘦西湖的講解到此告一段落,還有一點時間,大家可以抓緊時間自由拍照,然后出西門集合登車,去游覽下一個景點——大明寺。
瘦西湖導游詞 篇29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曾經是中國古人的美好夢想。歡迎您做客我的家鄉——揚州,今天由我陪伴大家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區——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我是瘦西湖的導游__,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同游湖上風光、品讀揚州故事。
揚州是一座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她如一位美女,內惠于心,外秀于形。歷史上曾數度繁盛,為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有人說,揚州是“最中國”的城市。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是揚州的第一名片。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唯一文化旅游示范區、被譽為江蘇最美旅游景點。近年來,國內外各大媒體都給予高度評價,是江蘇省唯一入選微信云直播的景區,今年瘦西湖更作為江蘇的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電子屏播出,如今的瘦西湖已經從揚州走向了中國,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今天的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分為5大景區。分別是:以市井文化為代表的綠楊村景區;以湖上園林為代表的瘦西湖景區;以宗教文化為代表的蜀岡景區;以歷史文化遺存為代表的唐子城景區;以運動休閑為代表的宋夾城景區。這5大板塊,融古城文化、湖上園林、人文生態、運動休閑于一體,形成了一個相互銜接、開放融合的整體。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瘦西湖的魅力。
瘦西湖作為中國湖上園林的杰出典范,泛舟游湖是最好的選擇。這條水上游覽線的特點,可以用兩句古詩來概括:“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的起點——御碼頭。它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是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上下龍舟的地方。在御碼頭旁是揚州著名的古剎——天寧寺,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賜名為天寧禪寺。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先后駕臨,在此興建了行宮,使它更加聲名顯赫,康熙皇帝“敕賜天寧禪寺”的石碑至今還鑲嵌在山門正門上方。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奉康熙之命在此刊刻和出版了《全唐詩》和《佩文韻府》,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輝煌典籍。“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鐘磐有余清。門前一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這是康熙皇帝為所作《天寧寺》的詩,這首詩表達的是他在揚州時的愉悅心情。乾隆時代編撰的中國最大規模的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全國僅有七部,一部藏于揚州的文匯閣,文匯閣舊址就在附近,可惜乾隆行宮與文匯閣皆毀于咸豐兵火(太平天國)。但20_年在天寧寺萬佛樓重新典藏全套原大原色原樣版《四庫全書》,原貌展示了《四庫全書》龐大無比的形制和規模。
揚州是優雅宜居之城。20_年獲得聯合國最佳人居獎。休閑度假,揚州是您的最佳選擇。這里生活慢節奏,心情很悠閑。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老揚州人的生活方式。皮包水就是指揚州的早茶文化。眼前的冶春是揚州百年老字號茶館。你看它一半建在水上,一半建在岸上,草甸茅舍,野趣盎然。巧妙的將秀美的園林和悠閑的茶肆結合在一起。若臨窗而坐,腳下流水潺潺,身邊畫舫蕩漾,偶爾還會傳來船娘清悠的揚州小調,可謂是景美、人美、味更美。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詳細介紹了揚州的各種美食,其開篇就是冶春的燙干絲。此外,三丁包子、翡翠燒賣、千層油糕被譽為“揚州點心三絕”。
揚州美食是被隋煬帝譽為“東南第一佳味”的四大菜系__淮揚菜的主流。它融合了南北菜系的諸多優點,清淡入味,咸甜適中,制作精致,造型優美,我國很多重要的標志性事件都以淮揚菜為主。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宴會、1999年國慶50周年慶典晚宴、20_年南京青奧會、20_年中國APEC(亞太)峰會的歡迎晚宴等等。
船過問月橋,岸上綠楊村。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種花為業,所謂“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如今的綠楊村已是聞名海內的花鳥魚蟲市場,每到周末、節假日,這里人來人往,非常熱鬧。人們彼此交流養殖技巧,怡情雅興,體現了揚州人生活的休閑舒適。
瘦西湖導游詞 篇30
各位游客,十分歡迎到瘦西湖參觀游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于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
此刻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梁,故名紅橋。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此刻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艷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游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光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此刻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于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游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只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十分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館”為客廳,宜于宴請賓客;“冶春后社”為詩社,宜于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此刻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明白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此刻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致是“四橋飛跨煙霧里”。站在這座樓上大家能夠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透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一樣橋景展此刻游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韻。那里得到乾隆皇帝個性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說: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樣揚州人這么謙虛,從等級上來說,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那里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此刻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建
筑“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此刻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筑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方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致是十分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說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十分著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托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之后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于“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閑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說:“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但是江。”而揚州和尚不一樣意這種說法,于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著,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此刻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個性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構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筑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游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說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能夠邊走邊看,也能夠坐船游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此刻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采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游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說,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墻。這座花墻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折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墻上設置了不一樣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一樣的景致,給游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能夠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說,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此刻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那里大家能夠看到的兩只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制于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十分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十分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著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嘆“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此刻月觀里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我們都說月色如水,那里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于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云起一天山”就是說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透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僅景致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那里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家俱,工藝精致,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家俱上雕刻之資料也和觀月有所聯系。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此刻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后,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后被放在那里作為木樁景觀供游人觀賞。之后有心之人在它的后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務必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里。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光用來讀書。之后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后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十分生氣,于是在墻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后鐘。”以后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后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飄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我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并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于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后鐘”的故事。之后宋代蘇東坡飄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說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鐘,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說,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臺,傳說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游覽瘦西湖,看到水里有魚跳出來,于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明白皇帝的心理以后,就選了吹臺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著活的魚潛至水下,透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鉤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于是改名“釣魚臺”。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釣魚臺”命名的景點十分多,比如北京有釣魚臺,但那是釣魚臺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筑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陜西寶雞也有釣魚臺,但那是傳說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釣魚臺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釣魚臺,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到達頂峰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釣魚臺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能夠透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臥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致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那里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
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于水光山色,所有的建筑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游覽方式就是坐船游覽,這樣能使大家在游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此刻就請大家上船游覽。行到那里,瘦西湖能夠說已游覽子一半了。為什么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此刻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么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說:“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么你為什么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
”,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圣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說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后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志建筑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恒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后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梁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梁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于下方橋墩的設計。關于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于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能夠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筑,它叫鳧莊,建于,因其形狀似浮于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筑十分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筑,喇嘛教的象征。關于這座塔在揚州流傳著“一夜造塔”之說。傳說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說:“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說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后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扎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游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著一座白塔,十分驚嘆“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嘆不及。”這僅僅是傳說,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
深”飄渺于水,往西“春臺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致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此刻我們請沿著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云”,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筑組成,“白塔睛云”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于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于“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說法也十分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說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里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說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說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而得名。此刻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先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持續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臺、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臺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筑。“熙春”一詞出自于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臺”。表現了那里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那里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臺祝壽”。門前的平臺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十分大。整個熙春臺一帶建筑規
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筑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說。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能夠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筑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筑布局從屬于熙春臺,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游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游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臺階,圍以24根白玉欄桿。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那里。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透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范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說,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于瘦西湖景致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游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如此。其妙處在于十余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能夠說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說:“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必須成就。透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游結合得十分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此刻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么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一樣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
如果您沿著乾隆水上游覽線游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說,好的游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必須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期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