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通用3篇)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現在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位于浙江寧波市月湖之濱,是一座由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景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占地面積為3.1萬平方米,因館內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古籍而享譽海內外,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成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級人文旅游勝地,成為浙江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雄踞大門兩側的是一對清代石獅。木結構大門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古建筑,門廳外側有一匾,書?南國書城?四個字,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1962年所書。大門兩旁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猶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于1981年到訪浙江寧波天一閣時留下的墨寶。此對聯書體為鐘鼎文,上聯意為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歷史悠久,以后還將長久的留存下去,下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之后的感慨。
黃宗羲,字梨洲,號南雷。被后人譽為中國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黃宗羲以他的人品、氣節成為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第一個?外姓人?。黃宗羲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之后便發出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嘆。從他的感嘆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書樓建立和保護過程的艱辛以及范氏子孫堅守藏書護書長久不衰的操守、氣節和意志。進入浙江寧波天一閣,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銅像,他就是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創始人------范欽。范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歲的他考上進士后便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陜西、河南,南至兩廣、云南,東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跡。據文獻記載,他敢于冒犯權殲,勇于抗擊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的職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冊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辭官歸里后修建的一座藏書樓。范欽每到一地做官,總是非常留意搜集當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書大都以宋元以來刊本、抄本與稿本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范欽藏書與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他比較重視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書、實錄、詩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錄和地方志的收藏成為閣藏特色。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種,超出《明志》著錄,現存明代方志有271種占全國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內外孤本,近年已陸續影印出版,現代文獻學家趙萬里先生曾這樣評說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的歷史功勛:?浙江寧波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范欽從青年時代起就有志于藏書,經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較有規模地進行收藏應該是在他致仕回鄉之后,范欽號東明山人,故此歸里后初建的藏書樓以他的號命名為?東明草堂?,這只是早期的雛形,收藏有限,規模和保管條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書樓作為自己解職歸里后的第一要務來考慮。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1561年)開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最豐時達到7萬余卷,為了防止藏書的失散,范欽和他的后代是頗費苦心的,藏書樓建成后,范欽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便引以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災。他去世前,又囑咐子孫:?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遵從他的遺訓,后代曾制定過嚴格的藏書樓族規。
然而,四百年間,浙江寧波天一閣歷經浩劫。幾經浩劫至1949年已減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萬七千卷。1949年以后,浙江寧波天一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人民政府設立了管理機構,多次撥款維修繕飾,使浙江寧波天一閣百廢待興,生機勃發,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藏書已增至30萬卷,成為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
范欽銅像后面是氣勢非凡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里拍照留念。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的力作,館內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圖上八匹駿馬在溪邊嬉戲嘶鳴,栩栩如生,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復雜,曲線明朗、立體,泥土中摻雜環氧樹脂又起到堅固的作用。可惜,這樣的傳世佳作現在已不多見了。
這座清代建筑,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建成之前范欽的藏書處。之所以取名為東明草堂,是因為范欽號?東明?。 據說當時隨著藏書量的增加,東明草堂已容納不下更多的書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區引起火災要涉及只一墻之隔的草堂,于是范欽決定重新建造藏書樓,使書籍得到永久的保護。此后,東明草堂便作為范欽的私人會客室。
正對東明草堂的圍墻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獬豸?。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據說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辯明善惡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它是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東廳,是其家族的生活區域,故居處于高墻圍繞的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外,讓生活區域和藏書區隔離是范欽為保護藏書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進范氏故居,我們看到的是范欽70壽辰的畫像,根據他所穿官袍補服的圖案斷定為三品武官的著裝。這是范氏世系表。范宗尹為遷甬落戶的第一代,范欽是范氏的第十六世子孫,生有兩個兒子:范大沖和范大潛。范欽臨終前立下遺囑:代不分書。于是將遺產分為兩份:白銀萬兩和一樓藏書。大兒子范大沖繼承了所有藏書,并繼續完善藏書制度。致使藏書歷經十三代相傳保存至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范欽曾立下許多嚴格的家規制度,如?煙酒切忌登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外放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這種互相制約的做法,防止了個人占有和輕易許諾外人入閣,避免了書籍的分散和流失。也是藏書能歷經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為使游客對藏書樓有直觀的印象,利用范氏故居的狹小空間我們將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布局恢復至此。書樓的中上方懸掛一匾,?寶書樓?三字為明代浙江寧波郡守王原相所書。整個房間以書櫥的形式相隔成六開間。書櫥前后都有門,起到通風祛霉的作用。?寶書樓?匾下方的書櫥與眾不同,不但體積比眾多的書櫥大,且外觀繪有兩條龍紋,原來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要修編四庫全書,范氏八世孫范懋柱進呈了638種珍貴的典籍,乾隆帝為嘉獎浙江寧波天一閣,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又賜銅版畫《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各一套。不但如此,為庋藏四庫全書,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織寅著來察看浙江寧波天一閣,開明丈尺,繪圖呈覽。仿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形制建造了七閣。由此,使浙江寧波天一閣名滿天下,盛譽海內。
范欽辭官歸里后全力投入到藏書的搜集和整理,隨著藏書的不斷增多,也為了遠離火源,使藏書得以永久保存,范欽曾動了不少腦筋。他總結并借鑒了歷代藏書樓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離他家不遠處的豐坊萬卷樓不慎失火,觸目驚心,教訓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書樓的防火安全。于是便有了獨立收藏書籍的樓閣—浙江寧波天一閣。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
有關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命名的由來,雖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從眾多文人的傳記及乾隆皇帝的御筆中,得以知曉浙江寧波天一閣命名的由來及藏書樓格局的獨特之處。據說范欽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寫的《龍虎山天一池記跋》影響,取其四字: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說在我國最早的占卜學說《周易》(又稱《易經》鄭康成注)里便有注解:?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也…這陽五行之說頗為玄奧,一般人不易理解。后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此種說法最早見于高宗弘歷的《文源閣記》,其記云: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浙江寧波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梁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從《文源閣記》中不難看出乾隆皇帝為庋藏《四庫全書》對二百余年前的浙江寧波天一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贊賞。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 篇2
大家好,現在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位于浙江寧波市月湖之濱,是一座由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景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閑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占地面積為3。1萬平方米,因館內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古籍而享譽海內外,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成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級人文旅游勝地,成為浙江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雄踞大門兩側的是一對清代石獅。木結構大門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古建筑,門廳外側有南國書城四個字,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1962年所書。大門兩旁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猶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于1981年到訪浙江寧波天一閣時留下的墨寶。此對聯書體為鐘鼎文,上聯意為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歷史悠久,以后還將長久的留存下去,下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之后的感慨。
黃宗羲,字梨洲,號南雷。被后人譽為中國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黃宗羲以他的人品、氣節成為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第一個外姓人。黃宗羲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之后便發出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嘆。從他的感嘆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書樓建立和保護過程的艱辛以及范氏子孫堅守藏書護書長久不衰的操守、氣節和意志。進入浙江寧波天一閣,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銅像,他就是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創始人——范欽。范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歲的他考上進士后便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陜西、河南,南至兩廣、云南,東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跡。據文獻記載,他敢于冒犯權殲,勇于抗擊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的職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冊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辭官歸里后修建的一座藏書樓。范欽每到一地做官,總是非常留意搜集當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書大都以宋元以來刊本、抄本與稿本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范欽藏書與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他比較重視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書、實錄、詩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錄和地方志的收藏成為閣藏特色。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種,超出《明志》著錄,現存明代方志有271種占全國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內外孤本,近年已陸續影印出版,現代文獻學家趙萬里先生曾這樣評說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的歷史功勛:浙江寧波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范欽從青年時代起就有志于藏書,經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較有規模地進行收藏應該是在他致仕回鄉之后,范欽號東明山人,故此歸里后初建的藏書樓以他的號命名為東明草堂,這只是早期的雛形,收藏有限,規模和保管條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書樓作為自己解職歸里后的第一要務來考慮。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1561年開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最豐時達到7萬余卷,為了防止藏書的失散,范欽和他的后代是頗費苦心的,藏書樓建成后,范欽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便引以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災。他去世前,又囑咐子孫: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遵從他的遺訓,后代曾制定過嚴格的藏書樓族規。
然而,四百年間,浙江寧波天一閣歷經浩劫。幾經浩劫至1949年已減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萬七千卷。1949年以后,浙江寧波天一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人民政府設立了管理機構,多次撥款維修繕飾,使浙江寧波天一閣百廢待興,生機勃發,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藏書已增至30萬卷,成為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
范欽銅像后面是氣勢非凡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里拍照留念。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的力作,館內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圖上八匹駿馬在溪邊嬉戲嘶鳴,栩栩如生,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復雜,曲線明朗、立體,泥土中摻雜環氧樹脂又起到堅固的作用。可惜,這樣的傳世佳作現在已不多見了。
這座清代建筑,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建成之前范欽的藏書處。之所以取名為東明草堂,是因為范欽號東明。 據說當時隨著藏書量的增加,東明草堂已容納不下更多的書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區引起火災要涉及只一墻之隔的草堂,于是范欽決定重新建造藏書樓,使書籍得到永久的保護。此后,東明草堂便作為范欽的私人會客室。
正對東明草堂的圍墻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獬豸。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據說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辯明善惡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它是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東廳,是其家族的生活區域,故居處于高墻圍繞的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外,讓生活區域和藏書區隔離是范欽為保護藏書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進范氏故居,我們看到的是范欽70壽辰的畫像,根據他所穿官袍補服的圖案斷定為三品武官的著裝。這是范氏世系表。范宗尹為遷甬落戶的第一代,范欽是范氏的第十六世子孫,生有兩個兒子:范大沖和范大潛。范欽臨終前立下遺囑:代不分書。于是將遺產分為兩份:白銀萬兩和一樓藏書。大兒子范大沖繼承了所有藏書,并繼續完善藏書制度。致使藏書歷經十三代相傳保存至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范欽曾立下許多嚴格的家規制度,如煙酒切忌登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外放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這種互相制約的做法,防止了個人占有和輕易許諾外人入閣,避免了書籍的分散和流失。也是藏書能歷經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為使游客對藏書樓有直觀的印象,利用范氏故居的狹小空間我們將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布局恢復至此。書樓的中上方懸掛一匾,寶書樓三字為明代浙江寧波郡守王原相所書。整個房間以書櫥的形式相隔成六開間。書櫥前后都有門,起到通風祛霉的作用。寶書樓匾下方的書櫥與眾不同,不但體積比眾多的書櫥大,且外觀繪有兩條龍紋,原來公元1772年清乾隆要修編四庫全書,范氏八世孫范懋柱進呈了638種珍貴的典籍,乾隆帝為嘉獎浙江寧波天一閣,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又賜銅版畫《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各一套。不但如此,為庋藏四庫全書,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織寅著來察看浙江寧波天一閣,開明丈尺,繪圖呈覽。仿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形制建造了七閣。由此,使浙江寧波天一閣名滿天下,盛譽海內。
范欽辭官歸里后全力投入到藏書的搜集和整理,隨著藏書的不斷增多,也為了遠離火源,使藏書得以永久保存,范欽曾動了不少腦筋。他總結并借鑒了歷代藏書樓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離他家不遠處的豐坊萬卷樓不慎失火,觸目驚心,教訓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書樓的防火安全。于是便有了獨立收藏書籍的樓閣—浙江寧波天一閣。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
有關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命名的由來,雖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從眾多文人的傳記及乾隆的御筆中,得以知曉浙江寧波天一閣命名的由來及藏書樓格局的獨特之處。據說范欽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寫的《龍虎山天一池記跋》影響,取其四字: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說在我國最早的占卜學說《周易》又稱《易經》鄭康成注里便有注解: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也…這陽五行之說頗為玄奧,一般人不易理解。后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此種說法最早見于高宗弘歷的《文源閣記》,其記云: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浙江寧波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梁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從《文源閣記》中不難看出乾隆為庋藏《四庫全書》對二百余年前的浙江寧波天一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贊賞。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游詞 篇3
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釉均勻,色彩鮮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厘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文。據鑒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別是安菩墓志,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09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布,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里。舊時這里的一些窮苦人,為了糊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8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筑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贊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后,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制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筑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峰。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時的中國處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于發展對外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里,就呈現出姹紫嫣紅、欣欣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并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著窮奢極欲,死后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均有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