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金殿的導游詞(精選7篇)
云南金殿的導游詞 篇1
太和宮金殿,又名銅瓦寺,坐落在昆明城東北郊鳴鳳山,俗名鸚鵡山。鳴鳳山原名相度山,明萬歷年間始創太和宮金殿以后,改稱鳴鳳山,系明代以來云南著名的道觀風景名勝區。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詳細記載了太和宮創建的歷史:“滇南苴蘭(昆明)會垣東關外,距城十五里許,有山鳴鳳,又俗名鸚鵡山。前明萬歷壬寅年(1620_年),道士徐正元叩請云南巡撫陳公用賓,會同黔國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劉公會于是山之巔,仿照湖廣武當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銅為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山中峰宮名也。其時并建三元、環翠二宮,所供圣神仙佛,各有專司,瞻拜者歷歷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宮’統之。其地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洵為滇南一勝境也。鄉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
這段碑文依據史料,敘述了仿湖北武當山始創昆明太和宮金殿的時間、創始人、冶銅為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觀規模,以及鳴鳳山的山勢。明萬歷三十年(1620_年)道士徐正元“叩請云南巡撫陳用賓”,陳用賓會同黔國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劉會,同登鳴鳳山巔,商定仿武當山中峰興建太和宮。這與明萬歷甲辰年(1620_年)正月太和宮創始人陳用賓所撰《鼎建太和宮記》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記用白話敘述,通俗易讀。陳用賓的碑記文言紀事,不容易讀。
云南金殿的導游詞 篇2
金殿名勝區創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筑,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這座名聲顯赫的金殿屬于太和宮的一部分,總重量達250噸,為重檐飛閣仿木結構方形建筑,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頂檐、神像羅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銅鑄成。
金殿自陳用賓于萬歷壬寅(1602)年鼎建, 迄今已380多年;吳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初建于明萬歷年間。陳用賓仿照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峰的太和宮及金殿,略加變化建成。明代后期統治云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是,他不從自身上找根源,而從迷信中尋求解脫。信為:鸚鵡山在城東,山上立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故由巡按張鳳翮出面,將銅殿拆運至滇西的雞足山,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梁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等字樣。
從山腳舍車步行,過迎仙橋,進“鳴鳳勝景”坊,途徑“第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攀上天門,即可見古樸莊重的“太和宮”大門。聯云:“畫棟連云,只占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入寺門,再過欞星門,可見巍然屹立的磚城,擊長約數十丈,略似皇家紫禁城。沿階進“城”,迎面高高的臺階上,便是太和宮的中心建筑,著名的金殿。名勝區建有三層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明永樂二十一年(1432)所鑄的大銅鐘,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為云南省最大的古鐘。新建的“中國金殿博覽苑”,將湖北武當山、山西五臺山、山東泰山、和北京萬壽山的銅建筑薈萃一園。苑中堆大理石,小橋疊水、踏步欄桿、棧道石坊、植物花卉等景觀相映,形成了小巧玲瓏的仿銅文化園林。金殿建有500畝的園林植物園,已建成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薔薇園、溫室區等十個園區,引種園林植物20_余種。金殿名勝區是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特色旅游景點。在昆明市東北角七公里的鳴鳳山上,有完全用青銅鑄造的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云南金殿的導游詞 篇3
金殿是道教中正一道教派的道觀。殿中供奉著真武帝君銅像,高1.5米,披發跣足、仗七星劍、執七星旗,著黑衣、踏龜蛇。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相傳在黃帝時期,凈樂園善勝皇后夢游御花園,吞下陽光后十四月,三月初三時左脅裂開產下太子,頓時瑞云繚繞,異香芬芳。太子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受玉清圣祖點化前往太和山修煉,成道后被玉皇冊封為“鎮天玄武大將軍”,統領北方。而真武修煉的太和山也被改稱為武當山,取“非真武不足以當此山”之意。傳說在周武王伐封的戰爭中,真武大帝降服了變化為蒼龜、巨蛇的水火二魔,歸降后的龜蛇屢立戰功,被玉皇封為“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和“太玄火精赤靈尊神”,隨真武調用。殿中真武兩旁龜將勇猛威嚴,蛇將氣字軒昂。
一旁有金童持卷、玉女捧印。道教諸神仙都有作為侍從的金童、玉女。而真武的金童玉女特指周公和桃花女。周公以占封為生、開業三十年從無差錯。自從遇上桃花女卻屢屢不靈,周公知道桃花女功業不淺,然而心中不服,托人說煤將其娶回家中作兒媳準備慢慢收拾。誰知一害再害無一成功,弄得狼狽不堪。真武大帝出面結束其恩怨復歸天位,從此他們就當了真武帝的聽差兼秘書,掌握法寶、符印,書記三界神仙的功過善惡,成為真武大帝的得力助手。銅殿柱上有聯贊道“威武鎮南滇,七星耀處河山朗;神靈終北極,一劍飛來海宇清”。銅殿前后各有一匠,前書“南無量壽佛”,后題“北極玄武”一佛一道。佛道結合,又為金殿一奇。
銅殿外有左右相對兩個銅亭,內奉水、火二將。在殿右前方有一條高10米的銅制旗桿,上懸“日月七星鎖山旌”。七星銅旗高懸,象征北極玄天“普護”生靈。旗上鑄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旗周圍有二十八宿。什么是二十八宿呢?早在遠古時候,人們將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個群落稱“二十八宿”,按它們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四個群落,每方為七宿,根據這些星辰排列的形狀想象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是龜、武是蛇),稱為“四象”。“四象”被玉皇封為鎮守四方的大神。旗子上端有日月,旗中是北斗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七星旗的建筑年代早于現在的銅殿,是陳用賓建筑第一個銅殿時鑄造的。
銅殿兩側各有一株明代紫蔽,已有四百年歷史。紫薇夏初開花,因花期長而紅艷又被稱為“百日紅”。當年吳三桂同陳圓圓游金殿,當寒冬臘月時,人們在殿外燒火炭,通過銅壁傳熱,室內溫度宜人;到三伏盛夏,兩人常坐在紫蔽樹下談笑納涼。
自進入紫禁城,整個空間急劇收縮、人們的視線和注意力全部聚焦于金殿上,一切的景物都作為金殿的襯托和鋪墊,成功地突出了主題,此種意境用個“揚”字便可包括。
銅殿后面這個院落叫“凈樂天宮”。中間修建了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回廊小院中桂花葉茂枝繁,花開時節,滿院飄香。院落建筑石基高大、四周用圍墻圍起,一個“抑”字包括了此間意境。
歸結起來,金殿建筑群包括三宮、四門、十大殿。“放、收、揚、抑”四字訣就包含于絕妙的建筑布局藝術中,一放一收、一揚一抑,突出主體,層次分明,創意新穎,有張有弛。
各位團友,今天感覺不虛此行吧?郭沫若先生游完金殿后曾賦詩一首,我把它作為金殿之游的總結:
天門開勝景,不覺道途賒;
金殿千秋業,紅梅幾樹花。
茶香清椅席,松籟凈塵沙;
蝶翅迎風舞,山頭日已斜。
云南金殿的導游詞 篇4
金殿風景區位于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距市區8公里,初建于明萬歷年間,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筑,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自鼎建至今已380多年,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梁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等字樣。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后,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現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銅鑄字樣。里面的佛像、匾聯、梁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桿均是別致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
清代歷朝,太和宮屢遇地震兵燹,但屢獲修繕。最大的一次劫難是在_。殿宇坍塌,神像搗毀,太和宮滿目荒蕪,不堪回顧。直到1999年,為了迎接昆明世博會,才對太和宮進行了全面整修。太和宮歷盡滄桑,真武帝幾遭興廢。
云南金殿的導游詞 篇5
昆明東北郊七公里的鳴風山上,有著名的道教圣地一太和宮”,太和宮古建筑群里有一座全國最大的銅殿。這座“純以銅質為之”的銅殿,俗稱銅瓦寺,但昆明人都習慣稱其為“金殿”。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殿是平西王吳三桂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該銅殿通面闊三間7.8米,進深三間6.15米;殿的四面各設一堂六抹隔扇門,前后各10扇,左右各8扇,共裝36扇鑄造精良、圖案華美的銅門,總重量大約有250噸。殿內正中銅鑄一尊高約1.5米、披發跣足、撫膝端坐的真武大帝;兩旁為持卷的金童、捧印的玉女,還有勇猛威嚴,捧劍肅立在一旁的水火二將,全是銅鑄。為什么威嚴的真武大帝會有此等不太高雅的形象,湖北武當山有這樣的傳說:明永樂十四年(1420xx年),明成祖朱棣敕令在武當山絕頂建造真武銅殿,蠻不講理的朱棣揚言真武神像塑不好,就要處死工匠。有個朝鮮族工匠被詔令塑像,他在開工前再三請求見皇上一面,朱棣便在洗完澡后召見了他。這個聰明的工匠就按朱棣出浴后披發、赤腳的形象塑出真武大帝,朱棣看了很是滿意。后來其他地方的真武神像都完全仿照武當山的。故民間有“真武神,永樂像”之說。
令人稱奇的是,太和宮銅殿所有梁柱、屋面、斗拱、供臺、帳幔及其裝飾全是青銅鑄造而成的。銅殿外的兩旁還有一對分別供奉著龜蛇二將的小銅亭。整座銅殿建造在石砌的兩層高臺上,第一層為青石疊砌,四周設砂石重臺勾欄,華板上浮雕二十四孝圖。第二層為大理石勾欄高臺。殿前豎有高桿日月星旗,也是銅制的。
金殿屬道教宮觀,主神供奉是真武大帝,真武本稱玄武,宋時避諱才改稱真武。玄武原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之一,后來四神合而為一,統稱真武。真武是道教北方大神,故二十八宿的北斗七星是真武的重要標志,與北斗七星有點聯系的七星劍、七星旗都是真武的專用法器。據五行說,北方色黑,故真武穿黑衣、擎皂旗。供奉真武的道教宮觀般都建造在城池的北方,如昆明金殿、建水云龍山真武宮等。
目前國內共有銅殿四座,座是武當山天柱峰金頂的太和宮,一座是北京頤和園寶云閣,一座是承德避暑山莊珠源寺宗鏡閣,另一座就是昆明的金殿。武當山的銅殿高5.54米,寬4.4米,深3.15米,體積較小且無斗拱;頤和園的銅殿寬7.55米,深6米;避暑山莊銅殿的尺寸則跟頤和園的一樣大。以上三座銅殿無論尺寸還是重量均次于昆明金殿。
據許多資料記載,在吳三桂鑄造金殿之前,鳴鳳山上曾有過另一座金殿。這一座金殿是明代巡撫陳用賓在萬歷甲辰年(1620xx年)依照武當山天柱峰銅殿的式樣鑄造的。明代后期,統治云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是,他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認為:鳴鳳山在城的東北,山上建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便請巡按張鳳翮出面,在崇禎十年(1637年)拆遷到賓川雞足山的金頂。遺憾的是,這座銅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當廢銅賣掉了。
作為道教圣地的太和宮,當然不僅僅是有一座銅殿了。在舊時,太和宮擁有四宮十殿,整體布局十分考究。有人研究認為,太和宮的建筑布局可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可用一個字概括,即“放、收、揚、抑。”
金殿從山腳迎仙橋、鳴鳳勝景牌坊到三天門這一段,是“放”。一路上石階寬闊、山雄道遠、松林無邊,人行其間,有廣闊的空間感。過了三天門,進入太和宮,空間頓時收縮,前是紫禁城,后是欞星門,兩旁是長長的配殿,構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置身其間,視線與心思皆隨之而收斂,這就是“收”。穿過四合院,登上高高的臺階,進人紫禁城,這里是建筑群的核心,但見金殿高聳,金瓦雕甍、飛檐翹角,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善男信女不免自慚形穢、誠惶誠恐,皈依之心也就頓生了,這就是揚我道威的心理效應。“抑”也就是止,到此,最精彩、最輝煌的一幕已經落下,但也并非戛然而止、不留尾聲。出紫禁城,有曲徑回廊讓游客徐徐而出,既能舒緩在大殿圣壇前的拘謹心情,又能觀看到庭園里的花樹,使人依依不舍。
近此年來,金殿公園無論占地面積還是建筑設施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大地擴展和豐富了,不但修建了高大的鐘樓,還增添了茶花園、木蘭園、薔薇園、杜鵑園等植物園。茶花園占地面積150余畝,種植茶花10多個品種、10000多株。園內人工瀑布疊水,珠玉飛濺,動靜結合,生機勃勃。這些植物園與金殿名勝區連成一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云南金殿的導游詞 篇6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去游覽金殿。金殿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這里古時禽鳥翔集,鸚鵡尢多,人稱鸚鵡山。明代又多有孔雀往飛于此地山林,人們以為是鳳凰,因此這里又稱為“鳴鳳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鳴鳳山上有許多故事和傳說,到時候我將--給各位講解。
金殿到了,請大家跟我到“鳴鳳勝境”中“尋仙訪道”。從山腳過迎仙橋到達“鳴鳳勝境”石坊,坊背題書“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圣境的正道。路邊立有“呂祖碑”。上面寫著“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幾個大字。相傳明朝祟信道教的云南巡撫陳用賓應夢中神仙指引到此相會,遇到一位用兩口鍋相扣煮芋,繩牽小羊的窮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有眼不識“金鑲玉”,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痛失了上天為仙的好機會。痛定思痛,陳巡撫在此建了“迎仙橋”和“呂祖碑”,并認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筑了著名的金殿道觀。
從迎仙橋到太和宮途經三道“天門”在寬闊的石級兩邊,松柏森森、林濤陣陣,步行其間感到天高、山大、路寬、林深、心曠神怕,如臨仙境。此間意境用一個“放”字便可概括。“迎仙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臺階,一天門到二天門經二十六級臺階,它分別代表著道教的三十六天是,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屬下。當你步入天門之時,就進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門,三座天門又代表了在大羅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這是道家認為的最高境界。攀登石級,經過三天門,只有不畏艱苦、攀登求道,才能進入道家最高仙境。
云南金殿的導游詞 篇7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去游覽金殿。金殿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這里古時禽鳥翔集,鸚鵡尢多,人稱鸚鵡山。明代又多有孔雀往飛于此地山林,人們以為是鳳凰,因此這里又稱為“鳴鳳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鳴鳳山上有許多故事和傳說,到時候我將--給各位講解。
金殿到了,請大家跟我到“鳴鳳勝境”中“尋仙訪道”。從山腳過迎仙橋到達“鳴鳳勝境”石坊,坊背題書 “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圣境的正道。路邊立有“呂祖碑”。上面寫著“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幾個大字。相傳明朝祟信道教的云南巡撫陳用賓應夢中神仙指引到此相會,遇到一位用兩口鍋相扣煮芋,繩牽小羊的窮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有眼不識“金鑲玉”,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痛失了上天為仙的好機會。痛定思痛,陳巡撫在此建了“迎仙橋”和“呂祖碑”,并認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筑了著名的金殿道觀。
從迎仙橋到太和宮途經三道“天門”在寬闊的石級兩邊,松柏森森、林濤陣陣,步行其間感到天高、山大、路寬、林深、心曠神怕,如臨仙境。此間意境用一個“ 放”字便可概括。“迎仙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臺階,一天門到二天門經二十六級臺階,它分別代表著道教的三十六天是,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屬下。當你步入天門之時,就進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門,三座天門又代表了在大羅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這是道家認為的最高境界。攀登石級,經過三天門,只有不畏艱苦、攀登求道,才能進入道家最高仙境。
現在我們到了太和宮。太和宮門外的紅墻上有明代留下的“鸚鵡春深”四個大字,寫得飽滿圓潤、蒼勁有力。因鳴鳳山又被稱為鸚鵡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所以“鸚鵡春深”就題得恰到好處了。進了太和宮門,一座光彩奪目的欞星門矗立眼前。大家請看根星門上的對聯:“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此聯寫景抒情,贊頌了秀麗佳景又頌揚了道家的法力無邊。
欞星門一般多建于孔廟之內,欞星指天田星,人們祭祀欞星以祈五谷豐登。門兩旁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上端橫匾上題有“洞天福地”。欞星、青獅、白象以及道教橫匾集中在一起,突出體現了我國寺、觀中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的特點。在此建欞星門,表現了道家 “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
沿著兩旁種滿迎春花的小道往前走,望著左右長長的配殿,人行其間,各位一定覺得視線、神情在隨之收斂,有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種意境用“收”字便可概括。上完臺階,眼前這座青磚所圍的建筑被稱作“紫禁城”,是明朝萬歷年間陳用賓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細看城磚有大小之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原來,小城磚是道光年間遭地震損壞后修補上去的,而大城磚為明朝始筑。城上小樓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樓”。城門口右邊是明朝所植“瑪瑙”茶花,花開九芯十八瓣,直徑達七寸。左邊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蘭。每到花開時節,茶花紅似火、燦如霞,濃裝艷麗;玉蘭花白似玉、潔如雪,淡抹素雅。兩花相映,美不勝收。
進入城門,眼前一亮,好一座古香古色,鐘毓靈秀的金殿,這就是我們今天觀光的核心。金殿并非金造,實乃銅鑄。明清時期,云南銅產量全國第一,云南東川等地的銅每年都要運到湖北城陵磯鑄錢。因戰亂道阻,數年生產的銅都未能運出。鸚鵡山道觀道長徐正元呈請世襲黔國公沐昌祚和云南巡撫陳用賓,模仿湖北武當山天柱峰銅殿的式樣于明萬歷三十年(1620xx年)鑄成了第一座銅殿。銅殿建成之時,輝煌無比,金光耀目,稱為“金殿”。明朝后期,云南沐氏家運日衰,認為“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沐)”,竟將其敗勢歸咎于銅殿,于明朝崇幀十年(1637年)將第一座銅殿遷到賓川雞足山。眼前這座銅殿是平西王吳三桂為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為求助于神道庇佑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
各位請看:銅殿下筑須彌座式臺基,高1.5米,金殿建于兩層石砌臺基上,第一層為青石砌就,沙石勾欄,欄上浮雕“二十四孝”圖,第二層是大理石欄,中間是一條雕有龍風云紋的陛石。獨具匠心的須彌座使金殿更加雄偉高大、莊重威嚴。方形的金殿為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高6.7米,寬深同為 7.8米,四壁由三十六扇格子門組成,上面鑄有龍鳳吉祥、花草魚蟲、云龍麒麟等圖案,銅殿脊檁上鐫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1671年)大呂月(十二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銅殿四角有盤龍石柱襯托,四周由十六根圓柱支撐,斗拱飛檐、龍飛鳳舞、精美無雙。這是我國現存最大(占地180平方米),最重(250噸),保存最完好,鑄造最精美的銅殿,這是我國的一件國寶,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是道教中正一道教派的道觀。殿中供奉著真武帝君銅像,高1.5米,披發跣足、仗七星劍、執七星旗,著黑衣、踏龜蛇。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相傳在黃帝時期,凈樂園善勝皇后夢游御花園,吞下陽光后十四月,三月初三時左脅裂開產下太子,頓時瑞云繚繞,異香芬芳。太子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受玉清圣祖點化前往太和山修煉,成道后被玉皇冊封為“鎮天玄武大將軍”,統領北方。而真武修煉的太和山也被改稱為武當山,取“非真武不足以當此山”之意。傳說在周武王伐封的戰爭中,真武大帝降服了變化為蒼龜、巨蛇的水火二魔,歸降后的龜蛇屢立戰功,被玉皇封為“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和“太玄火精赤靈尊神”,隨真武調用。殿中真武兩旁龜將勇猛威嚴,蛇將氣字軒昂。一旁有金童持卷、玉女捧印。道教諸神仙都有作為侍從的金童、玉女。而真武的金童玉女特指周公和桃花女。周公以占封為生、開業三十年從無差錯。自從遇上桃花女卻屢屢不靈,周公知道桃花女功業不淺,然而心中不服,托人說煤將其娶回家中作兒媳準備慢慢收拾。誰知一害再害無一成功,弄得狼狽不堪。真武大帝出面結束其恩怨復歸天位,從此他們就當了真武帝的聽差兼秘書,掌握法寶、符印,書記三界神仙的功過善惡,成為真武大帝的得力助手。銅殿柱上有聯贊道“威武鎮南滇,七星耀處河山朗;神靈終北極,一劍飛來海宇清”。銅殿前后各有一匠,前書“南無量壽佛”,后題“北極玄武”一佛一道。佛道結合,又為金殿一奇。銅殿外有左右相對兩個銅亭,內奉水、火二將。在殿右前方有一條高 10米的銅制旗桿,上懸“日月七星鎖山旌”。七星銅旗高懸,象征北極玄天“普護”生靈。旗上鑄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旗周圍有二十八宿。什么是二十八宿呢?早在遠古時候,人們將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個群落稱“二十八宿”,按它們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四個群落,每方為七宿,根據這些星辰排列的形狀想象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是龜、武是蛇),稱為“四象”。“四象”被玉皇封為鎮守四方的大神。旗子上端有日月,旗中是北斗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七星旗的建筑年代早于現在的銅殿,是陳用賓建筑第一個銅殿時鑄造的。
銅殿兩側各有一株明代紫蔽,已有四百年歷史。紫薇夏初開花,因花期長而紅艷又被稱為“百日紅”。當年吳三桂同陳圓圓游金殿,當寒冬臘月時,人們在殿外燒火炭,通過銅壁傳熱,室內溫度宜人;到三伏盛夏,兩人常坐在紫蔽樹下談笑納涼。
自進入紫禁城,整個空間急劇收縮、人們的視線和注意力全部聚焦于金殿上,一切的景物都作為金殿的襯托和鋪墊,成功地突出了主題,此種意境用個“揚”字便可包括。
銅殿后面這個院落叫“凈樂天宮”。中間修建了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回廊小院中桂花葉茂枝繁,花開時節,滿院飄香。院落建筑石基高大、四周用圍墻圍起,一個“抑”字包括了此間意境。
歸結起來,金殿建筑群包括三宮、四門、十大殿。“放、收、揚、抑”四字訣就包含于絕妙的建筑布局藝術中,一放一收、一揚一抑,突出主體,層次分明,創意新穎,有張有弛。
銅殿北側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現辟為金殿文物陳列館。館內陳列著太和宮保存的明清以來的珍貴文物。包括銅器、瓷器、字畫以及真武“伏魔制怪”的七星劍和吳三桂用過的木柄大刀。館外一字排開,有八個石碑,碑上刻有“紫氣東來”、“百鳥朝鳳”、“魁星點斗”等反映道家思想的字畫。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中國金殿博覽苑”。此苑于1995年建成。苑中仿照我國現存銅殿按1:2比例用珍貴的楠木經仿銅處理建成。它們分別是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寶云圖,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重207噸;湖北武當山金殿,明永樂十四年(1420xx年)建,80多噸;山西五臺山銅殿,明萬歷三十年(1620xx年) 建,50噸;山東泰山金闕,明萬歷四十三年(1620xx年)建,20余噸。這些金殿設計精美,軒昂巍峨,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通過比較,我們也進一步了解到昆明金殿在全國銅殿中首屈一指的地位。 參觀完博覽苑以后我們出南門,過長廓,但見滿山的云南油杉,樹齡均在百年以上。此處樹木蒼翠挺拔,花草郁郁蔥蔥,微風拂來,滿園清香,令人心曠神怕。如沿南側小路進發便可到達“茶花園”。茶花又稱山茶,為云南八大名花之首,也是昆明市的市花。茶花園內植茶l萬多株,占地150畝。園中薈萃了云南、廣西還有華東等地精品名種。如“獅子頭”、“恨天高”、“早桃紅”更為難得的還有號稱茶花皇后的“金花茶”。金殿茶花園占地面積之大,茶花品種之多,均為全國之冠。每當春寒料峭,滿山遍野山茶怒放,花大如斗,紅白相間。正所謂“萬紫干紅,春色滿園 ”,展示了“云南山茶甲天下”的風采。
山坡上綠草如茵,遙望草坪上“雙連六角鴛鴦亭”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間。在小路兩旁,一座座仿青銅雕塑作品映人眼簾,這是金殿公園新建的青銅文化景廊。
早在3000多年前的我國商代晚期,云南就有了銅礦的開采冶煉技術,開始鑄造和使用青銅器。到了距今20xx年前后,從戰國至西漢時期,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古滇國青銅文化,它是云南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銅鼓、貯貝器銅笙、銅枕、銅俎就是那個鼎盛時期青銅器的仿制品。我們首先看一看滇王金印。1956年11月,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的發掘中,發現了一顆陰刻著“滇王之印”四個篆字的金印,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見方。上有蛇鈕印把,大家仔細看:蛇首昂起,蛇身盤曲,背有鱗紋,十分生動、精美。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古滇王國存在的歷史事實,也進一步證實了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莊嬌王滇”,以及漢武帝賜“滇王金印”的真實性。大家再過來看,這就是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古墓中著名的牛虎銅案:一只兇惡的老虎咬住了牛尾,母牛腹下保護著一只小牛。它反映了“不畏強暴”和母愛的主題思想。整個銅案構圖新穎,造型完美,重心平穩,動靜統一。這個銅案是古代祭祀時用于放置祭品的器物。據說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看過實物后給了極高的評價,他指出:戰國時期的這件青銅鑄器表明當時的科學特別是力學水平已經十分高超,雕鑄品用后尾的虎與碩大牛頭構成了平衡,而腹下的小牛又降低了銅案的重心,真是妙不可言。“牛虎銅案”堪稱青銅器的珍品,也是云南青銅文化代表和象征。奇特而精美的云南青銅器,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的奇麗瑰寶。
繼續向前,只見一座金碧輝煌,巍峨挺拔的鐘樓雄峙于鳴鳳山巔,此樓建于1983年,樓高30米,共3層,每層12個飛檐翹角,猶如36只展翅欲飛的“鳴鳳”。樓上懸掛著一口銅鐘,高3.5米,口徑周長 6.7米,重14噸,銅鐘上鑄有“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吉日仲春造”距今已有570多年歷史。此鐘原排中國古代大鐘的第三位:第一為北京大鐘寺大鐘,鑄于明永樂二年(1420xx年)重46噸,第二為南京大鐘亭大鐘,鑄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92年)重23噸。到了1989年,經測定,北京鐘樓上的大鐘重 63噸為“新鐘王”,它鑄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這樣昆明金殿的大鐘退居第四。此鐘曾懸掛在昆明宣化樓上,用來報警報時。為了更好保護這一文物,政府撥專款修此鐘樓。剛才有一團友提出:為什么永樂年間有這么多大鐘?究其原因,在于燕王朱棣借“清君側”而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戰爭中死難的將士百姓無數,明成祖上臺后又施行“瓜蔓抄”,濫殺建文帝的文武大臣,受株連死傷者數萬人之多。為穩定人心,鞏固皇位,遂大作水陸道場超度亡靈。永樂大鐘就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鐘內外大都鑄滿經咒,據說祭祀祈禱時,每敲鐘一下,就等于念鐘上經文一遍,以此來超度靈魂。上行下效,一時間鑄鐘之風盛行全國。
各位團友,今天感覺不虛此行吧?郭沫若先生游完金殿后曾賦詩一首,我把它作為金殿之游的總結:
天門開勝景,不覺道途賒;
金殿千秋業,紅梅幾樹花。
茶香清椅席,松籟凈塵沙;
蝶翅迎風舞,山頭日已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