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大嶼山導游詞(精選4篇)
2024香港大嶼山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香港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香港(簡稱:港,英語:Hong Kong,縮寫:HK),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位于南中國海沿岸,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廣東深圳,南望萬山群島,西迎澳門和廣東珠海,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所組成,共263個島嶼。香港華人普遍通行廣府片粵語,當地慣稱廣東話。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是廣府系香港原住民的語言蜑家話音譯,并非廣府片粵語的念法Heong Kong。
香港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人口約713萬(20__年),總面積1070平方公里,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香港可分為四個部份:香港島、新界、九龍和離島。九龍是位于北邊港口的半島,香港島的面積78平方公里,是香港主要的金融商業區,但只占全香港陸地面積的7%,新界的面積約980平方公里,相當于香港陸地面積的91%。離島共包括262個島嶼,最大的離島大嶼山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之大。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直至19世紀后期清朝戰敗后,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香港位于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距離為61公里,北距廣州。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04.3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里。
【地名來源】
關于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四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并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后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息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后,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說法四:因為一名叫陳群(“阿群”)的漁民,帶領英人從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粵大紀》上的香港
上環一帶為英軍開路,因而得名。她極有可能是一名疍家婆,因為路是阿群帶的,所以就稱之“阿群帶路”了。英人即以疍音"HONG KONG"為記,便因而成為全島的總稱。這也成了香港名字由來的其中一說。
現仍有人把香港稱作“香江”、“香海”、“香島”、“香州”等。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原譯作Heung 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為“康”(蜑家話),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
【資源物產】受到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最寶貴的天然資源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農業方面,香港主要出產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日常需要的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新界: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
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
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
明朝萬歷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后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歷(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于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迫清政府于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只割讓香港島。
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英國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氣候概況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干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
香港1月和2月云量較多,間有冷鋒過境,帶來干燥的北風;市區氣溫有時較低,并有結霜現象。3月和4月的天氣極為潮濕,霧和小雨使能見度降低,有時更令到航空和渡輪服務中斷。5月至8月的天氣炎熱潮濕,時有驟雨和雷暴來襲。7至9月是香港最有可能受臺風影響的月份。當熱帶氣旋集結在香港東南約700至1000公里時,天氣通常晴朗酷熱,但黃昏時卻可能有局部地區性雷暴。若熱帶氣旋中心移近,風力便會增強,大部地區可能會有大雨。11月和12月的香港天氣晴朗,清涼干爽,是一年中天氣最好的時節。
2024香港大嶼山導游詞 篇2
在宋朝時,大嶼山和香港島等島嶼合稱為大奚山。明朝東莞人鄧淳著的《嶺南叢述》就有提到“大奚山,三十六嶼,在莞邑海中,水邊巖穴,多居屹蠻種類,或傳系盧循遺種,今名盧亭,亦曰盧余”。
大嶼山亦稱大溪山、大姨山、大崳山、大魚山、大漁山、屯門島,大嶼山島,大嶼島及爛頭島。大嶼山的英文名“Lantau”正是粵語“爛頭”的音譯。雖然“嶼”字的廣東話正音同“罪”(zeoi6),但“大嶼山”則讀成“魚“(yu4)。這是因為大嶼山舊名“大魚”、“大漁”、“大俞”等,皆是“魚”音,“大嶼山”一名是從清朝道光年間才開始的官方名稱。
早于石器時代,大嶼山便有人居住。考古學家曾發掘出當時的陶器、捕魚工具和兵器,而現存于分流的石圓環及石壁的石刻就是當時的遺跡。
東晉末年,地方民變首領盧循在劉裕率兵征討之下,率其部下逃亡至大嶼山定居,后人以漁業及制鹽為業,其后成為傜民的一支。可是當時亦有傳說指島上的是稱為盧亭的半人半魚的生物。
南宋年間,隨著九龍官富場的設立,朝廷明令打擊私鹽販賣,遂于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引起當地鹽民的動亂,史稱大奚山鹽民起義,其后動亂被鎮壓,起義者全被殺害,制鹽業從此式微。另一方面,宋理宗寶佑二年(1254年),李昴英封番禺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大嶼山的梅蔚(今梅窩)也是其食邑之一。
南宋末年,宋朝朝廷被逼在海上流亡。宋端宗景炎二年及三年(1277年及1278年),他們曾兩度逗留于大嶼山,曾于梅蔚(今梅窩)及東涌等地稍作停留。景炎三年三月,端宗于大嶼山北岸一帶病逝,宋帝昺繼位,其后才逃至新會。
明朝正德年間,佛朗機(今葡萄牙)人滋擾屯門地區,并曾于大嶼山的大澳建立據點。正德十六年(1521年)爆發的屯門海戰,才使佛朗機人撤出大嶼山。
清朝年間,大嶼山以北的龍鼓水道成為外國商旅往廣州貿易的必經之路。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朝廷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設立于東涌興建一個所城,現稱東涌炮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包括整個大嶼山的新界地區被英國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島上樹立了嶼南界碑以示英方主權。
1990年代前,香港殖民地政府一直未有在大嶼山有大型發展。1989年,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發表“機場核心計劃”,決定在赤鱲角發展新機場。大嶼山西北的東涌被發展為北大嶼山新市鎮,并以機場鐵路及青嶼干線與島外的陸上交通連接,大嶼山開始被大興土木。
2024香港大嶼山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是您們的導游小王,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香港,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云游覽香港大嶼山。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面積相當于兩個香港島。從東涌乘坐巴士前往昂坪,沿途樹木蔥蘢,山嶺起伏,其間的鳳凰山和大東山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向南的海岸擁有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嶼山海岸線漫長曲折,港灣與沙灘、高山與流水、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跡交相輝映。游遍全島,恍如完成交錯時光的穿梭之旅。
游大嶼山西南部,可說是一步一古跡。從石壁水壩出發,沿引水道向西南走個多小時,便到達狗嶺涌。此地方除被不少郊游人士列為最佳露營地點外,豎立?的「嶼南石碑」,更見證了一百年前英國迫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強租借新界的事件。站在這租借分界線,背后無盡的南中國海、索罟群島、桂山島、萬山群島全近在咫尺,游人在這里可盡享無限好風光。
再往西走便是香港境內的極西——分流。據悉,這里是西面珠江三角洲的黃泥水和東面南中國海清澈咸水的交匯,清水與濁水的分隔,故名分流。彎月形的分流東灣邊緣有座雍正時期的炮臺,當年曾負起鎮守大嶼山至珠江一帶水域的重任。此外,附近的分流村、分流大學和天后廟,盡管皆空置破落,卻又古意盎然,值得參觀。
位于昂平大路的“竹園精舍”不可不去,里面有一幅中堂蓮花圖。這一朵蓮花并非平常畫家所畫,而是出自慈禧太后御筆,畫上印有慈大后玉璽,是鎮山之寶。相傳早年香港淪陷時期,日軍經過竹園精舍時,連走路都不敢用力,只靜悄悄地走過,更加不敢進入騷擾,慈禧太后御筆蓮花圖由此得以保存。在此參觀,雖則沒有寶蓮寺的香火鼎盛,卻更添禪院的幽雅脫俗。從東涌經沙螺灣、深屈,到大澳寶珠潭,有一段全長約8公里的古道。古道沿海而修,歷來是遠足者最喜歡的路段。沿途還有一些客家排屋,這在大嶼山是很少見到的。
大澳漁村水鄉風情極為濃郁,是大嶼山最有生活氣息的游覽勝地。這里的河道,呈“入”字形伸展。那一撇的末端,就是大澳村的入海口,海就是著名的伶仃洋。傍晚時分,站在渡口的橋上看“伶仃落日”,景色壯美中另有一番滄桑。渡口租一艘游艇,進入水鄉河道,一路前行,大澳水鄉最有特色的吊腳樓讓人目不暇接……
位于大嶼山昂坪高原上的寶蓮寺是香港規模最大的佛門勝地之一。寶蓮寺創建于,雖僅70余年,但因建筑規模之大,地形環境之優美,有“南天佛國”之稱,為香港四大禪林之首。禪寺牌坊正對的木魚峰,有一座新建的世界最大的銅佛像———“天壇大佛”。大佛底座有三層,內一口大鐘,每隔七分鐘敲打一次,供人“解除108種煩惱”。它和寶蓮寺共同組成了聞名遐邇的佛教旅游大區。
鳳凰山是大嶼山的最高山峰高達九百三十四米,是本港遠足人士的旅游勝地,旅游人士每多摸黑登山,觀看日出。
2024香港大嶼山導游詞 篇4
各位團友:
歡迎來到香港游玩,我是導游,我們今天要去的是大嶼山。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面積相當于兩個香港島。從東涌乘坐巴士前往昂坪,沿途樹木蔥蘢,山嶺起伏,其間的鳳凰山和大東山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向南的海岸擁有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嶼山海岸線漫長曲折,港灣與沙灘、高山與流水、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跡交相輝映。游遍全島,恍如完成交錯時光的穿梭之旅。
游大嶼山西南部,可說是一步一古跡。從石壁水壩出發,沿引水道向西南走個多小時,便到達狗嶺涌。此地方除被不少郊游人士列為最佳露營地點外,豎立艫摹贛炷鮮碑」,更見證了一百年前英國迫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強租借新界的事件。站在這租借分界線,背后無盡的南中國海、索罟群島、桂山島、萬山群島全近在咫尺,游人在這里可盡享無限好風光。
再往西走便是香港境內的極西——分流。據悉,這里是西面珠江三角洲的黃泥水和東面南中國海清澈咸水的交匯,清水與濁水的分隔,故名分流。彎月形的分流東灣邊緣有座雍正時期的炮臺,當年曾負起鎮守大嶼山至珠江一帶水域的重任。此外,附近的分流村、分流大學和天后廟,盡管皆空置破落,卻又古意盎然,值得參觀。
位于昂平大路的“竹園精舍”不可不去,里面有一幅中堂蓮花圖。這一朵蓮花并非平常畫家所畫,而是出自慈禧太后御筆,畫上印有慈大后玉璽,是鎮山之寶。相傳早年香港淪陷時期,日軍經過竹園精舍時,連走路都不敢用力,只靜悄悄地走過,更加不敢進入騷擾,慈禧太后御筆蓮花圖由此得以保存。在此參觀,雖則沒有寶蓮寺的香火鼎盛,卻更添禪院的幽雅脫俗。從東涌經沙螺灣、深屈,到大澳寶珠潭,有一段全長約8公里的古道。古道沿海而修,歷來是遠足者最喜歡的路段。沿途還有一些客家排屋,這在大嶼山是很少見到的。
大澳漁村水鄉風情極為濃郁,是大嶼山最有生活氣息的游覽勝地。這里的河道,呈“入”字形伸展。那一撇的末端,就是大澳村的入海口,海就是著名的伶仃洋。傍晚時分,站在渡口的橋上看“伶仃落日”,景色壯美中另有一番滄桑。渡口租一艘游艇,進入水鄉河道,一路前行,大澳水鄉最有特色的吊腳樓讓人目不暇接……
位于大嶼山昂坪高原上的寶蓮寺是香港規模最大的佛門勝地之一。寶蓮寺創建于,雖僅70余年,但因建筑規模之大,地形環境之優美,有“南天佛國”之稱,為香港四大禪林之首。禪寺牌坊正對的木魚峰,有一座新建的世界最大的銅佛像———“天壇大佛”。大佛底座有三層,內一口大鐘,每隔七分鐘敲打一次,供人“解除108種煩惱”。它和寶蓮寺共同組成了聞名遐邇的佛教旅游大區。
鳳凰山是大嶼山的最高山峰高達九百三十四米,是本港遠足人士的旅游勝地,旅游人士每多摸黑登山,觀看日出。
冰燈,不過是當地貧窮人家過年過節時張掛的一種簡陋裝飾,其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造型復雜、多姿多采的冰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