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通用23篇)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
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西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建筑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藝術遺產,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20xx年(唐代景豬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后來,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里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系。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2
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西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建筑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藝術遺產,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20xx年(唐代景豬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后來,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里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系。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雁塔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王子聰,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在此祝大家玩得開心。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它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小雁塔自建成后,經明朝、清朝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數次修繕、加固和修復,現在基本保持了原貌。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據民間傳說,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陜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0xx年又一次大現在我們來到了小雁塔的第一層,大家看,第一層有三面窗戶,窗戶外面的臺階上都有人們扔的一些硬幣,表示吉祥。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二層,大家看,小雁塔的第二層也有三面窗戶,比上一層的三面窗戶要小,占地面積也比上一層要小,后頭幾層的占地面積和窗戶會越來越小,我就不介紹了。現在我們來到第十三層也就是樓頂,這里沒有窗戶,四周都有殘痕大家要小心一點,別被殘痕把衣服劃爛了。
現在我們已經觀賞完了小雁塔,剩余的時間請大家自由拍照、活動,希望小雁塔的美景給大家立下深刻的印象。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夠叫我李導,很榮幸當你們的導游。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20xx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后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豬年間(720xx年—720xx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并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xx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辟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祥云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征;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回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征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0xx年),陜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愿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后,~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D軍隊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1958年后文物部門接管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5
各位親愛的貴賓:
開個玩笑,不說不笑不熱鬧。今天將帶您進入一個美妙的世界。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6
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西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建筑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藝術遺產,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20xx年(唐代景豬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后來,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里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系。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7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鐘,于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凈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系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凈。義凈也曾游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后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游 學印度各地,經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8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雁塔。我是你們的導游,希望大家能記住小雁塔這個景點。
小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里。它建于公元720xx年,已經有1320xx年的歷史了。這座塔是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為義凈法師建的,為了存放義凈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結構。小雁塔的外部全是磚建的,是一座密檐式結構的塔。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小雁塔,會覺得它像一枚倒放著的螺絲釘。小雁塔經歷過三次大地震,結果被震掉了最上面的兩層。在沒有破損的時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后,它就變成43米了。
現在我們去里面看看吧!里面有石制的臺階和木制的扶手,別看它現在完整,其實它受過很多損傷。1965年時,梁思成提出了“以舊修舊”的方法,他找來了與青磚相同的磚來修補小雁塔,最后小雁塔終于和以前一樣了。
小雁塔歷史悠久,經過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被震出了一條大裂縫,可到了1520xx年,經過又一次地震,小雁塔的裂縫又合攏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小雁塔時,把它的地基做成了碗狀,這樣,不管經歷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古代的工匠真是太聰明了!
祝大家玩得開心。再見!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9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夠叫我李導,很榮幸當你們的導游。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20xx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后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豬年間(720xx年—720xx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并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xx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辟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祥云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征;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回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征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0xx年),陜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愿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后,~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D軍隊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1958年后文物部門接管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0
小雁塔建于唐景虎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1
各位親愛的貴賓:
開個玩笑,不說不笑不熱鬧。今天將帶您進入一個美妙的世界。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雁塔。我是你們的導游,希望大家能記住小雁塔這個景點。
小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里。它建于公元720xx年,已經有1320xx年的歷史了。這座塔是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為義凈法師建的,為了存放義凈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結構。小雁塔的外部全是磚建的,是一座密檐式結構的塔。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小雁塔,會覺得它像一枚倒放著的螺絲釘。小雁塔經歷過三次大地震,結果被震掉了最上面的兩層。在沒有破損的時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后,它就變成43米了。
現在我們去里面看看吧!里面有石制的臺階和木制的扶手,別看它現在完整,其實它受過很多損傷。1965年時,梁思成提出了“以舊修舊”的方法,他找來了與青磚相同的磚來修補小雁塔,最后小雁塔終于和以前一樣了。
小雁塔歷史悠久,經過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被震出了一條大裂縫,可到了1520xx年,經過又一次地震,小雁塔的裂縫又合攏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小雁塔時,把它的地基做成了碗狀,這樣,不管經歷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古代的工匠真是太聰明了!
祝大家玩得開心。再見!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3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鐘,于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凈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系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凈。義凈也曾游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后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游 學印度各地,經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4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南郊的薦福寺內。它始建于公元720xx年,擁有悠久的歷史。現在,它已經1300多歲了。唐代的時候,義凈法師從天竺取經回來后,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決定給義凈法師建一座塔,存放那些取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小雁塔的面前。小雁塔原來有15層,高46米,在公元1556年,一場大地震把小雁塔的兩層塔尖震掉了,所以現在只剩下13層,高43。3米。從遠處看,小雁塔就像一個又瘦又高的錐子,它的塔身全都是用青磚建成的,南北各有一個門洞。
接下來,我們就從北門洞進去,看看里面有什么吧!看,小雁塔的每一層都是正方形的。內壁也都鋪滿了青磚,每一層之間都有青磚建的階梯和木頭做的扶手,可以讓人們攀登。在1300多年中,小雁塔有過一些破損。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舊如舊”的觀點,制造了一些與青磚類似的磚塊,用來修補小雁塔的破損之處。因此,小雁塔現在看起來還是很古樸,幾乎跟以前一樣。
小雁塔非常堅固,經歷了70多次地震也沒有倒塌。更神奇的是,公元1487年地震時,小雁塔中間裂了一條縫,但是幾年后,也就是公元1520xx年的一次地震,又讓它身上的裂縫合在了一起。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因為在建造小雁塔的時候,它的地基是一個像碗一樣的圓形,無論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
本次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謝謝!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5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6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鐘,于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凈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系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凈。義凈也曾游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后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游 學印度各地,經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7
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磚砌高臺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磚塔。所謂的密檐式是指從外觀看起來檐數很多、檐層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數比層數要多很多,且每一層高度呈遞減的趨勢,明顯不同于樓閣式的大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豬年間,當初叫薦福寺塔,塔起15層,上有塔剎,下有地宮,通體用青磚砌筑,磨磚對縫。塔各層南北開有半圓形券窗,底層南北鑲以石門,石門楣及門柱上線刻有蔓草及供養天人圖像,線條簡潔、遒勁有力,自6層以上急劇收剎,使整體呈現出圓合秀麗的外輪廓曲線。注目端詳,給人以苗條、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據史料記載,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宮里的人出錢集資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質量很高,被譽為中國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尋塔就是仿照它來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門的石門楣上有一塊地震碑,記載了明嘉靖年間的朝廷命官王鶴在薦福寺居住的時候,聽到僧人講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驚奇,就寫了一篇短文記刻在這塊門楣上。碑文記載:1487年地震,小雁塔從上到下震開了一條一尺多寬的裂縫,就像開了一個大窗戶,34
年后即1520xx年,關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間小雁塔被震開的裂縫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當時人稱之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國家的祥瑞之兆。
我們知道西安在歷史上是一個多地震的地區,平均不到50年就發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頂震落見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記載,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為了搞清“神合之謎”,考古工作者對小雁塔周圍進行了考古鉆探,結果發現小雁塔地基是一個半球狀的,有地應力分散的作用,類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對高大建筑確實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們還是無法解釋一個磚混結構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搖擺而不會碎落呢?再有,掉下來的磚又如何能夠再上去呢?
通過科學分析和查閱考古資料,我們得出結論,小雁塔在地震后發生的裂縫并沒有一尺多寬,且主體沒有偏離中軸線,當時的夸張說法只是為了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今天我們看到的渾然一體的小雁塔應歸功于1964年國家撥專款對小雁塔進行的整修,彌合裂縫、加固塔身,才使它“老當益壯”、巍然挺立,成為古城西安不可或缺的一景。
沿著小雁塔內的單旋樓梯可攀援至頂,由于塔剎被震落,頂上極開闊,從這里俯瞅西安全景,真有登臨出世界的感覺。
從塔上下來,必須經過這個沒有選擇的“不二法門”,它上面鎊刻的“萬匯沾恩”,告訴你所有經過它的人都會受到佛的蔭福,這座石門是清代光緒年間建的。
繼續往南走經過存放佛經的藏經樓,前面就是大雄寶殿了,這個由兩個大殿東西廂房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體,西邊就是方丈就寢的方丈殿,薦福寺的大德高僧當年就是在這里講經說法的,我們仿佛又聽到眾僧朗朗的誦經聲。薦福寺在古代多次成為國立譯經場,尤以唐代義凈譯場最為有名,義凈法師不畏艱險遠渡重洋,歸國后在薦福寺住持譯經工作,共譯經56部、230卷,成為唐代繼玄奘法師后又一位偉大的佛經翻譯家,唐中宗為他寫的序中稱頌他是“法門之龍象,凡宇之棟梁”。
在這里居住過的高僧還有貴為國師的法藏、神僧僧枷、詩僧靈澈、空門才子棲白大師、書法大德高閑上人及一些外國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剛智、日本僧人圓仁等。他們不僅參加這里的佛事活動,還開譯場教徒弟。他們與這里的許多大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薦福寺成為傳播佛教文化與中外友誼的圣地,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高僧大德,薦福寺才能夠千古流芳。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8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19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雁塔。我是你們的導游,希望大家能記住小雁塔這個景點。
小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里。它建于公元720xx年,已經有1320xx年的歷史了。這座塔是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為義凈法師建的,為了存放義凈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結構。小雁塔的外部全是磚建的,是一座密檐式結構的塔。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小雁塔,會覺得它像一枚倒放著的螺絲釘。小雁塔經歷過三次大地震,結果被震掉了最上面的兩層。在沒有破損的時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后,它就變成43米了。
現在我們去里面看看吧!里面有石制的臺階和木制的扶手,別看它現在完整,其實它受過很多損傷。1965年時,梁思成提出了“以舊修舊”的方法,他找來了與青磚相同的磚來修補小雁塔,最后小雁塔終于和以前一樣了。
小雁塔歷史悠久,經過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被震出了一條大裂縫,可到了1520xx年,經過又一次地震,小雁塔的裂縫又合攏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小雁塔時,把它的地基做成了碗狀,這樣,不管經歷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古代的工匠真是太聰明了!
祝大家玩得開心。再見!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2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參觀小雁塔。我們的小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內,因此也叫薦福寺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20xx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原來有15層,高46米,因為一次大地震,小雁塔現在只剩下13層,433米。它是中宗李顯韋皇后為義凈法師所建的,是為了讓他翻譯天竺國的經文。小雁塔的塔身是錐形的,塔底是正方形,就像竹筍一樣。而且,它的塔檐是密檐式構造。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進入小雁塔吧!我們眼前的小雁塔有點破舊,那是因為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啊!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舊如舊”的意見。那時,小雁塔上有幾塊方磚不見了,所以他換了幾塊舊方磚,可是這幾塊石磚比原來的新了一些。小雁塔的樓梯是灰白色的,墻磚有白色、紅色、青綠色、土黃色、灰色,處處顯露出古老的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的夯基是碗形的,它的作用是減少地震時塔身的震動。在1487年和1520xx年,發生了兩次較大的地震,其他建筑都損害得特別厲害,可小雁塔只是被震掉了兩層,從15層變成了13層。由此可見,碗狀的夯基對小雁塔有保護作用。
本次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了。謝謝!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21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2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南郊的薦福寺內。它始建于公元720xx年,擁有悠久的歷史。現在,它已經1300多歲了。唐代的時候,義凈法師從天竺取經回來后,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決定給義凈法師建一座塔,存放那些取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小雁塔的面前。小雁塔原來有15層,高46米,在公元1556年,一場大地震把小雁塔的兩層塔尖震掉了,所以現在只剩下13層,高43。3米。從遠處看,小雁塔就像一個又瘦又高的錐子,它的塔身全都是用青磚建成的,南北各有一個門洞。
接下來,我們就從北門洞進去,看看里面有什么吧!看,小雁塔的每一層都是正方形的。內壁也都鋪滿了青磚,每一層之間都有青磚建的階梯和木頭做的扶手,可以讓人們攀登。在1300多年中,小雁塔有過一些破損。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舊如舊”的觀點,制造了一些與青磚類似的磚塊,用來修補小雁塔的破損之處。因此,小雁塔現在看起來還是很古樸,幾乎跟以前一樣。
小雁塔非常堅固,經歷了70多次地震也沒有倒塌。更神奇的是,公元1487年地震時,小雁塔中間裂了一條縫,但是幾年后,也就是公元1520xx年的一次地震,又讓它身上的裂縫合在了一起。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因為在建造小雁塔的時候,它的地基是一個像碗一樣的圓形,無論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
本次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謝謝!
有關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范文 篇23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雁塔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王子聰,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在此祝大家玩得開心。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它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小雁塔自建成后,經明朝、清朝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數次修繕、加固和修復,現在基本保持了原貌。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據民間傳說,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陜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0xx年又一次大現在我們來到了小雁塔的第一層,大家看,第一層有三面窗戶,窗戶外面的臺階上都有人們扔的一些硬幣,表示吉祥。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二層,大家看,小雁塔的第二層也有三面窗戶,比上一層的三面窗戶要小,占地面積也比上一層要小,后頭幾層的占地面積和窗戶會越來越小,我就不介紹了。現在我們來到第十三層也就是樓頂,這里沒有窗戶,四周都有殘痕大家要小心一點,別被殘痕把衣服劃爛了。
現在我們已經觀賞完了小雁塔,剩余的時間請大家自由拍照、活動,希望小雁塔的美景給大家立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