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精選15篇)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國有句古話: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陜西的黃土埋皇上。在這20多萬的三秦大地上,隱藏了72座的皇帝的陵墓,僅唐代的就有18座,那今天我帶大家游覽唐18陵中的最西邊的,最具代表性的、最有歷代皇陵之冠的、具有睡美人之稱的乾陵。
乾陵在乾縣以北的6公里的梁山上,地處位于長安的西北方,因在八卦的前位,而稱為乾陵。又因為墓主人兩人身前的封號分別為大圣天皇和則天大圣皇后都有天字,而在《易經》中乾為天的意思,所以叫乾陵。以山為零,依梁山而建,形成為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海拔1047米,南面兩峰稍低,東西對峙構成乾陵的第二道天然門戶人稱乳峰山,若人極目遠望,整個乾陵恰似一位披發仰臥的睡美人,有頭、有玉頸、有小腹,有乳峰,于朦朧飄渺中伸向一望無際的遠空。當地人說,這是武則天頭枕梁山,腳登渭水,靈魂不死,幻化于陵間。
按照唐代都城仿建的,內外兩層城墻而建,分為宮城、皇城和內城三個部分。平臺樓閣、達到378間整個工程歷經三位皇帝,歷時20_年時間,而如今呢,我們來到乾陵,他雄偉的地面建筑已經不復存在,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保存較好的刻臨與陵前司馬道兩旁的100多件的陵前石刻。
就讓我們一起走上這段臺階,現在大家我們走上的是國家投資150萬元,另經兩年修建的,比南京的還長75米,設計者別具匠心,還賦予了這些臺階一定的象征意義。這些臺階一共十八個平臺,象征唐王朝在關中有18個陵墓,第一個平臺有34個臺階,象征高宗在位執政34年,登上臺階的頂端,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司馬道的起點,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華表,產生于藥膳時期,最初是木制的,也叫棒木。乾陵的華表讓國人在上面發表政見,乾陵的華表高8米,上圓下方,體現了唐人最古樸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遠遠望去華表巍巍矗立向我們訴說著整個陵園莊嚴肅穆的氣氛。
華表之后,我們可以看到石馬,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莫如龍,在地莫如馬,這兩匹馬雖然形象相同,但風格大相徑庭,東邊這匹輪廓爽朗、棱角分明,西邊這匹手感柔和,細膩溫順 它們都被稱為最具力量的馬。 我們又看到了鴕鳥是漢代從阿富汗傳入的可能是物以稀為貴吧,傳入之后視為吉祥的象征,鴕鳥也是沙漠的母親,列在司馬道的兩側,守衛著乾陵 乾陵開創了鴕鳥石刻奉陵的先例。
好了,我們現在繼續北行,可以看到 石馬配有安燈, 旁邊還有千馬石,據說唐王朝為了夸耀顯示業績,都會在皇陵前都會列置千馬石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石翁柱,姓阮名基,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名大將鎮守邊疆,威震匈奴、百戰百勝。而深的始皇喜愛,但不幸病死,始皇大為悲泣,便雕刻溫中像,利于咸陽宮前,所以歷代帝王都沿襲這一做法,立于帝陵之前,守衛帝陵。
好了,現在大家休息一下,我們來猜個謎語“身在高山,長在平地,頭頂日月,一身文氣”不錯是碑詩,乾陵里的兩塊重要的碑這塊是唐高宗時的述圣記碑,由七塊巨石組成,人稱七曜碑,取自民間的七要,古人認為構成世間的即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種基本物質。蘊涵著高宗的文治武功,是武則天這一生的寫照。就像這七要一樣,構成整個大千世界、光照陵園、光照世間,碑文是由武則天親自所撰。6000余字的碑文,鑿刻好后,由金粉填平,光彩照人,一千年的風雨洗禮以后,我們也只能看到絲絲雨絲了。 這塊碑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前立的第一塊碑,第一塊歌功頌德碑,也是造型最獨特的歌功頌德碑,帝王陵前立碑這是武則天我們中國封建禮儀制度上的一大發明,這之前的碑是什么樣的呢?就是墓志銘。
在述圣記碑對面就是著名的無字碑了,我們就要先了解下墓主人武則天了,乳名華姑,祖籍山西汶水人,父親是個木材商,她從小跟隨父母四處奔走,增長了許多見識也磨練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十四歲時由于才貌出眾,作為李世民的才人招進宮,李世民死后,便到感業寺做尼姑,當年26歲。高宗繼位后,又迎進宮中,封為昭儀,再次入宮不僅當上了皇后,并以她的精明能干,政治才能,獨攬了所有的朝廷政事。公元前720_年,在那男尊女卑的社會中,于,武則天打破了太后臨政的慣例,廢掉睿宗親臨帝位,在則天門改國號為周她還為自己起了一個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響亮的名字——日月當空的瞾。82歲的武則天,死于洛陽,中宗將她葬于乾陵,縱觀武則天這一生,她曾兩次踏入皇宮,當了20_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20_年的女皇前后掌權時間達50年之久,使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人。我們今天參觀的乾陵,唯一的一座兩位皇帝合葬陵園,二者既是是夫妻,又先后稱帝,還一度更換國號這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好了了解了武則天,現在我們收回思緒,再回頭看一下無字碑。
通高7.5米,重約98噸。有一塊巨石,雕成高大雄渾碑首相互纏繞的八條赤龍 碑身兩側還有兩條飛身的刺龍長4.12米被稱為現刻中最大的龍,而無字碑正是因無字而奇特,也因無字而著名?為什么武則天為他的丈夫豎碑又杜撰,而為自己只豎碑不立撰呢,千百年間人們爭論不休,歸納下來有三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表述;二是說,武則天非常自謙認為自己這一生有功又有過,自己的千秋功罪應該由后人來評說;第三種說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碑石的一般由后人為其所立,唐中宗難定對武則天的稱謂,不知叫母后還是皇帝,再加上也不愿以兒子的身份對她妄加非議干脆一字未刻了。在唐朝的確是無字的。現在大家看到的大多是明清的文人墨客的“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其中最珍貴的是公元72年由契丹文撰寫的“朗君行記”這段碑文對于我們研究早已絕跡的女真文字留下了寶貴資料。 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二十世紀之謎”。
在這兩塊石碑之后是我們看到的這高大雄渾成梯形狀的建筑,就是當時雀樓的遺址,用于張貼政令和守互陵園。所以說呢,乾陵里雀樓的出現,才是中國封建禮制度體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雀樓的后面我們看到了61番菜,請大家走近看一下61樊城他們又是誰呢?據說他們是當時參加高宗葬禮的60個國家或者少數民族的首領,武則天為了記載當時的盛況,并將他們刻于石像立于陵前,當時他們的身后刻下了名字、國家和職位。但是他們為什么有沒有頭呢?據說,他們的后代看到父輩或者祖輩,兩手前拱,兩足并立,恭恭敬敬侍衛武則天有失尊嚴,于是一怒之下,打掉所有的頭像,以便后人無法識別。又有人說在這千百年間石獅馬已成妖,就像毀壞莊家,吞食牛羊,于是砸下頭。但不管怎樣這封王眼視力成成,天馬行空這場面無不像世人訴說著盛唐時期波瀾壯闊的交流史,這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城”的真實體現了。
在朱雀門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對具興王威猛無比的石獅,訴說這這座帝王陵園不可侵犯的皇家氣勢,最后我們可以看到兩塊碑是這是由陜西鄙人所列的碑,也不承認也不滿武則天的地位,寫到了唐高宗的乾陵。郭沫若來到了乾陵看到了這塊碑后,覺得不太符合歷史事實。于是在這塊碑旁邊重新立下了一塊碑,寫到了乾陵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合葬之墓,所以這塊碑是我們今人所看到的,以及對她評價最公正的碑了。
乾陵在我國的考古界被譽為三峽工程,它不但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座兩位皇帝的合葬之墓,而且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過的陵園。歷經唐末王朝、我帶風湯、北洋軍閥的大肆盜陵的過程中,但都在風雨大作、雷雨交加之時幸免于難。保存完好。但是在乾陵腳下,分布的大大小小十幾座陵墓已被不同程度的盜掘。
就請各位同我一同進入其中之一永泰公主之墓,據說永泰公主名叫李顯輝是憲宗的第七個女兒,是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據說因議論武則天的私生活,被殺洛陽,在中宗即位后,追加為永泰公主,遷葬于此,劃墓為陵。這座也是唐十八陵中規模和等級最高的女性陪葬墓。永泰公墓冢分為六個部分。雖經過多次盜掘,但我們仍可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永泰公冢的前墓室,像這幅九輪仕女圖—大型唐代壁畫。這幅圖為什么有名。發髻高聳,刑部喚醒,
神態恭敬,不妨猜一下哪位美女最美,對了其中第四位她斜姿微傾,手捧高腳杯,站立的姿勢非常飄渺、婀娜多姿成S型典型的東方美女。愛美之心,雖然人皆有之,但美女前也不便久留。因為旁邊的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內同樣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等著我們去參觀。
那么,我們的乾陵就參觀到這里。待到乾陵挖掘之時,他的庸風雄起之日,相信石破天驚,讓國人震撼,讓世界為之吃驚,屆時盛唐的瑰麗國寶舉世矚目和盛唐國風的泱泱大計也會被我們大家所領略。歡迎朋友們在來我們乾陵參觀。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夠叫我李導,很榮幸當你們的導游。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20_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后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虎年間(720_年—720_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并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_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辟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祥云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征;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回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征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0_年),陜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愿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0_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D軍隊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1958年后文物部門接管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
博物館珍藏了陜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陜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鑒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墻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采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并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陜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游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陜西歷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陜西古代史陳列、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陜西歷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陜西歷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陜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志。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陜西歷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位于博物館中央上下兩層的基本陳列薈萃了陜西出土文物的精華,展出的3000余件稀世珍品從陜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而來,許多珍貴文物在這里首次公諸于世,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陜西古代歷史,并使人們了解陜西一些重要考古遺址的基本面貌。
漢·四神瓦當(朱雀) 直徑15.8厘米,邊輪寬2厘米,陜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圣異常。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4
大雁塔位于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后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后人為了區別于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論”是唐高宗為“圣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內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5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們好!
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們這回西安之旅的導游。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導好了。今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世界遺產之一,秦兵馬俑。景點位于西安臨潼,我們坐的車也是去臨潼的,行程大約四十分鐘。我想提到西安的臨潼,你們肯定會想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桶。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按次序下車。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始皇說:“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覺得這樣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們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挺不錯,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要不是那時候秦始皇的一點頭,今天就見不著這氣魄雄偉的兵馬俑軍隊。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時的50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一號坑,也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你看都點了三個俑坑總面積一半還多呢!既然面積那么大,那么數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個。一號坑上面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再細細游賞,游覽時也要注意安全哦!你們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是將軍俑。有的神態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有的則是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慮如果作戰,戰勝敵人。滿是大將風范。再看那些武士俑,各個體格健壯,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上翹起的戰靴,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接著繼續來看騎兵俑,仔細觀察,它們身上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左手持弓箭,仿佛隨時準備上馬沖殺。打仗時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駒。看前方,那陶馬跟真馬一樣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如果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跳上征程。不管是將軍俑、武士俑還是騎兵俑,都好像在暗下決心,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連陶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報國,走進它的身旁,似乎能感愛到輕微的呼吸聲……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慨。
各位親愛的游客們,時光飛逝,今天的秦兵馬能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現在我們準備啟程回賓館!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6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的大好日子,我們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沿著關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經過西安市、咸陽市、興平市、周至縣、楊陵農業城、眉縣,最后抵達太白山,進行旅游觀光活動。旅游觀光活動將持續7個小時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們返回西安用。我今天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帶大家游覽好有“關中八景”之稱的太白山,請大家多多配合,如有問題或意見,不用客氣,請大家及時指出來。
概況
先介紹一下太白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主要說法。其一與陜西方言有關,“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頂6月積雪,在6月炎陽的高照下,皚皚白雪反射陽光成縷縷銀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陜西的關中一帶,用方言說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們長期叫起來,最后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跟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關中一帶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這樣好的一塊地方被遠方的一條惡龍看中了,惡龍想霸占,太白金星看到后,就和這條惡龍大戰9天9夜,終于趕跑了惡龍,但是他還是不放心,要永遠守候在這里,最后太白金星的身軀當真變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所以這座山就被稱做太白山。
提起 “太白”二字,人們不免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關系不得而知。但太白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僧、文豪的游覽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峰”的詩寫道:“酉上太白峰,夕陽窮攀登……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的壯麗詩篇,表現了詩人對太白山的贊美和熱愛。今天我們就沿著詩人的足跡前去觀賞太白山。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太白山的情況。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我們平常所說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為界;秦嶺也是中國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主要稻米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也是面食區和米飯區的主要分界線。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魚、多吃菜,聰明、細膩;北方人多吃面,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們沿途多見到的是小麥地。太白山處在我國中部,從山麓至山頂,相對高差很大,動植物都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為“高二丈,不一樣”。白居易有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這些諺語和詩詞中亦能反映出來這些特征。我們今天攀登太白山,隨著我們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觀會不斷地變化,最下面有側柏林景觀,到達2200米時,就是松櫪林,再向上還有樺木林、冷杉林等,最后還有落葉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觀帶。但是最上邊氣候瞬息萬變,忽陰、忽晴、忽霧、忽雨、忽大風,忽冰雹,變幻莫測,很是神秘,很多人迷路、遇險都在此處,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緊跟著我走,不要離隊。
太白山
現在已經抵達太白山,大家跟隨我依次攀登,沿途會有很多文化遺存,也有很多名勝奇景,我會一一講解給大家聽。前面這個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當地群眾祈雨之地,非常靈驗,如果你們那兒雨少受旱,也可祈點雨帶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這里來。我們前邊這座山峰名叫萬勿山,群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稱此名,中間最高的那一處山峰挺秀峻拔、聳人云霄,故名日獨秀峰。前邊兒處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嶺、沖天嶺、分水嶺、觀云海等。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過電視紀錄片太白大爺海潛水探險的片子吧?!兩位潛水勇士從結冰的湖面潛入了我國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三太白池 (海)里,撈了一塊珍貴石頭,供地質研究,創造了潛水史上的一個壯舉,撈出來的這塊石頭,更是珍貴,對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其實,太白山處處都是寶,如果大家今天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很珍貴很珍貴的東西,動物方面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錦雞、太陽鳥等,碰到的話千萬不要打擾它們,因為在這兒我們是客,它們才是這兒真正的主人。中草藥方面有很多名貴藥材,比如:太白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參、天麻等,不過我們不認識,千萬不能亂采。這里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千萬小心。如果我們團里有懂地質的人,千萬不要錯過機會,這里有引人入勝的第四紀末期的冰川遺跡,有冰斗、角峰、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經到山頂了,這個平臺叫拔仙臺,是第四紀冰川遺跡的一個角峰,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可以俯瞰北邊滔滔之渭水,壯觀至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湖,就是大爺海 (大太白海),另外還有二爺海 (二太白海)、三爺海 (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布如串珠,保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穩如鏡,清澈碧藍,巖影波光,繡麗動人。白云藍天映人湖面,隨風變幻,景致萬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心曠神怡的感覺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許多老太太拿著饅頭、黃紙和香登山,雖然登得很吃力,但從不泄氣,為什么呢?因為當地人認為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體有病想康復,想發財,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廟宇中燒香許愿,據說非常靈驗。大家如果有什么要祈求,燒香不燒香無所謂,只要心誠祈求就行,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心誠則靈”,太白山也會祝登過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終生!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7
乾陵營建于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筑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墻,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游客,請跟著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峰。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各位游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歷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繼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里。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于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后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后,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煉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后削發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后,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于公元690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斗,這位女人終于如愿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贊揚。武則天的確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圣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余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后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后,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么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后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愿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后人去評論。不管怎么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于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石人絕大多數早已毀掉,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無法辨認,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贊嘆。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圣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于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陜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護之列,并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游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給大家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活動參觀時間,一個半小時后我在無字碑處等大家集合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西安游覽。
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位于黃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這里是良田縱橫,一目萬頃的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中華大地上,鑲嵌在黃土高原南端的這顆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過名震寰宇、無比輝煌的歷史文化,也有著綠水青山、無比秀媚的自然景觀。
在西安南側的東西凡百里間,是峰巒疊峰、逶迤相連的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的秦嶺山脈。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險峻挺拔號稱五岳之首的西岳華山,有以溫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蔥綠而內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它們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景群。在古代長安,周圍有渭水、浐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氵皂水、潏(yu)水八條河流,碧波蕩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
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在北方,秦代所修寬達百米綿延千里的馳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擊匈奴、供給給養的主動脈;在南方,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可越漢中而抵巴蜀;東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關道,則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長安交通便利,水陸并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功立業之地。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人類文明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也許還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無與倫比的輝煌:它是西周以來13個王朝的首都,中國封建社會前半期歷史的縮影。
周秦以來,西安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長期處于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世紀,周族在關中西部的歧山、扶風一帶不斷壯大,最終滅商而立國,建都于灃京和鎬京。秦人先后在雍城、櫟陽和咸陽建都,東出函谷,消滅六國,建立起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陽為都城,渭河兩岸,宮闕連綿不斷。漢高祖劉邦滅秦后,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選定與秦咸陽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西漢之末,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承襲了漢家的國都和建制。及至黃巾軍起,董卓遍燒洛陽宮室,十八路諸侯討卓,董卓遂迫使獻帝西遷長安,東漢王朝在此有6年時間。
風景秀麗的灃河兩岸,蘊藏著30XX年前西周時期的大批文化瑰寶,是一塊充滿神奇而具有誘惑力的地方。西晉的愍帝在長安即皇帝位,僅3年即被滅掉。北朝的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又先后在此建都。長安城在漢代的安康、祥和之后,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和兵荒。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之后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部,由著名建筑師宇文愷設計督建了隋的都城大興城。大興城的規模布局和科學設施顯然超過了漢長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長安的基礎。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也是中國都城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典范。長安不但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東方最大的一座國際性都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選擇了西安,西安充實了歷史。今天,每當人們提起西安的昔日長安時,無不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充滿了對中華幾千年豐厚和無與倫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如果說,是歷史選中了西安作為帝王之都,使這里成為千余年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舞臺,那么曾在這里叱咤風云、建功立業的歷代帝王們卻情有獨鐘地選取了關中深厚博大的黃土地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于是,密集而宏大的帝王陵墓以傲視古今的氣勢遍布關中,成為西安一帶最為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
陜西的帝王陵墓,最遠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陵。它是世所公認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古及今,年年歲歲,無數炎黃子孫華夏苗裔,來此謁陵祭奠,尋根問祖,緬懷圣德。除黃帝陵外,從西周到隋唐的XX年間,大約有70多位帝王也埋葬在關中。
古代長安不但是長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在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的唐代,長安的宗教文化也達到了鼎盛。這時,不但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廣為傳布,更重要的是外來的佛教文化居于社會生活的突出地位。
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經歷南北朝而成為門閥士族們的意識形態。唐代尊佛、崇佛蔚然成風。長安作為綿延萬里、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東端和世界性大都會,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種教派的名僧和傳教者。唐長安的城內城外,塔寺林立,講經聽法者云集。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安城內僧寺多達122座,尼寺31座,帝王和朝廷顯貴以建寺、度僧為榮。這些寺院的規模之大,也是非常驚人的,如慈恩寺即“重樓復殿,云閣洞房,凡十余院,總一千八百九十六間,占地三百四十二畝”。在開明和開放的唐代,不但異彩紛呈的佛寺各個教派和作為國教的道教非常活躍,而且景教 (基督教傳人東方的別稱)、摩尼教、伊斯蘭教也相繼傳人中國,為中外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至今日,長安城內外尚留有多處宗教文化遺存,巍峨的慈恩寺大雁塔和秀麗的薦福寺小雁塔,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象征。法門寺因出土了唐代珍藏的四枚佛指舍利而重新成為佛教圣地。大興善寺、青龍寺、香積寺等著名寺院,也都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和觀光圣地。著名的道觀樓觀臺、八仙宮和城內中西合璧的化覺巷清真大寺,則分別是道教和伊斯蘭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
古城西安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已偉大輝煌的身姿提供了寬廣而明亮的舞臺,為中華民族的生存、進步和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也許正是出于對西安的回報,歷史慷慨解囊,饋贈給這塊神奇的土地無數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這是一筆難以估價、享用不盡的寶藏,它不僅使每一個華夏兒女引以為自豪并感受到歷史的責任,而且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也讓全世界的人們從申領悟到社會文明發展的清晰軌跡和人類澎湃不息的創造力。
西安及其所在關中地區的歷史文物具有罕見的歷史序列的完整性。這一突出的優勢,是由于西安悠久歷史的大跨度特點所決定的,為許多歷史名城所難以企及。在這里,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的舊石器與60XX年前半坡母系氏族聚落團泥幻化的彩陶盆,共同勾畫出原始先民們生息、繁衍、發展的脈絡和足跡;深沉凝重、神秘詭譎的商周青銅器,再現了奴隸社會貴族們制禮作樂、鐘鳴鼎食的生活氣象;秦漢時代英姿勃勃的兵馬俑和精美的畫像石,挾裹著封建社會早期的政治風云和烽火硝煙;隋唐絢麗奪目的壁畫和流光溢彩的金銀器,記載著黃金盛世的輝煌篇章;還有那宋元明清的碑石、瓷品、字畫,則是西安在失去帝京繁華之后,文明繼續延伸發展的見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將西安地區的文化遺存按時代順序排列檢索,無異于在讀一本濃縮的中國通史。
西安及其附近地區的文化遺存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是又一大優勢。且不說占地面積廣闊的西周灃鎬、秦咸陽宮、漢唐長安城等大型遺址和美輪美免的歷代古建筑、名剎古寺、石窟造像,單就可移動文物而言,據初步統計,館藏數量已達60余萬件(組)之多。包括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壁畫、石雕磚刻、銘記碑帖、符節璽印等各種門類。從這個意義上看,古城西安本身就是一處天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文化藝術品薈萃的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觀亦是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號稱“奇險天下第一”的西岳華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陽修煉的終南山、有“天然地質博物館”美稱的太白山以及“女媧補天”之地驪山、“洞天第一福地”樓觀臺、“中國山水故鄉”——輞川(蘇軾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猿人故鄉” ——藍田溶洞等風景名勝區。西安的園林處處凸顯出皇家的風范。
華清宮以其天下第一的溫泉、溫馨浪漫的愛情故事講述著 《長恨歌》的點點滴滴;興慶宮則描述著“李白醉酒”的千古佳話;一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樂游原的黃昏成為量迷人的黃昏景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果有機會去一趟韋曲,你一定會在那桃花樹下伴著“人面桃花”的美夢,感悟真愛。西安目前有森林公園11處,它們構成了這座古城的天然氧吧。
人文和山水情景交融,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西安作為中國的古都之首,在經歷3000多年發展史之后,又肩負著無數個中華民族輝煌、光榮的夢想,正步履堅定地走向明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古城西安揭開了自已發展史上嶄新的篇章。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618萬西安人民,抓住時代機遇,以科技、旅游、商貿為先導,以前人所未有的氣魄和速度,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社會主義的外向型城市,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西安城正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今日西安,是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重要基地。全市現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余個,不僅有機械、電力、電子、航空、航天、地質、化工、紡織、儀器、儀表和核工業等科研機構,而且全國唯一的鐘表工業研究所和航天測控網的中樞神經——衛星測控中心也設在西安。
今日西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市有各類高等院校42所,10多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約100處博士學位授予點和300多處碩士學位授予點,每年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現代化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的搖籃”。
今日西安,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熱點城市。悠久浩瀚的歷史文化遺存,秀美而雄壯的中國西北自然風光,千姿百態、神奇濃郁的傳統民俗風情,構成了西安地區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吸引著無數海內外觀光者前來尋幽探勝。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各項旅游設施和市政工程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以西安為中心,高等級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建成,使西安與國內外的聯系更為頻繁和緊密。一大批星級飯店和現代化的娛樂設施和場所如雨后春筍般地拔地而起,這不僅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古城市容市貌平添了風采和魅力。
為了豐富旅游者的文化娛樂生活,滿足休閑度假的需要,西安市建成唐樂宮、古都大劇院、唐華歌舞劇院、陜歌大劇院、銀座夜總會、桃園湖保齡球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設施3700多個;推出了《唐長安樂舞》、《仿唐樂舞》、《秦俑魂》、《陜北民間樂舞》等文藝節目,久演不衰,贏得國內外游客的贊譽。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稈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涉外旅游定點商店26家,可以滿足各位游客不同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陜派飲食,如仿唐菜、餃子宴、羊肉泡饃和享譽全國的地方小吃。
今日西安,還是一座內陸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市。通過對歷史興衰的總結和對美好未來的懂懼,西安人民已深刻認識到,向世界敞開大門,讓西安走向世界,這是今日古城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歷史曾經厚待了西安,西安也必將不負歷史!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9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南郊的薦福寺內。它始建于公元720_年,擁有悠久的歷史。現在,它已經1300多歲了。唐代的時候,義凈法師從天竺取經回來后,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決定給義凈法師建一座塔,存放那些取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小雁塔的面前。小雁塔原來有15層,高46米,在公元1556年,一場大地震把小雁塔的兩層塔尖震掉了,所以現在只剩下13層,高43。3米。從遠處看,小雁塔就像一個又瘦又高的錐子,它的塔身全都是用青磚建成的,南北各有一個門洞。
接下來,我們就從北門洞進去,看看里面有什么吧!看,小雁塔的每一層都是正方形的。內壁也都鋪滿了青磚,每一層之間都有青磚建的階梯和木頭做的扶手,可以讓人們攀登。在1300多年中,小雁塔有過一些破損。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舊如舊”的觀點,制造了一些與青磚類似的磚塊,用來修補小雁塔的破損之處。因此,小雁塔現在看起來還是很古樸,幾乎跟以前一樣。
小雁塔非常堅固,經歷了70多次地震也沒有倒塌。更神奇的是,公元1487年地震時,小雁塔中間裂了一條縫,但是幾年后,也就是公元1520_年的一次地震,又讓它身上的裂縫合在了一起。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因為在建造小雁塔的時候,它的地基是一個像碗一樣的圓形,無論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
本次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謝謝!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0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鐘,于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凈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系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凈。義凈也曾游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后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游學印度各地,經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1
大雁塔北廣場是一個規模宏大的音樂噴泉廣場,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46米,占地100余畝,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20_年1月1日竣工。整個廣場由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設施等組成。整個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廣場南端設置“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臺”等景觀。 是目前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
進入北廣場,中央為主景水道,8個籃球場大小的大型噴水池呈階梯式上升,每個水池既可各自按照不同的音樂噴水,更可以合并形成巨大的疊水景觀和矩陣噴泉。
噴泉共設計有獨立水型22種,其中:變頻方陣(排山倒海水型 ),蓮花朵朵;百米變頻跑泉,云海茫茫;海鷗展翅、蝶戀花、水火霧,中心60米高噴水柱等,均是國內最新推出的科技含量較高的新穎水型。音樂采用高保真遠射程專業音響系統,使噴泉聲、光、水、色有機交融。同時,北廣場噴泉中設計60米寬,20余米高的大型激光水幕,4臺噴火火泉從水里噴出,在6米高空充分燃燒低溫爆開,更增加了整個噴泉的奪人氣魄。
來西安一定要去觀賞大雁塔的音樂噴泉,別讓你的旅途充滿遺憾哦!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2
寶雞市是亞歐大陸橋西隴海鐵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陜西省第二大工貿城市。
寶雞位于東經107°20\'-108°10\',北緯34°40\'-35°08\'。 她位于陜西關中平原西部,東和南部連接本省西安、咸陽,漢中, 西和北部與甘肅天水、隴南、平涼接壤。 寶雞市南和西部緊依秦嶺,北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渭河自西向東穿市而過。地形以川原為主,海拔在450米至800米左右。 秦嶺主峰太白山位于太白縣境內,海拔3767米。
寶雞屬大陸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市年平均氣溫在攝氏8度至13度之間, 年平均降水量為610至697毫米。
全市轄金臺、渭濱2區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隴縣、千陽、麟游、鳳縣、 太白10縣,共計18 個街道辦事處,148個鎮,36個鄉, 211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358.4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278.4萬人,非農業人口約80萬人,市區人口53萬人。全市東西寬162公里,南北長169公里, 幅員總面積為181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5平方公里。
寶雞山川、平原相關,物產資源豐富,是糧油主產區,盛產小麥、玉米、辣椒、蘋果、花椒等。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太白、鳳縣鉛鋅礦帶金屬儲量大,位居中國第三.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姐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區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境內文物資源豐富,其中以青銅器為最多,現已陸續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萬余件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著名文物古跡有:炎帝活動過的天臺山,佛教圣地法門寺,著名道人張三豐主持修道的金臺觀、典雅秀麗的五丈塬諸葛亮廟,姜子牙隱居垂釣的釣魚臺,雄偉壯觀的周公廟,隋唐帝王皇家溫泉--湯峪溫泉,一代名流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等。境內的自然景觀更是獨樹一幟。有景觀奇特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始風貌鮮明的嘉陵江源頭和具有歐洲風格的關山草原。寶雞的民間藝術更是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皮影戲、木偶、剪紙、刺繡、社火、臉譜、泥塑、草編等都始終散發著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閃爍著中華原始文明的奇光異彩。
寶雞是中華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境內擁有獲國家4級旅游景區殊榮的“佛骨圣地”法門寺、秦嶺主峰太白山國愛森林公園,天臺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姜太公直鉤垂釣的釣魚臺,諸葛亮病逝之處五丈原,關山草原和嘉陵江源頭及眾多的渡假村。寶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具有人文始祖炎帝誕生的驕傲,又有佛祖舍利奉養于此的自豪;寶雞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濃縮了華夏文明開啟的全部過程,又演澤出諸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和“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一幕幕歷史話劇;寶雞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嘉陵江源頭、關山草原風景區無不呈現著大自然絕妙無比的壯觀與絢麗多姿的秀麗。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大家好:
您可知道“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的華清池嗎?華清池已有6020_年溫泉利用史和皇家園林史,相傳2720_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了“驪宮”,秦始皇建了“驪山湯”,到漢武帝時建“漢離宮”,到了唐代,唐玄宗在此興建規模宏大的華清宮,出現了“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的壯觀景象。而現在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礎上多次修繕、擴建的,規模僅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而它位于距西安30公里處的臨潼區,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而我們面前所看到的山便是驪山。而關于驪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其滿山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匹青蒼色的駿馬,故名驪山。一說這里曾是古麗戎國所在地,所以叫驪山。而驪山自然景觀秀麗多姿,“入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驪山之上建有老君殿、老母殿、烽火臺等,烽火臺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處。而半山腰處有一亭叫“兵諫亭”,是西安事變是蔣介石被捉的地方。從兵諫亭上行,就是長生殿遺址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對天盟誓之地。
楊貴妃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進入華清池的大門,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說起楊貴妃,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陜西華陰,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竟一人令唐玄宗中意,而此時,楊玉環進入到他的視線,于是他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愛情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真可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_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游客,現在映入我們眼前的這個湖叫九龍湖,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九龍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與上湖南岸的龍吟謝相映成趣。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謝下伸一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以體現_至尊。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飛霜殿中。“飛霜”則是取每逢冬天雪花紛飛時獨有此殿前落雪為霜之意。
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場
下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這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湯池博物館。里面保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蓮花湯,又叫御湯九龍殿。是專門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分為上下兩個平面,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線變化,呈一個寫實的蓮花狀:這個湯池下面是八邊形,八邊形體現八個方位,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下來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于一池,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楊貴妃沐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著一個“楊”字。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并且星辰湯為一個露天湯池,晚上可看到星辰,別有一番情趣。
太子湯的沐浴者,顧名思義就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皇太子有李承乾、李治、李弘、李賢、李旦、李隆基等,而太子湯采用“星辰湯”排水道供水,既擺正了皇帝與皇太子之間的尊卑關系,又解決了禮制犯忌的問題,寓意著來自“星辰湯”的溫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澤.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尚食局官員和其他官員沐浴用的池子,規模小于太子湯,但考慮到多人沐浴,故建有多個進池口。
各位游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大家肯定十分好奇驪山溫泉的水是從何而來的?我們眼前的這座拱形的建筑便是溫泉池的總源。我國有溫泉2700多處,是世界上溫
泉最多的國家之一。而華清池的驪山溫泉因開發利用早,并且受歷代帝王親睞而名冠諸泉之首,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稱。溫泉,大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沐浴溫泉,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具有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驪山溫泉水溫常年在43℃,水質純凈,具有醫療價值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較高。根據科學檢測,驪山溫泉水質屬低礦化、弱堿性、中等放射性泉水,這些均達到了醫療用水的標準,故有“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的美稱.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筑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游客們來到這里,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游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驪山上的痕跡。
昔日的皇家園林、天子御湯,今日成了民眾的游覽勝地。大家可華清池風景名勝區細細體味歷史的余味。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4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墻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里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城旅游風景區。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陜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篇15
秦中自古帝王州”,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皇帝共計208位,有73位皇帝葬在陜西境內,一共72座帝王陵墓,這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乾陵。
乾陵的建筑遺址、出土文物,贏得了各國首腦贊嘆和大量觀眾的喜愛,可與歐亞已列入世界遺產的同類項目相媲美,具有人類普遍價值的文化神韻。1961年3月乾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乾陵博物成立于1978年,建在唐永泰公主墓的遺址上。
館藏文物豐富,館內設有乾陵文物精華展:集中展出了上世紀唐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各類精美文物一百余件,有色彩亮麗的唐三彩、雕刻精美的石槨線刻畫以及絢麗多彩的唐墓壁畫,它們被稱為“唐墓文物三絕”,還有做工精美、雕刻細膩的金銀玉器和銅鏡,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展現了盛唐文化的精彩與輝煌;專題陳列——唐代胡俑展:(胡人,是對少數民族或外國人的統稱)這個展覽是為了配合20xx年奧運會特地舉辦的,收集展出了建國以來陜西境內出土的各類胡俑精品一百余件,他們形象生動,表情各異,有的絡腮胡須、有的深目高鼻、有的身穿翻領開叉胡服等等,仿佛讓我們看到了1320xx年前胡人在長安城的生活情景,聆聽到了西市酒家中的胡姬招徠客人時清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