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大慈恩寺的導游詞
大慈恩寺,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唯識宗”(又稱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已有1350余年歷史。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陜西大慈恩寺的導游詞,歡迎大家參閱。
陜西大慈恩寺的導游詞1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陜西大慈恩寺的導游詞2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存在其余寺院瞠乎其后的顯赫位置和巨大范圍。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當初寺院面積的7倍。其修建金碧輝煌,裝潢富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英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個別外域傳入我國的貨色,老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依據什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本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呈現。大家曉得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湊近大門的兩尊,不明白雕造于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20_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分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異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碩大無朋,即便用手微微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非常動人。各位游客,你能猜出這是什么起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吊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鍛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久長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傳播。但以往人們都認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實在此景指的是大雁塔,由于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光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家喻戶曉,普通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于寺院中央高臺上,初建于來日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旁邊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逝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概與孔子同時期。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0_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泥像。
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主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收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陜西大慈恩寺的導游詞3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大慈恩寺的門口,因為我國佛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山門也稱三門,東為無相門,西為無作們,中為空門,象征著佛教的入門三解脫,走進山門,我們可以看到鐘鼓二樓東西對峙,東邊的鐘樓內懸掛有一口明代的大鐵鐘,重約三萬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鐘四個字;西面的鼓樓內有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僧人們早上敲鐘,晚上擊鼓,晨鐘暮鼓,交相輝映。寺院的鐘聲每天敲108下,象征著破除人的108中煩惱,及“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渡眾生。”就是說,聽到寺院的鐘聲,就可以消除一切煩惱,得道成佛了。
鐘鼓樓的北面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的主體建筑,殿內供奉的是三身佛,中為法神佛毗盧遮那佛,西為報身佛盧舍那佛,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三身佛的兩側是佛祖的兩大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邊有普賢菩薩像和文殊菩薩像,他們分別象征著真理和智慧。東西兩側還列坐有十八羅漢像。
大雄寶殿過去是法堂,法堂是為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堂內墻壁上貼有三張拓片,中間的是玄奘負笈圖,兩側是玄奘的兩位弟子,圓測與窺基,圓測是新羅國王孫,窺基是唐初名將尉遲恭的侄子,兩位名門之后均拜玄奘為師,可見玄奘法師當時的名聲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背后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親自設計并督建的,用以保存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與佛像。最初的塔為5層,磚表土心,不可攀,后來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將它重新修建并增高至十層,后經戰亂毀壞,到五代時又重新修建,改為七層。現在的大雁塔基本上就保留了這次修繕后的狀貌,為樓閣式磚塔,高64.7米,共七層,塔內建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都建有磚拱門,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中,嵌有兩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分別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記碑》,二碑均為唐初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被稱為“二圣三絕碑”。
陜西大慈恩寺的導游詞4
慈恩寺位于雁塔區境中心地帶,占地46畝,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和國立譯經院,屬唐長安城南的晉昌坊。由于同唐高僧玄奘法師的佛事活動緊密相聯,使慈恩寺成為聞名世界的佛教寺院。
遠在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后廢。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后1000多年來,慈恩寺成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唐時慈恩寺建筑共有13庭院、1897間(包括翻經院),重樓復殿、云閣、蟬房并有塑像,十分壯觀。除現有的一個院落(即當時的西塔院)外,其余早已蕩然無存。大慈恩寺(4張)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經回國途中,曾兩次遭意外散失部分經本后,對帶回長安的經卷,倍加愛護。為保護帶回的520夾、657部梵本佛經,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上書唐高宗李治,建議在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筑形式,建造慈恩寺塔。為藏經本而建塔,是修建大雁塔的真正緣由。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筑規模宏大,占據晉昌坊半坊之地,面積近四百畝,有十多個院落,各式房舍1897間,是唐長安城最宏偉壯麗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后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動,禮請西行求法歸來的玄奘法師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師在此翻譯佛經、弘法育人20_年,合弟子窺基創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識宗。使大慈恩寺成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祖庭。現今的大慈恩寺識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礎上陸續修建而成的。現占地76畝多(50738平方米),寺院山門內,有鐘、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筑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寺內藏經閣藏經眾多,浮雕壁畫嘆為觀止。
陜西大慈恩寺的導游詞5
從歷史博物館出來,吃了臊子面,我們繼續步行來到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就在博物館的東南方不到幾百米的距離,很快就到了。
那大慈恩寺為什么稱為“慈恩寺”呢?因為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師從西歸來,覺得母親對自己的教養付出了很多,為了表達對母親的養育之恩,他請求唐玄宗李隆基為母親建了大慈恩寺。
一進慈恩寺大門,兩邊分別有鐘樓和鼓樓。抬頭往上望,我看見一座塔,高約幾十米,塔頂呈三角形,這就是大雁塔,共有七層。那大雁塔由來是什么呢?話說大慈恩寺內,以前的和尚都是吃肉的,有一天,一個和尚出去找肉吃,但他什么也沒找到。他非常著急,忽然看見天空有只大雁,就自言自語地說:“哎呀!如果我有一把弓和一枝劍,把大雁射下來該多好啊!”剛說完,那大雁的翅膀忽然折了一下,立刻掉了下來,之后就摔死了。那個小和尚見到他自己一念,大雁就掉了下來,以為是佛爺們的功勞,從今以后他們的寺內再也不吃肉了。后來在大雁降落的地方,建成了一座塔,取名為“大雁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塔內有許多拱門,第一層的拱門非常多,進入拱門內,可以看到石壁上刻著許多字。以前有些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如果能夠得中進士,就能在石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就是著名的“雁塔題名”。唐代就有此規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時也刻上自己的名字呢。不過很可惜,唐代過后,大雁塔突然被雷擊倒了,直到明朝才翻修,所以石壁上刻的都是明清朝金榜題名的進士。再往里走,就看到一個方形的石壁,石壁上刻著玄奘正在念經呢,他眉頭緊鎖,雙眼閉目,好像在思索著什么呢,或許他在虔誠念佛呢。
往上走,走到第四層,就看到一個玻璃匣子,匣子內裝著一個寶香爐,香爐里放著兩顆圓圓的小粒子,呈乳白色,非常小。一粒直徑只有一毫米,另一粒也只有一點二毫米。這是什么呢?這是鎮寺之寶—舍利子,它是由一些得道高僧圓寂后,燒成骨灰留下來的。如果在哪位和尚的骨灰里發現了這種東西,就說明這個和尚得道了。
在大雁塔最高層,也就是第七層,四周分別有一個拱門。從拱門上往下看,大雁塔四周的景色一覽無余。整個西安城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