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的旅游導游詞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秦兵馬俑導游詞
歡迎大家來到西安的秦兵馬俑,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陳,你們可以叫我小陳。很榮幸跟大家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兵馬俑既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也是我國的鎮國之寶。它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
秦俑坑是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后,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里的俑每一個可都不一樣,他們有的身披鎧甲,有的牽牛牽馬,有的趾高氣揚,有的鞠躬盡瘁;他們發型、五官、面貌、表情、穿著和動作都不一樣;他們神態自若,仿佛有了生命,仿佛有了人的喜怒無常,悲歡離合的表情,是不是非常神奇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而三號坑則是最小的。但今天,我想給大家主要介紹一下二號坑,因為兵馬俑聞名世界,千人千面的兵俑神態各異。其中,位于兵馬俑二號坑的跪射俑更是其中的精品,他右膝跪地,左腿蹲曲,雙目炯炯有神地凝聚前方,那冷峻的面龐和手持弓弩的咄咄英氣,似乎秦始皇就是成就統一霸業的最好詮釋。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于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而跪射俑位于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致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后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兵馬俑是秦軍的縮影,它們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
說了這么多,現在我們給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但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請大家保護兵馬俑,不要跳俑坑,不要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而且同時也要監督他人。
再次祝大家旅途愉快!
秦兵馬俑導游詞精選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小導。今天就由我為大家提供服務,大家如果有什么要求可盡管提出來,我會竭誠為您解決。
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想應該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創立者,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趙國的都城邯鄲。他執政以后,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他設立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先后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和法律制度。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又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所以便自稱為始皇帝。他在統一全國以后,對內發展農桑,對外發展經濟,并且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
同時,他為了抵御匈奴的侵擾,還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時也是非常殘忍,暴虐,冷酷無情的。他“焚書坑儒”這一專制舉動,使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受到嚴重的摧殘。他曾征集了幾十萬刑徒為自己修建了“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他大興土木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史上也稱秦始皇為暴君。不過,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經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20xx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終年50歲。死后葬于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據史書記載:“驪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黃金。”秦始皇正是貪其美名而葬在這里的。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陵墓的規模是相當浩大的,在當時修建這么巨大的一個陵墓,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驪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為了防止流水沖跨陵墓,將它們都進行了人工改道,改為東西向流,另外,驪山是一座土山,對當時修建秦陵來講,就相當缺乏石料,需要從渭北等地運來。而當時沒有先進的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來搬移,可見當時修建這座陵墓的艱難了。
秦陵的地宮現在雖然還沒有發掘,但是已經發掘了秦陵的一個陪葬坑,那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以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后,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場的面積。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后衛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后衛,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后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從這里也體現了古代兵書中所講的“前后整齊,四方為繩”的軍陣。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強弓勁弩,都是以驍勇善戰而著稱于世的。他們在作戰時都不戴頭盔。頭盔本來是作戰時的一種最基本的防護裝備,但是秦國軍隊規定一律不準戴頭盔。所以歷史上稱他們為“科頭”。由于“科頭”不戴頭盔便敢殺入敵陣,史籍上也稱他們為“科頭銳士”。從這些“科頭銳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勇猛和善戰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和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在二號坑中出
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經沙場鍛煉的指揮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三號坑位于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處。它的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一共出土了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是他們都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長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是一種用于儀仗的兵器,證明這里可能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
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當時青銅鑄造業已是十分發達,制造出了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后來秦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xx多年,但是表面并沒有生銹,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即使現在的玻璃刀想做到這一點也決非易事。
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些兵器,有相當一部分顯示了當時兵器制造標準化已經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在20xx多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加工工藝以及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