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導游詞(通用24篇)
陜西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們:
我是你們導游,本次旅行的目的地是“仙都”終南山。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陜西寶雞眉縣,東至陜西西安藍田縣,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主峰位于長安區境內,海拔2604米。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終南山主峰太白山盛產藥材,素有“草藥王國”之稱,在當地至今都傳唱著“太乙山,遍地寶、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謠。太乙山黑膏便產自于此地。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于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圣人經過此關,于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后飄然而去。
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終南山內有上善池,仰天池,系牛柏、三鷹柏等著名景點。其中上善池的由來還有神話傳說在其中。終南山山門西側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有一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相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臺的監院張志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后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傳出后,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學士趙孟頫來此游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我們“仙都”終南山之旅吧,讓我們游覽一下其中的仙境。
陜西導游詞 篇2
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
西安城墻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公元1370——1378)年間,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墻為基礎擴展形成。明城墻呈長方形,周長約13.79公里,高12米,頂寬12至14米,底寬15至18米。墻體以黃土為主,加少許石灰、細沙、麥秸節,和水調和,分層夯打。城墻之上平整寬廣,每隔120米建一座凸出墻外的敵臺,臺上建敵樓,全城共有98座。墩臺之間距離相當,每2座敵臺能夠形成有利的火力夾擊點,從而在戰時有效地射殺攀爬城墻的敵人。城墻頂部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墻,其上留有垛口,共有5984個,既能射箭、瞭望,又能有效躲避敵人箭矢。墻頂內沿建有半人高的女兒墻,無垛口,其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及輜重在往來城墻時跌落。城墻的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每角各修一座角樓。
城墻外有環繞城墻一圈的“護城壕”(護城河)。護城河寬30余米,深12—15米。城墻內有6米寬的馬道和6處斜坡,方便守軍調動上城。
明代城墻只有4座城門,東為長樂門、西為安定門、南為永寧門、北為安遠門。每座城門由吊橋、閘樓、箭樓、甕城、正樓5部分組成。吊橋位于護城河上,白天放下,便于出入,晚上吊起,斷絕交通。閘樓在吊橋內,平時打更報時,有敵情時發警報;箭樓高30米,寬53米,正面有4層箭窗,每層12孔,兩側各有箭窗3層,每層3孔位。甕城是箭樓與正樓之間的一個封閉空間,甕城墻高15米,面積近萬平方米,外敵一旦攻進甕城,守軍居高臨下,四面攻擊,如“甕中捉鱉”之勢。正樓在最里,是真正的城門,樓高33米,分兩層,長40米,寬17米。這5個部分構成了五道防線。
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巡撫張祉給城墻砌了一層青磚。清乾隆年間巡撫畢沅給城墻加修了排水系統。1883年開始,人民政府對城墻進行了全面整修。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明城墻四城門的基礎上,先后又增開了朝陽門、中山門、和平門、朱雀門、小南門、含光門、玉祥門、小北門、尚德門、建國門等城門。
陜西導游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的大好日子,我們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沿著關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經過西安市、咸陽市、興平市、周至縣、楊陵農業城、眉縣,最后抵達太白山,進行旅游觀光活動。旅游觀光活動將持續7個小時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們返回西安用。我今天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帶大家游覽好有“關中八景”之稱的太白山,請大家多多配合,如有問題或意見,不用客氣,請大家及時指出來。
概況
先介紹一下太白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主要說法。其一與陜西方言有關,“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頂6月積雪,在6月炎陽的高照下,皚皚白雪反射陽光成縷縷銀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陜西的關中一帶,用方言說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們長期叫起來,最后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跟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關中一帶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這樣好的一塊地方被遠方的一條惡龍看中了,惡龍想霸占,太白金星看到后,就和這條惡龍大戰9天9夜,終于趕跑了惡龍,但是他還是不放心,要永遠守候在這里,最后太白金星的身軀當真變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所以這座山就被稱做太白山。
提起“太白”二字,人們不免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關系不得而知。但太白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僧、文豪的游覽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峰”的詩寫道:“酉上太白峰,夕陽窮攀登……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的壯麗詩篇,表現了詩人對太白山的贊美和熱愛。今天我們就沿著詩人的足跡前去觀賞太白山。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太白山的情況。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我們平常所說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為界;秦嶺也是中國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主要稻米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也是面食區和米飯區的主要分界線。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魚、多吃菜,聰明、細膩;北方人多吃面,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們沿途多見到的是小麥地。太白山處在我國中部,從山麓至山頂,相對高差很大,動植物都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為“高二丈,不一樣”。白居易有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這些諺語和詩詞中亦能反映出來這些特征。我們今天攀登太白山,隨著我們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觀會不斷地變化,最下面有側柏林景觀,到達2200米時,就是松櫪林,再向上還有樺木林、冷杉林等,最后還有落葉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觀帶。但是最上邊氣候瞬息萬變,忽陰、忽晴、忽霧、忽雨、忽大風,忽冰雹,變幻莫測,很是神秘,很多人迷路、遇險都在此處,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緊跟著我走,不要離隊。
太白山
現在已經抵達太白山,大家跟隨我依次攀登,沿途會有很多文化遺存,也有很多名勝奇景,我會一一講解給大家聽。前面這個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當地群眾祈雨之地,非常靈驗,如果你們那兒雨少受旱,也可祈點雨帶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這里來。我們前邊這座山峰名叫萬勿山,群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稱此名,中間最高的那一處山峰挺秀峻拔、聳人云霄,故名日獨秀峰。前邊兒處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嶺、沖天嶺、分水嶺、觀云海等。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過電視紀錄片太白大爺海潛水探險的片子吧?!兩位潛水勇士從結冰的湖面潛入了我國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三太白池(海)里,撈了一塊珍貴石頭,供地質研究,創造了潛水史上的一個壯舉,撈出來的這塊石頭,更是珍貴,對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其實,太白山處處都是寶,如果大家今天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很珍貴很珍貴的東西,動物方面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錦雞、太陽鳥等,碰到的話千萬不要打擾它們,因為在這兒我們是客,它們才是這兒真正的主人。中草藥方面有很多名貴藥材,比如:太白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參、天麻等,不過我們不認識,千萬不能亂采。這里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千萬小心。如果我們團里有懂地質的人,千萬不要錯過機會,這里有引人入勝的第四紀末期的冰川遺跡,有冰斗、角峰、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經到山頂了,這個平臺叫拔仙臺,是第四紀冰川遺跡的一個角峰,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可以俯瞰北邊滔滔之渭水,壯觀至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湖,就是大爺海(大太白海),另外還有二爺海 (二太白海)、三爺海(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布如串珠,保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穩如鏡,清澈碧藍,巖影波光,繡麗動人。白云藍天映人湖面,隨風變幻,景致萬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心曠神怡的感覺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許多老太太拿著饅頭、黃紙和香登山,雖然登得很吃力,但從不泄氣,為什么呢?因為當地人認為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體有病想康復,想發財,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廟宇中燒香許愿,據說非常靈驗。大家如果有什么要祈求,燒香不燒香無所謂,只要心誠祈求就行,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心誠則靈”,太白山也會祝登過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終生!
陜西導游詞 篇4
在場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去參觀的法門寺。法門寺主要位于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西距西安市120公里,東距寶雞市96公里。法門寺自古就因為安置有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華夏王朝擁戴,而成為我國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門寺最早始建于東漢,寺因塔建。法門寺塔,有名“真身寶塔”,因藏有釋加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剛進來的山門,又叫做“三門”,左右兩邊的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們,中間為空門,我們一般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由此而來。
現在我們站的這里的就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筑銅佛殿,大殿里供養的是釋加牟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在大殿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像,所以銅佛殿也叫羅漢殿。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但是我們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門寺自古因安置于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稱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記載,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是其中的第五處。所以最初的法門寺叫阿育王寺,法門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門寺最早始建于東漢,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時唐太宗在這里重修了一座四級木塔供養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慶年間時崩毀,在明代萬歷年間,由法門寺僧人化緣重修了一座8棱13層的磚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時候,當地政府為了重修這座塔的時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邊殘塔,87年在清理塔基準備重建時意外發現了地宮,出土了四枚釋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寶。法門寺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下面就請大家到地宮拜一下佛指舍利。
現在法門寺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最令人矚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寶函內,長40.3毫米,上下俱通,豎置在進塔基銀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龕五重寶函的白玉棺內,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1、2枚相似。經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堅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為影骨,是唐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與有同等的意義。
我們在參觀完法門寺地宮之后,就來到了法門寺的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它是1994年開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西南北,分別是不空成就,阿彌陀,八日如來,寶生佛,阿處佛,旁邊的是二十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下面我們就來到了大唐珍寶陳列,其中有44件國寶級文物,99件一級文物,它是陜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帳碑,它將地宮中的珍寶是誰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詳細地記載,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除此之外,在唐代的絲織品也是相當珍貴的。但由于絲綢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繡,簇就是收縮的意思。就是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的上面,就把這種織物稱為簇金繡。簇金繡的珍貴之處呢,第一就是它保護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們看,它的質地是羅,上面的花紋全都是金絲繡的,但是,這種金絲可不是一般的金絲,它呢首先用純金絲在胎線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如果說中間的胎線為一米,那么金絲要纏3000轉。我們看到織物就是用這種復合線來織花紋的,曾經做過一個測量,沒想到是這種簇金繡上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只有6四,6絲就是0.06毫米,比頭發絲還細。在現在世界上制作的這種金絲只有20絲在日本,中國只有70絲,沒有想到在唐代據文物顯示當時的拉絲技術已經相當的高,已達到了6絲。(在唐代織金錦工藝精湛令人吃驚。織錦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1毫米,比頭發還細。以絲線為芯,以金線一圈圈纏繞,一米長的金絲要繞3000多圈,武則天供奉的繡裙就是這種織品制成的。)
在這此東西里,最珍貴的文物是這件鎏金雙攏12環的錫杖,名為錫,其實它并不是錫做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環的時候會發出淅淅的響聲,是以聲來命名的。錫杖的級別也是有區別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屬于世界錫杖之王,規格最高的錫杖,這枚錫杖全長為1.96米,重2390克,用了2兩金子和58兩銀子制成的,然而,代表錫杖級別高低的屬于杖首輪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見桃子形狀的叫鼓,這個錫杖總共有四個鼓,每個鼓上套了3個環,4鼓12環,4鼓12環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級別的法力——四諦12因緣,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這種級別的錫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創始人釋加牟尼才有資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錫杖之王。
隊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貴的是這件鎏金捧真身菩薩。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手上有一個荷葉造型的托盤,盤子上有一塊純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經考證是一位叫誠一的和尚給唐懿宗李崔送的39歲生日禮物。說它珍貴是因為這位菩薩還完成一樁重要的歷史使命,唐懿宗李崔當時為了迎請法門寺的舍利,曾經說:“生得見舍利,死而無憾”。所以,舍利迎到長安之后,在興跪拜之禮的時候就是安置在菩薩手中所捧的荷葉盤之上,所以這尊菩薩也叫捧真身菩薩。
法門寺講到這里呢,也就接近尾聲了,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永恒的.回憶!
陜西導游詞 篇5
在峽東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來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塊,其中東崖126塊,刻字大的有4米見方,小者僅有0.03米見方,字幅長寬有1.8—44.8平方米不等。石刻有題詩、記功、紀游、喻景、抒懷等,書法真草隸篆俱全,并兼有蒙文,筆法各異,鐫刻有別,今存有巨幅題記84幅(其中東崖54幅、西崖30幅)。有為慶功題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綏鎮兵備副使張在東崖上刻紀出擊撻談獲勝“褚將振賑凱旋大會于紅峽”的戰功,有賦詩題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邊總督曾銑《山墩望套》詩;有銘記題刻的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巡撫王汝梅題刻的“龍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備副使李春光題刻“萬里長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撫陳性學題刻的“雄石封關”、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撫劉敏寬題刻“華夷天塹”等。此外還有贊頌紅石峽境地優美的`如“禹跡摩崖”、“中華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萊”、“開元圖畫”、“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軍事地位之險要如“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鑰”、‘雄鎮三秦”、“榆關雄山”、“威震九邊”等等;還有表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如“還我山河”、“中外一統”、“蒙漢一家”等等。清代榆林書法家陳漳所書“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字跡蒼勁。更有蒙文石刻,為紅石峽摩崖石刻魂寶一絕。
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的長6米,小的不及寸方,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尤其是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的“力挽狂瀾”和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寫的“還我河山”,抒發了愛國志士誓保國土、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的“紅石峽”三字刻鑲于峽亭之上,為古跡增輝。一路細細欣賞,感慨萬千:紅石峽豐富多樣的石刻,無愧于長城書法藝術的殿堂。
東崖
紅石峽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臺階。寺依山傍水,復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都是懸崖上鑿的石窟,約十多個。有“天門”、“地門”各一,都是隧道。“天門”從寺通至峽頂,中間有一閣叫“翠然閣”。從石崖內登臺階而上,站在峽頂俯視寺內廣澤渠,只見水圃成蔭、宛然如畫。“地門”從寺內通到峽底榆溪河岸邊,人們通行時須彎腰行走。寺內有石刻佛像,工藝精巧。峽兩岸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峽內樹木青翠,群花爭艷,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陽西照時,如紅霞冉冉升起,故名“紅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名冠邊塞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宴諷詠唱和。因此,東西石壁題刻極多,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160多塊,似一天然碑林。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者達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對聯“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紅石峽”三字刻鑲于峽亭之上,為古跡增輝。
據統計,紅石峽題刻、石匾和各類碑記共有200種之多。更有蒙文題刻,堪屬一絕。它們雖久經風雨剝蝕,但其雄姿英貌經久未衰,向來被人們譽為塞上小碑林,陜北書法藝術的一座寶庫。
陜西導游詞 篇6
大雁塔位于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后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后人為了區別于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論”是唐高宗為“圣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內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陜西導游詞 篇7
西安人總把城墻內的地方簡稱城里,被圈在城墻里的人被戲稱城里人,這話聽起來怪怪的感覺不靠譜!但每次凝視城墻上那厚實的青磚,還是震撼歷史的沉重和榮耀!一堵墻隔住的是人心還是地域?錢鐘書先生《圍城》里那句"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進去"是在斗室中杜撰情感故事的遐想,還是感慨伍子胥不得出城門的絕望心情寫照,歷史總是這樣生澀的讓人費解!
公元1369年,當明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后,將原來的奉元路改為西安府,取意“西方長治久安”之意,從而開始了明王朝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西安城墻,是在明代的“筑墻熱”中筑起來的。也是在唐皇城舊址上建起的。從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西安城墻建筑型制宏偉,功能設計周密,矩形城池。新建的城墻大體只相當于唐時的皇城部分,南北寬約2.5公里,東西長約3.5公里,墻體全長13.74公里,南、北垣稍長于東、西垣,高度則無甚么變化,還是12米。城墻每隔120米就有一座突出墻體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這大約相當于古代弓箭的“一箭之地”(約合120步),如此,兩座敵臺就可互為犄角,從側面射殺攀墻攻城的敵人,西安城墻共有敵臺98個,形成鋸齒形互為犄角的嚴密防衛體系。
西安的城墻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是護城河,河上有吊橋,吊橋拉起就斷絕了城內外聯系;第二道防線是護城河邊的閘樓,負責拉起吊橋并與它后面的箭樓構成“甕城”形成第三道防線——如城門被攻破,敵兵涌入,可以在這里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將入城的敵人聚而殲之。現今的明城墻是在原有基礎上建的,也是全國現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墻。武昌古城墻歷經戰火和建設已毀拆殆盡,故宮外的城墻體系也只剩下前門樓等少數遺跡,當然還有荊州、襄樊古城墻等相對較完整的古城墻,但感覺規模較小,當你看到西安這座千年古都的城墻規模宏大且保存完整,確實難得啊!
好啦,美麗的古城游覽完啦,希望你們有個愉快的旅程。我們也該說再見了,Bye!
陜西導游詞 篇8
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陜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巖山。憑借大自然風云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華山被稱為西岳與東岳泰山并稱,最早見于《爾雅·釋山》一書。西岳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岳"。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岳"之稱,并一直沿用至今。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并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為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云外影倒黃河里”,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玉女二峰相輔于側,36小峰羅列于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系。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里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游的事跡。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千余篇,摩巖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建于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岳廟,有著“陜西故宮”和“五岳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岳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游或舉行祭祀活動。
陜西導游詞 篇9
各位團友:
今天我們將旅行被譽為“石作蓮花云作臺”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于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五岳之一,因山峰做作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評為全國景致名勝40佳之一。即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懂得到一些華山的情形,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憧憬和崇敬。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全部山體線條簡練,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說到奇,它是由一塊宏大的完全的花崗巖形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東、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立矗立,“勢飛向云外,影倒黃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巖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風箏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巖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樣。“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途徑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崎嶇,艱險曲折,不少地方真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西岳除了有絢麗的天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盛的歷史文明積淀,人文景觀亙古未有。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說因這里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甜蜜,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緣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臺、回廊波折,泉水淙淙,是游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面到的東道院、鎮岳宮都是道教的運動場合,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造多是清代乾隆年間從新建筑的。
各位友人,我們現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里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興許是很多人都會意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里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轉意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為在峭壁上開鑿的狹小的石梯,眼看山路回旋而上,許多意志單薄的游客來到這里都會翻然悔悟望山興嘆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達到了北峰。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必定的認識了吧。北峰雙名云臺峰,海拔1550米,這里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云狀,因恰似一座云臺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著十分主要的地輿地位,它把守的四峰的要樞。我們眼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起源于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傳說年齡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精美的簫聲贏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傾慕,使她廢棄了豪華舒服的宮廷生涯,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后二人修煉羽化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而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捐軀樹等。因為這則俏麗的戀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肅穆、深厚之后又被賦于了一些浪漫與溫順。
經中峰,我陪伴大家去東峰參觀。
東峰,又稱旭日峰,峰頂有向陽臺,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眾多仙人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山人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峰,上有棋臺,那就是他們下棋的處所。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神仙,二人經由商討,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成果輸給了陳摶,按當時訂破的前提,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峰的東崖上,有一自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這只巨掌20余丈,五指錯落不齊,中指直貫高峰,每當日光照耀,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據說在良久以前,華山跟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當初咱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華山最頂峰,海拔2160米,來到這里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仰頭紅日近,昂首白云低”。這里四處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里,濃陰密閉。現在我們面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憊”。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不過人的膽量和動搖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長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說《射雕好漢傳》中描述的“華山論劍”大略也是產生在南峰。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髓局部。西峰,又稱蓮花峰,得名于峰頂翠云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峰奇撥陡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處有“摘星臺”,登臺鳥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后曾寫下“華山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涯來”的漂亮詩句。
陜西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陜西歷史博物館來參觀,我叫凱凱,是各位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導游員,能為大家服務我感到非常高興。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占地面積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舍為“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園林建筑群,參差錯落,典雅凝重,既表現了陜西的悠久歷史,又突出了盛唐長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國建筑學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館內藏有文物37.5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5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大家看,博物館門前的噴水池上方有“陜西歷史博物館”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為一座現代劃的大型歷史博物館,它有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動放火、防盜報警系統;有文物修復保護科技中心和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有獨步海外的唐墓壁畫庫;有電腦控制、自動檢索的圖書館;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還建有六種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基本陳列的序言大廳。序言大廳不書一個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獅,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言之序。這頭巨型石獅是按唐順陵前的石獅以1:1比例原大復制的。順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
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共有三個展廳: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
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展廳“史前時代”。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從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開始,經中石器時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直到傳說中的三黃五帝,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展。
這個時期中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這邊走,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猿人頭蓋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藍田縣發現的,我們叫它為“藍田人”。這里是一個復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腦容量,是我們現在正常人的一半。藍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們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當時發現頭蓋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們看到了一組出自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它們看起來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簡單,只用于采集和狩獵。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距今7000~5020xx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當時繁盛的母系氏族社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定居,并從事耕作和飼養動物,例如,狗、豬等,并且群居于村莊當中。經過精致打磨的石質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半坡遺址就是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這里我們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于半坡,包括這些精美的陶器。
參觀完“史前時期”,接下來我們走進的是奴隸社會的周代,而周朝是陜西歷史第一個朝代,陜西的文字歷史也從此開始。在這里看到的是一組青銅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西周達到了鼎盛。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稱周朝為青銅時代。這件青銅牛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個部位:牛身為器,牛尾為柄,牛舌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從底下為酒加熱,整個酒器生動地展示了周青銅鑄造業的高超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走進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20xx年,實際上秦朝只輝煌了20xx年,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下面我們將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國文物,這里陳列了10個石鼓,頂圓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詩句,內容多為歌頌秦人耕織作農的生活,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著我們來到漢代展廳。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對以后各朝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漢代的一件國寶—皇后之璽,這個潔白瑩潤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陽狼家溝漢高祖和呂后墓東側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璽”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藝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嘆服。
我們看到的下一個部分是魏、晉、南北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大家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是1981年在陜西旬陽城東門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個正方形,八個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楊堅和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日丙,被尊稱為中國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將走進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公元581~620xx年存在的隋朝,雖然是個短暫的王朝,但是偉大的唐朝卻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我們接下來將要看到的是唐都長安城,它占地面積83.1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當時的長安城是現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過100萬。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謂的“三”不僅僅是三種顏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黃、褐、綠三種顏色為主,因為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地區較少,所以遺物不多非常珍貴,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接下來看到一套唐代金銀器—“鴛鴦蓮瓣紋金碗”。
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著唐代手工業的高超水平。它充分體現出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奢華。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一組臨摹的唐墓壁畫,真品被收藏在壁畫庫里。我們看到的第一幅是“馬球圖”,共有20位騎馬的球手,在隊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擊馬球。馬球運動是在唐代的波斯傳入中國的,在唐代廣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歡打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長打馬球。但遺憾的是,這項運動在明代以后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是從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了唐代官員接持外國使臣的場面。其中三位外來使者,第一位來自于羅馬,第二位來自于韓國或朝鮮,而最后一位是來自于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這副壁畫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事務。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瑪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塊瑪瑙制作而成,以牛頭為首,并雕刻了獸角。瑪瑙的質地很硬,比我們知道的玉石都要硬,從這點來看,它的制作工藝的難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國僅存的一件。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從宋朝開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對于封建王朝來說,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最后一件國寶—“青袖提梁倒注壺”,我叫它“奇妙的壺”。產自中國北方八大民窯之一的耀州窯。當我們仔細觀看時會發現這件壺沒有蓋子,所以很多朋友會問我怎樣注水。在左手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注水的示意圖。按照圖示,首先將壺倒轉過來,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梅花狀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從底部的小孔注進去的。另外,牡丹、一只鳳凰、一只獅子被裝飾在壺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視為花中之王,鳳凰在中國被視為鳥中之王,獅子在中國被視為獸中之王。這三王爭霸的倒流壺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手工藝品。
走到這,我們就結束了對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參觀,可以說我們用了15分鐘時間走過了陜西115萬年的歷史。從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人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也了解了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古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歷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愛國情緒呢?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請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陜西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西岳廟的門前區。這個就是西岳廟的影壁,俗稱照壁,古代用以紀事。官方把它作為宮苑、廟宇的裝飾物;民間則作為避魔、驅邪之用。今天在其他的地方,我們還常可以看到在一些家庭院落的正門前有砌影壁的現象。顯然,對西岳廟來說,它不僅是裝飾,更是等級的象征。在影壁的兩側原有鐵旗桿一對。鐵旗桿一般設于皇宮門前的廣場或甕城兩側,主要用于出兵的祭祀儀式。在古代出兵打仗前必須進行祭祀儀式,祭旗告天求得神的支持、保佑,以期出師大吉,戰無不勝。
大家看,由影壁、西岳廟的大前門、東西兩側的石欄桿是不是圍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加上我們腳下的這條由石條鋪成的道路,像不像中國象棋的棋盤?對了,這個相對封閉的小空間,也就有了“棋盤街”的美稱。透過石欄我們向東西兩邊望去,是不是可以看到那里有一些好像是什么建筑物的遺址,對了。在那兩處原有高大的木牌樓。牌樓也叫牌坊,本來是我國古代常用的一種紀念性建筑,始于漢代,明清時遍布全國城鄉。牌樓的規制因間數、樓數的不同變化很大。它沒有正反面之分,從任何角度看都是完整的。它們大多用在儒教建筑和祠廟建筑前。可惜牌樓現已不存。據說它們是西岳廟的兩塊界牌,因西岳廟屬中祀廟宇,皇帝有時也來親自祭祖,又是皇帝駐蹕之所,出于對皇帝和岳神的禮敬,文武官員至此必須下馬、下轎,就以此牌樓作為界牌。
緊靠石欄外側,即今天的東西便門旁原東西各有一通《下馬石碑》,上用滿、漢、蒙等文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這是封建禮教的產物,也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西岳廟的下馬石制作精美,上有蓋、下有座,中間為長方形石條,顯示了西岳廟的皇家等級地位。除皇宮及皇家寺廟外,功名顯赫的官宦人家門前,受皇帝詔命,也立有下馬石。當然能受此殊榮的并不多見。
好了,現在讓我把西岳廟的概況為大家介紹一下。西岳廟始建于西漢,是漢武帝為祭祖華山神而建,當時稱“集靈宮”。西岳廟面向華山,背依渭水,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祭祖西岳華山神的主場所,整個廟宇仿北京故宮模式而建,被美譽為“陜西故宮”。西岳廟為當今陜西現存最大的明清風格宮殿御苑式古建筑群;同時也是五岳廟中最大的廟宇,有“五岳第一廟”之稱。四周城墻環繞,城墻四角各有一座黃色琉璃瓦的多檐角樓。西岳廟坐北面南,是五岳中唯一正對主峰的祭祀廟宇,北瞰黃、渭、洛三河,自然風光幽雅,人文景觀薈萃。自漢武帝始,先后有唐明皇、宋真宗等100多位皇帝親幸西岳廟來祭祖華山神,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緒、慈禧、果親王等或為西岳廟題匾,或為西岳廟題詩。奉旨來祭祀的大臣、地方大員更是不計其數。當然西岳廟的特殊性質也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他們留下大量的文章、祭文、詩篇、題記、游記與題跋等。千百年來,民間還流傳著關于西岳廟的許多美麗的傳說:如雪映宮、寶蓮燈、唐玄宗晝遇金天王、老子與青牛樹、水滸英雄宋江大鬧西岳廟等。這些大大豐富了西岳廟的`文化內涵。
西岳廟以自己獨有的山岳祭祖文化、宗教神秘文化、皇家園林文化奠定了其華山人文文化的軸心地位。晚清以后西岳廟逐步走向衰落。1988年,西岳廟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了,現在大家開始參觀。我們所看到的這道門是西岳廟的第一道大門灝靈門。灝有“浩大深遠”之意,西岳廟的正殿為灝靈殿,這是說西岳神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它是西岳廟最南邊的大門,也叫連三門,為明代所建。按照道家的說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這個大門叫連三門。門洞券磚上方有石額一方,上書“敕修西岳廟”五個大。灝靈門東西兩側有掖門,直對午門的東西掖門,可入廟內。按封建禮教,東西掖門應為文武官員所走的門,灝靈門正門只供皇帝專享。
過了灝靈門,我們就來到了西岳廟的第一院落——甕城。這本是大城門外的月城,具有防御性質,但在西岳廟只能算是裝飾、象征性的了。我們來看 “五岳第一廟”碑,此碑由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同志所書。他在視察完西岳廟后,大為感嘆并欣然題詞 “五岳第一廟”。這里“第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在五岳廟中其規模第一;二是所處地理位置獨一無二,堪稱第一。
這個門叫午門。午門在京城是官員們告老還鄉與皇帝告別的地方,在我們西岳廟只是象征性的仿皇宮建筑,以示其等級較高。通過午門的御道,過去專供帝王行走,兩側為賓道,供其他人員行走。午門上的這座宏偉的建筑叫“五鳳樓”,始建于明,毀于清同治元年 (1862年)的回漢糾紛。這是一組仿北京故宮磚石城門建筑。整體建筑氣勢宏偉。因其 “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風翹翼者也”,故得其名——五鳳樓。現建筑為1999年至 年依原貌所復修的。在城墻東西兩側有上、下城的馬道,可以登城。
穿過午門,我們就到了西岳廟的第二座院落。這個院落昔日碑刻眾多,曾有“小碑林”之美稱。雖然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不多,但在西邊卻有一通很有名的殘碑,那就是 《西岳華山銘稗》, 俗稱“五岳石”。因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撰文、書碑,故也稱之為御碑。這個碑原有碑樓加護,毀于唐末。
現在大家來看欞星門。欞星門是一組非常完整的明清建筑,欞星門的整體建筑,規模宏大,色彩絢麗。特別是斗拱。灘棺部的龍頭,都顯示了西岳廟的等級——全是宮廷樣式,也體現了歷代皇帝對西岳神的尊重程度。欞星門主體為三間高大韻木結構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門樓,每間由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撐,仿明清故宮宮門式。在密布的如意斗拱中,現在大家數一數中間這間門樓的出昂中共有多少龍頭?對了,出昂中隱有九條雕刻精妙的龍頭,九龍朝向各不相同,七條正出,兩條斜出,象征著從不同方向為西岳廟守衛著大門,這就是當地老百姓俗你的“九龍口”。九龍中只有七條龍口是全張開的,另兩條是半張開的。為什么呢?我們知道在封建禮制中最高的等級就是所謂的“之尊”,九為陽數之最,是至尊無上的,只能出現在皇家廟宇中。這兒已經用到九,體現了西岳廟是皇家祭祖廟宇,但祭祖的最高等級幾乎都在京城內,像天壇、地壇、太廟、社棱壇等。西岳廟為中祀廟宇,不能僭越等級。因此,我們看到有兩條龍口是半張開的,它們不能全張開也不敢全張開。門釘也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表現之一,按清《工程工部作法則例》,關于宮廷門釘的使用數目有9路、7路、5路三種規定,均為陽數,因為9為陽數之極,故9行9列等級最高。欞星門的門釘比起九行九列的“九九八十一”來恰好少兩行,低一個等級。欞星門得名于靈星,也稱天田星,過去古人祭祖它以求五谷豐登,后來因為孔子又被稱為“文曲星”,所以孔廟之門也以此為名。在西岳廟又因此門形似窗根,就稱“欞星門”。
大家注意到我們眼前的這些古柏了嗎?它們可都有千余年了。誰能告訴我這些柏樹與我們日常所見的柏樹有什么不同?對了,這些柏樹的身子都是扭曲、盤旋的,像盤旋百上的盤龍,所以這種柏樹俗稱“龍柏”,過去為皇家園林、廟宇、墳塋等場所專有,一般的建筑場所是不允許種植的,它們只能出現在皇家所使用的場所 。
請大家回頭看看這座石牌樓,它是明代萬歷年間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為廟內現存3座石牌樓中保存最完整、級別最高、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整個牌樓為仿木結構建造而成,各部位均用石梁、石柱、石枋等組合而成。牌樓共有三層,層層收進,像這樣雕刻如此精致、內容如此豐富的石牌樓在我國北方的確罕見。
好了,我們再來看一下這東西兩邊的房子吧,它們各為10間。那東邊的叫冥王殿,原供奉十殿閻羅,又稱閻羅殿、閻王殿。閻羅是佛教地獄王的意思;另外還有認罪服法、不再作惡之意,一般在廟宇中起驅邪、護法、懲惡的作用。西邊的叫靈官殿,塑有赤發靈官等像。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東邊這通高碑——《昭示岳鎮海瀆碑》。此碑碑文是明洪武三年 (1370年)明太祖朱元障所頒布的一道詔書,對天下享受祭祀之諸神重新做了規定:恢復諸神自然名稱;去其歷代疊封官號;明確岳鎮河瀆、各處城隍、忠臣烈士等為祭祀對象;確立了“天下神祠無功與民不應祀典”的祭祖原則。碑文具體列出了六大類值得祭祀的神靈。這樣一來享受香火的神少了,廣大百姓的香火錢也大大減輕了;二來去掉了以前歷代帝王為諸神所加封的人間官號;三來意味著改朝換代,神靈作為統治階級統治百姓的有力工具,新的統治者憑借神靈為了更好地統治天下,也必須重新分封天下諸神。因此,此碑又被人們俗稱為“封神榜”。
來,諸位請隨我一起進這間房子,這就是我們西岳廟的鎮館之寶——《西岳華山神廟之碑》。此碑于公元567年立,是目前西岳廟內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通千年古碑——距今已有1400多年,早在唐時已被唐人視為珍品收藏于西岳廟內,現為國家級珍貴文物,被列為中國禁拓名碑之一,是今天西岳廟的鎮廟之寶。此碑記載了西魏文帝大統七年 (541年)整修西岳廟、植立青松一事。該碑書法俊麗,雖是隸書卻兼有篆勢與楷法,反映了隸書楷化的過程。碑左為唐顏真卿公元758年游華岳廟題記,盡顯端莊雄偉、氣勢開張的顏體風,是顏氏書法成熟期之佳作,譽為 “顏帖之冠”。碑右為唐賈竦游華岳廟五言十八韻長詩。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將其列為中華書法藝術名碑,正式進人國寶行列,它是當今全國范圍內保存完好的三通北周碑之一。因其立于北周時期,我們常簡稱它為 “北周碑”;其碑文文辭華美,極力贊頌西岳華山,因而又有 “華岳頌”之美稱。
石經幢本是佛教的東西,在道教氣味濃厚的這里看到它,大家覺得是不是很奇怪?經幢上刻的不是經文卻是題名紀事,應該在石碑上寫的東西卻寫在了經幢上,大家覺得是不是又有點奇怪了?但是這確實是一個經幢——太華山記石幢。此幢刻載了明嘉靖時有 “漢代兩司馬,吾代一攀龍”之美譽的大文豪李攀龍撰寫的《太華山記》。同時代的郭宗昌書丹并刻石。兩商為清代康熙年間華陰縣令董盛柞作跋書寫。“太華山記”文筆生動流暢,書丹神似《曹全碑》,刻工 “星流電轉”,跋文情真意切,因“記美、書美、刻美、跋美”而被稱為“四美幢”。大家對 “夫子”肯定是非常熟悉了,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孔子、孔老二唄!我不能說你全錯,但也沒全說對。我們這兒的是關西夫子,確切地說指的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知先生”,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孔子在歷史上曾被稱為關 (指古代的函谷關)東夫子。為了解開這個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通《關西夫子碑》吧。大殿內安置著 “西岳華山之神”祭牌和香案,內懸清同治帝 “瑞凝仙掌”、光緒帝 “金天昭瑞”、慈禧皇太后 “仙掌凌云”諸匾。藻井紋飾為 “八卦仙鶴銜桃朝陽圖案”。
大家猜猜這座房里有什么?房子的大名應該刊御書樓。始建于1777年,內置清乾隆御筆 “岳蓮靈澍”橫臥碑,就連西安碑林也沒有比它更大的了,它是陜西現存最大的橫臥碑。此處的岳,指西岳華山;蓮,是說華山遠望像蓮花;靈,指神靈靈驗;灑,及時雨之意。碑陰《懇圣頒愿碑》, 記載陜西巡撫畢沅上山祈雨昭應經過及懇圣頒愿的原委。我們可以看出,此碑的來歷與祈雨有關:清乾隆四十年 (1775年)陜西大早,時任陜西巡撫的畢沅奉旨上山祈雨,果然靈驗。甘雨連降三天,陜西旱情全面解除并惠及周邊省份。畢沉奏請乾隆賜書以昭岳神的降雨之功,乾隆應允并欣然賜書“岳蓮靈澍”。
我們現在來到了西岳廟的制高點萬壽閣的平臺上,由這兒人室可直登萬壽閣頂。在大家登臨萬壽閣前,我先給大家講講萬壽閣的來歷。顯然,萬壽閣與“壽”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在道家看來愈高的地方愈與天接近、愈與神相通,道教徒們把自己終生追求的夢想:“長生不老、成仙得道,”用建筑物的形式含蓄間接地表達出來。就拿西岳廟來說,它整體建筑布局從前至后一步步升高,到此為最高。在道家看來這是一步步修煉,修煉到家后便可成仙。換句話說,道教徒在此可以長生不老、可以升天成仙,當然作為普通人來說就是萬壽了。
現在我想問一問我們當中有沒有人登過長城?哦,沒有登過的也不要緊,在這兒我們也可以領略“長城”的風光。從游岳坊的兩側可通同西岳廟的城墻。當您漫步在這個城墻上時,您真的可以找到“我到了長城上的感覺”。我們西岳廟的城墻為明初所建,整體呈長方形。城墻高8米多,均由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的特制城磚砌成,為內外雙磚包砌。其中外城墻就是我們大家現在所走的城墻,東西寬225米,南北長525米,周長1825米。為防御性設施,可以有效地防御敵人弓箭等遠程武器。城基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非常堅硬,上鋪20厘米厚的石條,城墻內外兩側均有夯筑護坡。我們這個城墻使得西岳廟顯得更為雄偉壯麗。
順著這個馬道走下去我們就來到了西岳廟的東道院,三圣母殿就坐落在這兒,占地4000平方米。爬過華山的人如果到過西峰的話,大多會知道三圣母這個神的。《寶蓮燈》故事中的劉璽哭廟就發生在西岳廟。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陜西導游詞 篇12
小雁塔建于唐景虎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凈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虎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數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陜西導游詞 篇13
西安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總面積32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山崩地質遺跡.翠華山距西安約23公里,是終南山的支峰,山上名勝古跡很多,風景如畫,因漢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稱太乙山。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巖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吳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立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巖石質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且多瀑雨,從而引起山體崩落。《國語》卷1《周語》篇就記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況:“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這里的山崩地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
其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為國內罕見,堪稱“山崩地質博物館”。其不但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在研究山崩地質作用類型上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由于園區內環境幽、奇、險、奧,從而有重要的旅游價值、科普功能和地質遺跡保護價值。陜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擁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的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跡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陜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_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_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公園位于陜西省長安縣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游價值之高,經陜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形成的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俊,直沖云霄。"南望終南如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陜西巡撫給乾隆奏章)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唐·王維《終南山》)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有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牛背梁國家羚牛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也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和一級開發區,陜西省著名風景名勝區。據《西京勝跡圖志》載,翠華山自秦漢唐王朝起被辟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園",長安八大寺院圍繞其周。漢武帝因"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于公元前120_年在翠華山拜謁太乙神,故翠華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東南亞等世界華人地區享有盛名。
"終南毓秀太乙鐘靈,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凌龍湫池玉,應知勝景在長安"。陜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跡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翠華山最佳旅游季節:春可踏青,秋可郊游。夏去避暑,冬來滑雪。翠華山住宿:設有翠華山招待所和天池渡假村,也有農家樂可供選擇 。
翠華山美食:翠華山景區內有小吃一條街,街道干凈整齊,主要提供“長安小吃”, 食品花樣繁多,物美價廉。
陜西導游詞 篇1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華清池參觀,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這里的山、這里的水,以及曾經發生在這里并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第一部分:驪山得名,峰火戲諸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 30 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這就是著名的驪山。由于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驪”在下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艷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為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也成為關中八景之一。
大家請看驪山山峰最這一處,這就是坐落在驪山西秀嶺上的峰火臺。大家都知道,峰火臺是古代發信號調兵遣將的一種報警設置,就在公元前 779 年,也就是周朝末期,褒國為取悅周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進宮后幽王便不理朝政,集眾愛于褒姒一身,不但廢了皇后,而且立了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可是褒姒卻終日悶悶不樂,為博得美人一笑,幽王說“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金千兩。”于是奸臣出計,點燃驪山的峰火,各路諸侯見到狼煙四起,趕來救駕,此時褒姒見驚恐萬分的各路諸侯,卻嫣然一笑,幽王驚喜若狂。公元前 771 年,當真正的戰事來臨時,幽王再次點驪山燃峰火時,各諸侯卻以為仍是在為取悅,無人救駕,西周就此滅亡。這也就是我們曾聽說過的“周幽王峰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
(第二部分:九龍湖,飛霜殿)
好了,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蕩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它屬于華清池的西區。大家一定會問這里為什么以“九龍”為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個區域,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我們再來看這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是在這里演繹了一段人間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當年在華清池建造了怎樣的宮殿。這個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宮殿中。這里紅柱挺立,回廊環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鳳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示了皇家建筑的氣派。
(第三部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溫泉水源。)
說起楊貴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陜西華陰, 17 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 735 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5 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令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 745 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里就這樣寫道:“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那時楊貴妃才 38 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 742 年至 756 年的 14 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 43 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剛才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為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么,我們現在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筑,規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宮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這里保存著 5 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俗稱“貴妃池”,因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一方面用海棠花的艷麗襯托貴妃的嬌美,另一方面用海棠花的造型形象比喻楊貴妃豐腴的形體。整個湯池呈現了唐代的協調的美學觀念。不僅如此,湯池的供水系統也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池底正中有一直徑為 10CM 的進水口,進水口上裝蓮花噴頭,寓意為海棠花蕊,下接陶制水管道,與溫泉總源相通。溫泉因自然壓力從花蕊中自動噴灑出。
蓮花湯,是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湯池,也稱“御湯九龍殿”。宮殿面積達 400 多平方米,有內殿外殿之分,御湯可儲水 100 近立方米。儼然一座龐大的室內游泳池,充分顯示出唐代追求恢弘大氣的社會風尚及皇權神授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蓮花湯造型獨特,呈寫實的蓮花狀,這自然與宗教觀念相融合,將沐浴看作是與自然的溝通,最終實現“天人合一”,這也是唐人心目中沐浴的最高境界。也深刻反映出玄宗皇帝對人間現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著。
星辰湯,是唐太宗李世民“湯泉宮”的文化遺存,專供唐太宗所用。原名“御湯”,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信奉“天人合一”說的唐玄宗便將酷像北斗七星的“御湯”更名為“星辰”湯。很顯然,這些用意就是想企求蒼天斗保佑李氏王朝,永固帝位。
尚食湯,形制小,工藝簡單,并無奇特造型,相對于前面的御用湯池,顯然沐浴者的地位不及前者。據推斷,尚食湯在華清宮可解釋為皇帝賞賜給等級較高的隨行內待宮員的沐浴場所。
還有一個湯池是太子湯,顧名思義,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地方。
其實,在華清池沐浴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并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陜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 3000 平方米,可供 400 余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 110 余噸,水溫達 43 度。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極適宜沐浴。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一旦完浴后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
(第四部分:環園——西安事變,五間亭,兵諫亭)
華清池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里。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園。
1936 年 12 月 12 日 ,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大家看到的這一字排開的 5 間房屋,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我們可不能小看這五間房子,當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 1934 年修葺后,這里又成國.民黨高官游覽休想的場所; 1936 年 10 月、 12 月蔣介石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 12 日凌晨 6 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后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今天,在五間廳內,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我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痕跡。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 4 米,寬 2.5 米的石亭,建于 1946 年 3 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當時名曰“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解放后,該亭更名為“捉蔣亭”; 1986 年 12 月在紀念“西安事變” 50 周年前夕,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景區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陜西導游詞 篇15
西安是古老的,建都是不少的;底蘊是深厚的,時代是穿透的。 風水是吉祥的,鼎盛是漢唐的;歷史是悠久的,起源是西周的。
城 墻是明代的,保存是不壞的。城河是環繞的,味道是怪怪的。
交通是樞紐的,陸空是全有的;機場是新換的,車站是凌亂的。 始皇是空前的,兵馬是泥建的;陵墓是巨大的,盜墓是自殺的。
華清是溫泉的,驪山是平緩的;貴妃是洗澡的,體態是豐滿的。 幽王是浪漫的,烽火是假裝的;妃子是一笑的,諸侯是上當的。 亭子是捉蔣的,中正是不幸的;國共是不合的,被捉是肯定的。
法門是佛教的,舍利是釋迦的;發現是偶然的,震驚是天下的。 乾陵是壯觀的,則天是合葬的;石碑是無字的,翁仲是一樣的。 永泰是公主的,懿德是太子的;墓道是要下的,否則是白來的。 茂陵是漢武的,去病是相伴的;匈奴是馬踏的,不敢是來犯的。 昭陵是太宗的,駿馬是奔騰的;兩駿是沒有的,老美是偷走的。 鐘樓是中心的,鼓樓是附近的;中間是廣場的,散步是很爽的。
大雁是雄偉的,塔高是七級的;唐僧是取經的,回來是翻譯的。 小雁是秀美的,塔頂是震毀的;通身是青磚的,塔層是十三的。 碑林是珍貴的,書法是多種的;藝術是寶庫的,文盲是不懂的。 省博是豐富的,珍寶是無價的;參觀要仔細的,里面是很大的。 半坡是母系的,文化是仰韶的;墓葬是不少的,經典是彩陶的。
華山是險峻的,道路是臺階的;索道是不錯的,勇士是不坐的。 太白是積雪的,主峰是秦嶺的;徒步是危險的,裝備要齊全的。 小吃是清真的,回味是長久的;價格是便宜的,笑臉是沒有的。
泡饃是精粹的,掰的是很碎的;糖蒜是贈送的,口湯是免費的。 早點是糊辣的,丸子是牛肉的;味道是很好的,要吃是請早的。 包子是灌湯的,賈三是擅長的;生意是火爆的,合影是滿墻的。 酥肉是定家的,盆子是很大的;味道是純正的,美眉是要剩的。 炒飯是紅紅的,里面是酸菜的;生意是很好的,味道是不賴的。
面條是柳巷的,生意是最好的;老板是美女的,記憶是電腦的。 涼皮是減肥的,美眉是最愛的;戶縣是最好的,辣椒是不少的。 夾饃是豬肉的,樊家是有名的;字號是很老的,態度是國營的。麗江古城導游詞武夷山導游詞
陜西導游詞 篇16
驪山是中國的名山之一,她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古跡遺址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范、地熱溫泉極具魅力。“驪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個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這兩句詩恰到好處地向人們訴說著驪山的歷史。這里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游勝地。
上山有臺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圣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陜西博物館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
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里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臺后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巖石受流水沖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于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著來到位于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
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征,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御湯建筑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并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于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驪山森林公園管理處近年來本著“遵循驪山景區文脈,打造觀景讀史精品,以優質服務爭創驪山再度輝煌”的原則,加大了對驪山的開發包裝力度,各項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堪稱一流,景觀內涵讓您嘆為觀止,她以其秀美深遂,成為賞景抒懷展示中華歷史的大舞臺。
國內外朋友們,“驪山人”真誠歡迎您,我們將以“游客為上帝”的宗旨,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優美的環境,最佳的旅游秩序,讓您盡興而來,滿意而歸.
陜西導游詞 篇17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華清池參觀,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這里的山、這里的水,以及曾經發生在這里并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第一部分:驪山得名,峰火戲諸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這就是著名的驪山。由于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驪”在下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艷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為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也成為關中八景之一。
大家請看驪山山峰最這一處,這就是坐落在驪山西秀嶺上的峰火臺。大家都知道,峰火臺是古代發信號調兵遣將的一種報警設置,就在公元前779年,也就是周朝末期,褒國為取悅周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進宮后幽王便不理朝政,集眾愛于褒姒一身,不但廢了皇后,而且立了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可是褒姒卻終日悶悶不樂,為博得美人一笑,幽王說“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金千兩。”于是奸臣出計,點燃驪山的峰火,各路諸侯見到狼煙四起,趕來救駕,此時褒姒見驚恐萬分的各路諸侯,卻嫣然一笑,幽王驚喜若狂。公元前771年,當真正的戰事來臨時,幽王再次點驪山燃峰火時,各諸侯卻以為仍是在為取悅,無人救駕,西周就此滅亡。這也就是我們曾聽說過的“周幽王峰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
(第二部分:九龍湖,飛霜殿)
好了,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蕩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它屬于華清池的西區。大家一定會問這里為什么以“九龍”為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個區域,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我們再來看這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是在這里演繹了一段人間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當年在華清池建造了怎樣的宮殿。這個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宮殿中。這里紅柱挺立,回廊環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鳳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示了皇家建筑的氣派。
(第三部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溫泉水源。)
說起楊貴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陜西華陰,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令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里就這樣寫道:“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那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剛才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為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么,我們現在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筑,規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宮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這里保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俗稱“貴妃池”,因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一方面用海棠花的艷麗襯托貴妃的嬌美,另一方面用海棠花的造型形象比喻楊貴妃豐腴的形體。整個湯池呈現了唐代的協調的美學觀念。不僅如此,湯池的供水系統也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池底正中有一直徑為10CM的進水口,進水口上裝蓮花噴頭,寓意為海棠花蕊,下接陶制水管道,與溫泉總源相通。溫泉因自然壓力從花蕊中自動噴灑出。
蓮花湯,是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湯池,也稱“御湯九龍殿”。宮殿面積達400多平方米,有內殿外殿之分,御湯可儲水100近立方米。儼然一座龐大的室內游泳池,充分顯示出唐代追求恢弘大氣的社會風尚及皇權神授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蓮花湯造型獨特,呈寫實的蓮花狀,這自然與宗教觀念相融合,將沐浴看作是與自然的溝通,最終實現“天人合一”,這也是唐人心目中沐浴的最高境界。也深刻反映出玄宗皇帝對人間現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著。
星辰湯,是唐太宗李世民“湯泉宮”的文化遺存,專供唐太宗所用。原名“御湯”,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信奉“天人合一”說的唐玄宗便將酷像北斗七星的“御湯”更名為“星辰”湯。很顯然,這些用意就是想企求蒼天斗保佑李氏王朝,永固帝位。
尚食湯,形制小,工藝簡單,并無奇特造型,相對于前面的御用湯池,顯然沐浴者的地位不及前者。據推斷,尚食湯在華清宮可解釋為皇帝賞賜給等級較高的隨行內待宮員的沐浴場所。
還有一個湯池是太子湯,顧名思義,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地方。
其實,在華清池沐浴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并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陜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110余噸,水溫達43度。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極適宜沐浴。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一旦完浴后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
(第四部分:環園——西安事變,五間亭,兵諫亭)
華清池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里。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園。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當時名曰“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解放后,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景區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陜西導游詞 篇18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為8500余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臺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余株,千年以上古柏3余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黃帝陵園面積10余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臺”,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余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制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群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__、李鵬的題文碑刻分布于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__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回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回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為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李瑞環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于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陜西導游詞 篇19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掘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經過修復和整理,從1965年起正式對外開放。
整座墓坐北朝南,南北全長87.5米,寬3.9米,深處距地面16.7米。它的結構保持了原始的土洞、斜坡、磚室的形制。由1條墓道、5個過洞、6個天井、8個便房、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組成。這樣復雜的結構形式,象征著這位雍容高貴的公主生前安居的深宮大殿。陰間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封建貴族生前過著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死后還要把這一套搬入陰間,幻想在幽冥世界繼續享受,因此在修筑墓葬時就依照生前的住宅修建陵墓。如果把墓葬內部結構看作是墓主人生前住宅的話,那么,后室就是居住的殿堂,前墓室象征嬪妃起居的內殿,甬道表示宮殿的長廊,天井是重重院落,便房是宮殿的廂房或側室,過洞則是居室中的通道。
永泰公主墓雖然早年已經被盜,但出土各類文物仍高達1000多件,尤其是墓室壁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時代感強烈,是難得的一批繪畫作品。
墓道如隧洞,向下斜坡形延伸,進入墓道,我們仿佛來到了一個地下畫廊,左青龍、右白虎飛騰于流云中,在墓道里不但表示吉祥,而且表示方位。中國古代有“四神”之說,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它是用來象征天空的。古人把星空分別劃成了固定的區域。《史記.天宮書》里把星際天宇歸納成四大區域,即東宮、西宮、南宮、北宮,四宮分別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代表。這樣天空宇宙便通過“四神”的形象呈現在古人的腦海中了,因而有了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說。后面緊隨一組威武雄壯的儀仗隊伍,儀仗出行圖是這一時期唐墓壁畫的重要題材。
永泰公主墓東西兩壁繪制了30人的步行儀仗隊。一邊分為5組,每組前面一人率領,后面5人為一隊伍,有人說這就是隊伍的來歷。其實這種儀衛形式可能是模仿皇后儀仗中的出行場面,僭越了公主一級的儀仗制度。因永泰公主于神龍二年(706年)由洛陽遷來陪葬乾陵,她父親李顯已經復位,在埋葬時格外優厚地實施了“號墓為陵”的埋葬制度。因此,在埋葬規模、葬具、壁畫等方面都與其他公主墓有較大的差異,有僭越的現象。另外,華麗典雅的闕樓圖、富貴森嚴的列戟圖,又給人一種氣勢宏偉、場面壯觀的感覺。
進入過洞,簡直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過洞頂部全部是重彩圖案,有象征富貴吉祥的寶相花、海石榴等,抑揚交錯、華麗絢爛。這些壁畫都是后來臨摹上去的,原跡現已保存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現代化的壁畫庫里。有人問這些壁畫是怎么制作的?這里我簡單地介紹一下在墓道里制作壁畫的過程:在經過修整的土壁和磚壁的墻面上,先抹上麥草泥層,然后涂抹白灰,刷平墻面,起稿作畫。畫稿常以木炭條勾勒,修改之后,正式描線,后依題材的不同而涂上色彩,或濃色平涂,或分層暈染。所用色彩都是各種礦物顏料,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之后依然完好。
由于人類文化不斷發展,對死亡這一自然現象的設想也就越來越豐富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墓葬的復雜化,除了對尸體多方面保護以外,還把他們生前所需幾乎都制成名貴的三彩陪葬入墓,供他們繼續享受。過洞兩側的便房,是用來放置陪葬品的,里邊陳列的這些文侍武衛、歌舞樂工、馬牛豬羊、瓶罐碗盤等隨葬品塑造得件件有個性,個個有生氣。雖然在地下埋了1300多年,但是我們今天仍然感到它們有一種永不消失的藝術魁力。尤其是第二天井兩側便房眾多的女騎馬俑,說明了當時唐代社會的開放,女子不但可以騎馬、射獵、郊游,還可以參加考試。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武則天作皇帝,誰敢說男尊女卑”。武則天當皇帝期間,國內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這里出土的雞鴨成群、牛羊滿圈、糧倉井架就是的說明。
甬道前放置的這兩塊正方形石碑,我們把它統稱為墓志銘。它的作用與今天的墓碑基本相同,是記述墓主人生平事跡的一種文書,通常由志蓋和志銘組成。志蓋上刻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九個篆體大字,志蓋下面是用楷書寫成的1000多字的志銘。墓志向人們簡要敘述了永泰公主的身世,而銘則充滿了對她的品貌氣質的贊美,對她的花季早逝充滿同情。在墓志蓋的四周刻著十二生肖和蔓草圖案,蔓草花紋彎曲回折、盤旋回繞,使人眼花繚亂。
活躍在繁麗草叢中的十二生肖所屬的動物,經過藝術家的提煉變化,形成各種確向的活動姿態,形神兼備,生動活潑。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來識讀一下墓志上面的銘文,墓志告訴我們,公主姓李,名仙蕙,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武則天和李治的嫡孫女。生于公元684年,700年嫁于武則天的侄孫魏王武延基,第二年的九月死,當時年僅17歲。
705年,她的父親中宗復位后,追封她為永泰公主,706年將她與其丈夫的靈樞從洛陽遷來陜西陪葬乾陵,并享受死后特殊的待遇——號墓為陵以此表達中宗的哀悼傷惜之情。那么,年紀輕輕的她為何而死?來這里旅游的大多數人都很想了解。對于她的死因明有兩種說法,一是據史書記載,永泰公主和她的丈夫武延基及哥哥太子李重潤私下議論朝政,被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告密,武則天大怒,將李仙蕙等人處死;二是根據墓志銘記載,“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認為她可能是因生小孩難產而死。
那么誰對誰錯呢?一般說來墓志銘的記載比較可靠,因為它是發掘出土的考古資料,史學家們常用它彌補和校正史書之不足。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這位公主死于難產的說法就值得我們推敲,經過史學家們研究認為,公主被武則天殺死的說法較為可靠,也就是說史書的記載是對的。一塊墓志銘在當時來說只不過是一件看似平常、普通的隨葬品,但古人萬萬想不到事隔千年之后的這件普通東西卻成了難得的.藝術珍品。它對研究我國的歷史地理、文字演變和書法藝術以及判斷死者墓葬年代等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從墓志銘旁邊繞過去,經過這一段比較窄的走廊,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甬道。齋道右邊用磚堵的這一長方形的洞口,是當年盜墓者所留下的。工作人員在挖掘清理過程中,發現洞口距地面50厘米處有一副人骨架,旁邊流散有金、銀、玉、餾金飾品及鐵斧子一把,估計是盜墓者因分贓不公,互相殘殺所致。過了甬道我們來到了一個寬敞明朗的大廳,即前墓室,一道石門將前后墓室隔開。它們的結構相同,上圓像天,繪有天體圖。東面的山巒、金烏與西面的月亮遙遙相對,尤其是數不清的滿天繁星,仿佛眨著青幽幽的眼睛。
下方法地,繪有唐代建筑,體現了古代人們的“天圓地方”之說。前墓室相當于墓主人生前的會客廳,墓室四周繪制8幅壁畫,東壁上的《宮女圖》保存為完整,也為動人。畫面上有九人,分兩行排列,宮女們個個面色紅潤,梳著流行的發式,身著時髦的服裝。走在前面的宮女,雙手挽著披巾,挺胸趨步前行,姿態雍容華貴,有人說她可能是永泰公主,也有人說她很可能是領班。隨后宮女面相和神態各異,服飾與發型不同,分別捧盤執杯,抱物持扇,或拿拂塵,或端蠟燭。在徐步緩行中組成了一個分工明確的服務隊列,再現了1000多年前宮廷奴婢侍奉主人的生動場面。
這幅畫沒有故事情節,是一群生活在宮廷里面侍奉主人的宮女,盡管她們是被使喚的奴婢,畫家還是要歌頌她們的美麗。大家聽說過紅葉題詩的故事嗎?說的是唐朝時詩人盧涅拾到從宮苑里漂出來的一枚梧桐葉,見上題有“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表達了宮女對愛情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這幅宮女圖是一種高度美化的藝術構圖,畫家用矛盾的對比手法將這些唐代的美女薈萃一起,使她們流光溢彩而妖艷動人。如同今天的模特表演一般蓮步輕移,婀娜多姿,為整個墓室增添了美的氛圍。走過石門進人后墓室,這里相當于永泰公主的寢宮。后墓室是盛放死者尸骨的地方,也是整座墓葬神秘之處,室內有一具高大厚重的長方形石橔,形狀為一座廡殿式的建筑物。橔,是古代一種高級葬具,一般稱為棺木的外層。
公主和她丈夫兩人尸骨的棺木就安置其內。由于年代久遠,加之墓葬早年被盜,大量淤泥流進墓內,當年打開石橔時,發現橔內幾乎涌滿了淤泥,淤泥內有零星、腐朽不堪的棺木和三彩碎片,兩人的尸骨也所剩無幾。石橔由34塊青石拼湊組裝而成,它是目前所有石橔中精美的一具。石橔橔頂、橔身、基座內外都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花草、鳥獸等線刻畫30余幅。橔外部中間的線刻圖生動有趣,緊閉的大門外兩側各站立著一位侍護,門扉上清晰雕刻著門環和門釘。這些線刻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線條流暢自然,刀法嫡熟精湛,是研究唐代繪畫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
石刻線畫屬于繪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將繪畫藝術和雕刻技法融為一體,以刀代筆,以石為紙,用粗細不同、轉折多變的線條刻畫出一幅幅造型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引人入勝、不同風格的線刻畫面,反映了我國傳統繪畫中以線造型、以形傳神、神形兼備的特點。乾陵石刻線畫分布于石橔內外、石墓志四面和石門上下,其中以石淳上的數量多,也為精美。參觀墓室后,大家可以在展廳欣賞石橔內外壁上所雕飾的精美線刻畫。
陜西導游詞 篇20
華清池位于西安市以東約35公里處。從歷史上看,西周時期就在此修建了李宮。秦朝時,人們用石頭建了一個池子,取名為驪山堂(驪山溫泉)。該遺址在漢代擴建為宮殿,并更名為李宮(度假村宮)。唐朝時,李世民(宗泰皇帝)下令建造溫泉宮,747年,玄宗在驪山周圍建造了一座有城墻的宮殿。它被稱為華清宮。由于它坐落在溫泉上,所以也叫胡阿清池。
華清池位于秦嶺山脈的一個分支——驪山腳下,高1256米。它長滿了松樹和柏樹,從遠處看非常像一匹像深綠色的奔馬。所以有驪山之稱(李意為黑馬)。
唐朝皇帝玄宗和他最喜歡的夫人楊貴妃過去常常在冬天把他們的家安在霜飄堂。冬天來了,雪花飄在空中,眼前的一切都是白色的。然而,他們立刻在大廳前解凍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從溫泉中升起的盧克熱蒸汽。這是今天迎接我們的霜凍漂流大廳。
九龍潭就在霜飄堂附近。根據傳說,在非常遙遠的過去,陜西中部平原曾經遭受過嚴重的干旱。于是,按照玉皇大帝(天帝)的命令,一條老龍在八條幼龍的頭上出現,并在這里降雨。然而,當災難剛剛減輕時,他們放松了警惕,以至于事態再次變得嚴重。玉帝一怒之下,把幼龍藏在玉門關下,分別在兩端修建晨光閣和日落閣,讓幼龍整天噴水,以滿足當地灌溉的需要。此外,他把老龍關在位于玉堤上端的咆哮龍水亭的'底部,強迫他控制年輕人。
九龍潭以西的九彎長廊,直接通向大理石船,酷似水面上的龍舟。在大理石船上有九龍堂(玄宗皇帝用來洗澡的九龍溫泉)。在宮女和數百名官員的帶領下,他會在農歷十月的冬天來到歡慶宮,并在年關臨近時回到長安城。九龍泉最初是用水晶玉石建造的,表面裝飾著魚、龍、鳥和花的雕刻。里面還可以看到雕刻著白玉的雙蓮花。泉水從一個土罐子的裂縫中涌出,噴向荷花。因此得名蓮花湯(蓮花溫泉)。
陜西導游詞 篇21
哈嘍!接待各人來到西安,我是你們的小導游劉琳,我和各人首次晤面,請各人多多看護,下面我們就前去清華池吧!
伴侶們,我們正在走廊,請各人往前看,那就是黃河母親,她一身潔白,還抱著不到一歲的'孩子,用乳汁哺育這他,這黃河母親或許有兩米多高。我們遐想一下我們小時辰,媽媽必定也這么愛你吧!
黃河母親各人已經看過了,我們就去撲面那座山吧!它叫作鳥山,必需坐纜車去。請各人做好籌備,纜車要出發了!請各人往下看,這就是清華池,很瑰麗吧!
好了!各人該下纜車了,我們已經達到鳥山了。請各人往內里走,看!那是八哥!何等可愛呀!各人本身看吧!可不要掉隊哦!好了!各人應該看完了,我們下山吧!
look!那是芳華泉!傳聞只要用那邊的泉水洗臉,臉上永久不會有皺紋哦!芳華泉的左面是皇上和他的妃子沐浴處所,只要往內里頭一兩個硬幣,就會來年有好運!
好了!本日的清華池一日游竣事了!我也要和各人說再會了!請各人不要健忘本日哦!
陜西導游詞 篇22
各位親愛的朋友:
我們就要到達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后謚號忠武侯,后來人們便尊稱他為武侯,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三國時代雖然比較短暫,但卻一直被公認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認為三國就是公元220_年——265年。三國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為當時中原大地上并存著魏、蜀、吳三個地方政權。
武侯祠始建于何時,現在已經沒有資料可以考證了,但是從大詩人杜甫《蜀相》這首詩中的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我們可以推斷,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經存在了。為什么這么說,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從“丞相祠堂何處尋”這句詩我們可以推斷,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時間,也就是說,杜甫寫詩的時候武侯祠已經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會辛辛苦苦的去尋找不存在的東西,除非他瘋了;其二,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像柏樹這樣的樹種生長是比較緩慢的,要長成森森的翠柏,起碼要一百多年的時間。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公元759年,我們用759減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開國時間是公元620_年,所以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大致得出結論,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時期,這里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朝初年的時候,祠廟合二為一,明朝末年又因為戰爭被毀,今天我們將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侯祠,請隨我一同去游覽。首先,請大家抬頭看看大門懸掛的匾額“漢昭烈廟”,漢是指當年劉備蜀漢政權的稱號。昭烈,是劉備死后的謚號。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里是祭祀蜀漢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為什么又稱它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嗎?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所以大家都稱為武侯祠。
現在請大家一起跟隨我進入景區,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圖是景區的導游圖,等一下我們依次游覽大門、三絕碑、二門、前后出師表、文臣武將廊,劉備殿,諸葛亮殿,然后經過桂和樓到劉備墓。愿意聽我講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游覽的朋友可以自由參觀,我們11點30分在這個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兩邊,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塊是清代刻建的,一塊為明代刻建,一塊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著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我們右手邊的這塊唐碑是最有名最有價值的。唐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_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到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后刻建的。因為歷來治理四川比治理國家更難,而武元衡在任職期間對治理蜀地采取了許多有效的辦法,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肯定,他以諸葛亮自詡(就是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想要樹碑立功。他的27個幕僚中的書記官(相當于現在的省政府秘書長)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極力的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蕭何、張良。這篇文章表面上是稱頌諸葛亮,實則吹捧武元衡是堪與諸葛亮媲美的謀略大師、經緯之才。文章立意新穎,比喻十分精妙,評價也很中肯。后來,裴度還受到唐僖宗的賞識,成為三朝宰相,輔佐了四個皇帝。另一個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長)柳公綽為文章書寫撰文,他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書法漂亮,當時許多有錢人家都想買柳公綽撰寫的墓志銘。外國使臣也爭相購買。所以讓柳公綽來撰寫裴度的文章實在是相得益彰。所以,這塊碑以其文章傳世,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偉大功績而被譽為“三絕碑”。_時期,為了保護這塊碑不被破壞,我們將參與這項工程的工農代表,魯建的鐫刻工藝,也算進了三絕,所以我們有時候聽到的三絕也指精妙絕倫的文章、書法和鐫刻工藝。
對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石碑下面這個東西,看上去是不是有點像烏龜?不過它并不是烏龜,二是龍生九子的第六子,赑屃。明間有句俗語啊,說:摸摸赑屃頭,一生不用愁,摸摸赑屃背,旅途不疲憊。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現在我們來到了二門,大家抬頭看看門上的匾額,不妨一起讀一讀這四個字。不錯,這就是著名的“明良千古”匾額,匾額的意思是說劉備慧眼識人,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做了軍師,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發現了諸葛亮這匹千里馬中的千里馬可以算一個好伯樂了。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明”字左邊的“日”字中間怎么多了一橫成了一個“目”字,會不會是寫錯了。其實,這個字并沒有寫錯,大家看看匾額的落款寫的是:大清康熙年間,如果大家對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有了解的話,應該就明白,多一橫是為了避諱明朝的“明”。
過了二門,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氣勢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劉備殿。兩邊是文成武將廊,這些我們待會兒再說。先來欣賞一下這面墻上的文字,這就是著名的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給皇帝劉禪獻上的奏章。這面墻上的文字并不是諸葛亮所題寫的,相傳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路過南陽武侯祠的時候題寫的。這些拓片都是從南陽武侯祠搬運到成都來的,那大家看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誠危機存亡之秋”就開始寫成了行書,后面又是草書。為什么會這樣呢?據說當時岳飛喝了酒,略有幾分酒意。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的拘謹,字體也很工整,后來酒精發作加上文章的才華橫溢,只好用龍飛鳳舞的草書表達滿腔的豪情。大家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體會出岳元帥當時的心情嗎?一般人可能都認為武將不大會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飛的字就寫的非常的棒,《出師表》全文共13個“帝”字,但是每一個帝字的寫法都不相同。大家看,這里、這里、這里。(而事實上這并非是岳飛的真跡,這是明朝時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題寫的。據說當時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幾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來想弄個名垂青史的驚世之舉。想來想去,想到借題發揮,選擇了題寫《出師表》。這位仁兄剛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拘謹,寫著寫著就豪放了起來。文章的才華橫溢再加酒精發作,只好用龍飛鳳舞來表達滿腔豪情。寫完之后,想到自己人微言輕,便翻了幾下眼珠子,題上“岳飛”的名字。從此魚目混珠,讓人真假難辨。因為諸葛亮和岳飛二人英名與功業都為千古傳奇。后人敬愛他倆,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經變成了真的。白麟的書法、孔明的文章、岳飛的落款,雖然是欺世盜名,表里不一。但是書法確實寫的好,飽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們視為上上品。)接下來我們再去欣賞一下后出師表,在中學的課文當中,我們只要求背誦了《前出師表》,后出師表只作為課外閱讀的文章,所以大家對后出師表可能相對要陌生一些。與前出師表相比較,后出師表更像一篇分析戰爭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訴了我們出師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師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該怎么用人,講國家怎樣才能強盛等等。后出師表當中也有9個帝字,每個字的寫法也是不一樣的。1958年,_參觀武侯祠時,對岳飛的書法大加的贊揚,用了“龍騰虎躍,氣象萬千”八個字來評價。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臣廊,廊內一共有14尊塑像,這14位蜀國官吏都很有才華、為官清正廉潔。其中董允直言敢諫,后主劉禪也怕他三分。鄧芝不僅在“東聯孫吳北巨曹魏”的戰略上立下功勞,而且一輩子都沒有貪污過,在臨死的時候家里沒有半點錢財,非常的清正廉潔。蔣琬、費祎,是諸葛亮臨終時向劉禪推薦的兩位丞相繼承人。蔣琬、費祎的才干雖然沒有諸葛亮高,不過他們能夠忠實的執行諸葛亮的政策,在執政期間,都能夠保住蜀國的安定和繁榮。那居于文臣之首的就是我們面前的這位龐統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覺得龐統又丑又黑,龐統也的確長得有點影響市容,對不起觀眾。但是龐統才思敏捷,博學多智,年輕的時候被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最開始劉備并不看好龐統,就是因為他長得其貌不揚的。后來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多次推薦,劉備又親自與他談論了軍國大事之后,才受到重用。但是龐統卻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現廣漢市)的戰役中被亂箭射死,年僅36歲,非常的年輕。說到龐統的死,了解三國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點冤枉。當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幫忙抗擊漢中的張魯,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策,準備趁機占領蜀地,為自己多爭取一塊地盤。于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難攻的城池,只有一條大道可以到達,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地形從正面進攻是很難取得勝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勝。在得到張松敬獻的蜀地地圖之后,才發現有果真一條小道也可以到達雒城,于是劉備打算兵分兩路,由自己率騎兵走小道,龐統率大軍走大道。大軍主要負責正面攻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制勝的關鍵在于劉備率領的騎兵。龐統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擔心劉備。再三請示了劉備之后,決定率騎兵走小道,進攻雒城。在出征的當天,軍士們三更起床、四更做飯、五更天出發。出發時龐統騎上自己的戰馬,結果戰馬不知道受到了驚嚇,突然不受控制,把龐統摔了下來,經過三番五次的努力,龐統始終不能馴服戰馬。大家都知道劉備愛才心切,害怕自己的軍師受到傷害,于是將自己的戰馬的盧馬讓給了龐統,的盧馬是一匹白色的駿馬,曾經還救過劉備一命。龐統推遲了一番,最后擋不住劉備的熱情,還是接受了。于是,龐統率軍出征了,當軍隊行軍到落鳳坡的時候,龐統突然觀察到兩邊懸崖陡峭,山林間樹木茂盛,作為優秀的軍事,他馬上產生了條件發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嗎?在問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鳳坡,當時龐統全身汗毛豎起,不禁打了個寒戰。心里嘀咕:我號稱“鳳雛”,而這里是落鳳坡,難道我要死在這里。一番調整后,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謂無巧不成書,落鳳坡確實有張任的軍隊埋伏,張任曾經就聽聞劉備騎的是白馬。于是對士兵說:騎白馬的定是劉備,給我朝騎白馬的放箭!頃刻間萬箭齊發,龐統當場被萬千穿心而死。成了劉備的替死鬼,確實是死的冤枉。不過,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死的也不冤枉。話說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龐統收到了諸葛亮的信件,這信件還是從荊州八百里快遞過來的。意思是說,我近日夜觀星象,發現你的守護星昏暗無色,隱隱有墜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會很順利,建議不要攻打雒城。當時龐統卻想,我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立功,諸葛亮肯定是想搶我的功勞,于是沒有接受建議。就這樣,龐統不幸中箭而死。
這個東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以及他的兒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和趙累的塑像。大家看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瞇半閉,美髯垂胸,身著金袍,手執象簡,一付帝王打扮神靈面孔。那有沒有朋友知道人們為什么會把關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關羽的臉又為什么是紅的呢?先說為什么是帝王打扮,關羽字云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結義”故事。當年18路諸侯討伐董卓,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關羽曾經被曹操俘獲,曹操三天兩頭給關羽送美酒美肉美人,還給他加官進爵,但是關羽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在赤壁之戰后,得到了荊州,并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關羽曾經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后,因為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設計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的《三國志》中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簡單來說就是看不起當官的,對下屬士兵卻很好。傲慢和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來的統治者對關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現在的明間企業家,尤其廣東沿海一帶也多半都會拜關公,甚至香港地區的社團、內地的_x這些組織也都拜關公,就是因為他的忠義。在宋朝時,他被追封為王,到了明清時期,加封為關圣大帝,全國各地都修廟祭祀。因此,這里的關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關羽的臉為什么又是紅色的呢?明間傳說,以前關羽的臉是很白的,之所以后來成了紅臉,是因為一次戰敗后,關羽逃到一個寡婦家,眼看著官兵就要追來。家里又是家徒四壁,還有一張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沒地方可藏。關羽和寡婦都急了。最后,寡婦將自己的頭發剪了一縷下來貼在關羽的下巴和兩腮上,又將自己家的公雞宰殺,將雞血均勻的涂抹到關羽的臉上。霎時間,關羽又白臉變成了紅臉,還滿臉的胡須。然后兩人一起睡到床上。當官兵趕到,搜查了一番之后,并沒有發現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關羽,官兵離開之后。關羽向寡婦到了謝之后,也離開了寡婦家。但是后來,不管他怎么洗,臉都是紅的。有人說關羽的臉是羞紅的。因為古時候對女人尤其是寡婦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金銀珠寶或者嫁個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貞潔。關羽覺得自己會影響寡婦的名聲,所以被羞紅了臉。這個故事雖然是杜撰的,但是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當時關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婦也不會冒著犧牲自己的貞潔的危險來救關羽的命。據說明清時期,在全國數孔夫子的廟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關帝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現在大家看到的匾額“業紹高光”是后人對劉備的評價。“業”是指劉備的所創立的基業,就是蜀漢政權,紹有繼承發揚光大的意思,“高”指漢高祖劉邦,“光”指光武帝劉秀,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說:劉備的功業繼承了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基業。殿門口還有一口圓鼎,圓象征天。等會兒我們還會在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長方形的鼎。象征地,天圓地方嘛,在這里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這個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當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劉備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劉備頭戴天平冕冠,身穿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的。《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時,說他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大家想想什么動物是兩耳垂肩啊?對,就是豬;那什么動物又是雙手過膝呢?咦!又對了,就是猴子。豬猴,諸侯,所以說劉備天生就有諸侯相,會獨霸一方。傳說劉備出身的時候也是天有異象,一縷紅光射入劉備家中。24歲的時候,劉備召集關羽、張飛等人參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后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的壯大了勢力。由于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次挫敗,先后投靠了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后來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赤壁大戰后,勢力才得到發展。后來占據益州。于公元220_年在成都稱帝。不久后,為了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劉備率水陸70萬大軍攻打吳國。結果,在夷陵,劉備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從此劉備一病不起,不久死于白帝城(重慶奉節)。其實,劉備從小到大都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小時候的劉備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樣,他不愛學習,最大的愛好是交朋友,喜歡大俠似的人物,很會籠絡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調。唯一的一次沖動,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陸遜所殺后。劉備和關羽張飛兄弟情深,興師伐吳,結果遭到慘敗,所以說啊,沖動是魔鬼,這也印證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沖動的懲罰啊。上天對劉備這一次沖動的懲罰實在有點重了。呵呵!希望我們的朋友們以后不要沖動啊!
在劉備像的東側,是劉備的孫子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個兒子,被封為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的時候,他苦苦勸諫父親劉禪,同鄧艾等來犯的敵人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是劉禪不聽,劉諶非常的傷心,去祖廟哭訴了以后,回到自己的住處,先殺了自己的老婆和兒子,然后自殺。他這種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頌揚。劉備像的西側,原本是有劉禪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親的基業,投降了魏國,后來被安排到漢中。當上了安樂公,魏國皇帝問他覺得在這里過的怎么樣?他居然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出自這里。在宋代的時候,他的塑像就被毀掉,從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面墻壁上,懸掛著木刻的《先祖傳》、《后祖傳》,文章都是從陳壽《三國志》當中摘抄下來的。蜀國的興亡,可以從劉備、劉禪的傳中了解始末。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偏殿,里面供奉的是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大家對張飛都很熟悉,他長得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頷虎須,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氣。大家平時可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都覺得張飛長得非常的丑,有點影響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訴各位,其實張飛有可能長得很帥的。不是開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張飛有兩個女兒,后來這兩個女子都嫁給了后主劉禪。一般從基因的角度來說,女孩子都長得更像父親,男孩子更像母親。劉禪是什么人,他可是整天斗蛐蛐,愛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張飛的兩個女兒很丑的話,劉禪怎么可能會娶啊。就算是你張飛是劉禪老爸的哥們兒,拜把兄弟,劉禪也不一定會娶。所以我們推測張飛的兩個女兒是很漂亮的。當然張飛長得很帥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除了長相,還有很多朋友認為張飛是個莽夫,這個說法有點偏激,其實張飛啊,我們的飛哥也有心細的一面,而且武藝高強。大家都知道飛哥長坂坡橋頭的一聲大吼吧?當時劉備帶著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萬追兵緊隨其后,劉備讓張飛率幾十個士兵斷后。而張飛并沒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后有一片樹林,于是心生一計,讓士兵在樹林外邊到處插上戰旗,馬尾上綁上樹枝,在樹林中來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塵土,而他卻一個人單槍匹馬立于橋頭。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們飛哥一個人立于在橋頭,后面樹林中又是漫天塵土,懷疑有埋伏,才沒有貿然進攻。這樣劉備軍團才逃過一劫。由此可見張飛還是比較心細、是有謀略的。不過,據我分析,當時曹操沒有進攻應該是另有原因。當年關羽溫酒斬華雄后,在慶功宴上,曹操稱贊關羽說:關將軍武藝高強,恐怕當世數一數二。關羽卻說:我算什么,我三弟張飛,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我們今天從口袋里拿手機一樣輕松。這句話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劉備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派人來斷后就等于送死。而劉關張三兄弟情深意重,劉備不可能會讓自己的三弟來送死。那就只剩下兩種情況,一是劉備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張飛來殺我的,二是,后面的樹林塵土漫天,又到處是戰旗,肯定有埋伏。于是曹操下令軍隊后撤。這只是我的推測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現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將廊,武將廊內也有14塑像。他們或因戰功卓著,或因戰死沙場,被立像表彰。趙云居于武將之首,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領。在當陽長阪坡,他一個人從曹操的百萬大軍中,救回了幼主劉禪,威震一時。在漢中爭奪戰中,他憑借膽識,殺退曹軍,劉備稱他“一身都是膽”。趙云是蜀國五虎上將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寢的。但是對于他的死,明間有有另一個版本,傳說他是死于老婆之手。話說,趙云身經百戰,但是身上卻沒有受過一點傷,等到他年老的之后,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脫了衣服,給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體,對他老婆說:老婆你看,我很強壯吧,肌肉很發達吧,很厲害吧,身上一點傷都沒有。他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說,他老婆甚至連他丫鬟的耳朵都聽起繭了,他老婆實在是受不了了,于是想了個辦法。某天晚上,她趁趙云熟睡的時候,用繡花針在他的腳底板上扎了一個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還說自己身上沒有一點傷,我就指出你腳板上有一一個洞,看你還這么炫耀。結果,第二天早上,太陽都升到半空了,趙云還沒有醒來,這個時候他老婆才發現他已經死了。當然這個只是民間的一個傳說而已,并不可信。在武將廊內,除了趙云以外,其他著名將領還有馬超、姜維、黃忠等。馬超武藝高強,當他還是一支獨立勢力時,曾在潼關大敗曹操,弄得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曹操曾說:“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后來馬超被曹操打敗,歸降張魯,又中諸葛亮之計,歸降了劉備,被封為五虎上將。姜維本是魏國一名小將,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時將他收降。因其忠于蜀漢,文武雙全,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為諸葛亮的軍事繼承人。諸葛亮死后,他擔負起蜀國的軍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圖完成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遺愿。黃忠,也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他老當益壯,征戰中總是身先士卒,勇冠三軍。
出了劉備殿就是過廳,過廳比劉備殿低一個臺階。這是當時封建社會君尊臣卑等級觀念的體現。過廳當中懸掛著董必武、郭沫若、馮玉祥、徐悲鴻、舒同等人撰寫的匾額對聯。武侯祠三個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題寫的。
前面這個長方形的鼎,就是我剛才所說到的天圓地方。大家可以抬頭看看,房頂上有幾尊塑像,中間的大家應該都認識,是我們佛教的彌勒佛,兩邊的是道教的風神和雨神。大家可能會問了,把他們放在房頂上有什么作用呢?其實,作用很簡單,就是震災的。古時候這種大殿的房頂都是很高的,發生火災什么的,當時又沒有先進的消防工具,水是潑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災。
我們眼前的這種大殿就是諸葛亮殿,也是傳說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額“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個兒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題寫的。意思是說諸葛亮名滿天下,宇宙在這里并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宇宙這個詞語。當時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指的是時間和空間。
門額上的這幅對聯,是我國十大名聯之一,叫攻心聯,深得_的贊賞。武侯祠的匾額、對聯很多,我們沒那么多時間一一研讀,主要來欣賞一下這一副。先說說對聯的來歷,這幅對聯是清末云南劍川人趙藩撰寫的,當時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學生遍布全國,有個學生在四川做西川節度使,但是這個人的做法有點不太妥當,對百姓實行高壓政策,激起民憤。于是就寫了這幅對聯來提醒他的學生。先看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攻心是來自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這個反側是來自于《詩經》輾轉反側,夢寐思伏。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話,那些讓你輾轉反側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會自動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覺了。能攻心出自諸葛亮的一個典故,諸葛亮平定南方叛亂的時候有一個七擒孟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說第一次就可以把孟獲殺了,但是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是為了使其真心的歸順。如果當時殺了一個孟獲,那以后再出來一個什么李獲,張獲什么的就麻煩了,所以諸葛亮采取了攻心的上策。從古知兵非好戰也,意思是說自古懂戰爭懂軍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戰的人。這也出自一個典故,在平定叛亂的時候,在今天的宜賓一代有一個部族叫藤甲兵。他們穿的藤甲很輕,這藤甲刀砍不動,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樹林間的霧氣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諸葛亮還真搞不過,后來才想到了一條妙計,反利于水者,不利于火嘛。于是將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當時山谷中兩萬藤甲兵燒得是呼天喊地的。從一個軍事家的角度來說,把敵人打敗了,應該高興該哈哈大笑才對。而當時的諸葛亮是什么表情大家知道嗎?當時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長嘆,掩面而泣啊!他為什么哭,因為他不單單是一個軍事家,還是政治家,他覺得自己為了一場戰爭,滅掉了別人整整一個民族的人。所以說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說如果不審時度勢,就算制定了合適的法度也都是錯的。提醒后來治蜀的官員要多思考。這下聯也是有來歷的。當年攻下四川,諸葛亮審時度勢,還是用了劉璋的一些舊臣來治理四川。因為如果把官員全部換成荊州集團的人的話,可能會影響四川的穩定。畢竟強龍難壓地頭蛇嘛。當時劉璋的舊臣法正就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但后來法正就有點囂張了,飛揚跋扈還收受賄賂。按照諸葛亮的治蜀規定,這樣的錯誤該殺頭的了。但是諸葛亮并沒有殺法正,而是約法正吃了一頓飯,聊了聊。響鼓不用重錘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該收斂點了。諸葛亮饒了法正一條命。諸葛亮為什么不殺法正,因為不能殺呀,當時法正算是劉璋舊臣的高級官員,如果殺了法正,其他舊臣還不人心惶惶。誰還會認認真真為國效力。而不殺法正的話,潛臺詞就是告訴各位舊臣,你們如果認真建設國家的話,我不僅不會殺你們。還會提拔你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審時度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諸葛亮的貼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風采。諸葛亮的一身,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前20_年和后20_年。前20_年,他隱居在襄樊的隆中,隱居起來干嘛呢,我們推測他應該是在努力的學習,所以才有經天緯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樂毅、蕭何等名臣。他在隆中雖然足不出戶,卻對天下形勢了若指掌。水鏡先生司馬徽當年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可以安天下。當時劉備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加上徐庶臨別前的極力推薦,他覺得自己需要得到這樣一個能安天下的人。于是馬上和關羽張飛找諸葛亮去了,這才有了著名的三顧茅廬。后20_年,諸葛亮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用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幫助劉備燒出了一個蜀漢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他在四川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把蜀漢王朝治理得僅僅有條。后來他又平定南方叛亂,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個字。最后累死在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軍中,被埋葬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前后20_年加起來正好是54,諸葛亮也剛好活了54歲。那縱觀諸葛亮的一身,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為什么這么說,諸葛亮一生發明了很多東西流傳后世。比如著名的孔明燈、八陣圖、木牛流馬、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們前方的這個東西,知道這是什么嗎?其實啊,這也是諸葛亮的發明,在平定南方孟獲叛亂的時候發明的。這是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期的文物,我們習慣性的稱之為諸葛鼓。這鼓有三個作用:一是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可以當鍋用來做飯;二是在戰場上可以當做鑼鼓,用來報信;三是晚上可以當枕頭睡,可以防止敵人偷襲。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鼓的兩頭大,中間小,成啞鈴的形狀,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將地上稍微挖個坑,把鼓的兩頭放到土里面。如果地面有什么響動的話,聲音可以通過鼓的作用擴大了之后傳到人的耳朵里,這樣就可以防止敵人偷襲。真可謂是一鼓多用了。除了這個鼓之外,號稱中國面包的“饅頭”也是我們諸葛先生發明的。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孟獲,使孟獲終于臣服。于是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南蠻軍士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突然心生一計,命令廚師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顆人頭的形狀。然后,陳設香案,灑酒祭江。蠻頭與饅頭同音。從此,在民間就有了“饅頭”這一說法,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面塑行的祖師爺。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于是,后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由此可見,我們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偉大。那殿左右兩邊分別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在蜀國面臨存亡的時候,他們率部隊與魏軍奮戰,最后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接下來我們到三義廟去參觀。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三義廟,后人為了紀念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于清朝康熙年間修建這座廟宇來紀念他們三兄弟。三義廟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后來為了支持市政建設,于1997年遷建到武侯祠。遷建工程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規定,將原建筑構件一一編號拆下。運到武侯祠后按編號搭建,恢復原貌。
原來的三義廟有五個殿,規模很大,現在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整個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支撐,每根柱子的直徑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邊有10副三國故事的線描石刻畫。畫的原稿取自于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說到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家知道為什么是劉備做了大哥嗎?民間傳說,當年桃園結義時,劉關張三位都爭著做大哥,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張飛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樹,于是出了個鬼點子,規定誰在樹上爬得最高,誰就是老大。話一說完,關羽張飛就一溜煙的爬到書尖上去了。劉備缺沒有行動,他走到樹下讓關羽張飛二人下來。隨后用斧頭把樹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后對他們說:把樹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樹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應該做老大。這下,關羽張飛當然不服了,于是劉備又在院子里抓了一只雞。規定誰要是把雞毛扔到房頂上,誰就當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雞毛扔到房頂上的難度。三人說定以后,由張飛先扔,只見他在雞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長又相對較重的雞毛,后退了十來步,然后往前一沖,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將雞毛往屋頂扔。結果,當然是沒有成功,接下來是關羽。關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細的雞毛,他沒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這有。結果還是沒有成功。最后輪到劉備,只見劉備把整只雞抓在手里,連雞帶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頂上。這下,沒有辦法了,關羽張飛都承認他是老大了。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傳說,傳說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這里講給大家聽聽,純粹是調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來到劉備墓去看看。我們現在經過的是翠竹簇擁的紅墻夾道。夾道的盡頭就是劉備墓。紅墻夾道,就是指兩邊的紅墻夾著中間的石板道路。墻的兩邊種的都是竹子,這種竹叫大葉綿竹,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長得高大茂密,葉子比較寬闊,同時比較有韌性,生長期也比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長到這么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時用的竹筐竹簍都是用這種竹子編成的。說到竹子,四川可以說是竹子的故鄉,全世界共有竹子種類400多種,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種。也因此四川的大熊貓比較多,主要是因為食物比較豐富。當然大熊貓吃的不是大葉綿竹,它們主要食用箭竹,以后有機會到熊貓基地,我們再細說。好了,來欣賞一下我們面前的這幅對聯:一抷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劉備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無人損毀。銅雀臺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個地名,在洛陽城外。現今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上。曹操一生殺人無數,怕死后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讓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個假墓葬。上聯拿劉備和曹操做了一對比,吹捧了劉備,貶低了曹操。下聯就很簡單了,是對歷史的和過去的一種感嘆。
我們來看一下這塊碑,漢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風化掉的,陵在咱們古代專指帝王的墳墓,老百姓的墳墓那是不能夠叫著陵的。漢是劉備政權的號,昭烈是劉備死后的謚號。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們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們把一個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們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這通碑是清代立的,漢代的墓是沒有立碑這種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漢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后人立的。
前面我們這個土堆就是劉備墓,墓高12米,周長180米。這個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兩個明顯的不同點。大家發現是什么了嗎?對,一是劉備的墓太小了,顯得沒有帝王之氣。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劉備墓之所以這么小,我們推測是由于修建陵墓的時間太短太倉促所致。《三國志》記載,劉備于公元220_年稱帝,220_年出兵攻打吳國。戰敗后,退居白帝城,于公元220_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其靈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也就是說公元220_年劉備陵墓開始建設,但公元220_年四月劉備病逝,五月運回成都,為什么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還沒有修好。以當時的人力物力來說,短短一年的時間很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劉備四月病逝的時候,諸葛亮應該是快馬告知了劉禪,可能將修建大規模陵墓的計劃改變了,改成現在這種規模。這是第一個不同點,第二個不同點,劉備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為什么會修成地上墓,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成都屬于平原地帶,地下水十分的豐富,按照當年的說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話不利于墓葬的保護。據史書記載,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和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關于劉備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懷疑,說這只是劉備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節。但是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各位,這個墓是真的。在漢朝,有一個規定,皇帝死后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須葬在都城。加上當時諸葛亮對劉備十分忠心,不可能讓把劉備葬在外地。還有一點,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五常規定。劉禪剛剛即位,為了穩定人心,給大臣們老百姓有個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給人留下罵名。所以這個墓應該是真的。
劉備墓距今1700多年,雖然是地上墓,但是卻從來沒有被盜過。傳說唐代時一伙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墓室內,看見里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關羽下棋,張飛在一旁觀戰,十名武士站立在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系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黏住了嘴。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這只是傳說,據我分析,劉備墓沒有被盜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其一、當時劉備下葬時倡導簡葬、薄葬,可能確實沒什么陪葬品,其二、當時劉備墓外面設有護陵官,戒備森嚴,其三、劉備墓稱為“惠陵”,惠是說劉備仁義施恩惠的意思。劉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人們很敬重他。其四、劉備的二弟是誰,大家都知道吧。關羽是個講義氣,重信義人!全國人民都知道,連_x老大都拜他。盜賊也要講信用嘛,俗話說盜亦有道嘛。估計盜賊們看在關羽的面上,就沒有盜劉備的墓了。
陜西導游詞 篇23
太白山是我國著名的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秦嶺山脈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太白山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條件就更為獨特,它那高聳入云的雄偉氣勢,瞬息萬變的氣候神姿,自古以來就給人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更為中外科學家和文人學士所向往。
太白山的主體由規模龐大的花崗巖體組成,地質學家稱其為“太白花崗巖”。太白花崗巖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上,幾經構造變動、斷層,節理十分發育,它們在各種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勢崢嶸的險、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區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千姿百態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一個個高山湖泊,碧波蕩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當地老人都稱其為“神湖”,實則為“說蝕湖”。這些冰蝕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稱,被列為太白山八景之一。在拔仙臺、跑馬梁一帶,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滾奔騰之勢,令人眼花繚亂。由拔仙臺環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階等第四紀冰川所特有的地貌形態歷歷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謂是研究第四紀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館。
太白山風景秀麗,景色迷人。“太白積雪六月天”中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在過去寒冷的年代,太白山頂終年積雪,每當盛夏,從關中平原眺望,白雪皚皚,銀光四射,蔚為奇觀。
太白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夏商時稱“物山”,周代稱“太乙山”,至魏晉始稱“太白山”。歷代帝王對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跡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贊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自隋、唐以來,眉縣湯峪便是關中著名的療養旅游勝地,先后建有鳳泉宮、鳳泉湯、唐子城等行宮。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名人學士也曾多次登臨太白山,吟詩作畫,“太白潑墨山”便傳說為李白歷作詩之處,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人稱“藥王”,長年隱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采藥走過的棧道的搗藥的碓窩。而藥王的傳說故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
1991年,經國家林業部批準成立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7月,公園正式對游人開放。從此太白山這位養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聘婷少女才向人們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講述她傳奇的故事。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主峰太白山北麓的眉縣境內,公園面積2949公頃,包括10個景區,180多個景點。公園海拔高度從620米到3511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跡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風格獨特的生動畫卷,這里山巒重疊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靜瑰麗,曲流溪澗晶瑩碧透,煙霧浩渺,吐珠濺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畫。置身其中,峽谷壁立,石徑縈回,古楓垂陰,溝壑幽深。陽春,草木吐翠,萬花爭艷;盛夏,綠蔭夾道,涼風習習;金秋,山果串串,楓葉顯媚;寒冬,玉樹銀裝,溫泉吐霧。被譽為眉縣八景之一的“鳳泉神澤”、“魚洞仙音”,會使人怡然自樂;傳說中的“唐子城”、“二郎閣”、“牛窯”、“神女碑”會把你引入美麗的童話世界;神功石、潑墨山、世外桃源、開天關、七女峰會使你身臨其境,游興大發。這里,不僅一山一水、一溝一壑、一峰一石都很別致、優美,就連山上的一林一木、一草一花、一樹一枝也都那樣美妙、神奇。
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氣候、動植物帶明顯的垂直分布。在海拔620米――3511米的山地范圍內,分布了地球上數千公里范圍內才有的氣候帶、植物帶和動物帶,形成了包括3個植物帶、7個植物亞帶、15個植被群系在內的植被垂直分布帶譜。從下到上依次劃分為松櫟類景觀林、樺木景觀林、冷杉景觀林、落葉樺景觀林和高山灌叢景觀林等五個景觀林帶,界限清晰,色調鮮明。
陜西導游詞 篇24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你們好,我是今天的小導游,很高興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合作愉快。今天我們要去參觀西安臨潼的秦兵馬俑,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在這里我要提醒大家:秦兵馬俑是世界文物,請大要文明參觀,俑坑內禁止吸煙、亂扔紙屑,參觀文物不要大聲喧嘩。請大家順序排隊,然后跟我走!
說起秦兵馬俑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們小學課本里就有它的介紹,它可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呢!大家猜猜兵馬用大概有多大?對!它有9xx年統率的一個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將軍?
考考你們,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昂首挺胸。猜猜這是什么?A。武士俑,B。將軍俑,C。騎兵俑。哈哈,猜不出來了吧!答案是B,將軍俑。一看就知道他久經沙場,重任在身。
呵呵,讓我們來看看武士俑:他身高約。8米,體格健壯,體型勻稱。他們身著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段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好像下定決心,只能贏,不許失敗。
路途快要結束了,謝謝本次配合。接下來的時間,將由游客們自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