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精選9篇)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1
西安是明代的全國軍政重鎮,西安鐘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鐘樓構建于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里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覺不踏實,于是想辦法要壓著它。道人術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鐘樓,鐘乃天地之音,可鎮住蛟龍。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并調來“天下第一名鐘”景云鐘前來助陣。
鐘樓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兒子鎮守西安,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東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但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遷都西安一事終未實現。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2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恢復 “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 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xx年,象征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4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恢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_年,象征公元20_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逝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5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本次游覽結束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6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鐘鼓樓及城墻沿途講解的導游_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么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墻沿途風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說起西安的飲食,大家能否說出西安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小吃嗎?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著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嘗西安的風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邊有兩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話“千古風味餃子香,傳奇品質德發長”,對,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德發長,德發長是以餃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嘗的話可以在我們旅行完之后互相結伴去感受一下德發長的非同尋常之處,同時也告訴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沒品嘗過這里的餃子!不過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風味這一名號,想必一定實至名歸吧!說完了餃子那么有的人就要問了羊肉泡饃在哪個地方有賣的?那么請大家隨我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德發長隔壁有個同樣建筑風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門口我們會不經意留意到一個雕塑,那么大家能說出這個雕塑展示了陜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來)同盛祥主營牛羊肉泡饃、各種特色小吃,而且將傳統特色與現代時尚融為一體,所以來這個地方來就餐的話我想大家會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7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20_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_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8
大家好,我們現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優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逝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么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誓樓到北院門一線,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過有時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還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回民街顧名思義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的一條街道,大約500米左右,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
成蔭,路的兩旁逝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游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于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趣的傳說,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掌柜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著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嘗一下當地的民俗風味。
其實在回民小吃一條街上,還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飾品供大家選購,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飾品可謂是琳瑯滿目,種類多樣,比如這里還擺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飾品,那么大家可以買上一兩個作為來西安的紀念。于此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里的有很多有賣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紅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紅代表吉祥與如意,所以我想大家還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選購一些紀念品的。
陜西鐘鼓樓的導游詞范文 篇9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