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導游詞簡短的(通用3篇)
大雁塔導游詞簡短的 篇1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我是導游小#。雖處鬧市,卻是一個放松休閑的好去處。大雁塔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由前面的大慈恩寺、大雁塔以及南北廣場、東西兩苑組成,占地約五百畝。《西游記》里的唐僧可謂家喻戶曉,他的原型就是我國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玄奘與大慈恩寺以及大雁塔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今天參觀完這里,大家就可以有一個十分清晰的了解了。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就是大雁塔南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的就是玄奘法師的高大銅像。
你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仗,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在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玄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他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成都凈土寺剃度為僧。玄奘先后周游全國十余省,遍訪十余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貞觀三年,為解決佛教中的疑難問題前去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即今印度取經,著《大唐西域記》一書,是我國取經者中成就最卓著之人。公元645年在被授予佛教界最高稱號“三藏法師”后,返回長安,潛心翻譯佛教經典20xx年。公元664年圓寂于銅川玉華寺。唐太宗尊稱他是“法門之領袖”,唐高宗稱他是“真如之冠冕”。
在玄奘銅像的身后,就是大慈恩寺,即玄奘開創的慈恩宗的祖庭。慈恩寺,又名無漏寺,是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的門口,大家看,門匾上“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親自題寫的。寺院的正門有稱為山門,也叫三門。中間的是空門,東邊的是無相門,西邊的是無作門,象征入門三解脫。所以人們常將出家作各尚叫作墜入空門。我們現在就從這里進入寺院吧,但我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入空門,而是繼續我們的參觀。大家可以看到左右各有一樓。
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一口鐵鐘,鑄于公元1548年,重15噸,鐘上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鐘自鑄成一直沿用至今。每天寺院僧人聞鐘而起,聞鼓而眠。晨鐘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谷豐登。關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由此而來。西邊是鼓樓,樓里懸掛一面大鼓。鐘鼓皆為寺院大型法器。眾所周知,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大家面前高臺上的建筑就是大雄寶殿。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佛祖三身佛像。中為法身毗盧遮那佛,西為報身盧舍那佛,東為應身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塑像,均為明代雕塑,象征真理和智慧。
東西兩廂排列著包括玄奘和慶友在內的18尊羅漢像。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塑有南海觀音菩薩及眾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好了,我們現在穿過大雄寶殿,可以看到后面的這個藏經樓,在這里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繼續往北面走,我們可以看到坐落于寺院內的大雁塔。它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樓閣式磚塔,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建為七層,人們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即由此而來。
大雁塔高64.7米,呈方錐形。塔底層邊長25米,每層四面各有一個磚券拱門。整座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唐末以后,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站在塔上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等一會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塔游覽,由于樓梯窄陡,登塔時注意安全。走近大雁塔,西側門楣上雕刻有唐代建筑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李世民、李治分別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記碑》,稱頌玄奘法師獻身佛教事業的偉大精神,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是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雁塔題名”也是大雁塔獨有的一道風景。
自唐中宗神豬年間,進士張莒登塔題名,后文人們競相效仿,相沿成習。唐代士子考取進士后,都要登上雁塔賦詩并將姓名、籍貫、及第時間用墨筆題留于雁塔墻壁之上。日后升為卿相的還要用朱筆改寫。“雁塔題名”被視為人生一大榮耀之事。白居易在考中進士、登上雁塔時就作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游客朋友,繞過大雁塔向北,我們前往玄奘三藏院門。大門前修了一座長20多米,高2米多的漢白玉照壁,照壁南面是集褚遂良字刻的“法門領袖”四個字,北面是趙樸初題寫的“民族脊梁”四個字。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的建筑群,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桃明堂三部分組成,其中大遍覺堂供奉的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是本寺的鎮館之寶。
大雁塔導游詞簡短的 篇2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慈恩寺參觀。我是導游員何雅勝,很高興認識大家。
距離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國重點文物寺院。寺院內的大雁塔是國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
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589年,初名為“無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為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為“大慈恩寺”。唐朝時,寺院內共有1897間華麗的房屋,他是全長安城內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滅亡后,大慈恩寺也漸漸毀壞。現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這個門叫做山門。也叫做三解脫門,意思是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大慈恩寺的建筑結構和每一個中國傳統式的庭院結構一樣,所有的建筑都非常講究對稱。現在您看到的兩座小樓為鐘樓、鼓樓,里面懸掛著明代1548年鑄造的一口大鐘,重15噸,上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雁塔晨鐘”是觀眾八景之一。
西面為鼓樓,樓里存有一面直徑為2.13米的大姑,用于為僧眾報時。
大慈恩寺內現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們四點半敲鐘起床,晚上九點擊鼓睡覺。
我們看到的磚木結構的建筑是“大雄寶殿”,他是佛教寺院內主要建筑。“大雄”是對佛的尊稱,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對一切魔障都無所畏懼。大殿里面供奉著佛教創始人釋迦的三尊鍍金塑像,他們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間的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顯示人間的化身。
西側的這尊叫做報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后的化身。
東側的這尊叫做應神佛,是佛為普渡眾生隨機緣應變之身。
三身佛的兩側是迦葉和阿難,他們是佛的兩大弟子。殿堂的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他們是佛在世時常伴身邊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香客、游客來到慈恩寺燒香祈愿,保佑他們生活幸福、平安。大殿前的兩棵樹叫做“龍爪槐”,種植于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雁塔題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進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詩題名,象征從此事業青云直上。現今,慈恩寺內大多數的雁塔題名碑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下面我們繼續參觀。
法堂
前方我們看到的二層建筑就是法堂和藏經樓。法堂,就是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課堂。法堂供奉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只要念佛人一心誦念“阿彌陀佛”,死豬就能被接引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為“接引佛”,殿內還陳列著“玄奘負笈圖”和他兩位高徒窺基和人園測的拓片。窺基是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園測是新羅國的王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師在當時的聲望是多么的崇高。
二層就是藏經樓,主要用于保存重要的佛經經典資料。玄奘法師當年歷經艱險從佛國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經,都是珍貴的“貝葉經”。什么是貝葉經呢?古印度將梵文佛經文刻寫在經過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因此成為貝葉經。正是因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經,所以他余生都用在翻譯佛經上,17載西天取經,19載翻譯佛經,直至圓寂。玄奘法師為了弘揚佛法貢獻了他畢生精力。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就是大雁塔了。
大雁塔
我們眼前的就是雄偉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錐形磚塔。磨磚對縫,造型雄偉,氣勢宏大,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帶回的經像和舍利,奏請高宗允許,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法師親自設計監督,親自運土搬磚。塔初設計時,完全依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后來建成了高5層,磚表土心的實心塔。后因磚縫草木叢生,漸次頹廢。后來在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為十層可攀登的塔。但此塔也在風雨中頹敗,唐后期改建為七層磚塔。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大概就是由此來吧。后經后唐、明清,多次改造維修,特別在明代萬歷年間又在塔的外表包砌了一層青磚,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體造型,形成大雁塔的現在面貌。現塔高64.7米,共七層,塔體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頂層,俯瞰四周秀麗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外兩側大的磚中鑲嵌有兩通被后世奉為書法瑰寶的石碑,西側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玄奘譯經所撰寫的序文。東側為《述三藏圣教序記碑》,由太子李治(即后來的高宗)撰寫的記文。
他們都贊揚了玄奘法師對佛教所做出的貢獻。這兩通石碑的碑文由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塔的第二層供有明代一尊阿彌陀佛銅像。
第三層供奉著兩顆珍貴的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贈送給大雁塔的珍貴禮物。
第四層是“同州圣教序”碑和“集王圣教序”碑的拓片。現在這兩通珍貴的唐碑都珍藏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館。
在第五層我們可以看到釋迦如來足跡石。在佛國印度,對佛教十分虔誠,佛教徒對釋迦非常敬仰,進而對佛足跡甚為敬重,足見如見佛,一樣頂禮佛拜。
塔內第六層,我們可以可以在四周看到很多著名詩人的詩作。那么我們就要講一講與雁塔有關的另一個文化盛舉了,這就是“曲江流飲”和“雁塔詩會”。“曲江流飲常不斷”,這也是長安八景之一。是說一些文人雅士常常會相約到曲江飲酒作樂,曲江,顧名思義,就是彎彎曲曲的水流了,詩人們把酒杯放在水面上讓它自由地漂流,流到某人面前,他就要一飲而盡,然后賦詩一首。之后他們還要登上大雁塔,抒發情懷。這里陳列的唐詩書法作品就是大雁塔建成一百周年之際,杜甫、岑參等五位詩人的一次詩會所賦詩作。
我們登到塔的頂層,可以四周眺望一下古城西安的美麗風景。
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的就是玄奘三藏院了。
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前)我們現在在漢白玉照壁上看到的“法門領袖”4分大字,就是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對玄奘法師的高度贊揚。
我們面對的這座氣勢宏偉的仿唐建筑群就是玄奘三藏院,中為“大遍覺堂”,兩邊分別是“光明堂”和“堂”。以刻銅、柚木雕刻和漢白玉雕刻的形式,通過巨幅壁畫展現了玄奘一生從出生、出家、出國求法、游學佛國、曲女法會、榮歸長安、翻譯經文、直至圓寂、功德圓滿往生彌勒凈土境界的全部過程。
(光明堂)光明堂主要講述了從玄奘出生到曲女法會的故事,我們主要講述這幅畫面:玄奘法師歷盡艱難險阻終于來到了佛國印度的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時。住持戒賢長老親自接見了他。當他知道玄奘是從東土大唐來求學佛法時非常激動,讓他的侄子給玄奘法師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戒賢長老已經100多歲了,他20年前患了風疾,只要遇風周身就如同火燒刀割般痛苦。3年前,病情加劇,戒賢長老覺得難以忍受,決定絕食自盡了此一生。就在當天晚上,他做夢夢見三位菩薩,告訴他不能死,因為3年后會有一位東土大唐的高僧想他求法,要悔之不倦,認真傳授給他佛法。夢醒后,風疾也奇跡般地痊愈了。戒賢長老問玄奘法師在路上走了幾年,玄奘法師答3年。眾僧都驚嘆萬分,覺得十分神奇。
這幅畫面就是展現了玄奘法師在佛國印度最輝煌的一個時刻——曲女城大會。這次隆重的法會,五印度十八國國王,以及各國的高增大的數千人都參加了。在辯經法會上,連續十八日都無人辯論過玄奘法師,取得了無可爭議的勝利,成為了曲女城大會的論主。各國國王紛紛贈送寶物,玄奘一再辭謝,只是遵照印度傳統的論勝規矩,乘坐象輿巡游。+6于是萬眾歡騰,善男信女們帶著香花追隨其后。可以說,玄奘的聲望在印度達到了高峰。他是那爛陀寺著名的十大高增之一,可以享盡尊崇發和榮華富貴。但他為了弘揚佛法,毅然謝絕了各國國王的挽留,決定把真經帶回大唐。
(大遍覺堂)大遍覺堂內供奉著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大遍覺”是皇帝賜給玄奘法師的尊號,意識是完全覺悟者,也就是認為玄奘已經達到菩薩的境界。
關于玄奘靈骨也有一個復雜曲折的故事。唐高宗麟德元年(644年)玄奘法師于銅川“玉華宮”圓寂。盡管他留下遺言,希望喪事一切從簡,但唐高宗和眾僧仍是把厚葬于浐河之畔的白鹿原。之后,因為高宗在大明宮每每看到玄奘墓地,就會傷心落淚。于是在少陵塬又修建五層靈塔遷葬玄奘靈骨,這就是長安的“興教寺”塔。之后唐末戰亂,為了保護玄奘靈骨,二次遷移到戶縣“紫閣寺”。宋時,南京演化大師可政和尚又親自背負玄奘頂骨到金陵“長干寺”。之后隨著歷史變遷,寺院荒廢,玄奘遺骨不知所蹤。直至1942年,日軍因修防御工事,玄奘頂骨驚現南京。到現在全世界已有十幾處寺院擁有玄奘靈骨。大遍覺堂的玄奘頂骨舍利就是由南京靈骨寺贈送的。玄奘頂骨回到大慈恩寺,安置在大遍覺堂,現在可謂是安得其所。
玄奘青銅坐像后的漢白玉雕,描述的是彌勒說法圖。玄奘一生追求的境界就是往生彌勒境界。我們想。玄奘現在一定就是身處聽法菩薩中。西壁是《佛說彌勒上生經》變,東壁是《佛說彌勒下生經》變。
(堂)接著光明堂的故事,堂就是講述了玄奘榮歸長安、翻譯經書直至圓寂的故事。這幅畫面就是玄奘在宰相房玄齡的陪同下來到東都洛陽拜見唐太宗李世民。玄奘法師受到了隆重的歡迎,高僧大德、文武百官都夾道相迎。
這幅畫面就是描繪了玄奘譯經的場面和嚴謹。正是因為玄奘法師本人靜通梵文,以及他高深的佛學造詣,才創造了輝煌的翻譯成果。
最后這幅畫面就是描繪了了玄奘圓寂后,彩虹貫日,蓮花朵朵,眾飛天和彌勒來迎。我們想象玄奘圓寂后就是上升于大遍覺堂中所描繪的彌勒凈土吧。
玄奘西天取經的經歷深遠,因此歷代都有對玄奘取經故事的演繹,而明代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就是傳播最廣、最家喻戶曉的一種演義了。
(民族脊梁照壁前)玄奘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的愛國者。在印度游學期間,獲得極高的榮譽,收到五印度僧俗的極大尊崇,但他仍然謝絕了戒日王、鳩摩羅王等國王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國,弘揚佛法。并且他曾向印度人民介紹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向戒日王介紹了大唐的政治文化、文化經濟,甚至包括唐樂大曲《秦王破陣樂》等。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古代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我國的翻譯從佛經開始,而玄奘開場了我國佛法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他所著作的《大唐西域記》也被列為東方四大游記之一。玄奘法師為弘揚佛法、繼承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他畢生精力。有一首歌高度了概括了玄奘精神,并寄予今天議案的留學生和青少年:“嚴他曾將貝葉藏,千秋盛譽贊玄奘。不辭艱辛游天竺,去的真經返大唐。留學生只愿圖利國,求知理應做騰驤。諸君勿被香風醉,莫把他邦當故鄉。”玄奘精神的核
心就是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是魯迅先生對像玄奘法師這樣為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奮斗不息的人們的高度贊揚,這里更是對玄奘精神的高度概括。
大雁塔魏巍屹,玄奘法師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將萬古長存。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大雁塔導游詞簡短的 篇3
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