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精選11篇)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1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規模宏大,總面積2萬余公頃,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來到昭陵,一定要給大家先講講李世民這位偉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謀,幫助父親李淵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淵禪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在位23年。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賢、廣開言路、虛心納課,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關系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順應民心和歷史發展的政策,開創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榮、民族關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聲名遠播,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儉薄送終”的遺囑,選距長安約80公里的九峻山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繼續營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勢突兀,地處烴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等山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氣勢磅磷,蔚為壯觀。九峻山主峰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號稱“筆架山”。公元鈾9年,唐太宗病故,與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宮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間。從唐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人葬到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5年之久。昭陵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時它還開創了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也可以說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因山為陵,就是選擇自然山峰,從旁邊鑿洞為蜒(音響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宮殿。據有關資料記述,昭陵從蜒道至墓室深約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門。地宮寬敞富麗,幾乎與長安城的宮殿差不多。蜒道兩側設東西兩廂,廂內放置石柜,柜內有裝殉葬品的鐵匣。陵山上還為護陵人員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為了解決來往不便的困難,又沿山崖修了棧道。經過1000多年的滄桑變換,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兒處廢墟,如朱雀門、獻殿、祭壇、司馬門、皇城等。據記載,皇城建筑曾經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間。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2
昭陵陵園方圓的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徵、李靖、李勛(徐慰功)的墓與眾不同;太宗李世民的靈寢位于陵園最北端,像皇宮在長安城北部一樣,居高臨下,氣勢壯觀雄偉,為以前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因山勢陡峭,來往不便,于是順山旁架設棧道,繞山3仍米,才能到達墓門。后來為了圍固山陵;將棧道拆除,與外界隔絕。陵山有內外兩重垣墻圍繞,外城遺址已難考證,方形的內城依山婉蜒,墻四隅建有角樓,正中各開一間: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陵園內主要建筑是獻殿和寢宮。獻殿位于朱雀門內,正對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1992年在獻殿遺址曾發現一件殘缺鵝吻,高1.5米,寬0.65米,底長1米,重約150公斤,可見原建筑規模之宏偉壯觀。寢宮建筑在陵山垣墻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內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靈魂起居的場所,為守陵官員、宮人所住。詩人杜甫在《重經昭陵》中寫道:“靈寢盤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可見,當時昭陵不但險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陰。
昭陵的營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術家閻立德設計的,在規模和布局上都有獨特的風格。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長孫氏以后,詔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壇內的。六駿是六匹曾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立過戰功的駿馬。石刻駿馬姿態各異,但都矯鍵雄強,生氣勃勃。
“昭陵六駿”石刻吸取了佛教藝術的浮雕法,以熟練的技巧、簡潔的手法刻畫真實的事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這幾件藝術珍品在19世紀刀年代遭到破壞,其中有兩件被盜運到國外,瑚存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件在盜運時被發現,運回西安,今陳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內。在盜運過程中,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數塊,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現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題贊詞和馬的名稱也都看不見了。所幸還有北宋游師雄立的昭陵六駿碑,以線刻手法記錄了六駿浮雕的細部、名稱、毛色特點、戰功及太宗贊六馬的全文。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陜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后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后以山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云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范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游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游覽一番。
各位游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陜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設置陵寢、門闕、城墻,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抬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峰相連:正對游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為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峰為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群眾俗稱奶頭山。“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峰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為如此筑陵較為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筑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為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4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沈陽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游覽沈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沈陽由于坐落在渾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歷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于朝政u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于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斗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于沒有重視建筑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年的漫長序幕。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5
這里是與六駿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壇的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這些石像早年也被毀,現僅存四座像的題名像座。石像的形象沒有具體記錄,有些資料只說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體高大、魁偉。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內放置墓志石的風氣。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幾乎每座墓內都有墓志石。大部分碑石現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館內。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又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譽為“天下名陵”。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到的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勛墓。李勃(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勃,字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初大將,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會算,曾運籌惟握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17歲時,參加隋末的瓦崗農民起義軍,與秦瓊、羅士信不同,6勃可是瓦崗軍元老級的人物,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后隨李密舊部歸唐,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諱,單名勛。他曾奉事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戰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賞識。在他生病時,唐太宗曾經親自為他剪須和煎藥。
李勃死后,唐高宗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家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鍵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勛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李顛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后,唐中宗為李勃追復官爵,并重新安葬。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復的李勃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梁進德冠,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各異的胡桶和駱駝桶,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6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規模宏大,總面積2萬余公頃,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來到昭陵,一定要給大家先講講李世民這位偉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謀,幫助父親李淵打下江山,于公元620xx年由高祖李淵禪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在位20xx年。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賢、廣開言路、虛心納課,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關系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順應民心和歷史發展的政策,開創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榮、民族關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聲名遠播,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病故。太宗遵其 “因山而葬”、“儉薄送終”的遺囑,選距長安約80公里的九峻山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繼續營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勢突兀,地處烴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等山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氣勢磅磷,蔚為壯觀。九峻山主峰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號稱“筆架山”。公元鈾9年,唐太宗病故,與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宮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間。從唐貞觀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人葬到唐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20xx年之久。昭陵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時它還開創了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也可以說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因山為陵,就是選擇自然山峰,從旁邊鑿洞為蜒 (音響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宮殿。據有關資料記述,昭陵從蜒道至墓室深約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門。地宮寬敞富麗,幾乎與長安城的宮殿差不多。蜒道兩側設東西兩廂,廂內放置石柜,柜內有裝殉葬品的鐵匣。陵山上還為護陵人員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為了解決來往不便的困難,又沿山崖修了棧道。經過1000多年的滄桑變換,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兒處廢墟,如朱雀門、獻殿、祭壇、司馬門、皇城等。據記載,皇城建筑曾經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間。
昭陵陵園方圓的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徵、李靖、李勛 (徐慰功)的墓與眾不同;太宗李世民的靈寢位于陵園最北端,像皇宮在長安城北部一樣,居高臨下,氣勢壯觀雄偉,為以前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因山勢陡峭,來往不便,于是順山旁架設棧道,繞山3仍米,才能到達墓門。后來為了圍固山陵;將棧道拆除,與外界隔絕。陵山有內外兩重垣墻圍繞,外城遺址已難考證,方形的內城依山婉蜒,墻四隅建有角樓,正中各開一間: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陵園內主要建筑是獻殿和寢宮。獻殿位于朱雀門內,正對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1992 年在獻殿遺址曾發現一件殘缺鵝吻,高1.5米,寬0.65米,底長1米,重約150公斤,可見原建筑規模之宏偉壯觀。寢宮建筑在陵山垣墻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內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靈魂起居的場所,為守陵官員、宮人所住。詩人杜甫在《重經昭陵》中寫道:“靈寢盤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可見,當時昭陵不但險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陰。
昭陵的營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術家閻立德設計的,在規模和布局上都有獨特的風格。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長孫氏以后,詔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壇內的。六駿是六匹曾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立過戰功的駿馬。石刻駿馬姿態各異,但都矯鍵雄強,生氣勃勃。
“昭陵六駿”石刻吸取了佛教藝術的浮雕法,以熟練的技巧、簡潔的手法刻畫真實的事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這幾件藝術珍品在19世紀刀年代遭到破壞,其中有兩件被盜運到國外,瑚存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件在盜運時被發現,運回西安,今陳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內。在盜運過程中,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數塊,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現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題贊詞和馬的名稱也都看不見了。所幸還有北宋游師雄立的昭陵六駿碑,以線刻手法記錄了六駿浮雕的細部、名稱、毛色特點、戰功及太宗贊六馬的全文。
這里是與六駿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壇的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這些石像早年也被毀,現僅存四座像的題名像座。石像的形象沒有具體記錄,有些資料只說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體高大、魁偉。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內放置墓志石的風氣。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幾乎每座墓內都有墓志石。大部分碑石現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館內。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又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譽為 “天下名陵”。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到的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勛墓。李勃(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勃,字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初大將,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會算,曾運籌惟握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17歲時,參加隋末的瓦崗農民起義軍,與秦瓊、羅士信不同,6勃可是瓦崗軍元老級的人物,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后隨李密舊部歸唐,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諱,單名勛。他曾奉事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戰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賞識。在他生病時,唐太宗曾經親自為他剪須和煎藥。
李勃死后,唐高宗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家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鍵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勛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李顛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后,唐中宗為李勃追復官爵,并重新安葬。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復的李勃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梁進德冠,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各異的胡桶和駱駝桶,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 “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里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為這些碑石和墓志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昭陵碑石形體高大,雕刻精細,均為初唐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書的《李勃碑》、孔穎達碑座的刻字,尉遲敬德墓志蓋的“飛白書”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書,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儲遂良、虞世南和薛棱,號稱 “初唐四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典范佳作。例如,豬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書法秀逸柔婉,筆力豐滿;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字體疏朗,筆力道勁,是歐陽詢傳世的最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碑石均有破損。這批藝術瑰寶在20世紀20xx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壞。當時軍閥混戰,碑石無人過問,一些不法書商勾結地方官吏,將碑石拓片出售,價格高達20xx兩銀子。為了進一步抬高價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關鍵的字,如時間、人名、地名砸毀,讓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來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兒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數量最多的是陶桶。這種彩繪釉陶桶的制作工藝也很獨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燒成型后,施以鉛釉,然后再經燒制便成釉桶。昭陵出土的這種彩繪釉陶桶造型美觀,姿態多樣,神情生動。多種多樣的發型和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物質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領長大衣的男立桶,著翻領袍的女站桶和頭戴翻沿帽、足登小蠻靴的騎馬女桶等。還有頭戴翻沿帽、敞胸襟、滿臉絡綢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顯,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攜帶水葫蘆及野雞、野兔的駱駝,則表現商旅們在“絲綢之路”上長途跋涉的情景。彩繪釉陶桶僅流行于初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7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余座陪葬墓,建成了昭陵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位于昭陵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在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西距縣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遺址型博物館。館內藏有文物8000余件,現有陳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陳列室,唐墓壁畫陳列室,碑石陳列室兩座(昭陵碑林),四座陳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園近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余件(組)。
在昭陵文物精華展廳里,陳列著昭陵祭壇遺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昭陵獨有的彩繪釉陶和絢麗多彩的唐三彩。張士貴墓出土的貼金彩繪文武官俑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唐墓壁畫陳列室展出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畫,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軍事活動的視覺再現。昭陵碑林始建于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駿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圖碑等60余通,多件為國家一級文物。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8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為 天下名陵 。位于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為陵。站在坦蕩的關中平原上,遙望云霧繚繞的九峻山,矚目高聳的主峰,確如明代詩人趙崡所描述的 眾山忽破碎,突兀一青峰 。
九峻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梁拱舉,一峰獨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帶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后,襯托得陵山主峰更加孤聳回絕。九峻山主峰更有其多變的魅力,從正南方向望去,呈圓錐形,很有 刺破青天愕未殘 的氣勢;從東南方問望去,卻成三峰聚會,活像一座筆架,因而,徑陽、三原一帶人叫它 筆架山 ;從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斗型,很有點像日本的富土山。
這些,給昭陵染上了神奇與浪漫的色彩。可想當年,陵區內遮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氤氳于九峻山頭的薄霧與云霄,自當更增添了這座帝王陵墓森嚴與玄秘的氣氛。登上陵頂,勁風呼嘯,亂云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左顧寒門,右盼乾陵。覽物思情,襟胸忽放,追憶先祖功業,激勵人生志節,倒還真有點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云游 的感覺,于休閑之時覓得此番情趣,不亦樂乎。號稱 昭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陵園占地面積三十萬畝,周長60公里,轄四個鄉,陵園內有187座皇親國戚和文臣武將的陪葬墓。
昭陵陵園是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長樂公主、韋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壁畫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博物館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9
楊貴妃,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陽市)人,后遷至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環。其父楊玄湖。玉環早年喪母,其叔父將其養九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原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于壽王李瑁妃。公元736年屆惠妃死。唐玄宗將其召入宮中,為女官。在初次見玄宗時穿道士服。故號太真。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封為貴妃,受到玄宗寵愛,父、兄、姐妹皆因之顯貴.堂兄楊國忠被封為宰相,操縱朝政,勢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敗,國勢漸微,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陷洛陽,破潼關,京師震動。玄宗帶楊貴妃逃往四川。途經馬坡,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軍將士,以楊貴妃和楊國忠倡亂誤國,憤而殺死楊國忠,逼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這一事件有生動細致的描寫:“九重城翩煙塵生,干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死后即葬于馬坡。
據文獻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軍隊收復長安,玄宗回來,曾密令人將楊貴妃遷葬。因此該墓究竟是原來的墓還是遷葬后的墓,或者是楊貴妃的衣冠冢,尚無確征。
現在的貴妃墓為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橫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游人也要帶包墓上回去,于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為了保護墳墓,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上了。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游人至此讀詠周圍回廊上的古人詩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懷,當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在貴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邊用潔白的漢白玉 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貴妃站像。她表情凝重,目光向著坡下。似乎在想著什么!楊貴妃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10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里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為這些碑石和墓志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昭陵碑石形體高大,雕刻精細,均為初唐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書的《李勃碑》、孔穎達碑座的刻字,尉遲敬德墓志蓋的“飛白書”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書,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儲遂良、虞世南和薛棱,號稱“初唐四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典范佳作。例如,豬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書法秀逸柔婉,筆力豐滿;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字體疏朗,筆力道勁,是歐陽詢傳世的最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碑石均有破損。這批藝術瑰寶在20世紀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壞。當時軍閥混戰,碑石無人過問,一些不法書商勾結地方官吏,將碑石拓片出售,價格高達20__兩銀子。為了進一步抬高價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關鍵的字,如時間、人名、地名砸毀,讓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來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兒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數量最多的是陶桶。這種彩繪釉陶桶的制作工藝也很獨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燒成型后,施以鉛釉,然后再經燒制便成釉桶。昭陵出土的這種彩繪釉陶桶造型美觀,姿態多樣,神情生動。多種多樣的發型和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物質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領長大衣的男立桶,著翻領袍的女站桶和頭戴翻沿帽、足登小蠻靴的騎馬女桶等。還有頭戴翻沿帽、敞胸襟、滿臉絡綢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顯,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攜帶水葫蘆及野雞、野兔的駱駝,則表現商旅們在“絲綢之路”上長途跋涉的情景。彩繪釉陶桶僅流行于初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2023年陜西昭陵的導游詞 篇11
昭陵博物館是一所展示初唐文化及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保存的大量歷史文物,不僅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而且是反映唐代前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珍貴資料。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西側,距離禮泉縣17公里,與昭陵相距14公里。
昭陵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陵墓。昭陵博物館內,除李勃墓外,還包括兩個碑石陳列室和出土文物、雕刻繪畫展廳。除展出近年來發掘出土的十多座陪葬墓中文物外,主要陳列昭陵范圍出土的各式唐代碎石與墓志銘。因為這些碎石獨有的巨大書法藝術價值,這座博物館又被人稱為“昭陵碑林”。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陵園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