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精選27篇)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20xx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游客,您能猜出這是什么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于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于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0xx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各位游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筑,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為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為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后,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后返回長安,歷時20xx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并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贊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那么,我們今天的參觀游覽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
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 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
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與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與《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與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與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4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由玄奘法師親自設計建造,親自搬土運磚,歷時兩年終于建成。最初的雁塔為五層,高180尺,后來毀壞嚴重,到武則天時改建為七層,人們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大概由此而來,大雁塔造型簡潔,氣勢宏偉,是我國佛教藝術中的杰作。塔內建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被稱為“二圣三絕碑”。
接下來我們去參觀“玄奘三藏院”,它是一組仿唐建筑群,全院由西院的光明堂、中院的大遍覺堂和東院的般若堂三部分組成,將玄奘大師的輝煌一生分為兩個階段,三個不同層面的向世人展示,西院的光明堂展示的是大師出生到四十歲取經回國的經歷和動人事跡,稱為“參學求法階段”,東院般若堂的內容是玄奘大師取經東歸受唐王朝的隆重歡迎和勵志譯經、傳法、弘法直到圓寂,稱為“譯經弘法階段”,中間的大遍覺堂,則以更深層次的內涵表現了“玄奘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的宗教背景。
【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海洋館—寒窯——胡亥墓】
大雁塔自古以來就是曲江之地,下面我們就去參觀曲江旅游區的其它幾個著名景點。
首先我們去大雁塔北廣場參觀,這是一個以突出大雁塔、大慈恩寺以及大唐文化的主題廣場,于20___年建成,由噴泉水景區,大唐盛世浮雕景區,大唐東西步行街,唐詩園林區等組成,內有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現已成為了西安的“城市會客廳”和“城市名片”。
下面我們來到了大唐芙蓉園,它是在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園林的建筑形式,于20___年建成并對游人開放,占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內有紫云樓、鳳鳴九天歌劇院、陸羽茶社、仕女館等等許多的仿唐建筑群,擁有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是我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與風貌的主題公園,被譽為“盛唐主題天下第一園”。在曲江旅游區,我們可以參觀到曲江海洋館,它是西部最大的海洋館,占地90畝,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主要由海豚表演館、海洋科普館、熱帶雨林館、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觀園等部分組成。我們還可以參觀到傳說中薛平貴與王寶川愛情故事的發生地寒窯以及以平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5
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在南門東西兩側的碑龕內鑲嵌著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記》碑,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文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圣教》。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貴書法碑刻。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大雁塔(Da Yan Ta)(英文:Great Wild Goose Pagoda)陜西省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而修建,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民間人士道:“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6
朋友們大家好!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雁塔(Da Yan Ta)(英文:Great Wild Goose Pagoda)陜西省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而修建,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7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里。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的建筑,后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可不幸的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才有今天的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的不可多得的杰作。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后的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的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秘的面紗!吸引著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8
在中國的西北部,美麗的西安市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有標志性建筑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保存完好,現在供游人參觀、游覽,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景點,更是著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征。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標志。
雁塔的由來神奇玄秘。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的建筑,后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可不幸的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才有今天的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的不可多得的杰作。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現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的。過去,西安有過數次的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后來,塔下身部分為土質,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后的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的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秘的面紗!吸引著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9
大雁塔位于距西安市區4公里的慈恩寺內,始建于公元652年,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唐三藏)自天竺國歸來后,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并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筆親書《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記碑》。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是去西安的必游之地。
大雁塔北廣場設有號稱亞洲第一大的音樂噴泉,表演時間為:周一至周五12:00、21:00(周二中午無表演),周六、周日:12:00、14:00、16:00、18:00、21:00.每場的表演時間為20分鐘,冬季晚上比夏季提前30分鐘表演。
它聳立千年,南北廣場布滿巨大的仿唐建筑。并且有著號稱亞洲第一大的北廣場音樂噴泉,有許多民眾在噴泉區玩耍嬉鬧。南廣場有玄奘雕像和大唐不夜城。西邊有是咖啡酒吧飯館的聚集地,同樣熱鬧不已。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0
歡迎,旅客們來到這里游玩!
“雁塔題名”始于唐代。當時每次科舉考試之后,新科進士除了戴花騎馬遍游長安之外,還要雁塔登高,留詩題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榮譽。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后,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
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地的文人學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試(相當于省級考試)結束后,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直到現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 “ 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 ” 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 4 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 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 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 “ 慈恩 ” 。 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 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 這座寺院當年由 13 座庭院組成,面積達 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 7 倍。 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 慈恩寺現有面積 32314 平方米,約合 48.5 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 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出現。 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 “ 佛為人中獅子 ” ,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 慈恩寺大門口,有 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時。 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 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 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 1785 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 19 年(公元1930 年)雕造。 這兩對石獅高度在 1.7 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 250 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 各位游客,您能猜出這是什么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 15 噸。 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 “ 雁塔晨鐘’ 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 但以往人們都以為 “ 雁塔晨鐘 ” 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 3 萬斤,是在 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 1548 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 100 多年,上面還鑄有 “ 雁塔晨鐘 ” 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 它的大雄寶殿位于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于明天順二年(公元 1458 年)至成化二年(公元 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 1887 年)曾予大修。 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 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 565 年,死于公元前 486 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 25 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 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 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 1 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 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2
旅客們大家好!
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保存完好,現在供游人參觀、游覽,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景點,更是著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征。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標志。
在中國的西北部,美麗的西安市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有標志性建筑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3
今天,天氣晴朗,碧空萬里,我們游玩了西安著名的大雁塔廣場。
大雁塔位于南郊慈恩寺內,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為唐名僧玄奘保存經書而建。新修的大雁塔北廣場是全國唯一的唐文化廣場,它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46米。廣場兩旁,綠樹成蔭,樹下有古代詩人的古詩,地上有古代詩人不同字體。游人們都在樹下休息,有些小孩在樹下玩耍,大家都不亦悅乎。
我們來到了全亞洲最大的噴泉,它隨著動聽的旋律,噴泉開始了舞蹈,在輕柔緩慢的音樂下,它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向人們展現自己的舞姿;在激情的音樂下,它像活潑的小精靈,在花叢中舞蹈。人們都意猶未盡,我也不例外。
天氣像一個淘氣的孩子,把刺眼的光芒撒向大地,讓人們滿頭大汗,我們來到了大雁塔公園,那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頗像一個人間仙境,漫步其中,猶如空中白云上那般愜意,陣陣微風吹過,大家都眉開眼笑呢!
夕陽西下,我要走了,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大雁塔廣場,心中不禁發出感嘆:“好美啊!”我以后一定會再會來的,再來看看美麗的大雁塔廣場!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4
游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贊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那么,我們今天的參觀游覽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5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游客,您能猜出這是什么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6
大雁塔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大雁塔景區是一處佛教圣地,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有密切的關系,唐僧取經譯經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所有佛教寺院,都是僧眾供佛、禮佛、誦經之道場,而大雁塔與其他寺院相比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古今中外高僧無數,那么唐僧玄奘何許人也?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今天大家參觀過這個景區后,就會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高大的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杖,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
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玄奘呢?玄奘,俗姓陳名祎(yi),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十三歲出家為僧。他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游學后,他發現佛經殘缺不全,佛經中有許多錯誤。他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貞觀元年(620___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準。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只身前往,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0___年)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研學,歷時20___年之久,在一次盛大的法會上,玄奘宣讀自己的佛學論文,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可以和玄奘辯論,據說一連18天,沒有一個人能辯過他。各王特邀請玄奘乘坐華麗的象輿游行,會場歡呼雷動,大乘僧眾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就是指菩薩眾神。玄奘取得了極高的的榮譽,在印度備受尊崇。隨后他毅然謝絕了各國王及僧眾的盛情挽留,毅然踏上歸途。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攜帶大量佛舍利及657部佛經,載譽回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隆重歡迎。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回國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門口,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我們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是由此而來。大家看,門上的牌匾是___同志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追建陰福,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故名“慈恩寺”。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后因戰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歷代多次維修,至明代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模。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對峙,東側是鐘樓,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鐘。該鐘鑄造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通高3.4米,重15噸上鑄有“雁塔晨鐘”四個蒼勁的大字。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鐘和鼓是佛教重要的法器,是召集眾僧進行法事之用。也是重要的報時工具。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7
在中國的西北部,美麗的西安市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有標志性建筑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保存完好,現在供游人參觀、游覽,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景點,更是著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征。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標志。
雁塔的由來神奇玄秘。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的建筑,后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可不幸的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才有今天的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的不可多得的杰作。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現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的。過去,西安有過數次的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后來,塔下身部分為土質,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后的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的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秘的面紗!吸引著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8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 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19
寒假里有幸去了西安,在諸多名勝古跡中,我最喜愛的莫過于著名的大雁塔了。關于大雁塔的傳說,特別有意思。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建于唐朝初期,剛開始的時候是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來,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資料上標著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好精確的數字啊。
“大雁塔”之名是因為唐玄奘得來的。沒錯哦,就是那個西天取經的唐玄奘。他在西行的路上,進入了沙漠腹地的時候,饑渴難耐,還一不小心打翻自己的水壺。危急關頭,一群大雁帶著唐玄奘來到一片綠洲,他才活了下來。
回國后,為了感謝這群大雁,也為了給經書的存放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唐玄奘請求李世民建下了大雁塔。而那時的大雁塔,因為建筑在大慈恩寺,所以也叫慈恩塔。
唐朝有一個習俗,那就是進士及第后要在大雁塔下題名留詩。著名的大詩人孟郊屢試屢敗,終于中舉后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狂詩。
這詩著實很“狂”,把書生中舉之后的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幾年后,另一位詩人也考中了進士,在大雁塔下題名時,他本來是想著規規矩矩去題的,可一看到孟老爺子的詩,整個人都不好了:“孟老爺子的詩這么狂,看來我也不應落于人后!”
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只見他一把拿過酒壺,就是一通豪飲,飲干酒后提筆就寫“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你孟老爺子不是狂嗎?哼,我比你還要狂!在你們之間,我可是最年輕的。這位年少有為的詩人便是白居易。
有關大雁塔的傳說眾多,和唐朝詩人關聯的肯定不止孟郊和白居易。唉,要是時間允許的話,我還真想一整天蹲在那里,細細揣摩昨天的痕跡。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0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古城西安觀光游覽,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去參觀西安的標志性建筑大雁塔。
一提起大雁塔,我想大家的最初印象一定是與《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有關,在歷史上呢,唐僧是確有其人,取經也確有其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銅像就是唐僧像,唐僧他俗姓陳名祎,是今天河南省偃師人,父母早喪,13歲的時候就皈依了佛教,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拜訪名師,在他刻苦學習佛學的過程中,深感佛教教義眾說紛紜,無從獲解,于是產生了到印度求法之念。大唐初年他就隨著一大批商人來到了印度,歷時20___年,經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返10萬余里,可以說他走過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大沙漠,經過了火焰山,并且是“懸釜而炊,席冰而臥”以這種驚人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到達印度,到印度之后他翻譯成佛經657部,在唐貞觀20___年,回到了長安,我們現在來看這個銅像,唐僧一手拿著錫杖,一手立掌作揖,兩眼炯炯有神,步伐從容,神情堅定,彷佛正大踏步的走在漫漫的取經路上。
【慈恩寺—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雁塔題名】
接下來我們去大慈恩寺參觀,大慈恩寺原名“無漏寺”,無漏是沒有煩惱的意思,唐高宗李治做太子的時候,為了給他去世的母親文德皇后追薦冥福,懷念慈母大恩,而將這里的寺院重修擴建,并更名為大慈恩寺。現在我們來到了大慈恩寺門口,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中間的是空門、左右兩邊分別無作門、無相門,象征佛教的三解脫之門,門上的牌匾是___同志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大字。
走進寺院我們可以看到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慶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3萬斤,鐘上的花紋、圖案、文字都清晰可見,鐘身正面刻有“雁塔晨鐘”字樣。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鐘和鼓均為寺院的大型法器,在這里基本上是用來報時的,僧人們每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
繼續往前走,我們看到的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建筑,稱之為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里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的三身佛,我們首先看到中間的這尊稱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意思是佛性清凈之身,在左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意思是佛果圓滿之身,右邊有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指一切可變換之身,并指普度眾生之身。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有迦葉,西有阿難。兩旁還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塑像。
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有幾通《雁塔題名記》碑,“雁塔題名”始于唐代,是唐代非常盛行的一種風俗活動,就是說只要考上新科進士的人,他們都要來到雁塔進行題名,他們覺得能夠在雁塔下題名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并覺得登上大雁塔從此就步步高升,直入青云,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考中進士后就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說明他當時少年得志的喜悅之情。
【法堂—大雁塔得名—大雁塔建造及文物—玄奘三藏院】
我們接下來參觀法堂,法堂一般是佛教徒講經說法在曲江旅游區,我們還可以參觀的地方,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課堂,在法堂里供奉著主管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法堂的東壁上懸掛著三幅拓片,中間的一張為“玄奘負笈圖”,描述玄奘背負經卷,前掛路燈,腳蹬麻鞋風塵仆仆的行走在取經的路上,兩邊拓片畫的是玄奘的兩大弟子圓測和窺基,圓測是新羅國的王孫,窺基是唐初名將尉遲恭的侄子,兩位名門之后均拜玄奘為師,可見玄奘在當時的名聲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后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大雁塔了。在這里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大雁塔之名的由來,一說是西域稱佛塔為“亙娑”,唐言為“雁”,故雁塔之名是由梵文音
譯過來的,另一說是出自于《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教在早期分大乘與小乘兩派,大乘佛教戒食肉,小乘不戒。在摩揭陀國有一座寺院,寺院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有一天中午將過,眾僧饑腸轆轆,午飯尚未有著落,甚為埋怨,有一個和尚看見空中一群大雁飛過,隨口出戲言:我等諸僧多日沒有吃肉了,若菩薩有靈,應知我們的困境啊!話音剛落,就看見領頭的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折翅墜地而亡。眾僧人大驚,明白是如來設法教育他們,眾僧急忙跪拜,并將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從此改信大乘,不在食肉,這就是雁塔名稱的得來。“雁塔”一詞前加一個“大”字,一是因塔的建筑宏偉壯麗;二是因為后建的薦福寺塔也隨著稱為雁塔,為了區別,遂分別稱為大雁塔、小雁塔。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1
大家好,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大雁塔!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玄奘法師為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大量佛經和佛舍利,于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朝廷批準,在本寺西院,建造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余粒。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勞動,搬運磚石,歷時兩年才建成。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更以“唐僧取經”故事馳名中外。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2
大雁塔景區是一處佛教圣地,是國家aaaa級景區,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有密切的關系,唐僧取經譯經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所有佛教寺院,都是僧眾供佛、禮佛、誦經的道場,而大慈恩寺、大雁塔與其他寺院相比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古今中外和尚如云、高僧無數,那么唐僧玄奘何許人也?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今天大家參觀過這個景區后,就會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西游記》唐僧取經的故事吧?然而在這個景區卻沒有《西游記》神話中“唐僧師父”,也找不到降妖除魔的“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但你會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要說玄奘何許人?我們說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是一個具有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的中國人。他又是一個得道的高僧,唐太宗尊稱他是“法門之領袖”,唐高宗稱他是“真如之冠冕”。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本景區由主景區即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南北廣場、東西兩苑組成,占地約500畝。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高大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杖,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身后就是他開創的慈恩祖庭,是他主持的譯經道場大慈恩寺,以及他所修建的大雁塔。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凈土寺剃度為僧。玄奘先后周游全國十余省,遍訪十余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游學后,他回顧佛教傳入中國6_年以來、佛經殘缺不全,教義分歧,派別紛爭的狀況。玄奘在對佛經研習中,對佛經的質疑之處多達百余條。他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公元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準。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國之前3年時間,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晝伏夜行,只身前往,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艱難歷程和傳奇故事。現在請大家繼續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大家看,門上的牌匾是_同志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慈恩寺創建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為其母以追薦冥福修建寺院,故得名“慈恩寺”。寺院雖系太子李治為其母追福而建,也表達了其父唐太宗懷念文德皇后的心愿。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從小結發,情深意長,13歲即“嬪于太宗”,當時太宗李世民才17歲。太宗即位時,立其為皇后。文德皇后為人賢良正直,顧全大局,嚴于律已,她為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帶之嫌,她堅持不愿自己兄弟子侄擔任朝廷要職。而對于魏征、房玄齡等忠勇良臣,卻全力保諫愛護。皇后的申明大義,正直賢慧,成為大唐貞觀盛世的良佐棟梁。在臨終遺言時還強調“不可厚葬,儉薄送終”。如此賢淑開朗,確不愧為一位有膽識、有胸懷的女政治家。對文德皇后的去世,太宗十分悲慟,向近臣表白:“朕非不知天命而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所以大慈恩寺的創建,實際是唐太宗父子兩代為文德皇后祈福之舉,也是唐王朝對一代賢后的紀念。
唐代大慈恩寺位于長安城南晉昌坊東半部,約398畝,總共1897間,僧眾300,為長安規模宏偉之佛教寺院之一。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正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后因戰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歷代多次維修,至公元1446年,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模。
現在寺院的范圍東西闊160米左右,南北長318米左右,共計93畝,該寺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法堂藏經樓,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東西兩側分別為方丈院、僧院、寺管院、文管院等。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對峙,東側鐘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鑄的“雁塔晨鐘”。該鐘鑄造于公元l548年,鐘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的大,這口雁塔晨鐘自造成啟用至今天,一直作為大慈恩寺行儀規范,是本寺佛教活動和眾僧生活的組成部分。晨鐘作為佛教大型法器,是召集眾僧進行法事之用。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當拂曉時分,晨鐘那洪亮的陣陣鐘聲劃破晨曦朝霞,回繞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谷豐登。
西側鼓樓懸掛一面大鼓,寺院稱為暮鼓,為橫置座鼓形式,鐘、鼓均為寺院大型法器。東西配殿原為東觀音殿,現為客堂,西為地藏殿。
現在我們來到大雄寶殿參觀。高臺上的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的匾額金光閃閃,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內供奉有佛祖三身佛像,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西為法身佛盧舍那佛,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塑像和文殊菩薩像,均為明代雕塑,分別象征真理和智慧。另外東西兩廂排列著包括玄奘在內的18尊羅漢像,此種排列是將佛的16位聲聞尊者與其說者慶友、譯者玄奘共列為18羅漢,為我國18羅漢較早的排列形式,以后還有其它排列形式。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指已消除一切煩惱進入涅槃,不再生死輪回,應受天人供養者。羅漢的三義即為:殺界,就是斷絕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應供。應受外人供養;不生,永遠進入涅槃,不再進入生死輪回。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塑有立于大海鰲頭之上的南海觀音菩薩像及眾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還有善財童子53參求法學道故事,生動有趣,生動展示出南海之中普陀洛伽山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嵌著幾通“雁塔題名記”碑,象這樣的雁塔題名碑在我景區有幾十通。“雁塔題名”始于唐代,指得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和進士,齊集大雁塔題名,以及武舉在小雁塔題名的文化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陜西鄉試題名碑文就有:“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公元8_年考中進士后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為佳話。人稱“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歲才中進士,他賦詩曰:“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登科后“春風得意”的著名詩句,成為膾炙人口的美談。
在古都長安雁塔題名活動雖延續一千多年,而進士題名僅僅延續到唐末。因為自唐末以后各朝各代,長安城不再是國都京城,陜甘兩省鄉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進行題名活動。在大慈恩寺院內和大雁塔上,至今尚存的明清兩朝鄉試舉人題名碑有73通。另外在薦福寺小雁塔院內至今也保存有明清武舉題名碑17通,也稱“雁塔題名”。因為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題名于塔壁、頗具唐風遺韻,后來逐漸形成為文題大雁塔、武題小雁塔。這些都是研究我國科學制度的歷史資料。
大殿北面為兩層高的法堂藏經樓,上層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卷,下為法堂,供奉著一尊阿彌陀佛像,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法堂還陳列著玄奘供奉的佛座、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圓測市新羅國王孫,由年出家來到中國后,從學于玄奘門下;窺基是玄奘嫡傳弟子,本是開國元勛尉遲恭的侄子,每當出門有三車廂隨,故有“三車和尚”的綽號。由此可見玄奘在當時的名聲與地位。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玄奘法師為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大量佛經和佛舍利,于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朝廷批準,在本寺西院,建造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余粒。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勞動,搬運磚石,歷時兩年才建成。
至于“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而玄奘自己編撰的《大唐西域記》中所述的佛教故事最為可信。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兩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釋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將過,眾僧饑腸轆轆,午飯尚未著落,甚為埋怨。有一和尚忽見空中群雁飛過,隨口出戲言:我等諸僧多日沒有吃肉了,若菩薩有靈,應知我們的困境呀!話音剛落,即見頭雁退著飛,到了這個僧人前便折斷翅膀掉了下來,眾僧人大驚,明白是如來設法教育他們,眾僧急忙跪拜,并將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從此歸信大乘,不再吃肉。這就是雁塔名稱的由來。“雁塔”一詞前加一“大”,一是因塔的建筑宏偉壯麗,二是后建的薦福寺塔也隨著稱為雁塔,為了區別,遂分別稱為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時,還專程前往參禮了這座有名的雁塔。
玄奘法師親自組織建造的這座佛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40多年后逐漸毀壞。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7_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戚施錢重建。遂將大雁塔改建為七層寶塔,人稱七級浮圖,較前更加莊嚴雄偉。人們常說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概由此而來。
千百年來,大雁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和標志性建筑。高聳入云的大雁塔,象征著玄奘法師崇高的人格品質和偉大精神。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更以“唐僧取經”故事馳名中外。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通高為64.7米,門楣門框上雕刻有唐代線刻畫。四門楣分別以流暢生動的陰刻線雕有佛、菩薩、金剛力士畫像。特別是西門楣線刻畫中,那講經說法的佛祖,神情端莊慈祥,30尊各路菩薩神態自若、栩栩如生。是今天我們研究唐代建筑、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在雄偉的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著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作太子時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通“二圣”豐碑,均由當時的中書令(宰相職)褚遂良所書。像這樣兩碑碑文和碑額都相對排列,左右對稱。鑲嵌于佛塔,這是絕無僅有的。碑文下方又雕刻有衣帶飄逸,舞姿飛動的舞樂天人,細看“序”碑樂師所執樂器為管樂,而“記”碑樂器為弦樂。如此天樂舞姿,猶如佛國仙境。
有人稱雁塔圣教序碑為“二圣三絕碑”。一是二圣御撰——太宗李世民撰《序》,太子李治撰《記》之威名,二是玄奘取經——贊揚玄奘西天取經宣揚佛法之內容,三是大家書法——褚遂良之書法名作,四是立于皇都——長安城內佛門大慈恩寺的莊嚴神圣之地。所以此碑為國寶中之瑰寶,名碑中更享盛名。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的一層。首先請看兩側墻壁上這兩通石碑,一是玄奘負笈圖,一是玄奘譯經圖。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輝人生的生動寫照。
再看塔柱上懸掛的四幅長聯,是由唐太宗、唐高宗和玄奘法師的原話編制而成。
第一幅:摘自唐太宗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意是:玄奘法師稱得上是佛教的領袖,他冒著朝廷禁令和生命危險,克服種.種艱難險阻而單身獨騎遠征求法,遍訪高師,探詢和研究佛經,將這些佛教真理廣為弘揚,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第二幅:摘自唐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大意是:玄奘法師可稱得上是佛教的冠冕人物,在取經路途,風餐露宿,他使佛燈高照,使佛教得以弘揚,他代表著一個時代,他超越了西域的佛圖澄、鳩摩羅什、竺道生和慧遠這樣的高僧,玄奘法師的功績和精神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第三幅的意思是:奉敕創建大慈恩寺,又奉旨翻譯佛經,我真誠地希望佛法慧流弘揚光大,定能夠保佑國運長久,圣教得以弘揚,光照中華史冊,智慧的情懷天下可鑒,永遠映照在弘揚佛法的福田之上。
第四幅的意思是: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修建這一佛塔,以安置從西天帶回的佛教三藏經典,雄偉的佛塔愿千佛保佑,同來關注;我們還要樹立豐碑,鐫刻兩位圣上所撰寫的珍貴碑文,佛塔圣跡將與天地同在,永遠矗立在長安勝地。
現在我們開始向上攀登參觀。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在各層都有豐富的陳列,分別供奉有明代鎏金佛像、印度佛教高僧贈送的佛祖舍利,陳列有佛足跡碑石,系玄奘晚年刻制供奉的佛足石的復制品,以及玄奘詩詞、于右任、齊白石詩詞書法作品等。其中第六層懸掛有唐代幾位大詩人的詩詞書法作品。
公元752年秋天,正值大雁塔創建100周年,詩圣杜甫會同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5位大詩人,同登大雁塔,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雁塔詩會。他們憑欄遠望,看到古塔巍巍,秋景如畫的情景,激發了每個詩人的情懷和詩興。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興致勃勃呤唱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大家請杜甫賦詩,只見他情懷澎湃,詩句如潮,一開口就語出驚人,氣概不凡,他吟唱道:“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些詩作都是難得的千古絕唱。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真有一種“登臨出世界”的出神入化的美妙感受,向四面憑欄遠眺,古城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讓人留連忘返。
游客朋友,現在讓我們緩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繼續參觀。
現在,大家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光明堂三院組成,其面積為3224平方米。
如果要問:西安大慈恩寺的鎮寺之寶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佛骨舍利,因為玄奘舍利與佛舍利都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
游客朋友,在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覺堂,供奉著玄奘坐像和玄奘大師的一份頂骨舍利。與此同時,玄奘其他靈骨舍利已廣布在世界各地,象征著和傳播著玄奘精神,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玄奘三藏院內有近400平米精美的大型壁畫,反映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生平故事。從玄奘出生、出家、出國求法開始了他輝煌的一生。
玄奘于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經蘭州、敦煌、高昌等地,取道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沿著“絲綢之路”,以驚人的毅力,闖“萬死之地”,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前往佛國印度。漫漫西行取經路上,充滿著險惡和無數的艱難險阻。但在玄奘面前,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過不了的通天河。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孑然孤行。當水囊傾覆,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幾度昏厥于沙丘,在這危險絕境面前,玄奘靠著“不至西天,不東歸一步”的誓言和信念,絕處逢生,脫離險境。
經過整整3年的艱難跋涉和5萬余里孤征,玄奘終于到達佛國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償地就學于著名的那爛陀寺。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經歸來,攜帶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657部佛經,載譽回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隆重歡迎。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公元648年,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奉受太宗敕請,到大慈恩寺擔任首任住持,繼續翻經。他先后在長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銅川玉華宮等譯場組織翻譯歷時19年,直到圓寂。
概括玄奘的翻譯,有數量多、質量高、內容全和路子新4個顯著特點。首先,玄奘無論從質量上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僅玄奘一人就譯出1335卷佛經。由于玄奘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因之玄奘譯本被視為“準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以及許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
我國的翻譯從佛經翻譯開始,而玄奘開創了我國佛教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玄奘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愛國者。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有一首詩高度概括了玄奘精神,并寄語今天的留學生和青少年。其詩曰:“雁塔曾將貝葉藏,千秋盛譽贊玄奘。不辭艱辛游天竺,取得真經返大唐。留學只緣圖利國,求知理應做騰驤。諸君勿被香風醉,莫把他邦當故鄉”。為繼承和弘揚玄奘的愛國主義精神,大雁塔已被選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公元664年,玄奘在銅川玉華寺圓寂,唐高宗得知噩耗后,罷朝三日,失聲痛哭說:“朕失國寶也,國失棟梁也!”玄藏靈柩運回京城,安置在慈恩寺翻經堂,京城道俗哀號動地,奔赴吊唁。在舉行玄奘法師葬禮時,送葬者多達百萬之眾,當晚有3萬多人露宿在墓旁,為玄奘守靈。人們對這位舍命求法,嘔心瀝血譯經,生前輝煌一世,死后葦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這里已成為永遠瞻仰玄奘、紀念玄奘的佛教圣地。
游客朋友們,大雁塔主景區參觀就到這里。下來我們到北廣場和東苑、西苑去參觀。北廣場是全亞洲最大的水景噴泉和唐代文化廣場,東西兩苑有別具特色的陜西民俗文化公園。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3
大雁塔景區是一處佛教圣地,是國家AAAA級景區,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有密切的關系,唐僧取經譯經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所有佛教寺院,都是僧眾供佛、禮佛、誦經的道場,而大慈恩寺、大雁塔與其他寺院相比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古今中外和尚如云、高僧無數,那么唐僧玄奘何許人也?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今天大家參觀過這個景區后,就會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西游記》唐僧取經的故事吧?然而在這個景區卻沒有《西游記》神話中“唐僧師父”,也找不到降妖除魔的“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但你會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要說玄奘何許人?我們說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是一個具有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的中國人。他又是一個得道的高僧,唐太宗尊稱他是“法門之領袖”,唐高宗稱他是“真如之冠冕”。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本景區由主景區即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南北廣場、東西兩苑組成,占地約500畝。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高大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杖,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身后就是他開創的慈恩祖庭,是他主持的譯經道場大慈恩寺,以及他所修建的大雁塔。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凈土寺剃度為僧。玄奘先后周游全國十余省,遍訪十余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游學后,他回顧佛教傳入中國600年以來、佛經殘缺不全,教義分歧,派別紛爭的狀況。玄奘在對佛經研習中,對佛經的質疑之處多達百余條。他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公元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準。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國之前3年時間,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晝伏夜行,只身前往,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艱難歷程和傳奇故事。現在請大家繼續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為其母以追薦冥福修建寺院,故得名“慈恩寺”。寺院雖系太子李治為其母追福而建,也表達了其父唐太宗懷念文德皇后的心愿。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從小結發,情深意長,13歲即“嬪于太宗”,當時太宗李世民才17歲。太宗即位時,立其為皇后。文德皇后為人賢良正直,顧全大局,嚴于律已,她為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帶之嫌,她堅持不愿自己兄弟子侄擔任朝廷要職。而對于魏征、房玄齡等忠勇良臣,卻全力保諫愛護。皇后的申明大義,正直賢慧,成為大唐貞觀盛世的良佐棟梁。在臨終遺言時還強調“不可厚葬,儉薄送終”。如此賢淑開朗,確不愧為一位有膽識、有胸懷的女政治家。對文德皇后的去世,太宗十分悲慟,向近臣表白:“朕非不知天命而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所以大慈恩寺的創建,實際是唐太宗父子兩代為文德皇后祈福之舉,也是唐王朝對一代賢后的紀念。
唐代大慈恩寺位于長安城南晉昌坊東半部,約398畝,總共1897間,僧眾300,為長安規模宏偉之佛教寺院之一。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正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后因戰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歷代多次維修,至公元1446年,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模。
現在寺院的范圍東西闊160米左右,南北長318米左右,共計93畝,該寺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法堂藏經樓,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東西兩側分別為方丈院、僧院、寺管院、文管院等。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對峙,東側鐘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鑄的“雁塔晨鐘”。該鐘鑄造于公元l548年,鐘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的大字,這口雁塔晨鐘自造成啟用至今天,一直作為大慈恩寺行儀規范,是本寺佛教活動和眾僧生活的組成部分。晨鐘作為佛教大型法器,是召集眾僧進行法事之用。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當拂曉時分,晨鐘那洪亮的陣陣鐘聲劃破晨曦朝霞,回繞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谷豐登。
西側鼓樓懸掛一面大鼓,寺院稱為暮鼓,為橫置座鼓形式,鐘、鼓均為寺院大型法器。東西配殿原為東觀音殿,現為客堂,西為地藏殿。
現在我們來到大雄寶殿參觀。高臺上的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的匾額金光閃閃,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內供奉有佛祖三身佛像,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西為法身佛盧舍那佛,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塑像和文殊菩薩像,均為明代雕塑,分別象征真理和智慧。另外東西兩廂排列著包括玄奘在內的18尊羅漢像,此種排列是將佛的16位聲聞尊者與其說者慶友、譯者玄奘共列為18羅漢,為我國18羅漢較早的排列形式,以后還有其它排列形式。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指已消除一切煩惱進入涅槃,不再生死輪回,應受天人供養者。羅漢的三義即為:殺界,就是斷絕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應供。應受外人供養;不生,永遠進入涅槃,不再進入生死輪回。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塑有立于大海鰲頭之上的南海觀音菩薩像及眾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還有善財童子53參求法學道故事,生動有趣,生動展示出南海之中普陀洛伽山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嵌著幾通“雁塔題名記”碑,象這樣的雁塔題名碑在我景區有幾十通。“雁塔題名”始于唐代,指得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和進士,齊集大雁塔題名,以及武舉在小雁塔題名的文化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陜西鄉試題名碑文就有:“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公元800年考中進士后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為佳話。人稱“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歲才中進士,他賦詩曰:“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登科后“春風得意”的著名詩句,成為膾炙人口的美談。
在古都長安雁塔題名活動雖延續一千多年,而進士題名僅僅延續到唐末。因為自唐末以后各朝各代,長安城不再是國都京城,陜甘兩省鄉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進行題名活動。在大慈恩寺院內和大雁塔上,至今尚存的明清兩朝鄉試舉人題名碑有73通。另外在薦福寺小雁塔院內至今也保存有明清武舉題名碑17通,也稱“雁塔題名”。因為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題名于塔壁、頗具唐風遺韻,后來逐漸形成為文題大雁塔、武題小雁塔。這些都是研究我國科學制度的歷史資料。
大殿北面為兩層高的法堂藏經樓,上層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卷,下為法堂,供奉著一尊阿彌陀佛像,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法堂還陳列著玄奘供奉的佛座、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圓測市新羅國王孫,由年出家來到中國后,從學于玄奘門下;窺基是玄奘嫡傳弟子,本是開國元勛尉遲恭的侄子,每當出門有三車廂隨,故有“三車和尚”的綽號。由此可見玄奘在當時的名聲與地位。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玄奘法師為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大量佛經和佛舍利,于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朝廷批準,在本寺西院,建造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余粒。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勞動,搬運磚石,歷時兩年才建成。
至于“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而玄奘自己編撰的《大唐西域記》中所述的佛教故事最為可信。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兩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釋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將過,眾僧饑腸轆轆,午飯尚未著落,甚為埋怨。有一和尚忽見空中群雁飛過,隨口出戲言:我等諸僧多日沒有吃肉了,若菩薩有靈,應知我們的困境呀!話音剛落,即見頭雁退著飛,到了這個僧人前便折斷翅膀掉了下來,眾僧人大驚,明白是如來設法教育他們,眾僧急忙跪拜,并將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從此歸信大乘,不再吃肉。這就是雁塔名稱的由來。“雁塔”一詞前加一“大”字,一是因塔的建筑宏偉壯麗,二是后建的薦福寺塔也隨著稱為雁塔,為了區別,遂分別稱為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時,還專程前往參禮了這座有名的雁塔。
玄奘法師親自組織建造的這座佛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40多年后逐漸毀壞。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戚施錢重建。遂將大雁塔改建為七層寶塔,人稱七級浮圖,較前更加莊嚴雄偉。人們常說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概由此而來。
千百年來,大雁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和標志性建筑。高聳入云的大雁塔,象征著玄奘法師崇高的人格品質和偉大精神。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更以“唐僧取經”故事馳名中外。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通高為64.7米,門楣門框上雕刻有唐代線刻畫。四門楣分別以流暢生動的陰刻線雕有佛、菩薩、金剛力士畫像。特別是西門楣線刻畫中,那講經說法的佛祖,神情端莊慈祥,30尊各路菩薩神態自若、栩栩如生。是今天我們研究唐代建筑、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在雄偉的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著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作太子時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通“二圣”豐碑,均由當時的中書令(宰相職)褚遂良所書。像這樣兩碑碑文和碑額都相對排列,左右對稱。鑲嵌于佛塔,這是絕無僅有的。碑文下方又雕刻有衣帶飄逸,舞姿飛動的舞樂天人,細看“序”碑樂師所執樂器為管樂,而“記”碑樂器為弦樂。如此天樂舞姿,猶如佛國仙境。
有人稱雁塔圣教序碑為“二圣三絕碑”。一是二圣御撰——太宗李世民撰《序》,太子李治撰《記》之威名,二是玄奘取經——贊揚玄奘西天取經宣揚佛法之內容,三是大家書法——褚遂良之書法名作,四是立于皇都——長安城內佛門大慈恩寺的莊嚴神圣之地。所以此碑為國寶中之瑰寶,名碑中更享盛名。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的一層。首先請看兩側墻壁上這兩通石碑,一是玄奘負笈圖,一是玄奘譯經圖。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輝人生的生動寫照。
再看塔柱上懸掛的四幅長聯,是由唐太宗、唐高宗和玄奘法師的原話編制而成。
第一幅:摘自唐太宗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意是:玄奘法師稱得上是佛教的領袖,他冒著朝廷禁令和生命危險,克服種種艱難險阻而單身獨騎遠征求法,遍訪高師,探詢和研究佛經,將這些佛教真理廣為弘揚,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第二幅:摘自唐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大意是:玄奘法師可稱得上是佛教的冠冕人物,在取經路途,風餐露宿,他使佛燈高照,使佛教得以弘揚,他代表著一個時代,他超越了西域的佛圖澄、鳩摩羅什、竺道生和慧遠這樣的高僧,玄奘法師的功績和精神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第三幅的意思是:奉敕創建大慈恩寺,又奉旨翻譯佛經,我真誠地希望佛法慧流弘揚光大,定能夠保佑國運長久,圣教得以弘揚,光照中華史冊,智慧的情懷天下可鑒,永遠映照在弘揚佛法的福田之上。
第四幅的意思是: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修建這一佛塔,以安置從西天帶回的佛教三藏經典,雄偉的佛塔愿千佛保佑,同來關注;我們還要樹立豐碑,鐫刻兩位圣上所撰寫的珍貴碑文,佛塔圣跡將與天地同在,永遠矗立在長安勝地。
現在我們開始向上攀登參觀。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在各層都有豐富的陳列,分別供奉有明代鎏金佛像、印度佛教高僧贈送的佛祖舍利,陳列有佛足跡碑石,系玄奘晚年刻制供奉的佛足石的復制品,以及玄奘詩詞、于右任、齊白石詩詞書法作品等。其中第六層懸掛有唐代幾位大詩人的詩詞書法作品。
公元752年秋天,正值大雁塔創建100周年,詩圣杜甫會同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5位大詩人,同登大雁塔,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雁塔詩會。他們憑欄遠望,看到古塔巍巍,秋景如畫的情景,激發了每個詩人的情懷和詩興。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興致勃勃呤唱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大家請杜甫賦詩,只見他情懷澎湃,詩句如潮,一開口就語出驚人,氣概不凡,他吟唱道:“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些詩作都是難得的千古絕唱。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真有一種“登臨出世界”的出神入化的美妙感受,向四面憑欄遠眺,古城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讓人留連忘返。
游客朋友,現在讓我們緩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繼續參觀。
現在,大家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光明堂三院組成,其面積為3224平方米。
如果要問:西安大慈恩寺的鎮寺之寶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佛骨舍利,因為玄奘舍利與佛舍利都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
游客朋友,在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覺堂,供奉著玄奘坐像和玄奘大師的一份頂骨舍利。與此同時,玄奘其他靈骨舍利已廣布在世界各地,象征著和傳播著玄奘精神,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玄奘三藏院內有近400平米精美的大型壁畫,反映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生平故事。從玄奘出生、出家、出國求法開始了他輝煌的一生。
玄奘于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經蘭州、敦煌、高昌等地,取道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沿著“絲綢之路”,以驚人的毅力,闖“萬死之地”,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前往佛國印度。漫漫西行取經路上,充滿著險惡和無數的艱難險阻。但在玄奘面前,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過不了的通天河。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孑然孤行。當水囊傾覆,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幾度昏厥于沙丘,在這危險絕境面前,玄奘靠著“不至西天,不東歸一步”的誓言和信念,絕處逢生,脫離險境。
經過整整3年的艱難跋涉和5萬余里孤征,玄奘終于到達佛國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償地就學于著名的那爛陀寺。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經歸來,攜帶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657部佛經,載譽回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隆重歡迎。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公元648年,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奉受太宗敕請,到大慈恩寺擔任首任住持,繼續翻經。他先后在長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銅川玉華宮等譯場組織翻譯歷時19年,直到圓寂。
概括玄奘的翻譯,有數量多、質量高、內容全和路子新4個顯著特點。首先,玄奘無論從質量上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僅玄奘一人就譯出1335卷佛經。由于玄奘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因之玄奘譯本被視為“準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以及許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
我國的翻譯從佛經翻譯開始,而玄奘開創了我國佛教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玄奘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愛國者。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有一首詩高度概括了玄奘精神,并寄語今天的留學生和青少年。其詩曰:“雁塔曾將貝葉藏,千秋盛譽贊玄奘。不辭艱辛游天竺,取得真經返大唐。留學只緣圖利國,求知理應做騰驤。諸君勿被香風醉,莫把他邦當故鄉”。為繼承和弘揚玄奘的愛國主義精神,大雁塔已被選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公元664年,玄奘在銅川玉華寺圓寂,唐高宗得知噩耗后,罷朝三日,失聲痛哭說:“朕失國寶也,國失棟梁也!”玄藏靈柩運回京城,安置在慈恩寺翻經堂,京城道俗哀號動地,奔赴吊唁。在舉行玄奘法師葬禮時,送葬者多達百萬之眾,當晚有3萬多人露宿在墓旁,為玄奘守靈。人們對這位舍命求法,嘔心瀝血譯經,生前輝煌一世,死后葦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這里已成為永遠瞻仰玄奘、紀念玄奘的佛教圣地。
游客朋友們,大雁塔主景區參觀就到這里。下來我們到北廣場和東苑、西苑去參觀。北廣場是全亞洲最大的水景噴泉和唐代文化廣場,東西兩苑有別具特色的陜西民俗文化公園。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4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
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
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
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
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
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
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
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后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
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后才有真獅子的出現。
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
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
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里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時。
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
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
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
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20xx年(公元1930年)雕造。
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
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
各位游客,您能猜出這是什么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
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
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
它的大雄寶殿位于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于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
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
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
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
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0xx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
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
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
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
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各位游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
看到這座唐代建筑,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
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
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
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
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
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
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為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
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為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后,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
玄奘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后返回長安,歷時20xx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并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
回國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
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
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
西安大雁塔導游詞-第一范文網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
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
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
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
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
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
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
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贊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那么,我們今天的參觀游覽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5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6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有關大雁塔的導游詞 篇27
大雁塔大雁塔簡介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